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四集) 1999/4/1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4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三面第一行,「至心精進第五」。在前面一品我們看到,彌陀如來在因地所發的廣大誓願,給諸位詳細的報告過了。願後一定要有行,如果沒有行,這個願叫虛願,我們講是個空願,永遠不能兌現的,當然什麼成就都談不上。所以想想我們自己修學,為什麼也用了很長的時間,而得不到成就?原因就是有願沒有行,有解沒有證,所以還是用輪迴心造輪迴業。這是我們的毛病,這個毛病不輕,這大病,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我們看看菩薩修行,他能夠成佛,關鍵就是在解行相資,他的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才能成就。
我們學佛,在解門多少都有一點基礎,聽經聽的時間多了,當然是愈多愈好。世尊給我們做了修學最好的榜樣,尤其是出家人的好榜樣。與世尊同時代,維摩居士示現在家修行人的好榜樣。我們學佛總括起來,就是這兩種人,出家、在家兩種。維摩現的是居士身,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那是在家佛,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佛。不但講經說法沒有中斷,世尊講經說法沒有中斷,維摩居士又何嘗中斷過?對一切眾生,不僅是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他做到了,真的是「為人演說」。他做得圓滿,做得究竟,所以這個品題講「至心精進」,真誠到極處,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真誠無上之種種心行,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佛經上常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有願,而後以行踐願,實踐你的大願,所以這一品接著就來了。請看經文,經文第一個段落,「法藏請法」。這個科題我就不必說,大家看了都很清楚。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
我們先看這一段。前面一句是總結上文,『說此偈已』,就是說的前面十偈。說完之後,向佛請法,你看看人家是什麼樣的心態?『我今為菩薩道』,不是為自己。這一句正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每一次參訪善知識,首先是行禮致敬,致敬完了之後,這是讚歎;這都是屬於禮節,顯示出自己對人,人是善知識,對法尊重。我們中國人講的「尊師重道」,表現在請法的儀式之中,這個儀式很重要。對方看看你的舉止、你的言談,就知道你有沒有誠意修學。如果你有誠意修學,他一定會認真幫助你。如果你態度顯示傲慢,言語華而不實,言語言詞很美,說得很好聽,但是人家一看,你並沒有誠意,這個善知識對你,也就是很客氣、很恭惟、很讚歎你,不教你了。為什麼?教了也是白教,你沒有誠意學,所以人家就不教了。因此,禮敬的儀式,完全表示自己求法的心態,你說這個多麼重要!
也許有人問,這東西我沒有學過,我不會。不需要學,「誠於中」,自自然然「形於外」。沒有念過書,沒有知識的人,鄉下老公公、老太婆一生沒見過世面,他誠敬的心流在外表。問題是你有沒有誠敬的心?世間有學問的人、有見識的人,一看就明白了,不必要問。世間有德行的人都能看得出來,何況佛菩薩?你怎麼能瞞過他?所以善財禮敬之後,第一句話就陳述自己的願望,說:我已經發菩提心,不知道如何修菩薩道、學菩薩行?這才請求善知識慈悲開示。第一個你要發心,你心不發,你就是沒有志,你的修學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宗旨,那人家跟你談什麼?一定是先陳述自己已經發大菩提心。法藏比丘前面的十首偈,就是陳白他已經發無上菩提心。自己修行有了成就,為什麼?為菩薩道。菩薩道是只在度生,不為自己;為佛法久住世間,為代替諸佛如來普度眾生,這就是為菩薩道。這裡面是我們修學成敗的樞紐,成敗關鍵之所在。
我們也修行,不只這一生這一世,學佛的同修都能夠接受,人有過去世、有未來世。過去無始,我們套佛經上的話「累劫修行」,累劫修行修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原因在哪裡?過去生中,許許多多跟我們一起修行的同學,同參道友,他們都成佛,都作菩薩,都超越十法界,我們還在搞六道輪迴,這又是為什麼?不能不知道。我們實在是迷惑顛倒,起心動念,自私自利,都幹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誤以為損人可以利己,哪裡知道損人決定不利己,利人才是利己,幾個人懂這個道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苦口婆心教誨我們,我們聽不進去,沒有聽懂。當然從來就不可能依教奉行,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就是雖然累劫修行,依舊搞六道輪迴,不能出離。
當然我們在此地看到,法藏『已發無上正覺之心』,「發」就是發願。人家的目的,一心一意要作佛,『取願作佛』,這就是發無上心的成就,我們沒有這個志氣。在中國以往古大德之中,我們只是在《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他到黃梅去參訪,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他說:我來作佛。所以他就成佛了,如願以償。我們今天到這個道場來幹什麼?從來沒有聽到有一個人說,「我們到這個道場來作佛的」,沒聽說,所以你做不了佛。為什麼?你沒有意思作佛,你沒有願望作佛。所以古德才講「修行急務」,修行最急的要做的就是立願,要發願。所以我們在這個經文裡面一看,一開頭就是四弘誓願,下面小科題裡面:「學法門,斷煩惱,成佛道,度眾生」。我們換一句淺顯的話說,你要發心愛護眾生,愛護一切眾生,無條件的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這就是無上正覺之心。如果起心動念還為自己,我也為別人,還沒有把自己忘掉,你覺裡頭還帶迷,你沒有完全覺悟,你不是正覺;真正覺悟,要把迷情斷盡才行。什麼是迷情?我、自私,這是迷情。我沒有了,私心沒有了,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你的心才算是覺悟。
覺悟才能得度,這個得度就是說你才能救自己,你才能幫助別人。怎麼說救自己?不再輪迴了;功夫更高一層的,不再住十法界,這是你的妄想分別斷盡了。斷盡之後,我們要問還有沒有分別?還有沒有執著?我們這個身體還沒離開這個世界,還跟大眾共同在一塊生活,跟大家往來,怎麼能不分別?怎麼能不執著?你要果然不分別、不執著,那還能算是個人嗎?人家問你,指著你:你是什麼?不知道,那成什麼話?你叫什麼名字?不知道。不行!不知道,也是個執著、也是分別,你還能離得開分別執著嗎?要像永嘉大師所說的,覺悟之後,「分別亦非意」,就對了。你說佛分不分別?佛要不分別,怎麼能給我們講經?不分別就不能講經,不執著就不能講戒。所以佛也分別,菩薩也執著,但是他們分別、執著不是意。這不是意是什麼?不是自己。不是自己,那怎麼分別執著?別人,他分別執著,我隨順他的分別執著,我自己心裡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著,這就對了。這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和光同塵」,世尊所說四攝法裡面「同事攝」,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想學菩薩,那個分別執著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道理要懂。
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自己必須要把自己物質生活,調整到最低的限度。所謂我三餐吃得飽,衣服穿得暖,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物質上的享受,要降低到最低的水平,精神生活提升,精神生活可以提升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是覺悟的人。世間不覺悟的人,他恰恰相反,他的物質生活不斷向上提升,過著奢侈豪華,精神生活非常空虛,沒有;頂多是歌舞,用這一些東西來調劑,那是打麻醉針,那是吸毒,沒有精神生活。這是佛經裡頭常講「可憐憫者」,這種人很可憐。這一期壽命終了之後,惡道去了。在生的時候沒有智慧,不知道修福,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死了以後都墮三途。我們在經上讀到佛講的可憐憫者,這個意思我們才體會得到,真的可憐。唯有真正覺悟,才肯斷惡修善,才肯積功累德,永脫輪迴,了斷生死,聰明人、覺悟的人。
以佛做為我們修學的標準,向佛學習,向菩薩學習,要學得很像,這後頭說『悉令如佛』,就是學得很像,樣樣都像佛。起心動念像佛,言語像佛,生活像佛,工作像佛,處事待人接物樣樣都像佛,「悉令如佛」。學佛學到跟佛不一樣,那就學錯,那就不是在學佛。佛慈悲,慈悲用現代人的話來講就是愛心,佛有愛心,愛一切眾生,比神偉大多了。外面宗教裡頭標榜的「神愛世人」,動物就不愛了,植物也不愛了,所以把地球的自然生態環境破壞掉,他只愛人。你看佛多偉大,佛慈悲一切,愛一切眾生,這個我們要學。看看經典裡面所記載的,世尊一生的行持,處事待人接物,不但對一切動物愛護,植物也愛護。戒經上佛教給我們,「清淨比丘不踏生草」,你看那個草長得活活潑潑的,你忍心用腳去踏它嗎?你忍心從它頂上走過嗎?但是有開緣,沒有路非走這兒不可,那行;有路的時候,那你一定要繞著路走,你不可以踏生草。這是說明對於植物、礦物,沒有一樣不愛護。有愛心之後,你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成熟眾生,這才叫學佛。
學佛要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智慧的來源只有一個辦法,聽經、念佛。聽經不念佛,開智慧很慢;念佛不聽經,開智慧也慢;聽經跟念佛合起來,開智慧就快了。譬如說,你不是這樣幹法,你開智慧要十年,聽經開智慧也要十年,念佛開智慧也要十年;一面聽經又一面念佛,五年就開智慧,提前了。諸位要曉得,念佛是修清淨心,清淨心就得諸佛菩薩加持。所以清淨慈悲就得到三寶加持,你怎麼不開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往往自己做錯事情自己不知道,還以為做好事,還以為做了很多功德,哪裡知道自己造罪業?這就是愚痴。愚痴的意思,真妄不能辨別,把真的當作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邪正不能辨別,把邪法當作正法,正法看作邪法,善惡顛倒,利害顛倒,那叫愚痴。對於是非、善惡、利害不能辨別,這種人很多。最怕的是什麼?自己愚痴,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幾個人能夠很冷靜的自己認真去反省反省?世出世法,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我自己有沒有能力辨別?如果自己沒有能力辨別,找佛去。佛在哪裡?佛在經裡面。找佛去,讀經,看看佛怎麼作法?佛怎麼想法?我們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隨順佛的教誨。這是我們沒有開智慧之前,辨別邪正是非,避免造作一切罪業,積功累德的唯一方法。所以古德常講,「經不可不讀,法不可不學」,道理都在此地。再看下面經文:
【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
我們要學。法藏示現給我們看,我們也有願想作佛,我們也有願,希望我們樣樣都跟佛一樣。到哪裡去學?一定要親近善友。法藏比丘運氣不錯,遇到一個好善知識,世間自在王如來。他的運氣好,我們的運氣也不賴,我們在這個地方聽世間自在王跟他說法;我們聽了,世間自在王為他說法,也就是為我說法,有什麼兩樣?你能從這個地方會通,你就曉得他的遇緣殊勝,我們遇緣跟他一樣殊勝,絕不比他差。所以這一句是求法,求佛為他『廣宣經法』,「宣」就是宣講。
底下這兩句很重要,『我當奉持,如法修行』。如果沒有這樣求法的心態,佛給你講經說法有什麼用處?你得不到利益。我們要問:得不到利益,佛講不講?實在說,你遇到孔老夫子,他就不給你講了。我們在《論語》裡讀到,孔老夫子教學,學生要聰明,不能夠太笨,太笨他老人家不教;「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對他就沒興趣了。可是佛比孔老夫子慈悲多了,你沒有這個修學的態度,佛還是講。佛為什麼講?給你阿賴耶識裡種種子。聽不懂也給你講,做不到也給你講,慈悲到了極處,世間聖人比不上,這叫真慈,平等慈悲;「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那個慈悲不平等。所以佛教眾生,我們這才體會到,我們要學習;沒有善根的人給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增長,已經增長的人幫助他成熟。所以佛說法就沒有分別,不揀智愚,真正是做到有教無類,十法界一切眾生都得佛的教誨。我們這才看到佛陀的偉大,佛陀令人尊敬,這有道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而且我們更應當要學習,法藏求學的精神,那就是奉持,如法修行。
普賢菩薩講供養,法供養裡面第一條「如法修行供養」。這個意思就是佛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做,決定不違背,老老實實去奉行。持,保持不失,不是做個一天、兩天就懈怠、就放逸了,不是的,永遠能夠保持,那哪有不成就的?這才是真正的好學生。這一個好的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當作寶來看待。佛家講「法器」,這是真正的法器,這個老師得到寶;道有傳人,可以傳下去了。就弘法利生而論,最重要的無過於「續佛慧命,後起有人」,這個最重要,這比講經還重要。你講經講得很好,你死了以後沒人講了。所以教學比講經還重要,使佛法代代相傳,綿綿不絕,廣利眾生,這比自己講經重要得多了。
在講經這個過程當中,說實在話教學相長,依舊是在求學,所謂是師資道合,相輔相成。到自己有了成就,我們佛法講修行證果,在教下叫大開圓解,在宗門是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傳法比弘法重要。我們就一生而論,這一生第一個階段求法,第二個階段弘法,第三個階段傳法,這樣才功德圓滿。所以這個地方,「如法修行」就非常重要,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在這一句。如法,如什麼法?依照這一部經上所講的就足夠了。這一部經上,從頭到尾所說的字字句句你都明瞭,你都能夠把它落實,都能夠做到,那就是「如法修行」。不但能做到,常常保持不失,也以這一些勸導別人,這就是自利利他,你就在行菩薩道了。你說法的時候是行菩薩道,不說法的時候也是行菩薩道,語默動靜都沒有離開,這叫「奉持」。下面一句經文: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
這一句是「斷煩惱」,前面是「學法門」。學法門,我們都有這個意願,都非常嚮往。可是斷煩惱,問題就來了;不但度不了煩惱,被煩惱度跑了。這個地方講得很好,煩惱是什麼?『勤苦生死根本』。對於生死根本,你很勤奮、你很努力,你念念都不忘。什麼是「生死根本」?自私自利,貪瞋痴慢。你什麼時候把它忘掉?你是不是每一天都很努力、很勤奮的在修,修貪瞋痴,修是非人我,修貪瞋痴慢,你搞這個。這個東西是苦本,是生死六道輪迴的根本,那你有什麼法子?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拔』,要把這個生死根本拔掉,要覺悟決定不能夠再幹了。你要真正肯拔諸生死根本,給諸位說,你是真正覺悟了。如果你還隨順煩惱,還隨順習氣,你還是迷惑顛倒,你沒有覺悟。
所以我們自己每天要反省,儒家孔子教學,都講求每一天應當有三次反省,他是講三事;佛家懺悔就是反省。我們淨宗同學早晚課誦,我們將晚課選讀的經文,是本經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說的是什麼?五戒十善,就是這一句,幫助我們拔除煩惱根本。你要想拔除,你先要認識它。我們今天依舊隨順煩惱,換句話說,我們對於煩惱的性質認識不夠清楚,還把它當好朋友看待,還念念不肯離開它,不知道它是個壞人,不知道它對自己有多大的傷害,認識不清楚。前面跟諸位講,沒有能力辨別善惡,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辨別利害,我們自己愚痴。
幾時你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明白什麼?明白這些東西對我有害,知道它是虛妄,不是真實,它是個邪法,不是正法,它是惡法,不是善法,它有害,於我沒有利。你把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的性質,真搞清楚、真搞明白,自然你就不肯幹了。我們學佛的人在這個世間,無論在什麼場合,無論跟什麼人往來,一片真誠;沒有說我要去見某一個人,他是什麼身分、什麼地位,我想想怎麼見他,應該跟他講什麼話,累死人了;我們沒有,一片坦誠。無論見什麼人,無論哪種場合,見佛菩薩也好,見妖魔鬼怪也好,一片真誠,這就對了,這就叫學佛。佛菩薩是以真誠、清淨、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沒有一點虛假,念念為眾生,沒有為自己。好事有成就,眾生有福;沒有成就,眾生沒福,與自己一絲毫的利害都沒有。說真的話,眾生有福,我們自己辛苦,要替他奔波勞累;眾生沒有福,我們自己清閒自在,沒事幹,這都是真正的道理。所以你要覺悟,你要知道「拔諸」,諸是眾多,「煩惱無盡誓願斷」,這些煩惱都是生死根本。
佛法當中常說,見思煩惱斷了,你就超越六道輪迴,塵沙煩惱斷了,你就超越十法界,你才知道見思煩惱的嚴重性。見思,用現在的話來說,見是錯誤的見解,思是錯誤的思想,也就是你的看法錯了,你的想法錯了,這種看法、想法,都落在分別執著裡面。迷人,不覺悟的人,都會說我的想法、我的看法,他不知道我的想法錯了,我的看法也錯了。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能相信你的看法,不能相信你的想法。為什麼?你迷惑顛倒,你沒有覺悟。阿羅漢才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正就是不邪,正就沒有錯誤,他的想法看法,可以,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
諸位想一想,阿羅漢的正覺條件是什麼?見思煩惱斷了,要用《金剛經》的話來說四相破了。我們過去讀經沒有深入,粗心大意,總以為小乘一定要到阿羅漢才算是成就,須陀洹沒看在眼裡,《金剛經》大家都念得很熟,也把這個事情疏忽掉了。我們在《金剛經》裡面讀到,須陀洹他證得須陀洹果了,他不做須陀洹想。他自己沒有說:「我證得須陀洹果。」他要是做這個想法,世尊就不說他證須陀洹果了。我們才明瞭,須陀洹果不容易證得。為什麼?也要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才能證得須陀洹果。所以破四相,功夫有淺深廣狹不同,須陀洹的功夫就淺了,是狹小、是淺,也離開四相,這值得我們注意。我們平常自己讀經講經,都把這個事情疏忽掉了,都著重在解釋名相,沒有體會到裡面的精義、精華,義理沒體會到,所以不得受用。
前面跟諸位報告,入道最重要的門徑是發願,發心為首。所以學法門,修行最重要的是立願為先,斷煩惱,一定要立這個大願,要「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這個地方第三,第三願,這是四弘誓願第三願「成佛道」:
【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這講證果。一定要證果,不證果決定會退轉。佛在大、小乘經裡面都告訴我們,菩薩到什麼地位才不退轉?八地,八地叫不動地。由此可知,七地菩薩還會退轉。佛在經典給我們說過,退轉也有個底限。像學校裡面,你的功課不好會留級,留級就是退轉;別的同學都升級,你留級。再不好降級,你是三年級,把你降到二年級、降到一年級,那更差了。但是不會開除,一年級是底限,降到一年級,從頭再開始學,不會把你開除掉,這叫底限。所以,小乘的退轉是須陀洹。大乘菩薩我們常講的三不退,菩薩的底限不會退轉到聲聞,叫行不退;大菩薩的退轉,不會退到初地以下,初地是他的底限,叫念不退。他為什麼有這個底限,不會再退、墮落?他見解正確,也就是說他的思想見解正確。為什麼會退轉?習氣煩惱很重,外面誘惑太多,他受不了,退轉了。但是他的知見不會退,他的認知不會退,禁不起煩惱的誘惑,退轉了,明知故犯。凡夫有這個情形,聲聞、緣覺、菩薩也有。
佛經裡頭有個例子,無著、天親菩薩的三兄弟,這個故事很多人知道。他們兄弟當中,師子覺是老大,是老幾?我記不清楚了,功夫不錯,上生兜率天。他們約好,你到兜率天之後,要回來報個信。但是師子覺走了之後,很多年沒消息。無著菩薩往生了,他們是生兜率內院。無著菩薩往生三年之後,回來告訴天親,天親是小弟,告訴他往生到兜率天的情形。天親菩薩跟他講:你去了怎麼這麼久才來,三年了。他說:沒有,我只在兜率天打個轉,立刻就回來了。兜率天的一年,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他一到那裡,趕快就回來報信,三年,人間三年了。他就問他:師子覺呢?他說:師子覺迷惑了,兜率天是在內院,外院五欲六塵的享受,凡夫不能比,忉利天也不能比,夜摩天也不能比,他被那些天女迷住了,沒有到內院去。這不是菩薩退轉了嗎?你要問菩薩為什麼退轉?菩薩就是這麼退轉的。菩薩都會退,那聲聞更不必說,聲聞退得就更容易了。這就是我們常講,禁不起物質的誘惑。
我們凡夫修行最大的一個苦難,過分重視自己的身命,會退轉。要怎麼樣講求保養自己的身體,你那個念頭都在怎樣保養,你心不在道。真正有功夫的人,有成就的人,這個身命完全不在乎,絕不替身命去著想。身體一切隨緣,念念求生淨土,念念在無上道,怎麼會為身體著想?飲食起居一切隨緣。佛當年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佛又沒有通知他:我明天到你家托缽,沒通知,你們吃什麼就給什麼。而且這個世間富貴人少,貧窮人多,佛托缽不會揀那一家有錢的人去托,他平等的,挨家去托,平等乞。貧苦的人多,那個菜飯我們也可想而知,哪裡著重在營養?所以這是社會上有地位的人、有財富的人,過分重視身體的保養,結果保養了一身的毛病。
我這一次到北京去訪問,北京郊區鄉下地方,我去看了一看。長壽的人太多了,村裡頭的老農,他們的生活非常簡單。為什麼會長壽?就是生活簡單。頭腦也簡單,他什麼都不想,沒心事,每天吃飽他就足了,心安理得。長壽,個個長壽,八、九十歲的人到處都是,所以我們看起來人口老化;可是他們身體非常健康,聚集在一起真是談笑風生。那些老人告訴我:下一次法師來,我們找很多老人都跟你聚會,都是八、九十歲的;很難得!所以世間一些富貴人,他頭腦想得太多了,煩惱太多、憂慮太多,他用的那些生活上的補品全起了副作用,不但沒有把他的身體保養好,給身體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疾病;病從口入,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學佛,佛的生活隨緣,絕不攀緣。我們現在出家了,諸位在家居士也一樣,現在在僧團,居士林每天供齋,他們是齋主,我們是來托缽的,是來應供的;應供不敢講,來托缽,來乞食的。我們是來乞食的,他們是齋主,他做什麼,我們就吃什麼。不過這個齋主不錯,每一天做了十幾、二十道菜,由我們自己還可以選擇,這大齋主,不是小齋主。人家平常家裡面吃飯兩、三個菜,那就算不錯了。在中國大陸農村地方只一個菜,哪裡會有那麼多菜?我們這裡十幾、二十道菜,由你自己挑選,這大齋主,普通齋主做不到。要曉得我們到這兒來是托缽的,是來乞食的;諸位在生活上能「常作如是觀」,你會覺悟,你會開悟。
所以決定要有成就,這個成就的標準,決定要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六道輪迴是小成就,為什麼?你還沒有脫離十法界。換句話說,你退轉的機會還很多,你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很重,不能不曉得這個利害。要想在一生當中速成無上正等正覺,除了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以外,在現代這個時代,就像黃念祖老居士所說的,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不可能。第一個,現代人的根器差了,不如古時候人,根器差了。第二個,現代環境比古時候惡劣,也就是說五欲六塵的誘惑,比古時候強上百倍、千倍都不止,你有什麼能力能夠抵得過?在這種狀況之下,真正成就唯有帶業往生。帶業往生,那還是像善導大師所說的要「遇緣不同」,你要遇到殊勝之緣,殊勝的緣太難得了。
新加坡這個緣分,真的是希有難逢,道場雖然在都市、在鬧區,難得的是鬧中取靜。你真正想成就,老老實實在這個道場修學,不要出去;出了大門,外頭是染缸,你又被污染了。你要把心定下來,你在這裡面,六根所接觸的都是佛法、都是正法。常住對大眾的照顧想得很周到,莊嚴道場,不斷的在改進,讓你六根接觸到的全是佛法,這是值得我們感激的,我們要知恩報恩。怎麼報恩?老實念佛,如法修行,這真正報恩。居士林的供齋,我們要想清楚,居士林沒買過米,也沒買過油,也沒買過菜,這些柴米油鹽誰送來的?給諸位說,諸佛菩薩來供齋。往年國清寺,那個故事很多人曉得。文殊、普賢在廚房裡做義工,阿彌陀佛在碓房裡頭磨米,佛菩薩來供齋。我們這個道場不例外,諸佛菩薩來供養。大家千萬不要看到,我們廚房一些義工,哪個是佛菩薩再來的,我們不知道,他也不肯說。我們唯一的,就是真誠恭敬心來看待他們,千萬不可以得罪,得罪也許是阿彌陀佛在那裡燒火、在那裡炒菜,你得罪他了;你看當面把佛陀得罪了,還想到極樂世界去?我跟大家講的話都是真話,非常可能,尤其是末法,希有難逢的道場。
所以一定要發心,要往生淨土。那就問我們有沒有把握往生?有沒有把握不在別人,在你自己。蕅益大師說得很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沒有說念佛多少,沒講,念佛功夫的淺深。淺深怎麼講法?你這個佛號,真正能夠把煩惱伏住,功夫深;你念的佛號,煩惱控制不住,你功夫就淺了。你們剛剛打完佛七,功夫深的人,這一句佛號七天不生煩惱,功夫深。功夫淺的,或者是有一日、兩日不起煩惱,其餘的還夾雜著煩惱在裡頭,那功夫淺。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深淺,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信心太重要了。天天聽經,增長信心,增長願心;天天念佛,增高品位。這個世間假的,名聞利養、功名富貴一場空,到後來一樣都帶不去。可是你念佛功夫淺深,是決定會帶去的。
我們今天這世間人講爭一口氣,爭什麼?爭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那算是你沒有搞錯。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比別人高,這是你真的成就,這是真有智慧、真聰明,這個慧真。雖然同樣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人家品位比你高;當然只要能往生,就算不錯了,也就很難得了;為什麼不要高品位的去往生?我們如法修行,斷煩惱、成佛道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為這樁事情,不為別的。因此我們如法修行是為眾生,我要不如法修行,我就對不起眾生;我早一天有成就,眾生就早一天離苦得樂,我晚一天成就,眾生就要多受一天苦頭,有沒有意識到這樁事情?果然能意識到這樁事情,你怎麼能不努力?你怎麼可以不精進?為自己懈怠懶散無所謂,早一天成就,晚一天成就,沒有關係。你要曉得多少苦難眾生,在那裡等著你去幫助他們,這個問題嚴重了,我們不能不努力,不敢不精進。現在人所講的使命感、責任感,我們有幫助眾生的使命,有幫助一切眾生的義務。我們要想把這樁事情做好,一定要充實自己的智慧能力,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幫不了人,做不了事。所以如法修行,斷煩惱,成佛道,都是為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經裡面所講的,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圓滿成就。我們現在是因地,而且是在因地初學的一個階段,可是這些事情我們要學,我們不可以看作這是如來果地上,我現在學不到就疏忽了,那我們就錯誤了。如來果地上的,我們初學的人也能學,你看《華嚴經》上所說的,《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位位互攝,初住菩薩學等覺菩薩的法門,等覺菩薩也不捨初住菩薩的法門,所謂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如來果地上的德行,我們現在就學,現在在生活上就用上。請看經文:
【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
我們先看到此地,法藏作佛了。科判裡面我們分成兩科,前面這一段「願普聞」。普聞是為了利益眾生,不是自己好名,要搞自己的知名度,那就錯了,那就是輪迴心幹輪迴事。為什麼要「普聞」?普聞才能夠攝受一切眾生,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但是這個普聞,一定是實至名歸,你要真正有德行,你才能幫助一切眾生,不是虛名,你有真正的智慧。『光明』是智慧的德用,光明遍照,你的智慧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很廣,在今天就是傳播佛法,佛法是智慧,用什麼方法幫助一切眾生,認知佛法、理解佛法、修學佛法,這是「願普聞」真正的用意。
今天喜歡建道場的人很多,我們在每一個地區都看到、都聽到了。法師、居士們都很認真努力的建道場,場建了之後,這問題有沒有道?「道」場總得有道。不過說老實話,「道」是絕對有的,有佛道、菩薩道,也有餓鬼道、地獄道,總是有道,哪個道就不曉得了,就很難講了。那個場裡頭,究竟是哪個道就很難講,我們要有能力去辨別。釋迦牟尼佛沒建道場,講經說法就在樹下一坐,大眾都是坐在草地上圍上一圈、兩圈,佛就講經說法,那就叫道場。那個道場好,沒有爭執。我們現在建的有形的道場,建得富麗堂皇,宮殿式的建築,極其豪華奢侈。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說,沒有建成的時候,個個都是菩薩,出錢出力到處化緣;建成之後,個個都是羅剎,爭權奪利。世尊知道,所以不建有形的道場,讓個個都當菩薩;如果釋迦牟尼佛也建成皇宮式的,恐怕他底下那些菩薩也都變成羅剎了。所以,你想佛陀他的行持非常有道理,不建有形的道場,真正想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場地多的是。
現在一般人們生活品質都提高了,所以每一個地方政府,都注重綠化環境,都建的有公園。公園就是我們講經說法的道場,同修們聚集在那個地方,不但有同修在聽經,還有旁邊一些人,偶爾到這兒來的,機會教育,他也聽到了,那個道場多殊勝、多圓滿!處處都是道場,何必一定要建一個很大的建築,讓大家在裡頭勾心鬥角,天天打架,造阿鼻地獄罪業。那也是道場,地獄道場,不如不建。所以有這些財力用來做什麼?用來傳播佛法。我們今天印經,印造佛像,做這些錄相帶、錄音帶、CD,免費的供養贈送一切需要的同修,這是「光明」。現在我們利用網路,將來能夠有機緣的話,再能利用衛星傳播,這大放光明。「智慧光明」,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著眼,從這個地方去想。
昨天我看到台中江逸子居士畫的《論語》,帶了一套來給我看,我看得很歡喜。我告訴悟忍師,你們去找幾個同修,把他這個畫,每一頁、每一頁用錄相錄下來,把他的畫錄下來。他有文字,我們照著文字,用很正確的普通話來教大家讀,這一頁讀完了,我們再看第二頁。將來把這個錄相帶做成VCD,普遍流通,這人喜歡。書五冊,這麼厚,比磚頭還重,累死人。你做成錄相帶,大家看了又歡喜,同時很多人可以在一起看;不只一個人,很多人可以在一起看。廣為流通,將來有這個緣分,電視台都可以廣播,可以做為教材。這是智慧流布十方,這真正是大放光明。我讓同修先做幾頁,做幾頁我們來看看效果。江逸子也覺悟了,不要版權,打電話給我。要版權我決定拒絕,我不要這個東西,我要了沒用,增加垃圾;你不要版權,我想辦法幫你流通,廣利眾生。這個人年齡漸漸大的時候,他覺悟了,希望真正為社會、為眾生做一點好事,這是好事。
底下這一句,『所居國土』,這就是彌陀村。我們彌陀村這個構想想了十幾年,頭一次有這個概念是一九八三年,想了十多年,現在李木源居士發心把它落實。世出世間法都一樣,好事多磨,問題是我們真正有決心、有毅力,為眾生,不為自己,才有感應,魔不得其便。如果這裡面有私心,自己想在裡頭有好處,魔就會障礙,好事多磨。為什麼?魔嫉妒你。由此可知,嫉妒心就是魔,瞋恚心就是魔,貪瞋痴都是魔,魔來擾亂,魔來障礙,世出世法都不能夠避免。所以問你用的是什麼心?你的心純善,為眾生、為佛法,絕不為自己。彌陀村建好了之後,我們在裡面幹什麼?當義工,不是在裡面享受權利,是在裡頭當義工,三寶就會加持。魔也逐漸逐漸退避,這個事情就能圓滿成就。
我這一次到中國,有些同修告訴我,上海那邊聽說我去了非常歡喜。下一個月,上海市政府要邀請我,大概還是我跟李居士兩個人去一趟。去幹什麼?談彌陀村的事情。他們聽說彌陀村非常有興趣,因為現在老人逐漸多了,如何要度過幸福美滿的晚年,他希望我們把彌陀村的想法,向他們介紹。所以為這個事情,要到上海去訪問,他們市政府接待,好事情。養老是自古至今的一樁大事業,我們在古書裡面,《禮記儀禮》裡面就講得很多,有很多很具體的這些內容。今天西方世界對於老人的照顧,我們說的是老人福利,依舊是在物質生活上的照顧,精神生活沒有。雖然有些老人院,也有一些娛樂的節目,一個星期有一次歌舞表演,老人都會參加,實實在在講這是太少太少了。所以我們到老人院去參觀,老人在精神生活上非常痛苦,我們要怎樣去幫助他?老年人他退休,工作放下了,兒女也都獨立了,不需要再照顧,可以把全部的時間精神,來修學佛法,來充實自己。過去我們常常聽到,老人院叫無希望工程,沒希望;孤兒院有希望,小孩有希望,老年人沒希望了。
所以我要搞彌陀村,我說彌陀村是最有希望的工程,為什麼?他要超凡入聖,他要成佛作祖,那怎麼會沒有希望?比年輕人希望還要踏實,還要殊勝,還要圓滿。所以我們希望,每一個宗教他們的老人院,都要充實他們的宗教教育活動,幫助他達到宗教的最高目標。我們彌陀村的目標,幫助他理解西方極樂世界,要給他講清楚、講明白,認識西方極樂世界,嚮往極樂世界,羡慕極樂世界,他才肯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在這個環境裡面,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給他介紹,讓他有個比較,所以宗教教育非常重要。像基督教的老人院,你也要幫助這些老人真正到天堂,他要不能到天堂去,你這個老人院辦的就沒意義了,我們著重在這個層次上。一般娛樂配合的,調劑他的心情,使他生活愉快。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接受教育,這個教育,超凡入聖的教育,是在他年輕的時候學不到的,晚年時候接受超凡入聖的教育。所以「所居國土」是彌陀村,今天大家能夠出錢出力,成就彌陀村,成就我們「所居國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