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三十三品至三十七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0/8/8  三重淨宗學會  檔名:WD02-013-0002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我們上星期從這一品跟大家來學習,都按照經文直接來講解。有同修問,有採用什麼註解?本來我想直接講經文,這樣進度快一點;採用註解,時間就比較長。但是有採用註解,當然會比較詳細,我們來學習也會更深入、更明瞭經文的義理,但時間長一點。後來我想一想,還是採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黃念老的《大經科註》,這個註解註得相當豐富,我們時間稍微長一點也值得。

  《無量壽經》是我們淨宗學會修學的主修經典,當然我們淨老和尚勸我們淨宗同修,大家對這部經要常常讀誦,為人演說,因此我們大家長期讀誦、聽講、學習這部《無量壽經》當然是很有必要。我們今天還是從三十三品,從前面,因為上個星期我直接講解經文講了一段,也沒關係,我們從這品開始再加上個註解,這樣也更詳細。我們攝影組有個資料可以依循,他們來打字也比較方便。

  這一品在《大經解》裡面,黃念老他有一段註解:「上品顯極樂殊勝超絕,淨定安樂,令眾欣慕,發願求生。本品則說娑婆穢惡,眾生障重,三毒熾盛,因惑造業,苦報無盡,沉溺苦海,痛不可言」,上品是指三十二品。我們淨老和尚把三十二到三十七這個六品經,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那時候剛剛宣講這部經典,也編了《淨宗朝暮課》,這個課本也有流通;早課是第六品四十八願,晚課就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三十二品是給我們明顯來說明極樂世界殊勝超絕,就是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從第六品四十八願之後,在「佛光遍照」後面幾品也都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是給我們說明極樂世界的殊勝,令我們聽到極樂世界這麼美好,我們生起羨慕之心,信願求生西方的心,就發願求生,這前面三十二品講的,講極樂世界的超勝。

  「本品」,本品就是指三十三品,「勸喻策進」這一品。這一品就是說娑婆穢惡,說我們現在住在這個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穢就是污染很嚴重,不清淨,惡就是造作惡業很多、很重。眾生的業障很重,三毒是貪瞋痴熾盛,就是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激烈,一直增長。煩惱就是惑業,惑業苦,迷惑我們自然就造惡業,造了惡業必定後面有苦報,「苦報無盡,沉溺苦海」,我們在六道裡面是苦海。只要我們在六道,佛經上講是苦海,苦海無邊,「痛不可言」,痛就是痛苦,這個痛苦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來說明。所以三十三品就是講我們這個世界的情況。「這個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在大乘經上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世界環境好不好,都跟人心有密切的關係, 心好環境就好,心不好環境就不好。這個地球上人類,如果大家都不貪、不瞋、不痴,大家都修十善,地球不會有災難,一定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現在我們看到整個地球是風不調、雨不順,國不泰、民不安,這也是地球人類心不好,造惡業,所以招感這麼多的災難。

  所以就是從心想生的。這個心想,現代科學也很流行、也很時髦的一個議題叫念力,就我們人那個念頭的力量,他們是講念力的祕密。「我們的念頭有非常大的能量」,所以我們也不要小看,我們起一個心、動一個念。佛在經上講,我們起一個心、動一個念,再微細的念都是周遍法界,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佛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念頭的能量,它能夠去改變物質,「科學家提出以心控物」,現代的科學家有提出這樣一個說法,用這個心的念頭來控制物質環境,這叫以心控物。再過個二、三十年,這一門科技會應用到我們現實生活上,「第一個就是健康」,治病不需要醫藥,「用念頭來治病」。「不善的念頭,會讓我們的細胞產生病毒,純淨純善的念頭能讓我們帶著疾病的這些細胞恢復正常,能讓居住的地方風調雨順」,化解海嘯、地震、旱災、水災、火災、瘟疫(瘟災就是現在這個傳染病)、風災,還有蝗蟲過境,饑饉。蝗蟲過境,糧食都被吃光了;糧食缺少,人類就會受饑饉。

  穢惡,五濁惡世。我們這個地球現在為什麼污染這麼嚴重?不好的事情這麼多,災難這麼多?這個由來都是眾生業障太重,造惡業造得太重;十惡業有十條,每一條都造得很重。第一條,殺生。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像我這個年紀,在我小時候那個殺生沒有現在這麼多,過年過節才有殺生吃肉,平常也沒有魚、肉可以吃;現在是天天吃、三餐吃,天天在過年,這說明現在的殺生比起四、五十年前,不要說四、五十年,三十年前都多很多很多倍了。還有墮胎的、殺人的,就更多了。十惡業就舉出第一條,光這一條那就不得了,何況後面還有九條!所以這個地球怎麼會沒有災難?現在新聞報導,第二波疫情又開始了。上半年新聞報導,下半年還會有第二波,現在第二波又開始。現在這個災難,的確就如同我們淨老和尚講的,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

  災難的業因就是眾生造惡業,三毒煩惱,貪瞋痴。「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這個貪瞋痴三毒是造惡業的根源,貪財、貪色、貪名、貪利,無所不貪。為了自己的貪瞋痴,一定就會傷害別人,來滿足自己的貪欲。所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諸苦盡從貪欲起」,所有的苦都從貪起來的,貪不到就瞋,貪瞋就愚痴。所以要滿足自己的貪瞋痴就會傷害別人、損人利己,所作所為就是損害別人來利益自己。「只要對自己有利的,殺人放火都敢做。國家跟國家為了爭利」,爭奪利益,「發動戰爭」。現在世界上為了什麼戰爭?爭利益,為了爭利發動戰爭;為了要損人利己,損害別人,利益自己。「任何戰爭,雙方死亡的人都在惡道,沒在善道。」因為戰爭就會引起瞋恨心,彼此都是你要我死、我要你死,那個瞋恨心達到了極處。所以佛在經上講,在戰爭中死亡的,大部分墮地獄,大多數;瘟疫死亡的,大部分生天堂。瘟疫就是像現在冠狀病毒感染,那個是瘟疫死亡的。瘟疫死亡的為什麼生天?戰爭死亡的下地獄?因為戰爭死亡都是瞋恨心,互相殘殺,所以死了統統下地獄。實在講,戰爭不管打贏、打輸,統統下地獄。所以從佛法的因果來講,戰爭沒有贏家,只有輸家。愚痴的人才會發動戰爭,不懂因果。瘟疫死亡,為什麼會生天?因為彼此染瘟疫,互相同情,那個善心、同情心。我們有句俗話講「同病相憐」,他那個善心所起來,所以他死了,他生天去了,這是佛在經上講的。所以戰爭死亡都在惡道,沒有在善道的。

  「故哀勸厭離,誨諭眾生止惡行善,精進行道,求生安樂。這是這品的宗旨。世尊勸我們要發心永遠離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不是一個好地方,教導一切眾生要止惡、要行善。善惡的標準是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精進行道,這個道就是信、願、持名,求生安樂,安樂就是極樂世界。」這是佛勸我們的,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我們要斷惡、要行善,我們要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樣才能解決問題,這是佛在這部經勸我們的。下面請看經文: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

  『共爭不急之務』,「大家都拼命在爭,爭的是不要緊的事情」,都是不重要的。我們世間人大家拼命在爭,佛說都是在爭那個不要緊的。《大經解》講:「世人皆共爭無關緊要之俗務,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但貪名利,故憂苦萬端,無有出期」。這是名聞利養、七情五欲,根本就是帶不去、得不到,我們天天在追求這些東西,「錯了,把時間、精神都放在這個上面,以為能得到,孰不知全是假的」。我們看到現在這個世界上的災難,海嘯、地震、水災、火災,你看現在大陸水災那麼嚴重;在澳洲,火災燒了四個月;印度蝗蟲過境……天災人禍,連我們的身體都保不住。

  昨天我在網路上看了一個新聞,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發生爆炸。有一個剛好在那邊拍結婚照,結果一聲爆炸,還好沒有被炸死,拍了一半,趕快很狼狽的就跑了,那個錄下來。佛在這個經上講的,再把我們現實發生的這種災難,我們再給它拿來對照,那非常貼切了。可能我們這個身體下一秒鐘就不在了。所以災難這麼多,連身體都保不住,何況身外之物?我們身外之物更是我們帶不走的。一個災難來了,幾秒鐘就沒有了,你看日本那個大海嘯,日本今年也有水災。我們世間人都是迷惑非常重,「嚴重的貪名貪利,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眼前縱然能夠貪得,想一想能享受幾天?在享受的時候,良心也不安,因為是損人利己得來的。如果沒有良心,果報都在無間地獄,你說他得到那些財富是福還是禍?「又何必幹這些壞事?貪名利,所以憂苦極多」,沒有辦法離開憂苦,世間人憂慮、苦惱。

  下面引用《會疏》的一段話:「夫物有本末,事有緩急。以辦了一大事為急先務」。儒家講「物有本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事有緩急,事情有輕重緩急,什麼事情重要的、什麼事情是不重要的,什麼事是比較急迫性的、什麼事情是可以緩慢的,事情總是它有輕重緩急。物有本末,佛勸我們要辦了一大事,這個一大事就是生死大事,這樁才是大事。佛勸我們,也就是佛門有句話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在六道輪迴,要輪迴到人道來不容易,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三惡道。所以古德也講,「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因為在六道輪迴,我們造惡業容易,修善難,不容易。所以我們俗話也講,學壞比較快,學好比較難。我們舉出一個比較實際的例子,比如說吃素,不殺生,我們就舉出這一條就好,其他暫且不談,這個世界人口這麼多,有幾個人他可以接受?大家想一想,有幾個人他能接受?我們在佛堂,大家都吃素,好像人滿多的,但是你要跟整個世界的人口做一個比較,不成比例,那很少數。說明什麼?修善難、斷惡難,造惡業容易。造惡業多,造惡業容易,當然墮落三惡道機會就多、時間就長,這是必然的。我們也有做好事,因為也有做好事,所以才能輪迴到人道,但是時間很短暫,畢竟做的好事還是少,造惡業還是多。所以三途是家鄉,人天是客居,好像出來旅遊,沒幾天又掉下去,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再出來。

  得到人身,如果沒有遇到佛法也是空過,白來一場。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但是得人身要聞佛法也很難,的確難!現在有人統計,全世界佛教徒大概五億左右。現在人口是七十幾億,五億,那也不成比例,懸殊太大了。佛法真的難聞,我們現在聞到了,好像沒什麼,好像很容易,但是如果你再看看整個世界,你就體會到真的難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在王舍城,王舍城有三分之一的人見過釋迦牟尼佛,有看見過;有三分之一的人沒見過,聽說有這個人,聽說釋迦牟尼佛,聞到佛的名號;另外還有三分之一連聽也沒聽過,同樣住在那個城市。就好像我們現在住在台北市這樣的,佛就住在那個城市,三分之一的人見過,三分之一的人聽說過佛的名號,還有三分之一聽都沒聽說過。住在一個城市,他都聽不到佛的名號,你看是不是佛法很難聞?我們現在不但聽聞釋迦牟尼佛的名號,連十萬億佛國土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都聽到了。你說這個難不難?真的,《無量壽經》講「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所以真是佛法難聞,我們現在聞到了;聞到了,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事情?就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這樁才是大事,才是最重要、最緊急的,其他不重要。我們這一生來做人,能遇到佛法,又能遇到淨土法門,又遇到這部《無量壽經》,又遇到我們淨老和尚這位大善知識給我們講解得這麼詳細、這麼清楚,我們這生來這個世間,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求生淨土,這樁事情才是我們這次來人間做人最重要的、最大的一樁事情,其他都小事。在六道輪迴,如果不脫離六道,總是容易墮三惡道。我們也千萬不能夠任性,還是要隨順佛的教導,如果不隨順佛的教導,隨順煩惱,我們一定墮地獄、餓鬼、畜生。不接受佛的教導,這就錯了,學佛就是要接受佛的教導,要聽佛的話,隨順佛的教導。不能任性,隨順我們的貪瞋痴煩惱,如果隨順我們的貪瞋痴,這就墮三惡道,墮三惡道真的是無有出期,「進去很容易,出來好難,真正是受苦萬端」。回過頭來想到,我們這一生得人身多麼幸運!

  我們最大的問題,壽命非常短促,幾十年就過去了,怎麼樣我們能夠得無量壽?這才是大事。這個地方用個比喻,「譬如人入大城中」,就是我們出外辦事,進入城市,「必先覓安下處,而後卻出幹事」。我們到一個地方去辦事,一定先找一個安住的地方,先訂個旅館,然後再出去辦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到晚上事情辦好有地方好休息」,這是我們一般在生活當中,到外面辦事都是這樣。「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現在先把淨土取得,我們先把這樁事情辦好,有把握往生西方,「我什麼時候往生都可以」,多住幾年也無妨,「說去就去」。如果我們這個事情辦好了,我們有把握往生了,在娑婆世界你辦什麼事情都不障礙。「如果淨土沒有把握,這個事情不管辦得好不好」,來生還是繼續六道輪迴。這樁事情就是比較嚴肅的事情,現在也是我們要去好好思考的問題。我們常常在想,我們有沒有把往生西方這樁事情,把它排在我們人生規畫當中的第一樁大事?是不是排在第一優先?還是排在後面又後面?如果把這個排在很後面,那我們這一生往生淨土真的沒把握。沒有把握,這個事情沒有辦好,來生還是繼續六道輪迴,甚至墮到三惡道。就是我們遇到超越輪迴的機會,沒有把它抓住,「還幹傻事,跟別人爭名奪利」,這個名利全是假的,你決定得不到,到頭都是一場空。非常可能又墮三惡道去,要爭這個東西,三惡道機會就很大。爭名奪利的心是三惡道的心,不是人天福報,連人天福報都得不到。「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這是用比喻,比喻到了晚上,晚上這是形容我們臨命終。「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花中,不落惡趣之謂也。」這是講我們壽命到了,我們在這個世界壽命終了,我們有個投宿之地,好像出外旅行有個安住的地方。這個投宿之地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生蓮花中」,不墮三惡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一朵蓮花」,阿彌陀佛把我們帶到極樂世界,放在七寶池當中,等這個花一開,我們就見到佛,見到佛我們也就成佛了,一生圓滿成佛。

  「然諸人緩於火急之事」,然就是我們世間人對這個很重要,火急就是十萬火急、非常緊急的,這個急加個火。我們大家應該都看過消防車,消防車開的車都很緊急,十萬火急,就是指救火,非常緊急的事情。是把了生死、求生極樂世界列為是十萬火急的大事,「往生極樂世界是火急之事」,非常緊急的大事,好像救火一樣。我們把這個火急之事給它疏忽了,沒有認真在做,「走不急之經營」,不急就是還在幹那個不重要的。這個世間無論什麼事情都是不急的經營,都不是很緊急的。「大命將盡,雖悔何益!等到壽命到了,後悔莫及。遇到淨土,為什麼不念阿彌陀佛?到臨終嚥氣的時候後悔來不及了。」所以這樁事情,我們還是平常就要重視。

  『劇惡極苦』,「劇惡是大惡」。《大經解》講:「惡是因,苦是果。殺盜淫妄酒,是為劇惡。造惡感受惡果,名為五痛五燒,如火燒身,故曰極苦」。「造殺盜淫妄酒這五惡,感受五痛五燒的惡果。」「五痛是現世的花報,現在你所受的,比如殺生的果報是疾病、短命」,身體很多病,惡病、重病、傳染病,這都是殺生的業因;還有短命,遭遇到意外災難,這跟殺生都有關。「偷盜的果報是貧窮」,所求不能如願,你去偷、去搶,果報會得貧窮。現在好像佔便宜,但是將來果報真的是得不償失。「或者於現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難」,或在現世當中受到刑罰。「五燒是來世的果報,多半是講地獄,地獄是一片火海。造地獄業,怎麼能不受地獄苦?」一定要受地獄的果報,「業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我們動一個念頭,一定要想一想後頭有什麼樣的果報」,就不敢再做了。

  下面引用《會疏》:「人世炎炎,猶如火聚,故云劇惡極苦」。「現在氣候炎熱,全世界許多地方溫度超過四十度」,最近這一、二年新聞常常報導,有人都是活活被熱死的。現在天氣很熱,真的是熱死人了,地球變成冷熱無常,整個溫度都升高。冷的地方特別冷,凍死人;熱的地方特別熱,熱死人。「仁義禮智信叫五常」,常是一個常道,「你不能違反它」,你違反它就反常、就不正常。我們身體反常、心理反常,地球環境它也反常。「我們活在世間真苦」,真的是很苦,特別現在這個世界整個都反常,更苦。在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不苦的,有錢也苦、沒錢也苦。真的沒有一個不苦,沒錢的人一天到晚想怎麼賺到錢,一天到晚找錢,為錢生煩惱,生活遇到困難;富貴人家,他的財物怕喪失掉。「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的怕丟掉,天天在擔心」,到最後還是一場空。

  『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營是經營,務是事務,勤身是勤勞其身。」「給是供給,濟是周濟」,我們講「接濟救助」。在《大經解》一段註解:「勤勞其身,經營事務,求能自給自足以度此生」。「士農工商、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一生勤奮努力經營,都是為了生活」,讓自己生活過得比較富裕。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就是指我們世間種種的人,各種身分、地位不同。「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財多者富,財少者貧;年老者長,年幼者少,種種不同之男男女女,無不同此愚痴貪欲之心,苦心積慮,憂念重重,奔波勞碌,無有已時。故曰:累念積慮,為心走使。」「這個心是妄心,就是妄想,為貪瞋痴的妄想在走使(奔波勞碌),身心都苦。」我們現前社會也都是充滿了貪瞋痴,都是在搞貪瞋痴,各行各業都是貪瞋痴。「痴是迷惑顛倒。」「貪心不斷增長」,不斷增長、不斷的膨脹,「膨脹至貪而無厭,沒有一樣不貪」。「一個人一生活在貪欲裡,多苦!真的沒有止境」。「苦心積慮,慮是在打妄想,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的怕丟掉」,一天到晚就是患得患失,「他沒有安樂」。「競爭沒有休止,競爭提升是鬥爭。」小事是競爭,大的名利是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戰爭,「戰爭還是為了名利、為了滿足貪欲」。

  《大經解》引用很多家的註解,這一段經文就引用了很多家。「義寂師曰:累念於既往,積慮於未至,故云累念積慮,想前想後,想過去想將來,常為欲心所驅役,嘈雜奔波,故云為心走使。」這就是心做不了主,「欲望做主」。「為了欲望,心也苦,身也苦;心,妄念多、雜念多;身勞碌奔波。」這段就是義寂法師他註解這段經文。下面這個「解」是黃念老他的註解。「思憶過去是累念,思憶是回憶,想過去。」「憂慮未來名積慮」,就想未來。「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不穩定,地球上災難頻繁,這個憂慮不曉得增加了多少倍。」今年這個疫情,我們讀到這段經文特別有感觸。現在全世界各行各業叫苦連天,你說大家憂慮不憂慮?憂慮不曉得增加多少倍,是真的。後面我們總是想這個災難趕快過去,但是問題,現在的人他不知道這個災難的原因是怎麼來的,問題出在這裡。不知道怎麼來的,災難一來,怨天尤人,又造罪業。現在人只相信科學,不相信佛菩薩講的,在經典上講的他不信,他認為是迷信,給他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說那是迷信,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不知道災難就是造惡業來的。災難現前是果報,果報現前不知道懺悔、反省、改過,繼續造惡業,那不是災難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嗎?沒完沒了。所以這個問題不是科學可以解決得了,關鍵是在人心,人心靠教育。學習佛菩薩、聖賢的教育,明理、明白了,懺悔改過,斷惡修善,災難就沒有了。我們現在看到全世界的人類,發生這個災難,有幾個人他懂得反省、懂得懺悔、懂得改過?我們看到好像都是互相怨天尤人,不但沒有反省、改過,還繼續造惡業。繼續造惡業,災難肯定是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關鍵都是人心愈來愈不好。

  「故此心念,無有安時。因心有所欲,身必隨之。」心有欲望,這個心就不安;心不安,身體也跟著不安,因為身是聽這個心在主導,你要去追求那個欲望,身就要勞碌奔波。心不安,身也不安。「例如欲購愛物,你想買一樣你喜歡的東西,則不顧擁擠雜亂,奔波排隊。排隊,身苦,都是為心裡想得到的這個東西,故曰為心走使,指為此欲心而奔走也。」這個地方引用一個比喻,黃念老他比喻的我們比較容易體會。我們喜歡一個東西,很多人都喜歡,要去買那個東西。買那個東西要排隊,排隊排很長,跟人家擠,那這個心希望得到那個東西,身就很辛苦去排隊、去擁擠,就是為了要到買自己喜歡的、所愛的那些東西。這在我們現前社會上,我們常常看到要買個東西,排隊排很長的。在年底我到東部(台東),台東的同修說有一家臭豆腐很好吃,你如果經過那邊,可以去吃看看。結果經過,我看那個排隊排得很長,我就說算了,我們就不吃了。如果你一定要去吃那個東西,那你是不是要去跟他排隊?就是這裡講的,你要得到那個,你就要擁擠,你就很辛苦。這是舉出一個例子,就是說我們生活當中,你想要貪求的那個東西,你就很累、很辛苦了。所以中峰國師講,很簡單的,「諸苦盡從貪欲起」,一句話、幾個字就跟我們講得很徹底。

  下面引用《嘉祥疏》,「以心財相積不捨,釋累念積慮。以勤求無寧,釋為心走使。蓋謂積於心念之中,俱是財物,故名累念積慮。勤欲求得,故身心不安,是名為心走使」。「心裡想外面的財物,念念都想獲得,貪而無厭。」起心動念無非是想求得他所愛的、所喜好的、他希望得到的,「所以他的身心定不下來,不安」,心不安,「這就是為心走使」。「心裡打妄想,身要為這個妄想去辦事。不知道財是災禍的根源,不是個好東西。要能知足,夠用就可以,有多餘的就布施給別人。」決定不要害怕,布施完了,我要用的時候沒有怎麼辦?布施完了,你要用,它就來了,決定不要害怕。「你需要的時候它就來了,這就叫因果報應」,捨得捨得,「一定要相信」。「布施決定是好事」,廣行布施,肯定這個社會會和諧。

  現在為什麼不和諧?有錢的很有錢,沒有錢的窮得要命;有錢的人不肯布施,窮的人家他也不願意布施,他都這麼窮了,那就不和諧了。如果大家都修布施,那就和諧了;大家都知足,那就很快樂。所以知足的人常樂,所謂知足常樂,多行布施。知足,雖然物質生活比較缺乏,「他心安」,心安樂,這裡面的快樂也不是一般人能夠體會。「中國人常講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這心不能安下來。人生在世,身心安穩最為可貴,是最大的幸福。心安,沒有念慮。」人生實在講,平安就是福,一生過得平平安安的就是福報,不一定是大富大貴。所以人生在世,身心安穩是最為可貴的,沒有操心的地方,沒有憂慮;「身安,沒有苦樂」。如果妄念多、憂慮多,心裡就不安。心不安,晚上都睡不著覺,要吃安眠藥。實在講,安眠藥吃多了也沒什麼效果,反而傷害身體。學佛的人就是淨定安樂,這是《無量壽經》給我們講的淨定安樂,「心要清淨,心要定,定是不動,然後才有安、才有樂」。「這個安樂不是世間人能相比的」,世間人的快樂他是欲望的一個刺激,「感受快樂,付出的代價很重」。「佛法安樂是從內心裡面透出來的,與外面境界不相干。」清淨就生智慧,我們的心清淨,自然就生智慧。心定他就安樂,心不定就不安。

  下面引用憬興法師註解的一段:「為心走使者,如渴鹿逐於陽焰,翳眼弄於空華,皆為愛水之心,不了病華,而走馳故」。「《解》:陽焰乃沙漠中出現之幻相。遠望似水,渴鹿求水心切,趨赴求飲,唯是徒勞。」這是用比喻,一隻鹿子,口渴得很厲害,看到遠方陽焰,夏天太陽一曬,遠遠看過去,看起來好像是水,「想喝水,往前面走,不管走多遠,它還在前面」,好像都走不到,「追逐陽焰而得不到水」。「這是比喻世間人想得到財富,想得到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用貪心,各種手段去追求。求得到求不到?求不到。命中有,自然就有;命中沒有,怎麼求也求不到。這是比喻世間人想得到財富,想得到五欲六塵,不知道這些東西它是有因果的。如果能爭得到,那釋迦牟尼佛、孔子都去爭了,因為爭都可以爭得到。實際上,你用爭去得來的還是你命中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你不要用這種手段去爭,你命中有,你還是得到。你用這些不好的手段去得到,造了罪業,那不是很冤枉嗎?所以這個東西它是有因果的,佛菩薩、聖人知道它是有因果的,不是你強求、去爭就能得到。你過去世沒有種這個因,這一生怎麼會得那個果?「不修因,怎麼可能得來?看到別人有,想盡辦法欺騙、奪取,自己得到了」,卻享受不久,造了一身罪業,轉眼成空,「全是假的」。

  「為心走使,這個心是妄心,迷惑顛倒的心。你為了它從早忙到晚,受苦受難,冤枉!像渴鹿逐於陽燄。又如有翳之病目,於虛空中妄見空華,思欲把捉,不知本自無花,故云為心走使。」我們眼睛有病,看到空中有花,想去摘這個花,不知道那是假的。是因為自己眼睛有病,產生那個幻相,「不知道那是假的、是空的」。「這都是形容為心走使,走使就是勞碌奔波,一天從早忙到晚不知道忙些什麼。中國古人說: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佛在經上舉這些比喻告訴我們,世間所有一切事物全是假的,你可別當真,當真你就錯了。知道它是假的,有很好,沒有也很好,都不要放在心上。」《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現實的生活就像作夢一樣。有一個故事,說有個人作了一個夢,他得到很好的酒,他想這個酒要熱一熱,叫人去熱酒,但是酒還沒有熱好,他就被叫醒了。他就很後悔,不要叫人家去熱酒,我不就喝到那個酒了嗎?叫他去熱酒,結果被叫醒了,喝不到了。大家去想一想這個故事,他作了一個夢,得到很好的酒,請人家去幫他熱酒,結果酒還沒有熱好,還沒有喝到,就被他太太叫醒了,醒過來很後悔:剛才在夢中不要叫他去熱酒,我不就喝到那個酒了嗎?大家想一想那個味道。這個叫夢幻泡影,就是你喝到跟沒喝到不是一樣嗎?你夢一醒過來都沒有了。我們現在也是在作夢,都夢幻泡影。現在有這個錄影錄下來,我們都有錄像,我們有一些活動錄下來,再放來看看做紀念,那你再看看那個錄像,那不是夢幻泡影嗎?過去它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所以《金剛經》你深入,真的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這六個,第一個是夢(夢境),其他是陪襯。所以我們這個世間就是放下,沒有別的,學佛學個放下,什麼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因為是假的,好像作夢一樣。我們現在是人在夢中不知夢,不知道作夢,所以就把它當真了,當真我們就很苦。「心一定要清淨,心不能染著。清淨心就生智慧、就放光明;心有染污,肯定生煩惱。」「貪財、貪名、貪利全是妄念,絕不為妄念去勞碌奔波。我們勞碌奔波應該為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這個值得,這個有意義。」這個才是人生的意義跟價值,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幫助大家同生極樂國,大家都得無量壽,這個是最有意義的事情。現在實在講,娑婆世界,我們眼前這一切都是假的,極樂世界才是真實之利,才是真的。

  如果我們想求富貴,佛法裡面也說,「求富貴得富貴,求兒女得兒女,求長壽得長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經典上講很多,我們老和尚他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沒有壽命,四十五歲那一年,我已經聽經聽兩年了,的確那一年他兩個戒兄,一個二月走的,一個五月,他老人家七月生病。那一年他是去基隆十方大覺寺講《楞嚴經》,我跟我弟弟去聽經,聽了三天,法師就沒有來了,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後來過了一個月,我們聽說又在台北車站對面那個李月碧講堂講經,我們才去聽經。後來聽師父在講經當中說他病了一個月,然後講出算命的給他們三個算,他們同年,同一期受戒,都出家了,都不過四十五歲。我們老和尚他命運改過來,他發願弘法利生,所以那個月生病好起來,他之前過去生造的業,那個壽命已經結束了。四十五歲,七月病了一個月,以後的生命那就不是他個人的,統統是為眾生而活的,為了弘法利生而活的,沒有自己,自己的已經死了,四十五歲沒有了,後面為了弘法利生,所以延長了壽命。

  沒有財富,章嘉大師也勸他修布施,章嘉大師就是給他講「看得破、放得下」。他是請問章嘉大師,有什麼方法可以很快得到佛法的這種功德利益?章嘉大師給他講有,就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再請問,從哪裡下手?要怎麼看破、怎麼放下?從布施。聽到布施兩個字就想到,他都沒錢,窮得要命,勉強三餐可以過得去,哪有多餘的錢去布施?章嘉大師就問他,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這個有。有一毛你就布施一毛,有一塊錢就布施一塊。章嘉大師送他到門口跟他講,今天跟你講這六個字,你去修六年,就從布施開始修。他真的是依教奉行,真的就開始修布施。開始修的時候,當然就很勉強,人沒有錢又要拿出來,真的好像割肉一樣。但是像《了凡四訓》講的,「始則勉強,終則泰然」,開始的時候很勉強,勉為其難,咬緊牙根來修,到最後修習慣了,他就很自然了。所以他修了半年就有感應了,他想要的就會有人送來,這是他修的心得。還有我曾經聽說,他修了三年,他說很多事情他能夠預知。要發生什麼事情,事先可以知道,這是什麼?心比較清淨了,我們的本能就慢慢透出來。

  所以我們修這個看破放下,就是要從布施下手。《金剛經》講的,第一個是講布施,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所以我們現在的功課就修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有內財、外財,內財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勞力來為大家服務,我們現在講做義工,內財;外財就是身外之物,身外的財物。法布施,世間法、佛法,有人要學習,我們不吝法,樂意去教人,也是義務的幫助人。無畏布施就是幫助人遠離恐怖、畏懼,讓別人能夠身心得到安穩。這個無畏布施也很多方面可以做,不殺生、吃素是無畏布施;人有病,安慰他、勸他念觀音菩薩,也是無畏布施;遇到災難,多勸人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幫助他遠離恐懼,得到安樂,這都是無畏布施。今天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無量壽經》第二十八品也講「大士神光」:「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所以這個是我們大家都可以修的,你勸他多念觀音,不管他遇到什麼災難。像印光大師當時的蓮友有生病的、有災難的,那時候是戰爭,可能現在在講話,等下一個炸彈來,已經粉身碎骨,就沒了。所以生活在那種極端的恐懼當中,加上身體有疾病,受疾病的折磨,印祖都勸人,念佛之外再兼念觀音菩薩。如果你病得受不了,他說念佛之外再加念觀音菩薩,能夠幫助我們減輕病苦。這個我是也有經驗,我也是依照印光大師這個開示,自己有遇到各種災難病痛,念佛之外念觀音。有同修遇到這些各方面的問題,勸他兼念觀音菩薩,這個也是屬於無畏布施。觀音菩薩在《普門品》、在《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佛稱為「施無畏者」,就是布施無畏給眾生,讓眾生遠離恐怖、災難,救苦救難,這都是屬於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我們大家每一個人都可以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三種布施都修,得的果報都是圓滿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的經文,下星期我們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