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真念佛人,廣修六度萬行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五集)  2021/1/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35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二O二一年一月四日,我們接著來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請大家翻開經本四十四頁,第五行:

  【二九、反顯】

  請看下面經文: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我們今天從這段經文看起。這段經文,科判列出『反顯』,「反顯」是從反面來顯示三空的義理。前段經文是「正釋」,就是正面來給我們解釋。無四相,沒有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就是這四相都空了。正面給我們顯明出來,無四相。這科經文是從反面來顯示。『何以故』,這個就是佛給我們提醒,讓我們從反面去思惟。『是諸眾生,若心取相』,我們心取相,心只要取相,不管取什麼相,取法相也好,非法相也好,只要取相就是執著,就是著我、人、眾生、壽者。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要一取相,不管你取什麼相,這個四相就存在了。所以下面再給我們說明,你取法相,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以故?若取非法相』,也是著我、人、眾生、壽者。取法相是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取非法相,也是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要取相,不管你取法相也好,取非法相也好,心只要一取相,四相就出現了。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無我人等相,我執空也。無法相,法執空也。無非法相,並空亦空。是名三空。由見三空,從此精進,淨念相繼,便證清淨法身。故曰,得無量福德。此即是理一心不亂境界。】

  《講義節要》,這段經文的第一條。『無我人等相,我執空也』,「無我人等相」,我執就空了,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人我,從人這個身相起了執著,身相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現在都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我們凡夫都是執著身體是我,身見,這個叫人我執。人我執就是以身見所生起來的,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執著身體這個相是我,我們執著這個相是我,我的對面就有人,對立就出現了。人不止一個,很多,就是眾生相,眾生相就出現了。這個相相續不斷就變成壽者相,壽者相就是你執著的心念念不斷,叫壽者相。所以人我執就從我們這個身體,從身見,身見的意思就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我就是這個身體,這個叫人我執。人我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從執著這個身是我所生起來的四相。所以無我人等相,「我執空也」,我執空就是人我執空了,知道這個身不是我。所以小乘須陀洹他就開始破四相。所以見思惑,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見惑八十八品,第一個就是身見,也就是說人我執,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所產生的一些錯誤的見解,所以第一個要破身見。所以你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人我執就空了。身體不是我,身體是什麼?我所,不是我。但是我們凡夫觀念當中就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堅固的執著,放不下這個執著,取這個相,執著這個相。所以不著身是我,人我執就空了,就不再執著了。「空」是不執著的意思,不是說沒有這個相,不執著身體就不見了,不是這個意思。身體還是有,但是不執著身是我了,知道這個身是我所,不是我。這個叫我執空,無人我等相。

  『無法相,法執空也』,「法」就是一切萬法,萬事萬物。小乘的聖者知道這個身不是我,但是他執著這一切萬法是有,執著這個是有,取相。一切法也不執著了,那法執就空了。我執空了,法執也空了(這個叫法空),我空、法空,人我空、法我空。『無非法相,並空亦空』。人我空了,法我也空了,空也空了。如果你再去執著一個空,那又著相了,四相又出現了。所以連空也要空,一空到底,那是真空了。『是名三空。由見三空』,見到三空這個事實真相了。所以這個心一點都不能執著,你不能起一個念頭,我現在我空了,四相又出現了,你只要一起心動念就著相了。所以三空,「並空亦空」。『從此精進,淨念相繼,便證清淨法身』,就是以這個清淨的淨念,相繼就是不間斷,就證得法身了。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見到了。見到事實真相,不著相就見到了,就在眼前。『故曰,得無量福德』,為什麼說不著相就得無量福德?因為證得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就有無量無邊的福德。『此即是理一心不亂境界』,這個是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這個境界就是理一心不亂。破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此節經文,從反面顯其必應三空之故。以明絲毫著相,便是分別心,便非清淨自性。便是逐妄、迷卻真性、起惑造業、苦報輪迴的凡夫。】

  『此節經文』,就是這段經文,是『從反面』來顯示出『必應三空之故』,必定要跟三空相應。『以明絲毫著相,便是分別心,便非清淨自性。便是逐妄、迷卻真性、起惑造業、苦報輪迴的凡夫。』所以這個相絲毫都不能執著,這個從反面來給我們顯示說明,只要心裡有絲毫著相,那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就出現了,那就不是「清淨自性」,就不是我們自己本來清淨的自性。那是妄想分別執著,所有的相都不能取。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都是虛妄的,不能執著去取那個虛妄相。如果有絲毫的著相,不管你著什麼相,著法相、著非法相,一執著四相都宛然出現了,存在了。這是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就是你著相了,「便是逐妄」,追逐妄相;「迷卻真性」,我們一起心動念,一著相就迷了;迷了,就「起惑造業」,造業受苦報,脫離不了六道生死輪迴,所以是「苦報輪迴的凡夫」。

  的確,要空四相我們一般人來講實在是有難度,但是也不能不從這方面去修,現在我們修淨土法門是比較方便。所有的法門都是不能離開這個原則,實在講淨土也不例外,但是淨土有個方便就是帶業往生,有這個方便,其他法門沒有。淨土,就是你不要去取這些世間相,你只能取阿彌陀佛這個相,著阿彌陀佛這個相,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因為我們還是凡夫,還是著相,到極樂世界再把這個相放下。所以淨土法門,他分兩個階段來修,比較方便,對我們一般人來講比較方便,其他法門就不行。其他法門原則都是一樣的,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來修,條件是一樣。只有淨土法門有這個方便,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橫超三界,出離六道,到那邊自然四相就沒有了,你也不要刻意去斷。進入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自自然然它就沒有了,不斷而斷,自然就斷了、就破了,這對我們來講是比較方便。我們在這個世界能夠破四相當然是最好,往生的品位就高了。如果你念到理一心不亂,往生不是在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餘土,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金剛經》也是幫助我們念佛往生淨土,提升品位當然一定有幫助。

  所以黃念老他有一本書,叫《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說明金剛般若跟淨土是有密切關係的。《般若經》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實在講我們修淨土也是要放下身心世界。我們在打佛七,主七師常常有一句話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這句話,雖然是老生常談,常常聽到,但是卻是很重要的,不管修學任何一個法門,放下身心世界,這個都是必定要的。修其他法門,放下要更徹底,徹底放下。我們修淨土法門,放下世間這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但是可以執持名號,可以執持阿彌陀佛。像禪宗就不行,什麼都不能執著,魔的相不能執著,佛的相也不能執著,所以禪宗他修行的方法不一樣。方法手段不一樣,最終目的都一樣,最終目的都是要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是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方法門徑很多,無量無邊。我們再看第三:

  【三、廣修六度萬行,而心中若無其事,湛然凝寂,不為所動。此即是不取法相的真實義。如此而行,既不著法,亦不著非法。二邊不著,即名中道。】

  『廣修六度萬行』,這是大乘修菩薩道,菩薩道就是修六度萬行。「六度」,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我們讀《無量壽經》,也都有讀到六度,菩薩以六度教化安立眾生,自行化他就是依六度。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布施捨慳貪,對治我們的貪心要修布施。第二度持戒,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包括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個都屬於戒學的範圍,戒學的基礎;包括現在的《群書治要》也是戒學的範圍。布施跟持戒也都有相關,每一度都互相有關聯的。第三是忍辱,我們有修布施,也持戒了,要能忍,忍才能保得住功德;如果不能忍就保不住功德,變成福德了,沒有功德。所以我們凡夫往往不能忍,遇到一些不如意的境界,我們會起瞋恨心,遇到自己喜歡的境界起貪愛心,都不能忍。起瞋恨心,經典上常講「火燒功德林」。功德累積不容易,就像我們造林,種植樹木,你看一棵樹要長成,最快也要幾十年,造一片的森林很不容易。森林樹木成長,幾十年、上百年,樹木才能長高、長大。一片森林,如果一把火,不但一百年的樹木森林,就是幾百年、幾千年的,一把火燒起來,也燒得光光的。所以佛就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在修積功德,布施、持戒修積這個功德很不容易,修了很長的時間,但是遇到一樁不如意的事情,發了一頓脾氣,燒光了,功德沒有了。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如果要問你有什麼功德?就是從你上一次什麼時候發脾氣,那個脾氣消了,到現在這個當中沒有再發脾氣,這段時間就是功德。所以功德的累積不容易,要燒掉很快,一下子就沒有了。好像一把火,森林,種了幾十年,好不容易成一片森林,一把火,一下子就燒光光了,火燒功德林。所以要修忍辱來保住功德,保住布施、持戒的功德。功德很容易燒掉,但是福德它燒不掉,福德它不會失去的。功德很容易失去,所以功德不好修,所以要忍辱。

  第四是精進。精進對治懈怠,忍辱對治瞋恚,布施對治慳貪,這個對治貪瞋痴。精進對懈怠,我們人很容易懈怠,精進就不容易,雖然有在修行,但是容易退轉。精是專精不雜,我們淨老和尚常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提倡專修,功夫比較容易得力,專精。做專家,不要做通家,通家,我們沒有那個能力;做專家,大家比較能達到,所以提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進是有進無退,精進防止懈怠,要依眾靠眾。我們道場的功能,提倡共修,讀經也好、念佛也好、講經也好,或者修其他法門,拜佛等等的這些功課,主要依眾靠眾。因為自己一個人在家容易懈怠、容易退轉,所以到一個道場來,大家定個時間,時間到了大家來共修,防止懈怠,依眾靠眾,互相依靠,所以作用、功能在這個地方。道場的功能就是依眾靠眾,互相依靠,大家互相勉勵,大家共勉。第五個是禪定,禪定就是不為外面境界所動,這個就是禪定,心有定,有定功。定到一定的程度,那就開智慧,所以第六是般若智慧,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之後,前面五度就變成波羅蜜。波羅蜜翻成中文意思是「到彼岸」,或者「彼岸到」,到彼岸了,到家了。智慧開了,那就到家了,到彼岸了。如果還沒有開智慧,就是般若智慧還沒有現前,前面五度就不能稱波羅蜜。修前面五度主要是要開智慧的,目標是開智慧,就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所以開了智慧再行五度,那就是波羅蜜。「廣修六度萬行」,每一度展開都是萬行。萬是形容,不是說只有一萬,很多,詳細都在經典裡面。六度展開就是萬行,萬行是形容無量無邊,這是我們一般菩薩修的就是六度。

  我們念佛人修六度萬行,就一句佛號,實在講就一句佛號圓修六度,這是蕅益祖師的一篇念佛開示,六度配念佛。所以祖師開示講,真正念佛的人就一句佛號,六度齊修。第一個布施,祖師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什麼叫布施?布施不只是說我們捐幾個錢,實際上是放下身心世界;也就是我們念佛堂主七師常常提的「放下身心世界」,放下這個身體,身就是這個身體,心就是心裡的妄想、妄念,那些執著、那些雜念統統放下。這是我們自己本身這個身體跟心裡要放下,不要執著,外面的環境,整個宇宙,也不要放在心上。「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這個就是大布施,什麼都放下了。「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沒有是非人我了。我們人(凡夫)總是是非人我很多,所以道場也變成是非場,說是非的地方。放下是非人我,就是大忍辱,沒有是非人我了,這些也都放下了。別人錯的也是對的,自己對的也是錯的,那就是真放下,我們老和尚講,真放下了。這個就是忍辱。「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沒有貪瞋痴慢了。「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就是專精,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夾雜一個妄念,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妄想也伏住了,這是大禪定。「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他歧就是種種的言論、種種的言說,都不受影響,不動搖,這個人就有大智慧,不再有疑惑了,大智慧。

  所以過去早年在花蓮,有一些淨宗同修,那個時候也常常請我去講課。有一次我去,潘前會長他就說,他們最近去聽一個法師,是從日本傳過來的本願念佛的,大家去聽了,聽了產生很多疑問,後來問我這些問題。我說你們就是不老實,老和尚的經都聽不完了。大家就好奇,有個法師來到花蓮,我們趕快去聽。聽了,如果沒有疑問,那也沒問題;聽了,疑問一大堆,不但沒有把這個疑斷掉,反而增加很多疑問。那又何苦?不是自找麻煩嗎?這個就是什麼?為他歧所惑。各種不同的言論,你一聽,懷疑了,疑問來了,被迷惑了,不曉得該怎麼辦,這個就沒智慧。真正老實念佛的人,好像他什麼都不懂,但是他不為所動,真有大智慧。像海賢老和尚、鍋漏匠,這樣的人,雖然都不認識字,但是真是大智若愚。所以蕅益祖師後面又講,如果身心世界猶未放下,還有貪瞋痴慢,還有是非人我,還有間斷、夾雜,還有妄想一大堆,他歧種種言論,還能迷惑自己,自己還受影響,那就不是真念佛人。所以念佛人,他加一個「真」,真正的念佛人,他的標準就是一句佛號六度齊修。一句佛號就六度萬行都有了,你說這個妙不妙?所以會念佛的人,真的,這句佛號就廣修六度萬行了。

  下面講,你廣修六度萬行,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修六度,『而心中若無其事,湛然凝寂,不為所動』。修,但是沒有放在心上。布施也沒有一直放在心上,我現在布施了多少,三輪體空,內不見有我能布施,外不見有所布施的對象,當中沒有所布施的。不著布施什麼、布施多少錢、布施給誰,哪一天、哪一月布施的,這個都放下了,才叫淨施,清淨的布施是三輪體空。所以有一些同修有時候來供養,他說師父,這個是淨財。這個淨財,一般的意義就是說,我這個錢不是去偷、不是去搶的,我自己賺的,這個是淨財,一般的淨財就是這個意思。《金剛經》淨財這個境界就高了,你自己賺的錢你布施,你也不能放在心上,那才叫淨施、淨財。有的人布施,他很執著這個、那個,而且還指定又指定。甚至有一些人布施之後還放不下,還要去調查。過去早年有個大陸的退伍軍人,後來也出家了,年紀很大,出家了。他布施真的很執著,布施之後,拿錢給人家印經,他心裡一直罣礙,到底有沒有給我拿去印?印了多少本,有沒有偷工減料?後來我們老和尚給他開示說:你不相信他,你就不要給他印,你自己去印就好了。你這是何苦?你對他有懷疑,你又捐給他,然後再放心不下,還要不斷的去查,何必自找麻煩?所以布施就說清楚,我這個是做什麼的,交給你了,因果就是你的。你就是放下了,不再去過問,你心才清淨。就像新加坡談禪老和尚,他是在城隍廟賣香燭的,自己省吃儉用,他積蓄很多錢,都拿回去大陸幫助修廟。修廟,他錢交給寺廟的負責人,就告訴他,我這個錢是給你修廟的,給你了因果是你的,你要去修廟。你修不修,你要負因果,跟我就沒關係了。跟他交代清楚了,他再也不會去過問。不修,因果是你的,給你說清楚了,你要負責因果;修了,是你的功德,也是你的因果。跟他交代清楚,他就放下了,這樣布施,心才會清淨,才能符合《金剛經》這個標準。我們就是要從這個地方去學習,不是說什麼都不做,你做了之後就要心中若無其事,你就是學這個,學心中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這個事情。有時候我們做好事,又要求人家去報恩,如果對方剛好是一個忘恩負義的,那我們又氣死了,這個修了就功德都沒有了。所以連《太上感應篇》也講「施恩不求報」。布施給人家恩惠,不求你報答,就像這裡講心中若無其事。縱然吃虧受騙也放下,因果自負,個人因果自己負責。這樣修六度,心才會清淨;心清淨,才叫功德。功德能幫助我們得定,能幫助我們開智慧,福德就不能。福德,你能得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是有。如果你修六度著相,著相修六度是福德,那不是功德,你不能超越三界六道,不能明心見性,會得到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功德它幫助我們出三界,出六道、出十法界,功德才是真實的。所以「廣修六度萬行,而心中若無其事」,就是一面修一面不執著,這二邊都空了。就是我也空、法也空,空也空了。所以「湛然凝寂,不為所動」。

  『此即是不取法相的真實義』。所以「不取法相」,不是叫你什麼都不要做,就是你什麼都要做,但不要放在心上,這個叫不取法相。才不會落空,因為《般若經》很怕人家誤會,以為不著相那什麼都不要做了,不著相著空,那更麻煩。所以教我們,你從相上去修,那就不會偏到著空這一方面。你修六度,一面修心中若無其事,也不著有,也不著空,二邊就同時都離了。所以持戒修福,為什麼佛揀別持戒修福的人能夠受持金剛般若?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不從持戒修福,學了《金剛經》,很容易落空。所以『如此而行,既不著法,亦不著非法。二邊不著,即名中道』,中道就是二邊都不執著。我們再看第四:

  【四、經論有言:「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此明著有者易為功,著空者難施救也。】

  這一條又給我們說明寧願執著有,也不要去執著空,這個是依照經論講的,佛在經上有講過。『寧可著有如須彌山』,著有就是執著有。做好事他執著,雖然執著起碼他得人天福報。他持戒修福,但是著相,著相得人天福報,起碼他不會墮三惡道。所以寧願、可以執著有好像須彌山這樣,那還沒有什麼問題。『不可著空如芥子許』,芥子就是芥菜子,一點點,著了那一點點就不得了了。著了空,他什麼都不修,他什麼也不做,持戒修福他不幹了。你叫他修福,來做一點事情,他不願意,他就怕吃虧。他什麼都不做,他就著空了,著空就麻煩了。著空,嚴重的就撥無因果,什麼都空了,也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都空了,他就執著那個,造惡業將來墮三惡道;還不如那個執有的,能持戒修福,他雖然有執著,他不至於墮三惡道。你著空墮三惡道去了,你不願意持戒修福,那就造惡業了。所以著空就撥無因果,這是最嚴重的。所以「不可著空如芥子許」,一點點都不可以。因此,為什麼佛特別舉出能夠持戒修福的人,他就有條件來受持金剛般若?因為他有持戒修福,只要他不去執著持戒修福那個相,他就入境界了,就入了般若境界,二邊都不著了,就中道了,他就能受持金剛般若。如果執著空,那就沒辦法。所以佛用這個也是非常巧妙的一個方法,讓我們能夠入般若之門,從持戒修福下手。持戒修福,你再學習《般若經》,自然能夠跟三空相應。

  實在講修任何法門也離不開持戒修福。你看我們修淨土,更是要淨業三福,《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不是跟我們講得很明白嗎?所以持戒修福是任何一個法門共同科目,共修的。這是共同科目,不分你修禪、修淨、修密,修華嚴、天台,大乘小乘,顯宗密教,持戒修福它是基礎,共同科目。在金剛般若,佛很明顯給我們說出來。所以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也說明,就是念佛人,如果你要理念,你要不著相;如果你沒有真正通達,恐怕落空了,難免落空之禍,落到空那邊,不能成就。這樣還不如一個老實念佛的人,他不認識字,但他能老實念佛,六字洪名他老老實實念,他反而能成就;他這個念叫事念,不是理念,道理他不懂,就照這個事,這樣念,但他能老實念,也能成就。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常常看到老阿公、老阿婆,不認識字的,他能老實念佛,真的那些講經大法師都不能跟他相比。所以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常講,他說講經不能了生死,講經是信解,幫助我們生起信心,幫助我們理解修行的理論方法。你真正要了生死還是要修行,你只有信解沒有去行,怎麼能證果?就變成說食數寶。說吃,你不去吃也不會飽;在銀行替人家算錢,也不是自己的,跟自己沒有關係,說食數寶。所以信解後面要有行證。那些老阿婆、老阿公不懂,他真信,他雖然不理解,但是他有在行,他真正在念佛,最後他真證果了,往生就證果了。所以講經說法,天天講也不能了生死,你沒有行也不能了生死。所以李老師講,還不如一個老太婆,不認識字的,念六字洪名,老實念下去,她得的利益還大。最大的利益就是往生西方淨土,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的。所以這個是寧願執著有。你懂了很多,不去做,不去行,那落空了。談玄說妙,空談就誤國,一般講空談,常常在談玄說妙,空談國家就誤掉了。我們修行人空談,這一生修學就落空了,得不到成就,還不如老實念佛有利益。祖師大德這些話,都是真話。好,這一段經文我們學習到這裡。我們再接著看下面:

  【三十、結顯中道 以雙離結成】

  這是接上面這科經文下來。上一科反顯,從反面來顯示,不著四相,不能取相。就是為什麼不能取相,反顯,讓我們去體會三空的道理。這科經文,『結顯中道』,總結來顯示中道。『以雙離結成』,同時二邊都離相來總結。請看經文: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下手方法,先令二邊不取。漸能空相,心地清淨。】

  這一條,《講義》給我們說明要怎麼下手。經文講到這個地方,就是給我們做個總結,因為上面正顯、反顯都給我們說明不可以著相、不可以取相,不能取法相,也不能取非法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統統不能取,給我們說明。『是故』,因為你取相,就障礙你見性,所以不應該取法相,也不應該取非法相。『法相』、『非法相』,凡所有相,統統不能取,只要心一取相,四相就出現了。怎樣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講義》給我們講,『下手方法,先令二邊不取』,就二邊都不取。二邊都不取,上一科給我們講了,你從有去做,持戒修福;從有去做,做當中你不要執著。好像我們布施、做好事,心裡不要落印象,不要執著,若無其事。你一著相,就障礙見性,取相四相就出現了。所以二邊都不取,「先令二邊不取」,不要取法相,也不要取非法相;就是不要著有,也不要著空,空有二邊都不執著。

  下手就是修六度萬行,有持戒修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修這個。包括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離不開現實生活。你看世尊,他也示現跟我們凡夫一樣,天天要去托缽,要吃飯,每一天都是做這個例行性的工作。我們在生活當中,過去農業時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現在工商業時代,早上要上班,下午、晚上下班,沒有離開我們現實生活。沒有離開我們現實生活這一切,現實生活應該我們做的事,我們就要去把它做好,這個就不取非法相。你做了之後不要執著,法相、非法相就二邊都離了。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去躲起來,去打坐,躲在房間裡面,這個就著相了。實在講,不但取法相、非法相,什麼相統統取了。所以我們要記住持戒修福,這個重要。持戒修福,簡單講多為大家服務,不要怕吃虧。不肯持戒修福的人,他怕吃虧,多做一點,不得了,好像吃很大的虧了。人沒有福就沒辦法修行,修行要福報,福慧雙修。福慧雙修就是二邊不著,不著有,也不著空。不是修福不修慧,修慧不修福,都偏在一邊。所以二邊雙離,就是福慧雙修。你只要這樣修,修到你的福德累積到一定的程度,你就開智慧,就是功德了。

  俗話也有一句話講,「福至心靈」,一個人福報來了,他的心就靈光了。有福報的人,特別靈光,他做什麼事情都很順利,做什麼事業他也都賺錢。「禍來神昧」,災禍要來,他就糊塗了,很多事情,他都想錯了,他就看錯了。明明在眼前,一些很簡單的事情,他也看錯,他也想錯,他被業障蒙蔽了,蒙蔽了心智,沒福報。所以禍來神昧,他做事,常常做錯事情,做得不對,沒智慧,也就是沒福報。所以福至心靈。我們修行也是一樣,你要修行。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給我們講,那個是早年在圖書館,就是常常勸我們,那個時候很多新出家的,師父在吃飯的時候,常常給大家開示,就是大家要懂得修福,持戒修福,累積福德。你福報累積夠了,你再去修行,去打精進七,才能成就。如果沒有福報,你要去打個佛七都有障礙。不要說打精進七,打方便七,你都有障礙,都有業障,障礙你不能得一心。所以你福報累積夠了,去打個佛七,就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你的福至心靈。所以持戒修福重要!持戒修福要忍辱才保得住,如果不忍就一面修一面漏掉,火燒功德林,這個就很可惜了。我們再看第二:

  【二、由是而信、而解、而行。至於究竟,亦不過兩邊不著耳。】

  『由是而信』,「由是而信」就是根據經文佛給我們開示的。我們再看我們淨老和尚的《金剛經講義節要》,看了之後我們相信、我們也能理解,也能去依教奉行。『至於究竟』,修到最究竟處,也不過是『兩邊不著耳』,二邊不要執著就對了。二邊不執著,實在講就在我們現前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穿衣吃飯睡覺,就在生活當中。就是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你二邊不執著,那就是金剛般若。佛不是這樣表演給我們看嗎?佛表演金剛般若,他怎麼表演?他不是放光動地,不是顯一些神通,不是。他就是日常生活,你看每一天走路,從靈鷲山走到舍衛城去托缽,走了半天,打赤腳來回走路,那也很辛苦,去托缽。托缽回來,用過餐了,缽洗一洗,然後腳洗一洗,因為都打赤腳,也沒有穿鞋子。你看我們那個佛像,也沒有穿襪子,也沒有穿鞋子,佛像、菩薩像都打赤腳。現在泰國、斯里蘭卡,那邊的南傳佛教國家,出家人還都打赤腳,天氣再熱、再冷,都打赤腳。那邊是熱帶地區,都打赤腳。有一次我到泰國去,學他們打赤腳,我腳燙得受不了,那個地有夠燙的,但他們習慣了。所以佛在印度那個熱帶地區,去托缽回來,吃過飯,缽洗一洗,然後腳洗一洗就打坐,就講經說法。打坐,修行,每一天都是這樣的生活。所以《金剛經》一開始,你看佛,他沒有放光動地,沒有顯神通,就是搭衣持缽去舍衛大城,進入城裡面。

  所以江味農老居士講,佛是出家人,因為當時印度的制度是托缽,出家人托缽,每一天去乞食。乞食是為了什麼?為了填飽肚子,為了這個身體。我們每個人每一天到城市上班,江老居士寫這個《講義》在上海,上海是大都市(現在比我們台北熱鬧),看到每一天大家都到城市裡面來工作、來上班,來上班為什麼?為了三餐。為了三餐,那就是乞食的意思,你去工作不是為了衣食嗎?出家人生活方式是托缽,在家人要去工作,賺一些錢來過日子,跟托缽是一樣的。所以江老居士發明這個道理,真的是有道理。他說你去上班,每一天去城裡上班,就像去托缽;晚上下班回來,洗澡(盥洗),洗一洗,然後心要收回來,你要念經、要打坐、要念佛;到了中夜分就休息,十點就睡覺了,這個就是在修行。所以禪宗(禪門)有一句話講,「平常心是道」。道在哪裡?就在平常生活當中。道就在平常生活當中,這是很平常的。佛要講這部《金剛般若》,他示現就很平常,跟一般人一樣。一般人要吃飯,佛他也要吃飯,他也要穿衣,他也要睡覺。不是跟我們一般人一樣嗎?所以道在平常當中,沒有離開我們現實生活,所以平常心是道。

  我們不要離開這些平常的生活,然後去找一個什麼奇奇怪怪的。現在很多年輕人就是好奇騖怪,所以去學佛修行遇到一些不是善知識,都給他誤導了,學到最後,不但沒有成就,有的甚至著魔發狂,這大有人在,而且都是年輕人,老的很少。特別都是年輕人,在美國念書、念大學的,有名大學的。奇怪,怎麼老的、沒念書的,反而不會著魔,那些人會著魔?那些年輕人不聽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就在眼前。他要好奇騖怪,他要那些奇奇怪怪的,他要很刺激的,他對那個有興趣;你跟他講這些平常的,他沒興趣。你對平常的沒有興趣,對那些很有興趣,很容易走入歧途,回來就不容易,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還是要聽聽年紀大的人他的經驗談,所以修行縱然沒有什麼大成就,起碼也有小成就,不至於著魔發狂。否則,真的一生就毀掉了

  所以這段就是『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我們在平常生活上去體會,我們做很多事情,實在講廣修六度萬行,你明白這個道理,你知道怎麼用心,人人都能修六度萬行。每一個人都能修,不管你是男的女的、老的小的、貧富貴賤,什麼工作、什麼行業,都能修六度萬行,都能修。你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就是顯示我們整個社會。每一個都是菩薩,一個菩薩代表一個法門,代表他那一類,每個菩薩代表都是無量無邊的,都是菩薩。所以男的是菩薩,女的也是菩薩;老的是菩薩,小的也是菩薩;出家是菩薩,在家也是菩薩,沒有一個不是。身分不一樣,明心見性都一樣,你只要明心見性,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妙法蓮華經》講的,龍女八歲成佛,牠還不是人道,龍是畜生道,而且畜生道的女眾,牠八歲就成佛了,牠在龍身就明心見性。所以沒有一個人不能修的,不管你是什麼工作。妳是個家庭主婦,妳整天為家人做這些事情,那妳不是在修布施嗎?有奉獻,財布施,外財;內財,就是妳的精神、妳的體力,妳的付出就是布施。哪一個人沒有在修?做事要有規則、要有條理,你做家事也要有規則,東西也要擺好,有定位,不能亂擺,你煮飯、煮菜也是有個規則,那統統是屬於持戒,那是廣義的;天天做,耐煩、不厭煩,就是忍辱;不斷改進,是精進;心定在這上面,就是禪定;最後智慧就開了。所以什麼行業統統在修六度,統統能開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一段就學習到這裡。下面引筏喻,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