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七八集) 2006/2/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4-0178
諸位同學,請看「三輩往生第二十四」。今天我們從上輩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段是講修因。第一個是『捨家棄欲』,這句非常重要。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學習淨土有這麼多年,念念希求往生淨土,最後能不能如願以償?這裡面就有問題。前面祖師大德們說過,雖然講的都有道理,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融會貫通。古大德說三輩往生,上輩是菩薩,中輩是聲聞,凡夫往生只能夠在下三品。到善導大師,在傳說當中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善導大師的話那就是阿彌陀佛親自所說的,他說得好,「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太好了。我們凡夫如果遇的緣殊勝,換句話說,這一生當中也可以是實報土的上上品往生!遇緣不同。
這個話我們聽了之後,細心去思惟,合情合理。眾生造作惡業太重,尤其是造作五逆十惡,就像《觀經》上的阿闍世王。我們從《阿闍世王經》裡面得到了訊息,雖然一生造作的是五逆十惡,殺父害母、破和合僧,但是畢竟他還有宿世的善根(過去生中的善根),這一生是被貪欲蒙蔽了,雖有善根不能現前。聽提婆達多的教唆,做了許多的壞事,臨命終時懺悔,這一念懺悔,功德不可思議。要是照平常這些大德們說的,造作罪業的人臨終懺悔往生是下三品,所以阿闍世王如果是下三品往生,我們沒有話說,我們都覺得很對;可是世尊告訴我們,阿闍世王往生是上品中生!
我早年看到這段經文非常驚訝,於是乎才明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兩種人:一種是平常依教奉行,積功累德,這是正常的;一種是非常的手段,臨終懺悔回頭發願往生。懺悔回頭發願往生,我們想像當中也是有等級不同;懺悔的心有淺深不同,求生的願有大小不同,誠敬的心有強弱的不同,所以他也有等差,也是有三輩九品。阿闍世王他能到上品中生,這就是古德所講的「始惡不妨終善」。過去造的是惡業,但是他最後懺悔,改過自新,那是善人,那不是惡人!我們中國諺語也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年輕的時候作惡,為非作歹,一旦回頭,大好人,好人當中的好人。所以他上輩往生理所當然。
從這個地方使我們想到佛在《八大人覺經》上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兩句話重要。過去所造的惡你不要去放在心上,為什麼?他現在已經變善,已經回頭,你要記他過去的那個惡,錯了,不念舊惡。昨天、前天造的惡都不要放在心上,一念悔改,就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不憎惡人,造作惡業多端的,對他不要有瞋恚心。對他有瞋恚心,他們沒有錯,我們自己錯了,為什麼?無始劫煩惱習氣被他引出來,這是我們自己錯誤!為什麼佛能做到,菩薩能做到,阿羅漢能做到,真正修行人也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
六祖大師說過,他老人家自己修學的經驗,他說他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二十四歲接受五祖的衣缽,成為第六代祖,二十四歲,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怎麼成就的?就這一句話,就叫我們能夠意識到,「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這就是他那麼樣的年輕大徹大悟成就的原因,我們應當要學習。人在這個境界裡面,那就是他所說的,他跟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現在如果遇到五祖,我們所說的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不生煩惱。
《楞嚴經》,佛告訴我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裡面是平等的,沒有差別;「好醜在於心」,差別在哪裡?差別就是從心想生。你心要是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一不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宗門明心見性的大德都是這個說法;心要是不善,極樂世界在面前,你也看不出它一點的好處。所以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是境隨心轉,這個道理要懂,這個道理很深。難得江本勝博士從水實驗裡面給我們做出科學的證明,那就是境隨心轉。
上輩往生,這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要注意到的「捨家棄欲」,捨跟家在佛法都有講法。我們先說家,佛法裡面講家有四種:有「田宅是家」,是我們一般人,我們一般凡夫觀念當中這個家;你有土地,你有房屋,你有田地,你有產業,有妻子兒女、兄弟姐妹,這是個家。第二種家是「煩惱是家」,這個知道的人就不多,幾個人知道煩惱是家?第三個是「三界是家」,三界就是六道輪迴,你出不去。第四個「生死是家」,你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了三界之後還有生死。生死有兩種: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六道凡夫這兩種統統有,六道之外分段生死沒有了,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一直到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有一次變易生死,他要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掉,變易生死就沒有了。
所以出田宅之家,就是我們現在的出家人,剃髮染衣,出家了。出三界之家是阿羅漢,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出生死之家,那是究竟佛果,比等覺還要高一級。出煩惱家,這是通的,煩惱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見思煩惱斷了,證阿羅漢果;塵沙煩惱斷了,證菩薩果;無明煩惱斷了,證佛果,這是捨家。
捨也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身捨心沒有捨,身是個出家樣子,心裡面還常常掛念著家親眷屬、田地財產,還有牽掛。身你捨了,心沒有捨,果報還是要搞六道輪迴。第二種心捨身沒有捨,心裡面確確實實把家捨掉,五欲六塵那種享受也捨掉,心裡頭沒有,身有,他沒出家,這是在家學佛。我們這部經,《無量壽經》一開端講「十六正士」,這十六個菩薩是在家菩薩,沒有出家,身沒有出家,心出家了。他們是什麼地位?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都是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觀音、勢至、地藏、彌勒、文殊、普賢同等的,等覺菩薩,在家菩薩給你列了十六個。十六是表法的。密宗裡頭,圓滿的數字是十六,所以這部經它裡面的內涵,有大乘、有小乘、有顯教、有密教、有宗門、有教下。所以古人講「《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說得不過分,它把一切佛法統統都包含在其中,所以十六這是密教裡表法的意思,在我們這個經上看到了。
在家修行能不能成佛?能!能成菩薩,能成羅漢,能成佛。由此可知,在家跟出家沒有差別。差別在什麼地方?差別在形相不一樣。形相又代表什麼意思?確實形相有表法的用意在,都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方便設施。本著你個人的願望,你想用什麼樣的身分?經上佛常常教我們「為人演說」,一定要記住,為人不是為自己。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說是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說明白。用出家的身分方便還是在家的身分方便?你要看這個時代的時節因緣,哪種方式方便你就用哪種方式。用在家的方式,在現前這個時代,度化眾生有方便;要用出家的方式,對於這個時代正法久住有方便。這兩樁事情同等的重要。印光大師以出家身分出現,夏蓮居、楊仁山、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以在家身分出現,都是菩薩不是凡夫!
我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的言談所作,不是普通出家人能夠跟他相比的。佛在經上所講的他都做到了,他是心出身不出。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他確實捨棄了,自己工作非常辛勞,收入也相當可觀,過苦行僧的生活。他老人家一生日中一食,我那個時候學他,我學了五年。在我早年,我日中一食五年;一般人講持午,晚上這一餐斷掉,我過去有十五年。以後認識韓館長,她照顧我,一定要求吃三餐,怕我身體不好,人家會罵她照顧法師不周到,所以為這個原因我才把一餐開做三餐。給諸位說,是一餐的分量。因為過去吃一餐吃三碗飯,現在吃三餐,一餐吃一碗飯,量還是一樣的,分三次吃就是。最近我覺得這個還是很麻煩,所以我又把晚餐斷掉,非常舒服。我老師一生日中一食,到九十七歲往生,真正欲放下了,這個要覺悟。
世間所有一切法,佛家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世間包括這個身體,你都帶不走,哪一樣是你的?你要為這些東西操心,錯了,這些萬事萬物應當放下。放下是不再為這個事情操心,凡事隨緣,有,很好,沒有也很好,不放在心上,就是棄欲。事相上,有這些東西完全是利益眾生,不是利益自己。譬如我們在此地建這個道場,不為自己,為大眾,為佛法常住在世間,所以這個道場是十方道場,正法道場。如果有私心,這個道場是我的,這是我的家,那你就沒有捨家,你就在這裡建立了一個家,你也沒有棄欲。這麼一個念頭,念佛求往生去不了,沒分。
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跟淨土的緣很深,生生世世都是念佛求生淨土,都沒成功,到最後還是搞六道輪迴,什麼原因?就是我們的家跟欲沒有捨棄掉,這個道理要懂。這一生當中還有這種念頭,還不肯放下,那麼來生還要搞輪迴,不能不在這裡多想想。輪迴太苦了,這個大時代是釋迦牟尼佛的減劫時代,就是這一個小劫有增有減,我們是處在減劫。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出世在世間,那個時候的人壽是一百歲,一百年減一歲,世尊去我們現在三千年,現在人一般的壽命七十歲,減了三十歲。歲數愈少,人的災難愈多愈苦,所以往下是更苦。這人不能做了,還不趕快去往生!這叫聰明人,這叫覺悟的人。覺悟人是趕快求生淨土,這一生當中務必要滿這個大願,不能再耽誤了,過去生生世世統統都耽誤了。
為什麼我們對於極樂世界信心總是不足?願望總是不懇切?為什麼?貪戀這個世間,這是我們不能往生最大的障礙。只要把這個障礙放下,把這個障礙捨棄掉,我們這一生念佛往生就有把握。所以道場的建立是為佛法建立的,與我不相干,是為大眾,供養大眾在此地如法修行,這樣的念頭就對了。什麼時候把這個道場放下?現前就放下,不是等到再過幾年,等我老死之後再放下,那時候來不及了,現在就沒有這個概念。現前是臨時照顧,照顧幾年看看有人能夠承當就交掉了。
你看看民國初年虛雲老和尚,禪宗的,你看看老人家的傳記,一生修廟、建廟,很難得,建好之後找一個年輕有修行的人,請他來做住持,交給他,再也不過問。一生搞的是建廟、修廟,給我們做了榜樣,「捨家棄欲」,老和尚做到了。老和尚不求西方淨土,他求彌勒淨土,真的往生,他確確實實是在彌勒菩薩大會當中,他修彌勒淨土,如願以償。將來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龍華三會,他們是彌勒菩薩的上首弟子,像舍利弗、目犍連這種身分一樣。不容易,真放得下!
印光大師給我們做示現的,他老人家一生不蓋廟、也不修廟,專門做印經弘法教學的工作。這兩個老人給我們的啟示很大,都是捨家棄欲。可是兩個人表現的不一樣,表現的都有道理,都是為正法久住,都是為利益眾生。虛老和尚比較著重在硬體設施,印祖則偏重在實質的教學,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緣不同,隨緣而不攀緣。我們這一生統統是隨緣,從來沒有意思想建立道場。我學佛的時候,李老師我跟他時間最長,影響也最深,他教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一生沒有道場、不收出家徒弟、不傳戒。在那個時候,這是五十年前,我們那時候想不通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法?而且一生偏重在因果教育,都是很難讓人理解。到今天這個社會,我們看老人家的做法那就太清楚、太明白了,確確實實慈悲到極處!
這個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倫理道德的墮落達到谷底,用儒來救世間、用佛來救世間都來不及,唯有用因果來救世間還行。雖然很多人不相信,他聽多了、看多了,不得你不信。我們在最近這些年來,遇到這些事情太多太多!前幾天山東同修打來個電話,雖然沒有看到人,從電話裡面聽到音聲,非常淒慘,那是什麼?靈鬼附身,惡道裡面的靈鬼。餓鬼道的、地獄道的、畜生道的,苦不堪言,來求救,求超度。人數之多,不計其數。
前天晚上半夜,齊居士給我打電話,也說這一樁事情。第一句話跟我說:法師,是真的不是假的,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不相信。這些靈鬼聚集在這個地方,這個氣氛(我們一般講磁場)非常不好,陰森森的。人雖然很多,有陰氣,晚上開著電燈,電燈都顯得灰土土的,不亮。求皈依,我們用電話給他皈依。皈依完之後,要求我給他講幾句話,我講了十五分鐘,勸導這些靈鬼,要放下萬緣,要放下分別執著,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們能聽進去,歡喜了。皈依完之後,這磁場就好了,氣氛就很柔和,沒有那麼恐怖,電燈它又亮了,愈來愈亮,當時在的人大家都相信了,這不是假的。我經歷的事情太多太多,但是這個事情不能講,講了說你提倡迷信。所以這事,只有親身遇到的,我才跟你說,你要不是親自遇到的,我絕對不跟你講。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絕對不可以說科學沒有證明的那都不能相信。科學不是萬能,科學的缺陷還很多,不能證明的事情很多很多。
現在國內、國外都有機緣請我去辦學校,我聽了很歡喜,我也很讚歎,我會不會去辦學校?不會,為什麼?辦學校的人太多了,出家人裡許許多多法師都辦學,我又何必去湊熱鬧?這個事情有人辦,很好,歡喜讚歎。那我要幹的是什麼事情?別人不幹的事情,也是挺重要的事情,別人不幹,那這個事情我們要幹,我們有使命、我們有責任、我們有義務不能不做。這是從前李老師常常教我,我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早年的時候,三十歲,沒有出家。李老師告訴我:古人別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這兩個都是佛教徒,為什麼不能學他們?他們是佛學家!與自己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佛學,他們搞佛學,不是學佛。我這才懂得什麼叫佛學、學佛。
我本來以為佛學跟學佛是一樁事情,他跟我說不是一樁事,兩樁事,我就明白了。學佛是要學釋迦牟尼佛,淨宗學阿彌陀佛。我們供養阿彌陀佛,那是什麼?那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我們常常看到他,不要忘記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叫學佛。你要供養觀世音菩薩,你就要記住,天天看到觀音菩薩像,我要學得跟觀音菩薩一樣,我就是觀音菩薩,這叫學菩薩。搞佛學的人那個不一樣,他可以把經講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自己做不到,自己還是隨順自己的妄想、煩惱、習氣過日子,那叫佛學。我這才搞明白了。
那你也就懂得我為什麼不去辦學校,學校是搞什麼?搞佛學。我今天要搞的,要搞學佛。學校,你看有很多人希望我去辦個孔子大學,那是什麼?儒學。我今天想做的,做一個孔子書院,規模很小,人數不多,學儒;真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學孔子、學孟子。如果這個時代能夠再出十個、二十個孔子、孟子,天下太平,這個重要!我也是在搞教育,跟大家搞的不一樣。
佛教育,我們要認真學佛,無論是學儒、學佛,第一個條件,百分之百的落實《弟子規》。《弟子規》要是做不到,你連個好人的資格都沒有。你看佛經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這個條件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沒有弟子規,從小就沒有受到好的教學,原因在此地。我們真正要回頭,這是真修懺悔法,回頭是岸,回頭學《弟子規》,務必把弟子規學好,我們這個團體自自然然就是六和敬的團體。「見和同解,戒和同修」,這兩條就是建立在弟子規、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沒有十善業道、沒有弟子規,這兩條就落空,落空了後面四條就沒有了。雖然是身同住,口有諍,意不能同悅,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各人有各人的煩惱習氣,和不了。
所以和睦的基礎,在我們本經就是覺正淨。覺正淨是三寶!我們的心要覺、要正、要淨,經題上的清淨,就是清淨心;平等,正知正見;覺,這就心安。只要把經題做到,這經題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就是弟子規、就是十善業,我們不能不重視。如果不在這上下功夫,你是搞佛學,你不是學佛,這是我從李老師那裡學來的。搞佛學,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老師講的,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沒有辦法。但是學佛那就不一樣,學佛一定不離開戒定慧,這叫學佛,你決定得受用!受用不在六道,在六道那就錯了;在四聖法界,在諸佛報土,這是真實的受用。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上輩往生」的第一段,我們把經文再念一遍: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黃老居士註解裡面引用古德說的話,我們在此地可以念一念,「古大德講,上上品須四地至七地之菩薩,上中品須初地至四地之菩薩,餘可例推。中品中生及以下,才是凡夫所能達」,就是所能夠達到的,「若如是者,則彌陀大願之無上,西方蓮國之獨妙,持名法門之易行,往生妙法之殊勝,皆成戲論」。戲論就是開玩笑的話,就是完全落空了,這是跟淨宗經論典籍實在講不符合。
下面一段,這講善導大師的話,這說得好,「古說之非,幸得唐善導大師,廣引經論,力破舊說」。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就說得好,他講「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看《觀經》的定善,「總是佛去世後」,佛不在世間,「五濁凡夫」,這個世界五濁惡世諸位都知道,五濁凡夫就是指我們現在這些人,「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個有異就是不同,遇緣不同,所以才有三輩九品的差別。
底下就說得更清楚,「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這就說得很清楚。「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這就是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我們要相信二祖所說的話。善導大師是淨宗二祖,初祖是慧遠大師,二祖是善導。傳說當中,善導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是唐朝時候人,那個時候日本跟韓國派遣許多的高僧到中國來留學,修淨土的幾乎都是善導的學生,所以善導在中國好像不甚流行,可是在日本很流行,到處看到善導寺。一看善導寺,你就曉得這是淨宗法門的,專修淨土的。
善導大師的雕像、塑像在日本寺廟裡面很多很多!還有石雕的,石雕的都把它供奉在露天,寺廟裡面是木雕的,還有彩畫的。我們看到日本的祖堂,中國這些祖師塑像、畫像統統供奉在裡面,讓我們看到之後肅然起敬。對於祖師的尊重、供奉,超過中國人太多!中國寺廟裡面供佛菩薩的像很普遍,供祖師的像不多。這個道理要懂,人不孝順父母,會去孝順老師,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學佛不敬自己的祖師,不敬自己的師長、祖師,你說敬佛菩薩,也是假的,為什麼?這裡頭有個遠近差別。佛菩薩距離我們遠,祖師、老師距離我們近,我們學習的利益從哪裡得來的?從老師得來的,不是從佛菩薩。佛菩薩代代相傳,傳到我們老師,老師教給我的,至少啟蒙都靠老師。
中國在過去對於蒙師的尊重,超過任何時代的老師。所以中國從前科舉時代,考中進士、考中狀元,回到家鄉,第一個是祭祖先,報祖宗之德,報父母之恩;第二個去拜老師,拜什麼老師?啟蒙的老師,總是不忘根本。啟蒙的老師可能還是個窮秀才,窮秀才教出狀元郎,這是他一生無上的榮耀,光榮要歸於他。你說中國從前人心地多麼厚道,社會風氣善良淳樸,有它的道理在,人知道知恩報恩;現在這個社會很麻煩,不知道恩德,忘恩負義。我們常常聽到也常常見到,現在兒女不知道尊敬父母,不要說孝順了,對父母不知道恭敬。對父母已經不恭敬,他在社會上會對人恭敬嗎?不可能!已經養成習慣了。人與人當中沒有禮敬,這個社會就亂了。
今天我們要想化解衝突,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從哪裡做起?禮敬。普賢行願頭一條,「禮敬諸佛」,這一句可以安定社會,可以化解衝突。我們要很認真努力做,把所有一切眾生都看作諸佛菩薩,我們那個恭敬心才能生得起來。我這個話是方便說,而事實一切眾生真的是諸佛菩薩。這話不是我說的,《華嚴經》上說的、《圓覺經》上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為什麼不是佛?現在迷了自性,迷了自性還是佛,不能說迷了自性就不是佛。好像一個人喝酒,酒醉了,發酒瘋了,你不能說他不是人;他是一個醉人,可以這樣講法,他是個醉人,他沒有清醒。現在我們這些人是糊塗佛,沒覺悟,迷了自性的佛,迷了自性的菩薩,用這個心態來看就對了。我們對人自然就能生起恭敬心。「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第四個是「懺悔業障」,十願裡頭只要這四願做到,你就是菩薩圓滿功德。你說這個多麼重要!
善導大師講大凡夫、小凡夫,這個大小怎麼分法?心量,大心凡夫、小心量凡夫。小心量凡夫起心動念為自己、為家庭,這小心量;出家人,為我這個團體,為我的道場,為我的寺廟,為我的常住,那個「我」沒有去掉。再稍微大一點,為我的宗派,我們淨土宗,這就不行,心量太小。為整個佛法,整個佛法包括什麼?整個佛法是包括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所有宗教包括在其中,所有的族類包括在其中,所有的萬物包括在其中,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整個佛法。你有這麼大的心量,這叫大心凡夫。
大心凡夫是《華嚴經》的當機者,沒有這麼大的心量不能學《華嚴》,雖學《華嚴》,你不能契入,你不懂得《華嚴》的意思。不懂還罷了,學了之後一定懷疑,疑慮重重,佛怎麼會這麼說法?一懷疑你就造罪業,麻煩就大!所以對於小心量的人不能講大經,怕他造罪業,怕他墮惡道。這不是佛不慈悲,佛教化眾生,隨心應量。你看《楞嚴經》上講得多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小根器的人不說大法,大根器的人不說小法,大根器的人,說小法他不滿意。所以佛開八萬四千法門,隨順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根性,慈悲到極處!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心量?實在講,法隨著我們心量變,我們心量大,這個法就變大,心量小,法就變小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法沒有大小,隨著你的心量在變化,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正,沒有一法不正,邪法也正;心不正,正法也不正,也邪了。心善,世間沒有一個人不是善人;心不善,世間沒有一個人是好人。人沒有善惡,法沒有大小,隨著眾生念頭在轉變。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現識變,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然後才知道我們應該怎樣學、應該怎麼修,自己才能成就。往生西方世界三輩九品亦復如是,這是善導大師講得太好!
後面有一段話很重要,「淨宗乃最極圓頓之教」。這是真的,你學過《華嚴》、學過《法華》,學過《楞嚴》,你就明白了。「大根大器之凡夫,若能信受,圓解圓修,則與常人日劫相倍」,這個話就是說,圓人修行一天等於平常人修行一劫,「故能一生功圓,逕登上品也」。在這一生當中圓滿功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要大心量的人,圓修圓證。這個話是祖師說的,這個修行的殊勝沒有法子想像。我們平常人修一劫,還得了,一劫多長時間!他修一天等於我們凡夫修一劫,你能相信嗎?這是不是一個形容,是不是一個比喻,還是真的事實?淨宗這些祖師決定不是凡人。近代的印光大師,許多人都知道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善導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我問過日本人有沒有這個說法?日本人說有,韓國人也說有,他們都不懷疑。善導、永明延壽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既然是佛說的,佛決定沒有妄語。
修行雖然在時間上是一樣的,課程上沒有兩樣,誦經、念佛、拜懺,效果不一樣。大家在一塊共修,譬如像印祖所說的,我們修行人最好不超過二十人,二十個人在一起共修,那個果德,從果上來講,每個人所得到的不一樣,差別很大。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總在用心不同。還是文殊菩薩講得好,「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圓人修一天等於常人修一劫,那是勝妙功德!第一個,人家心量大,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的心目當中對所有一切眾生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我們應當要學。大心量是我們的本性、是我們的真心,小心量是我們迷了,迷了之後,把這個心量變得愈來愈小,變得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錯了,大錯特錯!
修學大乘、修學淨土,第一要緊的就是要把心量拓開。念念,今天我們講人要有世界觀,這個話是正確的,起心動念要為整個世界人去著想,這才像個菩薩。不是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一個都市,不是的;為整個世界,特別是苦難眾生。要有這個心量,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特別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法界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是彌陀法界,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一切眾生是彌陀弘願普度的對象。我們的心要像阿彌陀佛,我們的願要像阿彌陀佛,我們的行要像阿彌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但往生,就跟大師所說的一樣,你決定是實報土上品往生。我們能不能做到?能做到。為什麼?那是我們的真性,是我們的本性、真心,不是從外頭來的,只要把這個迷惑破除。
所以我是多次在國際會議裡面做報告,勸導從事於世界和平工作的這些專家學者要拓開心量,要肯定人性本善。這是中國儒家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要肯定,世間決定沒有惡人,惡人是什麼?沒有受到好教育,他被外面環境教壞了,要懂得這個道理,他的本性是善的。要相信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這個恭敬、稱讚、供養、自己的懺悔才真正能起作用。還看到眾生這麼苦、這麼難,還在迷惑,我們懺悔我自己做得不夠,沒有能夠感動他們。他們為什麼不能回頭?為什麼還迷惑顛倒?不能怪責他們,怪責我自己做得不夠。這個樣子才能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德能相好,才能更深的感動這些迷惑顛倒的佛菩薩,這就叫發大乘心。
大乘心是什麼?我們也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別人用虛妄心對我,我用真誠心對他;別人對我虛情假意,我對他也虛情假意,那就錯了。他在迷,我在覺,我要幫助他破迷皈依覺,我就不能對他虛情假意,誠誠懇懇、老老實實處事待人接物。他有變化,我沒有變化,始終如一,我們這是走大乘的路,走大心凡夫的道路,心地清淨決定不受染污。染污是什麼?煩惱習氣。貪瞋痴慢這個東西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能把這個統統放下,清淨心現前,心就清淨了。
對待別人要謙虛,沒有絲毫傲慢,平等心現前。平等心現前就是法相宗裡面所講的,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這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心淨,心平,心安」。首先我們自己要獲得,這是自己本有的,本有的我們講恢復。心清淨、心平等、心安定,本來就是這樣的!迷了之後才失掉,這叫性德。真誠是性體,這是性德。對待一切眾生,沒有任何條件,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表現在我們生活上,用現在的話來說,親切、關懷、愛護、合作,這是慈悲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
對人如是,對物也如是,對環境也如是,這就是現在所講的地球的生態平衡。你對地球上所有一切的萬物,你自然產生了愛心,你不會輕易破壞生態平衡。對於一株小草、一棵小樹,你都有很大的愛心,何況對動物、何況對一切人?統統是我們自性本有的性德,不是從外頭來的。諸佛菩薩有,阿羅漢有,祖師大德都有,我們為什麼沒有?迷失了自性,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佛法的教學、聖賢的教學沒有別的,無非是幫助我們恢復性德而已。所以諸佛如來普度一切眾生,而他自己沒這個念頭,你看《金剛經》上說的「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他沒度一個,為什麼說沒度一個?他所得到的統是他自性本有的。佛沒有法子說自性裡頭沒有的佛能給他一點東西,沒這個道理,全是自性所有,我們總得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
多做一些好事,做好事,應該的;做不好的事,不應該的。果然能把佛陀的教誨我們都落實、都做到了,功德利益無量無邊。我們世間人常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助人者人恆助之」。這是什麼?這是性理,本性、道理就是這個樣子,佛經上稱為「法爾如是」。一切眾生心想、所求的,全是性德裡面圓滿具足。財富圓滿具足,智慧圓滿具足,德能圓滿具足,我們今天講福報也是圓滿具足。所以佛法叫內學,你要從內心、從心性裡面去求,不要從外面,外面求不到。
我們再看《大經解》底下的一段文。「現就本經」,現在就從本經來看,「兼採餘論,以明三輩往生,實為凡夫,兼及聖人」。這個理念要有,這是非常正確的理念。阿彌陀佛在遍法界虛空界開念佛法門普度眾生,為誰?為凡夫。不是為像前面所講的四地到七地、初地到四地,不是,那是聖人!那些菩薩是在華藏世界的,文殊、普賢這兩位上首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那麼一回事情。極樂世界上的三賢十地,那個三賢都是聖人,初住菩薩都已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四十一位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四十一位佛。諸位看《金剛經》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他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而淨宗法門,實在講,度我們六道裡面的凡夫,六道包括地獄道。我們要問地獄道有沒有往生的?有,我聽說。地獄道怎麼能往生?善導大師的話,總在遇緣不同。佛菩薩到不到地獄道度眾?到!不能說不到,地獄道裡頭也有善根很深厚的,為什麼會墮地獄?一時迷惑,造下滔天大罪,五逆十惡,這才墮到地獄。墮地獄之後他就懺悔,他就後悔,他就知道他錯了。所以地獄道,什麼時候能出地獄道?不一定,什麼時候懺悔什麼時候就出來了。不懂得懺悔,堅固執著自己還是對的,那個地獄苦就有得受了,哪一天懺悔,哪一天知道我錯了,他就出來了。眾生造再大的惡業,只要一懺悔就回頭了,回頭是岸!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黃老居士引用本經第七品「必成正覺」,這裡有一首偈說,「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前面四句普令成佛,說明大願之由。阿彌陀佛為什麼發這個願?「欲令一切長夜冥昧之眾生」,這就是講墮落在六道輪迴跟三惡道這些眾生,「離諸憂悲苦惱,出生善根,成就菩提」。善根,一切眾生本有,迷了,所以佛度眾生,念念希望眾生離苦得樂。怎麼幫助他?你要曉得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迷了,他所有一切的造作就產生錯誤,造業受報;覺悟之後,他就回頭了,他就能離苦。所以幫助眾生離苦是目的,用什麼手段?要幫他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這就是教育。
所以佛教真的是教育,教你了解事實真相,《般若經》講的「諸法實相」。你要是明瞭諸法實相,這就叫覺悟;你不了解諸法實相,你就迷惑。迷惑你就生妄想,你所想的、你所看的、所說、所做無不是錯誤,統統錯了,跟事實真相完全不相符,扭曲了實相。把實相扭曲之後它就變,變成什麼?變成六道、變成三途。六道三途的本來面目就是實相,就是這個迷惑顛倒的凡夫把它扭曲了。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大千就是六道世界,沒有!覺悟的人心目當中都沒有,迷人有。迷人在做惡夢,覺悟的人幫助他,把他喚醒過來,就這麼回事情。這就是佛陀教育,這就是世間所謂的宗教教育,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四十八願的目的確確實實是為罪苦眾生,不是為別的。
接著看底下這個偈頌,有四句偈,「明普濟之法」,普是普遍,濟,用現在的話來說,協助、幫助。用什麼方法?「眾生聞名,來生我剎。此諸眾生,亦即長夜憂惱中之群生」。這個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在這科判裡面,小科是「普令成佛」。所以我說中國自古以來,教育在形式上可以說為四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從前學校教育是私塾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在從前儒不是宗教,講宗教只有佛跟道。實在自古以來,儒釋道稱為三家,也稱為三教,但不是宗教,都是屬於教育,這個意思我們要懂。
「宗教」,這個名詞是從國外傳進來的,外來語,中國佛教稱宗教跟現在宗教的意義完全不相同。中國佛教裡頭有分宗門、教下這兩個派系,所以合起來稱宗教,宗門、教下。因為他們教學的方法完全不一樣,宗門就是禪宗,禪宗教學先悟後修,不開悟你沒有辦法修,悟後起修;教下跟這個相反,是先學再悟,所以它兩個教學方法完全不相同。先悟後修,那是天才的學生,不是普通人,叫上上根人;中下根人按部就班,就像念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按部就班上來的。先悟後學的那個不一樣,那個他沒有層次,沒有等級的,所以一悟一切悟,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過去有成就的是有,少數人,不是多數人,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方法簡單,聞名俱生。所以善導講得好,「三輩九品,總是為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也」,說得太好了。我們從祖師的教誨增長信心,對這個法門決定不再有疑惑,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成就。成就,品位的高下在自己的功德,修學的功德。修學功德是什麼?我也把它講清楚,拓開心量。心量愈大品位愈高,心量愈小品位愈低,就這麼個道理。心量要是很小,不能容人,決定不能往生,這要知道。不能夠原諒別人,不能夠包容別人,就決定不能往生淨土,為什麼?生到淨土,淨土人可多!這個人看不順眼、那個人看不順眼,你到極樂世界天天去打架,天天跟人吵嘴,哪有這種道理。這樣的人阿彌陀佛怎麼會來接引你?阿彌陀佛是有智慧、有神通的,他不會接錯人,不會找一個搗亂的人去擾亂西方極樂世界,這點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淘汰盡,自己往生才有把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