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忍辱最難離相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一集)  2023/5/3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91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一十二頁,從科題:

  【八三、約餘度明 正明】

  我們從經文看起: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這段經文主要是給我們講般若。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餘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此為萬法之總綱,即一切法無不含攝也。法法皆離相,則法法不離般若。法法即是般若。】

  科題講『約餘度明』,「餘度」就是指般若以外的其他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餘度就是包括這個五度。『此為萬法之總綱』,萬事萬法都離不開這個五度,含攝一切萬法,這一切萬法都包含在五度裡面,『即一切法無不含攝也。』就是都含攝在裡面。所有一切法,『法法皆離相』,每一法都要離相,『則法法不離般若。』不管是布施也好,你持戒也好,你修忍辱、修精進、修禪定,都不能離開般若。所以『法法即是般若』,每一法都是般若。這五度不能沒有般若,如果沒有般若就不是『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我們一般講到家了。一般你學功夫,做什麼事情,你做到家了,現在又有個名詞,叫到位了。到位,大陸講到位,以前我們講到家了,功夫你學到家了,出師了、圓滿了、畢業了,這個意思。

  如果沒有般若,你這個五度就不能到彼岸。你要度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也就是你沒有般若,你不能超越三界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十法界,不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沒有靠般若不行。你只有修這五度,沒有般若,怎麼修都是人天福報。現在我們學佛的人,大多數修得很好,都是修人天福報,不能超越三界,因為你不能離相。你證個阿羅漢果也要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證得須陀洹都要離四相,你沒有離四相,你不能超越三界。你沒有離四見,你不能超越十法界。所以《金剛經》前半部講離相,後面講得細,講離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個就是菩薩了。所以前面先講離相,後面離見,見就是念頭,連這個念頭都沒有。所以都是要靠般若,離相、離見都是要般若。所以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都離不開般若。不離相,我們就肯定要執著,執著肯定就放不下。我們現在實在講,對世間這一切,我們都放不下。所以布施就是放下的意思,布施真正在六度裡面是放下,放下身心世界。

  蕅益祖師在念佛開示,他把念佛配六度來開示,「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他布施加一個大,當然沒有比這個更大,身心世界,身就是身體,包括身外之物,所有一切;心就是我們心裡的牽掛、執著等等愛染,統統放下,這個叫大布施。我們現在修的布施多少錢,蓋了多少廟,甚至像梁武帝蓋了四百八十座的大寺廟,收容(供養)出家人二十多萬人,那是小布施。這個就不是大布施,因為他沒放下,他是著相修福,著相修的就是人天福報。所以梁武帝他生天,去享天福,他沒有明心見性,他到天道去享福了,他修的是人天福報。他蓋了這麼多寺院,安這這麼多僧眾,他自己也在講經說法。你看又帶頭吃素,吃素是梁武帝的功勞,他的功德。如果沒有他帶頭,恐怕我們現在中國佛教徒也跟外國佛教徒一樣,大概都吃三淨肉,還是吃肉,沒有吃全素,是他帶頭的,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是梁武帝。但是他修的,因為著相,所以還是人天福報。所以蕅益祖師講真念佛人,他加一個真,加一個大,這個意義非常的深遠。「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起復貪瞋痴,即大持戒」,真念佛人,他煩惱伏住了,不會再起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一向專念,不夾雜。「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他歧,各種言論,各種說法,不會被迷惑,專修淨土。他不懷疑,不會受到其他(包括其他的法門)種種的,他不會再迷惑了,這個就是大智慧。所以蕅益祖師把六度配在念佛上面,真正念佛人,就是一句佛號,六度齊修,這個真的是很圓滿,這一句佛號六度齊修,這個也是很殊勝、很方便,究竟的一個法門。所以這個地方講五度,這些都是萬法的總綱,含攝一切萬法,法法都不離般若,因為你每一度都需要般若。沒有般若,實在講我們修的都不是波羅蜜。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今獨舉『忍辱』言,以忍辱最難離相,故特舉此,以概其他。佛說此,意在令眾生舉一反三也。】

  我們看這個科題,「約餘度明」,就是包括其他五度來給我們說明。但是經文只有舉出「忍辱波羅蜜」,只有『忍辱』一度,沒有其他四度。怎麼說餘度?這個是以偏概全,就是舉一反三,舉出一度,它就包含其他四度。以別明總,以個別的來說明全部,總就是全部。個別的就是每一度,每一度都有它不同的名相。「別」就是個別的,比如說布施、持戒,每一度都有它的名相。布施、持戒、忍辱,名相不同。別就是個別的,舉出一個,包括其他四個,這個叫以別明總。以個別來說明,總就是全部的,所以叫舉一反三。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文,不能說,只有說忍辱,其他四度沒說,我們就不能這麼看,這麼看就不知道舉一反三,其實只舉出一個代表,舉出這個代表,就是含攝其他四度。「忍辱」這兩個字,有法師翻忍辱,也有翻安忍的,後面我們會講到。這裡為什麼獨舉忍辱來講?因為『忍辱最難離相』。在中國人對侮辱,特別古時候讀書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辱,「士可殺不可辱」,殺頭可以,不能受到侮辱。有翻經的法師就是針對這個,要忍辱!辱都能忍,那其他就沒有什麼不能忍的了。所以這是最難離相的,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當我們受到人家無端的毀謗、侮辱很難離相,這個很難。因此舉出最難的,來包括其他的,佛說法就是要我們舉一反三。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般若即在餘五度之內,不能獨存。若行忍辱法,不學般若,便不知離忍辱法相。不離法相,則生瞋恨。忍辱之功行破矣。可見般若是與餘度共行之法,非別行之法也。】

  這條給我們說明般若就是在這個五度裡面,所以沒有這個五度,般若它『不能獨存』,「獨存」就是它自己獨立存在。為什麼?你般若要在什麼地方來表現?就是在這個五度。也就是說,五度是有,般若是空。空就在有當中,有也是在空當中。般若是母,五度是子,沒有母親,也沒有兒子。這個就是說般若生這個五度,母子,還是以母為主。因為你沒有母親,怎麼會有兒子?你從哪裡生?生不出來。般若就在五度,所以這個是不能相離的,不能分割的,不是另外有一個般若,般若就在這個五度裡面。也就是說你修布施,布施要有般若,要有智慧,你要不著相,持戒也要不著相。修布施,不著布施之相,三輪體空。持戒也不能著持戒的相,不能執著我能夠持戒,我戒持得很清淨,我所持的五戒、八關齋戒,這個就著相了。修忍辱不能著相,但是最難離相的就是修忍辱。精進也不能著精進的相,你一執著,那就不是真精進。起一個念頭,我要精進,我要拼,關起門來,誰都不理,念佛念三天不吃飯,意氣用事,蠻幹,那都是著相。禪定也不能著相,定它只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你著相就變成四禪八定,就變成世間禪定,修得再好,就是到無色界天,不能超越。『若行忍辱法,不學般若,便不知離忍辱法相。』「行忍辱法」,這個真不容易,講比較容易,真的境界來,真的是受不了,這個不是講一講就可以的。人家侮辱,修這個不容易,修這個真的很不容易。你有般若,起碼能伏住煩惱,才有辦法忍辱,不然你很難。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很難,講很容易,在那邊講一講,境界一來,我們就忘記了,該生氣的就要生氣。修忍辱,我親自見到的就是我們師父上人,這個忍辱就是修得很難得,一般人也無法忍受的。我在旁邊看,都看得我都受不了,那針對我的話更受不了。旁邊看,你就看不過去,受不了。但是也是從這個地方(這個還不是講的,真是如是我聞),親歷其境,怎麼修忍辱?所以在景美跟韓館長,她護法,護我們師父修忍辱波羅蜜,護這個法。所以我們師父上人,他入佛門,是台大方東美教授跟他介紹佛經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他跟方教授學哲學,聽到這句話,打動他的心。他最仰慕的教授講出來的,他聽了才會有感受,才想去接觸佛教。不然以前他沒有意願想接觸佛教,因為從小老師跟他們上課都說佛教是迷信,先入為主。在學校老師說佛教是迷信,當然對佛教就沒有好感,既然是迷信,那就不必要去接觸、學習。所以方教授給他講,他才明白,才知道現在的人對佛教認為是宗教、認為是迷信是極大的誤會。因為這些人他沒有去接觸、沒有深入、沒有善知識指導,所以錯解、誤解、曲解,造成極大的誤會。所以一生就提倡認識佛教、提倡佛陀教育。在杭州南路,他在教育部申請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就在那邊剃度的,我第一個剃度的。他剛成立,我就去那邊,我父親往生滿七,我們老和尚勸我,你也沒有家庭,出家,將來弘法,功德迴向給你父親。我父親生前也是殺業很重,所以往生的時候特別痛苦,這個我是感同身受。所以前天晚上又夢到亡父,他已經往生三十九年了,也很久沒有夢到,前天晚上又夢到,所以晚上我們迴向,請大家迴向家父林秋和,雙木林,秋天的秋,和平的和,他沒學佛。

  所以這個因緣,我們老和尚他學佛了,弘揚佛陀教育。我們老和尚從基金會開始到他往生,九月二十九日讚頌會,那一天還是掛他董事長,當了三十九年的董事長。因為報死亡證明所以要除籍,照規定董事長往生要補上去,現在是宗達法師,外號叫密寶。下午來找我,現在他當董事長。我剛出家的時候,他(居士)做義工。他在大陸,我們老和尚也請他流通早期的錄音帶、經書,基金會也到福州建一個圖書館,也印了相當多的經在大陸流通。那時候邱居士,他以前的俗名叫邱顯達,他做義工,當時我剛出家。他說他常常聽到耳朵旁邊有人跟他講話,問我怎麼辦?我說你就來做義工,多發心。後來他真的發心,到基金會做義工,那時候台灣城市、鄉村,大廟小廟(基金會印的經都是結緣),連山上最偏僻的都送得差不多了,都有了。後來有這個大陸的因緣,開始在大陸送,那大陸就多了。所以早期在做流通到大陸的法寶,他也非常的辛苦,那也很多艱難的地方。我們老和尚鼓勵他去,我也是隨喜支援他去流通法寶。所以現在大陸有這麼多人,可以聽聞到老和尚的經教,他也功不可沒。基金會是我們老和尚提倡要把佛教回歸到教育,不要一直認為是宗教。所以那個基金會,他是在教育部申請的;像我們這個社團、財團,向民政局、內政部。

  後來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他什麼?看得破,放得下。他說佛法這麼好(聽方老師介紹),有什麼方法,可以很快的入進去?章嘉大師給他講,有。什麼方法?看得破,放得下。佛法修學,從凡夫到成佛,就是修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具體做法怎麼做?從布施,這個就很具體了。一聽到布施(六度之一,布施),沒錢,當一個公務員,三餐只能糊口,哪有多餘的錢布施?章嘉大師給他講,你一塊錢有沒有?一毛錢有沒有?這個倒有。你有一塊錢,布施一塊;一毛,布施一毛。章嘉大師給他講,今天給你講六個字,你去修六年,從布施下手。從那一天開始,就開始布施,就到寺院,人家拿個簿子要放生、印經、買棺材、施藥,那些都去隨喜。以前寺院熱心的居士,都會拿個本子,我以前剛學佛也常常這樣,看到就跟他隨喜。所以他就一直修,剛開始在修布施,那真的像割肉一樣。因為就沒錢,還要布施,布施到全身都空空的。剛開始很勉強,勉強的時候,你要依教奉行,要跟自己慳貪的習氣對抗,所以要勉為其難的布施。布施到半年以後就比較自然了,「始而勉強,終則泰然」,到後面就比較自然了,就很痛快了。所以他學佛得力,是章嘉大師跟他講「看得破,放得下」,修布施,從這裡下手,奠定學佛的基礎。所以布施度擺在六度第一個,其實布施這一度,也可以含攝其他五度。實際上,每一度都可以含攝其他五度,每一度都不離般若。布施擺在第一個,這個順序也有它的道理,為什麼不擺在第二個,擺在第一個?要從這裡下手,從布施下手。像章嘉大師教他的,學佛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入門?從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身外之物的布施,我們有錢,錢財來布施。布施項目也很多,有人專門做慈濟,慈善救濟。慈善救濟,純粹就是屬於財的布施,人家沒飯吃,救濟他飲食;沒有穿的,送他衣服;沒有住的,你蓋個房子給他住,這個屬於慈善救濟,這個屬於財布施;或者布施醫藥等等的。法布施,法布施就是有世間法、有佛法,世間法是善法,你布施勸善的典籍勸人為善,世間善法的布施。當然你不能布施惡法,但現在很多網路上都布施惡法,這個造罪業。布施惡法,那墮三惡道;布施善法,生三善道;布施佛法,你就成佛。布施佛法,出世間法,法布施。所以法布施,有世間善法的布施、出世間佛法的布施,有這不同的項目。

  我們道場以法布施為主,因為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廣修供養,講了七種供養,七種當中以法供養為最,就是以法來供養最為第一。供養是比較恭敬的一個名詞,布施就是施捨,對一般的,供養就是對佛、對長輩,叫供養,實際上布施就是供養。所以法布施是最殊勝的。像我們道場印經,做老和尚講經的錄音帶,過去的DVD,現在有播經機,網路、衛星電視等等,這些屬於佛法的布施,法布施。我們做法布施,也是有財布施在裡面,有無畏布施在裡面。因為你做這些,印經你要用到錢,錢就是財,外財。我們印經,做講經的這些光碟、播經機,內容就是佛法,法布施。我們自己講經說法,或者是流通善知識的佛法,都是屬於法布施。法布施,大家聽到這個經教,他心安理得,他心裡不會很茫然,心裡遠離恐懼、顛倒、妄想,這就是無畏布施。每一個眾生都有恐懼(畏懼),最大的畏懼就是生死,你生不知道從哪裡來?死也不曉得去哪裡?肯定要死。有的人,他年輕不會在意這個問題,但是年紀愈來愈大就會愈在意,因為來日不多了,那要去哪裡?前途茫茫,一片黑暗。你說,不會恐懼嗎?說不會恐懼,不是真的,真的是會恐懼。也很多人說,我不怕死,其實說不怕死的人是最怕的。我都跟人家說,我很怕死,我怕得要命。因為怕得要命才來學佛,如果不怕就不學了。所以我們學佛就是為了解決生死問題,這是大事!你看世間有比這個事情更大的嗎?現在在徵選總統,那個小事,死了什麼都不是了。不要說等死了,你一下台,大概也沒有人理你了。只是你權力在手,在那邊作威作福。你如果不做好事,那地獄有分。《無量壽經》講,「世人共爭不急之務」,都是在爭那個不重要的。什麼最重要?生死這個事情最重要、最急的,我們反而不著急,反而在著急那些不重要的,把這個最重要的丟到一邊,到了壽命快到的時候,你懊悔莫及。所以我們老和尚第一個修布施,我這個就是講一點故事。

  早上去看筱君,她辦畫展,名畫,都是名人,張大千那些名人,聽她講得很生動、很精彩。因為我請她幫我們老和尚辦文物展,七月一日,二十六日開始布展,五天。七月一日,再請大家來捧捧場,熱鬧熱鬧,她說要熱鬧,幫忙找一些人來造勢。我們不是要選舉,我們是要度眾生,在中正紀念堂,也很難得。這個也不可思議,我們這個計畫都臨時提出來的,不到一年,半年多的時間。唐老師給我說,可以給老和尚辦文物展。我說好!我就說好,可以。他就介紹陳筱君給我認識,她專門在辦展的。租場地,要租哪裡?她要租國立的,國家的,那就是中正紀念堂,現在國父紀念館在整修。那也輪不到我們,我是想可能要明年、後年,都沒關係,反正租得到場地再辦。但是這個也是佛菩薩安排,就是剛好有人退了,退的那個時段又剛好是我們老和尚往生週年這個當中。你看七月一日開始文物展,到八月二十,五十天。前面五天是布置,一共五十五天。我給它租五十五天,現在講好了,公文也批了。因為國立的場所,他們就很忌諱辦宗教的。他們這些公務員,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就這種心態,先保住他的烏紗帽,現在公務員都這種心態的。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都不錯。所以這個也是不可思議,我們今天去那邊談。這個也是不可思議,怎麼這麼剛好!剛好台南七月二十一到二十三是三天的紀念追思會,邀請一些海內外的嘉賓來,三天。三天,他們這些人來,都可以來看文物展,他要提前來看也可以,要那邊參加完再來看也可以,這個時間足夠他們來看,也很方便。我們事先安排,也沒有辦法安排得這麼剛好,你要前面來也可以,後面來也可以,這個當中大家很方便,時間長。而且到我們國際會議中心這個法會,剛好我們法會圓滿,那個也圓滿,剛好這三天圓滿。要來參加法會,他也可以先去看看,也很方便,所以這個也是佛菩薩安排。我是想明年,恐怕明年租不到,都排到後年,還不一定租得到,但是這個也是不可思議,老和尚加持。請大家介紹親友,沒有學佛的也可以,反正中正紀念堂,公共場所,不是佛教寺院。大家去逛一逛,看一看,結結緣。

  我們回歸到老和尚修布施,章嘉大師教他修布施,修三年。他布施,早年我在景美華藏圖書館聽他老人家講經,有一次聽到他講,他布施半年以後,他覺得心比較清淨了,有一些事情都可以預知;還有他需要什麼,他很快就會有,有人送來。但是他需要的,主要是經書,他也不求其他的,他喜歡讀書,讀經。所以他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他說最長不超過半年,就會有感應,就一直修布施。布施,你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布施得愈多,你回收就愈多。所以現在很多人想發財,他都不修因,就想要得果報,你做什麼生意,還是你命中有的,就有;命中沒有,你過去世沒有修,你這一生又沒修,那你怎麼求也求不來。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向命運低頭,「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他遇到佛法,他就有辦法。有佛法就有辦法,都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能滿我們的願望。生死這個問題都能解決,那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所以說「有佛法就有辦法」,這是真的,一點不假。所以法布施,我們做法布施,三種布施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愈做愈歡喜。

  所以我們跟隨老和尚修,我也是跟著他修布施,也證實的確就是這樣,因為我也是一個沒有福報的人,也是沒有福報。我在家,我的福報比不上我弟弟,我弟弟他能買房子,他能賺錢,他能布施,我就賺不了什麼錢。但我弟弟他很肯修財布施,他修財布施,都很痛快的,好像都不會有什麼捨不得。所以他年輕的時候,他就很能賺錢,過去世他就有修這個。還有他吃素,他不挑食。我就跟他不一樣,我又很挑,肉都吃到出家前一天晚上還在吃,過去世也沒有修財布施,真的也是沒福報。身體又不好,因為殺生吃肉多,身體不好。所幸遇到佛法,學了佛,又遇到我們老和尚這個大善知識,不然我這一生,能不能活到現在我都不知道。遇到我們老和尚他修布施,我們多少跟他修,也是要修。他也常常給我們提出警告,過年在圖書館,人家供養很多紅包,我們老和尚就給我們這些師兄弟講,人家布施要修福,用了,「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聽了就嚇得不得了,這個紅包我們就不要了,人家供養,就不要收。那你也不能不收,人家跟你結緣,你要收。那怎麼辦?你替他們修福,他不知道要怎麼修,你替他修。那我們自己沒有德行,替他修法布施,替他做好事,所以我們就跟著老和尚修布施。但是有一個老尼師,現在也八十幾歲了,出家比老和尚還早一年。當時她也是學講經,要跟老和尚學,但是,她聽老和尚講布施,我看她聽不進去。有一天她就給我講,道師,人家供養的,留一點起來,以後被人家趕出去,你買一個房子,你才有地方住。不然人家寺院也不會收你,你自己又沒有房子,你最後要去睡火車站。她也是很誠懇,良心的建議,她說她是過來人。所以她自己有供養,她都會去跟會,她自己有買個房子。勸我跟她跟會,跟一個同修跟會。後來我想一想,你講的有道理,但是我覺得我還是聽師父的,師父不是說財布施得財富嗎?我是跟師父學的,我要學財布施。後來我就沒有聽她的,去跟她跟會,我就是布施,就是印經,圖書館要印,人家供養我,我就放進去,一起去印,隨喜。後來她去跟會,被那個同修倒掉了,有一次被倒好幾百萬,有一次要去要債,我也不好意思給她洩氣,後來她這個錢有沒有要回來,不知道,根據被倒掉的要要回來,好像這個機率很少。後來我想還是修布施對,到現在我也還沒有睡過一天火車站。所以還是要相信佛法,相信佛。

  所以我們老和尚他自己做給我們看,他不是說他說了他不做,他做給我們看,你看我就是這樣修的,那我們才有信心跟著他修。所以他跟章嘉大師三年修布施,奠定學佛的基礎,就第一度修布施。講經說法,你要精神,要腦力、要體力,這個是內財布施,也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這個也都有。所以財布施有分內財、外財,外財就身外之物,內財就是自己的身體,你的精神、你的時間、你的腦力來做布施的事情,做這個工作也是內財布施。所以他一生講經說法,都不休息,沒有放假,沒有放假就是布施,放假就沒布施。所以我們都不敢講放假,他老人家說,釋迦牟尼佛哪一天放假?哪一天?在經典上,哪一天放假?我們都不敢講。所以我們是到了人家放假,我們是要加班,沒有放假的。沒有放假,就是修什麼?修布施。放假就沒有修布施,沒放假就是修布施,你奉獻,布施就是奉獻,內財布施。所以一生講經說法度眾生,都沒有休息,這個不是內財布施嗎?外財、內財,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統統具足。所以他的果報也示現給我們看,四十五歲就要死了(是真的,那個時候我已經在聽經了,我可以作證;也沒福報,後來福報愈來愈殊勝),壽命四十五歲,活到去年,九十六歲。九十四歲以後身體就不好,他重業輕報,因為年輕的時候跟他父親打獵,打三年,這個是地獄業,天天殺生,那臨終要受一些。

  像玄奘法師,你看翻譯經典的大法師,臨終還是受病苦,他就想我是不是經典哪裡翻錯了,為什麼臨終這麼痛苦?他正在疑惑,菩薩就給他指點。他說你過去生,你當過國王,惱害眾生,這就是地獄業,你這一生翻譯經典,這個大功德,把這個地獄業消掉了,臨終受一點病苦。玄奘法師生到兜率天,兜率內院去了,這法相宗的。所以古來祖師大德有臨終的時候病苦得很厲害的,像弘一大師也病得很厲害,諦閑老法師也病得很厲害。倓虛老法師也有生病,倓虛老法師他的徒弟說師父,你平常講經說人家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師父,你現在可能要躺著走了。倓老說,我還是要坐著走,你們幫我扶起來。人家幫他扶起來,然後坐著往生。所以這個都是屬於重業輕報,我們看到這個不要懷疑。

  我們老和尚跟章嘉大師修布施,布施修三年,章嘉大師就圓寂了。圓寂之後,他就在北投,那間叫什麼寺院,我忘記了,他有個塔,那是中國佛教會特別做一個塔,把他火化。他在旁邊搭帳篷,住了三天,就是在追思,想章嘉大師這三年教我什麼?布施當然他是最清楚,但是他常常還有提起的是什麼?就是跟他講「戒律很重要」,輕描淡寫的。因為年輕,他還不太重視戒律,他總覺得戒律,持戒是古印度人的生活方式。我們現代人,又是中國人,叫現代的中國人去做古印度的人,那怎麼行得通?他的想法是這樣的,所以就沒有在乎這個戒。後來他想到「戒律很重要」,他這一句,每一次去臨走,都給他輕描淡寫講這句,他回想起來這句章嘉大師常常提醒。後來他去親近懺公,跟懺公在埔里住茅蓬,住半年,他在家的時候。懺公的道場,是我們台灣戒律的道場,懺公是修戒律的,住了半年。後來懺公給他介紹到台中蓮社,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學經教,李老師提出三個條件,約法三章,就是他遵守這三個,他才收;不遵守,他不收。第一個就是過去學的,你聽誰講的,統統放下,不作數,從今天開始聽我的。所有的法師大德,到台中來講經,不准聽。你要看什麼書,要經過我同意;看經典,也要經過我同意,我不同意,你不能看。他當時一聽,覺得這個老師好像滿跋扈的,好像天下只有他一個人。後來想一想,老師這樣規定,應該有他的道理,後來他也接受了。接受之後,老師給他講,給你開這三個條件,有時間性的,五年。他說我能力只能教你五年。我們老和尚遵守他的戒律(這個也是戒律,這個也是持戒)半年,心比以前清淨,感受到這個好處,後來自己自動加五年。所以在李老師那邊學持戒,遵守規矩,學講經說法,章嘉大師那邊學布施,方東美教授是介紹他入佛門。十年,經教學成就了,到台北來三藏佛學院教書,後來遇到韓館長,成立華藏佛教圖書館、華藏淨宗學會,在韓館長那邊修忍辱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真的不好修,我也是看師父這麼修,我也是咬緊牙根忍耐一點,師父都這麼修了,我們也要學。這個忍,持戒比忍辱好修,忍辱不好修。

  所以我出家,我們老和尚就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戒律也是有名的。所以跟他學戒律,把我在世俗的習氣,一百八十度改變。早上,在家的時候,如果沒有工作,都睡到快十二點,晚上都睡不著。一出家吃素,早上四點起床,十點睡覺。四點半做早課,還要煮飯、買菜、做香燈種種的,工作很多。日常法師定功課,照表操課。我們吃飯,不能煎、不能炒、不能炸,就是吃大鍋菜,水煮菜。然後煮好了,油滴一滴,鹽巴灑一灑,不講求口味,有營養就好,吃飯就是天天吃大鍋菜。也不能吃水果,維他命C,他說我學科學的,我們吃素的人,蔬菜都是維他命C,就不需要再吃水果,不需要吃那麼營養。只有一年正月初一早上,一個人發一顆橘子,一年就吃那一顆水果。過年才有,初一才有,初二就沒有了。所以我在那邊,剛開始我覺得比當兵出軍操還厲害,現在出佛操,以前當兵出軍操,出家出佛操,比軍操還嚴格,晚上不能吃飯。我覺得反正我照表操課就好了,我每一天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心裡滿清淨的。後來圖書館沒有人,韓館長叫我過去幫忙,以前我在家就在那邊聽經,做義工,我去幫忙。日常法師、簡居士,他們也不贊成我去,但是那時候我老和尚講,館長人也不錯,人很好。我就問師父,師父,你覺得怎麼樣,我該去不該去?我不跟你做主,你自己決定。他不給我負這個責任。你自行負責,你要去,你負責;不去,也你自己負責。後來我們老和尚再三又傳達館長的信息,我就知道我們師父也是很難為,因為以前我都在那邊,現在出家在這邊,沒有在那邊出家,她也心裡不是味道,就要我過去。後來我也是跟日常法師、簡居士告假,簡居士還跟我講,住不習慣再回來。他說去那邊,他們看到都害怕,不敢去。

  後來我過去了,基金會這邊的同修就跑到景美給我們師父講,師父,悟道法師怎麼不回來基金會?那邊就沒有出家眾了。那我們師父就回答,他說悟道,他的稜稜角角太多,要來這裡磨圓。他說要磨得圓圓的,那個角把它磨掉,說我角太多。我說持戒,師父你叫我持戒,怎麼會變成角?後來我才知道,持戒如果你著相,真的角很多。我到圖書館去,真的看不慣,怎麼看都看不慣,這個太浪費了吧!太損福了吧!我們要煮飯,挑菜,我也要幫忙挑菜,空心菜這麼長,瑩空法師,她就一半丟掉,那根部都丟掉。我說怎麼這麼損福!我們跟日常法師,那個鬚鬚都不能丟掉的。高麗菜心也都要吃,你咬纖維太硬,也要咬到咬不下去,汁都要吞下去,怎麼可以丟掉?她丟到垃圾桶,我就把它從垃圾桶撿起來,她又丟下去,你等一下會被館長罵死。後來我就忽然想到日常法師一句話,他說我們出家人,你到哪個環境,你要遷就那個環境,不要叫那個環境來遷就你。我就想到這句話,現在來這裡,不能叫這個環境來遷就我,要遷就這個環境。

  我們師父都遷就這個環境了。在那邊就不是大鍋菜了,館長她色香味都要講求的,菜要怎麼切、要怎麼擺,要什麼味道。而且她喜歡到葷菜的店去素煮,素菜店煮的,不好吃。我們進去,實在很不自在,我們有很多師兄弟真的受不了,看我們師父進去,他不能不進去。有一次去台北的川菜館,川菜館是賣葷的,我們進去葷菜素煮,有很多客人就是一直給我們看,出家,你不是吃素嗎?當然很不自在。但是那個時候我就想我不能去看那些客人,我也不能看館長,也不能看我們師兄弟,我看師父你怎麼樣,你的表情怎麼樣,我是跟師父你學的。我都看到師父很自在,我就想,那我們師父都可以,我也可以。我是這麼想,我們其他師兄弟想法,我不知道。今天好像都是在講故事,但是都真實的故事,不是我編的。當然一般人他也不能夠理解,所以我們到美國去也是一樣,到美國去,在聖荷西,去一家華人開的大鴻福,因為美國要找素菜餐廳也不好找(早期),那也是葷菜素煮。老闆說我不會煮素的。館長說我進去教你。她進去廚房,真的那個老闆被她訓練得後來滿會煮的,去大鴻福。我們也是進去,人家在吃魚、吃肉,我們吃素的。還有,有一條我們師兄弟很不能接受的,特別是男眾法師,後來他們都受不了,跑掉了。她去逛Mall,Mall就是百貨公司,百貨公司你買東西也好,去逛什麼?女眾在買胭脂、香水的店,那個店都女眾去買的,館長進去,我們也要跟著進去。出家人來看這個,當時我也是感覺滿不自在的,但是洋人也不懂,出家人來看,他也覺得反正你只要有錢買就可以了,他也不懂這些。我有一次到聖安東尼去,還有一個洋小姐問我說,羅漢鞋在哪裡買的?她也想買一雙。所以他們不懂,只是我們自己不自在。我也是看師父,我看師父怎麼樣,我就是看著師父,我看師父也滿自在,好像若無其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也是學習的地方,這個是都包括在忍辱裡面。所以我說我的親身體會,持戒比忍辱好修,持戒我只要照規定,照表操課,我很清淨。

  忍辱就是侮辱要忍,像這樣的你也要忍,忍受人家用異樣的眼光看你,那你要不要忍?這個比持戒不好修,所以排在第三個。所以她到圖書館來,我看我們師父修忍辱,館長往生了,他忍辱度大概修圓滿了。圓滿之後,到新加坡去就是精進,提升了,弘揚佛法也國際了。到了八十五歲,放下一切經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修禪定,最後就是般若,五度都有般若在裡面。所以五度不能沒有般若,般若也不能沒有五度,沒有五度,從什麼地方去表現般若?般若就是在這個五度裡面去表現的。像剛才提出忍辱這一度,為什麼講這麼多?我要講比較實際的一個例子,我自己親身的一個體驗,大家會比較有感。不然我講忍辱,人家侮辱你,你要忍下來,我這樣交代過去也可以,但是大家可能體會不深刻。什麼叫忍?順境逆境,你都要安忍。所以後面也會講到安忍,你心要安住在這裡,要忍。沒有般若,你就不能忍了。所以我們老和尚他還是有般若智慧在裡面,不然我看一般的法師沒有一個受得了,因為忍辱最不好修的。大法師,還要受到這樣的屈辱,怎麼受得了!如果沒有一點般若在裡面,肯定無法忍受。

  這段經文特別提出忍辱,所以「不學般若,便不知離忍辱法相」,你就不能離這個相。『不離法相,則生瞋恨』,你就生煩惱了,瞋恨心一生起來,你功行就破掉。『可見般若是與餘度共行之法,非別行之法也。』是「共行」的,所以這個般若表現在生活上,沒有五度,你怎麼表現般若,般若在哪裡看?但是舉出一個忍辱,就是說這個是最難的,你如果沒有般若,你不可能。我們要修忍辱,修其他四度,都需要般若,這是顯示般若它的重要性。所以這個比較不好修,這是大乘法,不好修,小乘法好修。小乘法,你戒持得清淨,規規矩矩的,照表操課,心很安靜。所以當時我也是在基金會,我在裡面,是覺得自己心滿清淨的。但是禁不起考驗,好像溫室的花朵,不像外面的松柏,能夠抵禦這種嚴寒。溫室的花朵出去,風一吹,一下子就倒了。因此我們學習般若,般若在什麼地方看?就在我們生活當中去體現。我剛才講這些,我們從這些事相,從我們老和尚的身上,他的行持來體現他的般若。所以老和尚這樣修忍辱,一般的出家人也不能接受,批評可多了!如果沒有一點般若,大家想一想,受得了嗎?肯定受不了。所以忍辱比持戒難,大家要知道,持戒還比忍辱容易。所以六度不好修。所以舍利弗退到小乘去了,本來要發大乘,因為取眼睛那個人很無理,所以退心了。所以你沒有般若,那肯定沒辦法,這是顯示般若在五度當中它的重要性。我們無論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沒有般若,包括我們修淨土也是一樣,多少要有一點般若智慧在裡面,幫助我們看破放下。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條。這段經文還沒講完,今天說了比較多故事,但是我們從這個故事當中去體驗什麼叫般若。好,今天就講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