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一句六字洪名,即是最妙行門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三集)  2023/3/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83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一百零三頁,從第四行十五,第十五條看起。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十五、如是久久體會四句皆離之義趣而力行之。便能做到應時便是休時,休時便能應時。自然二邊不著,四句皆離,此又是最妙行門。人生最高享受,如是、如是。】

  前面一條,上一次我們學習到「六度萬行,一一如法精進修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事相來講,修六度萬行,是形容我們生活當中方方面面的點點滴滴。菩薩的生活,也就是說菩薩他怎麼過日子,菩薩過日子,跟我們是沒有兩樣。世尊當時講《般若經》,也是從生活當中去示現,他並不是示現放光動地,跟其他經不同,他示現得很平常,所謂平常心是道。可惜我們大家不知道,道就是在日常生活平常當中,所謂穿衣吃飯、待人接物。菩薩修六度萬行,跟我們沒有兩樣。我們所不同的就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修六度;如果知道,沒有一樣不是在修六度。這一點我們也要做一個簡單說明,比如說布施,布施有廣義、有狹義。布施我們簡單講就是你的付出,就叫布施。我們講這個話,大家比較容易懂。布施,不就是付出嗎?要奉獻。比如說大家:我來做義工,這是布施。你每一天去上班、去工作,那是不是布施?那也是布施。你在家庭(做家庭主婦)照顧一家人,那也是布施,因為你要付出,家事要做好,這個家照顧得好,點點滴滴,那個都叫布施。所以這個布施有財布施,財布施又分內財、外財。內財就是我們的精神、體力,有時間去為大家服務,為大家服務就叫布施,這個就是布施。外財,身外之物,身外的財物幫助需要的人,我們去幫助需要的人,所以內財、外財都是布施。內財布施、外財布施,還有法布施。法,有世間法,也有佛法。世間法,比如說,我們一般講儒跟道,世間法,世間的聖賢,世間的善法。我們老和尚推廣的傳統文化,《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講世間善法。我們自己修學,也勸人修學,這個是世間法的布施。佛法是出世間法,出離六道輪迴圓成佛道的理論方法。有人想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我們供養佛法。流通法寶、講經說法、聽經聞法,那也是布施。講經,法布施,聽經也是法布施,聽經做影響眾,影響別人,也是法布施。所以世出世法,人家願意學,自己不吝法,都很樂意幫助人,這個法布施。或者自己不會講經說法,現在網路,這些可以介紹給人家聽,那也是法布施。現在手機很方便,你自己覺得哪一句法語很好,發給別人分享,那也是法布施。這些現在沒有一個人不能做的,大家都可以做。所以財布施、法布施。

  無畏布施,幫助人遠離恐怖,人家有恐懼、有不安,我們去安慰,幫助他遠離恐怖。無畏布施,第一個是吃素,吃素我不殺生。今天食而喜的總經理來看我,來拜訪我,問我什麼地方要改進?我跟他講,我們都是支持人家開素食餐廳。原來他是開海鮮的,他要改為素食,也是很大的一個掙扎。下面的廚師都要辭職,他們不幹,後來他還是去把它轉過來,現在也好幾年了。疫情停了幾個月,現在還經營下來,那也不容易。我就跟他講,佛法,持戒第一條不殺生,吃素。他問到一些吃素的問題,人家給他的疑難,這些問題我們早就碰到過了。人家提出那些疑問說,你吃素,吃素蔬菜也有生命,你吃了不是不慈悲嗎?我說不只這樣,還有人說你呼吸,空氣都有細菌,你呼吸吸進去,你殺了多少生命?那你都不能呼吸了,不能呼吸就斷氣了。遇到這個問題怎麼辦?我們跟他分析,你遇到這個怎麼解答,首先他自己要明瞭,別人再來問他,才知道怎麼跟他回答,也是自利利他。這一類都是屬於法布施,這個也沒有一個人不能做,每一個人都會碰到的,各人有各人的緣。你會碰到你有緣的人,有緣的人他能接受你的,是有緣;不能接受,還是有緣。我們總是心存布施,就是要幫助人,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無畏布施從不殺生開始,積極的就是放生、護生,勸人吃素也是提倡不殺生一個根本的做法,因為大部分殺生都是殺給人吃的,推廣這些也都是屬於無畏布施。

  所以第一個布施度,布施度也就是說放下,對治我們慳貪。布施度也可以涵蓋其他五度,其實每一度也都含攝其他五度,一而六,六而一。所以持戒也是布施惡業,斷惡修善;忍辱布施瞋恚,把瞋恚心布施掉,你就不生氣了;精進布施懈怠;禪定布施散亂;智慧布施愚痴,所以一個布施度,也可以涵蓋其他五度。總而言之,我們要知道菩薩的六度萬行,沒有一個人不能修。實在講每個人他都在修,只是他不知道。你看這世間人,大家都在上班工作,日常生活。我們凡夫跟菩薩所不同的就是心態的問題,一個覺悟,一個迷惑。迷惑,你天天在修六度也是眾生,你覺悟了,那你就是菩薩了,生活上也沒有改變,也是一樣,跟平常人都沒有兩樣。我們要穿衣吃飯,佛也是穿衣吃飯,他也沒有示現一個統統不吃的,坐在那裡都不動,他天天要去托缽,還滿辛苦的,還要走滿遠的,還不能坐車,還要打赤腳,不能穿襪子。大家看佛像,有沒有一尊佛像穿襪子的?沒有,都是打赤腳。這個就是生活,佛菩薩在世間,跟我們每個地區的生活環境,都是一樣的。

  一一如法精進修行。關鍵就是菩薩跟眾生不一樣,他沒有放在心上,我們眾生放在心上(就是執著放在心上)。我今天布施有多少錢,布施給誰,哪一天他應該要感恩我,這個就放在心上。如果他不感恩,怎麼辦?這個人忘恩負義,就開始罵,這個就是凡夫。菩薩他沒有需要你報恩,他做了若無其事,就是三輪體空。所以無芥蒂於胸中,沒有放在心上,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現在布施,幫助人,我也是盡量,有時候念頭會起來,你應該也要說一聲感恩什麼的,怎麼都沒有反應?不對、不對,我不能要求他們這樣,這個念頭就下來了。如果耿耿於懷,這個人真沒意思,幫助他這麼多,一句感恩都沒有,那我們這個就著相了。著相,你就不能超越六道,你只是能得人天善道。我們布施不要人家回報,這個才是清淨布施。你要回報,這個就恩恩怨怨,恩當中有怨,怨當中有恩,六道輪迴都是在搞這一套。所以佛勸我們放下。甚至一些事情,我們心態轉變就是布施,像家庭主婦,她明白了,她一天到晚在家裡做事,她就是布施(奉獻)。所以過去,我早期出門都坐公車,因為公車便宜,後來有很多計程車司機去念佛,去圖書館聽經,我出門我都坐計程車,計程車貴很多。那個時候我坐,我都怎麼想?我看到這些開計程車的他們來聽經,他的生活就是開計程車,我就想到如果大家都不坐他的車,他就收起來了,他那個生意就做不下去。所以我坐計程車,我是用布施的心態去坐,這樣也是布施。不然他生活怎麼辦?是不是?我們叫個車,給他賺錢,他要養家活口。如果我們不是這樣的心態,你賺我的錢就要拉我,這就是一般的交易買賣。你心態一轉,那就是布施,就是菩薩;如果只是交易買賣,那就是眾生,就是這樣。所以眾生跟菩薩差別在哪裡?就那個心念(心態)不一樣。其實不都一樣嗎?不都一樣這樣過日子嗎?平常心是道。當然我不是說提倡大家去浪費,凡事我們為眾生著想,為他想這個就是布施。不要只有想自己,為眾生想就是菩薩,想自己就是凡夫,就這樣。所以那些素菜餐廳,偶爾我們帶一些人去吃,也是布施,不然他開不下去。那如果說我們自己買回來煮,多便宜,這吃,貴好幾倍!是貴好幾倍沒有錯,但是我們是提倡大眾素食運動,所以我們要犧牲一點,我們就要多花一點錢去吃,讓他有生意,不然他就關起來了。所以我們去素菜餐廳吃也是布施。是不是布施?如果說你是賺我錢,我來吃,這個就是一個商業的交易而已。但是你有用菩薩的心去為他想,那你就是布施,大家想是不是這樣?心態的問題。你說菩薩都不會去素食餐廳吃嗎?應該很多。所以一一如法精進修行,這個很關鍵的。怎麼叫如法,怎麼叫精進?精進也要大概說一下,不要雜進、亂進,盲修瞎練,那不叫精進。精,純而不雜;進就是沒有退,長遠心這麼做。一件事情,你能夠長遠心就是精進,但是很平常。大家不要以為這個平常沒什麼,平常心就是道。你每一天吃飯,都天天要吃,那是很平常,大家都要吃。但吃飯是不是道?是道,穿衣吃飯都是道。我們做任何一樁事情,你能夠持久,那不是說一下子努力了二、三天後面就沒有了,就是你天天做一樁事情,能持久就是精進。

  所以蓮池大師他講,有一個人到寺院去求超度,他父親給他託夢,某某寺院,去找某某法師,請他幫忙超度。他就寺院去問,有沒有這個法師?就是敲鐘的,那個敲鐘的法師。那個寺院的知客:「他也不會做佛事,你找他超度!我們這邊很多法師都會做佛事,你為什麼要找他?他只會敲鐘。」他說因為父親託夢,指定要他超度。後來在他要求之下,知客也答應了,就給他介紹那個敲鐘的。就去求那個敲鐘的法師說,我父親託夢,求你幫我父親超度,去哀求。那個敲鐘的也是說,我也不會超度。你只要同意就好了,你點頭說願意幫我父親超度,我父親就可以得利益了。他父親託夢跟他講,這個法師也就答應了。那一天晚上,又來託夢說,他得度了,生到人天善道去了。第二天又來致謝,來寺院跟寺院的知客、住持,當然都跟他感謝,父親託夢得度了。後來大家去研究,他是有什麼功德,他也不會做佛事?後來大家想來想去,他在做什麼?他就天天敲鐘而已。敲鐘,他都每一天敲,到時間他就去敲,無論冬天風雪多大,有時候凍到手都裂開了,他還是敲,那個就是他的功德,就天天做。

  所以我們老和尚要求我們做百七繫念,以前聽都沒聽說過,哪有百七繫念?做一天都累得不行了。以前在圖書館,一個月做一次,就感覺滿累了,都從來沒有連續三天的。一下子叫我做七百天,差一點就暈倒了。我在大陸做百七,我想我能活得了那麼久嗎?可能百七沒做完就往生了。但是百七做完了,現在雙溪做第七個百七,還是活下來了。所以持久它就有效果,這個就是精進。不是說叫你一下子很勇猛精進,後面就懈怠,那就不是精進。所以精進我們功課不要定得太多,能夠持久為主。定課宜少,散課宜多。定課不要定得太多,太多你做不完,那你就容易退。定的每一天我可以做,這樣就好。比如說,我能念十句,每一天都一定要念十句佛號,這個大家都可以做得到。如果你要說我要定十萬聲佛號,我看大概念一天,第二天就沒念了,那個就不是精進了。所以這個精進也是有方法的,不是盲進。所以黃念老在經典上,也找出一些佛鼓勵人家一個階段性的精進,農曆四月初一到十五、十二月初一到十五,這個十五天,念佛比平常多很多很多倍,鼓勵大家階段性密集的薰修,這個也是精進的一種。總之,精進就是有進無退,要有長遠心。雖然精進,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執著。

  所以「一一精進,不壞也」,不壞,這些我們統統在做,「無不相也」,沒有落空。學般若就怕落空,你這樣修不落空,把執著空這道門就把它堵起來了,那你這邊再不要放在心上,就空有都離了,你就不用擔心去落空了。

  所以「心中若無其事,不著也,無相也。」外面我們什麼事都做,但心中不去執著,這個關鍵是在這裡。但是聽經,我們要常常聽,不懂沒關係,我們耐心的聽,聽到懂。因為有一些人聽老和尚講經不執著,放下,他回去房子賣掉、工作辭掉、銀行的存款統統捐掉,然後沒有飯吃,才跑到香港去找老和尚。師父,你叫我放下,現在我要往生也往生不了,那怎麼辦?我們師父看到就搖頭,他說我講的經,你沒有聽明白。叫你放下,是放下你心裡的執著牽掛,是放下那個,不是叫你外面的事去放下,事是沒有妨礙的。那個就著空了,什麼都放下,他聽錯了、聽偏掉了。我們一般是著有,所以佛是勸我們不要執著那個有,就是你不要放在心上。你做好事,做再多的好事,你統統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著相了。我今天布施一百萬,放在心裡,著相了。我們只要不著相,都可以。比如說,我們要開收據,有人說不要不要,我們不能不要,要跟政府報帳。如果你不開收據就變成我的,我可以放在我的口袋,是不是?開了收據,我就不能放在我的口袋了,你帳要交出去,要記下來,每一年要請會計師來,還要請會計師來查帳,然後政府也會三不五時來查一查,不能不記,公私分明。你有些指定專款,護持道場,公私分明。有一些人,他不執著這個是很好。有一些人怕家人知道,家人都不學佛,帶了收據回去,她先生看到,妳今天又拿多少錢去?又鬧家庭糾紛。所以她不要,我們可以理解。你不要,我們也幫你開;你要留名字也可以,不留也可以,不留,我們就給你寫三寶弟子、多少錢,我就放在觀音菩薩那邊。收據放在觀音菩薩那邊,到時候我們要迴向,跟長生牌位一起化掉,給你迴向,我們還是要開的。我們不要執著,有出名、沒有出名,也都沒有妨礙,你要名,我們不去執著;沒有出名,我們也不在乎一定要那個名,所以二邊都不著。二邊都不要執著,不要一定要怎麼樣,就是看情況。所以這個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金剛經》特別跟我們講,佛無有定法。無有定法,有時候你也不能沒有定法,所以也不能執著沒有定法,又執著了。執著有定法,又是執著,所以這個都要離的。

  你只要懂得「一切世間法,事來即應,事過便休」,事來,事情來了,我們就去應對、就去處理,去應,去回應。人家來找你做什麼事情,那也要去應,事來即應;事過便休,事過我們心就放下。「雖休而能應」,雖然休我們能夠應,雖應而能修。所以「所謂提得起,放得下。」就是這樣修。菩薩就是這麼過日子,我們現在學菩薩,菩薩就是以這個六度來生活、來過日子、來待人處事接物。所以善財一生成佛,他怎麼一生成佛的?我們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不要說成佛,成個阿羅漢都沒有,問題我們不會修。所以佛法在會,這個很關鍵。禪宗常常測驗學人,「你會麼?」其實什麼都要會,世出世間法,都要會才行,你不會就不行。

  好,我們接著看十五。『如是久久體會四句皆離之義趣而力行之。』「體會四句」,這個四句就是「離四句,絕百非」。這個四句,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都是落在四句。你不是落在「有」、就是「無」,不然就「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總是落在這個四句裡面。落在「有」,或者落在「空」,「也有也空」,「沒有有也沒有空」,統統落在這個四句,只要起心動念,都是落在這個四句。所以不能起心動念,這個四句就皆離了。四句皆離,你說有也可以,說無也可以。就是你不要去執著,一定是有,或者一定無,或者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你一定要執著一個,那個就是四句。就是說你的念頭統統放下,那就是了,那就你怎麼說都可以了。這個大家去悟,這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言傳是一個方便法,大家去體會。透過這個指路牌你去體會,《指月錄》。體會不到也沒關係,你體會不到,反正你起念頭都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那也四句全部都離了,這個是最直接的。反正你什麼念頭都把它換阿彌陀佛,那就有無全沒有了,這個是最直接的,但是一般人他不了解。所以念一句佛號,其實六祖說無住生心,這個是很高的境界,登地以上菩薩的境界,登地了。一般三賢位的菩薩,在別教的三賢位,你無住就不能生心,生心就不能無住。但是念佛法門它暗合道妙,這一句,不是過來人他講不出來的。你看那些淨宗的祖師大德,都參禪大徹大悟來念佛的,他才知道這個佛號它的奧妙。禪宗是明合道妙,他就是這樣參,參到大徹大悟。念佛人,你沒有辦法參到大徹大悟,你就這樣老實念,那就暗合道妙,暗暗的你就跟他一樣,這個叫暗合道妙。一個明合道妙,一個暗合道妙。明合道妙,大家還比較容易懂;暗合道妙,不懂的人就多了,不是真正的過來人給我們指點,我們也真的搞不懂。

  所以一句佛號,你只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其他的妄念就叫無住;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句接一句叫生心,你這句佛號念的當下就是無住生心。你要修到七地、八地,那修到哪一年?這個是最直接的,你就是凡夫的心頓成佛心。淨土宗是密宗的顯說。密宗,我們不要把它想得神神祕祕,好像有什麼祕訣,私下在房間,不可以讓人聽到,不是那個意思。這個密,深密,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叫做密。我們念《彌陀經》,不都常常在念「不可思議功德」嗎?你不可以思、不可以議,那就很深密了,我們一般人就很難懂了。你也不能去想,也不能用言語去講,講不出來,要「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個就是密。所以有人去問六祖什麼叫密?六祖說「密在汝邊」,密在你那裡,在你自己心裡。你到外面哪裡去找什麼密?密就是你自己,密在汝邊,就是我們自性不可思議。你不可以用思惟想像,不可以用言語議論,這些都達不到,你只能用參的,要悟的。所以參究跟研究不一樣,研究用心意識,研究是用思用議,思惟想像;參就是你要離心意識,參就是《心經》講照。觀,你可以用心意識;照,你就離心意識了。念佛,它的方便就在這裡,它的奧妙也在這裡,但是真的夏老在《淨語》裡面講「億萬人中一二知」,一億萬人當中,大概只有一、二個人知道,真的是這樣。你真明白了,成佛很快。你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即是成佛時。現在問題我們自己有懷疑,不相信,真的嗎?當下你不懷疑,念佛即是成佛時,因果同時。以果覺做為我們凡夫的修因,這個叫做果地教。密宗跟淨宗是果地教,其他宗就是因地教,修因證果。修因證果也有很多種不同,有漸修的、頓修的,像禪,它是頓(圓頓的)。

  所以講到「四句皆離之義趣」,我們可以去體會,體會不了,我們提起佛號,念久了,你自然就明白這四句是什麼意思。『便能做到應時便是休時,休時便能應時。』「久久體會」,這個地方,久久體會就是需要時間,你要時間去體會,總是我們要有耐心,耐心來體會、來學習。『自然二邊不著,四句皆離,此又是最妙行門。』我們可以一邊去體會,體會不到就念佛,再提起四句,慢慢我們就會體會到了。實際上真正念佛,你能夠提起一句六字洪名,當下就是四句皆離了,就是念佛即是成佛時,只要你不懷疑、不夾雜,念這句佛號就在阿彌陀佛的常寂光當中了。在《三時繫念》第三時,「常寂光處處現前」。我剛開始在念《三時繫念》,我們要哪一年才能常寂光處處現前?現在煩惱一大堆。現在看到我們老和尚講的經、黃念老的開示、夏蓮老的《淨語》,現在才有一點體會,原來你提起這句佛號就在常寂光當中,就在阿彌陀佛的常寂光當中,也在我們自己的常寂光當中,那你相信不相信?我們還是不太敢相信。這個也很正常,所以《阿彌陀經》佛不是跟我們講嗎?這叫難信之法。如果你真信,那成佛就很快了。所以我們有點不敢相信,這也正常,不然佛不就說錯了嗎?因為這個法門行很容易,就是念這句佛號,念了你就成佛了,真的嗎?我們就懷疑了,不相信,或者半信半疑,大部分是這樣。一面念一面懷疑,問題出在這裡。如果你真信,《彌陀經》講成佛多久?最長七天,七天還是最笨的,才要七天。你不是那麼笨的,不用到七天,你相信不相信?我們打了幾百個佛七,還是這樣,為什麼?我們有懷疑。

  《淨語》裡面講,「疑能生苦苦生疑」,「疑網纏心不易知」,懷疑就像那個捕魚的網,密密麻麻,纏縛在我們心裡,我們不容易知道。以為自己沒有懷疑了,其實一大堆。那怎麼辦?有兩個方式,一個是經教,經教幫助我們斷疑生信,聽經聞法,講經說法;一個就是怎麼樣?《淨語》裡面講的「咬定牙關念阿彌」,就是「苦樂忙閒莫停聲」,你煩惱當中也念,你在生氣也念,在歡喜也念。你在很快樂的時候也念,生病很痛苦的時候也念,「苦樂忙閒莫停聲」,就是這樣念。我這三天去台東做法會,實在也不好過,感冒不知道,胃食道逆流,整個晚上咳痰,都不能睡覺,白天又要做法會。你不能請假的,師父,那個公告都發出去了,網路都要看。你能生病嗎?你可以請假嗎?不可以,所以要上去。上去,我就想到「苦樂忙閒莫停聲」,我就想到阿彌陀佛不是無上醫王嗎?什麼病都能治,念這句佛號就是藥。提不起來,現在的念佛機,所以我現在念佛機都帶在身上。我現在念佛機都帶著,這是能提醒念佛,就聽佛號。念佛能不能治病?都能了生死了,還不能治病?都能成佛了,還不能治病嗎?那肯定是可以。現在問題在哪裡?我們信心不夠,我們有懷疑。

  所以大陸廣東有一個寺院,那個時候我到上海,上海會龍寺的住持,那個住持帶我們上海的一個居士去那邊參觀,因為會龍寺那邊他們去給他借,請我去做三時繫念。那個住持,他們都是做經懺的,他們沒有打佛七,拜《梁皇懺》、《水懺》這些的,還有做水陸這一類的。我們去念佛(他們平常做法會參加的人不多),我們去做三時繫念,去他們寺院的人很多。這個法師就說念佛,現在有這麼多人喜歡念佛,他就去參訪念佛道場。他去參訪廣東一個寺院,那個寺院的主持,那個寺院很大能夠容納一萬多人,那個主持是什麼?他什麼功課都沒有,他只有念一句佛號。念一句佛號是什麼?你生病,神經不正常的、癌症末期的、紅斑狼瘡,反正治不好的,他說如果你願意求往生,統統可以來。反正壽命沒到,念念就好起來;壽命到,就幫助你(助念)往生。抬過去的人很多,就念。他念,他那邊也滿有趣的,你要進去念,還要把醫院檢查的報告(檢驗表)給他。他拿了,一個數據,你來這邊念,如果往生,就往生;如果念好了,有很多癌症末期的(醫生說不行,剩三個月),念好了,他就有數據了。你那個時候醫生檢查是這樣的,來這邊你沒有做其他的治療,就是念一句佛號好的。好好的回家了,那個說服力就很大。所以去的人很多,愈念人愈多,就一句佛號。念到人太多,問題就來了,大陸的政府不允許你人眾太多,人眾太多他就要給你禁止了。像謝總辦那個道德講堂,一萬多人參加。人太多,對不起!

  我是一直在想,在台灣應該是沒問題。我也是有動這個念頭,如果有一個很大的地方,就是一句佛號,反正你醫生說不能治了,死馬當活馬醫。佛光注照,不管他能好不能好,你念佛總是幫他消業障,這個好處是肯定的。所以我也很想去參訪他們。我們做這些就是不求名聞利養,這樣才能持久;如果求名聞利養,這個也就有夾雜了。反正都是義務的,就是念佛,我們就是念佛求往生,這樣就如理如法了,不求名利。所以一句佛號,這個阿伽陀藥的確什麼病都能治,生死的大病都能治。其實最大的病是什麼?生死,還有比這個病更大的嗎?這個大病都能治了。念這句佛號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治生死的大病,但是信難。所以過去我們台灣有個老法師,也很有名,在佛教界是佛教界的泰斗,他出了一本書(我剛出家的時候),他的書名稱叫做《淨土是難行道》。有同修拿這本書給我看,《淨土是難行道》。我看了這個書的名稱,我說這個跟《彌陀經》講的不一樣,《彌陀經》佛是講難信之法,不是難行之法。所以我說他這個書的名稱,如果寫《淨土是難信道》,那跟《彌陀經》就相應了。難行道,好像跟佛講的不一樣。其實淨土是難信易行,就是說這句佛號大家都能念、都會念,很容易,特別是持名念佛,但是信難。我們不要以為我信了,「疑網纏心不易知」。往往事情沒來都信了,事情來了,一樣也不信。黃念老講的,平常都放下了,事情一來,一樣也放不下。所以這個我們要認真去體會。真能老實念,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就這麼簡單,這個易行道,但是是難信之法,不是難行,是難信。所以我們有體會一點,我們就法喜充滿。真的,那個快樂一般人他無法理解,無法體會的。

  『人生最高享受』,這我們師父加上去的,我們一看就知道,這是我們師父講的話,因為這個話是方東美教授講的,江味農老居士他沒有見過方東美教授,所以他不會講這個話,這是我們師父加進去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是、如是』。

  所以《金剛經》你體會得一些這個般若,大家來聽《金剛經》就是有般若的善根種子,你才會來聽。雖然不是很明白,但是有這個種子,不然你不會來。般若,實在講跟淨土是不可分的。所以黃念老他有講一個《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金剛經》講金剛般若,《無量壽經》就是淨土法門。所以三、四年前,我在台南接一個太和般若寺,那個功德主他們不是學佛的,是拜神的。他們有幾個朋友去蓋那寺院說,以後我們有空來這裡住一住,休閒休閒,大家都是拜神的,然後就蓋了一個佛堂。他說要刻什麼佛像?人家叫他刻西方三聖,他也不懂什麼叫西方三聖?刻得滿莊嚴的,觀音、地藏,刻得滿莊嚴的。刻好,他不曉得該怎麼辦?後來要交給出家人,他看了很多出家人,很多出家人去看,但是他拜神的,都要去擲筊,請示神明看這個法師可以不可以。很多法師去擲筊,擲筊都不允筊,就是神明不同意。後來莊行師的妹妹跟他認識說,那你去找我們淨宗悟道法師來,看行不行?那莊行師就跟我講,我就下去看。他又開始擲筊,他說這個三讀通過才可以,連續三個聖杯。聽說還不止三個聖杯,三次,還不是一次,還三次的三次,一共九次,比立法院那個更慎重,立法院還三讀通過,他九讀。所以後來就給我們。我去看,西方三聖,跟我們修淨土很相應。但是他的寺院又叫太和般若寺,我就知道,他們也不知道什麼叫般若、什麼叫西方三聖,還有幾尊小的神像,我們就把他當作護法。後來我就問莊弘師,你在永康帶老菩薩念佛,你住得比較近,你要不要來這裡領眾?你要我再答應,我也沒時間來。我接了,那個時候沒時間去。他說可以,我再接下來,現在弘師在那邊帶。弘師問我,我們修淨土,般若寺要不要改?改極樂寺、淨土寺?我說不要改,就般若寺,就照原來的,我想這佛菩薩安排的。極樂寺在安平,八十六號快速道路,往西那邊是極樂寺,我們這邊往東,你就高速公路下去,右轉是極樂寺,左轉是般若寺。我們左轉下去,大概五分鐘就到了,到極樂寺要二十幾分鐘。後來我看到黃念老的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我說我們這邊同一條線的,般若寺通到極樂寺,這個好像也是佛菩薩安排的,不然他那麼多法師,怎麼請到我去了,我也不認識?就這個因緣。所以我就跟弘師講說,你這個般若寺,以後我要來講講《金剛經》,最符合你這個寺院的名稱,金剛般若。所以修淨土也需要金剛般若,沒有離開金剛般若。所有的法門,都沒有離開金剛般若,般若是一切法門的中心。如果離開般若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這一點我們要明白。我們再看第十六:

  【十六、若知一切法,實亦非實,非實而實。便知一切法相即非相,非相而相矣。】

  這一條講,『若知』,假若我們知道,『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切有為法。有為法,《金剛經》到最後,不是跟我們講「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嗎?所以一切法,『實亦非實』。你不要去執著實實在在有這一切法,那你也不能去執著沒有這一切法。你要執著沒有,就落空;執著有,就落有。「實亦非實」,『非實而實』。「實亦非實,非實而實」,就是跟《心經》講的一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在有當中,有在空當中,空有不二,我們只要不執著一邊就是中道。

  所以『一切法相即非相,非相而相矣。』你不要執著真有這個相,那你也不能執著說沒有這個相,明明有這個相,就是不執著就對了。「相即非相」,不要去執著真有,這真實有,我們凡夫都是執實有,因為執實以為這一切都是真實的,關鍵在這個執著,執著才產生這麼多的問題。今天全世界人在爭,你爭我奪,各行各業爭得頭破血流,為了什麼?為了這個都是真的。如果真正明白這個,真的天下太平,不會有人爭了。不會有人爭了,那真的是極樂世界。所以我們現在的問題都是在著相,著相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一著相,你就有「我」了,有我就有自私自利,為我。第一個念頭就是為我,他不會為人。所以連世間的聖賢教學,他也說「推己及人」,想自己也要想別人,不能只有想到自己,太自私了,不可以。講到這個方面,又講因果。這些都是破除我執的一個前方便,讓我們明瞭事實真相,你執著這個,不但沒有好處,實在對自己是傷害最大,最大傷害就是六道輪迴,你出不去。實際上,我們什麼也得不到,什麼我們能得到?總是暫時讓我們支配使用而已,頂多是這樣。所以我們常常觀這個,慢慢我就放下了。我們晚上睡覺了,一切跟我們沒關係了,所以我們白天這些事情該做的做,提得起;我們晚上躺下去,我們就放得下,你就求佛來接引。天天這樣練,練到我們往生那一天,就很自然了。我們這樣天天來練習,過去我們老和尚都是這樣教我們。所以一切法是實亦非實,非實而實。「便知一切法相即非相,非相而相矣。」你不能說沒有相,但是你不要執著那個相。第十七:

  【十七、佛說一切法,但是幻相而無實體。體唯淨心,故曰「萬法唯心」。又曰「心外無法」。故可就諸法以明實相。因諸法之實相,即是性故。】

  『佛說一切法,但是幻相而無實體。』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用電視螢幕來比喻,讓我們去體會這個概念。螢幕,電視、電影,我們現在看電腦有相,你開關打開,也都有相,但是那個相是幻相,沒有實體。我們看到電影,似乎電影是電影,沒有實體;現在這個我能接觸到,實實在在有。佛給我們講,我們現在這個實體的就是幻相,這個我們不容易體會,所以佛才用夢幻泡影。夢我們都有經驗,我們要從夢境來體會白天這一切,我們就要常常,我現在在作夢;你不要以為我現在很清醒,不是在作夢。你沒有大徹大悟,你都在作夢。不要說我現在醒過來了,沒有,沒醒過來,那是在作夢。如果你知道在作夢,你就覺悟了。所以我們晚上作夢,白天也是作夢,晚上睡覺的時候,白天這一切不就變成夢境了嗎?我們要常常這樣觀,應作如是觀。所以有一次我在雙溪做法會,作一個夢,夢得真的很真實。夢到腳被刀割的痛得,跟我平常被刀割到痛的感覺完全是一樣的,痛得醒過來,一場夢。所以我們就常常用這樣去體會。所以這個好像泡沫一樣,這些相像泡沫,不是真的,夢幻泡影,的確是這樣。我們在生活當中要怎麼觀?我們遇到任何事情,江老居士教我們這麼觀,你遇到順境、逆境都是如夢幻泡影,假的,不要放在心上。我們兩個人關係處理得很好,假的;兩個人鬧彆扭,假的,要這樣觀,這樣才會有感覺。如果你沒有這樣觀,沒感覺。你要坐在那邊觀,碰到事情,我們還是順境就起貪心,逆境起瞋恨心,跟原來是一樣的,沒有進步。所以我們要這樣觀,常常提起。遇到順境,我們很歡喜的時候,假的,如夢幻泡影,不要當真;遇到人家跟我們過不去,要生氣,假的,不要生氣,這樣就提升了,就進步了,要這樣觀,這樣才會有感覺。我們在生活當中,如果不能提起這個,那我們修了半天,像江老居士講,觀了二十年沒什麼感覺。後來這樣觀,他說有感覺了,看經,眼睛也比較亮了;念佛也比較踏實了,這個也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幻相無實體。

  『體唯淨心,故曰萬法唯心。』都是我們的心,這一切都是我們心現識變的。離開我們這個心什麼都沒有,就是我們的心。『又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離開心哪有法,法哪裡來?那不都我們的心嗎?你看到這麼多人,那不是你在看嗎?沒有你,這一切從哪裡來?那就是自己的心。所以『故可就諸法以明實相』,就諸法讓我們去明瞭什麼是實相。『因諸法之實相,即是性故。』相就是從性現出來的,像電影的影像是從空空的屏幕現出來的,所以性相不二,我們從這個比喻去體會。下面這個是引用《起信論》,我們把它念一念:

  【十八、《起信論》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遂成眾生。」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萬象森羅,而真如則是一也。即一切同體之意。】

  這個是引用《起信論》(《大乘起信論》)說的,眾生因為『不知一法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所以成為眾生。眾生就是多了個無明,什麼是無明?一念不覺。什麼是一念不覺?就是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動念就不覺了。所以《金剛經》也有很直接叫我們觀,我們自性是如如不動,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現在自性是如如不動,起了無明,起無明就是去取相,起了念頭。起了種種執著,取相,不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己現的,在這裡分自分他,問題就是這樣。好像晚上作夢,夢中有自己有別人、山河大地,種種的。夢醒過來,這一切從哪裡來?不就自己嗎?所以這個也是同樣道理,我們常常這樣去觀。所以『一真法界』就是「一法界」,一是真。

  那十法界呢?是我們起心動念才有十法界。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那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在眼前。『而真如則是一也。即一切同體之意。』就是一切同體,眾生跟自己是同體。你徹底明瞭這個事實真相,你大慈大悲自然生起來,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事實真相明瞭了,大慈大悲,他很自然就是這樣。如果我們還沒有明瞭這樁事情,還不開悟,生不起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我們頂多是愛緣慈,喜歡的,對他慈悲;不喜歡,對他就不慈悲,大概我們的慈悲是僅限於這樣。你大徹大悟就不一樣了,一切眾生都是同體。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下面第十九條,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