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八三集)  2006/2/2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4-0183

  諸位同學,昨天講到三身菩提,「法身菩提,報身菩提,應化身菩提」。法身本具的,是屬於性德,報身則是修德,佛法裡面常講「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句話含義就很深。六道眾生無始劫以來迷失了自性,所以性德不顯,實在講性德不是不顯,變質了,變成什麼?變成煩惱,變成善不善業,變質了。性德一變質,是一變一切變,連整個法界都變了。實在講法界沒有變,正如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眼中有翳,所以把事實真相全都看扭曲了。要怎樣恢復?要靠修理,壞了就得修,把它修理恢復原狀就好了,修什麼?把錯誤的修正過來。凡是與性德相應的是正確的,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錯誤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性裡面,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本來無一物」,這是什麼?清淨心,覺性。覺性裡頭沒有一物,清淨心裡頭沒有一物,平等心裡面沒有高下,沒有是非人我,有人我就不平等了。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不但沒有四相,四見都沒有,(那個見是念頭),那是性德。我們現在有念,有念就是有無明,有分別、有執著就是有造作。我們現在要怎樣把執著、把分別、把無明放下,這個放下就是修。修德有功,這個功是功夫,功夫是什麼?真放下了,但是這個放下有部分放下,不是完全放下。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小乘有四果四向,大乘有五十五個階位。這五十五個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楞嚴》上講的菩薩的位次。為什麼會有這個位次?放下多少不一樣。放下愈多,位次就愈高,放下少分,位次就低。

  我們講最低的位次,初信位的菩薩要放下多少?見思煩惱裡面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放下了,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初果也是放下這麼多,所以初信跟小乘初果在斷惑,就是斷煩惱、放下煩惱是相等的,可是智慧德相不相等,小乘怎樣比也比不上大乘。這是什麼原因?一個心量小,一個心量大,原因在此地。小乘人心量小,大乘人心量大,所謂大心凡夫。大心凡夫放下見惑,見惑雖然是八十八品,佛菩薩把它歸成為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歸納這五大類。這五大類統統放下了,心量大,他就是大乘圓初信位的菩薩;心量小,那就變成小乘須陀洹,這就不是凡人了。為什麼?這樣的人雖然還沒有出六道,他決定不墮三途。你要問為什麼?三途的業因有,三途的緣斷掉了。這個諸位要知道,有因沒有緣不會結果,因要跟緣結合,果報才現前,所以他們這些人三途的緣斷了。修德有功,這個功是小功,它管用了。

  小乘人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證阿羅漢果,那就是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斷盡了,貪瞋痴慢疑沒有了,在大乘十信位裡面是第七信的菩薩,斷惑跟小乘阿羅漢相等,智慧德相不是阿羅漢能相比的。這些理事都要明瞭、都要清楚。可是在修學難易來講,大乘比小乘容易。小乘證得初果之後,所謂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果。我們知道人間壽命不長,天上壽命長,七次往來,時間上來講我們會覺得太長了。大乘那要看根性、看因緣,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他遇的緣殊勝,很短的時間就把自己的位次大幅度的往上提升;遇不到殊勝的緣分、機緣,他進步就慢一點。總而言之,他比小乘快得多,這是大乘殊勝之處。

  今天我們遇到的緣是希有殊勝的因緣,八萬四千法門,古德常常歎為「門餘大道」,帶業往生的淨土法門。這個法門是一生,就是我們這一生,一生成佛的法門。有不少同學問我:法師,你看看我能往生嗎?帶著很重的疑惑來問我。也算是遇緣殊勝,我肯定的答覆他,你能不能往生與外面境界沒有關係,關係在哪裡?經上講得清楚,蕅益大師解釋得明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這就是菩提心,這就是無上菩提心。

  深信切願,真正有深信切願你會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不會了,順境逆境都不會影響你。今天環境會影響你,順境,你在裡面生歡喜心;逆境,你在裡面生瞋恚心,這個不行,這不能往生。說一句客氣的話來講,這個心態往生沒有把握;一定要順境裡面沒有貪戀,逆境裡面不生瞋恚,你往生就有把握了。活在這個世間,佛家一般講得自在,大自在沒有得到,有點小自在。這點小自在很管用,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這個條件夠了;得大自在,那生極樂世界不是同居土,而是實報土,一到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什麼境界?七地以上,真正是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圓證三不退。

  那我們要問,我們這一生能不能生到實報土?你要是問這句話,那我們還是用善導大師的話來解答,「總在遇緣不同」。緣裡頭最重要的是善友,就是老師,這個緣太重要了;第二是學習的環境。最重要的是老師、同學、修學環境。明師指點你,幫助你定方向、定目標,用佛家的術語來講定宗旨,這個宗旨就是修學的方向跟目標。你確定了方向目標,一生不改變,一心一意向著這個方向目標去做,精進不懈,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最怕的是什麼?懈怠懶散,這樣不但你沒有進步,你會大幅度的退轉,一定又墮落在煩惱習氣之中。也就是說自私自利的念頭、名聞利養的希求、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起來了。

  我們要知道自己修行的功夫,就是此地講的修德有功,要知道自己修德有功夫了,那是什麼現象?煩惱輕、智慧長,這是修德有功。智慧長就是性德,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你不迷惑,聰明了,有智慧了,知道怎樣相處,肯定與性德相應。性德跟諸位說,就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性德,是自然的,佛家講「法爾如是」,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哪個人制定的,不是,自自然然的規律。我們凡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違背了倫理,違背了道德。道德在中國古人講的十二個字,八德。八德有兩種講法,一種講法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另外一種講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兩種講法把它合起來,除掉重複的,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性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與這十二個字相應、與倫常相應,性德就顯現了。修德就是我們把這個不相應,跟倫理道德不相應的這種妄想習氣放下,捨棄掉了,性德就現前了。

  所以諸佛菩薩,包括祖師大德,他們在世間所示現的就是下面這八個字,「備修萬行,功德莊嚴」,這就叫報身。我們知道了,報身是什麼?除去了妄想分別執著,所顯現的與性德自然相應的,這就是圓滿報身佛。那個圓滿是道德的圓滿,道德是性德,這個地方講功德莊嚴。我們平常看讚佛偈裡面所說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在我們世俗常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功德莊嚴。外面的環境肯定是隨著正報轉的,所謂是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什麼?自受用身,功德莊嚴。

  佛菩薩自受用,我們凡夫因為業障重見不到,為什麼?凡夫他的境界是自己業力變現的。譬如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示現成道,大徹大悟,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普通的人,坐在畢缽羅樹下,鋪一點草,坐在那上面;淨居天人,淨居天是第四禪的,大家都曉得四禪有五不還天,五不還天的天人叫淨居天人,他們看到了,在淨居天看到閻浮提,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地球,看到閻浮提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示現成佛,坐在菩提樹下,那個菩提是七寶,寶樹,世尊在那裡打坐,下頭不是生草,金剛台。他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坐在金剛台上,我們看到他坐在草堆上,這是什麼?外面境界恆隨心轉,眾生心變這種境界,釋迦牟尼佛有沒有什麼境界?沒有。每個人境界不一樣。

  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諸佛如來看我們這些眾生,看我們這六道輪迴像看什麼?像看水晶琉璃球一樣,這裡頭許多眾生迷惑顛倒。這些眾生仔細觀察全都是諸佛如來,都是諸佛如來顛倒錯亂,在這裡面虛妄造作,出不了輪迴那個圈子。他看到這種境界,自自然然,不是有意也不是無意,有意無意都說不上。看到或者聽到、接觸到,這都叫有感,自然就有應,應化在裡面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出離,幫助他恢復性德,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緣起,沒有。

  這個境界大乘教裡面常常講「不思議境界」,你看《華嚴經》最後一品,《四十華嚴》名體具足,《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給你講真的、講實在的,這個境界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就是菩薩萬德莊嚴,菩薩究竟圓滿的莊嚴。這個地方講備修萬行,在普賢行願裡面是圓滿萬行。備是具備,這是對迷惑眾生講的;圓滿萬行是對覺悟的菩薩講的,一覺就圓了。所以眾生跟佛的差別就是在迷悟,悟了以後自受用就是報身。報身在我們的經題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在這個上面加了一個「真誠」,真誠是什麼?真誠是性,是法性、法身;下面加了一個「慈悲」,慈悲是應化身,三身具足!真誠心是法性,清淨平等覺是報身,慈悲是應化身。

  黃老居士在此地說,「從報身流現化身,隨機化現,妙用無窮,故曰益物圓通」,這就是化身菩提。悟了之後,自自然然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普門品》裡面說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他就現菩薩身,應以宰官身得度者他就現宰官身,應以居士身得度者他就現居士身,乃至於童男童女。三十二是指三十二類!把這個世間種種不同的身分全都包括了,甚至於包括動物、植物、山河大地。悟道的人,有人在言下開悟,聽說法開悟的;有的時候在形相上,看到這個人一舉一動,觸動他的靈感開悟了;還有在自然景觀裡面聽鳥叫覺悟的,聽風吹樹聲開悟的,聽流水開悟的。諸位要知道,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開悟了,那是佛菩薩加持的,就在那一瞬間,為什麼?他平常天天聽,他為什麼不開悟,單單在這個瞬間,不定是什麼緣促成了,豁然大悟?要知道這就是諸佛如來隨機應化,妙用無窮,這是化身菩提。由此可知,報身菩提是自受用,化身菩提是他受用,幫助別人的。

  釋迦牟尼佛在世,天天講經說法,天天幫助別人覺悟。我們也天天讀經,天天聽經,也常常感覺到不開悟,什麼原因?業障習氣太重了,這個要知道。一遍沒悟,十遍也沒悟,聽一百遍還是沒開悟,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了一千遍,有了悟處,什麼原因?有人一遍就開悟,禪宗六祖惠能一遍就開悟。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經沒有講完,講到三分之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了,這一悟後頭就不要講了,他全都明白了。不但《金剛經》不要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他一點障礙都沒有,一悟一切悟,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通達了,什麼原因?心清淨了。我們聽百遍千遍都不悟,什麼原因?心不清淨。

  為什麼聽的遍數多了會覺悟?那是用聽經、用讀經這個方法修清淨心。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講過很多遍,講過很多年,我常講讀誦、聽講,會聽的人修根本智,什麼叫會聽?要遵守《起信論》裡面的教誨,「離言說相」,聽經的時候不要執著言語,讀經的時候不要執著文字;「離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要執著,它是工具,它不是目標;「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你不要去想它,想這句話什麼意思,那一段是什麼意思,不要去想它,為什麼?你去想它,你用的是分別心,你用的是執著心。佛菩薩的言語文字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心性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是用妄想分別執著去接受,你能接受得到嗎?當然不懂!你接受到的,那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你所了解的不是佛的意思,所以你不悟,道理在此地。

  念佛也好,念經也好,聽講也好,要懂得我們是用這種方式修什麼?修定!定能開慧,你修,修一段長的時間,心真的清淨了,真的定下來了,所以豁然開悟,就這麼個道理。你的心不清淨,你怎麼開悟?佛菩薩幫不上忙,求佛菩薩加持加不上,幫不上忙;佛菩薩教給你的方法就是幫你忙,你自己要肯幹,自己不肯幹,想佛菩薩賜給我們這些法身、功德、智慧,那都叫妄想,那是完全錯誤。

  這種妄想不但現在的人很多,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難尊者就打妄想,自己以為佛是他的大哥,他們是堂兄弟;堂兄弟一共八個人,釋迦牟尼最大,老大,阿難最小,佛也很喜歡這個小弟。小弟心裡常常想,你們要修行,要苦修,我不需要,到時候我的大哥就會把禪定般若交給我了。遇到摩登伽女之難,這才知道修行要靠自己,最愛他的大哥也幫不上忙。這些示現都是給我們後學的人很好的啟示,佛真正幫助我們是教學,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這就是幫我們的忙,所以我們要聽懂。

  開經偈上說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佛的意思你明白,你要真正落實,要把它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不折不扣的做到,你就成佛了。解義是解悟,落實是證悟,證悟才有真實功德。解悟而不能行,說實在的話,解得不夠透徹,解得夠透徹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世法佛法,我在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曾經向章嘉大師請教,世法佛法知難行易。章嘉大師肯定這個看法。所以知難,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知難;行易,凡夫覺悟就成佛了,一念覺悟凡夫成佛,你看多容易。

  凡夫什麼時候一念覺?一念覺很多人有,但是怎麼樣?他保不住,他這一念覺,第二念又迷了,一念覺成佛了,第二念從佛又墮回凡夫去了,保不住!佛經上講的有一句很有名的話,「一念覺悟一念佛,念念覺悟念念佛」。你要怎樣這一念保持念念覺而不迷,這就成就了。可是一念覺一念成佛,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古德常給我們講發心要具足三樁事情,菩提心才真正的發起來。菩提心果然真正發起,果德很殊勝。在《華嚴》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由此可知,十信位的菩薩沒發菩提心,雖然有智慧,很聰明,可以說他是在大菩提心啟蒙的階段,沒發出來;一發出來就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我在講《華嚴》的時候,體會到一樁事情,古德講七信位的菩薩斷證煩惱的頭數等同阿羅漢。再往上面提升是八信,八信菩薩不但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習氣也沒有了,等同辟支佛;九信位的菩薩等同菩薩,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見思煩惱沒有了,他在斷塵沙煩惱;最高的第十位,十信裡面信心圓滿了,塵沙煩惱斷盡了,這個時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見到的。

  由此可知,十信位菩薩對於發菩提心的修學,一定具備這三個條件,第一個「要須識達有無,從本以來自性清淨」,這是看破。識是認識,達是通達。你有這個認識,通達明瞭自性清淨,你要肯定自性平等、自性本覺。現在為什麼不淨?為什麼不平?為什麼不覺?這叫迷,在佛法叫什麼?無明,蓋覆住真心,所以性德透不出來;但是你要肯定性德本有,只是這些東西障礙了而已。

  修行的功夫這一下你就找到了,方法、門道、目標你統統搞清楚了,你就曉得在哪裡用功,無非是在除煩惱習氣而已。在這方面,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導同學,必須從自己內心深處,把一向喜歡控制一切人事物這種念頭,這個念頭要不得,要去掉,這是煩惱習氣。不可以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更不能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也不能有與一切人事物對立的念頭。有人問我什麼叫根本無明?我就用這幾句話答覆他。這是我們內心深處無量劫來的習氣,總想控制,總想佔有,總想跟人對立。只要有這種念頭,這個念頭在潛意識裡頭,這不但是妄心,給諸位說,這就是六道輪迴心。這個念頭不能拔除,你怎麼能出六道?你怎麼能開悟?你怎麼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雖然是講的千經萬論,苦口婆心,你就是不覺悟,為什麼原因?就是前面講的這三句,這就是真正的原因。這三句捨掉了,給諸位說,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真正解脫,三德祕藏裡面所講的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個東西不能看輕,嚴重的障礙。

  古德講須識達有無,這是智慧,真實智慧。什麼東西有?自性清淨是本有的,是有的;染污、迷惑、不平本來無的,所以一切煩惱習氣本來無。煩惱習氣裡面的根,根本的根本就是我,「我」有沒有?沒有,《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形相沒有,念頭也沒有,「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你首先要明瞭通達,你就不會被外境所轉。本覺本有,我們就肯定我們能夠恢復本覺;不覺本無,煩惱習氣本無,我們就有信心能斷煩惱、能斷習氣。

  話雖然是這麼說,可是事實上真的是不簡單。那是什麼原因?習氣染著的時間太長太久了,無量劫來養成的習氣,在理論上講可以頓斷,一念覺悟就立刻斷了,理上是如此,為什麼事上那麼難?難在習氣難除,藕斷絲連,藕雖然斷了絲連著的,所以你只要一念不覺,煩惱習氣馬上就起現行,這個事情難!修行的功夫就在這個地方,要念念覺。淨宗的方法實在講是妙極了,不可思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稱之為妙音!《無量壽經》末後一品所說的。為什麼?這句佛號深深把我們的本覺喚醒,這叫念佛,所以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什麼叫相應?與本覺相應,本覺就叫做阿彌陀。阿彌陀是梵語,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無量覺。無量覺就是無所不覺,究竟圓滿的覺悟,這是我們自性本有,念佛沒有別的,就是把這個覺念出來。一念相應,什麼叫相應?這個佛號裡面有疑惑,不相應;有夾雜,不相應。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念佛的祕訣。都攝六根,攝是收攝,就是把六根都收回來,這是屬於戒律,因戒得定。眼見色,我們會被外面色相誘惑;耳聞聲,會被外面的音聲干擾。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境界很複雜,會干擾你,你的心就不清淨了,你的心就被染污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要都攝六根。

  這個意思孟子也曉得,你看孟子曾經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都攝六根,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都是收攝六根的意思。這是先決條件,然後才能做到淨念相繼。什麼叫淨念?淨是清淨,沒有夾雜,沒有疑惑。不懷疑、不夾雜是淨,這就相應;有疑惑、有夾雜,不相應。所以要不能懷疑自己,自己有佛性,自己有法身,自己有跟諸佛如來一樣的圓滿智慧德相。你首先要承認自己,我現在在迷,我雖有不能現前,不起作用,現在功夫怎麼樣?把這個本來沒有的把它除掉,把它捨棄掉。本來無我,頭一個把我除掉,我尚且沒有,哪來的我所?我所你才能捨,才能放下,才不執著,才真正做到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自在,攀緣就苦,苦樂在一念之間。

  所以這句話非常重要,認識通達有無。不但我跟我所是無,六道十法界也沒有。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是說的什麼我們要知道,這是說真的看破,看破才放下,一放下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覺心現前;清淨平等覺不是外來的,自性本來是這樣的,前面講的性德方顯。這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緣修萬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要不要修?隨緣修,不是攀緣修。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接觸到一切人事物,接觸就是有緣,這是自他兩利,現在一般社會人稱之為什麼?無私的奉獻。這個話講得也有道理,無私就是自利,不為自己,奉獻是利他。我們看釋迦牟尼佛,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四相?有沒有四見?統統沒有了。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緣修萬行?有,日常生活當中,從思想到言行沒有一絲毫過失,這是什麼?持戒波羅蜜,沒有過失。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得那麼樣圓圓滿滿,要明瞭、要學習。

  對善人,他老人家尊敬,布施供養;對惡人也那麼樣尊敬,也布施供養,你能看得出來嗎?善人的布施供養,禮敬、稱讚、供養;對惡人?惡人也是禮敬、懺悔、供養,他做到了。真正做到「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念念要幫助惡人回頭,幫助惡人懺悔,幫助惡人覺悟,為什麼?他心目當中沒有惡人,他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中國古聖先賢所謂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所有一切不善是他變壞了,那不是他的本性,本性本有,那是習性,習性本無,本來無,前面講須達有無。所有一切不善本來無,所有一切的善行本來有,你不重視他的本有,去重視他本來無的,那是自己錯了,他沒有錯,我錯了,修就是修這個。

  所以修完全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修自己就能夠感動別人。所以自利而後能利他,這個利他是自然的,不是有意的;自度而後能度人也是自然的,別人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自自然然受感動,道理在此地。佛給我們做了榜樣,菩薩給我們做了榜樣,祖師大德也現身為我們做榜樣。近代李老師多次的教導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住世只做一樁事情,弘法利生,就做這樁事情。用什麼方法弘法?隨緣,在那個時代弘法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文字,他老人家答覆許許多多學佛的人疑難問題用書信往來,以後有些善心的居士他們知道老法師講的話就是經,把它刊登在報紙上、雜誌上,普遍的宣傳,所以會集成《文鈔》。《文鈔》幾乎全是書信,以後有很多人請他作序,一些文章現在編成《全集》正編、續編、三編。

  他老人家除做這樁事情之外,心裡頭對這個世界痕跡都不著,萬緣放下。咱們念佛堂的堂主常常講「放下身心世界」,印光大師做到了,他什麼都沒有,放得乾乾淨淨。十方的供養多,老法師備受世間人的尊敬,所以供養非常多,他拿這個供養辦了一個弘化社。弘是弘法,化是教化眾生,辦個弘化社,就是佛經流通處。用這些錢做這個事情,就做一樁事情,其他事情他都不做,給我們做樣子。社會上有很多災難,慈善救濟他沒有做,遇到重大的災難,他老人家在印經的款項裡面撥一些出來救災。我是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那個講演裡面看到的。這個事情是純淨純善,其他的不夾雜,然後你才能體會到,就是能想像得到,祖師的心是多麼清淨、多麼善良。

  前天有同學節錄了一點關於出家人的教誨,我們也跟同學們在一起分享。今天的世界跟他老人家在世起了很大的變化,他老人家在世,沒有電視,沒有網際網路,沒有現在這樣的科技。我們今天生在這個時代,我們如何緣修萬行?這些工具好,工具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我們要運用這些工具;從前老和尚運用印刷印書,現在我們要運用這些高科技。高科技裡頭諸位要知道,電視、衛星只能做宣傳,擴大影響的一個工具,真正修學最好還是書籍。現在雖然有這些影碟,你可以從電腦裡面去學習,可是人面對著螢光幕時間久了決定影響視力,不但影響視力,腦肯定受影響。這裡頭有利有弊,這個利與弊我們得要分得清清楚楚。

  所以用螢光幕教學,我覺得一天決定不能夠超過兩小時,超過兩小時對身體決定有害處,不能超過兩小時。像我們看光碟,應該怎麼樣?還要靠書籍,讀書;印刷的文字還是佔很重要的一部分。上課聽講,我的主張聽錄音,不要看畫面。聽音聲不看畫面,反而容易專心,所以在教學上講最好是用錄音,畫面會分心。聽,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為娑婆世界眾生揀選圓通,他選的是耳根,沒有選眼根,「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聽可以閉著眼睛聽,心是定的。用清淨心、用定心來聽,容易開悟;眼睛張著到處看會打妄想,對於自己開悟就產生了障礙,這不能不懂。所以我不太喜歡看畫面,四十多年來沒看過電視,錄相帶我也不看,很少很少,真是一個月偶爾看個一、二次,時間都很短。

  這就是我們在這個世間接受一切大眾的供養,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你離不開社會,所以眾生恩!一天的生活,一生的生活,多少人為你服務,你有什麼回報給一切大眾,這要常常想到。我們修德有功,這個功德迴向就是報答,修德沒有功拿什麼報答?這要常常放在心上。我們從事,這也是一個行業,出家修行也是個行業。這個行業要知道是社會教育,「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的思想、言論、一舉一動都能做社會的表率,都能做社會的好榜樣,你接受大眾的供養可以。大家供養你,你替社會做出貢獻。如果你還有煩惱習氣,給社會是不好的形象,負面的形象,你的罪過可就重了。釋迦牟尼佛做出圓滿的貢獻,他接受大眾的供養是最少的,懂得惜福,一絲毫浪費都沒有,給我們做出這樣的榜樣,我們要能體會到,要知道學習。

  今天這個世界動亂,災害頻繁,我們學佛的人應該如何來貢獻?道理多少都明白一點,境隨心轉,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善人。我們心地善、思想善、言行善,能轉境界。雖然很多迷惑顛倒的眾生作惡,他們把這個世界變壞了,我要純淨純善,把這個境界扭轉過來,這就是對社會大眾的貢獻。如果我們還不捨貪瞋痴,還要作惡,你不但是佛門當中的罪人,你是社會大眾裡頭的罪人。社會大眾是迷惑,造罪不知道,你是明知故犯,你學習過聖教,你懂得,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印祖的開示講得好,完全是現在事實真相。希望我們把他這篇開示,文不長,當作早晚課來念,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再犯過了,再犯過的果報決定在三途,決定在地獄,所以第二條簡單的講我們要做出最大的貢獻。

  第三「大慈悲為本,恆擬運度為懷」,一定要有大慈悲心。慈悲就是愛心,佛家不講愛,為什麼?怕一般人看到這個愛錯會了意思,愛裡頭有情那就不善。慈悲是愛,慈悲裡面有智沒有情,這就正確了,所以慈悲是理智的愛心。加個大慈悲,理智的愛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決定沒有偏愛,是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愛一切眾生,愛天地萬物。

  佛門中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前面所講的緣修萬行就是方便,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展現給人看的就是慈悲方便。恆,永恆不斷,運度是比喻,運是運輸,度是度脫。換句話說,要把自己所修學得到的,現在講我們修學的心得,給一切大眾分享;就是大乘教裡頭佛常常講的「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說是解說、說明,為一切眾生演說。就像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的示現是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天天教學是講演。佛教學生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他自己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要留意、要細心體會、要認真學習,做釋迦牟尼佛真正的學生,那你就具足無量功德。念佛求生淨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阿彌陀佛聽說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歡迎!可是要做釋迦牟尼佛真正的學生,不能做冒充的學生,冒充的學生見不到阿彌陀佛,這一點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現在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