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門崇行錄淺述—六群僧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一集) 2021/7/14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51
《緇門崇行錄淺述.尊師之行第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緇門崇行錄淺述.尊師之行第三》,九十八頁:
【六群僧】
我們看這個文:
【六群僧,如來所呵,諸大弟子所不齒者也,而古稱佛世六群,猶賢於佛滅度後馬鳴龍樹諸菩薩等者何也,嗟夫!夫子嘗野仲由,攻冉有,小人樊須,具臣由之與求矣。其在今時,則皆卓卓乎希世之賢守令,振古之良宰輔。蕭、曹、龔、黃、房、杜、姚、宋、韓、范、富、歐之所未必能及者也。而何疑乎六群?故知初五百年,次五百年,次之又次後五百年。解脫以至鬥諍,漸久而漸漓,愈趨而愈下,羽嘉、鳳凰、庶鳥非虛語矣。寧不為之三嘆。雖然,子輿氏之言曰:「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果若斯言,則眾生之大幸、大幸也,予日望之。】
這是《緇門崇行錄.尊師之行》最後一條。這裡蓮池大師舉出佛在世的時候,『六群僧』,就是六群比丘。我們聽淨老和尚講經,也常常聽過六群比丘。『如來所呵』,這是如來、佛所呵斥的,就是責備的。在《淺述》裡面有把這六個比丘的德號列出來,「名叫闡陀、迦留陀夷、文達多、摩醯沙達多、馬師、滿宿等。結黨搗蛋,多作不合威儀不如法的事,因此常被佛責罵」,其他的諸大弟子也看不起他們。『而古稱佛世六群,猶賢於佛滅度後馬鳴龍樹諸菩薩等者何也』。但是古來所謂佛在世那個時候的六群比丘,等於是在僧團裡面專門找麻煩的,他們還勝過佛滅度以後的馬鳴、龍樹諸菩薩。龍樹菩薩八宗共主,《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的,這也不是一般人。龍樹菩薩八個宗的共同祖師,做一個宗的祖師就不得了,他是八宗共主。但是比起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的六群比丘,還不如他們。「何也」,這什麼道理?
下面蓮池大師也舉出我們中國儒家,『嗟夫』,「嗟夫」是哀傷感嘆之詞,說『夫子嘗野仲由,攻冉有,小人樊須』。他一個感嘆,過去在我們中國孔老夫子曾經指責子路好勇粗魯,子路他是軍事家,也曾經被孔子指責。所以孔子在講《論語》講,「暴虎馮河」,我不會跟他去的,這是我們在《論語》上有看到。「冉求苛政虐民」,冉求他辦政治,當官,也遭到孔子的批評,說他辦政治對人民不好;「說樊須是小人」。這是孔子當年那個時候,孔子的弟子,他的學生當中,這個都受到孔子責備的人。
「然而如用子路與冉求為官治政」,蓮池大師講,那個時候明朝時代,他說如果現在這個時代,你用到冉求、子路這樣的人,在這個時候來當官、來辦理政治,雖然比起當時孔子讚歎的人有所不如。當然孔子讚歎的人比他們當然要高,當然比被孔子讚歎的不如,「但在今日,則是卓越而舉世稀有的、賢能的太守或縣令,了不起的宰相」。在那個時候,孔子他指責他們,但是那樣的人如果在現在,那是賢能的太守,或者縣令、縣長,或者是宰相,也就是現在沒有那樣的人才。現在很好的人,我們都很稱讚的人,都不如他們,不如被孔子責備的這些人。所以下面舉出孔子以後歷朝歷代有名的宰相,「蕭何」,蕭何是什麼人?幫助劉邦打天下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曹參、龔勝、黃霸、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韓琦、范仲淹」,范仲淹到宋朝了,這個大家都很讚歎的,「富弼、歐陽修等人」。你看這些人,從漢朝開始,這些有名的宰相,以後的人對這些人都非常讚歎的,這些人比起孔子那個時候的冉求、子路、樊須怎麼樣?「也未必能比得上啊!」還比不上他們。「如是六群比丘殊勝後人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六群比丘以後的這些祖師大德都比不上他們,這個就不奇怪了。
下面是引用佛在《大方等大集經.月藏分閻浮提品》裡面說,「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鬥諍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這個就是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鬥諍堅固。到哪裡都是鬥諍,就是末法了。所以距離佛的時代愈久遠,這個道心就愈淺薄了。愈往末法,修行就愈往後退,就愈不如。
在《淮南子.墜形章》也說:「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鳳凰生鸞鳥,鸞鳥生庶鳥,凡羽者生於庶鳥。這不也表示一代不如一代嗎?」就是說那個鳥最初是多好的,但是一直傳一直傳,一代不如一代。現在我們看看現在這個時代,的確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一個情況,一代不如一代。我這一代的不如上一代,不如老和尚那一代;我下面這一代,就不如我們這一代,真的一代不如一代,愈趨愈下。所以蓮池大師有這樣的感嘆,他說看到這種情形,怎麼能夠沒有哀嘆三聲呢?看到也是非常嘆息,但是也沒辦法,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現在我們在佛門修學,求師這個當中修學,的確也是這樣。就是你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你要求的標準,這一代就無法像上一代那樣要求了,現在沒有人能夠接受。我的下一代,也不能像我這一代的要求了,下一代也不能接受。再下一代,那就更不能接受了,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現在看到這種情況,的確整個世界的趨勢,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就愈來愈不好,不是愈來愈好。我們看到整個世界,不但佛法,世間法都一樣,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雖然如此,蓮池大師也講,『子輿氏之言曰: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孟子說,豪傑之士,雖然生在沒有文王明君的那個時代,自己仍然可以創造一番事業來。蓮池大師講,如果這句話沒錯,那就是眾生的大幸萬幸!希望有這樣的人出來,我每天都是這樣的盼望著,蓮池大師講,每天這樣盼望著。
這個也就是「尊師之行」最後一個公案,舉出六群比丘。所以六群比丘,雖然在僧團裡面找麻煩的,但是你看後面那些大菩薩都還不如他們。這個公案也是給我們說明,我們現在末法,的確是愈趨愈下,愈來愈往下,走下坡了。如果能夠有人在這邊,能夠振作起來,能夠再把佛法興旺起來,這是大家所期盼的。蓮池大師講,這也是我一天到晚在盼望,希望能這樣。「尊師之行」,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蓮池大師還有一個:
【總論】
就是「尊師之行」,他做一個總結來評論。我們看這個文:
【古之為弟子者,師沒而信愈堅;今之為弟子者,師存而守已易,所以者何?良繇最初出家,實非欲依止真師,決擇生死,蓋一時偶合而已。是以其心見利則易,逢惡友惑之者易,瞋其師之訓以正也則易,甚而下喬入幽如陳相,罷釋事道如靈素者有之矣!又甚而太陽平侍者之流,未必其無人矣!嗟乎!悲哉!】
蓮池大師做一個總論,總的評論。『古之為弟子者,師沒而信愈堅』,古時候做一個徒弟的人,師父死了以後,他對師父的教導,他的信仰更堅定,更不會去違背師長在世的教訓。師長不在了,還是依照師長的教訓,信受奉行。這是古人,舉出古人。「今日做弟子的」,今日就是在今天,蓮池大師講「今日」是在明朝。我們現在講「今日」是在民國,這個差四、五百年了。今日,我們現在民國跟明朝,那又更不如了。今日做弟子的,「師父還沒死」,這個師父還在,他的「信仰就動搖改變了」,他對師父就失去信心了。師父還在,他對師長就沒有信心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實在是由於當初出家,並不是真正想依止正知見的師父,來了脫生死的」,不是為這個事情而來的,「而是一時興起,偶然巧合地拜師而已」。一時興起,就是一時有這個興趣,想要出家,來拜師父。偶而巧合,有時候會找一個比較有名望的出家人,拜他為師,跟他剃度。就是偶而巧合,因緣際會、偶而巧合,剛好這邊這個師父幫人剃度,他也想來這裡出家了。這是偶然巧合的拜師而已,因為他不是說拜師父是為了了自己的生死,不是為了這樁大事,是一時興起,一時興趣起來。
「所以看有名利可圖就離開師父了」,名聞利養一來誘惑,他就走了,他就離開了。「或者遇到壞朋友迷惑引誘就離開師父了」,遇到惡緣,不好的惡友去誘惑他,叫他走。「或者做錯了事,被師父教訓而憤恨,就另投他方了」。或者自己做錯了事情,被師父責備,他生氣,對師父怨恨,他就走了,就另投他方,到其他地方去了。「甚至有的好的不跟,反而跟上壞的惡知識」,他專門去親近惡知識,「好像從喬木遷到幽谷一樣」,愈來愈走下坡。在《孟子滕文公篇》記載,「當時大學者陳良的弟子陳相」,師父死了以後「卻跟南蠻的許行學種田;還有靈素法師拋棄學佛去做道士求長生;甚至像太陽禪師的侍者(叫平侍者),把師父的遺體,從塔裡挖出來毀屍破腦,自以為高明瀟灑的也有啊!師道淪亡,嗚呼哀哉!」嗚呼哀哉,這是人死了,念祭文,都有這句。嗚呼哀哉!師道已經沒有了,淪亡了。
「尊師之行」我們學習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今天我們就先學到這裡。下面,下一個單元是「孝親之行第四」。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