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觀心為要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23/3/23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24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我們上一次學習到十六頁第十八句,我們進入「修身明禮篇」第三個部分,「丙、真實學問」。十八句,我們經文念一下: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

  這出自《孔子家語》,在《中庸》都有相似的一個教導。這一段提到三達德,我們依循三達德來修身。『好學近乎智』,這個「學」字,我們學什麼,我們要達到什麼目標,這個要很清楚。學是覺悟的意思,所以它的目標應該是智慧,不是學知識。就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學是學大學之道,學這個能達到什麼?恢復自己的明德,恢復自己的智慧。你不能愈學得失心愈重,我們看很多現在學生想不開,他是在學的過程當中,他的得失心在增長。學的內容,學的目的、目標,這個都要值得反思。讀書志在聖賢,這目標是成聖成賢,聖賢他有智慧、他有德行。不能變成讀書志在分數、讀書志在學歷、讀書志在賺錢,這個目標不妥當。師長老人家常說,是心去作佛,是心去做聖賢,所以學習當中,這個心是最重要的。它有沒有愈來愈清淨?還是得失愈來愈重,這個方向就錯了。他愈學愈真誠,愈學愈慈悲,這個才是學對了。要學著學著,攀比了;學著學著,嫉妒人家,這個就愈來愈沒德,愈來愈沒智慧。所以學習的目標是很重要的。

  學習的目標對自己來講,恢復明德,恢復真心,所以《六祖壇經》裡面有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學了老半天,不認識真心,可能你所有的努力,跟這個恢復明德是背道而馳的。孟子也有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學問沒有別的,最重要的是什麼?「求其放心而已」,把迷失的本心恢復,找回來,學問就為了這個目的。當然學習的目標清楚了,學習的內容,就像我們一起學習《群書治要》,學什麼?學怎麼修身、怎麼齊家、怎麼治國、怎麼平天下。學的東西不是拿來消遣的,不是拿來寫寫詩文而已,是真正能夠提升自己,也能夠利益他人的。

  現在每個人身心、家庭、團體,沒有經典的指導,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都有他面對的問題。我們有真學問才幫得上他們,所以我們從小學的「青年十二守則」,「學問為濟世之本」,你有真實的學問,你才能幫助這個世間。大家有沒有親戚朋友問你問題的經驗,有沒有?人家一問,我們知不知道怎麼幫他處理解決?聽了他的問題,自己的頭腦也是一團亂,理不出問題的根本在哪裡,那你就幫不了他。真正的學問不是學歷,《格言聯璧》說的,「治國經邦,謂之學」。什麼是學問?你可以治理國家,你可以幫助人家的團體興旺起來,這學問。什麼是才能?「安危定變,謂之才」。稻盛和夫先生,日本航空都破產了,要倒閉了,把他請出來,他可以用一年多的時間,就把這個企業完全扭轉乾坤,現在都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公司。你說裡面的問題大不大,都破產了沒問題嗎?鐵定問題很大,而且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很久的時間。但是他老人家到了,那麼短的時間就把這個公司救起來了。其中的關鍵在哪?這個我們要會看,那個關鍵,比方「其身正,不令而行」,他自己以身作則,他努力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日本航空誰最努力?他一定排第一的。從早努力到晚上,他吃得很簡單,這員工都看在眼裡。你看我們歷史當中這些官員,都是身先士卒。他所做的那些關鍵,都跟《論語》裡面教的相應,所以人家很佩服他,幾千個企業去跟他學習,他說我跟你們老祖先學的。「安危定變,謂之才。」

  我們看師長老人家在新加坡,這個世界上宗教跟宗教之間是不容易融合的,算是比較多衝突的,可是老人家用很短的時間,一年,新加坡九個宗教都團結在一起了。而且我們見到這些其他宗教的長老都非常敬佩老和尚,我見了好幾個,親眼所見的,他們提到老和尚,都流眼淚,老和尚就在我的心中。哈比哈山長老:你們任何老和尚的學生,依照他的教誨,你們都在我的心中。所以我們要學就要學真實的學問。所以這些句子都指導我們到底要學什麼,包含稻盛和夫先生、師長老人家,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好學,學習就不能中斷,《華嚴經》比喻的鑽木取火,你不能學兩天休息兩天,要持續不斷的學習。師長有說,他不會被這個世間染污,最重要的,天天親近佛菩薩,天天學習,沒有一天間斷。孔子是學而不厭。你看李炳南老師工作那麼忙,一有時間,他一定看書的,一定學習的。學習的心態像曾子一樣,「人一能之己百知,人十能知己千知。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人家學一次會,沒關係,我學一百次;人家十次會,沒關係,我學一千次。他很有毅力,很有決心,肯下鈍功夫,老老實實的學,不會投機取巧的,不會耍小聰明的,不會每天想著有沒有捷徑可以走。老實是真捷徑,老老實實依教奉行,所以師長說天天親近佛菩薩,那我們每一天都要聽經。而且學習要解行相應,不能光聽,聽懂多少就要去做,聽懂一句我們就落實一句,這樣的學習態度是很重要的。不然可能會一個習氣上來,叫求知欲,求知也是一種欲望,想要學很多,好多不好精(好學得很多,但是學不深入),為什麼不能深入?沒有力行,解行相應才能深入。所以子路學習的心態很好,「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子路聞到一個好的教誨,他的心境就是趕快好好去落實它,他不會想著要聽好多好多。等於是他學習的態度,他聽懂了,他一定盡力去把它做到,這些都是聖賢的榜樣。

  黃念老也提到「慧須聞,定須習」,定要練習,要習定。所以我們每天要有定課,每天要念佛,要習定。當然隨時都要習定,走路心要定,吃飯心也要定。很多人吃飯好快,我在旁邊看都著急,當然我著急不關他的事,是我自己被轉了,就是他的動作都很急。所以為學第一功夫,你看求學都跟學有關,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因為他心不定,他聽很多課程,入不了心,有聽沒有懂。所以我們說法器,這個是譬喻,這個心就像器皿一樣,可以把東西接住,所以法器就是能把法納受在心。所以定須習,要習定。大家聽人家講話,心定不定?聽人家講話也是在習定,專注的聽、恭敬的聽。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個真心不能須臾離也,心不定就妄心做主,一切言動都要安詳,都要定。

  今天我們很浮躁,小孩他很清淨,他很敏銳,當父母老師的人動作一浮躁,都會影響他們,那個無形的磁場都在影響他們。我曾經遇過一個媽媽,她講話就挺快的,她說我孩子脾氣大。這個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我跟她說,妳先回去,妳不要急,妳回去之後,這一個禮拜(因為一個禮拜上一次課),妳關注一下自己不要發脾氣,然後妳再看看妳的孩子脾氣有沒有小一點。後來她一個禮拜之後來了,很高興,我這個禮拜很注意自己,少發脾氣,我孩子脾氣也小了。依報隨著正報轉,小孩很容易受我們的影響,教育當中,境教是無形的,它隨時都在影響小孩,所以叫薰陶。環境,家庭的氛圍、學校的氛圍,每天都在薰陶這個孩子,不然孟母為什麼要三遷。所以定須習,要把安定以身作則給孩子看,要有定力,要能專注,不能心浮氣躁。

  黃老說「慧須聞」,智慧要靠聞法,我們每一次讀經聽經,慢慢滿多道理不懂,明白了,或者聽著聽著把自己的問題觀照到了,這個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問題在哪,才知道怎麼去改,怎麼去提升。所以學習就是兩個過程:知過、改過。我們多聞法,才知道自己的問題,肯去改自己的問題,煩惱輕,智慧長。所以我們改掉習氣,煩惱輕了,這個智慧才會透出來。但是假如都不知道煩惱在哪、習氣在哪,就無從改起。所以我們聞法,知道自己的過在哪,對照對照經典,對照對照佛菩薩的榜樣,知道錯在哪。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天下來,不知道自己不對在哪;「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所以我們用心聽經,來對照經典和自己的差距在哪,趕緊下功夫,一言一行,自己的起心動念都要對照經典,這樣就能知過了。甚至於是「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我們常常能反省就容易知過,觀心為要,觀照自己的念頭,知道偏在哪。知道觀照內心,愈觀照愈深入,「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有個孩子問我說,我怎麼這麼會哭,動不動眼淚忍不住。我說這個得你自己觀照你的心,哭有很多種,有些人感動會哭,有些人傷心哭,有些人委屈他就哭,有些人緊張他就哭,很多種,這個你要自己觀照。所以我們每一天,自己的心念要觀照得到,才能知過。這個心念不對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心念偏了,趕快把它改過來。這個心有控制的心,趕快「阿彌陀佛」,不能讓它相續;這個心有得失心,不對了,「阿彌陀佛」,調過來了。觀自在,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不能被煩惱控制住,要常住在真心。我的心要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那代表我的學習就是不斷的恢復我的真心。

  「好學近乎智」,很努力的學,慢慢慢慢愈來愈有智慧,真心有智慧,真心是覺悟的,而且清淨平等覺,這個就是真心。所以真正學對了,一定愈來愈真誠、愈來愈清淨、愈來愈平等、愈來愈正覺、愈來愈慈悲。假如學了學了,愈來愈不慈悲,那這個學錯了。你說我愈學愈真誠,但是好像比較不慈悲,那不對!你愈真誠,一定愈清淨,一有一切都有;一個沒有,其他那個也都退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所以佛法這個觀照,讓我們會很徹底看到自己的問題,不會打迷糊仗,一真一切真。

  所以我們看這個人懂不懂得愛護人,你看他對每一個人,一真一切真,你說他只有對一個人不好,其他的都很好,那這個也不一定靠得住。他有對一個人不好,那是憎,他愛憎心在起用。他假如是慈悲心,那慈悲心還會挑對象?挑對象,那是愛憎心。有一些人對領導很好,對下屬不好,那對領導好也是假的。「勿諂富,勿驕貧」,這個我們都要觀照,不然會騙了自己。要平等慈悲,這個才是恢復真心。我們看學了佛了,學了佛是外面的表相,學了傳統文化,表相,學傳統文化、學佛是我們的增上緣。萬法因緣生,因是我的這顆心,我有沒有善用我的心,不然不善用心,我沒有學傳統文化以前的那個習氣起現行了,學傳統文化反而愈來愈諂媚上面的人,然後對下面的人也是一樣不恭敬、輕慢。我接觸不少,他們在我面前挺恭敬的,對別人挺凶的,那對我那個恭敬是真的嗎?可是我看了也是替他們很擔心,這樣太可惜了。我們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他不善用心的話,會誤了自己的慧命。所以善知識的指導重要,你看老和尚指導我們,一有一切都有;一個沒有,統統沒有。所以這個五心,拿來觀照,平等,「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平等恭敬。

  「力行近乎仁」,將所學到的教誨好好的落實,接近仁。我們說自愛才能愛人,「欲愛人者先自愛」。你看像父母,哪個不願意孩子好,可是我們自己不能給他做榜樣,會給他不好的影響,那我得先提升自己,要自愛。「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當我們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身修而後家齊,一定是修好自己才能幫助家裡的人,是用自己的明明德,去親民,去愛人。所以先提升自己,在提升自己過程覺得改一個習氣真不容易,真的像扒一層皮一樣。我們不說別的,不發脾氣,改這個脾氣好了,你改的過程知道真不簡單。弘一大師編了一本書叫《佩玉篇》,將兩個讀書人他們學習的筆記,把他們這兩個讀書人學習筆記的精華挑出來,第一句話我印象很深,這個讀書人說「二十年治一怒字」,發怒、發脾氣,「尚未消磨得盡」,二十年很用功去對治這個脾氣,尚未消磨得盡。「以是知克己為難」,克己復禮容不容易?克服這個瞋恨心,二十年還沒有完全克服掉。

  當然我講這一句大家也要善體會、善聽,不然聽完這句話,你看人家二十年都沒改掉,我很正常,那你就鬆懈了,你就變成合理的藉口了,不行!所以善學,不然變成聽這些道理愈找藉口,那不行!比方說,我今天又發脾氣了,我在面對境界我要不貳過,不能再犯了,要有顏回的態度。雖然我們不可能說要改脾氣一天就改過來了,可是每一天都是用這種死都不怕,就怕我又發脾氣了,要有這種決心去對治習氣。所以我們聽經,都要用正確的心態來聽。容易找藉口,一聽,全部變成我們找藉口的素材了。所以傳統文化只是個緣,到底調出了我們什麼心境,是調出了我們不貳過的心,還是調出了我們找藉口的習性、推卸責任的習性?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我們個人,不自欺,對自己的念頭不自欺,真實面對。

  就像這個讀書人,他下對治這個發脾氣發怒二十年,他都覺得自己沒有磨掉,大家想想他會苛求別人改習氣嗎?不可能,他自己走過來了,不容易。所以他就會設身處地替人家想「不容易」,他容易寬恕別人,他不會苛求於人。所以「力行近乎仁」,力行當中,比方說,對治自己的習氣,他知道不容易,他對人會寬。再來,他在幫助別人的過程當中,他會體會到「事非經過不知難」,現在要成就一件事,他愈做體會愈深,太不容易了,所以他在處理事情不會苛刻,不會常常指責,他會去體會人家已經不容易,已經很可貴了。這個都是在力行當中,自己的心境自然會有這些領悟。

  所以假如現在我們一接觸人事就淨挑毛病,這樣不妥當,要能看到人家不容易的地方、可貴的地方。團體還是有不足,不足什麼,我們帶頭去做,時時心念用君親師來觀照自己。作之君,以身作則帶頭做。作之親,要愛護、要不棄不捨,自己家裡的人,他任何情況都是包容,都是幫助他;一講事情都是苛刻要求,這樣不妥當,這個不是以親人之心對待他人。作之師,很有耐性啟發他人。心念常常用君親師觀照,就不容易偏掉,這些都是屬於總持法門。你不要小看三個字,那一切經教都在裡面,它們就好像綱一樣,綱舉目就張,都拉起來了。

  「知恥近乎勇」,知道自己的錯誤,發羞恥心去改正。《勸發菩提心文》有講到「尊重己靈」,要尊重自己的佛性。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我怎麼還在這裡沉淪,不行!這個羞恥心上來了。改過要發三種心,第一個就是恥心,知恥近乎勇。我們恥不如佛菩薩、恥不如聖賢人,「德比於上則知恥」。我們知道智仁勇三達德,我們就知道怎麼修身,依這個三達德修正自己的想法、看法,我這個念頭跟三達德相不相應,說法、做法,說法是言語,做法是行為,跟三達德對照對照,就知道怎麼修正自己了。

  「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我們知道怎麼修正自己,就是我們自愛,我們知道怎麼恢復自己的明明德,就知道怎麼管理人民。我們知道「學所以治己」,懂得對治自己的習氣,我們就知道怎麼去護念他人,護念家裡的人,護念有緣的人。這個護念當中,比方說在團體當中,要先護念近的人,護念幹部,這個是管理當中的一個規矩。因為這些管理者,他都要以身作則帶頭,假如他不能以身作則,那他帶的人就不服。所以一個團體當中帶人,首先要從高層帶起,不是從底下要求起。所以當時候海南省監獄系統,他們要推展傳統文化,那是張廳長帶著最高的八個幹部先去學習,上層的人帶頭,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知所以治人」,我們能把自己的團體,把自己的人民治理好,「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就能把天下國家的事辦好。我們剛剛舉到稻盛和夫,他把他的企業治理好了,是「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他的團體是榜樣,幾千個企業向他學習,他對於自己的國家跟天下有沒有貢獻?很有貢獻,所以國治而後天下平。你看家齊而後國治,你的家都不能做榜樣,那講的話人家也不服氣。你的家齊了,影響社會、影響團體了;你團體好了,又帶動社會,帶動國家了。

  所以儒家這個次第非常重要,不能身也沒修,家也沒齊,就要去利益天下國家,這個不可能的。而且我們真的要把團體治理好,一定要有團隊,現在是team work。你要身修得好,你才能感應來志同道合的人,你也才能留得住人才。比方說,我們肚量太小了,人才留不住,人才會走掉的。「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你的氣量、肚量要大。一個領導者,底下的人犯錯了,都不能包容,常常還掛在口上,既往不咎,不要常常掛在口上翻舊帳,這是肚量不夠。肚量不夠,人家跟我們在一起壓力很大,在這個團體的向心力就不夠,就留不住人。

  所以《大學》說的「有德此有人」,我們有修身、有德行,感召志同道合的人,「有人此有土」。你看這個次第,都是以自己有修身、有德行為根本,不能是著急的要去做事,要把修身擺第一位,自然感召多少人,多少人就做多少事。現在是急著要做事,那裡面可能都有名聞利養。然後團體的流動率又很高,又不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這個看起來事是做了,但是自己的心沒有提升。再來我們假如留不住人,別人因為自己,沒有信心,自己有因果責任的。所以不能攀做事情,多少緣做多少事,我們得好好在智仁勇上面下功夫。

  黃念老常常會提到三句話,「好好修法,好好去看書,好好改毛病」。這三句話跟智仁勇很相應,好好改毛病,知恥近乎勇;好好看書,好好聽經聞法,看經典,這是好學近乎智;好好修法,就好好落實經典。你落實經典,你看整部《論語》講「仁」講了一百多次,所以我們修修什麼?修仁愛心、修慈悲心,好好去力行。這些大善知識他們都是真正契入境界的,所以這些經典,他們都能以很淺白的言語給我們開解。好好修法,好好看書,好好改毛病。好,我們看十九句: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這個是在《易經》當中,是講到乾卦的九二。乾卦有六爻,其實這個六爻就是好像你一個人要弘法利生,一開始你不能一下子就覺悟,飛龍在天,你一定是先潛龍勿用,見龍在田。你一定先厚積再薄發,你不能學了一點點就叮噹響,我們說滿瓶醋不響,厚積。所以在他一開始就提到『學以聚之』,要厚積薄發,就勤奮來學習,積累道德學問。這個積累不是短時間就能積累起來,就像海賢老和尚說,這個佛號也不是一天就念成的。師長當時候到日本講經,在比叡山,師長了解到,上這個山修行最短十六年,最長的終身都沒有下來。所以我們不能急於求成,要好好積累,這種學習是滴水穿石之功。夏蓮居老居士說的射箭「發矢中的」,一射射到靶心,「原非一發之功」,他絕對不是射一支箭就都中靶心,他要練習多少次。「磨杵作針」,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磨杵作針,豈是暫磨之力」,磨杵作針怎麼可能是磨兩下了就變針。所以都要下鈍功夫,老實、聽話、真幹,這樣我們的道德學問就能積累上來。「問以辨之」,所以學習的過程,《中庸》說的博學、審問,接著你問了還要懂得思惟判斷,慎思、明辨、篤行。所以這個「問以辨之」,它有審問、慎思、明辨在裡面,有疑問,虛心請教來明辨真理。我們有沒有一本小冊子,一學習有疑問了,記下來?「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還是有疑問,但是沒有主動去請教。所以學習就是養成一些好的習慣,所以《弟子規》這每一句就是養成好習慣,心有疑,隨札記。

  「寬以居之」,寬恕厚道的存心待人接物。學了要做,我們跟孔子學,學什麼?「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要忠恕存心,恕就能寬以待人,而且學是為了恢復真心,所以「忠恕違道不遠」,忠恕跟真心不遠。所以隨時隨地用心都要跟忠恕相應,嚴以律己,忠;寬以待人,恕,才能夠真正契入仁愛。所以孟子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我們要真正契入仁愛大道,就要行恕道,孟子用「強恕而行」很有味道,一開始要時時替人著想不簡單,我們都是先想自己多,現在轉一轉,多去體諒別人,慢慢慢慢,一開始勉強自己要念念為人想,慢慢就自然了,時而勉強,終則泰然。「仁以行之」,用仁慈博愛的精神,廣行於天下,「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個仁愛的心不只對父母、對家人,可以延伸到對一切眾生。所以大悲觀世音菩薩,這個仁愛心要延伸開來,行於天下。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