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多志前言往行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23/3/24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25

  諸位法師、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我們翻到十七頁第二十句。我們從這裡開始學習,我們看經文:

  【二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這個是在「潛夫論」,「潛夫論」是《群書治要》中六十八部其中一部。這一句話大家也比較熟悉,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須先使工具精良才能把工作做好。我們現在常說,要有配套措施,要有這些條件具備了。這一句是要帶出接下來這一個重點,『士欲宣其義』,士人要想弘揚仁義道德,弘揚正法,『必先讀其書』,一定要先深入聖賢的經典。我們說,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儒家、佛家都講「先覺覺後覺」,我們自己要先覺悟,才能夠去護念他人。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所以我們在課程當中也多次提到,徐醒明老師在講《大學》的時候強調,用自己的明明德去親民。明德是每個人本有的性德,但現在明德不明,我們迷了,現在要讓它再恢復明德,所以用明明德。所以明德就好像本覺一樣,本有的自性;明明德代表我們要修,修德有功,本有的明德、性德方顯,才能再恢復回來。

  所以接下來《易經》就提到,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這個「畜」是培養,其實就是明明德第一個「明」字,就是要修行。修德有功,這個本有的明德才會恢復,性德方顯。我們就得要積善修德,我們這個明德才會慢慢恢復。我們要積善修德,我們要讀聖賢書,依照經典的指導來修善積德,所以由經典來指導我們。我們看《了凡四訓》論到「積善之方」,當然一開始舉了十個行善得善報的例子,這是讓我們起信心,尤其舉的這些例子離當時候都是很近的,甚至就是當時候的人物,當代的人看到這些例子都很受鼓舞。接下來經文當中就講到這個善,它從十六個角度來論:「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因為「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所以我們得讀聖賢書,我們形成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力,我們才知道怎麼來積善修德。不然不讀聖賢書、不明理的話,自己覺得修得不錯,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弟子規》也提醒,「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我們看《了凡四訓》在論這十六個角度,一開始就講「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儒生代表從小讀聖賢書的,好幾個儒生去見中峰和尚,然後問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反而家業興旺,覺得佛講的因果報應好像不對。「中峰云:凡情未滌,正眼未開」,還沒有開智慧眼。「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我們在境界當中也很容易質疑真理、質疑經教,容易相信自己,不容易相信經典。

  就像孔子那個時代,有一戶人家的黑牛生了小白牛,這戶人家就去請教孔子,這是怎麼情況?孔子說:這個是吉兆。結果沒多久,這戶人家的父親眼睛瞎了。後來這個黑牛又生了一隻小白牛,這戶人家又去問孔子。孔子又說:吉兆。沒多久,他兒子的眼睛也瞎了。諸位同道,大家還相不相信孔子說的?後來,因為他們是宋國人,發生了楚國跟宋國打仗,招了很多男子上戰場去了,而且戰況慘烈,死了一大半。但是因為這個父子眼睛瞎了,不可能上戰場。後來這場戰爭結束,這個父子的眼睛又恢復正常了,所以等於躲過一劫。所以我們面對發生的事情,我們能不能對經典、對聖人所教的沒有懷疑?這是每一個修行的人一定會面對的境界。

  包含玄奘大師,他晚年病得很重,他老人家想,是不是我把經典翻錯了?他沒有生煩惱說,我為佛門幹了一輩子,怎麼我還得這種果報?他對因果是沒有絲毫懷疑的,他怕是不是自己有問題?是不是翻錯了?感來佛菩薩安慰他,跟他講,你翻得都沒有錯,可是你前世曾經做過國王,殺業很重,重罪輕報。我們也聽過師長講,念佛團團長,後來生了病,他不念佛了,他覺得沒用。你看我幫人家助念那麼多,我怎麼還生病了?所以他帶動人去助念那麼久的時間了,但是他自己病的時候他還是相信自己的意思,不相信因果,而且他是有條件的去做這個事情。所以中峰和尚這裡講,「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我們的目的,我去幫人家助念,我就不生病了,我臨終就一帆風順了,有自己的一種期望,假如那個結果不如自己期望,生煩惱了,他就不相信重罪輕報了,因為他想要的就是沒病。因為這個因果是複雜的,我們過去生造了多少業,不知道。

  有一個人身體不好,剛好他有一個朋友學佛。他提到,我這個身體長久不好。他這個信佛的朋友跟他說,不然你吃素,吃素有功德,對你健康好。他接受了,結果吃了三年,他覺得身體也沒有明顯比較好,他生煩惱了。他就跟這個學佛的朋友講,你看我吃了三年,也沒有比較好。這個故事在《安士全書》裡面的。這個學佛的朋友很厚道,看他不高興,不忍心,也怕他誹謗佛法,說不然這樣好了,你把三年吃素的功德賣給我。因為他一直在抱怨沒有用,他一聽,還可以賣,還可以拿到一筆錢,他說好好,我賣給你。就寫了一張條子,三年吃素功德賣給這個朋友了。當天晚上,黑白無常來了,要帶他走。他說,你本來就該走了,是你這幾年都吃素,現在你把這功德賣掉,你早該走了,今天要帶你走。這個人說,可不可以給我寬限一天,我明天趕快去買回來。這個鬼神很通人情,好,沒問題你可以去買回來。隔天趕緊去找他這個朋友,他說你趕快賣回來給我。這個朋友說,你說沒用,我買回來我已經把它燒掉了。這個人愣住了,後來就死了。所以這個吃素,你每一天都有功德的,功不唐捐。你不相信因果,我們真的很容易相信自己的看法,不容易相信真理。

  所以我們看《了凡四訓》這一段話,誰提出來的?是從小讀經典的人提出來的,這是儒家的幾個讀書人。儒家有沒有講因果?雖然他是去請教中峰和尚。你看《尚書》明明就講,「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秧」。《易經》講,「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你都造惡了,會招感禍患來。甚至於用心去看歷史,這二十五史就是一部因果史。你看,忠孝之家後代子孫很好,你看鮑叔牙推薦管仲,為了國家,這個史書上記載,十幾世他的後代都是名大夫,這不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例子嗎?秦朝李斯,當了宰相,嫉賢妒能,怕人家坐他的位子,把他的師弟韓非子都害死了。後來過沒有多久,他跟他的兒子被腰斬東市,斷子絕孫了。你看這些歷史,不都是把因果彰顯無疑了嗎?讀書,還得真正用心去觀察、去思惟、去領悟。不然讀了老半天,你看明明儒家經典也強調因果,但是讀的人不一定相信。

  所以中峰和尚很堅定的說,善惡是真理,要反省自己看不清楚,是非顛倒了,不能怨天之報應有差錯。這麼講,眾人還是不服,「善惡何至相反?」中峰和尚說,你們舉事例,我們來探討。這些讀書人講,罵人打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和尚說不一定,「未必然也」。一人問「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和尚說,「未必然也」。講了這麼多例子,中峰和尚都說不一定。就請教,中峰和尚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打人罵人都是善,把這個人罵醒了。你要看他的動機,你不能只看外在的行為。「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他為了自己的目的對人恭敬,這個是諂媚,這個是惡。剛剛說貪財妄取,我們淨土宗永明延壽禪師,他拿著國庫的錢去放生。你只看到他在國庫拿錢,你會覺得他惡,但他拿錢的目的是什麼?放生,有益於眾生。後來被發現了,這個皇帝了解了,這個人挺奇怪的,說:去行刑,假如他很怕死,那就執行;假如他不怕死,帶他來見我。後來這個禪師一點都沒有害怕,很從容赴死。結果就帶他去見皇上。他說,我一個命換千千萬萬命,很值得。皇帝就恕他的罪了。後來他說他想出家,後來就出家了。所以這裡講,有益於人是善。

  接著講,「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這發自真誠心去做的是真的。「襲跡者假」,內心不是真正真心的,是做表面的行為。這一句最明顯的例子,俞淨意公,他還沒遇到灶神以前他也放生,他是襲跡者。人家說我們去放生,他才跟著去,他從來沒有自己主動說要去放生。雖然跟著去,可是他家裡面的廚房有時候還綁著螃蟹準備煮。他是做給人家看的,某某人有去放生,他好這個名,他不是根心者,就是很慈悲的去放生。「無為而為者真」,沒有任何目的,純是利人的,這是真的。有為而為,他有他的目的,他沽名釣譽,他為了贏得好名聲,這個就是「有為而為者假」。

  所以我們得把善惡真正搞清楚了,我們才是真正在積善修德。所以多讀聖賢書,明理很重要。你看後面還舉了例子,什麼是善、什麼非善。你看子路,人家溺水了,把人家救起來,孔子讚歎子路。子貢,他在其他的國家做生意,遇到魯國人被賣到那個國家去了,他把人給贖回來了,那國家規定你把魯國人贖回來,國家給你贖金,子貢不拿。以一般的人來看這個事情,子貢贖了人不拿贖金,非常高尚;子路救了人,人家送他牛,他接受了,看起來他好像沒那麼高尚。但是孔子讚歎子路,批評子貢,因為子貢不拿,會影響魯國人要去贖自己國人的時候會有顧忌,人家子貢都不拿贖金,可是我不拿贖金我日子沒法過了,他救人的時候猶豫了,就可能造成以後魯國人要贖人有遲疑,就有人不救了。子路很真誠把人救起來了,奮不顧身救人,結果人家太感激了,送他一頭牛,這個事情一傳開來,一般百姓覺得善有善報,這個例子就帶動人家行善了。所以了凡先生就這兩個事例,提到了讀書人、明理的人考慮事情是怎麼樣?「不論現行而論流弊」,往後的影響怎麼樣?會不會造成不好的副作用?「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生而論天下」,所以這個才是「是善」。是善還是非善,這個都要會判斷。所以這邊提到我們要「以畜其德」,就是要修德,恢復明德的話,還是要深入經典。

  所以這裡提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其實這個就是「必先讀其書」,這些經典當中會談到很多古聖先賢的教誨,「前言」,還有記載他們很多風範,「往行」,我們都把它領納在心。所謂「隨文入觀」,納在心田,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就能提得起這些教誨,就能提得起他們的這些風範。比方你看《論語》當中都有提到堯舜禹湯他們傳承的教誨,「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這些聖王,遇到事情,老百姓犯錯了,都是我有責任;自己犯錯,不會把責任推給臣子,但臣子有錯,我有責任。我們做父母、做老師、做領導的人,遇到底下的人犯錯了,我們能不能提起這句「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我們能提起來了,我們在孩子、學生或者下屬犯錯的時候,我們在修養自己的德行,因為我們提起正念了。假如沒有提起這個教誨,我們可能馬上就罵人了,就處罰、對立了,當下我們就瞋恨心做主,修不了德,甚至是火燒功德林,就沒有辦法蓄其積德了。

  《群書治要》當中,我們這個也會學習到,我們看一下具體的,這個都是前言往行。一百七十一頁,一百九十七句。我們看堯帝的風範,這是往行,古聖先賢做出來的。堯是「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所以堯帝對天下人都心存關懷、愛護,尤其是對於窮苦的人民更加關愛。因為這些人最可憐,最需要幫助。「痛萬姓之罹罪」,心痛百姓遭受罪罰,「憂眾生之不遂」,擔憂百姓不能夠順心如意過上安定的日子。「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有一個人挨餓了,他說,這是我讓他挨餓的,我造成的。「有一民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有一個人犯罪了,他說是我造成他犯罪的,因為我沒把他教好。這些聖王確實是這樣的。所以「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堯帝他的仁慈都流露在這些事件當中,百姓看到這樣的榜樣很感動,也就講道義了。恩德廣博,化廣,就是百姓都受到他的感化了。「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百姓的風氣,因為上行下效,被君王感動了,你不用獎賞,人民就會相互規勸;不用刑罰,人民就會安分守己,不罰而民治了。所以堯帝治理天下的方法是什麼?「先恕而後教」,他先寬恕,是我沒有把人民教好,他才犯罪的,這是我有責任。這樣的心境,把老百姓的善根都喚醒了,這是堯道。這一段是「說苑」,《治要》裡面的。假如讀書人讀完這一段,這個就是堯帝的前言往行,他把它記下來,他在自己當領導遇到境界的時候提起來了,他就在下屬犯錯的時候,以畜其德,他並沒有發火,他反而反省。

  所以我們提升自己的明德,修養自己的明德在哪裡修?在每天遇到的事情裡面,我們遇到這件事了,我們心中有佛法,有經典當中聖賢人的前言往行,我們提起來,我們就不會隨順習氣了。我們進一步要關照,自己遇到境界的時候有沒有提起佛的教誨、佛的榜樣?忍辱仙人(佛的前身)遇到歌利王,這個公案我們有沒有放在心上?有放在心上,那任何境界不容易讓我們發脾氣了,心裡想,我們現在這個境界比起忍辱仙人,小巫見大巫,不算什麼了;以他們為榜樣,德比於上則知恥,不容易發火了。以孔子為榜樣,孔子生活「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安貧樂道。記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你想到孔子、顏子,那個生活夠用就好了,已經很好了,就不容易去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了,就容易安貧樂道、以苦為師了,就是生活的享用盡量減到最低就好了,就不會想我還要吃宵夜,這麼貪著這些五欲。

  你看師長老人家跟著李炳南老師學習,一天吃一餐,吃了幾個月才跟老師報告,李炳南老師聽了很高興,先問感覺怎麼樣?你看這個老師應對都很有味道,沒有馬上聽完就說好,先問一下感覺怎麼樣?身體沒問題吧?很好,很舒服。你看有些人一天吃一餐,吃到胃病都出來了。所以老師先關心,你很適應,感覺很舒服,李老桌子一拍,「就這樣下去,一生不求人」。我們聽了老和尚講這些公案,我們能放在心上,生活的享用能夠愈來愈低。我們每天讀《無量壽經》,我們有沒有記住阿彌陀佛在做法藏比丘他因地的這些榜樣?他「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就是阿彌陀佛留給我們的前言往行,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都能提得起來,不會被境界轉,還能轉境,還能在這個境緣當中提升自己,就是以畜其德。

  這一句,成德感受,最重要的要記得老和尚教給我們的教誨,這是前言;還有老和尚落實儒釋道教誨的行誼,我們都要記住來效法,這是往行。因為他是我們依止的老師,我們得看他怎麼把教誨落實,這樣我們就會用了,他是我們修道最重要的因緣。這《法華經》上說的,「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我們跟隨他的教誨,效法他的行誼,他帶著我們,引導我們,見佛就是恢復自己的自性。因為他老人家活學活用,我們得觀察他怎麼活學活用?宏琳法師很慈悲,編了一本《老和尚的身教》,我們就深入學習,就知道怎麼效法他老人家的行誼了。我們遇到境界,都提起老和尚教的,都效仿他的行誼,相信我們一定「德日進,過日少」,以畜其德。

  我們接著看二十一句:

  【二十一、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一句是在《論語.學而第一》,《論語講要》第十六頁。我們學儒,依止老和尚,依止李炳南老師,修學要有師承。「從明師受戒」,這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指導的,明白的老師,修行的過來人,我們依止他,我們就是非善惡、邪正利害真偽能判斷了,我們才去參學。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參學,但是他參學之前他是依止文殊菩薩,得到了根本智,然後再去參學的;他每參一個,他境界就提升一階。這些表法我們就要看得懂,不能看錯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就現在每天參一堆,參得頭昏腦脹,搞不清楚狀況。我是有見過同修道場跑了幾十個都有,一跟他交流,張家長李家短,這邊有問題、那個人不對,你看參得他內心裡一大堆是非。你參學,自己最低標準,得到根本智。根本智是清淨心,根本智是般若無知,然後他去參學,就無所不知。我們心還不清淨,我們一看,很容易落別人不好的印象,那就會污染了,你愈參愈懷疑,愈參愈沒信心,就退轉了。

  所以參學是要有基礎的,哪怕我們這個年輕人他想到道場去學習,這個道場有學風、有道風,挺難得的,年輕人去了還要有配套措施。去了這個道場當中,要找一個修行人護持他這一段學習,是吧?這個修行人一看,這個年輕人的表情是不是有什麼疑惑,很主動的去關心,去護念他;不然他覺得自己看得很對,可能就會偏掉了。我們看看老和尚到台中蓮社學習,你看李炳南老師很細緻,看到老和尚的表情怪怪的,就知道他可能有什麼疑惑了,把他找到房間裡面來。這一段,跟護念一個初學的人或者護念年輕人,有沒有關係?很有關係!你看,連老和尚他到李炳南老師那裡去的時候,前面已經跟方東美教授、跟章嘉大師學習好多年了,到了李炳南老師那邊去,他還是會產生疑惑的。因為看到老師對學生態度不一樣,相上不一樣,心上都是平等的慈悲,但是緣不同。緣很深的,對他百分之百信任的,有打有罵。還不是那麼信任,還不是這麼真想學的,跟他保持好關係,讚歎他,肯定就好了,不得罪他,讓這個緣加厚。他還不夠信任,你一批評他,他下次不來了。你看,應的機都是看緣分,心是平等慈悲的。所以李老觀察老和尚可能有些疑惑了,主動請他到房裡來,然後給他一說明,老和尚恍然大悟。都要配套!而且團體當中,都要懂行、懂規矩。這個年輕人來了,哪一位居士專門負責的,他是主,其他的人是伴,一起配合這一位負責的居士,護念這個年輕人。你不能其他的人好為人師,遇到一個年輕人來,聽我的,那這個年輕人就被帶得昏頭轉向了。所以我們從明師受戒,我們依師承來深入學習。

  《論語講要》第十六頁提到,這一段講的是倫常,而且講了四個倫常關係。首先是講夫妻關係,要重德輕色,這個是尊重有道德的人,「賢賢易色」,尊重有道德的人,輕女色。所以《詩經》,詩三百第一篇詩,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重德輕色才能感來賢德的對象,把家經營好。這個是夫婦的倫常,以正人倫之始。五倫從哪裡開始?夫婦關係。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夫婦做榜樣了,孩子懂得感恩,所以父子有親。生的孩子,他們兄弟之間也懂得友愛,「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他出到社會去,他有孝心的話他就是忠臣,「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所以夫婦這一輪是正人倫之始。

  接下來,『事父母能竭其力』。因為「百善孝為先」。我們剛剛講了「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我們在盡孝的過程當中,我們會想到「子路負米」,包含「江革負母」。你看江革在他那個年代戰亂,他去給人家做傭人,一定讓父母生活上方便,不會缺衣少食。他竭盡他的力量,這都是竭其力。你看「漢文嘗藥」,他已經是君王了,可是他母親生病了,他也是竭其力去照顧,而且不是一天、兩天,三年。那拉回來我們身上,我們侍奉父母有沒有盡心竭力?有沒有很有耐性不怕麻煩?我們會起怕麻煩的念頭,我們就不算落實竭其力。而且態度還要「怡吾色,柔吾聲」,要恭敬,柔聲下氣。不能我們供養父母生活所需、供養錢財,態度就比較趾高氣昂,這都不妥當。色難,要和顏悅色去奉養。

  這個《講要》講到了,君是國家之領袖,國為大團體。「既曰事君,則必先公後私」,這樣才能「致其身」。公教人員奉祿來自於百姓,「食於民,當以民事為先」,老百姓的事擺第一。我們拉回來我們當前,我們在工作、在團體當中,有沒有盡忠職守,盡到自己的力量?有沒有時時都以大局為重,先公後私?『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李老這裡提到了交友必須信實,講求信用,要實實在在。辦事、言語都不能欺騙,「皆無欺」,這樣可謂有信。「五倫為學之本」,是學習的根本所在。我們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五倫的大道,這個就是有學問,真正的學。「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所以這個經文最後說,「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樣的人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問,我必定說他已經是有學問了。真學問,展現在他的行持當中都符合五倫大道。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