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命謂色心不斷,是命之根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集) 2021/1/15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20
《淨土大經解講記》。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九十八頁,從倒數第二行第三句看起:
【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讐。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我們上一次講到這一段,這一段還沒講完。我們接著來學習這一段,上一次我們講到『瞋恚、愚痴,欲自厚己』,今天我們講『欲貪多有』,這個「欲」是欲望,欲望很多,想要擁有很多,這個叫欲貪多有。這個也是世間人普遍一個貪心的心態,貪心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他佔有,他要擁有,什麼都想要佔有。能佔有得了嗎?這個不可能,佛在《般若經》跟我們講,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不可得就是說我們得不到,我們不能佔有,為什麼?因為它是假的,剎那在變化,怎麼能夠去佔有。無論是物質、精神,我們的身體、起心動念,佛在《菩薩處胎經》問彌勒菩薩,一念之間有幾念、幾個相(相就是這些現相),根據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把它做一個乘法,一彈指比較健康的人,一秒鐘可以彈七次,乘起來就是一秒鐘有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我們根本就感覺不到,覺察不出來。一秒鐘這麼多的生滅,幾乎是生跟滅就同時,說生馬上就滅了,這個不停留的。
我們現在所有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所有這一切剎那剎那在生滅,我們怎麼去佔有?我們這個身體的老化,不是說突然老了,不是的,它剎那在變的,累積一段時間,我們看到很明顯的變化了。實際上不斷的在變,它不是說突然變的,是不斷的在變。我們人從生下來到老死,一分一秒都在變化,所以我們怎麼可能去佔有?我們自己這個身體都佔有不了,也無法控制,如果能夠控制,大家把它控制得年年十八,那不是很好嗎?我們不想老,它不斷的老化;不想病,偏偏有很多病;不想死,肯定要死,沒辦法,誰都沒辦法,那你佔有什麼?不要說等一口氣不來,我們什麼都帶不走,就現在還在,我們什麼也得不到,事實也就是暫時給我們使用而已。我們現在說所有權,也是暫時我們有支配使用這樣的權利,我們得不到的。人一口氣不來了,你再多的財產,這個地球都是你的,那也沒有了,又變別人的了,這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起心動念要去佔有,這個是妄想,事實上佔有不到。
真正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對於一切萬物就真放下,有,好;沒有,也好。擁有,很好;沒有,也很好,都好,反正都是一場空。有,暫時給我們支配,你有很多錢,這個錢到我們手上來,由我們來支配做些什麼,支配得對了,造一些善業;支配得不對,造一些惡業,就這樣。沒有,心也比較清淨,也少個罣礙。你多一件東西,多一個罣礙。所以有很好,實在講,沒有是更好,少個牽掛。所以我們明瞭事實真相,就放下了。放下,清淨平等心才現前。清淨平等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清淨心不染污,平等心沒有高下,就是沒有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我們做不到,這個難,我們凡夫做不到。我們要從清淨平等這個地方開始下手。清淨就是淡化我執,我執就是見思煩惱,也就是我們八個識裡面的第七識末那,末那是執著,執著這個我。我們現在也沒有辦法一下子就把執著全部放下,但是慢慢放,淡化就是慢慢放。平等心就是淡化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功能是分別,一有分別就不平等。於一切法不執著,心就清淨;不分別,心就平等。在日常生活當中從這裡用功夫,功夫是放得下,執著就是放不下。有功夫,什麼叫功夫?放得下就是功夫。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執著、著相,那就放不下了。
人生苦短,年歲愈大愈要放下。但是凡夫,是年歲愈大就愈放不下。實際上講,年紀愈大,愈要放下,愈要淡化。連儒家,孔子在《論語》裡面講,人生有三戒,少之時,戒之在色;壯之時,戒之在鬥;老之時,戒之在得。老,在《禮記》講,七十歲就是老。我們現在政府也有發老人年金,滿六十五歲就發老人年金,發老人年金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老了。老了怎麼辦?孔子說,「戒之在得」,得就是得失的得。佛法講不要執著,那個得就是執著,要放下。該傳給下一代就傳給下一代,這個家業、事業,包括有一些財物的分配,該分給子孫的就分給他們,或者你要布施就布施,就是要放下,不能執著。所以《禮記》講,人生七十就要傳,傳就是把你的事業、家業要傳給下一代,交接給下一代。所以老之時,戒之在得,要放下。為什麼老要放下?距離無常愈來愈近。
昨天我到中壢善果林去看前林長劉林長,還有林長夫人,一個今年過年也八十,一個八十二。去年一整年也都是因為新冠狀病毒疫情,一年多沒見面了,昨天去看到也比較蒼老了。所以林長送我上車,他用那種感傷的表情給我講,他說師父,我們現在見面,下一次恐怕見不到了。我當然是安慰一下,我說應該還會再見到,但是他講的這個也是實話。因為人生八十,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歐陽修的「秋聲賦」,講一歲到二十歲是人生的春天,二十一歲到四十歲是人生的夏天,四十一歲到六十歲是人生的秋天,六十一歲到八十歲是人生冬天,過了八十,冬天沒有了,那就是風燭殘年了,隨時會走人。所以老之時,戒之在得,就是要放下。我們念佛人,當然更要放下。你放不下,你念佛功夫不得力。你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放不下。放不下,這句佛號就念不好;放下,這句佛號就念好了,就得力了,關鍵在這上面。
佛號念不好,肯定還有情執。這個情執是所有一切的執著都叫做情執,無論你執著什麼。有的人他執著古董,他最愛的就是他的古董,他那個古董放不下,辛辛苦苦花很多錢去收藏、去買,那個也叫執著。有的人收藏普洱茶。這些收藏不是不可以,你不要去執著,這些對你就沒有影響,沒有罣礙。如果會有執著,就布施來對治,就把它布施、施捨。所以放不下的,無論什麼人事物,凡是有執著放不下,都叫做情執。都是給我們往生西方造成障礙的,把這一生往生西方的機會錯過了,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對於一切萬物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支配的念頭,你的清淨平等心就現前,清淨、平等都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開悟就是覺,大覺,大徹大悟了。這是「欲貪多有」,佛勸我們不要貪,要放下。
下面這一句,『利害勝負』,人生在這個世間,「利害」,利害就是利益與損害,我們平常講利害,這個利當中有害,為著利益爭勝負。現在全世界的人不都是這樣嗎?在爭什麼?爭取利益,為了利益在爭勝負,看誰勝利了。下面註解講:「因利害相爭,損人肥己。」因利相爭,因為要得到那個利,就互相去競爭。競爭這種心態是損人利己,就是希望自己得到利益,就不惜去損害別人,損害別人的利益,讓自己得到利益,都是這樣的一個心念。這是造極重的罪業,決定不能幹這個事情。幹這個事情,很狠的去爭,爭來似乎得到利益了,但是後面的害他沒有去計算到。《太上感應篇》講,「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你去損人利己,或者橫取人財,用蠻橫不講理的手段奪取別人的財物。現在整個世界都是這樣的,橫取人財,這個世界交征利,世界就危矣,危就是危險。危險什麼?災難就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現在大家都有目共睹。這個災難怎麼來?人類製造出來的,種種的災難,這造很重的罪業。所以決定要遵守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們這一生才能平平安安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跟人家爭,對這個世間也無所求,一有爭就有勝負的心,有勝負的心就不好了,有這個念頭就去不了極樂世界,為什麼去不了?你這個世界放不下,放不下才會跟人家爭;放得下的人,他怎麼會跟人爭?
下面講,『結忿成讐』,這個「忿」是憤怒。你跟人家爭就結怨,結忿,憤怒、怨恨,這個「讐」,就跟人家結下仇恨。你跟人結怨,甚至結下深仇大恨,把別人所有的財物奪取過來變成自己的,奪取他的財物還要害他的命,這個仇就結下去了。現在世界的戰爭不都是為了這個嗎?為了這些利益嗎?你看戰爭要死多少人,為什麼戰爭?要得到利益、得到好處,要去掠奪別人的資源,要去控制、要去佔有引起戰爭,這就結冤仇了。這個業造下去,果報不是在現前的,你不知道。這個業造了,果報不是馬上就會現前,果報如果在現在這一世,那就晚年的時候花報會先報,不然就是來世的事情,冤冤相報。實在講,我們現在仔細看新聞報導,這些花報好像不用等到晚年,都一二年、二三年就現前了。現在這個花報我們看到的,就是現世報,看到的愈來愈快了。大家如果留意這些新聞報導,我們把這個經典拿出來對照,就很明顯了。所以現在我們在華藏,這些工作人員要來上班,我都帶他們讀一遍《感應篇》,再把現前世界上發生的事情,用經典哪一句來對照,就很明顯了。他現在造的是什麼樣的業,是善業還是惡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各人,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所作所為負因果責任。所以因果律之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前不平等,但是因果律是平等的。
所以結冤仇,就冤冤相報。特別在言語當中,得罪人是最容易的。《無量壽經》佛把這個三業,口業擺在第一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個擺在第一個。其他經典,我們看到都是身口意,先說身業,再說口業,再說意業。唯獨《無量壽經》把口業調到第一個,這個用意就是提醒我們,三業當中口業最容易造,一天到晚講話。特別現在媒體非常發達,手機也非常發達,要造很重的口業都很容易。所以言語當中得罪人是最容易的,養成習氣,習氣一樣造業,在臨終一樣會產生嚴重的障礙。臨終,我們人臨命終平生的善惡業就跑出來了,自己完全做不了主,業力在做主。平常善念多、強,斷氣之後就往生到人天善道;惡念強,貪瞋痴慢這些惡念強,臨終的時候這個念頭先跑出來,就墮三惡道。平常我們念佛的佛念如果強,當然臨命終的時候,這個念頭第一個起現行,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如果平常念佛,功夫還不得力,佛念力量還是很弱,這個時候助念有幫助,幫助他弱的念頭提起來,他念佛的佛念把它提起來,大家幫他助念,這樣也能幫助他往生。所以助念它的作用在這個地方。惡的因要除掉,惡的習氣也不能有,改不善的習氣難,要有功夫,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讀經是提醒,天天讀經是一個提醒。在這個世間,冤仇要化解,不要跟人家結冤仇,這些全部都是為了往生的時候沒有障礙。
下面講,『破家亡身,不顧前後』,「破家亡身」就是家破人亡,造這些惡業,造到最後家破人亡。「不顧前後」,一切都不顧了,前後是講因果,前因後果。《會疏》的註解講:「前不顧是非」,不顧是非就是不顧道理,我們現在講,不講道理。「後不顧譏嫌」,這個譏嫌是別人的批評。前面他不顧是非,他是非顛倒、不講理,後面他也沒有考慮到會有因果報應的,他也不管,不顧別人的批評。「前不顧明哲昭察」,前是現前,明哲是有德行、學問、明智睿哲的人,就是有道德學問的人,古人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敢動惡念,不敢為非作歹,現在造惡的人沒有任何顧忌,他不在乎。「後不顧鬼神冥記」,有鬼神冥冥當中在記錄,這是講因果報應,惡貫滿盈的時候果報就現前,惡業造多了,果報就現前。天地鬼神他沒有顧忌,認為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現在人講,這些都是迷信,所以他不信。「前不顧過業」,現前不顧過失、罪業,他都不在乎,別人不敢做他都敢做,逞英雄好漢。「後不顧來報」,不知道這些惡來生有報應,甚至他根本不相信有來生,根本不相信有報應。
下面註解講:「但求爭勝,不惜兩敗俱傷。只圖快意,不畏當來罪報。一切不顧,廣行諸惡。」最可怕、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核武戰爭,現在全球的人最擔心是這個,生化戰爭。如果遇到一個不正常的人他真的敢發動,他知道兩敗俱傷沒有勝負,但是他也幹,大家一起死吧!地球就毀滅了。這是糊塗到極點,愚痴到極處,墮落之後,後悔就來不及,他在地獄受罪無量劫。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這段是講禍福隨身。『富有慳惜,不肯施與』,註解講:「或人富有,但慳惜成性,不肯施與。」他有錢,但是他不肯布施,吝嗇、吝惜、捨不得,不肯布施,不肯以財物給與他人,他拿不出來,這叫「富有慳惜」。這個我們在世間上看到很多是這樣的,有錢的人甚至一毛不拔,這就叫富有慳惜。『愛保貪重』,「愛保」是愛欲牢固,愛是愛惜,保是保護他自己的財富。我們看看世間人,大家也都是這樣,哪一個人他不愛惜保護他自己的財產?這個叫愛保,總是想盡方法保住自己的財富。「貪重」,貪心就愈來愈深重。貪心重又小器,自私自利,連自己的身心都保不住。我們自己這個身體、身心都保不住,何況身外之物?像現在瘟疫的傳染,實在講人人自危,這不是很明顯嗎?我們自己的身心誰都不敢保證,那身外之物誰能保得住?你看一個災難來,那些財物不都泡湯了嗎?保得住嗎?保不住。
所以佛不教我們保財,佛教導我們生財。那生財怎麼生?佛教我們有財你要布施,布施才是真正的生財之道。你不肯布施,吝嗇,這個財就縮水了,到最後就沒有了。財是通寶,要流通,不能讓它滯留不通。滯留不通,像水溝塞住了,發臭了,要讓它通暢。所以以前的銅錢叫通寶,就是錢是流動性的,流通的。所以要布施,愈施它就愈多,愈多就愈施,它是循環的。你愈布施就愈多,這才是真正懂得愛保。不然這個財產是五家共有,誰保得住?如果你拿來做好事、做布施,那五家都搶不走,給你寄在堅牢庫,那才是真正保得住自己的財富。所以世間人想要保護自己的財富,方法不對,應該布施,多做好事,這才是真正懂得愛保。世間人把它搞錯、搞顛倒了。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法布施也是這樣的,自己知道的,希望人人都知道,不吝法。不吝法就會得聰明智慧,人家要學的、我懂得的,好好的教他,愈施愈長智慧,不怕人學得比我好。愈長智慧,就愈多行法布施,愈施愈多。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幫助眾生遠離恐懼、怖畏。這是觀世音菩薩教我們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眾生有急難,我們幫助他遠離畏懼,度過恐懼,這就是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範圍也很多,晚上路很暗,點個燈照明,讓人家走路安心,這個也是無畏布施。人有恐懼,安慰他,讓他心能夠得到安穩,無畏布施。還有不殺生,吃素。你不殺生,那些動物就遠離被宰殺的恐懼了。所以在佛門,無畏布施第一個就是不殺生,吃素、不殺生。遇到人有恐怖,像《無量壽經》佛勸大家的,我們也可以依照佛經,輾轉去告訴大家。如果遇到恐怖急難,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他就得到解脫了,這個也是無畏布施。所以有人生病要去開刀,勸他念觀音菩薩;要找醫生,勸他念觀音菩薩,他會找到好的醫生來治他的病,這些都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老而不衰。修這三種布施得三種大福,所以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下面講,『心勞身苦,如是至竟』,就是終生勞苦,一直到壽命終了、壽命盡了。一生雖然有錢,實在講過得不快樂,貴而不安,富而不樂,患得患失。一天到晚這個心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想到得到它,天天想怎麼能夠去得到,怎麼得到錢財;已經得到的怕失掉,錢賺到了又怕失去,日夜操心。沒有得到想得到,得到又怕它失掉,這個心總是「心勞身苦」。經典講的,讓我們體會得非常的貼切,的確是這樣,心操勞,身很苦。貪而無厭,貪心它是沒有止境的,得到之後,想要得到更多。實實在在說保不住,想盡方法來把它保住,希望自己能夠佔有、支配,殊不知全是假的,到最後一樣也帶不走。罪業輕的,不能放下,放不下這些,來生得不到人身。得不到人身,到畜生道,這是罪業比較輕的。到畜生道,往生到哪裡?往生到他珍藏錢財的地方,他放錢的地方,放他的寶貝的地方,金銀珠寶這一類的,就往生到那裡,到那裡投胎,做蟑螂、老鼠、螞蟻這一類的。因為他捨不得那些東西,心念念在這個地方,他放不下這裡。放不下,生前又沒造善業,造惡業,但惡業又不是很重,就墮到畜生道。墮畜生道,他捨不得這些地方,就投胎到這個地方的這些小動物。
出家人也不例外,早年(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聽我們師父講經,那是很早年,大概五、六十年前了,高雄有一個寺院,住持老和尚死了,往生了。往生了一段時間,寺院來了一隻狗,每次做早課、晚課,牠都站在住持的位置(住持拜墊當中的位置),就站在那裡。早晚課,住持會先退下。那隻狗,大家還沒有出班,牠就先退下了。這是住持做早晚課他先退下來。後來大家看,奇怪,這隻狗怎麼天天來做早晚課?就站在那個住持的位置。後來有聽經的人知道這個道理,就跟他們寺院裡面的人講,應該是你們過世的住持再投胎。他放不下這個寺院,投胎,但寺院的人沒有結婚,只有投胎到寺院附近有這些動物的地方,投到狗胎,他回到寺院參加早晚課。後來有人跟他們講了之後,寺院的出家人就跟牠講,你現在不是住持了,你不能站那個位置,你已經死了,你現在身分不一樣了,你要跟大家做早晚課,大家還沒有退下去,你不能先走。早年我聽到這樣的一個公案,這個公案也是給我們很大的警惕,這就是說明這個地方你執著、你放不下,如果你的善業多,當然你再投到人間來作人,福報大的就生天去了。如果善業少、罪業多,罪業沒那麼重,墮到畜生道,就會像這樣的情況,所以還是要放下。佛勸我們放下,這是我們現前要提醒自己的,愛保貪重,心勞身苦。
下面這句『無一隨者』,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到最後怎麼樣?沒有一樣會隨著我們去。真的就是像一般人講的,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但是所得到的是什麼?只有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死的時候一個人走,什麼也帶不走,至親至愛的人也沒有辦法跟你一起走。人生是一場夢,像作夢一樣。如果在夢中覺悟了,不再把這個夢當作真的,就有醒過來的時候。如果把夢中的事當真,就醒不過來,繼續在夢中遊戲,繼續作夢。這個夢就是六道生死輪迴的大夢,非常可怕。諺語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萬般就是我們在這個世間,人生,我們一樣也帶不走。眼前的東西,只是借我們看看、用一用而已,都帶不去。什麼能帶得走?只有自己一生造的善惡業,這個跟著我們走的,業力牽引我們去投胎的,業是帶得走的。所以「萬般將不去」,萬般就是身外之物,包括這個身體也帶不走,「唯有業」,我們造的業在我們第八識(阿賴耶識)裡面,這個業牽引我們走,牽引我們下一個階段往生到哪一道,這個帶得走,其他都帶不走。
所以帶得走的,帶去的是善業多,還是惡業多?帶的是淨業,還是染業?不能不謹慎,不能不知道。我們淨業帶我們往生西方淨土,淨業就是這句阿彌陀佛,這個淨業。染業,貪瞋痴這些煩惱,帶我們往生到穢土,娑婆世界六道輪迴。穢土裡面有善惡,有三善道、有三惡道。你善生三善道,惡生三惡道,這是穢土。任何一個人在世間,不可能有純善,也不可能純惡,總是善惡混雜,只是說善比較多,還是惡比較多;善的力量比較大,還是惡的力量比較大,這樣的比例而已。所以這就看善多還是惡多,善的能量大,還是惡的能量大,來生會到哪裡就很清楚,不需要問人,這是自己的事情。
『追命所生』,「追」者追隨,追逐。《大經解》講:「生平所作善惡之業,及所感福禍之果,則不相捨離。」生平所造作的善惡業,感得的禍福的果報,不相捨離。《太上感應篇》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它追隨著你,你到哪裡它跟到哪裡。義寂法師說:「善惡因及禍福果,皆追命根所生處。」命根,在《佛學大辭典》:「據大乘唯識之義,則第八識之種子有住識之功能,因而一期(一生)之間,從受生此世以至死亡,使色心相續(色是物質的身體,心是起心動念),是假名為命根,非別有命之實體。」命之實體是不存在的,根本沒有。《唯識述記》:「命謂色心不斷,是命之根。」色心是不是真的不斷?不是的,不是不斷,色心(色是物質,心就是精神,色跟心合在一起)是相似相續的,它不是不斷的。相似相續就像卡通影片,一張一張的,前一張跟後一張很相似,實際上是不一樣。你只要轉動很快,它就動起來了,相似相續相。我們的念頭就是相似相續相,它不是不斷的,它每一念都是獨立的,好像卡通影片,大家有看到卡通影片畫的一張一張,每一張是獨立的,第一張、第二張、第三張,前面一張跟後面一張很接近,看起來好像是一樣,實際上不一樣。就像我們的照相機照下去,站在那裡照一張,再照第二張、第三張,看起來也是一樣,實際上是不一樣。看起來是一樣是相似,看起來是一樣,實際上是不一樣,它是一個相似相續的相,不是原來那一張的相。
所以前念滅了,後念又生。但是前面這一念,念就有生,生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佛經上講,從一念當中生出來的。那一念,念念一直相續下去,這樣現出這個宇宙。所以前一念跟後一念,決定不一樣,前面一個念跟後面那個念,一定是不一樣的,因為它念念都是獨立的,念念沒有相同的。念念不斷叫做相續(它是一念一念一直相續下去),念念不同叫相似(好像是相同,實際不同),這是宇宙的真相。就像那個電影,以前我們老和尚講經都拿過去老式的電影膠卷,一秒鐘二十四張,放在機器給它快速轉動打在銀幕,人就動了,那個機器停下來就沒有了。這就是來說明我們起心動念,好像電影快速在轉動,會產生這些現相出來,產生幻相出來。如果當中有一念停下來,就沒有了。所以佛法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那一念妄念停下來,起心動念那一念停下來,你再看整個世界就是不生不滅,無生法忍。所以經上有兩句話,講得非常有味道,就是要問我們整個宇宙,包括自己現在這個樣子,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佛告訴我們這是「自心現量」,自己心現出來的宇宙,我們的心現出來的。真相是什麼?「不斷之無」,它不斷,就是相續不斷,實際上有沒有?沒有,無。這個《金剛經》講的比較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不是真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不斷之無。佛真高明,八個字把這個宇宙的真相講清楚、講圓滿了。這八個字是科學,也是哲學達到登峰造極。
於是後世,『或在樂處,或入苦毒』。就是說人一生過去了,一生當中造的善惡業,到來生後世,人死了就再去往生,如果沒有脫離六道輪迴,那就是在六道裡面。六道,三善道就比較快樂、比較好;三惡道就比較苦,苦毒。「樂處」是三善道,「苦毒」是指三惡道。樂處是三善道,苦處就是三惡道。苦者痛苦,毒者毒禍,痛苦到極處叫做苦毒。痛苦無法形容,那種痛苦叫做苦毒。痛苦無法想像,那種痛苦我們無法去想像的,這些都叫苦毒。苦到極處,苦毒。現在我們這個地球,這個世間生活在飢寒交迫,還是大有人在。那天有人在網路發一個影片,一個人被凍死了,下雪下得很厚,被凍死了。今年冬天比較像冬天,很冷。實在講,以前我小時候冬天都是這樣冷,而且冷的時間,它這個季節都是冷。不像現在冷三天、熱三天,真的很不正常。冬天冷是正常的,冬天不冷就不正常。冬天不冷,那些細菌都出來了,病毒就很多了。現在因為忽冷忽熱,所以一下子冷了,特別是老人,心血管不好,心肌梗塞,腦血管這些疾病都出來。
所以像現在你看地球上,非洲有一些地方,是很貧窮的地方,每一天還都有餓死的人,其他地區也還是有,還是大有人在,這是苦毒。就在我們地球上,這個人道都會看到,有一些地方很苦的人還是有,很窮的、很苦的。不必在三惡道,人間就能看到,你看衣索比亞缺乏糧食,人都沒有營養,肚子餓得肚皮大大的、脖子細細的,不就跟佛經講餓鬼道的樣子一樣嗎?人間的餓鬼道。所以人間有很多這些很苦的地方,很苦的人。佛在經上說,阿羅漢在六道做凡夫的時候,當然在六道也都曾經墮過地獄,阿羅漢有神通,回憶以前在六道裡面輪迴,墮到地獄的景象,心有餘悸,身還流血汗。這個地方不能去,地獄的業不可以造。地獄的業最嚴重的是殺盜淫妄酒,犯殺盜淫妄酒就會感召三惡道的苦報。酒本身沒有過失,酒是助緣,它會幫助你造殺盜淫妄的惡業,酒醉之後失去理智容易造這個業。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
這段是講盜習固結,偷盜養成習慣,固結就是很堅固,這個偷盜習氣很堅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憎」是憎惡,看到人家做善事,心裡不高興,反而憎恨、討厭,還加以毀謗,這個「謗」是毀謗。註解講:「見人之善,無敬慕之心反生憎惡,妄加毀謗,如是之人則無善念與善行。」看到人家行善,他沒有生起恭敬、羨慕的心,反過來憎恨、毀謗、說壞話,妄加毀謗。應當是見別人之善,要有恭敬、稱讚,要表揚他,這就對了,隨喜功德。希望善心、善願、善行都能發揚光大,社會才會和諧,人民才能得到安樂,這是大福。禍福都在一念之間,一念嫉妒,產生怨恨,造無間地獄的罪業。一念稱讚表揚,功德無量無邊,跟實際在行善那個人,功德是一樣的,沒有兩樣。
『常懷盜心』,胸懷之中常常想要去侵佔別人、要奪取別人的這個心,總是想要去佔人家便宜,這個就是盜心,偷盜的心。侵犯別人,奪取別人的財物、地位。有地位的人利用權力貪污,利用他的權勢收受賄賂,這些都是盜。『悕望他利,用自供給』,就是想損人利己,本來不是應該你有的,希望用損害別人利益自己的方法來得到,用於供給自己。讓自己獲得去損害別人,這個叫損人利己。其實損人就是跟人家結冤仇,怎麼可能會利己?奪取別人的財產,將來要還債,你要還他;奪取別人的生命,將來要償命。欠錢還錢,欠命還命,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一絲毫便宜都佔不到。實在講造這個業,虧可吃大了,不但利益得不到,吃大虧。希望別人的利益供給自己受用,這種錢財叫不義之財,《感應篇》講「非義之財」。不義就是不合理的錢財,特別是國家的、團體的財物。國家的財物從人民的稅收來的,像中國大陸有十幾億人,這麼多的人,如果你在這個國家盜取國家的財物,就跟全國的人結業,結下這個業,欠十幾億人的,將來怎麼還?還不清。在六道裡面輪迴,披毛戴角還。這一生做官貪污舞弊種種的,來生(死了之後)做牛、做馬、做駱駝、做那些驢子,幫人背重的東西去償還債務,這披毛戴角還。所以死了之後就得不到人身,這些債還清了,才能得到人身。比用國家這些錢財更嚴重的是三寶物,因為三寶沒有界限,盡虛空遍法界所有出家人都有分,那就百億、千億、萬億數不盡,十方三世三寶都有分,《地藏經》講得就比較詳細,不能去偷盜三寶物。你犯五逆十惡,毀謗大乘,佛都可以救,盜三寶物佛也沒有辦法。所以這個三寶物,供養三寶得無量福,去盜取三寶物得無量罪。現在有一些不學佛的人,他不懂,寺院的田產(田地)他都要侵佔,佔為己有,這個結的罪就很重。
下面講,『消散復取』,註解講:「不義之財,得來容易,任性揮霍,頃刻消散。重複盜取,故云消散復取。」他這個偷盜,就是不斷去偷、搶來的,用不法的手段得來的財物,他就揮霍,他去享受,沒多久那些錢花光了。花光了怎麼辦?再去偷、再去盜,不斷的在造惡業。盜行相續,這個罪就非常嚴重了。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神明剋識。終入惡道。自有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這段經文是總結,總結盜惡,三途輾轉。『神明』,《六十華嚴》:「如人從生,有二種天,常隨侍衛,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有兩個神跟你一起到這個世間,一生跟著你,這是《華嚴經》講的,一個名字叫同生(共同生的),一個名叫同名(共同一個名字的)。「如是二神,與人俱生,故名俱生神。」人投生,這兩個神就一起來,叫俱生神。這是《華嚴經》講的。《藥師經》講:「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這是《藥師經》講的,這兩個神把你所作所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是惡,記錄下來給閻羅王,閻羅王將來賞罰完全根據這個報告。閻羅王說:我沒有權力加給你刑罰,你所受的刑罰完全是自作自受。
《嘉祥疏》:「一切眾生皆有神,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同生女在右肩上書其作惡,同名男在左肩上書其作善。」這個同生女(同生是女的)記錄你做的壞事,同名(男的)記錄你的善行,然後四天王之善神即於每月六齋日案其名籍,上奏天王,復於一年中三覆、八校,使無差錯。一年當中有三覆、八校。《五戒經》:「三覆八校,一月六奏。」六奏指六齋日,一個月當中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等六日。如是等日,天神記錄眾生善惡。三:正月一日、五月一日、九月一日。八: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日。諸天帝釋之使者及日月鬼神、地獄閻羅等百萬神眾,俱於此十一日覆奏三界眾生之善惡,比校是否與四天王之善神於每月六齋日所奏相同,校格眾生罪福,使無枉錯;再按其罪福之多少而定生注死、增減壽福。這個日期都是我們傳統農民曆,都是算農曆的。等一下我再放一本拱北殿印的農民曆放在這裡,大家可以去對照這個日期。
『剋識』,「剋」跟時刻的刻一樣;「識」,音志,這個念志,剋識,記錄的意思。一條一條記下來,記得很詳細,善惡一分一毫都不會差錯。「剋識」有兩種說法,一、識是記錄,有神明記錄人的善惡,故報應不爽。這就是《太上感應篇》講的,「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這是神明記錄。第二、識是第八識,憬興法師說:「以種子識功能不亡,名剋識。」種子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它的功能就是記憶儲藏,好像倉庫一樣,所有資料都存在這裡面,像電腦檔案一樣。這兩種說法匯集,內外皆記,外面有天神記錄你的善惡,裡面有自己第八識把它儲存起來。
『終入惡道,自有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罪報追隨,故輾轉在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輪迴。我們生生世世造的惡業多、善業少,死了以後到三途投胎,在三途把我們的罪業消完,再到人道來。在人道,三途習氣還在,習氣不好斷,看到惡很容易就被感染上,近惡而遠善,就是親近惡人遠離善人,惡業要是成熟了,又墮惡道。這個《地藏經》講得很清楚,三惡道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苦惱。『累劫難出,痛不可言』,「累劫」是多劫,多生多劫要過這樣的苦日子,這個多苦!好,盜惡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淫惡,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