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緇門崇行錄淺述—擯黜豪尼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21/6/2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20-053-0029

  《緇門崇行錄.嚴正之行第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嚴正之行第二」,五十九頁,我們從第五行:

  【擯黜豪尼】

  從這裡看起。我們看下面的文:

  【唐慧滿,雍州人。七歲出家,後奉勅住弘濟寺。時證果寺尼出入宮禁,取僧寺為庵,滿集眾擯黜;尼訴於東宮,遣詹事杜正倫等解其擯事。滿執法不從,眾懼禍及,逐強解焉。滿歎息不悅者累日,尼後詣滿謝過,滿終不顧。】

  這個公案是唐朝京師普光寺慧滿法師,『雍州人,七歲出家』,從小就出家了。後來奉皇帝聖旨住持弘濟寺。那時候證果寺的尼眾,出家女眾,在宮庭出出入入,毫無禁忌。並且佔據和尚寺作尼姑庵,就是把男眾的道場佔據做為女眾道場。慧滿法師招集眾人去趕走她們,這些女眾就去東宮太子那邊告狀,太子派遣詹事(掌管東宮事務的官)杜正倫等人來解圍。慧滿法師堅持要趕走這些尼師,說這是男眾的寺院,女眾不能在這裡。大家害怕這樣下去,會觸怒這些大官,受到災殃,於是就勉強放棄驅逐尼姑一事。慧滿大師接連嘆息不高興好幾天,後來這些尼師來拜謁大師,登門謝罪懺悔,慧滿法師還是一直沒有理會她們。

  這個公案,我們也可以理解,這些女眾她有背景,用現在的話講,她是有背景的,所以跟東宮太子關係很好,她才能夠在宮廷裡面進進出出。古代宮禁非常森嚴,當然沒有特別關係,不可能進去的。可見得證果寺這些女眾也都很有背景,結交到太子了。但是這個就變成不守戒律,去強佔出家男眾的道場,造了偷盜業,這個實在講罪過也很重。慧滿法師就是要把她們趕走,不讓她們佔據男眾道場。但是她們就去告狀,太子就派下面在東宮辦事的官來解圍,要他們不要趕她們走。慧滿師還是很堅持,但是他很堅持,其他的人不敢去得罪東宮太子,怕將來會遭到災禍,這樣就放棄去驅逐這些女眾的事情。後來慧滿法師他也是很嘆息,怎麼佛門變成這個樣子?當然就不開心很多天。但是這些女眾還是有善根,後來也發覺自己這樣做不對,後來去懺悔、謝過,他還是沒有理睬她們。

  我們前面也看到禁止喝酒的,孫義載了兩車的酒要去給建寺院的工人喝,大師統統把它打破了,後來孫義夢到護法神給他警告,第二天他就去賠罪,懺悔。前後這個公案就是告訴我們,古人他做錯事,但是還有善根,知道自己錯了,知道去懺悔、去改過。在唐朝那個時代是像法時期,一千多年前像法時期,人心還相當的淳厚,雖然不如正法,但是也是相似正法,都是人心也非常的淳厚,而且有善根。你看到蓮池大師那個時代,就不如唐朝了,所以蓮池大師編這個,我們也可以理解,他有感而發,那個時候已經進入末法,唐朝那個時候還是像法。進入末法,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跟蓮池大師明朝那個時候就更不如。現在末法過了一千年,就更不如了,人心沒有以前的人善根那麼深厚,現在有微少善根的就很好了。有一些他沒有善根,他做錯事他也不知道懺悔,也不想改過,都會自以為是,這個是現在這個時代。

  現在這個時代,如果你拿這個公案到現代來講,女眾就出來抗議重男輕女,現在變這樣的一個時代。實在講男女有別,儒家講倫理,倫常大道,男女有別,不是男女不平等。現在把男女有別認為是男女不平等,別就是說不同的,它有區別,它是不同的。不同的性別,各人的天職應該怎麼做,遵守怎麼樣的本分,這個才是真正平等,才合理。現在外國人都講男女平等,甚至說還不行,男女平等那個男還是在女的上面,說要女男平等。這些人講這些話都不符合實際,你怎麼去平等?女人能生小孩,男人他又生不出來。現在外國是最開放的,你看洗手間、衛生間它有男女,都畫個圖案在那邊,這是什麼?一個區別,不是男女有別嗎?我們從這裡就看得很明顯。所以男女有別不是男女不平等,把它看作男女不平等就大錯特錯,各人性別不同,各人有各個人的天職,他的本分。所以現在世界為什麼大亂?就是不懂這個道理,把這個真理認為是不平等,所以造成現在整個世界這樣的一個亂象,這是讓我們好好去深思的。所以你看『豪尼』,富豪,有錢有勢,我們現在流行的話講女強人。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講,說我現在碰到的都是女強人,我還沒有碰到一個女弱人,沒有,都是女強人。有的表面表現得她很強勢,有的表面很柔弱、內心很剛強,那是柔弱的強,一個是表面強勢的強。所以有一次我在上海跟一個女居士講,我說現在女眾都做事業做這麼大,我說都是女強人。

  所以《太上感應篇》講「男不忠良,女不柔順」,柔順是女子之德,柔順也不是說你是非不分,不是那個意思。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聖賢的母親,就是一個代表。實在講,在中國這種傳統文化,對女眾是最尊重、最重視的。所以印光祖師講,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這個話是語重心長。為什麼?因為男的也是女的生出來的,母親她的天職是有教養的責任,母親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母親如果教不好,那個孩子以後成不了聖賢。現在孩子不乖,不務正業等等的,做母親的是第一個有責任,因為孩子在母親的肚子裡面統統是吸收母親的一言一行,母親如果脾氣很大,也會感染到孩子,最直接的,父親還隔一層。所以母親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這一點都沒錯。所以中國古聖先賢重視胎教,你看太太是周朝三太,那些古聖先王誰培養出來的?不是父親培養出來,都是母親。你看孔子也是他母親教出來的,孟子也是他母親教出來,孟母三遷。母親為什麼能教?母親明理,她懂道理,懂得教育,所以才會出聖賢。你說女子對一個國家、對整個世界,她多重要!怎麼會說輕視女性?會輕視女性的都是不懂,不學習聖賢教育他才會輕視。你輕視、你不懂,夫妻兩個人都不懂,後代出不來聖賢。所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母親是一個關鍵。所以印光祖師講那個話非常語重心長,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好的兒子都是好的母親教出來的,這個非常重要。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明瞭。

  所以我們如果沒有學習傳統文化,我們看到這個「嚴正之行」,我們只是覺得這樣是這個故事、這個公案。我們這幾年得力於我們淨老和尚提倡中國傳統文化,稍微懂得一點這個道理,知道這些後面的結果不是現在偶然發生的,從小母親沒有教好,父母沒有教好,教得不對,所以她兒子往後發展方向都不正確了。所以現在的母親教兒女,她怎麼教的?大家看看,她兒女以後會成材嗎?不可能,很難,因為你一開始就錯了,怎麼會教得好。所以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印光大師講的。因此現在這個教育,著重點還是要教女性。現在女眾,她把自己最重要的天職放棄不要了,出來跟男眾一樣去做這些工作,她辦事能力可能比男眾好,但是她的兒女就不行了。所以蔡老師在講《群書治要》、《弟子規》都講得很多,這個我們多聽聽。我們有《群書治要》、《弟子規》、《常禮舉要》,你再來看這個,你才知道它的內容、它的內涵在哪裡;不然你這樣看一看,就這麼一個故事。

  慧滿法師他的行事風格,古人這些行事風格,他也是母親培育出來的。所以以前我看到我外婆,雖然不認識字,但是聽戲、看戲,很會講公案,真的講出來都很明理,真的是跟現在做母親的都不一樣,所以從小多少有一點薰習。因為在汐止,鄭家是個大家族,以前外曾祖父都是讀書人,傳統的家族,多少有受大家族這種傳統教育的影響,所以從小我都是聽到我外祖父在念《三字經》,用台語念。所以傳統文化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沒有傳統文化的基礎,要來學《緇門崇行錄》,實在講也辦不到。所以我們從這個深入到最基本的傳統文化,做人處事道理這些的學習,我們才能真正懂得佛門裡面這些公案故事的深度。

  古人都有傳統文化的基礎,我們現代人沒有,所以這一塊要補足。我們淨老和尚大慈大悲,提出《弟子規》。《弟子規》前面四句話,我們要嘗試著來學習、來做。我們看看現在《沙彌律儀》,就是出家人的《弟子規》,跟儒家的《弟子規》、《常禮舉要》合起來看,我們學習才有一個下手處,不能好高騖遠。所以現在講經的人還有,講這些戒律行門的就很少;但是你會講經,你沒有去行、沒有去做,也得不到經典的利益,實在講也沒有辦法深入經教,因為你沒有這個基礎你深入不了。我們從小都沒有接受這樣的一個教育,在家裡面也缺乏這個教育,在學校更沒有,以前還有個公民道德,現在連這個都沒有了。你教了,他都還未必能夠做得好;你完全都不教,他怎麼可能會知道怎麼去做,做人處事的道理完全不懂,那就更不可能了。所以這個方面值得我們去深思。

  所以現在我們雖然是出家了,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實質上連做人的道理都還不懂,基本的做人處事的道理都還不懂。自己一天到晚造罪業,都認為我沒錯,如果是這樣,真的就沒救了。我們現在只是亡羊補牢,人活到老學到老,只要對於我們有益身心的這些經典、語錄,我們大家都要來學習。學習的態度,還是在你有沒有恭敬心在學?「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個是必定的。如果大家坐在這裡,你的心是在外面,你一點誠敬心都沒有,佛來講都不行。大家想是不是這樣?大家也不要一直在看別人,他都這樣,我為什麼不能這樣?你要跟他一樣嗎?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你要看好樣子,不要看壞樣子。哪一個好樣子,我們就學那個好樣子,不要去學那個壞樣子。你要學那個壞樣子,你自己不是跟他一樣也不能有成就嗎?大家好好去想一想。所以大家要有誠敬之心,誠敬之心提不起來,你就會懶散、放逸、懈怠,你就提不起來。

  所以現在我們在一起,大家的誠敬之心,會比我們講《沙彌律要》要高一點,對不對?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彼此不管怎麼樣,心裡亂想,但是還是不敢亂動。我們《沙彌律要》為了錄影,但是效果沒有像現在好。因為我看不到你,你也看不到我,這個時候你會比現在更鬆懈,誠敬心就會降低,恐怕甚至沒有在聽,你得到的效果就不一樣了,大家可以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是教學的一個方式,大家也要懂這個道理。所以古人的誠敬心不是講的,他是表現在生活上,表現在行動上面,在生活的常禮,《常禮舉要》,表現在這個上面,這樣我們學習才會有所得,才會有心得。大家好好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