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盜惡之行,源於三毒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21/1/8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19
《淨土大經解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九十八頁,從第四行第三句經文看起,從: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
從這裡看起。這段經文說明五戒第二條的偷盜戒,也就是偷盜惡,偷盜是惡業,就是盜戒。在註解裡面解釋這個盜,「於有主物,若多若少,不與而取,皆為盜惡。」這個註解說明偷盜的定義,什麼叫做盜?盜的定義,最重要的就是不與取。於有主物,就是這個物,不管什麼物品,有主人的,是有主的,如果沒有得到主人的同意,就給它拿過來佔為己有,這個就是盜,就是不與取。這個主人沒有給我,我自己就把它拿來了,這個就叫盜。若多若少,就是不管多、不管少,主人沒有給與而去取,把它拿過來,都是屬於盜惡。當然這個當中,偷盜的惡業有輕有重、有大有小,這個差別當然很大。
盜,偷盜這一條,可以說戒相很細,在我們中國佛教近代民國初年弘一律師,我們一般稱弘一大師,他一生專攻戒律,對戒律很有研究。這個戒,在我們淨宗九祖蕅益祖師,他自稱菩薩戒沙彌,就是他只能做到菩薩戒,出家的聲聞戒、比丘戒他退戒了,做不到,退到沙彌戒,他只能做到沙彌戒。他的學生成時法師,就是整理蕅益祖師一生著作的。他的弟子、他的學生成時法師,他看到老師自稱是菩薩戒沙彌,他就自稱是出家優婆塞。一般經典上講優婆塞、優婆夷,是指在家男眾女眾受持五戒的,在家優婆塞(男眾)、優婆夷(女眾)就是受持五戒的。他自稱出家優婆塞,就是現的是出家相,但是他只能做到五戒。所以,老師自稱菩薩戒沙彌,他自稱出家優婆塞,只能持五戒。到了民國弘一大師,他是律宗的祖師,他說他是多分優婆塞,出家多分優婆塞。五戒全部都能持叫滿分戒,多分戒就是五戒當中只能持三條、四條,就是三條以上的(三條、四條戒),就叫多分戒;只能做到一條、二條,叫少分戒。所以五戒是可以分開受,你能做到哪一條就先受哪一條。
弘一大師他說五戒,其他四條戒他有把握,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四條他有把握能做得到。但是不偷盜,他說他沒把握,因為盜這條戒的戒相很微細,很容易觸犯,自己也不知道。當然大的方面不會去偷盜,但是一些小的方面,可能不知不覺也會犯到。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舉出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在奉祀官府當主任祕書,就是在孔子的嫡孫孔德成先生他的機關上班。以前奉祀官府就是祭祀孔子的,屬於總統府的特任官,政府遷到台灣來,這個奉祀官府在台中。雪廬老人在那邊上班,公家機關都有寫公函的這些信封、信紙,他如果要拿一張信紙,公家的信紙拿來私人使用(就是拿來自己個人要寫信,不是用在公家方面,是用在私人方面的),他就會給孔德成先生報告,他說我拿一張來寫我私人的信,可以不可以?當然可以。每一次要拿就要跟他講一聲,後來孔先生跟他講,大家不都這麼拿嗎?就不用講了。他說我要跟你講一聲,經過你同意,不然我犯了盜戒,就一張信紙。所以像這些地方就很細。因此弘一大師說盜戒這一條,他沒有把握持得很清淨。當然基本上不會去偷盜,但是微細的地方,可能不注意也會觸犯。我們現在能持的,主要是說我們自己知道的方面,我們就盡量去避免。
「盜惡之行,源於三毒」,就是為什麼人會有偷盜這條惡業?這個根源,還是從三毒貪瞋痴這個煩惱有關係。「貪欲慳吝,易生盜心。諸惡相資,以成盜過。」這個貪欲,欲望多,他不知足,不知足就會貪求,貪愈多愈好,往往就會產生總是想佔人家便宜那個心,自己不肯吃虧,自己有的吝嗇也不肯布施。嚴格的講,凡是有佔人家便宜的心,那個都是屬於盜,自己不肯吃虧,總是想自己多佔一點便宜,這個就是盜心。盜的行為,是有這個盜心他才會有這個行為。易生盜心,吝嗇不肯布施,這樣就容易起盜心。過去我們也有看過,菜市場有人去買菜,以前買菜,賣菜的有時候會附帶給一根蔥、兩根蔥,就不算錢的。有一些人給了一、二根,他還不夠,他自己再多拿一根,這樣他也好。像這個很小的地方,好像也微不足道,但是都是屬於盜,就是佔人家便宜。他賣菜他是有賺你幾個錢,附帶給你一、二根蔥,你再給他多拿個一、二根,多佔一點便宜,總是怕自己吃虧,這都屬於盜心。所以這個微細的地方也容易去犯。我們基本上不佔人家這些便宜,特別跟那些肩挑小販,不要跟他計較。你說他賣那個,他全部都不要本錢,他賺你就那麼多,你跟他計較那些幹什麼?像《常禮舉要》講,就不跟肩挑小販計較那個。
下面講,『不順法度』。這個世間人民不順法度,至不顧前後,這是說明貪欲之過。「不順法度」,這個法就是法律、法規,不守法律、規則,也不遵行制度。在中國,這個法度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仁義禮智信,五常;四維八德,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五倫: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這個是五倫。倫常,五倫,這個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就是這個五倫。所以要守住五倫的倫常,守住仁義禮智信、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是天然之法,不是誰去制定的,它本來就是這樣,本來人就應該要依循這個法則來遵守。好像天地運行它有一定的法則,天亮的時候就亮,天要黑就黑了,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所以法度含義也很廣,包括一切的道理、倫理、道德、法律、風俗習慣。人的思想言行要如法,就是要順這個法度。違背法度就是罪過,小的是過失,大的是罪過,罪惡、罪孽,造罪業。
『奢淫驕縱』,「奢」是奢侈,現在講太浪費了。人不知足,生活太驕奢浪費,就是拼命花錢,花光了怎麼辦?趕快再來賺錢。現在這個功利主義的社會,大家拼經濟。拼經濟要幹什麼?享受,揮霍無度。講比較實際一點,實在是浪費地球的資源。所以這個奢,奢侈。「淫」,三點水的淫,就是過分的意思。無論做什麼事情,過度、過分,就是超過需要的分量。譬如說我們去餐廳吃飯,菜點太多,吃不完就丟了。現在我們也看到很多餐廳,在台灣早期,現在可能還有。這些年我們常常去大陸,看到很多餐廳一桌幾十道菜,吃沒有一、二道就統統倒掉,這個就非常可惜,所以大陸上政府提倡光盤運動。在早期台灣我們蔣經國總統提倡梅花餐,大陸提倡四菜一湯。今天中午上品蓮的駱居士請我們去松江路一家港式的餐廳吃飯,那個素食的,點的菜我們都吃光了。後來我們看到桌上有個小牌子,光盤它可以有獎勵的,可以換十塊錢,就是吃光了可以換十塊錢。我們如果去吃十次,都統統光盤,可以換一盤蘿蔔糕。雖然這是一個很小的,但是這個做法的確也是勸人要惜福,不要浪費,這個也是好的,鼓勵大家盡量能把它吃完。所以它那個菜出來,每樣分量不會太多,多少人,大概那個分量足夠吃。我覺得這樣很好,大家吃了也不會有負擔;如果太多了,吃不下硬撐,實在也不行,也會生病的,那也不可以。所以有時候我們吃不完,就是能打包我們就打包,帶回去下一餐繼續吃。但有一些人他就不願意,反正他就丟了,那就很浪費,就是過分。這是舉出個例子,我們吃的、穿的、住的,這些太過分了,都是屬於淫,無論什麼事情。所以這裡這個淫,不是專指男女婬欲那個婬,這個淫字是廣義的,任何事情沒有節制。「驕」是驕橫,仗勢欺人,欺負人。「縱」是放縱。
『任心自恣』,「恣」是放縱。註解講:「男女共居,不順法度,放情縱欲,但圖快意,不懼罪譴。」富貴人家飲食起居都過分了,特別有一些豪富,很有錢的人,他在山川秀麗的地方蓋那個別墅。蓋得很大,平常也沒有時間去住,可能蓋了那麼大,一生去住一個晚上都沒有。他蓋那麼大,這個就叫過分,浪費了。蓋在那邊,自己也沒辦法去住,蓋得那麼大,而且還要請工人去打掃,像現在請個外勞去住在那裡看房子、打掃,實在講那房子誰在住?請的那個工人在住,他在享福。所以那個工人有福報,主人沒福報去住。所以這個就是過分了,這個實在講不需要,不需要去蓋個大別墅,沒時間去住。有一些有錢人他蓋了那個,主要是要炫耀自己的財富,跟人家比,我擁有什麼高級別墅。像過去香港有一些豪富人家,還有一些電影明星錢很多,買那個別墅很大,那個都是過分了。所以在網路上我也看到,上個世紀的一些港星,很有錢的,到晚年都很慘,福報享盡了,年輕的時候飛黃騰達,真的是驕奢淫欲,太過分了。所以實在講,好山好水的地方,不需要自己去蓋個別墅,你偶爾有空去度個假,附近現在那個旅館很多,高級旅館去租一間就好了。
像一九九八年,我們師父老人家他在美國聖荷西一個房子,過戶給我。那時候館長往生了,館長她的房子就她兒子去繼承。館長往生,他就沒有再去聖荷西,他就到新加坡去了,那個房子就過在我的名下。過在我的名下,實在講,我也沒有時間去住,偶爾去美國,到那邊可能去住個一天、二天。師父那個房子給我,實在講我就有負擔,為什麼?我要交稅金,美國的房屋稅滿貴的,社區還要管理費,倒垃圾也要錢。算一算,我一年去住三天,然後在二十年前要二、三十萬台幣,住三天。後來美國淨宗學會楊會長跟我講,他說悟道法師,你一年來住三天,要繳二、三十萬的錢,他說你那個錢拿來,你去租總統套房都夠了,都還有剩。我想一想也對,後來我就給師父報告。那時候我們師父老人家就到澳洲去,那時候澳洲房子便宜。我就想經濟也要算一算,一個房子你是一個負擔,所以我就請同修幫我賣了。賣了,我再算一算,那個時候澳洲的房子還便宜,去買一間,還有剩一半的錢,放在銀行有利息,然後來養那個房子,這樣我就輕鬆了。後來這個賣了之後,我要去澳洲買房子,我們師父就說,你去買旅館、買教堂。我說師父,這個錢沒那麼多,買不起。後來台北杭州南路佛陀教育基金會要在深坑蓋華藏園區,現在也蓋很多年了。後來他們去跟老和尚化緣,說他們要在那邊蓋。後來老和尚說,你美國賣的那個房子的錢,不如就捐給基金會。所以那個錢,師父的房子賣的錢我也不敢用,所有賣那個房子的錢全部捐給基金會去蓋,深坑大家如果去看,在山上有個華藏園區,現在提供人家去共修的地方。所以師父送給我的房子,我到最後就是這樣處理了,也就沒有了。沒有,實在講,你布施出去,我們需要用的時候也不怕沒地方住,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住火車站,還是有房子住。所以以前我在圖書館,有一個老尼師就勸我說,你供養的錢要都存起來,不然以後人家不讓住你道場,你就要去睡火車站,自己要買個房子。後來我還是聽老和尚的,盡量印經布施結緣。實在講,這個也印證了,你在布施,你也不吃虧,真的這個都有因果,財布施得財富,不要怕吃虧。
所以不需要去浪費那些不必要的錢。的確我們買房子那個錢,那些稅金,你偶爾去住住,真的,住旅館還住得很舒服,而且我們走了也不用去擔心要打掃,什麼稅金、什麼維修,統統不要去操心那個事情。所以你去住住旅館,那不是一樣也是一個享受嗎?而且這個享受還沒負擔。你自己弄個房子在那邊,你就有負擔了。所以像這樣的別墅,不是只有一個,全世界都有,很多有錢人他就是喜歡這樣,蓋一個自己的別墅。像我們現在北投,很多人去蓋那個別墅,有溫泉的。如果天天住在那裡,還比較夠本;如果不是天天住在那裡,蓋那個也意義不大,你要泡,隨時去泡一泡就好了,那個店很多,那些賓館很多。所以花那麼多錢,埋在地下,表示自己擁有,這個真的是迷惑顛倒。所以有錢有勢,浪費這些錢。我們要知道這個世間還有多少窮苦的人,沒吃的、沒穿的,被凍死的、餓死的,還很多。如果把蓋別墅這些錢,拿去救人、去幫助人、去布施,積功累德,可以救很多人。偏遠地區,像這些獎學金,你有錢人一點點,對他們來講幫助都很大。所以蓋一些學校,蓋小學。
所以在二十年前,福建福鼎有個法師,那個時候大陸剛剛開放沒有多久,經濟還是很窮,我們在新加坡碰到,他說他們家鄉那裡有些山上偏遠地區都沒學校、沒有教室,弄個破房子連個黑板也沒有,老師、學生就在那邊上課。所以他就去那邊化緣說他發心回去他們家鄉蓋小學,後來在新加坡人家供養我一些錢全部捐給他。捐給他,那時候工程費還便宜、工資還便宜,所以我們捐的也不是很大的數字,但是他真的就蓋了幾棟教室。所以蓋好,他照個照片給我看,而且他那個學校叫華藏小學。他一直請我去看,我到現在都還沒去看。所以真的,有錢人你布施一點點零頭給那些窮的人,對他們來講,他們都很好用。所以有錢要想到那些沒錢的人,幫助這些貧苦學生安心讀書。所以有錢應該多做一點社會公益,多做一點好事,絕對不要貪圖自己過分的享受,那就變成造罪業了。
這裡講的五惡就是五種過失,五種罪惡感召的。對自己來說身心不健康,對環境來說就是演變成天災人禍。災禍絕對不是偶然,都有因果的。像去年、今年這個瘟疫,還有其他的災難,水災、火災等等,這些天災人禍都不是偶然的,是眾生造惡業,那個惡業的力量感召來的。在《歷史感應統紀》這本書,說明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報,絲毫不爽,是民國初年許止淨老居士根據二十四史講的因果報應,抄錄兩千多條,印光祖師有寫序文。二十四史就是以前官方記載歷史發生的事情,所以這個算是正史,國家史官記錄的一個正史。所以這個史就是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每個朝代的興衰都有它的因果,都是善惡因果報應。今天全世界的人否定因果,你講到因果,他們認為是迷信,不符合科學,否定倫理道德,否定宗教的教學,只認同科學,那這個世界就愈來愈亂,災難愈來愈多。「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這三句經文,就是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社會的寫照,現在社會就是這個樣子,現在人就是這個樣子,不守法,不守規矩。而且還把這個不守法、不守規矩合理化,不是愈來愈亂嗎?這樣你能夠說沒有報應嗎?肯定有報應的。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誑。】
『居上不明』,「上」是指上面的領導人,我們現在講上司,上面的領導,在從前是帝王、皇帝,現在是國家的總統、總理這一類的。上面的領導人他沒有智慧,迷惑顛倒,所以是居上不明。「不明」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他治國都治得很亂,政治辦不好,就出現很多問題。因為在上的人你沒有智慧,迷惑顛倒,當然你很多政策是錯的,所以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這個領導人所任用的官員,當權的人,就是有這個權力的人不正,貪污、舞弊、賄賂、心術不正,不是為老百姓謀福利,不是為人民,而是想盡方法詐取老百姓的財物來供養自己。所以這個政治人物如果前提不是為人民,那肯定就造這種罪業。現在的政黨一黨之私,他是為了這個黨,他不是為了人民,那人民就倒霉了。現在很多民意代表,他是為那個黨在講話,不是在為人民講話。這個執政的有什麼錯誤,同黨的他就去袒護他,選那個民意代表幹什麼?乾脆不用了。民意代表是要監督政府,是不是?他有錯誤,你要指正出來;他對的,你要支持,不管什麼黨,應該是這樣,這才是叫正。你不正,就是我是這個黨的,他錯了,我也要支持他;不是我這個黨的,他對的,我也是要反對他,那這樣害到誰?就害到人民,是不是這樣?所以像現在這個民意代表,應該不能有黨派的立場,因為有黨派立場,我就為我這個黨,我這個黨錯了,他也不敢講,是不是?所以民意代表應該他是要比較超然的立場,他不屬於哪個黨派,他前提就是為人民去監督政府。如果你有黨派的立場,你就有私心,為一黨之私。現在政黨惡鬥不都是這樣嗎?就是這樣。所以你說現在這個民主制度,到底比那個皇帝的制度好還是不好?實在講,各有優缺點。就像我們老和尚講的,好人,什麼制度,他去做都好;如果選的那個人不對,再好的制度,也會被他破壞,因為法律你可以去操縱。所以這個是偷盜,這就是偷盜。在註解講,「在位者利用權勢巧取豪奪,損人利己,誤國殃民,種種惡業。」損人是真的,沒有利己,利己是假的,為什麼?貪污那些錢,千百億財富,想盡方法隱暪,怕人知道,存到外國銀行,結果外國銀行一倒閉,一分錢也沒有;或者是被國家查獲貪污,入獄服刑,財產充公。在位者利用權勢巧取豪奪,真的是損人利己,誤國殃民,造種種惡業,但那個權勢不是永恆的。今天報紙報得很大,美國國會被攻進去,十萬人去攻佔,川普那些川粉已經失去理智了。美國開國以來是第一次國會被攻進去,所以全球震驚。美國它是民主國家的一個代表,現在變成這樣一個情況,大家也很難理解。本來大家都很嚮往美國民主自由那種制度,但是亂,大家對這個民主法治就打很大的問號,到底這個是不是就比較好?這些都是這裡講的。
『陷人冤枉,損害忠良』,「陷人冤枉」就是誣陷人,冤枉好人,陷害忠良的人。為什麼要去陷害?為的是要奪取他的權位、財富,他要他那個位子。以前有個議員跟我講,他說師父你要知道,如果有人一直罵那個位子上哪個人,他就是想要他那個地位,想要換他去做。這個就是不對,不能這樣。所以你要得到那個位子應該如理如法,你自己真正是為國為民,那個才能真正有受用。如果用這種不如法的手段去取得,那就造業,縱然得到,造的業就更重;沒有得到那個地位、財富,造的業還比較沒那麼重;得到了,肯定造的業就更重了。「忠」是敬事直行、奉公忘私,這個才叫忠,不能有私心,一切為人民。敬事就是對事情他有敬業的精神,對這個事情恭敬,把這個事情做好就是敬事,這叫敬事直行、奉公忘私。「良」是善良。陷害忠良的人,對國家、對人民就是損失了,你把那個忠良的人把他拉下來,然後換一個不好的人上去,那這個國家就慘了。就像現在選舉一樣,你選的人不對,大家全民買單。現在美國也表演給我們看。真的要覺悟,要聽佛講的。
『機偽多端』,就是用心機、用欺詐,機詐偽善,種種不一,就是勾心鬥角,都用心機。這個為了什麼?他要謀取他的利益。為我的國家謀取利益,他就不惜去損害別人國家的利益,損人利己,他就幹這個事情。從因果論的觀點來講,損人利己,他也沒有得到利,實在講還有害,不懂因果就沒辦法。《太上感應篇》講,「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又講,「橫取人財者」,橫取就是用蠻橫、不合理的手段,去奪取人家的財物。這些都屬於非義之財,這就是偷盜。取非義之財,橫取人財,必定有水災、火災、盜賊(你偷盜人家的,人家也要偷盜你的),不然就有疾病,還有自己的子女會死掉,「家口以當之」,就是你橫取人財,你家裡的人會短命,會很早死,不然就是一個什麼意外死。如果不是死喪,就有「水火盜賊」、「疾病口舌」,口舌就是訴訟、打官司,來消散你用蠻橫的手段去取得的這些錢財,用這些把你消散掉。這個因果,我們讀了《太上感應篇》,我們現在在社團,我們上班時間,我都要帶大家上班前先讀一遍《感應篇》。現在大家讀,印象比較深刻了,然後我們再給他舉出現在社會發生的事情,你去對照一下,是不是這樣?所以這個花報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讀了經才有是非善惡的標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真的絲毫不爽。
下面講『心口各異』,「心口各異」就是說的跟做的不一樣,欺騙人,奪取利益,很會講、很會說,話說得很好聽,但是實際上做的又是另外一回事,就是在騙人。騙人的目的,還是為了自私自利。所以「機偽多端」,用心機、用欺詐,機詐的行為,偽善,種種不一,這個就叫機偽多端。現在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的。『尊卑中外,更相欺誑』,「尊卑」,尊是地位高的,卑是地位低下;「中外」,裡面的人、外面的人,上下內外互相欺騙。「更相欺誑」,就是互相欺騙,欺誑是詐騙。就是無論尊卑上下、內外親疏都在騙,在當中取得利益。為什麼這麼做?問題是出在欲望。什麼叫欲望?就是功利主義。現在的人都是落在功利主義上面,這個功利主義,不但世間人,連宗教界的,學佛法、學習傳統文化,如果不明瞭什麼叫功利,往往我們自己落在這些名聞利養上面,實在講,我們也不知道。所以功利,人把利擺在前面,他就不講義。所以《論語》孔子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小人就是他只要有利就好,不管合法不合法、合理不合理,他只要取得利就好,小人喻於利。現在全世界的人不都這樣,不都為了個利嗎?今天是朋友,建立在什麼關係基礎上?建立在利害這個關係基礎上。今天你我有利,我們是朋友;沒有了,那對不起,就不是朋友了。義就不一樣,義就是講道義,道義就是合理的,義它就不是在利這個上面了。所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愛財,就不擇手段。但現在人他也不管這些,講這些什麼道德,那個值幾個錢,他現在得到利益再說,他不信,他不信那一套。但是這個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不信,它還是這樣。你信是這樣,不信也是這樣,不是說不信就沒有了,那大家統統不要相信不就沒事了嗎?佛也不用講經了,那麼辛苦幹什麼?講經,勸眾生。為什麼辛辛苦苦講經勸導眾生?就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你明瞭了,真的是趨吉避凶。你斷惡修善就趨吉避凶,避開凶災,趨向吉祥。如果你不懂,不相信,一直造惡業,那肯定後面有惡報。果報,不是說你不相信它就沒有了,如果信就有,不相信就沒有,那佛就不用講經,大家只要不信,不就都沒事了嗎?事情不是那麼簡單。
所以這些都出於欲望,為什麼有功利?就是有欲望,佛法講貪瞋痴。人只要把欲望放下,他就不迷惑,不會迷惑就不至於做錯事情。這個欲望就是六根對六塵生起貪瞋痴慢,生起這個煩惱那就造業,業就一定有果報。事實真相通達明瞭,不但不敢造作不善,連不善的念頭都沒有,因為念頭是意業,起心動念也有報應。《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所以我們這個念頭,身口的行為還沒有去造,但起心動念,起一個惡念,凶神就來了。起一個惡念,這個惡業還沒有去做,只是起這個念頭,馬上凶神就招感來了,隨之就是跟隨來了。起一個善念,要幫助人、利益人的念頭,善事還沒做,吉神就來了。吉神來了,就是降吉祥;凶神來,降災殃。所以起心動念,還沒有去造作善惡業,吉神、凶神(只要起心動念)馬上就感召來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佛為什麼勸我們念佛?你最好的念頭就是念佛,你起佛念,你就招感阿彌陀佛來了。所以淨土,淨念,淨念相繼就是心沒有其他的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念,這個叫淨念。淨念的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起善念感召吉神,起惡念感召凶神,起佛念就感召阿彌陀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事實真相如果真正通達明瞭,不敢造作不善,連不善的念頭也沒有,因為念頭是意業,也有報應。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這段經文是講欲貪亡身,就是貪欲太過分了,就身敗名裂。『瞋恚愚痴,欲自厚己』,「瞋恚」就是火氣很大,很容易發脾氣、沒有智慧,只顧自己的利益、名聞利養。解:「以瞋痴二毒助長貪心。」這個註解講,以瞋恨心跟愚痴心二毒,貪瞋痴我們一般稱為三毒煩惱,這兩個煩惱來助長貪心的增長。《會疏》講,「三惡相資」,這是《會疏》的解釋,就是三惡互相有牽連,相資就是互相助長,三惡就是貪瞋痴,貪幫助瞋、痴,瞋也幫助貪、痴,痴也幫助貪、瞋,所以貪瞋痴它是互相的助長,助長這個煩惱,互相幫助,「熾發邪欲」,就是這種欲望是不正當的,是你不應該得到的,「吸引他財,欲積自己,故云欲自厚己」。吸引他財就是吸收、引進別人的財富到自己的口袋,就是要累積自己的財富,「故云欲自厚己」,就是自己要豐厚。『欲貪』是貪欲。《維摩經》講的兩句經文,「身孰為本,欲貪為本。」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根本的原因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這個身體?欲跟貪為根本,因為有欲貪。你怎麼會到人間來?對人間有了欲貪,有貪欲的念頭,這一生緣成熟了就到人間來,因就是貪。父母跟我們過去生有緣,父母是緣,這個因就是我們有貪欲的念頭,遇到了,跟這個緣相會,我們就投胎到人間來,得到這個人身。所以佛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欲愛不重就不會生到娑婆世界,欲愛是造成輪迴的第一個因素,六道輪迴第一個因素就是有欲愛。佛首先教我們要看破五種見惑,五種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一定要知道這個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好像我們穿在身上的衣服,這個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我所有的,不是我。這個身,我們這個身體有生有滅,就是生老病死,我們身體有這個變化。「我所」有變化,就好像我們穿衣服,衣服穿久了會舊、會破。所以這個身體就像衣服一樣,久了就老病死,到最後就滅了,死了就滅了,就沒有了。所以這個身體是有生有滅。所以我們講生死,是就這個身體來講。我所是有生滅,真正的我沒有生滅,不生不滅。什麼是我?阿賴耶識是我,來投胎的這個神識,那個是我。投胎,阿賴耶識它最先來,死亡的時候它最後離開,那個是我,那個不會消失的。所以輪迴就是阿賴耶識業習種子變現出來。
生生世世所造的業,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無記業就算不上是善惡,它不是善、也不是惡,所以叫無記業。善業感得三善道,惡業感得三惡道,就六道輪迴。惡道壽命很長,地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墮到地獄都是算劫的,那個時間是太長了。如果積大善,修禪定,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那是在六道最頂端,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個大劫,一個大劫是什麼?這個星系(世界)成住壞空一次,就是一個劫。也就是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他壽命才到。到了非想非非想天,還是出不了六道,壽命很長,但是時間到了還是六道輪迴。地球成住壞空,壞了就沒地方住了,壞了到哪裡?到他方世界去了。他方世界有同樣的天堂、有地獄,該受罪的繼續受罪,該享福的繼續享福,繼續六道輪迴。所以三惡道消惡業,三善道消善業。清淨心中善惡都沒有,不造業。怎麼樣不造善惡業?斷惡修善,不著相,不把斷惡修善放在心上,就是《金剛經》講的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著這個相,那就不造業了,不要放在心上就不造業了。身可以去造,心不著這個相。天天斷惡修善,也不著我今天斷了什麼惡,我今天做了什麼好事,不要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我們念佛人就比較方便,我們就提起一句佛號就好了。所以不能有心,有心你就落在善惡二邊,就出不了六道。菩薩隨緣妙用,隨緣就是他有造作,斷惡修善,有這些行為、有這些表現,這些造作;妙用,他就不著相,心裡不落痕跡,就沒有業,那就叫淨業,不是善業、不是惡業,叫淨業。用什麼心去造作?就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就《金剛經》講的不著相,你就超越了,這個就是佛菩薩。跟佛菩薩學習,造作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全部是智慧了,智慧在用事,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現前了,這個起作用,這個就是佛菩薩的生活。
我們今天世界上一般人起心動念是知識,我們現在講知識分子,這個知識當中有正的、有邪的、有善的、有惡的,知識有這些方面的不同。自性清淨心,用真心、清淨心,他超越善惡,叫至善。止於至善,純淨純善,至善就是善惡都超越了,沒有了,那個叫真善。惡業感得三惡道,善業感三善道,還是製造六道輪迴。所以以佛法的標準來看,惡業不善,善業也不是至善,因為出不了六道。雖然在六道,人天道是比較好,但出不了六道,終究還要輪迴。超越六道,這個善是真的,真的善。所以一著相,就是製造六道輪迴,怎麼能超越六道?要出輪迴就不能造輪迴業,輪迴業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佛教我們用心像鏡子一樣,不著相。不著相,《金剛經》講得最詳細,就是觀照,心像鏡子一樣照萬物,照得清清楚楚。你看鏡子它照得很清楚,但是它有沒有落痕跡?沒有,它還是清清淨淨的,外面的景像照得很清楚,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我們學佛,就是學像鏡子一樣,這個心像一面鏡子,我們接觸看到外面的種種境界清清楚楚,但是不受污染,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不著相。這是鏡子。但是我們六道凡夫就污染了,就像照相機一樣,一照影像都進去了,就有這些相,照相機底片就有這個相了。鏡子沒有,鏡子,你來的時候照得很清楚,你走了,它就沒有了,乾乾淨淨。正當在照的時候,它還是乾乾淨淨的,所以佛教我們用心如鏡。這個就是《心經》講觀照,觀照這樣的心來見這些事物,不著相。諸佛菩薩不管照什麼,他心地始終是清淨的,他沒有絲毫的污染,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下面《會疏》講:「欲海深廣,不知厭足,無尊無卑,無富無貧,唯求收積,嘈雜奔波,故云欲貪等。」欲望像大海一樣,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沒有滿足的時候,有還想更多。尊卑貧富,都在造這個業。貪而無厭,貪財色名利、七情五欲,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六道輪迴相應,跟淨土不相應。我們很冷靜去觀察,從早晨到晚上,晚上要睡覺,這個一天我們念了幾聲佛號?是佛號多,佛的這個念多,還是妄念多?妄念就是製造輪迴,佛號是造淨業,淨業往生極樂世界,果報在極樂世界。兩個一對比,佛念得太少,妄想太多,妄念沒有中斷過,這就是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道理。念佛念得太少,念佛的功夫伏不住我們的煩惱習氣,壓不下來,這樣就不能往生了。佛號要有力量能把煩惱習氣控制住,這個人就決定往生。認識之後自己曉得,念佛是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沒有任何事情比這個更大,其他都是小事了。這樁大事,讓我這一生能脫離六道輪迴,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這樁事情,我們大家也共同勉勵,分秒必爭,念一句是一句,念一句有一句的功德,有一秒鐘的時間多念幾句佛號,這個是我們帶得走的,其他我們都帶不走。這一秒鐘沒有佛號,我們就空過了。我們現在有念佛機,幫助、提醒我們念佛,還有念珠,也是提醒我們念佛的。我們在走路的時候,沒事的時候,就提起念佛。所以沒有念佛,空過了,這個就是我們最大的損失。
夏老居士在《淨語》講佛號要搶救,他講得很有意思,搶救一句是一句,意思爭取多念一句,搶救一句是一句。可見得真正的大德對念佛非常重視,他都不讓它空過。為什麼不讓它空過?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第三時繫念開示,「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須臾就是一下子忘記念佛,一剎那輪迴業又起來了,結業之所。短暫的時間沒有念佛,馬上那個輪迴業的心就又冒出來了。所以我們時時刻刻提醒念佛,現在這個念佛機非常方便。如果有一些人多的地方不方便帶念佛機,怕有些人聽了他會排斥,就用念珠默念,這個也是一個方法。帶一串手珠,我們摸到這個念珠,就是提醒我們念佛用的。念珠它的作用就是提醒念佛的,所以最少帶一串手珠,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念。所以輪迴苦,佛說得一點都沒有錯,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留戀。這些金銀財寶假的,給你看一看,一樣都得不到,包括這個身體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能帶得走的就是這一生造的善惡業。三種業報:一、「現報」,現世所做的善惡業,現在受到的善惡報,今天造,明天或者這一生受的報都叫現世報;第二「生報」,這一生所做的善惡業,來生才受善惡報;第三「後報」,第三世之後,不一定哪一生,因緣際會的時候果報就現前。所以人決定不作惡,道理在此地。所有一切惡果自己要承受,不要怪別人,把這個業緣化解了。佛教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要懂得怎樣化解。沒有貪瞋痴,化解很容易,我能吃虧、我肯上當,吃虧上當是化解怨結,重罪輕報。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段經文我們還沒講完,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