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財施為何不及法施?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一集) 2022/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51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今天是二O二二年一月五日,我們又到了新的一年。二O二一年十二月,我們學習到《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這個經文在六十九頁。第六十九頁經文,我們再把這段經文念一遍: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上一次,這段經文的《講義節要》,我們學習了前面三條。第一條的《講義節要》:
【一、『四句偈等』,極言持說極少之經,尚福德勝前。則持說全經,其福更勝,不待言矣。】
『四句偈』,就是四句經文合起來是一首偈,我們一般講叫偈頌。偈頌有五個字的、有七個字的。像我們常常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五個字一句。「一切有為法」,五個字的,也有七個字的。四句偈,『極言持說極少之經』,就是你給人家講經,不是講很長的經,是講很短、很少的,就是一四句偈,這個很短。你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就一首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經文很少。但是如果有人為人家說這麼少的一四句偈經文,「持說」,受持、為人演說,這個福德就勝過前面以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你看以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統統拿來布施,那你說這個福德大不大?太大了。但是如果有人能夠受持、為人演說四句偈,這樣的經文,福德勝過前面以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來布施。『則持說全經』,就是全部的《金剛經》都為人家受持、演說,當然這個福德就更殊勝了。『不待言矣』,這個就不用講了。一四句偈,福德就超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何況整部經?那個福德不曉得超過多少了。這個是一個比較。我們看第二條:
【二、『受持』,則能自度。】
『受』是接受,『持』是能夠去執持。你看我們念《彌陀經》,「執持名號」,能夠去持。持就是他時刻不放鬆的意思,時時刻刻提起觀照,不間斷,這叫持。這個持是一個提手旁,也就是說不能夠放下的,你要持。好像我們手持茶杯,你不持就掉下去了;你手持一個碗,那你不持就掉了。所以持就是說你要拿著,時時刻刻不能忘失掉,就像我們念佛執持名號。受持《金剛經》也是一樣,你要去觀照。你看參話頭、參究,他時時刻刻要提起。要參話頭的,他要保持他的疑情,他要提起那個疑情,時時刻刻要參那個話頭。參到妄念都沒有了,他就會開悟。我們淨土是用念佛這個方法。所以受持要如理如法,依照經典講的去受持,那就能自度,自己度自己。
【『為他人說』】
自己得到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那就能夠『為他人說』,為別人來演說。去幫助別人,「為他人說」。
【則能度他。】
就是能夠度他。要為他人說,那也必定要自己有受持。好像你自己受持有心得,那你才能跟別人分享;如果自己沒有心得,也沒有辦法跟別人分享。自己不能幫助自己,肯定也幫助不了別人,必定自度才能度他。所以:
【自度度他,是菩薩行。】
羅漢只有自度,沒有發願要度他。但是菩薩要自度,也要度他。
【故福德極大也。】
那福德就很大了。自己受持,又給人家講解,勸人家也這麼來修,那你自己得度,別人他也得度。這個福德太大了,這就不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報能夠相提並論了。第三條:
【三、布施知離相,是福慧雙修。又能深信因果,信心清淨,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則能了生死,出三界,永脫輪迴,不退成佛,殊勝果德不可思議。】
布施是菩薩六度第一個,修布施,我們要學習。所以布施,菩薩修布施。我們也不是菩薩,我們就不用布施了,我們這樣看,那就不是在學佛了,那就跟我們就不相關了。學佛就是說你要向佛菩薩學習,佛菩薩他怎麼修,我們也學著他那個樣子來修。所以菩薩修六度,我們也要學菩薩來修六度,菩薩修布施,我們也要修布施。布施要知道離相。我們凡夫布施都著相,著相你修的福報修到最大會生天,生到欲界天去享福,生到四王天、忉利天。著相修福,你會生天,但是不能出離三界,不能超越六道,也就是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這個就叫有漏福報。如果你不著相,布施知道三輪體空,知道離相,不執著一個我能布施的相、我布施多少錢、是誰接受我的布施(布施的對象)。內不見我,外不見人,當中不見布施的東西(錢財,或者物品)。不是沒有我、沒有人、沒有那個東西,有,但是你不放在心上,這個就三輪體空。我們凡夫一般布施,念念不忘,這就是著相了。但是著相修福的,著相修布施的,是大概社會上佔大多數。如果學佛的,學佛的人他也要深入《金剛經》,他才懂得要離相。不然學佛的人也很多,我們看一般寺廟,信眾很多,也有很多人真的出錢出力。出很多錢,他也修大布施,但是他還是著相,他要有個名義,在寺廟捐一根柱子,名字要把它打上去,他的公司行號要打上去,他在乎這個,著這個相。著相修福,就是得人天福報,會得人天福報,有因必有果,不能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離相修布施,那才能超越六道,這是福慧雙修,因為一方面修福,同時也修慧。因為有智慧,他才懂得離相布施;沒有智慧,沒有聽經、沒有聞法,沒有學習《金剛經》,他怎麼懂得離相布施?
不要說一般人,就是我們看歷史上梁武帝,南北朝(南朝)的梁武帝。梁武帝他當皇帝,他是很虔誠的佛教徒,我們中國佛教吃素是他提倡的,他修的福報很大。他是大施主,以國家的資源來修布施,來建寺院,而且那個寺院規模都很大的。當時他以國家的資源建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每一座寺院都不是小規模,都是大規模的,供養出家眾幾十萬人。四百八十座,建一座就不得了了,四百八十座。所以那個時候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第一個就是去拜見梁武帝,因為知道他是虔誠佛教徒,對三寶很恭敬。梁武帝他就是著相,你看達摩一來,他就請問達摩祖師,他說:我造了四百八十座的塔廟寺院,供養出家人,供養三寶,你說我這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也跟他講真話,跟他講「並無功德」,他說並沒有功德。梁武帝聽了就心裡很不高興,造這麼多的寺院,供養這麼多的出家人,弘揚佛法,還說我沒有功德,就不理他了。後來達摩祖師才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去面壁九年,等一個慧可,傳法給他,他就回印度了。所以梁武帝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你說他布施多少,這個福報大不大?很大。他是可以去享天福的,造作寺院都可以生天,造了四百八十座,又提倡素食,他肯定生天去享天福。這個印光大師在《文鈔》有講,還有《安士全書》,周安士居士也有講。雖然他的政權被人家搶走,但是他死了,他的福報太大了,他就生天去享天福。不能出三界,不能明心見性,不能成佛,三界裡面有漏福報,不究竟。達摩祖師跟梁武帝對答,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他的功德大不大?達摩回答是沒有功德。如果他說福德大不大?達摩一定說:甚大!甚大!就像前面講,佛問須菩提,這個福德大不大?多不多?甚多、甚多。他是問功德,他不是問福德。這裡講是福德。
『又能深信因果,信心清淨』,這個就更難得了。布施知道要離相,那就是福慧雙修。「又能深信因果」,他不落空。因為學般若,古來祖師大德,從宋朝以後不太敢講《般若經》,就怕人家誤會去執著空。空,空什麼都不要修。古大德也講,「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無如芥子許」。寧可著相(著有),著有你還知道要修福、要布施、要斷惡修善,你還能得人天福報。如果著空,撥無因果,造惡業,將來就墮三惡道了。所以,「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無如芥子許」。所以《金剛經》講得很清楚,佛講末法時期,如果有人能夠持戒修福,他就能夠去理解《金剛經》。須菩提當年,在前面我們學習過,須菩提他就想到佛在世,親自聽佛講《金剛經》,大家能夠理解,能夠開悟。佛那個時候正法時期,聽的人會開悟;像法時期,還是很多。他說到末法,還有人聽得懂《金剛經》嗎?佛就跟須菩提說,你不要這麼講。他說末法時期,如果有人他能持戒修福,他就能懂《金剛經》。佛為什麼這麼講?為什麼講持戒修福?持戒修福就是先叫你不要去著空,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你修六度。你修六度,就是著空這道門先把它堵起來,你就不落空了。你修六度不著空,再不要去著那個相,那空有二邊就不著了。他就不會落空,也不會落有了,空有不二。所以《般若經》,就是這個地方很容易產生誤解,怕人家著空。著有還好,他還相信因果,還知道要去修福,還要修布施。著空,什麼都空,我還修什麼?統統不要修了,那就麻煩了。比著有還麻煩,不如著有,他還能修點福報,著空,他連修福也都不修。不修福就沒福報,如果再造個罪業,那不就去受罪了嗎?所以這個當中不能理解錯誤。又能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是深入的相信因果。我們在六道十法界,十法界,從佛法界到地獄法界,都不離因果。因果它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它是相續不空、轉變不空,果變成因,因又變成果。能夠深信因果,「信心清淨」,這個也非常關鍵,非常重要。我們要深信因果,你從這個地方來學習,你在這個當中不著相,那就二邊都離了,就是中道了。所以這個不能有錯誤。
百丈大師那時候有野狐禪,唐朝時候很有名的,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這個公案。一個禪師,人家來請問他,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說不落因果,結果,死了墮五百世當野狐狸。後來到了唐朝,牠去請教百丈大師,牠知道他是大徹大悟的。他過去世給人家開示,講錯了一個字墮到野狐身,求百丈大師給他開示,他脫離野狐身,百丈大師就答應了。他說你以前人家怎麼問你,你怎麼回答,你再重複講一遍給我聽。他說有人問他,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我給他回答,不落因果。百丈大師聽了之後他說,你改一個字,不昧因果。不昧,不昧因果就是因果有,但是不執著,不是沒有。不落就是沒有,沒有因果,這很容易讓人造成誤會,沒有因果,也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沒有因果,我們幹好事幹什麼?壞事多做一點,反正沒有因果,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古大德就是因為這樣,怕人家誤會,所以說「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無如芥子許」。
「又能深信因果,信心清淨」,能夠深信因果,信心他就清淨了。信心清淨是不懷疑,也就是信心清淨,那才能做到『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信不容易,所以我們念《彌陀經》,佛跟我們講,這個是難信之法。淨土法門是難信中的難信。實在講佛法都難信,你看一般在講佛法,一般世間人不相信,不信的人多,信的人少,所以佛法都是難信。難信能信,這個都是宿世有深厚善根,沒有深厚善根,他不會相信的。能夠深信因果,信心清淨,「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了生死,出三界』,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不退成佛』,這個殊勝的果報功德的確是不可思議。所以從布施知道離相,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淨土,這一生必定往生西方去作佛。上次我們學習前面這三條,今天我們接著就學習下面第四條。請看《講義節要》:
【四、財施不及法施,具含多義。】
財布施,『不及法施』,就是不如法布施,它含有多重意義。
【(一)財施,施受未必有智。法施,非有智不能施,亦非有智不能受。】
這個跟我們說明,為什麼財布施不如法布施?為什麼法布施的福德勝過財布施那麼多,那麼大?甚至無法相提並論。這給我們說明,第一條說財布施,『施受未必有智』。就是財布施,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人,未必他們有智慧。我們的確在現前社會上,自古以來都有。現在我們看到有很多人,他很喜歡做善事,他也很樂意修財布施。大施主還是有很多,我們一般講慈善家,做好事。布施,他沒有智慧,接受布施(也就是接受救濟)的,接受布施的人,他也未必有智慧。這裡講「未必」,不是說一定沒有智慧,未必,就是他不一定有智慧。布施的人,他不一定有智慧;接受布施的人,他也不一定有智慧。我們看沒有智慧的比較多數,有智慧是少數,但是他們也修財布施。沒有智慧的布施,當然也有果報,也會得福報。這個就是佛法講的痴福,會享受痴福,因為沒有智慧。
法布施,『非有智不能施』,這講到法布施了。你財布施不一定有智慧,你也能修,反正就是布施錢財,沒有智慧也能修。但是法布施,你沒有智慧就不能去修法布施。所以法布施,必定要有智慧,他才能修法布施。修法布施,如果沒有智慧就不能修了,可見得也不容易。財布施,沒有智慧,我們也可以去布施錢財,但是你要修法布施,你必定要有智慧。我們問自己,我有沒有智慧?我們有沒有智慧?講來講去,還是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你要遇到真正善知識,你就有智慧,善知識給你指導。如果你遇到不是真正的善知識,他沒有辦法給你指點迷津,這就不能修法布施,可能他修的法布施也是錯誤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你要修法布施,法布施,比如說講經說法,講經說法,你不能亂講。你亂講,你看我們前面不是講,你跟人家講錯一個字,就要墮五百世野狐身,那怎麼得了!所以還是要有老師、善知識來傳授,你才不會錯。不然錯了,你給人家誤導,你要背因果。印經也是法布施,印經也是要人家指點,不然我們也不懂哪一部經是真的,哪一部經是假的。反正人家印跟著印,那就碰運氣,印到真的經就是法布施。如果印到假的經,現在假的經也很多,你也出錢出力,印了一大堆,那不是法布施。所以你要去印經,還有印佛像,這個也是要智慧。所以「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佛法如果沒有真正通達明瞭的人來給我們解說、來給我們說明,你世間的聰明智慧再高,你也不能理解的。不要以為你是得了諾貝爾獎,得了十幾項的諾貝爾獎也不行,那跟佛法是不相干的,是世間法。不要以為他名氣很大,福報很大,他就有智慧,不是這樣的。
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阿難問佛陀,為什麼有人學佛得到富貴諧偶?有的人學佛卻得到凶災?問了這個問題。那到底學佛是好,還是不好?佛就針對他的問題來跟他說了這部經,為什麼有的人學佛他得到吉祥如意?有的人學佛,反而得到凶災?把那個原因講出來。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從明師受戒,你要從明師。明師,明白那個明,不是名氣那個名,音一樣,字不一樣,意思也不一樣。你去找一個很有名氣的大法師,名氣很大的法師,他不一定是明師,他不一定有智慧,他對佛法可能是外行的。你去找就不對了,你就學不到真正的佛法了。所以第一個條件就很關鍵,你有沒有從明師受戒?要去隨順明師。每個人都說他是明師。這個就是看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了,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不足,真正明師你遇到了,你反而認為他不是明師;遇到不是真正明師,你把他認為是明師,那有什麼辦法?你也不能去講,你也講不得,真的是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
所以你沒有智慧,你就沒有辦法去布施佛法。就像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在講經的時候,講到台大有個教授,他不好意思說名字,那還是有名的教授,台大的教授。現在學生只要考到台大,他就貢高我慢,他了不得,他很驕傲。教授那還得了!那教授怎麼樣?對佛法是外行的。他看《金剛經》,他自己看不懂,又不去向人家請教。不向人家請教是什麼?傲慢,貢高我慢。我是教授還向人家請教什麼?我什麼都懂。自己看《金剛經》,然後他講了一個結論,他說《金剛經》釋迦牟尼佛就像兩桶水倒來倒去,這桶倒過來,那桶倒過去,倒來倒去、倒來倒去。我們老和尚在旁邊聽了,差一點笑出來,不好意思講。他在講經當中講,他也不好意思講那個教授的名字,那時候人還在,講了不好意思。但我聽他講了好幾次。你說他自己都看不懂,怎麼去法布施?他為什麼不懂?他沒智慧。當教授還沒智慧嗎?他那個叫世智辯聰,不是佛經講的智慧,佛經講的智慧是般若智慧,不一樣。般若智慧才能解決問題,世智辯聰,佛在經上講八難之一,他遭難。這個沒有搞清楚,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去修法布施。
說實在話,我這一生如果沒有遇到我們淨老和尚,我也不懂得修法布施。所以我們師父上人很慈悲,教我們印經要怎麼印,祖師大德這些原理原則,都跟我們講。而且他說印《大藏經》,最好不要現代人編的《大藏經》,他有加東西進去,那個沒有經過嚴格審核的靠不住。所以建議我們印古時候的。最近的一套藏經就是乾隆時期完成的《龍藏》,還有《大正藏》,《大正藏》日本印得很多。再早就是明朝的,明朝的《洪武南藏》,這個我也買了一套。再早就是宋朝的《磧砂藏》。古代經典註解要入藏,國家要管制的,要經過當代在家出家高僧大德來審核,嚴格審核沒有問題了,它才能入藏。所以清朝雍正皇帝他對佛法很內行,他在政治方面有很多傳說,傳說也可能是編小說這些的,什麼血滴子,政治方面的。政治方面,那是另外一方面的事情,政治他有一些要去做的事情。但是佛法他是內行的,他有寫了一本書,叫《揀魔辨異錄》,就是一些禪宗他知見錯誤了,他能夠把它指出來,他錯在哪裡。而且他自己也是開悟的,只是他沒有大徹大悟。根據黃念祖老居士講,禪宗要破三關,才大徹大悟。初關、重關,第三關破了,破三關他才大徹大悟。但是雍正皇帝只有破初關,只能說開悟。但是他也逼一個出家人開悟,他還沒有當皇帝,跟一個出家人對談,他逼那個出家人開悟。所以他對佛法是內行的,對三教他內行。所以還有一篇文章叫「雍正上諭」,我們老和尚有印出來,就是儒釋道難免會門戶之見,他就講出一個公道話。所以他內行,他才能管。現在都外行管內行的,他怎麼能管?沒辦法。所以法施,沒有智慧的人,他就不能去修法布施。我們自己沒智慧,我們只要跟著有智慧的人,我們也能修。所以我們現在很有幸,跟到我們淨老和尚,我們修的真的是法布施,反正我們跟著他修就沒錯了。我這輩子就是跟師父修印經,他老人家指導的,我才會去看,還有他有介紹的善知識,我也才敢去接觸,他沒有介紹的,我也不敢去亂聽。所以修法布施,我們還是要學習,要有智慧。
『亦非有智不能受。』這個也是真的。他沒有智慧,真正的佛法,他不能接受。不要以為他學歷很高,學歷很高是他的專業領域,那方面是他的專長,那方面我們要向他請教,但是佛法他是一張白紙。所以以前我們師父叫我去美國、加拿大講經,我說:師父,人家都是起碼有個碩士,我們算什麼,要去講經!他說:他們是碩士、博士,那個專業領域,是他在那方面的專長,那個我們不懂,那方面要向他請教。我們師父老人家說:佛法,他們是一張白紙,幼稚園,你去教他們足足有餘了,我就有信心了。去到那邊,真的,師父講的沒錯。聽師父的話沒錯,對佛法他們是外行。書讀這麼高,他有沒有智慧接受真正佛法?也不一定,有的有,有的沒有,但沒有的還是多數。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早年都在美國弘法,我們師父給人家傳授三皈都不要錢,沒有什麼人來。人家說,某某地方,人家法師皈依,一個兩百塊美金。三十年前,兩百塊美金滿大的。說一個兩百,人排隊。我們師父不要錢,人家不來;一個要兩百,排隊。後來我們師父就講,這些人因為在美國,也受到美國這種功利思想的影響。你這個不要錢的,肯定沒功夫,所以不要錢。沒功夫,沒人要,沒功夫,所以皈依不要錢。人家兩百塊,那個功夫高了,價碼愈高,功夫就愈高,去的人很多。所以我們師父就搖搖頭說,現代人聽騙不聽勸,沒智慧。還有人,他也是在美國,還有人去向他請問,要求他印證。他說:法師,你來給我印證、印證,我開悟了沒有?我們師父很直接跟他回答說:你肯定沒開悟。他說:你怎麼說我沒開悟?人家上師都說我開悟了,怎麼只有你說我沒開悟?我們師父就跟他講:我都沒開悟,你問一個沒開悟的,那肯定你沒有開悟。所以講到這裡,「亦非有智不能受」,你沒有智慧,真正的佛法,你也不能接受。夏商周的無價之寶,看成是破銅爛鐵,他不懂,他不識貨。所以這裡講,「法施,非有智不能施,亦非有智不能受。」施跟受都要有智慧。財布施就不一定,財布施,沒有智慧也可以布施,我捐錢,我有錢,我捐錢。
【(二)財施,施得大福,受只得眼前小益。法施,施受皆得大福。】
『財施』,布施的人,他可以得大福報。這個大福報,詳細都在經典裡面。這個施,我們還是要多講,特別在《安士全書》。《安士全書》講的,《安士全書》引經據典,引用佛經,財布施,他布施什麼樣的因,他得什麼樣的果報。你都沒有錢,你也可以修財布施。所以經典上講,一個窮人他沒有錢,他沒有辦法供齋,但是那個地方有錢的人在打齋供眾,出家人要去托缽,他用手指指那邊,那邊有人供齋。後來他當了樹神,他手指頭能出飲食。一個國王遇到飢荒,跑到荒漠去,沒得吃,碰到這個樹神,樹神變飲食給他吃。他說:你怎麼能夠變出飲食?這個地方都在鬧飢荒。他就說:過去世人家打齋,我沒有錢布施,我都用手指頭給人家指,那個地方有在供齋,勸出家人去那邊,你去托缽就有了。他隨喜功德,他有福報。所以財布施,你有錢沒錢都能修。所以財施,你就得大福報,但『受只得眼前小益』。其實施的人他福報大,接受布施的人,他只得眼前一個小利益,利益不大。但是法施就不一樣,『施受皆得大福。』布施的人得大福,接受的人也得大福,那當然法施殊勝。
【(三)財施但益人身命。法施則益人慧命。】
財布施是物質的,物質,『益』就是利益,利益人的『身命』,我們身體這個生命,也就是說對我們物質生活有幫助。但是法布施,『則益人慧命』。慧命是生生世世的,物質生活只有一生一世,或是一個階段。我們財布施,接受布施的人,他一時得到物質上的救濟,利益也是很短暫,那不是很長遠的。法布施,它能夠利益人生生世世,他生生世世都有智慧。所以「法施則益人慧命」,它利益人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比身命更為重要。我們再看下面第四條:
【(四)財施伏貪。法施斷惑。】
財布施,它是可以幫助我們伏住貪,但是不能斷惑。『斷惑』就是斷煩惱,法布施可以幫助我們斷煩惱。財布施可以幫助我們伏住慳貪,不要貪心一直增長。所以我們有錢多布施,就不會增長貪心。所以古人常講,「積財傷道」。財積多了,我們貪心增長。所以有錢多做好事,多布施,可以伏住貪(貪心的增長),但是不能斷,可以把它降伏住。如果法布施就幫助我們斷惑,不但伏,它還可以斷惑,斷就是沒有了。
【(五)財施,雙方不出輪迴。法施,雙方可了生死。】
只有財布施,布施的人,跟接受布施的人,不能出離六道輪迴。如果法布施,雙方面都可以了生死。為什麼?比如說,《金剛經》一首偈,它就可以幫助你了生死,不但了生死,成佛都有餘。或者我們勸人家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到西方,都是了生死成佛道了。布施的人,跟接受布施的人,接受勸的人,就是接受法布施的。你勸他,你是布施法(淨土法門)給他,他接受這個淨土法門,雙方統統可以了生死。你布施任何的經典、法門,它都能幫雙方面了生死,這個就不是財布施能夠去相比的。因為你財布施,布施再多,你還是在六道,生死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只能解決物質生活上的問題,生死的問題不能解決。
【(六)財施,雙方受用有盡。法施,雙方受用無窮。】
財布施是有限的,你再多的財,它還是有個限量,兩方面受用都有盡的時候。也就是說有福報,但是福報也有享盡的時候。福報再大,但是總有享盡的時候。法布施,『雙方受用無窮』。你了生死,成佛道,那是無窮無盡的,沒有盡頭。
【(七)財施,施小則所益小。法施,小施可得大益。】
這個就是比較。財布施,如果你布施很小。『施小』,兩個說法。「小」,就是說我們布施小錢,我們錢不多,布施小錢,你所得到的利益小,接受布施,他利益也小;另外方面講,就是心量小,你心量小去修布施,所得的利益也是小,小心量,這兩個說法。法布施,『小施可得大益』。法布施,你布施很少的佛法,像這裡經文講的四句偈,那很少。但是如果這個人聽懂了,他真正去受持了,他可得大益,他能成佛,他能明心見性。所以『法施』,他小施可以得大益。淨土法門就更大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六個字,或者四個字,這句佛號你老實念,你就能成佛。那很少,但是得的利益是圓滿的,「大益」。以上這七條給我們說明,為什麼佛在這部經講法布施,很少的法布施,他的福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福德?給我們說明,我們就明白了。佛講的一點都不過分,事實是這樣,沒錯。我們再看:
【五、菩薩攝受眾生、財施不可無。但宗旨在行法施,不以財施為究竟耳。】
這一條也給我們說明,法布施比較重要,財布施就不要了,不是的。菩薩要攝受眾生,財施不可以沒有,不能沒有財布施。但是他的宗旨,主要是在行法布施,不是以財布施為究竟。不是說只有布施財,財布施就好了,你有財布施,最重要的要法布施給他,法布施才能幫助他解決問題,財布施是攝受眾生。在佛門有句話講,「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眾生都有貪心,所以菩薩他有四攝法,攝受眾生他用四攝法。這些年我們淨老和尚他也示範、表演四攝法給我們學習。你看他在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在澳洲圖文巴團結宗教,到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團結所有的宗教,還有各國的領導人。他用什麼方法?就是用菩薩的四攝法。四攝法第一個是布施,這個布施跟六度的布施,一樣是「布施」兩個字,但是意義不一樣。六度的布施,主要對治自己的慳貪,破自己的慳貪,當然也是布施給眾生,但是主要是對治自己的慳貪。四攝法的布施,它是攝受眾生的,接引眾生來學佛四攝法的布施就是現代的話講送禮,他需要的你去幫助他。醫院缺救護車,去送給他,在澳洲圖文巴幫助那些青少年戒毒,做些社會的慈善救濟。每個宗教都有做這些慈善的,錢不夠,他就會幫助。像新加坡天主教說缺個救護車,我們師父去送一部救護車;泰國說缺個醫院,就幫助他蓋個醫院,這個就是四攝法。四攝法他做得很成功,真的都來接觸佛法了,才知道佛教原來是教育。
所以『財施不可無』。所以我們老和尚去到哪裡,他布施的禮物,那是很多的。去一趟日本,就準備得很多,都是去結結緣,去布施。然後布施後面不是沒事了,後面他就是法施,就是法布施。跟其他宗教往來修財布施,也修法布施,法布施不同宗教,他怎麼能接受佛法?我們老和尚他有善巧方便,遇到基督教的,我講《聖經》,講你們的經,講得比你們牧師講得好,天主教講《玫瑰經》,伊斯蘭教講《古蘭經》,還有猶太教的。所以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了一套宗教各經典的節要,他的標題給它寫「神愛世人」。透過他老人家講出來,不管哪個教的經,我聽起來統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他那個奧妙也被我看出來了。講的是你的經典,沒錯,用你的言辭、用你的話來講,不要用我們的話。所以他去跟這些外國人,各宗教講,他不講慈悲(慈悲是你們佛教的,跟我們沒關係),他就講愛,愛,大家都愛,後面一個心。其實愛就是慈悲,這樣他都聽得進去,聽得進去,那些人就得度。自度就要度他,所以這個都是屬於善巧方便。
所以宗旨在行法布施,不是只有以財布施為究竟,不是說財布施就好了,重要你要給他佛法。但不能沒有財布施,不能說那這樣法布施很殊勝,這財就不要,不是,財還是需要的。你看我們放蒙山,蒙山施食,施食什麼意思?布施飲食,請眾生吃飯。佛門有句話講,「法輪未轉食輪先」。眾生肚子餓得要命,他哪有心情聽你講經說法。你要財布施,幫他填飽肚子,像施食。那施食後面是什麼?講經說法。他肚子吃飽了,他就有心情來聽你講經說法,他才聽得進去。他肚子餓得都快受不了了,你講的經,他怎麼能聽得進去?他怎麼有心情聽你講經?所以佛門講「法輪未轉食輪先」,就是這個道理。食輪,就是財布施,財布施,填飽,不是沒事了,這個只是幫助他解決肚子餓的問題,後面你要給他佛法,才能幫助他究竟解決問題。
【六、金剛般若,直指本性。若能見性,便可成佛。豈但自己了生死,令眾生了生死而已。直可度無量無邊眾生,皆令成佛。紹隆佛種,莫過此經。】
『金剛般若』非常重要,『直指本性』,就直接指出我們的本性。『若能見性,便可成佛』。什麼叫成佛?見到自己的本性就是成佛,所謂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是菩薩,都是明心見性了。所以你只要明心見性,現在不管你是什麼身分,你就是佛。所以在唐朝禪風很盛那個時候,六祖後面禪就很盛,開悟的人很多,連老太婆、小孩子統統開悟。你看龐居士他們一家人,全部都開悟的,都在家人,父母都開悟了,女兒也開悟了。所以真平等。每個人都有佛性,你只要明心見性,你就是佛了。不管你現在是男的女的、老的小的、在家出家,你只要明心見性,你就是佛。講真話,你本來就是佛,只是你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佛,冤枉在作眾生,在輪迴。佛出現在世,大慈大悲,就是指出我們每一個人本來是佛。你為什麼不去作佛,在這裡作眾生,受這個冤枉苦幹什麼?沒有意義。所以《金剛般若》它就直接指出我們的本性。
「若能見性,便可成佛」。見性,性在哪裡見?性在哪裡?性長得什麼樣子?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是大徹大悟的,大徹大悟的禪師。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分明在目前」。性在哪裡?在你眼前。那我們怎麼沒有見到性?我們現在只見到相,沒有見到性。性在哪裡?性就在相當中,我們現在眼睛看到的,統統是相,它沒有自性,這相從哪裡來?從我們自性現出來的。自性的體是空的,空它能現有,真空妙有。所以你要見性在哪裡見?性相不二,性就在相當中。我們現在是沒有看到性,只是看到那個相。相是虛妄的,它有生滅,有變化的。所以中峰國師,我們做三時繫念,我們常常在念,「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生出來這個現象,法性它沒有生。這個現象沒有了,好像我們人出生,性它也沒有生;我們人死了,他的性也沒有滅。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相,相有生滅,但是性沒有生滅。性在哪裡?就是我們身體裡面。你每天都在用的,眼睛能看,耳朵能聞,不是你的眼睛,那個能夠見的性。不是眼睛,我們能見的,有一個能見的性,眼睛它是個工具。不然眼睛瞎了,現在有換眼角膜,眼睛壞了,他換別人的,換了,他又能用,又能看了。他如果沒有那個見性,他怎麼能看?換心臟也是一樣,現在心臟移植,甲的心臟移植到乙的心臟,乙會不會變成甲?不會。乙喜歡抽煙,他還是喜歡抽煙,不會說甲不會抽煙,換了他的心臟,他就不抽了。這是證明一件什麼?身它是相,但是性它沒有動。六祖開悟的時候,「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有動,但是我們現在看了,怎麼統統在動?我們的妄心在動,其實沒動。如果《金剛經》你真看懂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像作夢一樣。你能夠把這個現實的,真的看到它是夢,你就見到性了。我們現在是晚上作夢,實在講我們白天還是在作夢。我們白天看到這一切,跟晚上作夢,佛給我們講如夢幻泡影,跟你晚上作夢是一樣的。但是我們聽是聽了,我們還是沒有醒過來,這是真的!我可以接觸得到,我可以看得到。佛跟我們講那是夢,但是我們凡夫就執著這個是真實。佛說不是真實的,那是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你執著這個,你就見不到真性,真的你見不到,見到那個相。相是生滅相,都迷在這個上面,製造六道輪迴。所以明心見性,便可成佛。
所以性在哪裡?就在你身體裡面,你的六根根性,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所以經典叫做法身,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遍一切處。到處都有,大而無外,沒有邊際;小,沒有內。你看《華嚴經》講一微塵裡面,體積很小的一微塵,微塵裡面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又有微塵,微塵裡面又有大千世界,小小小無內,大大大無外,那叫法身,那叫遍一切處。報身就是修得的,它有生,它沒有滅。我們現在也是應身,我們現在這個身像佛的應化身一樣,有生有滅。報身,有生無滅;法身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本來它就存在,它就不會滅。滅是從生來的,沒有生,它怎麼會滅?因為它本來就存在。我們人為什麼會死?因為有生,你有生才有死,沒有生他就沒有死。我們的自性它本不生,這密宗講,「阿字本不生」。它本來沒有生,它本來就存在的,它怎麼會有滅?當然它不會有滅。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很清楚,「生自緣生」。生怎麼來的?因緣聚會生起來,它沒有自性,緣散它就滅了。但是我們的自性,生也沒有跟著生,滅也沒有跟著滅,我們的性還是永遠存在的。所以你真正明白就很開心,人哪裡有死?沒死。所以波斯匿王聽佛講《楞嚴經》,佛跟他講,你人老了,但是你六根的根性從來沒變。他真聽懂了,他開心。所以《金剛般若》如果你看不懂,再去看《楞嚴》,再看《圓覺經》、《楞伽經》、《般若經》來幫助你認識自性。所以見性便可成佛。我們現在修淨土是一個最方便的,你念佛,當下你就是佛了,這個是更直截、更了當的。你現在心裡念這句佛,你就是佛了,等一下念其他的,又變眾生了,就這樣。所以我們有幾分鐘在作佛,幾分鐘作眾生,都完全我們這個心。所以我們多一些時間來作佛,你成佛就很快了。
所以,『豈但自己了生死,令眾生了生死而已』。所以《金剛般若》,直接指出我們的本性,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若能見性,那就成佛了。不是只有自己了生死,度眾生了生死而已。是直接可以度無量無邊眾生統統成佛,幫助一切眾生統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紹隆佛種,莫過此經。』所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所以佛法,離開般若就不是佛法了,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都離不開般若,般若是共同科目。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