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十三集) 2000/7/2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93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五面,倒數第四行。這個科題,是「智光妙用」。這一段裡頭分四個小段:
【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悉捨三途苦。滅諸煩惱暗。】
先念到此地。上面一段是說無量壽,這一段是講無量光。無量壽是講體,無量光是講相、用,體相用流出無量無邊的德能,利益一切眾生。唐朝善導大師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為眾生;我們從這個偈頌裡面,能夠體會得到大師這個話是有依據的,不是隨便說的。
前面這兩句,叫「慧光普照」。這是阿彌陀佛成佛時候發的大願,這個願兌現,佛的光明確實是普照十方剎。而實際上,不僅是佛的光明,佛的色相、佛的音聲,一一都是周遍法界。我們凡夫沒有見到,沒有聽到,這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妄念太多,粗心大意,不能夠體會得。如果妄念少,心很細,確實有一些人見到佛光,聽到佛的音聲;只要靜下來,不難見到。而後我們才真正體會得,佛的智慧德能確確實實遍虛空法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個道理大乘經上講得很多。佛何以現前?何以在某些人現前,對某些人又不能現前?還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心現識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眼前沒有離開色相;換句話說,我們的六根沒有離開六塵境界,根塵都是所現、所變。大乘經上我們常常讀到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沒有去想佛,所以佛就不現前。我們所想的什麼境界,這境界就現前。這些境界都是自性智慧光明德能,智慧光明變現出我們現在這個境界,我們要懂得。
『普照』,意思很深。十方剎土,就是今天講的虛空法界。「普」,是平等的,是清淨的,這才稱之為普。古德說,佛光能破無明煩惱,所以稱之為『智慧光』。「智慧光」也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我們曾經讀過。智慧光就是無量光,也叫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常照光、清淨光,《無量壽經》裡面說了十二個名號,都是無量光的別名。為什麼用這麼多名號?從名號裡面我們就體會無量的含義。當然,這十二個也不過是舉例而說,實際上言語沒有法子表達,說之不盡。佛光確實能照。我們現在要問,佛光既然是遍照,現在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其實一切眾生都沐浴在佛光之中,只是煩惱習氣太重,我們還沒有覺察到。佛菩薩慈悲到極處,對於這些業障深重的眾生,智慧光轉變成另一種方式,就是言語。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為大眾講經說法,字字句句都是智慧光,都是普照十方剎。佛滅度三千年了,今天雖然佛不住世,佛的經卷還留在世間。我們展開經卷,就是佛光普照;我們讀誦,是智慧光現前;我們研討,也是智慧光現前;我們講解,亦是智慧光現前。智慧光顯現最顯著的,是依教奉行。諸位果然依教奉行,佛的無量光壽,你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能夠體會到。然後你真的會相信,這個不是假的。
光的作用,下面這一偈經文,『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悉捨三途苦,滅諸煩惱暗』。這一首偈對於我們現前非常重要,佛的教誨能幫助我們消除三垢,「三垢」就是貪瞋痴三毒的別名。「冥」,冥是無明、無知。無明煩惱,這是痴。什麼叫「無明」?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瞭,就叫無明。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真相我們本來是通達明瞭。本來通達明瞭,現在為什麼變成不明瞭?這個問題在佛法裡面稱之為「大問」,這是大問題,根本的問題,我們現在學佛的同修,不少人都有這個疑惑。佛陀在世的時候,弟子當中有這種疑惑的人不少。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就提出這個問題,世尊有詳細的解答,在《楞嚴經》第四卷。我們讀經要細心去體會,看看你能不能把真正的答案找到。
不但佛這麼說,古今中外的大聖大賢都是這個說法。這些人我們在歷史上看到,他們並沒有見過面,也沒有互通訊息,但是他們的看法、說法,幾乎完全一致,這就是中國諺語裡面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儒家《四書‧大學》裡面,一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個「明明德」跟這裡講的意思完全相同。「明德」是本有的;明德是個名詞,本有的。現在聖人教我們:「你要明明德。」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明德不明了,所以才要加個明。「明明德」,在我們禪宗裡面,就是明心見性;這個在佛法裡面,是破根本無明。大學之道在什麼?在破根本無明。
「在親民」,那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用「明德」生活,就過諸佛菩薩的生活。因為明德不明了,佛家叫無明,所以你才會起貪、瞋,貪瞋是無量無邊煩惱的總稱。順著你自己妄想念頭的,你就起貪心;不合你的意思,你就起瞋恚。煩惱再多,這兩條全部都包括了。煩惱從哪裡來的?從無明來的。佛在此地教導我們,唯有依佛的智慧光,才能消除我們的「三垢冥」。這個話的意思聽懂了嗎?再說明白一點,一定要依靠佛陀的教誨,我們才能夠斷煩惱,才能夠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我們的智慧光明,我們的福德壽量,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他老人家無量壽,我們個個都是無量壽。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統統受了無明之害,受煩惱之害。只要把無明破了,煩惱斷了,我們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復,佛菩薩教化的功德就圓滿了。第一句是我們修學之根本、基礎,所以不斷煩惱怎麼行!
第二句,「明濟眾厄難」。「明」是明顯,成就的意思。「濟」是救濟,就是佛家講的廣度眾生。「厄難」是講的果報,「三垢冥」是業因。你有了這個業因,你當然就有災難。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世間,天災人禍這個頻率不斷的在上升,災難也一次比一次嚴重,真正是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五濁惡世。現在可以說濁惡到極處,天災人禍現前,世間許許多多志士仁人都發慈悲心要想來挽救,怎麼救都救不了,愈救好像災難愈多、愈嚴重。
我們看看今天這個世間政治的人物喊出的口號,「救國、救民」,慈善家、宗教家都在祈求世界和平。求了多久?從有始以來一直到今天,和平也沒有落實,好像都沒有感應。可是人類對這個嚮往並沒有衰退,還是在祈求,還是在禱告。今天我們在這個經典裡面得到了一個訊息,真正和平要能夠落實在我們世間,必須要依靠佛的智慧光消除我們三垢冥,這是正確的方法。這一樁事情政治做不到,軍事武力也做不到,經濟、科學技術還是做不到。我們這才恍然大悟,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出家。他懂得、他明瞭,這個事情政治無能為力,所以他有很好的政治背景,他放棄了。世間所有一切行業、技術都不能辦到這個事情,最後他選擇的是什麼?出家修道,弘法利生,他走這個路子,這個路子就是這一首偈裡頭所說的。他走的是古佛的道路,循著古佛的教誨,先斷自己的煩惱,開真實智慧。煩惱斷了之後,智慧自然就現前。
佛門常說:「煩惱輕,智慧長。」何況釋迦牟尼佛無明煩惱斷盡了,自性裡頭絲毫障礙都沒有,所以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圓圓滿滿現前,「消除三垢冥」,他才有能力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而且現身說法,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怎麼作法?首先是看破、放下;他做看破放下的榜樣給我們看,過的生活在我們世間人眼目之中,那是最苦的生活,這是我們凡夫的見解;而實際他過的是世間最快樂的生活。我說這個話能聽得懂的人不多,是真的不是假的,他過的是世間最幸福、最快樂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最快樂的生活。我們感覺到這個生活很苦,我們一定要衣食足,要住好房子,要有好的飲食。這是什麼?這是貪瞋,我們過貪瞋的生活,他沒有貪瞋痴慢。
我們過這個貪瞋痴慢的生活,你要曉得,付出了多少代價。這個代價的結果,就是無量劫的生死流轉,我們付出這麼慘痛的代價不知道。諸佛菩薩過的那個生活清淨自在,解脫的生活。世尊為我們示現,在中國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也給我們做了示現。孔老夫子讚歎顏回,顏回的生活非常非常清苦,簞食瓢飲,可是他的生活非常快樂。由此可知,苦、樂兩個字,現在能認識的人都不多;現在一般人是把苦當作樂,什麼叫做樂他不懂。苦中作樂,是把苦當作樂,把三途當作樂,這就是無明,愚痴到極處。現在問題來了,如何斷貪瞋痴?每一位同修,學佛的同修,都想斷貪瞋痴,斷不了。原因到底在哪裡?你沒有接受佛陀智慧的教育,你不了解六道輪迴的真相,所以你才迷在此中,以苦為樂,原因在此地。原因知道了,這就有了方法,我們把這個原因消除。如何消除?決定接受佛菩薩智慧的教育。怎麼個接受法?經典裡面講得太多太多,「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你真正接受了。換句話說,經典要天天讀。
剛才你們也有同修見到,看到有二十多位回教的朋友到我們居士林來參觀訪問。這二十幾位回教朋友來自許許多多國家地區,有來自中國的,有來自澳洲的,來自日本的、菲律賓的、泰國的,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參觀訪問。他們想多了解佛教,問我,我們道場供養的這些佛菩薩這麼多,他們只相信有一個真神,想了解佛教。我用一點簡短時間給他做個介紹,我告訴他: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裡面所供養的諸佛菩薩,都是含有高深教育的用意,表法的義趣。像我們面前供養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跟佛的關係,師生關係,所以這不是宗教;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老師。本師,根本的老師;最初創立這個教學的老師,我們稱他本師。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的關係,師生關係。菩薩都是佛的學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早年佛的學生,我們是現在佛的學生。諸位就曉得了,這一些菩薩都是我們的學長。老師、同學都是平等的,所以佛法是平等的教學,我告訴他。
所以他就問了:「你們佛、菩薩跟神的關係是什麼?你們敬不敬神?」「我們敬神。」我就舉個比喻:世間有一些宗教,只承認有一個真神,唯一的真神;也有許多宗教尊敬許許多多的神。有沒有衝突?沒有衝突。佛教導我們,這一些眾神,就像我們現前的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這一個國家地區唯一的一個真神,就是國家總統,這是一神論。多神論,除了總統之外,還有部長、還有省長、還有縣長,眾神。「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佛菩薩到底是什麼?佛菩薩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裡面的義工,他不是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他也不是總統,也不是部長,也不是縣市長,所以他不是神。但是我們尊敬神,我們為神服務,我們也接受佛的領導,這個事情就擺平了。
所以諸佛菩薩是搞教育的,唯有教育才能安定社會。幫助眾神,幫助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這個工作很偉大,這個工作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所以只有真實智慧、真實慈悲的人,才肯這樣作法。你們看看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我就講了:耶穌、默罕默德,跟釋迦牟尼佛都一樣,都沒有搞過什麼政治行業的領導人。所以,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所有宗教都勸人斷惡修善。可是對於這些事理講得最透徹、講得最詳細的,這是佛教。佛教的經典豐富,這是大家都承認的,任何一個宗教經典,比不上佛教這麼多。佛教就像一個完整的大學一樣,這裡面所有的科系統統具足,一樣也不缺乏。佛教裡面有講到宗教,但是佛教不是宗教;佛經裡面有講到哲學,佛教不是哲學;佛教是什麼都包括。我們要認真努力修學,佛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唯有真實智慧,我們這個貪瞋痴的念頭才斷。
佛教育必須要建立正知正見,你看一部《法華經》主要講什麼?入佛知見。佛的知見,正確的知見。我們今天對於宇宙人生想錯了,看錯了,這個錯誤叫邪知邪見。邪知邪見在指導我們,所以我們就做錯了,我們也說錯了,這才招來許許多多的苦難。如果我們的思想見解正確,必然引導我們的言語行為也正確。我們造作的是善業,所感受的果報一定像極樂世界、像華藏世界,諸佛的一真法界就現前了。由此可知,我們接受教育是多麼重要。教育,一定要接受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的教育,要肯定這是真實智慧的教育,熱心去求學,這也是一般人講聖賢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志在聖賢。如果我們不立志去作佛、作菩薩,這個教育你能夠得到的很有限。所以人不可以無志,一定要立定志向。
我們學佛要學得跟佛一樣。佛沒有貪瞋痴,我們有貪瞋痴就不像佛。我們要問,為什麼我們學不像?其實佛給我們講得好清楚、好明白。佛教我們斷煩惱,從哪裡斷起?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好像我們身上穿衣服,無明煩惱是裡面最貼身的汗衫,最裡面的;塵沙煩惱是外面層層的衣服;見思煩惱是最外面一件。當然你脫衣服一定先脫外面,不可能先脫裡面。見思煩惱有十大類:第一個「身見」,我們有沒有把這第一個脫掉?身見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什麼?自私自利。頭一關,我們自私自利不能捨掉,就入不了門。佛是個大家,像皇宮一樣,千門萬戶,這是頭一道門;頭一道門你都進不去,這個宮廷裡面之美,你怎麼能見到?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放下自私自利學起。只要有自私自利,我們心裡要清楚,你既然是聽過佛的教導,肯定自己是業障深重的凡夫,肯定自己生活在無明煩惱之中,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這是我們學佛而入不了佛門的關鍵之所在。我們頭一條就要把身見放下。
《金剛經》大家念得很熟、念得很多,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頭一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個不是菩薩。由此可知,菩薩的條件,第一個條件,無我相。無我相就是沒有自私自利,這個人才是菩薩。菩薩是什麼人?菩薩是佛的學生,你才是真正的佛陀的學生,佛弟子。如果你身見沒有放下,你是掛名的佛弟子,不是真正佛弟子,有名無實。真正佛弟子,最低限度要破我相,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如果我們真正聽從佛的教誨,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一切作為再不會為自己想,這個佛門你入進去了。往後障礙雖然有,容易破。第一關難破,第一關我們常講,瓶頸,很不容易突破。這一關突破了,貪瞋痴慢自然就淡薄了。雖然沒有斷,淡薄了,你的智慧增長。這一關不能突破,決定沒有智慧。佛家常講,你可能有聰明,你沒有智慧。聰明跟智慧有差別,佛家講的「世智辯聰」,你只有世智辯聰,你沒有真實智慧;真實智慧要斷煩惱才有,煩惱斷了,自性般若智慧就透出來。佛教我們要開智慧,佛不是教我們學世智辯聰。為什麼?世智辯聰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惹更多的麻煩,造更重的業障,將來墮得更苦,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世智辯聰的果報在三途。
由此可知,佛陀的教學我們不能不學。你要是真正覺悟了,想脫離三惡道,想脫離六道輪迴,只有佛陀智慧的教學才能幫得上忙。可是佛法的修學,一定是要信受奉行。信、受、奉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把它分成階段。佛經裡面常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清涼判《華嚴》,信、解、行、證,這是四分,一就是四,四就是一。任何一個字裡面必定包含其餘的三個,你這樣才能夠契入境界,真正能做到「明濟眾厄難」,明顯的幫助我們超越一切災難。這是說的現前,我們講花報;花報後面還有果報。果報是什麼?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叫三途,三途的果報,是三毒煩惱所感應變現出來的。由此可知,我們的貪瞋痴如果要不能夠拔除,這個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就決定不能夠避免,麻煩在此地。《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頭講得清楚、講得明白,絕大多數的眾生,講我們人,絕大多數的人,是離開三途到人道來,可是轉眼之間又回去了,又回到三途去。這個原因是什麼,我們要多想想。由此可知,佛陀教導我們的,確實是真實智慧,對我們有真實的利益,希望我們在十法界裡面,要向上提升,不要向下墮落。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我們能夠消除三毒煩惱,自自然然就離開三惡道。三途比什麼都苦,佛菩薩慈悲到極處,要我們「悉捨三途苦」,所以在四十八願第一願就是國無惡道、不墮惡趣。我們在這個偈頌裡面,跟前面願文前後對比,佛陀的慈悲就能體會到一些。
「滅諸煩惱暗」,這個「煩惱暗」跟前面「三垢冥」意思相同。「垢」是講污染,染污我們清淨的自性。「煩惱」就是專指貪瞋痴慢,一定要斷煩惱。煩惱太多了,說不盡,佛在經典裡面,像《瑜伽師地論》,將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把它分類,分了有一百多類,這還太多,對初學來說還是麻煩。天親菩薩從《瑜伽師地論》再歸納,歸納成二十六,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這都是大類。根本煩惱六大類,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錯誤的見解。我們總得要清楚、要明瞭,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曉得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斷惡修善,要從起心動念處做功夫,這就是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古人用比喻來說,無明煩惱把眾生心性蓋覆住了,就像陰天濃雲密佈遮住了太陽一樣,遮蓋住了。眾生昏昧愚痴,顯得一無所知,所以叫「暗」。佛的教誨就像太陽一樣,佛的智慧,說佛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正智,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這個智慧能破無明煩惱。
「滅諸煩惱暗」,如果不是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你決定滅不了。你去學,廣學多聞,聖人所講的「記問之學」,你看得很多、聽得很多,你記得很多,但是都不是自性流露的,都是從外面來的,這叫世智辯聰。你也能說得天花亂墜,但是你的煩惱習氣不能斷;換句話說,你解決不了你自己生死問題,你沒有能力轉變你的業報。世智辯聰無濟於事,不但不能轉變自己的業報,恐怕世智辯聰帶來更嚴重的業障。這是佛為什麼教我們一定要求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從哪裡來?是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來的。佛在經上所說的皆是釋迦牟尼佛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給我們做參考,他有我也有,他能現前,我為什麼不能現前?他沒有煩惱,我有煩惱。這樣自己才真正意識到,「我必須要斷煩惱」。煩惱斷一品,智慧就增長一分,你的真實智慧才能現前。真實智慧超過世智辯聰多多,能令自己得真實受用。這個真實受用是清涼自在,這裡頭有真的快樂,所以離苦得樂。這個樂也沒法子說得出來,說出來你也沒有法子體會。為什麼?你從來沒有過這個經驗,必須你自己有這個經驗,你聽別人說你才會懂得,所以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只要煩惱輕了,智慧就增長。
【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
『眼』,它的作用是見。所以在此地,它真正的意思是見,我們一般人講見地、見解,是這個意思。你的見地、見解充滿了智慧。古時候作學生,不論是世法、是佛法,老師教學生對於這一點非常重視。你的知見沒有開,你沒有智慧的見解,你就不能離開老師。從前人叫出師,現在人叫畢業。出師,你可以離開老師,你的『智慧眼』開了。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智慧眼開了,他可以離開老師,可以畢業了,他可以獨立,這個時候可以廣學多聞。如果智慧眼沒有開,只能夠跟著老師,老師領導你。好像走路一樣,你還沒有能力,不認識路,老師在前面跟著老師走,不會走錯路;離開老師,你一定走錯,一定就迷路了。可是智慧眼開了,行,他也認識路,不必要跟老師,他可以廣學多聞,成就後得智。我們今天求學最大的困難,難在哪裡?難在沒有根本智,慧眼沒有開,就開始廣學多聞。這個不學還好,為什麼?你還單純,你還老實,你還有救。一廣學多聞,這個頭腦裡頭裝了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無量無邊的邪知邪見。變成什麼?變成沒救了,現在社會是如此。
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是我提出來的,這是古來祖師大德代代相傳。慧眼沒有開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什麼時候才從一門轉到多門?智慧眼開了就行,你就可以廣學多聞。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是修學的榜樣。善財童子代表學生,文殊是他的老師,在文殊會下開了智慧眼,文殊菩薩就勸他去參學了。如果智慧眼沒有開,不夠資格參學;參學的條件,是智慧眼開了,你有能力在一切諸法之中辨別真妄。你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善惡,老師絕不留你,讓你趕快出去,為什麼?不會迷路了,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像惠能大師見五祖一樣,「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見色生智慧,聞聲生智慧,嗅香聞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生智慧,你才有能力參學。如果像我們現在這樣,六根接觸外面六塵都生煩惱,眼見色,看到這個喜歡,貪愛;那個不喜歡,瞋恨。煩惱!聽到聲音這個好聽、那個不好聽,生煩惱。所以我們要想一想自己什麼身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生煩惱,這怎麼行?斷煩惱就生智慧。煩惱的根是什麼?自私自利是煩惱的根。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從根拔掉,那個枝葉就好辦了,很容易解決;根要是不拔除,枝葉沒有法子去得掉的。所以「智慧眼」就是代表佛知佛見,正知正見。
『光明身』是說果報,你就得到光明身。光明身古人有很多說法,說有三種光明:外光明、法光明、身光明。我們看佛菩薩形像,特別在畫像裡面容易看到,佛身都有光,「光明身」。我們凡夫身上有沒有光?也有。我們遇到一些練氣功的,他們會看氣。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氣,氣的顏色不一樣,最不好的是黑色的、灰色的。如果是黑色、灰色的,這個人身體非常不健康;最健康是金色的,黃色的都不錯,白色的都很好;紅色、藍色、綠色的,身體都有病,所以能看得見。外國人他不講氣,他講磁場,意思完全相同;在佛法裡面叫光,其實是一樁事情。光的顏色不一樣,光的大小不一樣,人煩惱要是斷盡,光明相好,也代表身體健康,這個確確實實的。
真正修行人,《壇經》說「不見世間過」,你說那個心多好!《十善業道經》裡面佛說:菩薩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是純善,身體決定健康,決定沒有毛病。為什麼?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頭純善,心裡頭清淨,自然是百病不生。病從哪裡來的?貪瞋痴慢來的。你的念頭、心想不善,所以影響生理,才想出許許多多毛病出來。懂得這個原理、原則的人,我們身體有病了,要不要看醫生?不需要。要不要吃藥?不需要,念頭轉過來就可以了。清淨心,善思惟,你身體細胞組織就恢復正常;貪瞋痴慢把正常的組織破壞掉,你就生病,就是這麼個道理。但是諸位同修聽了我這個話,你要是生病,我勸你還是看醫生,還是吃藥,為什麼?我肯定你轉不過來。你有本事轉得過來,那不需要;你沒有本事轉過來,還是找醫生、找醫藥來幫助你。可是你要懂這個道理,醫生、藥物當作助緣,把心裡轉過來最重要,你恢復健康會很快。
佛的光明身,真的,修行人身是光明的。有些人講,身體透明的,像水晶、琉璃一樣,透明的。那是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這就叫光明身。《思益經》裡面講:「如來身者,即是無量光明之藏。」這個話一點都不錯,所以我們要求證得法身,法身是什麼?清淨光明,沒有界限的,沒有邊際的,稱之為清淨法身。法身沒有相,能現一切相,現的相稱為報身。報身做什麼用?幫助一切眾生用。所以報身有兩種,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在菩薩沒有證得圓滿佛果之前,報身自受用、他受用統統具足;在圓滿佛果地上,這個報身也是屬於他受用;應化身完全是他受用;如來果地上的報身還是他受用,哪些人受用?度十地菩薩需要用報身,地前的菩薩則用應化身。真正的身,是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就是清淨心,心、土不二,身、土也不二,這個理很深很深。
我們再看後面這一首偈:
【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叫三惡道。也有經典上把阿修羅也算是惡道,那就叫四惡道。『閉』,關閉的意思;『塞』,是堵塞的意思。用什麼來「閉塞」?就因上來說,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才能夠閉塞惡道門。《十善業道經》所說的理論、方法,那就是閉塞諸惡道最好的方法。佛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你的心善;思惟善法,你的念頭善、思想善;觀察善法,你的行為善。儒家講,「止於至善」,莫過於此。阿賴耶裡面縱然有惡道的因,你現前把惡道的緣斷絕,惡道的門堵塞了,你決定不會墮惡道。不但地獄餓鬼畜生你不會墮,連阿修羅這一道你也不會去,所以一定要懂得。
十善業道,是行門的基礎。無論修哪個法門,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它是共同科目,不管修學哪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必須要修十善業道。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給我們講的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實在講就是學佛的三個條件,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無論你修大小乘,修哪個法門,你離開這三個條件,你就不是學佛。不是學佛,幹什麼?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了一句很難聽的話,是說什麼?說我們現在佛門裡很多佛教徒,他不是學佛,他不能夠斷惡修善,就是淨業三福他做不到,他天天到佛門裡面來,李老師說的,「這些人是玩弄佛法」。我們想想他這個話很有道理,我們是來學佛,還是來玩弄佛法,還是來消遣佛法?真正學佛要明理,要依教奉行,要從淨業三福做起,你是真正學佛。
淨業三福頭一個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做不到,就是李炳老說的,「玩弄佛法」這一類的,玩弄佛法沒有不墮三途的。我們有沒有盡到孝道?有沒有思念老師的教誨?我們展開經卷,這是本師的教誨;我們參看古大德的註解,這是老師的教誨。有沒有明瞭「教誨」的意思?就是有沒有解其義,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將你所信、所解的落實在生活當中。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還要別人列很多規矩來約束我們,我們就很慚愧。為什麼?老師的教誨沒有做到,所以才要受約束。老師教導的理明白,事都做到,你是世間第一等善人,誰還敢約束你?你是一切眾生的好榜樣。所以我們在淨業三福裡,頭一條沒有做到,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幾時我們才真正入佛門,這個門檻才能踏過去?「慈悲為本」。第三句就是慈悲,「慈心不殺」,這慈悲為本。我們有沒有慈悲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慈悲心,用現在的話來講,愛心!孝親、尊師、慈悲完全落實在十善業。十善業沒有做到,就是不孝,就是不尊師、不重道,沒有慈悲心。完全落實在十善裡頭。所以佛才教給我們,晝夜常念善法,就是念十善,思惟十善,觀察十善。
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惡,十惡的果報在三途,十善的果報在人天;這是講到最低的水平,不能比這個更低。我們要不能將十善常常放在心上,怎麼得了?放在心上,要認真去做。《無量壽經》上教我們善護三業,把口業放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一句裡面就包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身、語、意,為什麼《無量壽經》要把「語」擺在第一?一切眾生最容易犯的是口業,造口業。我們平常修積的功德,說老實話,都從口業裡頭喪失掉了,所以功德積不住,都流失了;從口業當中流失,從我們處事待人儀態上流失掉。我們的行為、言語動作非常粗魯,讓人家看到都不高興,這個地方把功德流失掉了,自己一定要曉得。
所以古人有說,修行從哪裡修起?「從不妄語始」,這個話說得也很有道理。與《無量壽經》講的相應,從「善護口業」開始,佛在經上不知道講了多少遍、多少次,教導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和顏愛語,對待人和睦,我們的顏色表情和睦溫和。可是我們在跟大眾接觸總是會忘掉,依舊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怎麼能成功?講經說法的時候會說,境界現前,完全不是這回事情。從這個地方看到我們修行功夫得不得力,要時時刻刻去勘驗。所以早晚兩堂課,早課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否則的話,早晚課縱然給你定了,考核很嚴謹,早晚課你都到了,一堂也沒缺。你真做了沒有?天曉得。真做,早課確確實實經文裡面的教誨記在心上;晚課的時候,展開經文一條一條真的反省檢點,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做了沒有?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有沒有違犯?這是你真正做早晚課,這樣做早晚課,你才對得起佛菩薩。如果是有口無心,形式上做一做,經文在口邊滑過,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自己,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夏蓮居在《淨語》裡面給我們提出的,學佛人要真幹,你是假幹不是真幹。唯有真幹,才是真正「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通」是暢通無礙。「門」是門徑,去趣入。善趣,最低的就是人天兩道,人天兩道裡面,一定要懂得提升自己的境界,從人道至少要提升到欲界天,你才算是真正有了進步。從欲界天提升到色界天,這人天小果,不算真正成就,真正成就一定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這是真正成就。所以這個「善趣門」,至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度眾生,我們不能辜負。
【為眾開法藏。】
『眾』是大眾。
【廣施功德寶。】
『開法藏』就是為人演說。受持讀誦這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這個裡頭注意,「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要做出個榜樣,做出個模範,那是演。人生如戲,要演一場戲給人看,要學佛菩薩,做出佛菩薩的好樣子,眾生才會覺悟,才會回頭。天天講,講有什麼用?沒有人相信,一定要做出來。真做不能假做,假做的時候很容易被人拆穿,你一文不值。真做,真正為眾生。佛的教誨一定要兌現,佛教菩薩,說起來哪個人不知道,個個人都知道。佛教菩薩教什麼?四攝六度。可是四攝六度幾個人落實了?
我昨天從澳洲回來,澳洲同修來給我說一樁事情,他們想辦一個養老院,也就是我們理想當中的彌陀村。澳洲政府非常難得,批准了。這是中國人辦的,政府同意這裡面將來住中國人,因為中國人飲食習慣跟外國人不一樣,住在一般退休村、老人公寓裡面,由於言語不通,老年人處處要找這些服務的時候,找人翻譯多麻煩!飲食,外國人飲食喜歡吃燒烤的,我們中國老人吃這個東西,上火,吃不消,因此需要有一個中國人的退休村。他們發起聽說已經四年了,政府對於這個資金會補助一半,可是他們只需要能籌得大概是七十萬的澳幣,政府補助他,他們這個退休村就可以建起來。
這一筆錢,到今年聽說三、四年了,都籌募不起來。我聽了之後很難過,我也說了幾句很不好聽的話,我說:「這是什麼?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特別是台灣人的悲哀!」因為黃金海岸布里斯本,台灣移民最多,台灣都有錢,為什麼那麼吝嗇?這一次來找到我的時候,他說現在政府限期限得很嚴,大概到二十七號就到期了,必須還要有個十五萬他們就可以開工,實際上他們還欠缺大概三十七萬的樣子,來找我。我說這個事情是很重要,我就派我們淨宗學會的同修去調查、去了解,如果他真的沒有問題,真的這一筆錢拿出去能建得成功,我送他,讓台灣人看看。台灣人有錢,一個人拿一萬的時候,只找六十個人就成功了;一個人拿十萬的話,三、四個人就搞成功了。台灣人還是沒有福報,真正好事情擺在面前他不會做。所以這些人,佛家常講的,聽騙不聽勸,勸他做好事不行,騙他,所以現在必須用騙的手段,聽騙他不聽勸,你說可悲不可悲?
另外還有一樁事情,也是令人很痛心的,那是澳洲的。澳洲他們想辦一個多元文化活動中心,這個中心設立在一個大學裡面,格麗菲斯大學。我在前幾年聽到這個消息,我非常歡喜,我到那裡參觀,當時我就送他十萬塊錢,他們歡喜得不得了。建這個中心,他這個中心當中是一個大廳,大概也有我們這麼大,旁邊大概有好幾個小廳,小廳是每一個宗教一個廳,這是多元文化在學校裡面做的,非常理想。建築基金需要三百萬,已經三年了,我捐了十萬,以後佛光山也跟進,捐了十五萬,再以後就沒有了,現在還不能動工。這是宗教界的悲哀!澳洲沒有李木源居士,如果有李木源居士,它這個事情早就成功了。
我們此地,回教要辦個學校,要買一個校舍,我們大家其他各個宗教來幫助他籌款,籌了不少,他就搞成功了。澳洲的宗教依舊沒有落實,不能團結。每一個宗教大家都出一點,這個事情很容易成功。所以佛法我們要落實,布施,要真的去做。不能說是別人布施給我,我不肯布施給人,這成什麼話!也有很多宗教裡面說,他們本身經濟很困難。我說我們居士林經濟很富有,什麼原因?我們肯布施,大去大來。你們不肯布施,這個就沒有法子了。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不修因,哪裡來的果報?修因證果。所以我們要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要跟大家講清楚、講明白。學佛一定是要將佛陀的教誨一樁一樁落實,這就是『廣施功德寶』。
「廣」是普遍,沒有私心,沒有目的,沒有企圖,現在講的話,是無條件的布施供養;你得的福報是圓滿的,是無盡的。這個文裡面特別講的是「功德」,布施供養是有功,這個功絕不唐捐,一定有果報,報就是得。它不講福報講功德,這個「德」決定是善報。福報裡面,老子說得好,「福兮禍之所伏」,不見得是真的;但是功德決定是純善,決定沒有一絲毫惡的果報。所以修功所得,稱之為功德。「寶」這個字我們要著眼,寶是指寶藏,是真正能幫助我們圓滿的解決問題。「寶」的意思在此地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寶是什麼?淨宗法門,這真正是無盡的功德寶。所以一切的布施供養,最後都要歸結到勸導大眾修學淨土法門,老實念佛,往生佛國,這才是徹底圓滿的解決。這一句專指這一樁事情,這是菩薩事業。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