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夫孝,德之本也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23/2/10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13

  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抱歉,剛剛有點狀況。我們昨天談到第三句:

  【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是從孝道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我們也常談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自愛,親民是愛人。醒公有提到,用自己的明明德去親民。一個不自愛的人,隨順煩惱習氣,那他如何去愛人?他每天貪瞋痴慢起作用,就給人不好的影響。所以欲愛人者先自愛,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教人者,首先我們要自我教育。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我們不能看到這個『教之所由生也』,這個「教」,我們就是先往外,我要去教人。儒家的學問,內聖外王,內聖在前。格致誠正,這是內聖的功夫,自愛的功夫;外王,修齊治平。所以我們明理,明白什麼是本,什麼是末,君子務本。

  我們談到自愛,談到恢復自己的明德,從哪裡下手?這一句就教導我們,『夫孝,德之本也』,從孝道下手。自我教育也是從這裡,自我教育要隨順自己的性德,「父子有親」就是我們自性當中本有的。本有,「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我們把障礙我們父子有親天性的這些習氣把它放下,就恢復了。除非這個人人生有特殊的狀況,比方他父母遺棄他了,他根本不知道父母是誰。但他所孝順的對象很可能是他孤兒院當中的負責人、老師,因為沒有這個負責人,沒有老師,他的生命不可能生長,不可能能活到現在。所以我們中華文明,重視禮教,禮教就是倫常,而禮教當中,首先恩德最大的父母。五倫關係都是禮教,都是倫常,我們的生命來自父母的養育,所以禮的精神「報本反始,不忘其初」,不能忘了恩德,不能忘了根本。我們閩南話說的,「吃水果拜樹頭,吃米飯敬鋤頭」,還有點韻味吧!你吃水果,水果從哪裡來?這個樹公公,它每天吸了那麼多水分營養,我們才有水果可以吃,那你要感謝它。而且樹,有人那麼高以上,很可能都有樹神住在裡面。吃米飯,我們吃米飯,米從哪裡來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你要感謝農夫,甚至你要感謝那些農具。

  我們中華文明的精神,真的是「敬天愛人」,這個敬天當中,它還延伸到不止是人,還有其他山神、樹神、苗稼神、川澤神,這個都有器世間主,你看河有河神管,我們的祖先很恭敬,他知道有其他維次空間的生命,他都表示感謝,沒有傲慢,受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些其他空間,確實我們在《地藏經》當中都看得到,這些地神他發願照顧百姓,甚至有的發願照顧出生嬰兒,都有。我們是流著炎黃二帝的血液,這個用現代話說是有他們的DNA,這都要傳承。我們中國第一間寺院白馬寺,用白馬取名,為什麼?佛經是白馬馱回來的,你看對於畜生道,牠對我們有恩,不能忘。你看努爾哈赤,女真族,也是很優秀的民族,劉素雲老師就是女真族。當時努爾哈赤危險的時候,他昏過去了,結果周圍火燒,眼看他就要被燒死,他的狗把身體弄濕,在周圍一直滾,讓火沒有辦法靠近他的主人。所以好像是努爾哈赤之後規定,決定不能吃狗,不能忘了這個恩。為什麼《太上感應篇》,不可以殺龜打蛇?「勿宰耕牛,勿棄字紙」,這個好像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這個因果教育這兩篇很好。你看龜跟蛇有的壽命都幾千年,人家也在修行,不能輕慢。耕牛,牠耕田,對人類有恩,不能忘。

  所以要了解,禮教的精神,不要誤會了。我們這一代可能是忽略傳統文化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都有可能,很多可能似是而非的說法,讓我們先入為主,產生錯誤的認識,所以不能道聽塗說。「見未真,勿輕言」,自己不確定的,更不能去給人家講。「知未的,勿輕傳」,要依照三教聖人,依照經典,不能人云亦云,所以口業很容易造。我們是目標要往生作佛,要到西方淨土,心淨國土淨。心要清淨,一定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一談人是非,這個心就起伏了,不清淨了。師長教導我們,最傻的人,就是將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純淨純善的心中,那就污染。首先要自愛,不要污染自己,要觀自在,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而因為傳統文化忽略了幾代人,這是一個客觀現象。所以為什麼師長老人家常常會引《無量壽經》的一段經文?我們都要懂得體會,為什麼老人家常引這一段?代表這一段教誨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納受在心,我們不把它放在心上,我們遇到境界心就會偏掉了,會用錯了。《無量壽經》說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沒人告訴他們,不能要求責備,不能求全責備。可能講到這裡,有人馬上有念頭,那我的長輩是很早就學了。那他們比沒學可能還慘,為什麼?他掉入一個誤區了。其實我們假如懂得去體會老和尚的心,不容易學偏。我們體會不到老人家的心,然後又拿著老人家教的教理去要求別人,這樣就偏掉了。我們看一下,老和尚引這一句「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恕道!恕字,如其心,設身處地。學的人沒有設身處地,反而言語強勢,對他自己來講,他落到一個修學誤區,而且還可能造斷人慧命的過失,所以他比沒學的更可憐。

  我們冷靜冷靜,不要被自我的感受障礙住了,障礙住我們的慈悲心。這個自我感受,就是見思煩惱,這個我們要認識清楚。思惑,產生一些感受煩惱;見惑是看法,我覺得這件事是這樣。他主見很強,這個原因一定是怎麼樣,但他原因推錯了。這個結果一定怎麼樣,他可能結果推錯了,又自以為絕對是這樣,他會害了自己,然後還害了別人。相信他的人被他誤導了,都有可能。所以師長說他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人家慈悲,怕我們不夠重視這八個字。不重視這八個字,鐵定學偏,I promise。為什麼?他心態偏了,差之毫釐,繆以千里。連聖人都是這樣的心態來修學,我們沒有他的根性,我們還不效法這些心境,那就不可能成就了。現在的人聽話容易產生牴觸情緒,我修正一下,那就很可能不能成就了。要講很可能,不要說不能成就,他一聽,我偏不信。出言要順人心,還是修正一下。你看以前孔子的時代講話,他是斬釘截鐵,「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不過現在講這麼肯定,怕現在的人產生牴觸心理,佛門說「法無定法」,我們得要了解現在大眾的心理,順著他能接受的方式跟他溝通。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禮教包含五倫的關係,那都是報本反始,不忘這個本。那當然父母他盡他的力,以他所知道的,他盡力想要為我們好。但是畢竟傳統文化斷了幾代了,所以這些客觀的狀況,我們都要能體恤,不能苛刻要求。人一有妄念,一有要求,要求也是貪求,我們的妄念一起來了,我們的真心就會受到影響,這個我們自己要觀照。比方說夫妻之間,看到對方的哪個缺點,慢慢放大放大放大,你看我們的心偏。成德有一次在廣東一個地方講課,講到師長說的,夫妻白頭偕老一句箴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我講完,底下有一個女士喊得很大聲,沒有優點。我在台上,在台上有時候很多情況會出現,所以還是線上比較安全一點。任何情況都會出現,不過我這麼講有點不對,這分別心已經產生。其實還是線下比較好,當然線下線上也不要分別,我們就入不二法門了。你一生分別心,可能就有煩惱了,怎麼都是線上?煩惱來了。「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線上,行乎線上,「君子無入而不自得」,不要被境界轉,要轉境。轉什麼境?線上等於線下,你就轉境了。線上的專注跟線下無二無別,這叫修行。會修的人,放下分別執著。我曾經接到朋友寄來新冠之後,小朋友在家學習的狀態。我看了那個兩三分鐘的短片,慘不忍睹。坐姿,都躺在那個椅子上面在聽課,你說能聽到啥?所以當父母老師的不能太粗心,學習的態度一不好了,影響多久?影響一輩子。我們現在心太浮躁了,反正他電腦有打開了,他在裡面,也不知道在裡面是啥狀況?陪伴孩子建立好的態度,太重要了!態度決定學習的效果,態度決定成功,不是成功之後再來改變態度,修因才能得果。而且態度好了,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記得二十年前,我們聽說大陸的同修,當時候要拿到錄音帶都困難,他們拿到一套錄音帶,整個團體的人跪著聽完。這樣的態度,那當然受益大了。現在科技發達了,你一個手機隨時都可以聽,但是有沒有像那跪著聽的態度?「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聽一句,真的依教奉行,這個人命運很快就改變,所願輒得,他的心跟佛菩薩感應,佛寺門中,有求必應。所以不忘初心,不忘我們學習的恭敬心。所以師長教導,學習傳統文化,要有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誠敬的心。為什麼要清淨心?你夾雜了名聞利養就麻煩,就染污了,就偏掉了。一心為正法久住,為苦難眾生,不為自己的名聞利養。其實真為自己的名聞利養,那是真正辜負了自己,害了自己,因為我們遇到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緣,我們居然還去染污自己,不去成就自己,那不是跟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還有跟自己的佛性過不去了嗎?

  成德這幾年,比方說在德國遇到越南的同修,當時候祭祖一千三百多人,一半都是越南同修。這次到悉尼去,也是差不多一半都是越南同修。他們也是經歷苦難,對聞法,很多人是死裡逃生,所以還能聞到佛法倍感珍惜。所以看到越南同修對法的尊重,我也是生慚愧心。昨天也跟大家提到見哈比哈山長老,伊斯蘭教的長者,對老和尚的恭敬超過我,這很可能都是佛菩薩來點化我自己的。六塵都在給我們說法,只是我們能不能靜下心來去感悟,學習善財童子的心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善知識,都在提醒我。我心中有佛法,見一切人事物都能起觀照,就像我們出去了,看到白雲,「山高豈礙白雲飛」,那個山在那,沒關係,人家白雲從旁邊就繞過去了,它不跟境界較勁,不跟境界對立,看到白雲也是學習。看到流水,「上善若水」。我們每天都會看到水,可以學的東西不少,可以提醒自己的不少。老和尚講經說了,你什麼東西都可以不供,一杯水一定要供,清淨。修行以淨心為要,修清淨心是最重要的。再來那個水是平的,所以一杯水很明確告訴我們修學目標,愈來愈清淨,愈來愈平等。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當時自己講課的時候,在現場那個女士說,沒有優點。當時候我突然有靈感,這是佛菩薩加持的,這個不是備課備來,那個只能靠至誠感通,從小積累的,太膚淺了。當然以前的緣不殊勝,也不能變成自己的罣礙,或者自己的藉口。修行人不能找藉口,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況且聖賢人都表法給我們看,曾子「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所以我們做炎黃子孫很幸運,我們任何情況都有榜樣可以效法。那當時候成德就對這個女士,而且我是走下台去,然後走到她的面前,我說這位女士,妳先生沒有優點,妳還敢嫁給他,妳有佛門地藏王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所以人的心只要產生煩惱他就偏了,而且那個煩惱會擴大,你就看不到對方的優點,另一半是這樣,對父母也可能是這樣。你看五倫關係裡面,所以這一句教誨,不是夫妻關係而已,舉一反三。在五倫當中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哪怕可能過去生的關係不是很好,若能轉成善緣,更殊勝的轉成法緣。「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都到極樂世界去了。種同樣的因,得同樣的殊勝的結果,法界逍遙遊。

  台灣道證法師,曾經講過一位太太修行很虔誠,結果先生外遇了,已經很過分,已經很對不起太太了。之後把那個女人帶回家來了,那女人還生了孩子,這個女士沒有計較,那個女人生的孩子,她還幫忙帶,這真是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後來她的先生跟這個女人跪下來給她懺悔,良心不安,都把他們度進佛門來了。古人說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那她為什麼做得到?她不見對方的過,不把它放在心上,記對方的好,都想著對方的需要去付出,不求回報的。誠心能感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以學聖教的人,最重要要相信自己跟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信要建立在這裡。我們相信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我們不會指責他的習氣,甚至會盡力幫助他放下習氣,因為他是佛!你堅信他是佛,他現在又被貪瞋痴困住,那你當然是想怎麼幫他。就好像一個人房子底下有金礦,取之不盡的金礦,結果他現在在大街上乞討,你會怎麼做?你不要去挖他的金礦,你自己也有金礦,你鐵定會趕快,來來來,我帶你去挖,你們家就有金礦,不要在這裡乞討了。所以相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重要。

  我們談到這個孝,我們感謝老祖先的表法。舜王二十四孝之首,他遇到的人倫環境,父親、後母要害死他,還有弟弟。我相信幾乎沒有人的家庭環境比他惡劣了,很少見。但是舜王他用真心,他「負罪引慝」,他不只沒有看到父親、後母、弟弟的過失,他都覺得是我的過失,我做得不夠好。《中庸》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我們的心態是居易以俟命,還是有行險以徼幸。今天我們看到這些經文,我們會挑著學,這就有僥倖的心。這句應該沒有這麼重要,先跳過去,我先做其他的。這一句可不能跳,「德之本也」,這根本,你還跳,跳了不就跳到枝末去了。舜王遇到這樣的家庭環境,居易,他就安住在這樣的家庭狀況。「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其實這一句話就是安住當下,人只有安住當下,他才用得了真心。人不安住當下,他就在寄望未來了,這已經是未來的煩惱起來了,他煩惱起來了,怎麼用真心?我們都記別人的不好放在心上,過去的事都放不下,過去煩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要把這三種煩惱觀照到,不能讓它做主,要佛號做主,要經教的正念做主。我們一想逃避這個境界,「居易以俟命」,安住在當前的境界。俟命,等待天命。我現在接受當下的境界考驗,我提升了,佛菩薩自有安排。我們看舜王,他是一個農民。你看孟子分析到,舜王還沒有遇到聖賢教誨以前,他跟森林裡面的野人也沒什麼太大的差別,關鍵在哪?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他聞到一個好的教誨,看到一個好的榜樣,他全心全意去落實、去效法,他成聖的關鍵在這裡。就像古人傳下來了,祖先傳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大舜用上了,首先感動堯帝,把天下交給他。你看,他的天命來了。所以我們不是要急著,我要去利益他人,結果自己身心煩惱還很多,家庭問題都沒解決。其家不可教,要教人不容易。都要在修身齊家當中,用真心,下真功夫。所以「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不能有僥倖的心。所以這一句,我們用在自我教育上,開發自己的自性寶藏。

  進一步,我們要親民。我們教育家人,尤其下一代,你對上要感化,平輩要勸化,對下才是教化。這個對象不能搞錯了,因為因緣不同。你在學校當小學老師,回到家跟父母講話的語氣,跟對小朋友一樣,你說父母受得了嗎?妳在公司是CEO,妳回到家對著妳的先生妳還是CEO,那就有住了,有住就不是真心。我聽過一個笑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英國女王回家,敲門,先生在裡面,誰?英國女王,沒有開門。等了好一會,她又敲門,裡面說誰?誰誰誰的太太,門開了。這故事挺有味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一天有幾個角色?你的真心都會在這些角色當中,很自然的順應這個角色、這個因緣的狀況。當然那不是四川的變臉,不是。就好像一個教學的人,你面對不同的學生,你的言語態度完全一樣嗎?也不完全一樣。就像李炳南老師說的,對不是真心學的,很客氣;對那個真心學的,有打有罵,但是同樣是真心。大家可不能聽錯了,不是真心學的懶得理你,人家李老師是對他很客氣,把這個緣呵護呵護,呵護愈來愈深,你可不能學成懶得理你。這些教誨都要用心體會的,不能囫圇吞棗,用的是同一個真心,緣不同。我們要親民,愛護他人,一定是幫助他從孝道下手。我們也有遇過老人,對父母還有一些心結的,你不幫他打開,那對他障礙很大,是吧!都要從孝道去護念親戚朋友,所以「教之所由生也」。

  我的速度還是有點慢,每一句,這味道挺濃的,不過還是要恆順眾生,不然大家覺得怎麼才三句而已。好,我們今天講第四句,說實在的一句能深入、學通了,就能觸類旁通。這每一句就是開發我們的性德的,它能起到觸類旁通的效果,而且我們看這個第五句,「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有一個字是可以恆常、時常奉行的,其實也是不可須臾離的,就是恕。諸位同道,我們剛剛有沒有講恕道?有,大家不能冤枉我,這些其實都有講到了。我這個念頭有點自己給自己找台階下,這不對了,台階是別人給了才能下,不能自己給自己台階下。當然也不能不放過自己,不放過自己也是太過了,這會把自己搞得身心都很緊繃。護念自己,護念別人,東方持國天王拿著琵琶,不能太緊,不能太鬆,中道是我們的目標,不要過與不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們的存心偏離忠恕了,用的就是妄心,不是真心,就造業了,就自己生煩惱了。自己的心不在忠恕,煩惱就起來,然後也讓別人生煩惱。我們第四句講到:

  【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修行就是改變錯誤的習慣,不止是言行的習慣,思惟,因為思惟才會延伸出言行出來。所以身口意,意業是根本。所以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下手。那我們在思考事情,有沒有養成習慣務本?還是我們的習慣都是考慮枝枝末末?那這樣我們去處理事情,就很可能本末倒置,捨本逐末,這個要慎重。自我教育跟護念他人,不能搞成捨本逐末。

  台灣修行很有成就圓因法師,他有幾本書,其中一本《茅蓬札記》很精闢,而且他的表法讓我們很敬佩,他沒有一句話是自己講的話。他《格言別錄》寫了好多,呼應弘一大師的教化。他把蕅益大師講什麼,蓮池大師講什麼,甚至於現代的李炳南老居士講什麼,他出家人,你看讚歎在家李老師,這個都是符合佛陀的精神。你看佛在世,佛是出家佛;在家人,有在家佛,平等。平等真法界,一分別了,就不在道中。你看這些表法很有意境。你看維摩詰居士,在家佛。維摩詰居士談不二法門,在《維摩詰經》當中,文殊菩薩帶著這些大阿羅漢去,都給他右繞三匝,頂禮三拜。所以要平等恭敬待人,跟普賢行才相應。包含還講黃念祖老居士。我常常跟大家分享,就是圓因法師寫的,我斗膽的說,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你只要不求生淨土,這一生要了脫生死,我說不可能。這是很慈悲的話,圓因法師說的。

  我們現在修學的人有三個問題,好多不好精,喜歡學很多,變成求知欲了。你學很多,學了二十多年,遇到境界一句也用不上來,深入不了,那也是一種習慣。你看思惟是一種習慣,學習也可能是一種習慣,什麼習慣?當知識,既不是用心領會,更沒有去落實,「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這些話都不能僥倖,鐵定長浮華的,這些話我們都不能忽略掉。「人心惟危」,人的心是隨時會變化的,你不解行相應,不可能不長浮華。我們觀察自己,觀察身邊修學的人,就很明顯。「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我確實有觀察到,有一些年輕人,我光看他的表情,他聽我講話,他眉頭都是皺的,為什麼?因為他想,我一定要把成德法師講的每一句話,統統給他記住。他就這樣,聽的時候都是這個表情。我講到感動處,他還是這個表情。我就不大敢再講下去了,為什麼?對他沒有幫助。你學習態度錯了,你學愈多愈有障礙,所知障。所以教學真不容易,我到底是在害人還是在幫人?我自己也是戰戰兢兢。你知其心,才能救其失,你了解他的狀態嗎?心理的狀態。所以圓因法師講的,真的是一針見血,把我們的問題都點出來,為什麼善知識重要。這些修學有成就的人,看我們很清楚的,都會在他的教誨跟語錄當中點撥我們。

  第二、逐末不求本,這是習慣。為什麼?功利社會,我們不知不覺受它的風氣影響,都做表面、枝末上,安慰自己,然後應付別人。那逐末不求本,慢慢就會自欺。第三、求解不求證。很喜歡聽經,好多部都聽了,聽經求解,但沒有行,解行不相應。你去行才有體悟,你行了體悟愈深,解得就愈深。所以師長提醒我們,六種佛教,其中有一種學術的佛教,你搞學術研究了。佛經一句都沒有用上,跟太太還吵架,太太最不服氣你,著作那麼多本,習氣都沒改。最近的人看得最清楚,當然最不服氣。我們下一次,就從古人,你看他是怎麼感動他的妻子的,我們來探討探討。所以圓因法師這三個提醒滿重要的,這個正中我們的時弊,我們修學的弊病所在。這是他老人家的慈悲,我們肯接受,就少走彎路,甚至從錯路當中就拉回來。

  好,今天時間到了,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