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一集)  1994/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26-0011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面倒數第二行,看第九小段:

  【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證位不退。亦即圓證三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是為本經之趣。】

  這一段在此地做了一個總結,結出本經的歸趣。四土九品,有一些的確是我們凡夫一生都不能夠到達的。淨宗的殊勝就是在凡聖同居土,同居土的殊勝超過一切諸佛的剎土,一切諸佛剎土都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殊勝,由於本師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使每個往生同居土的人就等於同時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這確確實實古人所講千經萬論所無。佛沒有這個說法,一切諸佛剎土也沒有這個事實,所以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真的是其來有自!

  『證位不退』,位不退是小果,在小乘須陀洹的果位,在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是最低的一個層次。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諸位要知道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位不退,就是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便宜佔大了。因為要在我們這個世間一定要修學大乘,將見思煩惱當中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能夠證得初信位的果位,這個事情就很不容易。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的確確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使我們就能夠得到這個果位。其實不止這個果位,彌陀願力把我們提升了,實際上諸位要曉得,我們往生叫帶業往生,實際上是位不退,這是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這個果位。

  佛的願力再加持,就『圓證三不退』,這很不可思議。「三不退」前面講過,此地特別注意那個「圓」字,圓是圓滿。證三不退的菩薩在圓教初住菩薩就證三不退,但是不圓滿,到什麼地位才圓滿?如果真正說圓滿是等覺菩薩。菩薩位圓滿了,再沒有了,往上去一步就成佛了,所以這個圓滿的位子是等覺菩薩。如果我們把這個標準放低一點,不要限得這麼高、這麼嚴格,那最低限度也是八地、九地菩薩。這不能再低了。與願文裡面所說的,世尊在經中所講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就完全相應,這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我們學佛,遇到這個法門是非常的希有,非常的難得。這個法門的的確確叫我們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錯過這個機緣實在是太可惜了,所以世緣要放下。如果不放下,對往生是很大的障礙,怕的是我們這一生不能成就。世緣要放下,佛緣也要放下,就是講求的專修這個法門,一定要專修。

  『念念普利群生』,這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念念都是廣度一切眾生。『心心流入覺海』,這個「覺海」在佛學的名詞叫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海的意思,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大覺,念念趣向大覺,這是真精進!是這一部經的歸趣。也就是說我們修學依照這一部經,修學這個法門最終的目的。可見得它是成就圓滿的菩提,圓滿的果覺。

  再看底下第四大段「方便力用」。佛家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沒有方便,一切眾生就無法恢復自性,也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因此,方便就包括佛教導我們所有一切的法門,這個法門都叫做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便宜的意思。

  【度生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所結。大智之所顯。萬德之所莊嚴。果覺之究竟處也。】

  這幾句話說得非常的圓滿。佛修行成佛之後做什麼?或者我們要問到底什麼個樣子就叫做成佛?這幾句話都把它顯示出來了。任何一尊佛菩薩在因地之中都曾經發過很重的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都發過這個願要度眾生。那麼他修行證果了,這個時候有智慧、有能力、有慈悲、有方便,他從前發的願當然要兌現。那要不兌現,不就打妄語了,一定要兌現。所以普度眾生是果地上『大願之所結』,這個結就是結果,沒有不度眾生的。

  佛有無量的智慧,智慧實在講也是在度眾生,他的智慧才能顯示得出來,如果不度眾生,佛的智慧沒有辦法看出來。佛一天到晚在那裡打坐,他那個智慧從哪裡顯示出來?在教化眾生方面,我們就曉得佛的智慧無量無邊。眾生根性不相同,愛好不相同,佛為眾生講經說法,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能令一切眾生得利益,這就是大智慧之所顯。『萬德之所莊嚴』。這個地方的「莊嚴」是指十法界,十法界當中,唯有佛的德能才能叫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莊嚴就是真實的利益,也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真善美慧,唯有佛法裡面才有。『果覺之究竟處也』。如來證到極果,極果之究竟處的表現,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佛度眾生沒有理由,所謂的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沒有條件的,沒有理由的,一定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

  佛的願力,即使諸佛如來也讚歎不盡,可是我們自己要努力、要爭氣,不要使佛菩薩失望,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明白,如果不能脫離輪迴,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落空。所以你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要記住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如果這一個法門決定可以幫助我永脫輪迴,這個法門對我來講就是真實法;如果沒有把握了生死脫輪迴,這個法門對我講就是不究竟。修得再好、再精進、再莊嚴,也不過是來生一點福報而已,那個福報享得很快!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就看得很清楚,這個社會上做大官的、發大財的,他為什麼做大官發大財?前生在佛門裡面修的一點福報。我們冷靜去觀察,他那個福報很快就消掉了,如果享福不知道修福,往往那個福報幾年,二、三十年就沒有了,一生都保不住!即使修得再好的,能夠保持到這一生富貴善終,來生怎麼樣?就靠不住了!尤其享福是一樁很危險的事情,我們中國古話說得好,叫「利令智昏」,豐富的物質享受會把我們享昏了頭,智慧沒有了,於是做事情就顛倒。邪正顛倒了、是非顛倒了、善惡顛倒了、利害顛倒了,這個愚痴。

  所以有地位、有身分、有財富的人,好像他也在修福,做很多好事。那些好事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大家詳細念念《了凡四訓》,我相信你也有能力看得出來他那個好事是真的好事、是假的好事。這就是說利益沖昏了頭,這個事情麻煩!福報享盡了,大多數的人都墮三惡道,墮三惡道的時間就長了。所以我們想到這一些苦處,就不能不認真把握淨宗法門。我們明瞭只有這個法門,只有依靠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確確實實能夠永脫輪迴。我們的問題,無量劫來解決不了的問題,這一生能夠徹底解決,這是大事,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不但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的大事,是我們無量劫來唯一的一樁大事情,怎麼能夠疏忽?說到這樣大的利益:

  【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

  前面講本經的『體性宗趣』,接著要講方便力用:

  【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

  這是一切諸佛示現的樣子,在佛法裡面叫儀式,示現的榜樣。第一個講經說法。

  【法施利益。令眾生破迷開悟。早證無上菩提。】佛出現在世間就為這麼一樁事情,後來的菩薩、祖師大德也是為這樁事情,這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發願做佛的弟子,理應繼承佛陀的事業,佛陀的事業就是講經說法,所以古時候的出家人沒有一定的住所,所謂是「鐵打的常住流水僧」。出家人的生活行雲流水,沒有一定的住處,為什麼?到處講經說法,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緣要深一點多住幾天,緣要淺一點少住幾天,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顯示出這個樣子,佛沒有一定的住所。我們讀佛陀的傳記,他老人家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差不多是走遍了整個的印度。經中常講「五印度」,把印度分作五個區域,東、南、西、北、中。南面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錫蘭島),北面是他出生的地方,現在的尼泊爾;他在恆河流域的時間比較長,許多大經、重要的經論幾乎都在恆河流域所講的。所以世尊一生行雲流水,沒有一定的住處。

  我們展開經本,在序分裡面就看到一時佛在什麼地方,沒有說佛住在某個地方,佛沒有住,佛在哪個地方。今天在這裡,明天在那裡,後天又在另外一個地方。所以用在不用住,住在那裡他就不動。在那個地方,今天在,明天不一定在。道場叫做常住,道場搬不走。道場是誰建立的?不是佛菩薩建立,這個諸位要知道,道場是這個地方人士、在家的信眾,他們在此地有家有業,他不能夠行雲流水,他是長住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道場,建立一個精舍,請出家人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經講完了,這個法師又被別人請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出家人過的是這個生活。

  出了家,沒有家,這才是個正理。佛教傳到中國也是維繫這一個道統沒有改變,所以中國從前大道場差不多都是國家建立的,所以叫十方常住,不是私人,國家建得多。另外有一部分是這些大富長者們,他們有這個力量,或者是一個人獨建,或者是集合幾個人共建道場。引請,現在叫聘請,聘請法師大德來住持弘法。自己建立道場的歷史很短,可以說在近代才有這個現象,古時候沒有。古制度有一個好處,出家人身心清淨,他沒有雜碎的事情。這個道場不是他的,他不需要管理,你這裡房子漏了,漏了他換一間;沒有人給他整理,他就到別的地方去。他心清淨,不管雜事。所以這些維護道場這些事務,行政上面都是在家人操心,在家人護持三寶,這樣佛法才能夠興隆。

  今天出家人,身出了家,進到一個寺廟,寺廟裡面的事情比家裡事情還要煩、還要多。所以現在講修行成就,在家人往往容易,出家人難。你在家應付不過是你父母、兒女、兄弟、朋友,有多少人?算你多,一百個人不得了!你看那個道場信徒,大一點的道場,我們台灣最大的道場聽說有三百多萬信徒,你家裡眷屬有那麼多嗎?他要應付這麼多人,還有什麼時間修行!所修的都是是非人我,都是這些拉拉雜雜,所以往生就難了,在家人往生容易。

  我們古德說得好「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就多」。現在在家人認識的人比出家人少,少,是非就少;在家人知道的事情比出家人也少,少就煩惱少,所以出家人是非多,煩惱多,這不可以不曉得。我們這個道場小,大家到這個地方來聽經的人數也不多,所以比較起來煩惱是非少,少得很多。而有些人告訴我:法師,你將來要不要去再多拉一些信徒,你這道場太小了。我說:不可以,再多我們吃不了兜著走,那還得了!小道場有小道場的好處,自己成就,大家成就。要這麼多人成就,那不得了,這是希有的莊嚴道場。所以這是正如同古德所說的,我們重質不重量,我們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所以這是弘法利生非常重要。弘法的目的這裡也講得很清楚,那個目的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弘法的目的。要幫助他早證菩提,這個證菩提就是成佛道,幫助他早一天成佛,弘法利生的目的是在此地,千萬不能搞錯了。

  【二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相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皆能滅罪消業。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

  這一句我們要把它講清楚,諸佛確實這個身相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相好是稱的報身佛。我們沒有那個智慧,也沒有那樣的心量,我們沒有辦法觀察。我們能夠觀察應化身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已經就相當不錯了。如果實在還沒有能力去觀三十二相,能夠觀其中一相、二相都得利益,都能夠消災滅罪。所以塑造佛像,現代造的佛像已經不講究了,使我們看到這個佛菩薩形像是一種藝術的人像,不是佛像,沒有依照《造相度量經》裡面所說的來雕塑。因為照這個《造相度量經》裡面造出來的像跟人像不一樣。現在人講求藝術,講求美觀,所以那個佛像是美男子像,菩薩像美女子之像,這種像叫人看了之後增長罪業,消不了罪業,增長罪業。為什麼?起貪愛之心,增長貪瞋痴。那個三十二相造出來的,它不是的,它的確叫你消滅貪瞋痴。

  因為三十二相那是果報,果必有因,所以看到佛的相好,自己就要知道修因;善因才得善果,惡因才有惡報。所以諸位仔細去觀察佛的相、菩薩的相都很慈祥,羅漢的相跟佛菩薩的相不一樣,但是你仔細觀察他還是很慈祥的,但是他那個相貌奇奇怪怪的,那代表什麼?習氣沒斷,他還有習氣沒斷。習氣要斷掉之後,他的相貌就非常圓滿,非常的慈悲,所以他還有習氣在。所以這個相確實是表心的,所謂是「相隨心轉」。心清淨相就清淨,心真誠相貌裡頭顯出真誠,心慈悲相貌就顯出慈悲,相隨心轉,這一點都不錯。所以眾生見到佛的相好光明。

  『稱念』,稱念是讚歎,十大願王裡面稱讚。『觀察』,觀察是屬於觀想,這是智慧。能讚歎這是福,能觀察這是慧,福慧雙修。一個人修福修慧,當然就『滅罪消業』。道理在這個地方。肯修福、肯修慧,絕對不會墮三途,跟三途相背的。三途是貪瞋痴,業報!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所以佛菩薩一切的教誨,乃至於這個身相的示現,身相示現,身教;講經說法,言教,他做出來表現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裡面生智慧,斷煩惱,是這麼意思。『常生淨土乃至成佛』。

  【三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因為前面一、二兩條所說的是籠統,沒有指定那一個法門;換句話說,大小乘佛法都可以包含在其中。這第三條它有專指,專指淨土法門,沒有指別的,這是很不一樣的地方。勸誰?勸他的父母、家親眷屬。諸位要曉得父母、家親眷屬是世間人最親愛的人、最關心的人,在一切法門當中,應當以什麼法門勸他?最好的法門,第一殊勝的法門,勸他們修。這個意思在此地。前面沒有專指,這一句專指『念佛三昧』。所以古德說這一切三昧當中,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明白佛對我們的暗示,這沒有明的勸勉我們,你看他勸他父母、勸他家親眷屬用什麼法門,那這個法門還能錯嗎?他的父母、家親眷屬跟我們的父母、家親眷屬大概是差不多,他們修學這個法門能成就,想必我們的父母、家親眷屬修這個法門也必定能成就。就如同底下所引的: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

  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是在六道生死輪迴之中。我們在這裡面生起念佛的心,這個心的確很不容易生起,為什麼?他確實要具足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這三個條件要具足,可見得很不平凡。這個樣子不懷疑,對於這個法門理論、事實真相、修學方法真正能夠理解,能夠明瞭,他才能夠建立信心、願心,而後『但能繫念不止』。但能就是專一,一心稱念。此地用繫念好!為什麼?繫念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如果說一心稱念,一心不容易做到,繫念容易做到,繫念就是我們常常講掛念。心裡頭常常有他,常常想著他,這就叫做繫念。這都可以做得到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這兩句實在上就是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覺名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有一段開示說得很好,我們曾經把它印在阿彌陀佛佛像那個卡片的背面,他說大凡修淨土的人,這就指的多數修淨土的人當中,多數人,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你修淨土為什麼不能成功?你念佛為什麼不能得念佛三昧?為什麼不能得功夫成片?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看人家念佛,功夫好的,半年、一年就功夫成片,就得念佛三昧;功夫稍微差一點的,三年、五年就得到。想想我們自己,我們念了多少年了?有人從年輕一直念到老死,心裡頭還是亂七八糟,功夫成片都做不到。他不檢討自己,他還懷疑佛法,還謗佛,佛經上講的不對,講的不靈,這罪過就重了。他不能得三昧的原因是為什麼?就是夾雜。在世法裡面夾雜著名聞利養,夾雜著貪瞋痴慢。念佛還要求富貴,還要求平安,還要求長壽,還要求升官發財,你說這糟糕不糟糕?夾雜這麼多東西在裡頭。

  佛法裡面也夾雜,夾雜了誦經。一個念佛的人每天念《彌陀經》,又念《普門品》,又去念《金剛經》,又去念《地藏經》,又去念《藥師經》,很多!我們現在同修當中,你問他早晚課,他說出來一大堆、一大堆的。還有人告訴我,兩個鐘點我都做不完。急急忙忙的做,還要去趕上班做事情,這夾雜!還要夾雜的是持咒,又要去讀經又要去持咒;還有夾雜的還要去做法會,交際應酬很多。大師說:又還要喜歡說一些沒有要緊的禪話。這就是夾雜禪,夾雜著密,夾雜著教,還要去夾雜一些什麼神通、感應、吉凶禍福,還搞這些東西,真是見神、見鬼,到後來都變成神經分裂。果報他得到了,到哪裡去?神經病院,這他證果了,證的這個果,你說冤枉不冤枉?他怎麼能往生?他怎麼能得三昧?這些都是夾雜。

  這一夾雜你的心就不能專一了。心不專一,換句話說,見佛往生就難了。這是自己造成自己的障礙,你不能成就。我們明白這一些事實,這才曉得大勢至菩薩的偉大,印祖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淨土四經之後,成為淨土五經,這很了不起!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專修專弘,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切其他法門統統放下。所以古來有不少的高僧大德(修淨土的人)就是一本《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不雜,所以人家的功夫很快就成就了,道理就在此地,祕訣也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專一、精進,否則的話,我們這一生一定像過去一樣,空過了!這一空過,麻煩就大了,又不曉得要經過多少劫你才有機緣遇到這個法門,很不容易遇到。

  現在人說老實話比從前人有福,得利於科學的工具,錄音帶、錄影帶的傳播。諸位想想假如沒有錄音帶、錄影帶,我們這個講經,到現場來聽經就這麼幾個人,就住在台北市學佛的同修,一生當中沒有踏進我們這個佛堂的人有多少?他沒有機會遇到!現在確確實實是得利這個錄音帶跟錄影帶,這個東西比經書好,經書有的時候他不喜歡看,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聽比較歡喜,看嫌麻煩。尤其是最近的第四台的傳播,確確實實許許多多人在電視機旁邊、廣播旁邊聽到這個法門,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利益,發心來修學。這一點比過去人有福報,但是真正要想成就,那就要相信佛菩薩的教誨,從今之後一切放下,專心念佛。這是我們一生當中最要緊、最要緊的一樁大事,其他的事情隨緣,決定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只要繫念阿彌陀佛,那就對了。

  菩薩說了一首偈「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這個意思我們懂得,我們在講席裡面曾經講過很多遍,我們明瞭的確是萬法之總持,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可是念的時候聲與心要相應,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頭真想阿彌陀佛,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這就叫相應。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頭不想阿彌陀佛,這個不相應,這沒有用處的。口念心裡頭要想。

  所以天親菩薩《往生論》裡面跟我們講的五念法,那個方法確實是好,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要效法的。五念法第一個是禮拜,我們拜佛專拜阿彌陀佛,不必再拜其他的佛,拜其他的佛,我們又夾雜、又搞亂,只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總代表,拜一尊阿彌陀佛,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統統都拜了,要懂得這個意思。第二個拜佛禮拜是恭敬,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用恭敬心來修行,一心恭敬、一心禮敬,是這個意思,這不能錯會。我們身雖然沒拜佛,但是我們的修行是用真誠的心、恭敬的心,那這就是禮拜。稱讚就是稱名,作願就是求願往生。我念佛、我修行不為別的,專為往生極樂世界,專為親近阿彌陀佛,要有這個強烈的願望。

  第四個觀察。觀察就是想念,他不用觀想,用觀察。察好!察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你觀想,你想念,要想得很清楚不能夠模糊,想什麼?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也就是說我們要想佛在經裡面所說的。所說的道理,所說的方法,所說的境界,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瞭,這叫觀察。末後迴向。所以每句佛號裡面都具足這五法,天親菩薩念佛的方法。我們現在念佛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四個都沒有,所以我們的功夫比不上天親菩薩。

  菩薩這個法門傳到中國之後,中國的淨土宗把它當作經典一樣重視,三經一論,一論就是《往生論》,把它當經典一樣重視。早年曇鸞法師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曇師有《往生論》的註解,他用這個方法。後來道綽用這個方法,善導大師也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確確實實非常有效。在近代諸位看到的夏蓮居老居士,他用這個方法,你看他編的《淨修捷要》,那是給一個工作繁忙的人,提供他作為早晚課誦用的。完全依據五念法來編的,所以它有三十二拜,有禮拜、有稱讚、有觀察、作願迴向,是念念法法具足。這相應非常要緊,念玆佛在玆,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末後一句這是果報,果報決定得生淨土。要緊就是念玆在玆,這個意思是念念不忘,這才行。那這就成了三昧,所以念佛三昧的樣子就是如此。這是『定生佛前』,決定得生,『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惡緣都斷了、都沒有了,也就是說阿賴耶識裡面雖然有惡的種子習氣,沒有外緣來勾引,所以種子習氣永遠不會發作、不會起現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環境太好了,最理想的修行環境,我們怎能不去?可是諸位要記住,要去決定要專,決定不能雜,這個要緊,這個千萬要記住。所以到那個地方決定是斷惡修善,成大慈悲。

  【此乃釋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

  你看佛對他的父母,對他的家親眷屬就勸他念佛,沒有勸他修其他的法門。這是真實的慈,『大慈至孝』,孝順到了極處了。為什麼?因為念佛一生可以成佛,修學其他法門當中,一生成不了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地方千萬不能誤會,千萬不能錯過。

  【可見種種法門非不殊勝。】

  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做一個總結。尤其是大乘法門不是不殊勝。

  【但非凡眾之所能修。】

  這一句話說得好,法門雖然殊勝,凡夫沒法子修。為什麼沒有法子?他要斷煩惱。譬如說在中國念《金剛經》的人很多,念《心經》的人很多。《金剛經》的標準要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去破,果然能夠破了,行!《金剛經》這個法門對你算是很契機,可以滅罪、可以消災、可以明心見性。如果你四相斷不了,你還是要搞六道輪迴,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一點辦法都沒有,這要知道。不是說那個經念幾遍,罪就滅掉了,那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經上講得很清楚「受持讀誦,如教修行」。說了一個讀誦,裡面就包括受持、依教奉行。你要把它做到才行,做不到,光是念沒有用處。但是要做到真難,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成天打妄想,睡覺都打妄想,作夢!夢就是打妄想發現的,不打妄想就不會作夢。所以心地清淨的人夢就少,沒有妄念的人決定不會作夢,夢是從妄想生的。由此可知,睡覺都不老實。這個習氣日夜都不能斷,你就曉得多難。所以說『非凡眾之所能修』,大小乘佛法都是這樣的。

  【唯有繫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

  在所有一切法門當中,唯獨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行,為什麼?不要斷煩惱,叫帶業往生。不斷煩惱能成就,我們才有指望。斷煩惱才有成就,我們沒指望。除這一門之外,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要斷煩惱才能成就,不斷煩惱決定不能成就。這個事實,實在講我們應該冷靜去多想一想。學了佛,總相信三世因果,我相信大家都相信三世因果。相信三世因果,就一定想到我們有過去世,咱們過去世也學佛、也修行!

  《無量壽經》佛為我們授記,為我們說明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不單單是講修行,就是講供養諸佛如來,也曾經供養過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像《金剛經》上說的,不是那麼少。供養這麼多諸佛,那當然我們的修行,那個時間累積起來也是無量劫了。想想看現在結果怎麼樣?擺在眼前不就是這個樣子。為什麼原因無量劫的修行落到如此地步?沒有斷得了煩惱,就是這麼個原因。這才曉得斷煩惱有多難,知道這個事實,其他一切大乘法門自自然然就不敢去嘗試,為什麼?我不浪費這個時間,做不到!做不到還想聽這些大乘經,那簡直叫打閒岔。這個閒岔不打,他心不死,他不肯回頭,這就無可奈何。

  我說這些話,最近有人要找我講《金剛經》,這打閒岔。其實講《金剛經》也未嘗不可,但是要曉得我們是用什麼態度來講,用什麼方式去講,不違背我們念佛的宗旨。我們講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在就是解釋《往生論》上兩句最重要的話,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頭,把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歸納成十七句,到最後做總結。十七句總歸一法句,總結就是一句。這一句是什麼?叫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意思?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大家要問這「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是什麼意思?《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的。那一部《金剛經》就解釋這兩句話。

  同樣一個道理,我過去講《地藏經》,一部《地藏經》就是講三福裡頭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們諸位想想《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不是講的這四句。這就是所有一切大乘經統統會歸到淨土,幫助我們認識淨土,理解淨土,我們對淨宗信心才能夠生得起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金剛經》上說的。我們往生的願才會切,真信切願,然後死心踏地老實念佛,這是俗話常講「不到黃河心不死」,這些大經大論說說讓他死了心,再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我們用意是如此。

  【但能依教念佛。】

  依照世尊彌陀諸佛如來的教誨,老實念佛。

  【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

  那個惡是什麼?就是六道輪迴。諸位要曉得,你縱然是生天享天福,做了天王,做了大自在天王,不能出輪迴還是惡。縱然你有甚深的禪定,生到四禪天、四空天,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不能出輪迴也是惡,惡是這個意思;轉惡成善,善是大菩提、大涅槃,這是善。永脫輪迴不生不滅,發菩提心廣度眾生,這是善。所以此地的善惡,不是六道裡面善生善道,惡感惡道,不是這個善惡。

  【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

  念佛的力量,念佛的用處,這一部經也是很明顯的給我們說出。讓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認識到這個經,這個法門的力量,它的功用,我們自然就肯念佛,肯認真、肯努力的去修學。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