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效法天地,道法自然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23/2/9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12

  尊敬的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今天是我們二O二三年,就是癸卯兔年第一次跟大家一起學習《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首先也恭祝大家新年吉祥,闔家平安,事業順利,福慧增長。第一節課我們還是延續上節課來繼續學習,而剛好是「明理篇」。

  這個明理擺在前面是很有道理,因為理得心才能安,心安,眾生才能安。當父母的心安,孩子的心才能安;當老師的心安,學生的心才能安;當領導者心安,下屬的心才能安,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在家庭、在學校或者是在團體當中,從因緣看,家庭是父母重要。「家人卦」有說:「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家庭裡面的領導者就是父母,上行下效,包含學校當中、班級裡面,楊雄有說,「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年幼的學子對老師非常崇敬,老師的一言一行對他都是很大的影響。團體當中,我們看《論語》孔子多次強調,領導者「其身正,不令而行」,政者正也,政治就是正己化人,「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所以師長老人家講到儒家有三寶,既然是寶,我們就不能忽略,而且要把它隨時帶在身上,就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儒家的三寶。

  尤其「明理篇」第一個綱要,「甲、尚道立德」,第一句就提醒我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用我們世間比較容易理解的話,道就是真心。真心不可以須臾離,一離就不在道中,一離可能就在造作罪業當中,就在輪迴業中。所以念頭很重要,我們心念離開了「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我們這個念頭可能就生煩惱了,可能就向外見人家的過了,就很難反求諸己。這個見過,人的心會互相感召,我們見他過,他也挑我們的過,各相責,天翻地覆。我們反省自己,「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真誠反省自己,對方感受到了,也把他的真心喚醒了,我也有錯,各自責,天清地寧。所以明理重要,心要安在真理當中,不能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新年第一堂課我們自我期許,在任何境界當中提起理智,提起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的態度,不能隨順貪瞋痴慢疑。

  我們看上次我們學習到第二句,我們稍微複習一下,進入第三句。第二句提到了:

  【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個註解也註解得很好。首先我們看這一句,讓我們聯想到《三字經》當中有提到「三才者,天地人」,人跟天地並列三才,因為人可以成聖賢,可以成佛菩薩。成德初學佛,看到印光大師有一個墨寶。其實我們靜下心來,祖師的墨寶、師長的墨寶攝受力都非常強,那是他們真心留下來的,那個磁場是長存的,我們只要不用分別執著心去對待,就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心。我們是因為把時空當真了,產生了分別執著。佛家講時間、空間抽象概念,為什麼智者大師他可以參加在靈鷲山當中的《法華經》大會?他至誠感通。假如他還有念頭,釋迦摩尼佛涅槃三千多年了,他就不會入這個境界了。《無量壽經》告訴我們「於此中下,而現滅度」,那個是給中下根人示現滅度的,他老人家哪有走?示現滅度、涅槃也是慈悲。不然世間的人:佛陀很長壽的,我明天再去聽吧!每一天都明天,最後他無常來了,沒得去了。所以古人留了一句話很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儒家孟子學孔子,孔子不在了,他學得好,亞聖;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蓮宗九祖學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已經不在了,但他學得很好,成為淨土宗第九代祖師。我們聽到這些榜樣,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可不能下一個念頭:祖師是再來人,我們不可能。這個念頭就是懷疑自己,這些念頭會形成障礙。

  我們進一步再思考,你說蕅益大師是再來人,請問再來人他來表演一個你沒有辦法做到的,那他來表演幹啥?他是應機來示現,應誰的機?應我們的機。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是應我們的機,他不會表演一個我們做不到的。我們要去感受這些學得好的學生的態度,我們要效法他們的態度。我們學儒一定要效法顏回,孔子讚歎他「有顏回者好學」。顏回曾經說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這個話他不會隨便講。舜是聖人、聖王,但是我願意效法他,我也做得到,所以他有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今天也會講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信心是根本。有信心,遇見一切人事物,增長自己的智慧;有信心,見一切人事物,這個善根會流出來。「信為道元功德母」,道的源頭,功德的母親。《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信心很重要。

  剛剛跟大家提到,印光祖師那個墨寶寫道「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那時候剛學佛不久,這兩句話感覺很震撼,也進一步這樣來期許自己,因為印祖這是佛菩薩再來,不會騙我們。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對祖師大德、對師長有信心,對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不懷疑。所以《三字經》這個傳承,這麼久的經典,講得都是真理。所以我們跟天地並列三才,我們就要尊重自己。就像《了凡四訓》講的「彼何以百世為師」,這些聖賢人尊重自己的本善,成就了他的道德學問。「我何以一身瓦裂」,我怎麼可以一生庸庸碌碌。「耽染塵情,私行不義」,又染上很多五欲六塵的習氣,昧著良心做事。「謂人不知,傲然無愧」,以為沒有人看到,還在那裡自欺欺人。「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這麼尊貴的人身難得,還有佛法難聞,進一步還有中土難生,我們炎黃子孫都承傳了五千年的智慧,現在這個地球上除此一家別無分號,只剩我們這家五千年的老店。人世間沒有偶然的事情,做為炎黃子孫都是前世修來的,我們要珍惜,珍惜自己的福報因緣。

  古人講「三才者,天地人」,我們不懷疑自己,我們可以成聖賢、可以成佛,所以取法天地,這也是古人傳給我們。古人謙卑,《尚書》當中教導我們「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謙虛會跟人學習,會跟一切萬物學習。所以孔子教導我們,在《易經》當中提到了,「與天地合其德」,要跟天地學習。「與日月合其明」,像日月一樣光明,光明表智慧,我們有智慧能夠去利益到他人,智慧是我們本有的,我們與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合其序」,效法春夏秋冬大自然運轉,道法自然。所以新年新希望,今年別熬夜,與四時合其序。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熬一次夜可能就減壽好幾天。人真的學了聖教,好好珍惜每一天,一分一秒不糟蹋,一天可以積累很多功德。《無量壽經》裡面有提到,在這個世間,「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為什麼?因為我們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算是濁惡的世間,我們卻能夠勇猛精進來修道,真是難行能行,難行能行功德當然大。

  我們學習就是效法,效法天地、效法聖賢、效法佛菩薩。我們效法阿彌陀佛,首先效法他發的願,當然他的願都兌現了,我們現在在因地中學習,也效法他老人家發的願。我們剛好每個月第二跟第四個禮拜,學習師父上人一九九四年《無量壽經講記》,剛好學到阿彌陀佛對著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發願,這一段願文也可以成為我們今年的目標,「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我們就要不欣世語,不談八卦,不喝咖啡聊是非,「不欣世語,樂在正論」,把法供養變成一種習慣。大家可不會聽錯了,我是說法供養,沒叫大家好為人師。

  這個好為人師要慎重。孟子提醒我們人皆好為人師,要觀照自己的心念有沒有一種傲慢、一種教人的態度。我自己習氣還很多,常常都想教人,已經沒有自知之明。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而且出言要順人心,要能感受到別人的接受度。我們一開口人家聽得歡喜,會表現在臉上;我們一開口就大道理壓過去了,人家也會表現在臉上。我們不能一開口如入無人之境,一講講很長,人家眉頭都深鎖,我們還繼續講,或者人家都哈欠連連了,我們還不停下來讓人家去休息。做好事心地要柔軟,不能強勢,而且做好事幫助人也要務本。我們幫助他人、幫助社會大眾,屬於治國的部分,「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個都是務本的態度,明理的人要務本。

  我有聽到有傳統文化的老師夫妻衝突很大,然後他每天想幹什麼?每天弘護好這些學生,讓他們成為聖賢。你看他願望也很好,老和尚圓寂了,我一定要落實老和尚的理念。你能說他錯嗎?可是太太都被他逼的離開了,還說太太離開了,孩子不能跟太太聯絡。你說那不是強勢得不得了,控制欲很強。你看他都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沒有對照經典,「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這樣的人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在少數。為什麼?我們雖然有善根,要學、要弘,問題是我們成長的背景不是傳統文化的背景,因為我們養成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轉過來的,要轉這些在學傳統文化以前的習慣可是不小的工程。可是還沒有在誠意、正心、修身當中下功夫,也沒有在齊家下功夫,一下上了講台人家就稱我們老師了,所以在這個時代弘護正法真的不容易。出現這些現象,我們也不忍心責備,但是我們自己要引以為戒,所以「明理篇」就很重要。我們想一想,一個當老師的人跟太太衝突那麼大,我們帶的學生不知道嗎?不可能的。學生的信心能建立起來嗎?再來,在講話當中我們平常處事的態度都會不經意流出來的。我也有聽到教課的老師對著學生們講,我太太的話你們不要聽,我岳母的話你們不要聽。你說學生聽這句話,他在學啥?老師一家就不合了。君親師,我們要有一個態度,「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這個心境是聖王堯舜禹湯傳下來,這個話在《論語》裡面記載是商湯講的,其實這是每一個聖王這樣承傳下來的。人能弘道,我們每一個當父母、當老師、當領導,我們自己的心行跟道相應、跟真心相應,這才叫弘道;不是每天拿著課本讓孩子讀,一天讀八個小時,你看,我讓他們以後跟隨老和尚的腳步弘揚傳統文化。我們在那個過程裡面,我們不關注自己的心行,我們在對待學生的時候都是控制、都是要求,搞得學生對傳統文化都喪失信心,這種現象不在少數。

  所以新的一年,我們過去的錯誤要不再犯了,我們得真正靜下心來反思過去的路,不止是二O二二年。從事傳統文化教學責任重大,做得對功德很大,做得不對會斷人慧命,這個我們也不得不慎重。我們不能自欺,不能自我,要對照經典,要聽得進別人的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修行務本,君子務本,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大家看過達摩祖師傳吧?爾冬陞拍的片子確實不錯,這個演藝圈也不乏佛菩薩再來的人。這個片子裡面我想大家都有印象,達摩祖師進入禪堂坐禪。達摩祖師不是拿了一個瓦片嗎?在那磨啊磨。他們說,大師你在做什麼?大師問,你們在做什麼?我們在坐禪成佛。我磨瓦成鏡。他們說,磨瓦豈能成鏡?大師說,坐禪怎麼成佛?你們只知道坐禪,不知道為什麼坐禪?這樣就不能見大道。怎樣才能見大道?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才能克念作聖。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一個經文,我們的念頭是提起我要落實這一句「法天地」,還是我們第一個念頭起來That's impossible。你看我們的疑心就起來了,就覺得不可能。其實也要常常給自己信心,我們學習以來,這個自私自利還是放下了不少,那就代表我們是可以不斷法天地的,不斷跟聖賢、佛菩薩靠近。

  我們看這個註解裡面講到了,「人當法地,安靜和柔也」,要效法安靜,我們得不浮躁,走路不要慌張,講話不要著急,吃飯不要狼吞虎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隨時心都是比較安定、安靜的,要柔和,不要強勢,這每一句都要下功夫。家和萬事興,所以家要和得先調柔自己的心。「勞而不怨」,我們隨文入觀,我們最近有沒有因為幹太多活,有點發牢騷了,甚至還有發脾氣的?可不能發脾氣,新年新希望,要積功累德,不要自己放一把火把功德都燒了,別跟自己過不去。我們這一生是最後生,「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就不搞輪迴了。正助雙修,正修持萬德洪名,老實持名,全攝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還有助修,助修是積功累德,斷惡修善。斷惡修善,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極樂,沒有求現生跟來世的福報。你一有求的心,所做一切都翻轉成輪迴的福報,善業出不了輪迴。心淨佛土淨,我們還有貪求,這個心就不清淨了,所以勞而不怨。「有功而不宣」,自己付出了不放在心上,不會去炫耀,不會去要情。要人家還人情叫要情,要情很容易生悶氣。付出留在心上,就希望對方看到,對方也對自己好一點,對方讚歎自己幾句,結果都沒有,這個火山就快爆發了。所以自己會生悶氣,這個不關別人的事,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我們自己的心動了。我們要往「三輪體空」的方向去用心,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失之物。做了,做完了就放下,有功而不宣。

  其實這個「明理篇」就是要懂得「觀自在」,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今天我們付出留在心上,有沒有覺得心上有個東西,自在嗎?每天盼著先生給我肯定幾句,在那裡盼啊盼,有點辛苦,有點不自在,所以「觀自在」三個字很有味道。我們起的念頭跟自性不相應,身心就不自在了。所以要作而無作,做了付出了不放在心上,才會自在。所以『人法地』重要!你看大地,所有的生命都依附它生長,它從來沒有邀功,甚至於我們還把最髒的東西給了大地,把屎、把尿給它,它沒有抱怨,它還把它轉成了營養,這個大地偉大。你看我們的母親很偉大,我們無禮、發脾氣,她默默承受,轉成什麼?轉成我們子女慚愧的資糧。我們發完脾氣了自己冷靜冷靜,媽媽都不跟我們計較,我們生慚愧,自己就去道歉了,你看母親表大地。我的脾氣也不小,小時候也跟母親發脾氣,母親都默默承受,我沒見過我媽媽發脾氣,所以我看到女人很凶我會害怕的,不習慣。當然害怕也是煩惱,自己的心動了,要不被境界影響,要觀自在,不能害怕。所以「忍辱如地,一切平等」,這是《無量壽經》指導我們平等供養一切人,不去分別,不去執著。

  再來,『地法天』,「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就像我想到自己的父親,他一心一意成就我們子女,對我們無所求,甚至於都顧及到我們的感受。成德年輕的時候打了一通電話給父親:父親,我現在需要三十萬。這個差不多三十年前的事,我父親說,這個錢要做什麼用?我說,父親今天時間晚,明天我再打電話跟你說一下。掛完電話我就去睡覺了,隔天我還沒睡醒,我父親打電話來了。當然睡得太晚都是錯誤的示範。因為我父親已經到銀行匯完款了,我父親打電話來,錢我幫你付好了,你要做什麼用?當下我就感覺父親很柔軟,深怕我們感受到父親是不是不信任我?考慮得很細緻。有時候當父親的心不比母親細膩,男人有他陽剛的一面,也有他柔軟的一面,男人是剛中帶柔,女人是柔中帶剛。像我母親也是很有原則的,你耍賴皮,她如如不動,她柔中帶剛。所以「施而不求報」,這個是天的精神。就像師長期勉我們,毫無保留幫助他人,這個都是效法天。當然幫助人要悲智雙運,不能只有慈悲,還要理智。「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你很寬厚,不要讓別人因為你的寬厚走後門、不守規矩,或者依仗你的仁慈造作惡業,那就變「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都要注意。

  『天法道』,道是「清淨不言,萬物自成」。其實這個「道」就是佛家講的自性,道法自然,我們的自性是法爾如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而且能生萬法。就像《易經》當中也提到這個意境,「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你看寂然不動是不是清淨不言?它清淨,可是它能起作用。就像觀世音菩薩心地清淨,眾生有感,他千處祈求千處應,可是他還是清淨不言,他是寂滅的,但是它起作用。所以真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真心有大用。我們要認真,認識真心。其實我們雖然不能馬上完全契入真心,可是我們能感受少分真心起作用的利益。比方今天你用功念佛念了七天,妄想減少不少了,心很清淨,親戚朋友來問你問題,你好像很有靈感就給他們解答了;今天你假如頭昏腦脹,煩心的事在那攪啊滾啊,人家來問你問題,別來煩我!是吧?明明都是你,為什麼差這麼多?一個是被煩惱纏縛住了,一個是跟自己的自性清淨心比較接近,它就能起用。所以要想把事處理好,得先把心護好。你要處理事是心去處理,心都是煩惱做主,可能處理事會愈幫愈忙。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不把念佛要求是唯一,但是要把念佛當第一。很有道理,你不重視念佛,心不容易清淨,「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著念著慢慢妄念就會少。所以念佛跟處理好事是一不是二。所以今年要把念佛擺在第一。今天好像太多要求,大家針對實際情況看著辦,我也不能有控制的念頭,我得觀自在。

  我們看下一句,我們說觀自在,我們首先要相信自己有自性,「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了,要怎麼讓它恢復呢?怎麼開發我的自性呢?下一句就重要了,孔子在《孝經》當中說到:

  【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佛門四大菩薩第一是地藏菩薩,這個菩薩的法號就彰顯出怎麼開發自性,地藏,心地寶藏。我們讀誦《地藏經》,地藏菩薩給我們最重要的榜樣、表法,首先是孝親。你看婆羅門女、光目女的榜樣,她們竭盡所能,甚至不惜身命要拔母親之苦,要讓母親從地獄能夠超拔出來,更讓我們敬佩的是從對自己的母親的心延伸到對一切眾生。我們也看到婆羅門女救母心切,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導她,妳念佛,妳就知道妳母親在哪?你看她至誠的孝心念了一天一夜,就入了法身的境界,她就以自己的神通力到地獄去了。你看這個孝親的心開發自性很快。所以孔子跟佛陀,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都知道要從孝開發道德,開發本性。所以孝道是德行的根本。

  我們今天要自愛,我們要愛人,都要從孝,而且要愛人必須建立在自愛的基礎。我們要親民,必須建立在明明德的基礎,用自己的明明德去親民,去利益他人。就好像我今天脾氣大,我說我要去利益身邊的人,我得先自愛把我的脾氣改掉,不然我每天還發那麼多次脾氣,他們都受我不好的影響。為父為母則強,我們把愛孩子、利益孩子擺在第一位,很多習氣慢慢就能夠調伏。其實修行不要搞得太複雜,就是念頭,「聖狂之分,在乎一念」。這個都是我們「明理篇」的句子,第六句,第五頁,「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所以修行也不是很複雜,就是念頭。既然是念頭,那我們把什麼擺在第一位?擺在第一位它就指導我們的念頭。我們能把孝親尊師擺在第一位,要調伏習氣不是那麼困難,況且習氣是假的,孝親尊師是真的,真心。你看二祖慧可跟達摩祖師說,「我的心不安」,就煩惱心。達摩祖師說,將心拿來老身幫你安。慧可講了一句「覓心了不可得」,這妄心找不到,假的怎麼找得到?真的才找得到。既然是假的,它怎麼可能影響得了我,我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尤其什麼正念?把父母、老師擺在第一。

  就像我們現在老和尚圓寂了,他一代的時教,他救世的這些理念,得靠我們學生以師志為己志才能發揚光大。我們不以師志為己志,老人家一代時教跟救世的理念,可能利益眾生就會減弱。我們不能辜負老人家一生的苦心,為這個世間講經教學,為世界不遺餘力的奔走六十多年,我們不能辜負。就好像顏回對夫子講,「子在,回何敢死」,他很清楚老師對這個時代跟後世的重要。成德很感嘆,大前天剛好從澳洲飛回新加坡,晚上去見了哈比哈山長老。長老給我們談話,談到老和尚,語氣都哽咽,老和尚永遠在我的心中,你們這些弟子跟隨老和尚也在我的心中。他是默罕默德第三十八代嫡傳子孫,非常有德行、有威望。他說老和尚的真誠謙卑讓他終身難忘老和尚的心量。我們聽了很慚愧,我們自己當弟子的都不如這些其他宗教的長老對老和尚的恭敬。當然慚愧之外還要奮發改過,知恥近乎勇。

  好,今天時間到了,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