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三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13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三面第六行,這是玄義的第五大段,「所被根器」。被這一個字是念破音字,不念「貝」而念「匹」,跟「披」是同一個意思。台灣話裡面講「加披」是對的,這個音是很正確。我們看第一條:
【疏鈔云。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
『器』是根器,這是一個比喻,原本這個器就是器皿,譬如我們要供養人茶水,必須要有個茶杯,這個杯就是器,有這個器才能夠接受。佛法裡面把一切眾生,用這個字來做比喻能夠接受佛法的,依照佛法修學的,就稱之為「法器」,能夠接受如來教法的這些人。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有三種人是『非器』,就是不能接受這個法門,除這三種之外,都能接受。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所被根器之廣,是任何法門所不能比的。哪三種?第一個是『無信』,他不相信這個法門,這就沒有法子了;第二個是雖然相信不想往生,這也不是淨宗法門的對象;第三種雖然他也信,他也想往生,但是他不肯念佛。這個『行』就是念佛,不念佛也不行。所以這就是說明淨宗修學三個基本條件是信、願、行。換句話說,具足這三個條件都是這個法門的根器,也就是說,修學這個法門一定得到成就。下面是對信願行有一個簡單的解釋,這個解釋非常重要。
【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將這個「信」字解釋得很詳細、很圓滿。他為我們說出六種,這個地方只說了一種,而這一種是六種裡面最要緊的,這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成佛,這個信心非常重要。我們看到不少學佛的同修確確實實缺乏這個信心,他總自己感到一生造的罪業很重,我這樣子怎麼能成得了佛?不但不能成佛,如果要生到極樂世界跟這些菩薩在一塊都感覺到很慚愧,都不好意思,這一種念頭是決定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西方淨土有強烈的自信心。佛在許多大乘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眾生與佛不二,這是從體性上來說的。差別在哪裡?佛悟自性,我們是迷了自性,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而自性則無二無別,完全是一樣的。成佛就是悟了自性,就是覺悟、明瞭自性,這就叫成佛。由此可知,成佛是眾生理所當然的一樁事,所以何必客氣不敢承當?那就錯了。
在《觀經》裡面把淨宗的原理,佛用兩句話為我們宣示出來了,這兩句話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性德,本性本來如是,底下這一句是修德,雖然你本來是佛,沒錯!可是你要不修,你就不能成佛,一定要修。本來是佛,現在又肯修行作佛,那這個佛是做定了,決定成就。本來是佛,現在不肯修行,那就沒有法子了,自性佛不能現前,所以是心作佛。淨宗修學的原理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來的。我們現在是生死凡夫,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就是是心在作生死凡夫,那就沒話說。生死凡夫是怎麼作的?是妄想、執著所作的。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是人我是非、貪瞋痴慢,搞這些東西。這就是是心作凡夫、是心在作六道。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而不曉得同樣一個道理,我們把這個念頭轉過來,我們作佛就成佛,這是淨宗修學成佛的原理。所以底下說道:
【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
就是根據這個原理、這個事實真相而說的。所以成佛沒什麼希奇,成佛沒什麼了不起,個個人本來是佛,這一定要曉得的。但是成佛就得大自在,永遠離苦得樂!這一樁事情就在我們一念之間,關鍵就在『念佛』,我們肯念佛就行了。念是心裡頭真有佛,而不是在口裡頭,口裡面有佛,心裡面還打妄想,還想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不叫念佛,這不相應,心裡頭要真有佛。真有佛,其他雜念就沒有了,所以叫一心稱念,二心就不行,一定要一心稱念。
我們學佛學了不少年,對這樁事情多少也懂得一些,可是念佛的時候總有妄想、總有雜念,這怎麼辦?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我們的妄想雜念作的時間太長、太久了,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我們的心就是在作妄想,就是在作雜念,現在要想一下把它轉過來,當然不可能,習氣太重、太重了!現在我們曉得這個原理,曉得這個事實,這是心在造作。現在不想再造作妄想雜念,現在專造阿彌陀佛,這是我們現在明白了。明白叫始覺,你開始覺悟了。從此之後,要能保持著這個覺悟,不再迷了,那我們成功就有指望。
怎樣保持?就是把這一句佛號抓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全部精神貫注在這一句佛號上,念茲在茲。在念佛的時候起妄想不怕,起妄想是正常的,這妄想跟念佛可以同時,彼此不相礙。只要我們專注在佛號上,不要理會妄想,不要理會也不要著急,也不要害怕,那麼我們念佛的功夫得力了,這個得力還是靠薰習;換句話說,我們要培養念佛的習慣,培養念佛的習氣。這個習氣要培養成了,妄想雜念自然就少了。少了我們就曉得我們念佛功夫得力了,這樣才能夠往生。所以這個關鍵是在念佛,念佛成佛。
念佛人決定得生淨土,一生淨土,一定是『究竟成佛』。成佛上面加個究竟,就是說明這個佛是圓滿的佛果,像天台家所說藏通別圓。那個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都不圓滿,圓教才究竟圓滿。我們生到極樂世界成的是哪一種佛?是圓教的究竟圓滿佛,這的確是無比的殊勝。我們要相信。這非常、非常重要,這就是信自己!所以淨宗裡面講信,跟一般宗教講信,是大大的不相同,它是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礎上。其次我們再講信他,他是誰?他是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決定沒有妄語,他所說的一定是事實,我們信得過他;我們相信世尊所講的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四十八願,願願都真實,願願現在都兌現了,沒有一願是虛假的。我們信他是信這個,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再講到「願」。
【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
信真的成就了,真正建立了,那個功德就很大。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真如本性,信心清淨就明心見性。可是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的什麼佛?大概是藏教佛、通教佛,最多也不過是別教佛,圓教沒有法子,那個究竟圓滿佛距離他見性還遠之遠矣。我們知道見性的菩薩破一品無明就見一分真性,這就是見性的菩薩,所謂見性成佛。自性裡面有四十一品無明,他才破一品,後面還有四十品。四十品破盡了,才叫究竟圓滿佛。所以他往後那個位次,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一步、一步向上提升,遠之遠矣!唯獨到西方極樂世界容易,很快就能夠圓滿,他不必經歷這麼多位次,也不必經歷很長的時間,他就能成就。所以覺悟的菩薩們,沒有一個不願意求生淨土的,除非他是沒有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決定求生。
菩薩有智慧,我們沒有智慧,遇到這個法門還不想去。為什麼不想去?對這個世間有貪戀,捨不得!這就麻煩。雖然信了,也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把這兩個世界、兩個生活環境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地方就放得下。為什麼不願意去?為什麼放不下?沒有搞清楚。這個世間有財產捨不得放下,要是搞清楚了,西方世界那個財富比這兒多,不曉得多多少,這就肯去。住的房子比這裡要大,我們這個地方住的房子鋼筋水泥造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房子是七寶造的,不能比!這個世間有親人,親情放不下,殊不知西方世界親人比這邊多,這一點不假。所以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就很願意捨棄這個世界,所以是『厭離娑婆』,不願意在這個世間、在這個六道裡面再受苦,再去受這些折磨。對於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然你就歡喜,你羨慕,你很想去。
下面這是個比喻,『如子憶母』。比喻欣慕之心,像小孩念父母一樣。他沒有別的心願,只希望回到母親的懷抱。要有這樣的熱情。『必欲往生』。必定想生極樂世界。要有這樣的願,非常懇切的願。有願還要行。
【行謂從願起行。】
『行』就是佛在本經裡面教給我們「一向專念」,無有間斷。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一向,淨念相繼就是專念。這個樣子,三個條件都具足了。
【以上三事。號為資糧。信願行三。缺一不可。】
這是往生西方淨土的條件,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具足了,沒有不往生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這是真實的成就,任何一個法門都沒有法子跟淨土相比。其他大乘法裡面,雖然有很好的理論,也有善巧方便法門,它能幫助我們的只是成羅漢、成菩薩、成權教的佛果而已,像藏通別佛,這是跟西方淨土不能比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具足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具足了,無論是智愚或者是在社會上貴賤、男女老少,一律沒有差別,平等的往生,平等的成佛。
【淨土法門,奇特殊妙。】
『殊』是殊勝,『妙』是微妙。
【當機之說。亦有三例。】
這樣殊勝奇妙的法門,要什麼樣的條件、什麼樣的資格才能夠修學?這就是『當機之說』。這個說法大概是自古以來有這麼幾種講法。這幾種講法都列在此地給我們做一個參考,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一上輩往生。唯是菩薩。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多認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的菩薩。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的菩薩。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
說那個不是凡夫。像《華嚴經》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概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大概這四品是他們去往生的。善導大師以前這些高僧大德是這個講法,這是我們在古德註疏裡面都能夠看得到的。第二種說法:
【本為凡夫。兼為聖人。】
這個講法是善導大師講的。在《高僧傳》裡面記載的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彌陀化身再來的,那麼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是決定錯不了的。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淨土,為誰?是為凡夫不是為這些菩薩們。善導大師《四帖疏》,這個《四帖疏》就是《觀無量壽經疏》,我們曾經講過,他這一段話特別是在「上品上生章」裡頭講的。「上品上生章」他的註解註得特別詳細,把古人這種說法完全駁斥了,我們縱然不能夠讀《四帖疏》的全部,至少要把「上品上生章」多讀幾遍,這是增長我們的信心。
【善導大師四帖疏。破前說曰。】
這個『破』就是駁斥古來大德這個錯誤的說法。
【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
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如來是釋迦牟尼佛,《十六觀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而《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到修行方法,就是世尊所說的十六種觀想的方法。這裡面包括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統統都在這部經裡面。而佛的意思是為『常沒眾生』。什麼叫常沒?就是六道輪迴裡面的生死凡夫,所謂的是「頭出頭沒」。到三善道來投生,這是把六道比喻作苦海,這個頭伸出來,吸一口新鮮空氣,再一下又再到那個海底下去了,不知道多久再冒出來一次,這個海底就是三惡道!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六道凡夫,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三善道好比我們休假出去旅遊,時間很短,三惡道才是老家,住在那個地方時間太久了,餓鬼、地獄、畜生。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
佛何以這樣肯定的為我們說?佛對於這個事實是親眼所見,不是猜測的。他是現量境界,他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佛說出這個道理,我們仔細想想也滿合理的。人為什麼會墮三惡道?造作的惡業,輪迴的形成原理就是迷惑、造業感得的果報。惑業苦,這是輪迴的來由。惑業苦裡頭斷一條,輪迴的現象就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說「覺後空空無大千」。由此可知,六道輪迴是我們迷了才發生的這個現象,真正覺悟了,這個現象就沒有了。
那我們想想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多還是惡多?冷靜仔細想一想,就覺得佛的話有道理,我們確確實實惡念多,造的惡事多,好事少!惡造得多,惡的念頭強,佛說輪迴是強者先牽,哪一個念頭強先受果報,我們惡念強!哪些是惡念?貪、瞋、痴。所以佛說這叫三毒。貪的念頭強就餓鬼道去了,貪心變餓鬼,瞋恚心強就墮地獄,愚痴強就變畜生。愚痴就是迷惑顛倒,真假、邪正、善惡、是非不能辨別,把假的當真的,真的看作假的,這叫愚痴!
我們看看現在這個社會,不要看別人,看看我們學佛的這些同修們就看出來了。說實在話,一個人看自己很難,自己有什麼毛病不容易覺察,看別人!別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看別人,再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個方法也是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我們自己有沒有把假的當作真的?很可能我們就犯了愚痴自己不知道。我們舉個最淺顯的例子來說,我們學佛,把佛菩薩的形像當作神明來供養,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這就是迷惑,這就是愚痴。自己以為拜佛,佛會保佑我,將來還變畜生,你說冤枉不冤枉!拜佛會拜到畜生道裡去,原因就在此地。
過去慈雲灌頂法師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寫了一個註解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我們過去講過,這個本子我們也印過很多次,不難看到。他末後為我們說出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條就是念佛人下地獄。我那個時候做學生的時代,在台中跟李老師的時候,我看到這本書第一條念佛人墮地獄,我就嚇一跳!我就向李老師請教,這怎麼回事情?念佛再不好,不應該墮三惡道,這不應該墮地獄。李老師說這個問題很嚴重,這是個大問題,他說我不跟你一個人答覆,我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解釋。念佛人心裡面還有嫉妒,還有瞋恨,墮地獄!是嫉妒、瞋恨心墮地獄,不是念佛墮地獄。念佛人要把貪瞋痴念掉,那就行,那才能往生。念佛人口裡念佛,心裡面還充滿貪瞋痴,來生還是在三惡道。所以灌頂大師講一百種不同的果報,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阿彌陀佛發願是度我們六道眾生的,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度六道眾生的,『不干大小聖也』。「大聖」就是大乘的菩薩,「小聖」就是小乘的羅漢,小乘初果到四果,大乘像前面所引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善導大師說與他們不相干,這個法門專度凡夫。他這個說法,我們仔細去看看經,相應,說得很有道理。因為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現在我們讀的這個本子第二品一開端「賢護等十六正士」,那是在家人,在家菩薩!他們的人數佔了十六個人,絕大多數。這個意思就是顯示出,這部經、這個法門對象是在家的同修、是六道凡夫。底下:
【又云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
這一句話說得非常、非常好!可以說將我們的疑惑徹底解除了。為什麼往生會有九品?善導大師說:九品無關我們的根性,當然更與大小乘沒關係。不像前面講的要登地的菩薩才能往生,才是上三品往生,那我們是博地凡夫,那往生只有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之分,往上去沒我們分。這樣說法實在講跟西方世界的教義相違背,為什麼?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樣說法就太不平等了,這個差別太大,哪裡能夠算是平等法?何況這個平等在經題上就列上「清淨平等覺」。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法門是平等法門。九品差別怎麼來的?是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我們覺得是有道理,遇到的緣,機緣不一樣,所以才有差別。機緣很難得,這與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統統有關係,就像小本《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過去生中有善根、有福德,這一生才遇緣殊勝。殊勝的緣是我們能遇到這一部經典。學佛的人很多,特別是在過去,過去在古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沒有發達,得一本經書相當不容易。在民國初年,有許多學佛的同修還是手抄佛經,經書買不到。要想求一部經典怎麼辦?只有找大的寺廟,這大寺廟裡面有《藏經》,藏經樓就像圖書館一樣,去借。在一般習慣上來講,《藏經》都是不能夠離開藏經樓的。你可以借出來在裡面抄,所以用的是手抄本。不像現在,現在是印刷術太發達了,每個人家裡面都可以供一部《大藏經》,這是從前人連作夢也不敢想的。經本得來不容易,你要遇到這個經本,特別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自古以來傳下來一共有五種不同的原譯本。這五種不同本子裡面內容有出入,所以這個本子唐以後很少人依《無量壽經》來修行,大家都依《阿彌陀經》。原因就是因為它的本子太多,不曉得依哪一個本子好。五種本都能夠看到,那相當不容易,這就是緣的問題。
現在我們的緣比古時候要殊勝得太多、太多!正因為原譯本多,讀一種不能夠明白圓滿的意思,五種本都讀,本子都找不到,所以古德才有會集的這個想法。最早會集的是宋朝的王龍舒居士(王日休居士),這是最早的會集本,叫《大阿彌陀經》。以王居士的地位、財富,學佛,《無量壽經》這個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還有一種他都沒有機會能見得到。由此可知,古時候這個經書見到之難。所以他那個本子是四種原譯本的會集本。在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會」,這一會這個本子,王龍舒居士沒見過。這個會集就不圓滿,少一種!而《大寶積會》裡面有一些經文,是其他四種本子裡頭都沒有的,那這就很重要了。
所以一直到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這最近的會集我們現在所採用的,這是一個最完整的會集本,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我們現在人有福,因緣殊勝,這遇緣好!這是你遇到的本子圓滿、完備。第二這緣要理解得透澈,要有人給我們詳細講解,使對全經的義理了然於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緣殊勝;第三有好的同參道友,大家在一塊認真的修學,如教修行,這個緣就具足了。這些因緣要具足,這上品上生!所以九品往生裡面,上上品往生我們有分,特別是現代人確確實實是有分,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修。在緣上來講具足,往生的品位不高,這個怪自己,決不能怪別人。怪自己哪裡犯的過失?沒有能夠如教修行。佛所講的沒去照做,這往生的品位就低了。所以九品差別是在遇緣的不同。
【又云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
這一句話也說得很好!這是善導大師為我們做了一個總結。在這一句話裡面,他把『一切善惡』這四個字就是說明六道的凡夫,六道凡夫裡面的「善」就是三善道的,「惡」就是三惡道的。這是阿彌陀佛主要接引的大眾。大乘菩薩、小乘聖者是附帶的。底下這『凡愚』是通指六道的眾生,六道都是凡夫。
【大師之說。上契聖心。下洽群機。】
善導大師這個說法跟古大德的說法完全不相同,確確實實與經義相吻合。經是佛說的,確確實實說的是佛心裡面的話,沒有違背佛的意思。『下洽群機』,洽是融洽,群機就是從上上到下下,上上是指等覺菩薩,下下是指地獄眾生,這就是常講九法界一切眾生;菩薩對佛來說也是眾生,九界眾生。淨土法門,普度!
【實大有功於淨土。】
善導大師這個說法,對淨宗確確實實是莫大的功德。令一切眾生起建了信心,發願求生淨土。
【故中日諸師多承此說。】
這特別是在日本。日本在隋唐時候派了很多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而這裡面不少人都是善導的學生。他們學成回國之後,所以淨土宗在日本是很有影響力的一個宗派。他們對於老師非常尊敬,超過我們中國。中國一般寺廟裡面,善導大師的像還不多見,可是在日本寺廟裡頭,善導大師的像就很多,很多寺廟的名稱用「善導寺」。我們台北善導寺是日本人建的,紀念善導大師。所以你看到善導寺,這淨土宗的道埸。這都是說明善導大師對於日本、對於韓國的佛教影響很深。再看第三種說法:
【專接上根。傍及中下。】
說淨土法門的對象是專門對上上根的人。
【疏鈔曰。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
這個說法是蓮池大師講的,這是我們淨宗中興的大德,他生在明朝末年。這是《彌陀經疏鈔》裡頭說的。『明』是說明,『信位初心』,初發心的,對於佛法有信心,很想修學。大師講這眾生有上中下三等根器。『禮懺滅罪』。依照大小乘經典的方法修行,修禮拜、修懺悔,我們常講經懺。這個經懺諸位要知道,不是現在寺院裡頭超度死人的經懺,不是這個。這個「經」是講讀誦經典。像在我們台灣,台北華嚴蓮社聽說每個月都有一定的時間,大家在一起讀誦《華嚴經》,這是讀經。禮懺,很多寺院裡面也有一定的時間舉行拜大悲懺,這最普遍的。在台灣還有拜梁皇懺、水懺,淨土宗的有淨土懺,修地藏法門的有地藏懺,修《法華經》的有法華懺,這個懺儀很多,幾乎重要的大乘經典都有修行的方法。這古大德編的,編的修行的方法,通常講行法,修行的方法。這是對初機的,也就是說對下等根機的,教給他們修行的方法。
中等根機?比他們高,他們修禪定,『修習止觀』。止觀就是禪,在禪宗叫禪定,在教下叫止觀,比前面這一層要高。更上層的?更上層的念佛,專接上根。哪些是上根?念佛人是上根。『以求生淨土被上機』,這是確確實實的,為什麼念佛人是上根人?上根是有真實的智慧,選擇這個法門就是真實智慧。沒有真實智慧,你怎麼會選這個法門?這成佛的法門。諸位要曉得修習止觀若不能見性,就不能出三界。縱然得定,也只能夠往生四禪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看他定功淺深,不能出三界,他將來果報在天上。那定要修不成,修不成就是未到定,有定功但是不夠,那就生欲界天。我們常常看到經上講的「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是未到定,就是他修的禪定功夫還不夠初禪,不到初禪。像考試打分數一樣,六十分及格,他只有四十分、五十分,這就生到欲界天人,位次就更低。由此可知,前面禮懺滅罪是人天福報,是修福的,大概色界天都沒分。念佛人的果報超越三界,往生淨土,所以這是上根人不是下根。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
凡是修淨土的人都是大乘菩薩,因為淨土所要求的,《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一發就是菩薩。什麼叫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得好,凡夫真正發願求生淨土,他說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講法確實蕅益大師以前這些祖師大德們沒有這個講法,沒說過,他第一次說的。他說這個話,我們細細想一想有沒有道理?很有道理。為什麼?生到淨土,古人講過「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能夠見阿彌陀佛,這不是菩薩,見不到的!
所以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心的的確確是無上菩提心。一般的菩薩不如,比不上!一般菩薩雖然發的,像《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你發那個心見不了佛,人家這一發心就見佛,見佛比你就高多了,所以的確是無上菩提心。這是蕅益大師講得清楚、講得明白、講得容易懂,我們聽了之後,覺得我們有分。《起信論》裡講的、《觀經》裡講的,講的我們聽不懂,想想自己發不出來,沒分,於是就退心了;聽到蕅益大師講的,我們就振奮起來了,覺得我也可以做得到。所以要真正發心求生淨土。
【又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
這是蕅益大師讚歎淨宗的行法,修行的方法。持名念佛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太深、太妙了!可是,念佛實在講非常簡單、非常容易,它的深妙處只有深妙之人才能看得出來,一般人看不出它的深妙處。唯有真正有學問、真正有見識的人他知道,這個方法簡單容易,確實深妙。下面這兩句話說得好,『破盡一切戲論』,這一句話是對教下講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如果你要是懂得念佛法門,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話都是戲論,都是開玩笑的話,都是廢話,一句阿彌陀佛把它破盡了。『斬盡一切意見』,這是對禪宗講的,你說這就深妙了。超越了禪宗,超越了教下。宗門、教下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這一句佛號超越了,從理上說,深;從方法上講,妙,太巧妙了,一句佛號就超越,決定不是宗門教下能相比的。
剛才我說過禪宗不見性不能成就,只得禪定,這是生四禪天。縱然明心見性了,成就還是有限,見性成佛,成的什麼佛?藏教佛、通教佛,去圓教佛果,真的是遠之遠矣,不曉得還要修多久才能成就。依照佛在一般經上講的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完成三賢位,佛說這都是從別教講的不是圓教;第二個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八地、九地、十地,三個位次,三大阿僧祇劫。縱然明心見性,所謂見性成佛,不過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別教這是初地。那麼從初地到七地一個阿僧祇劫,再到十地,兩個阿僧祇劫,成什麼樣的佛?成別教佛。別教佛的地位是相當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所以你就曉得太遠了,時間太長了,怎麼能跟念佛人比!
念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依照《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下下品往生,只要經十二劫。諸位曉得,十二劫就花開見佛悟無生了,花開見佛悟無生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地位,別教初地的地位。換句話說,像他們那個修行,修到這個是經過一個阿僧祇劫,在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十二劫,他怎麼能比?這不能比。那是講下下品往生的。如果說下中品往生的,那經上講只要六劫,那時間就縮短一半了,所以真的是深、真的是妙!這兩句話不是假話是事實,超越宗門教下,教下包括了賢首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唯識宗,沒有一樣能比得上念佛人。
念佛之殊勝,所以念佛法門好,誰知道?馬鳴菩薩知道,龍樹菩薩知道,這兩個人是大乘八宗共祖。大乘八個宗派都是馬鳴、龍樹傳下來的,所以他是八個宗派的祖師,共同的祖師。他們知道,他們在末後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的。在中國智者大師知道,智者是天台宗的,專門弘揚《法華經》,可是智者大師是念佛往生的,他給《觀無量壽佛經》做了個註解,後來他的學生四明尊者做了個鈔,這個註解也很有名,叫《觀無量壽經妙宗鈔》,他是念佛往生的,四明尊者也是念佛往生的。天台宗的祖師,因為智者大師提倡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天台宗歷代的祖師幾乎都是念佛往生的。『永明』,永明是從禪宗裡面回過頭來的,他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再回過頭來專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永明在傳記裡面記載,他也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這是我們中國兩位大德,他們清楚、他們明白。智者是代表教下,永明是代表禪宗,所以像他們這一等的人物,這一流的人物,『徹底擔荷得去』,他們能夠直下承當,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
『圓』是圓滿,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圓滿的,宗門、教下都沒有這個圓滿,跟念佛人一比,他就有欠缺,所以這是圓到極處,頓到極處,『頓』是頓超,禪宗是頓,跟念佛一比差遠了!
【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曰深妙。】
『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就是不可思議,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不是我們推測得到的,所以說它是深妙。
【但驀直念去。】
『驀直』指一直,只要你一直念去,死心塌地一直念去。
【不假方便。】
不須要藉任何方法來幫助。
【不落思量。】
這兩句話合在一起,『不假方便』,不需要用教下的方法來幫助;「不落思量」,不需要用禪宗的方法來幫助,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
【直起直用。】
指直截了當。
【自得心開。】
只要你功夫用的熟了,自自然然心開意解,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樣的境界。禪宗的方法難,淨宗念佛這個方法容易,都可以念到大徹大悟、都可以念到明心見性。
【當下破盡戲論。蕩除一切計度分別。始能直下承當者。肉身大士也。】
這就說明誰是善根,你只要肯『直下承當』,只要肯發願求生淨土,一心念佛,你就是肉身菩薩,這個大士是大菩薩!就是前面所講的上根人不是下根人。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