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一集)  2023/1/5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11

  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

  我們今天進入經句的學習。我們看綱領,有四大綱領(在第七頁的部分),第一大綱領是「修身」,第二是「齊家」,第三「治國」,第四是「平天下」。在「修身」的部分又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個是「明理篇」,第二是「篤行篇」。在《中庸》當中有提到,學習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個是屬於解的部分,屬於明理的部分;再來是「篤行」,這是屬於行的部分,解行相應。所以在「修身」上有這兩個綱領。「齊家」的部分就有六個綱領內容,這個提綱大家可以熟悉一下。像「治國」就又分四個部分,「為政、立德、綱紀」,還有「敬慎」。「平天下」的部分,分六個綱。大家熟悉這個綱領,我們在生活工作、處世遇到一些情況,可以透過這個綱領,找到可能跟我們現在所面對的事相應的句子,來指導我們怎麼用心,怎麼處理事情。我們相信有傳統文化就有辦法,有佛法就有辦法。

  第一個部分「修身」,我們先看「明理篇」,翻到第二頁。印光大師有說,釋迦牟尼佛他講經四十九年,從理上,明理,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講不出因果兩個字。祖師他們講話,很可能一句話就包含一切,四十九年所說,理上不離心性,就是在談真跟妄,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讓我們搞清楚。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就是所有一切萬法,一切人事物都包含在裡面,從心想生,所以心是根本。假如我們懂這一句,「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們就不可能責怪任何人。所以明理不簡單,明理要真正認同這一句話,不懷疑這一句話。那體會到這一句話,自己會負完全的責任,整個宇宙是我的心想,這個不能把責任推給他人。那心是根本,我用的是真心還是妄心?用的是真心,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自己的心,所以心用對了,這個依報,比方說這個身體是最近的依報。所以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因為這個身體有百分之七十左右(小孩子更高了)都是水,這個實驗,就是比方用字貼在水上面,比方是貼「謝謝」,這個水結晶就很漂亮,比方說你貼罵它的話,結晶就很不好。或者你對它講話,講好話,它的結晶也很漂亮。後來我們師長的弟子,劉醫師他做得更細了,他們成立華嚴實驗室,將這個水實驗做得更加的精準,在聯合國都有發表,也有紀錄片,很多病得很重的,他念阿彌陀佛,這些好的意念,身體情況轉變滿快的,都有一些實際的案例。當然有這些好的案例,我們也會比較有信心。所以身體是依報,隨著我們的心轉。再擴展,家庭是我們的依報,隨著我的心轉;再擴展,團體是我的依報,隨著我的心轉。所以要用對心,師長說的,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事情就往好的方向走。那當然我們遇到一件事,首先自己的心不要被這一件事所影響,我們因為這件事產生情緒、產生恐懼、產生擔憂了,這個心就不是真心,是妄心。所以不管遇到的事是什麼情況,只要我們不用妄心,用的是真心,這一件事一定是往好的方向發展,那這樣我們去處理事就抓到根本,處理事就比較簡單了。

  修行人要愈學愈簡單,簡單到就是把自己的心護好,簡單到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兩句話很有關係,要把心護好,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因為這顆心不念阿彌陀佛,它就打妄想去了,就用妄心了。所以《三時繫念》有一句話講到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只要一不念佛了,就打妄想,而這個妄想裡面,就像《大學》所說的「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忿懥就是生氣,或者有情緒上來了,這個心就不正了。我們要用真心,首先自己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意氣用事。你說馬上就不感情用事、意氣用事,不容易。但是知道心是根本,自己的心只要起情緒了,趕緊「阿彌陀佛」,把這個情緒要伏住,你不能讓它做大。你讓它做大了,你本來是要去協助處理事情的,結果情緒控制不了,本來要去處理事,結果跟人家吵架了,弄巧成拙,愈幫愈忙。所以這經句,我們都很熟,但是理有頓悟,事要漸修,都要下一番功夫,「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心上要沒有情緒,那要下很大的功夫,而且要對治這個習氣,《勸發菩提心文》說到了,「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用經教對治這些煩惱習氣。

  我們很熟悉,菩薩的德行六個綱領,六度萬行。這個度,首先是度自己,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就像儒家說的,這個名詞不同,意思相近。佛家講,菩薩道,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儒家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自覺、自愛;「在親民」是覺他,覺悟人民,覺悟眾生;「止於至善」是自覺覺他都圓滿。你看英雄所見略同,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所以我們今天要去親民,要去利人,是用我們的明明德去親民,我們有自覺了,我們才能幫助別人;我們自愛了,我們才能愛人。所以一個人假如自己的生活身心都亂七八糟,然後他說我要去愛人,他拿什麼去愛人?他不把人家帶壞就不錯了。所以《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這個就是代表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業,「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自己身修了才能家齊,自己覺了才能護念好家人。

  這個對治,菩薩的六度就很展現對治煩惱。布施對治慳貪,貪心,捨不得,比方說錢,變守財奴,不願意給人家。持戒對治惡業,身口意的惡業,懂得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而且不殺生,祖師說不惱害眾生,有人因我而生煩惱,那我要反省,有惱害到眾生。人假如心柔軟到,不要讓別人因我而生煩惱,他就不容易放縱自己的脾氣、個性,他就會調柔了,很替人家想。不然他不替人家想,一句話出去,傷到人家的心。有持戒的這個態度,這個身口意慢慢就攝受住了,身,不造殺盜邪淫;口,不造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身口意能攝受住了,攝心為戒,因戒就得定,因定就發慧,智慧慢慢就透出來。大家有沒有觀察觀察自己,這一段期間都沒有發過脾氣,有沒有感覺在應對事的時候特別有靈感,處理得比較穩妥;假如這段時間情緒起起伏伏,處理事就不理想。心愈定,處理事愈穩妥。所以布施度貪,持戒度惡業,忍辱對瞋恚。所以我們剛剛提到「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那就要用忍辱來對治瞋恚,對治忿懥了。精進對治懈怠,懈怠也是一種習氣,一懈怠就沒有恆心,沒有毅力。「有恆為成功之本」,一懈怠,沒有恆心,事就做不成了。禪定對治散亂,般若對治愚痴,所以這六度都是對治煩惱習氣的。其實每一句經文都是在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你說《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這一句就是對治我們不能怠慢自己的父母,父母呼了,趕快,媽有什麼事嗎?父親有什麼事嗎?「見人善,即思齊」,這個是對治不要嫉妒人家。你嫉妒心伏不下來,要去見賢思齊不容易。「見人惡,即內省」,這個是對治,見人惡,然後就產生指責對立的這些情緒上來。不要向外,要向內,見人惡,要向內,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所以傳統文化是內學,要向內,不能向外。一向外,就見人家過,一向外就著在相上。六祖大師提醒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大學》這一句,「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那要下大功夫,任何情況,脾氣要上來,趕緊不能被瞋恨心控制住,那就是妄心,妄心火燒功德林。脾氣稍微起來了,趕快「阿彌陀佛」,伏住了。「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比方大家有沒有經驗,你突然很想吃什麼,巴不得下一刻就吃,可是還沒下班,你還坐在辦公室,整個腦子都在想我要吃這個東西的情境,辦公也辦不下去了,有所好樂,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一擔憂了,就煩惱做主了。理有頓悟,事要漸修,這一句《大學》的教誨,都要在每天當中鍛鍊,歷事練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心一起來,趕緊要把它伏住,用佛號穩住,正念要現前,邪念、妄念自然污染不上。

  所以所有的經教就指導我們用真心,所以我們首先「明理篇」,所有的教理都是指導我們認識真心。那師長慈悲讓我們更能去關照我們有沒有用真心,所以師長用五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在境界當中觀心為要,自己的心有沒有跟五心相應,一有不相應了,趕緊念佛,不能讓這個妄心繼續相續,這是會用功。事上不離因果兩個字。那我們知道事都不離因緣果,我們看事情就客觀。現在的整個因緣的狀況是怎樣,客觀了解情況,不會操之過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現在要改善這個事,得從因上去改變,原因出在哪,分析清楚。緣、因,可能有好幾個因素,多管齊下去處理。我感覺這個時代雙管齊下有點不夠了,多管齊下。

  這個「明理篇」,首先我們看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尚道立德」,這個比較強調是心性的部分。第二「知因識果」,比較強調事相上不離因果兩個字。「丙、真實學問」,學問為濟世之本,要有真學問才能幫得到他人,幫得到社會。真正的學問,《菜根譚》說的「融得性情上偏失,便是一大學問」。就像我們剛剛提的,能把自己的忿懥、好樂,好樂是貪,忿懥是瞋,憂慮、恐懼是愚痴,為什麼?於事無補,乾在那裡操心幹什麼?擔憂幹什麼?若能調伏貪瞋痴,真正的學問。俗話說的,「戰勝別人一千次,不如戰勝自己一次」。「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金綸」,家裡面有一些摩擦衝突,甚至三、五年親戚之間都不講話,你學了傳統文化之後,把家裡面可能爸爸跟叔叔之間的衝突,透過你真誠感動他們,化解了,一家人重歸於好,那這個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學問。

  好,我們看第一個,「尚道立德」。這個「道」可以是真心,這個「道」也可以是道義、道德,都涵蓋在裡面。我們看第一句,這一句就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本善真心。

  【一、天命之謂性。】

  儒家重要的經典,一開頭都講這個,你看《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你看「大學之道」,什麼是大學之道?就是要恢復自己的本善,要「明明德」,明德就是本善。我們看這兩個字,「明」,智慧,就本善裡面本有智慧;「德」,德能,福報。所以本善裡面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福報。那我們真的承認了,我有本善,我有明德,這個人有信心。信心是建立在真理上,信心不是建立在攀比上面。我比你有錢,我有信心,那你假如遇到更有錢的,這個信心還有嗎?你因為長得漂亮有信心,我前不久看到一個短片,短片裡面的人物統統都是好萊塢最頂尖的演員,第一張照片是他們二十幾歲的照片,再來慢慢變老、慢慢變老,三、五秒之後變成一個老太太。那我請問一下,這個巨星到七、八十歲的時候,她還有沒有因為你看我長這麼漂亮我有信心?所以佛家講的,真,不變的是真;會變的,都是假的。我們的信心建立在會變的假的東西上,它隨時變化,你就沒信心了。

  所以像我自己成長過程,我是很沒信心的,首先你看我一般就有一點駝背了,然後又沒什麼才華。反正參加什麼比賽,從來沒我的分,大家就知道我要建立信心很困難,看到別人這麼會畫畫、這麼會彈琴。就像我的中文不好,一直是一塊心病,後來是因為遇到師長。師長引了佛所講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我們覺得自己都不想騙人,怎麼可能善知識會騙人?怎麼可能佛會騙人?你看佛生生世世不妄語,他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他怎麼可能騙我們?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也講,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舔到鼻尖。不知道大家聽完這一段,當天有沒有照照鏡子,然後伸舌頭,怎麼差這麼多?過去生可能有妄語的習慣。過去生有,這一生還會帶著習氣,所以我們的相也在提醒我們。所以佛經裡面有《善惡因果經》,一個人的相貌是修來的,我只能講到這裡了,你們自己去翻。再繼續講下去,怕人家聽了難受,叫惱害眾生。剛剛才說殺生,這個不殺戒就是不惱害眾生。所以三十二相都是修來的,什麼事都沒有離開因果兩個字。

  佛不妄語,善知識不會妄語,我們這麼一想,不懷疑他們所說的。佛第一句話就已經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我相信這一句話,第二句話也很重要,「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不懷疑第一句話,我自己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我也知道我的障礙在哪?我現在無量的智慧德相福報,為什麼不能起作用,因為我有障礙,我有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我肯放下它,我的真心就慢慢恢復了。《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所作的。起信,顯然我們修學正法,信心非常重要。「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的信心一保持,自己的善根就不斷增長。你對自己有信心,你就會很努力,愈努力你就愈提升,愈提升你就愈有信心。假如一沒信心,兵敗如山倒。信心就建立在真相,真理。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這個是《大乘起信論》的教導。

  我們看一個公案,二祖慧可大師,去拜見達摩祖師,在達摩祖師的山洞外,跪了好幾天。後來達摩祖師出定了,面壁九年出定了問他,你跪了那麼久,是不是有什麼事?二祖說,我的心不安,求大師為我安心。達摩祖師把手伸出來,你將心拿來,老僧幫你安。慧可大師說,我怎麼找不到我不安的心?達摩祖師說,我幫你安好了。這個故事大家聽過吧!那我們的心安好了沒有?找不到,假的,所以它叫妄。妄,虛妄,假的,你把它當真,它就障礙你。我這個人就是這樣,我改不了。你看你把假的東西當真了,它就一直障礙你;你知道它是假的,它就影響不了你。再做一個比喻,比方說妄心是煩惱賊,賊是虛的,做賊心虛,這個賊要爬進你家,它爬牆,它心虛,你這個主人坐在家裡面,桌子一拍,這個賊就從牆上掉下去了。正念現前,邪念就污染不上,所以知道妄心是假的。假的東西一定可以去掉,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除。所以我們在境界當中,不讓妄心做主。所以一定要「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把正念提起來,把佛號提起來。「妄想千般都不管,一聲佛號要分明」。「止貴願力強」,止住妄念最重要願力要強。「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我不想再搞輪迴了,「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我要裝身於千古聖賢之列,我要出輪迴,不願為隨波逐浪之人,有發這個出離的願,這個就是菩提心。「止貴願力強,哪怕妄想多;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這都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教導。

  我們來看第一句,認識自己。『天命之謂性』,這個「天」就有自然、本來就具備的意思。所以人人本具純淨純善,稱為自性。所以這個「性」就是指本有的自性真心。

  【率性之謂道。】

  『率』是循,依循,依照。我們隨順自性皆能學為聖賢,皆能恢復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稱之為『道』。「率性之謂道」:

  【脩道之謂教。】

  修養道德自然能夠感化別人,這個稱為『教』。教化,但這個教字,有沒有口?沒有,所以要認識清楚。我們有時候遇到一些家長,他說,我給孩子都講了好多遍,他就是不聽。那可能我們的認知是教孩子是什麼?講,講了很多遍。我們的認知觀念不對,要修行就難。所以修行首重正知見,我們的思想觀念要正確。比方說,對於「教」,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漢字裡面有智慧,這個「教」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說文解字》講的「上所施,下所效」,所以那兩個叉,第一個叉就是父母老師、領導者畫的,底下那個叉,小孩、下屬,很自然效法。右邊一個手拿著樹枝,代表什麼?耳提面命,很有耐性,一個字夠用了。我們在任何的境界,只要用這個字來反省,就能讓我們從煩惱當中回頭。左邊告訴我們以身作則,身教。家裡人不聽我的話,我問自己,我有沒有以身作則?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都不是從小學傳統文化,我們還沒學傳統文化以前,也染上一些習氣,當我們不把這些習氣改掉,那我們家裡的人會覺得傳統文化很殊勝嗎?學了之後沒有變好,反而變得會要求我們,那人家接受不了。所以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首先自己要格物,要改習氣,我們改得愈多,那家裡的人刮目相看,對自己、對傳統文化更有信心。所以這個教字,左邊提醒我們,我們做得夠嗎?要趕緊把功夫下在修身上,下在提升上,就像我們剛剛說的,下在用真心,依報隨著正報轉。我真的很努力在以身作則,那右邊告訴我們,要有耐性,不要著急,因為你一沒有耐性,一定是脾氣做主。所以你任何時候可以把以身作則跟耐性提起來,這個妄心就牽制不了你,你的正念就提起來。其實我們學的夠用了,是我們在境界當中沒有「率性之謂道」,我們得要隨順自性,不能隨順煩惱習氣。所以這個教,一定是正己化人。化人是自自然然的,不是去控制要求出來。接著說: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道』無所不在,片刻都不能離。「道」就是真心,真心能不能離開?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就是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真心不能離。剛剛我們也舉了《三時繫念》說的,「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離了真心,那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所以真心片刻不能離。

  【可離非道也。】

  能夠離開,那就不是在修道了,所以真心要保持。保持最好的方法,隨忙隨閒不離彌陀佛號,平常沒事的時候佛號不要間斷。「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要念習慣。所以這個修道的過程,夏蓮居老居士教導「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現在在修道,我們本來貪瞋痴的念頭比較強、比較熟,慢慢慢慢要陌生。我好久沒發脾氣了,這個是修道的狀態。生處要轉熟,本來正念比較提不起來,佛號比較提不起來,慢慢要提得起來。那要佛號不離口,也要用善巧的方法,拿著佛珠你按著就提醒自己別打妄想,要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所以我們有同參道友一起約,每天念五千聲,念幾千聲佛號,這也是善友為依,互相督促。但是大家可不能用好勝心去念,念一萬有什麼了不起,我今天非念得比你多不可。你用錯了心就不是修行,是心去作佛,是用真心才能作佛。甚至於一萬,念得很著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心愈來愈慌,念到心都快跳出來了。「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透過念佛,聲聲喚醒自己,不是愈念這個心愈著急。「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洪名正彰自性。

  好,我們看第二句,這句也很重要。

  【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應該效法大地,大地安靜和柔,所以一般用地來比喻母親。我看到這個「安靜和柔」,想到自己的母親很柔和,這一生沒見過我媽媽發脾氣,也沒見過媽媽講一句很衝的話,沒聽過。人家對她發脾氣,她就是不說話。連我們小孩對她發脾氣,她不說話,過了一會兒,我們自己當孩子的不好意思,慚愧了,給她道歉。所以柔弱勝剛強,這個安靜和柔很重要。「勞而不怨」,你看大地生養萬物,隨時都在滋養萬物,都沒有停,它不埋怨。就像母親起得早、睡得晚,都在為整個家付出,都沒有抱怨。「有功而不宣」,大地從來不邀功(就像母親為我們付出這麼多,她都沒有放在心上),因為它把我們看作一體,左手幫助右手,哪有放在心上,自自然的。假如這個左手幫助右手,然後都記錄下來,我幫你五次,算一下你應該付我人民幣兩百塊錢,那這個身體就出問題。『地法天』,天施予萬物不求報,生長萬物,所以這天地的無私,我們都應該效法。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跟大家告一下假,因為成德要到澳洲去一趟,剛好那邊的邀約,有一些事,行程也很滿。所以我們下一次上課,我們調整禮拜四、禮拜五,來上《群書治要》。禮拜二、禮拜三,我們上佛家的經典;禮拜四、禮拜五,我們上《群書治要》。不然跳來跳去,這個腦子會有點暈。不好意思,我們調整一下。這一段期間《群書治要》學習不能中斷,成德剛好前一陣子有上了幾十節課《群書治要》,把連結發給大家,大家可以做參考。「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群書治要》學習也不可以放假。哪怕春節這麼多境緣,大家齊聚一堂,要用《群書治要》來思惟、來講話。「不欣世語,樂在正論」,跟親戚朋友有這個相聚交談的機會,順勢而為,把《群書治要》供養給他們。因為現在人,心有千千結,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所以把智慧、把經典供養給親戚朋友,這是刻不容緩。當然也要柔軟,不要介紹得讓人家很反感,就適得其反,順勢而為。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