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和氣致祥,乖氣致異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23/3/3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19

  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我們昨天學習到第十句:

  【十、蓋德厚者報美,怨大者禍深。故曰,德莫大於仁,而禍莫大於刻。】

  道德深厚一定會獲得吉祥美好的回報,而『德厚』展現在仁愛存心,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甚至是先人後己,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有一本因果的書,李炳南老師也很推薦,《閱微草堂筆記》,清朝紀曉嵐先生所作的。記載都是當時候真實的因果故事,記得很詳細,一般人看了覺得確有其事。而且是紀曉嵐先生寫的,他的文言文功底很好,是學文言文很好的教材。是自己帶頭學,不要今天成德介紹了這本書,又逼著孩子去學(有執著的時候,任何一個缘都可以把這個執著調動起來),要循循善誘,不然真的會適得其反。所以學佛是放下個性、放下強勢、放下控制,不是這個強勢、控制換對象,換因緣,這一點真的是要慎之又慎。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專弘傳統文化(就他的職業就是傳統文化弘揚),你要看他的才性,看他的因緣,包含他現在認知的程度。他現在認知還不到那,你就要讓他發那種「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願,他不理解,你又逼著他做,慢慢他的困惑就會愈來愈多,這樣變強求了,攀緣了。可能本來這個孩子對傳統文化有好感,逼到最後反感,你壞了他的緣。假如是我年輕,我一定這麼做。你是你,他是他,你的體會不是他的體會,你得理解他的狀態,你才好護持他,不然你會用力過猛,就適得其反。其實我們這個時代挺難的,我們本來就強勢,怎麼可能一學佛就不強勢?也很難苛責任何一個人,但是看到這個情況,還是要互相提醒一下,不然感覺得孩子們學傳統文化都學得很苦。祖宗講「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他過去生的天分不一樣,他對傳統文化很有好感,你順著他過去生帶來的天分,他可以在各行各業裡面做表率,那不是也在弘揚傳統文化。哪有弘揚傳統文化一定要做蔡老師?我看現在很多孩子,一提到蔡老師咬牙切齒,就是這個人害得我喘不過氣來了。

  印光祖師在那個年代都有提到,孩子要去上體制內學校前,把他的根基扎好。印祖也沒有說不去上體制內的學校。這裡面的考慮在哪?他不去上體制內的學校,一般的人他融不到這個社會去。你傳統文化學通了,沒有這個問題。傳統文化沒學通,又不願意走這條路了,他又回不到體制內去,他人生會產生很大的困惑。我們要為孩子一生去設想,要體恤到他的狀態,他適不適合專修專弘的因緣。不然他不是適合這樣的根性,然後一看我所有的親戚朋友都跟我不一樣,他又理解不了,我們能體會到他的心情嗎?他的困惑嗎?他的體悟,他的願,確實都發出來,那當然我們要全心全力栽培他。他的願是你逼出來的,逼的東西會有反效果。「萬物盡從成熟得,熟果不搖翻自落」,那個水果成熟了,你不用去搖它,它自己就掉下來。什麼事情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們聽老和尚講經常說「道法自然」,這些我們都要去體會。學這些教誨不能囫圇吞棗,不是記起來「道法自然」,常常掛在口上,那自己有沒有道法自然?自然是性德,性德是「柔和質直攝生德」,菩薩四德是自性起用,而不是控制要求,你要尊重孩子。我們尊重人,這個就是隨順性德。你強迫人,這個就不是隨順性德。

  紀曉嵐先生這一本記載了很多例子,其中有一位農民叫陳氏,你看這些故事,很多都是小老百姓發生的事情。

  我再補充兩句,孩子在體制內也有體制內的挑戰。在這個時代,都有我們要面對的境界,到了體制內去了,他所發生的事情,我們都要掌握那個機會點去引導、去護持他,都要順勢而為。不是孩子送到學校去了,那什麼事都成,你得順著他的程度去安排,然後很用心的,我們說「作之君」,你得以身作則給他看;「作之親」,不離不棄愛護他、陪伴他;第三是「作之師」,掌握一切機會教育點引導他。真心是能感召的,我們真心能感佛菩薩、祖先加持。

  這個陳氏他是農民,他在看農田,看瓜田的。有一天晚上,他在瓜田旁休息,就聽到瓜田底下有聲音在交談。就有人說,這個陳氏在不在?另外一個,這是鬼神在談話。另外一個就說了,他在也沒關係,他過幾天壽命就到了,他就要被帶走了。另外一個又說了,沒有,你們可能不知道最新消息,他已經被延壽了。為什麼?因為他的母親在一個大戶人家工作,結果這個員外丟了東西,就說是某一個婢女偷的,把這個婢女打得半死,還把這個婢女的父親都找來,這個父親也咬定是女兒拿的。所以這個小女孩覺得承認也是死,不承認也是死,就要尋短。眼看局面是這樣,陳氏的母親就在這一戶人家看到這個情況,這個老太太就把她所有的錢拿出來。因為是說這個婢女偷了兩千錢,她把自己所有的錢都拿出來,然後去跟員外講,我一時糊塗,錢是我拿了,把這兩千錢拿出來。看你們打這個婢女打成這樣,我良心不安,拿出來。結果這個婢女就免於難,當然她也就離開這個員外家了,老太太離開了。這些鬼神就說了,他的母親為了救這個婢女,還把偷東西往自己身上攬,這個仁慈心是先人後己。你看她往自己身上攬,這個消息會不會傳出去?旁邊的鄰里,這老太太偷東西。她要不要面對這些境界?再來,自己的錢都拿出來了。這些鬼神就說了,他母親積了這麼厚的陰德,所以這個陳氏借來生的壽命,借過來了,讓他可以再繼續奉養他的母親到終老。結果後來他的老母親又活了九年,老母親往生了,後事把她辦得妥妥的,沒多久,這個陳氏也走了。所以陳氏本來覺得母親做了這個事,他心裡還耿耿於懷,怎麼發生這種事?真倒霉。聽了鬼神這麼一講,心裡更崇敬自己的母親,所以奉養母親終老。

  我聽了這個故事,覺得天地鬼神通達人情,你看很靈活!很好商量。我們也要靈活一點,不要不好商量,覺得做好事就強勢,傳統文化很好,誰敢攔我。我有一點衝動,要說「殺無赦」,這個有點太嚴重了。誰敢反對的,我就跟他沒完,跟他硬著幹。弘揚傳統文化是人能弘道,不是你拿了一個大旗,到處見誰就砍。是我們自己,你看「男要忠良,女要柔順」。我們自己跟另一半,跟家裡的人,把柔順展現出來,家裡的人對傳統文化有好感。我們接觸傳統文化以後,個性一點都沒改,更強勢了,你說家裡的人怎麼認可?學傳統文化,應該是跟人,「和顏愛語,勸諭策進」,好商量才對。

  天地鬼神能商量,成德是見過。我們當時候在廬江,老和尚特別關心老人。師長一生他所經歷的,都會變成他的一種願力。比方說老和尚上過幾個月的私塾,才幾個月他得利益了,他知道傳統文化的價值。所以他老人家說,我犧牲生命都要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你看幾個月的私塾,讓他體會,讓他變成一種願力。小時候看過,當地對老人很尊重,都會過年前買東西送給老人。敬老愛老的風氣,老和尚小時候經歷過,你看到做湯池小鎮,他老人家就把這個傳統美德,就透過這個機緣把它實踐出來,給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敬老金,八十歲以上送龍頭拐杖(加一個龍頭拐杖)。結果定好時間,就是這一兩天,老人要到我們規定的地方過來,可是那幾天下雨,氣象預報下雨。我們的同仁很可貴,向天祝禱:老天爺,老人年紀那麼大,下雨走路難免不方便,不能有一點閃失,可不可以通融通融,這兩天過了,再下。真的感應,那兩天附近都下雨,就我們那個小鎮沒有下雨。敬老金發完了,連續下幾天雨。因為那個雨神祂是有責任額的,祂要下多少,不是祂隨隨便便,但是可以商量,通融兩天,之後該下多少還下多少。所以真心跟虛空法界都能夠感通。所以,你看陳氏的母親做了這麼大陰德事,祂都給她有善終的機會,讓她的孩子奉養她,把來世的壽命還可以借過來。

  所以這個天地間,什麼事都可能因為至誠、真誠改變。「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師長在幾年前,拿到一套書《道德叢書》,覺得這一套記載的故事真的是彰顯因果報應,而且每個故事都不長,短短。講到這裡,舉一個例子,就是做了陰德事,而且沒有人知道,沒有去張揚,都是毫無保留的去幫助他人。師長也有指導我們毫無保留幫助他人,能夠讓我們的自私自利放下,自私自利是輪迴的根源。當然你要幫人也不是一時激動,你得悲智雙運,理智,你這麼一幫他,他真的解決問題了,而且不會依賴你,不會把你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假如不是這樣,你愈幫愈忙。面對境界要清楚,是吧!他一而再、再而三在賭博、在借錢,你還都借他,那他不是陷得更深。所以佛家講「悲智雙運」,很重要。假如是他們家突如其來,家裡人生重病了,急需用錢,親戚朋友有通財之義,這個我們應該幫忙。這個都要自己在境界當中判斷。

  有一個明醫,你看記得很清楚叫周月窗,他有一個僕人病得很重,這個明醫給他一把脈五臟都衰了,年紀還不大,想他要死也讓他回到家去,要讓他回去見他的父母。結果這個僕人,他名字都有,名德。他回家的過程,剛好就遇到有一對夫妻,這個家欠了官家的錢,結果就要賣自己的太太去還官錢。這很慘。這個先生也覺得很對不起太太,他說我把我太太送走,我就不想活了,想尋短。人有時候遇到事卡住了,那個坎過不去,真的會想不開。剛好被這個周德遇上了,他就起了憐憫心,就把這個明醫(主人)給他的錢都幫助了這一戶人家。後來他回到家,不只沒死,還慢慢身體恢復健康,又回到周明醫家裡。這個周明醫一看到他,你怎麼還活著?就了解了情況,結果這個明醫感歎,你「陰德動天」,感動上天,「五臟立變」,五臟六腑馬上轉了。本來已經把脈五臟六腑都壞得差不多了,所以讓他回家,他做了這麼大的陰德,五臟都轉變成健康。所以這個明醫覺得我的醫術都不能知,上天難測。所以家裡的問題,包含身體的問題,我們能夠一心向善、行善,這個都能夠轉變的。現在身體出問題的不少,比例很高。這個故事就給我們啟示,只要「德厚」,上天必有美報,天道好還。好,我們有這個對因果報應的信心,相信很多事情都能逢凶化吉。

  下一句是『怨大者禍深』,而這個禍莫大於刻,太苛刻、苛薄了,跟上天的好生之德相違背。在唐朝有一個讀書人叫裴章,他的父親是當官的,叫裴胄,官還當得不小。裴章二十歲左右,剛好見到當時候的高僧,曇照大師。大師看到他說,你的福報很大,你以後的官職超過你的父親,你在過去生修得不錯。後來這個裴章娶妻了,但是拋棄他的妻子,在外面找人了,幾年都不回家。他的父親到了太原做太守,這個裴章也到了太原去,都不回老家了。剛好經過十年左右,曇照大師也去了太原,又跟裴章父子見面了。曇照大師一看到他,你這些年怎麼搞的?你的面相全變了,你的福報折得很厲害。這個裴章也把自己虧待妻子的事跟大師講。他說你苛刻對待你的太太,你的福報折光了,依你現在的面相,上天馬上就要降罪於你。結果經過十天以後,這個裴章就被他的下屬,在他洗澡的時候把他殺了。你看本來福報那麼大的命,對自己最親的人,你看夫妻是同室,同一間房間的,這關係是最密切的,都能苛薄到如此地步。大家去想像一下,設身處地,這個妻子跟你同甘共苦,最後你把她拋棄了,她一個人在家裡面怎麼過?她還要面對那麼多親戚,那度日如年。所以俗話說,「虧妻者百財不入」,苛薄自己的妻子,這個福報都進不來。所以「福有福始,禍有禍先」,這是《了凡四訓》教的,禍福都有它的根源,根源就是這顆心感召的。存心仁厚,感來福報;存心苛薄,感來災難。

  我們再看下一句,第十一句:

  【十一、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

  這一句出自《漢書》。當然論這個經句的時候,應該是站在國家的角度。所以我們白話解釋裡面提到「賢臣在位」,賢臣他不會排擠別人,他會以身作則,帶動大家一心為國。你看用了范仲淹,大家向心力都凝聚過來,這才齊心效力、和諧氣氛感召吉祥。所以『和氣致祥』。你看《易經》講,「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比方說你看一個家庭裡面,夫妻在交談都是互相體恤,互相理解,二人同心,其利可以斷金。夫妻一條心,門前黃土都可以變成金,團結力量很大。而且那種團結的氣氛,工作起來,工作再多,身累心不累。『乖氣致異』,奸臣當道排擠忠良,這個不和的氣氛就招致災禍,很多奇異的問題、現象都出現了。作不善會降之百殃,很多災殃都出來了。

  『祥多者其國安』,這些祥瑞多,國家就安定;災異多國家就危亂,什麼事情,其實都是有徵兆。像王莽篡漢,你看那個年代,光武帝中興漢室。王莽他是建立了一個朝代,篡了漢朝,光武帝要把它復興起來,你看這兩個陣營,那個氣氛就天差地別。一個就是「和氣致祥」,都懂得尊重這些下屬,恭敬這些下屬,團結力量很大,士氣如虹,很快就把王莽推翻掉了。王莽他所在的這個朝廷,氣氛就「乖氣致異」,為什麼?那種氣氛都是懷疑人,然後監督人、控制人。然後都不顧及百姓,還在建一些宮殿,老百姓民不聊生。而且還用這種連坐法,很苛刻的法律,讓每個老百姓都是精神緊張,生怕出什麼問題。連坐,隔壁出什麼事,我也有罪過,我也要被關。這種氣氛搞得老百姓覺得那我不如去做盜賊,不然每天活得緊張兮兮的,這些都是乖氣。所以這個興衰,從團體的氛圍都看得出來。這裡是提到國家的狀況。

  傳統文化的道理,它小可以用在個人身心,大呢?可以用在治國平天下。好,我們看用在個人身心,你的思惟都是一團和氣的思惟,跟人都不對立,這個人吉不吉祥?額頭都發光了。這個很多著名的大學都做實驗,像耶魯大學,這些知名大學,他研究人的性格都是開朗、都是願意幫助人,跟比較不開朗的人、太計較的人,做了幾千人的實驗。後來實驗結果,喜歡幫助人的人壽命都比較長,很多這種報導都出來了。

  好,那這一句我們看用在家庭上。和是結果,因是什麼?我們從跟和相關的詞語來感受感受,你看和平,你要公平,平等對待人心才會和。你偏心了,人心就不和。你看老祖宗的詞、成語,都可以讓我們去體會人生的哲理。所以「鄭濂碎梨」這個例子就很精彩,你看這個皇帝很厲害,考他,你們家有一千口人,我送你兩顆梨,看你怎麼分。他回到家,拿出了兩個大水缸,一邊一個,把這個水梨砸碎了汁就透到整個水缸去了,每個人喝一碗,公平。大家想像一下,這個關係,跟鄭濂很遠的親戚,喝了那一碗,整個心都是暖暖的。有沒有?我就攀了這麼一點關係,居然還能喝到皇帝賜的梨汁。這家庭的凝聚力就很強,平等對待不偏心。你一個媽媽偏心了,搞得他兄弟姐妹都不和。這一點我很佩服我爺爺奶奶,我是長孫又是長曾孫,他們沒有對我偏心。我犯錯的時候,還是我爺爺跟我母親說,你不打我打了。不然一偏心,這孩子的心理都不平衡。比方說對我比較偏愛了,我走路就有風了,就愈來愈驕傲、跋扈了。

  所以和平,你看和敬,你要恭敬你的另一半,尊重你的另一半就和氣了。所以師長有墨寶寫到,「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所以和愛、和敬,互相關懷,愛護對方。互相幫助,互助合作,我們都是一家人。你看師長這每一句,都是家庭怎麼和合的關鍵。我們現在思考看看,我們有沒有愛護另一半,有沒有尊重另一半,不能是愛你沒商量,就真誠溝通,溝通心才能合在一起。都不溝通了,那隔閡就愈來愈大。所以有個成語叫「政通人和」。這個下情能夠上達。所以溝通是每一個人這一生必修的科目。但是我們冷靜想想,我們現在五倫關係,有沒有很好的溝通?尤其假如鬧了一點彆扭,都不去溝通,慢慢慢慢隔閡愈來愈深,搞到最後可能終身不往來。但是能夠主動的去道歉,很可能這個事就化掉了。親人之間相處,不可能沒有一些摩擦,這很正常(牙齒都會咬到舌頭,一不小心都會咬到了),磕磕碰碰難免,懂得自己彎下腰來去表示道歉,這個就化解掉了。

  所以要敬愛,和愛、和敬,要和善。一個家都是行善的氛圍,也是和氣致祥。我們聽許哲女士,她的母親活到一百多歲,他們兄弟也都很長壽。你看她回想小的時候,家裡也很窮,結果吃飯的時候有人敲門,乞丐可能都餓得很厲害了,她的母親就把正要吃的東西給了這個乞丐。所以他們兄弟姐妹從小,在母親這種樂善好施的身教,後來都做了修女、牧師、神父,都是奉獻。所以我們古代的建築,這個庭院的牆,都是刻著扇子。代表什麼?你要出門,要行善。所以一看到扇子,扇,就是要行善。房屋的後牆,都刻了葉子。這個我是真的有去馬六甲參觀傳統的建築,那個牆上,門前的牆上刻了梅、蘭、竹、菊,出門要交君子。你看我們的衣冠、文物、建築,都有文化的氛圍在其中。

  《弟子規》還有兩句,跟家和萬事興有關。家和了是因,萬事興是果。夫妻和樂,家庭和樂,這孩子在這種氛圍成長,人格健康,潛力都能發揮出來。所以「和氣生財」,不只生錢財,還生人才。《弟子規》講,「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兩句很重要,家裡會不和跟這個很有關係,看錢看得太重就會爭,就會計較,就失和了。你不計較錢財,家裡的人都被你感動。像成德父親幫助我母親那一邊的親戚,都沒有讓我母親開口。你看讓另一半還開口,另一半還挺尷尬的,是吧?都能體恤到另一半的心情,不等她開口,主動幫忙。所以我父母兩邊的親戚,他們之間都是互相尊重,甚至是感恩。我的叔叔、姑姑都很感謝我母親的,我母親一嫁過來,我父親就去讀大學,我母親的薪水都是拿出來,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姑姑還沒出嫁,叔叔還沒娶妻的,都跟我們住在一起的。「財物輕,怨何生」,所以姑姑、叔叔對我母親都特別尊重。「言語忍,忿自泯」,有情緒了忍得住,不然你瞋恨的話語一出去,家庭的氣氛就低氣壓。怒是猛虎,你常常發脾氣,就好像家裡有一隻老虎,家裡的人每天緊張兮兮的。

  所以歷史當中有一個讀書人叫張公藝,他們家族也很大,很和合。所以唐高宗就去請教他治家之道,可能皇帝也為家裡的事挺頭疼,來請教這個臣子。這個臣子沒有回答,拿了一張紙寫了一百個字,寫了一百個忍字,這個很有味道。比方說你現在家裡有不愉快,怎麼辦?忍。這個情況沒改善?再忍。一個事情,你能提得起一百次忍,我看這個事就化解得差不多了。這個臣子叫張公藝,所以叫「公藝百忍」。所以「一切法得成於忍」。而且人能夠忍住脾氣,他的心能安定下來,一安定了,佛菩薩加持,祖宗會加持,你就會有靈感去處理事情。自己遇到一些人事問題,有時候情緒會起伏,也會有「,他怎麼這麼過分」,這種對立的情緒要起來了,自己有關照到,趕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不能想對方的不好,要想對方的好,這個念頭很重要。所以師長有說,夫妻白頭偕老,一句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舉一反三,這個哪是夫妻相處而已,五倫關係都是這樣。只要我的念頭,沒有想對方的不好,想他的好,心就平靜了,再念念佛,就有靈感怎麼去處理這個事情。所以師長講,一個人的事業有多大,就他忍辱的功夫有多大才行,成正比。所以這個公藝百忍,叫百忍家風。我們都能效法,那這個忍辱、忍耐就變成我們的家風了。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