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敦倫盡分,正助雙修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22/11/23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03
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我們上個禮拜開始,一起學習《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我們一開始學習,我們考慮學習這部書,我們要考慮得很深,要考慮得很遠,我們用很正確的心態來學習這部書,態度決定成功,態度決定我們的收穫。假如比方說我們學這部書,不是以修身為本,而是希望透過懂這些道理,去看別人的錯誤在哪裡,那學這部書就變成增長我們傲慢的增上緣、見人過的增上緣。所以正確的學習心態重要!
師長在一次專題的開示當中,這個開示題目是「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這個「善」字核心在心,要善用其心。我們學習《群書治要》,師長在這一篇專題開示當中,有提到要善聽、善思惟、善言、善行。這個善聽重要,不能聽偏了,更不能聽邪了。師長他是應大眾的機,他會強調很多因緣,因為他的機很廣,比方會啟請企業界的(那是對這個時代的觀機),二十個企業落實傳統文化,可以把傳統文化復興。因為企業界的影響力愈來愈大,以前是士農工商,你看萬法因緣所生,我們必須對當前的緣看清楚。人除了有心量之外,也要有見識,你不能看不懂時代,看不懂局面,這樣會好心辦壞事。曾經在廣東地區,有一個社區非常的支持傳統文化,他這個社區相關的官員都很護持,結果我們學習者太激動了,在這個社區裡面發佛教的東西,結果所有支持的官員統統被調查。你說人家那麼盡力護持,我們一下激動,都不能搞清楚。在大陸這個宗教,雖然我們知道佛教不是宗教,那是因為我們有師長的指導,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但是一般大眾、在位者,他不一定了解這個情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家不理解我們,我們不難受,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別人現在的認知狀況。人都是很難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緒就上來了,我們感受愈強、情緒愈大,根本體會不到人家的想法,就陷在自我裡面。這樣的心境,想要經一事長一智很難。要學《群書治要》學不進去,心不到位,法也學不了,不相應。相應重要!
五祖把衣缽傳給六祖,六祖當時幾歲?二十四歲,在家人,沒聽過經。神秀大師,跟了幾十年,首座和尚,可以代替五祖講佛經。但六祖大師聽了半部《金剛經》,他開悟了,衣缽傳給他,二十四歲的年輕人,又是在家人,因為他的心境到了。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學佛學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我們假如不懂得放下,放下才是功夫,不放下,心境是不能提升的。不放下執著,就被這個執著卡住了,不放下情緒化、不放下自我感受,那很難提升的,因為這都屬於見思煩惱。見惑,自己的看法太強,別人都給不了意見,固執己見。思惑就是自己的感受、情緒,貪瞋痴慢疑障礙住我們自性的德能智慧。無量的智慧德能是本有的。人之初,性本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真正的功夫在放下,不是外面學了多久,重實質,不重形式。其實重實質,不重形式,對我們這一、兩代人是不容易的,我們重形式習慣了。我們所成長的背景,經濟快速開發,眼前的利益不能讓它跑掉了,要用盡一切手段,把我眼前的利益拿到,就很容易做表面功夫。我們以前還沒學傳統文化,做人做事的習慣,很可能都跟傳統文化的精神不夠相應,甚至是違背了。這些都要轉變,不然我們本來做人做事的習慣,還是用在學傳統文化上面,急功近利,好高騖遠。你說心態都不相應,怎麼學得進去?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
修學所重建立正知正見,正確的知見才能指導我們修行,指導我們怎麼用心,指導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個就是正知正見。就像剛剛提到的,你不能了解形勢,國家的法令你要懂,不犯國制。這是老和尚講經特別強調的四個重罪。人一激動起來,老和尚的教誨都不知道跑哪去了,十萬八千里外了,這樣會給傳統文化抹黑,甚至都影響老人家的威望,老人家一代時教的弘傳都受到影響,這是大家要冷靜的地方。我們要從歷史當中得到人生的見識、人生的閱歷,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最後可以回到魯國,為什麼?這個我們要體會,是因為孔老夫子的學生,比方說冉求這些弟子,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當時冉求他們帶領軍隊對抗齊國的侵略,齊國比他們大很多,結果魯國勝利了。當時候季孫氏就請問冉求他們:你們能打勝仗,誰教你們的?冉求講:我的老師孔老夫子。是因為學生對國家的貢獻,把老師迎回魯國。大家想想,假如不是這樣的背景,能有這樣的因緣發展嗎?我們讀了這個歷史,我們身為老人家的弟子,我們應該怎麼做?假如我們一激動,都不照國家的法令,那上層怎麼理解這個情況?這些人每天都聽老和尚講經,可是他們怎麼不遵守國家法令?變成師長老人家的一代時教的宣揚很可能被誤解,造成障礙。我們可不能,老人家一代時教不能很好的弘揚,都把責任推給別人,首先我們自己當弟子的要檢討。師長講經的時候提到,佛法衰,我們出家弟子要負最大的責任。因為出家人要荷擔如來家業,出家是入釋迦牟尼佛的如來家,要代佛說法。俗家的名字都改了,所以出家人也是個行業,他的本分是什麼?是弘揚佛陀一代時教,這是出家人的本分。出家人假如不去弘揚佛法,對自己的本分,所謂敦倫盡分就有虧失,所以從責任上來講,當然出家人責任比較大。師長在論事情的時候,合情合理。所以今天傳統文化不能很好的弘揚,我們當學生的人也要反思。
我們不說遠的,我們就說近的。我們今天學習傳統文化,我們的另一半認可我們嗎?我們先不談什麼治國平天下,那個太遠了。修學次第不能亂,「物格而後知至」,物格是知至的本,君子務本,「知至而後意誠」,整部《大學》都在講務本,「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我們在任何境界這個心都控制不住,這個身修不了。「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這是《大學》裡面指導我們怎麼修心,忿懥就是發脾氣,情緒上來,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其實這些經文我們都要隨文入觀,讀的時候隨文入觀,觀照自己的心,我昨天有沒有哪件事情有恐懼、有得失?有得失就有恐懼感,怕失去。「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突然間很想吃什麼東西,雖然還在上班期間,有點坐不住,想著趕快下班,趕快衝去吃這個東西。我們的心馬上被欲(貪欲)控制住了,這個時候能不能念阿彌陀佛?你看現在這個貪欲的力量比我這句佛號強多了,能不能正念現前,不讓這些欲望污染上來?所以《了凡四訓》這句話很重要:「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有沒有擔心的事?尤其是未來的事情,有時候當前舉棋不定,也是憂患,憂患一般是現在煩惱跟未來煩惱。以理折情,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心有忿懥、有恐懼、有好樂、有憂患,我們能不能用理智調伏這個情緒?提起經教,經教是我們性德,理智來調伏情緒、調伏煩惱。
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這部寶書,稻盛和夫先生推薦給年輕人的第一本書。當然我們不要一聽到這裡,我趕緊讓孩子學,讓年輕人學。這個是齊家的部分,身修而後家齊。我們得把《了凡四訓》做出來,讓家裡的人覺得,爸爸媽媽學了《了凡四訓》,不發脾氣了,很體恤我們,他對《了凡四訓》、對傳統文化產生好感。親戚朋友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建立在我們為人演說的基礎上。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學傳統文化,很可能我們過去的習慣比經典教的強多了,我們遇到境界還是過去的習慣做主。過去的習慣,什麼好東西都是先要求別人做,不是先要求自己,這就是一種習慣。「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大學》的教誨。今天我們重複提了兩部書,《了凡四訓》還有《大學》。整個《群書治要》就是在詮釋《大學》的兩綱八目,怎麼好好的去落實。《了凡四訓》裡面有講到:「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不知道大家對這句話有沒有印象,祈天立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你希望未來怎麼樣,不是你常常在那裡希求。發了願,我也聽過有同修說我想出家,你不能變成每天都在我想出家、我想出家,那變煩惱了,不善用其心。你有這個願發了,佛菩薩是法界身,佛菩薩安排,真有這個機緣,佛菩薩自然會護持。你在那裡乾著急,結果自己的道業都沒有提升。出家為什麼?出家不是逃避,出家是荷擔如來家業。我們現在未來煩惱一堆,怎麼去護持在家人放下未來煩惱?自己都做不到,還能攝受別人做到嗎?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先後要搞清楚,自己要自度是先,度人是後。正己是先,化人是後。我們現在想法、做法,跟這些經教倒過來了。「遠離顛倒夢想」,這種心念顛倒了,做法顛倒,要調整過來。要用理智,不能感情用事,要把感情用事的習慣調過來,面對境界要把經教提起來。剛剛跟大家提的好心辦壞事,這個社區的官員那麼支持,結果我們一激動,不了解形勢,造成人家當地多大的障礙,影響多少人的信心。
弘一大師將《格言聯壁》挑出重點來,編了《格言別錄》,這都是民國時期的高僧。大家記不記得我們上週主要引了印光祖師的兩段話跟大家探討,兩句話就可以談兩個多小時。我們現在學東西,那個慣性也要注意。我們學習的慣性就是狼吞虎嚥,囫圇吞棗。什麼都學過,學了好幾部經,遇到境界一句也提不起來,這種學習狀況不需要調整嗎?所以現在學一句,要能解行相應一句,要能真得受用,人家才相信傳統文化管用,這樣才是展現出來學習傳統文化的效果。大家不能輕忽自己的影響,很可能你親戚朋友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就是從我們自己身上開始的,我們不表好法,壞了親戚朋友的法緣。《格言別錄》教了很多人情事理。李炳南老師說,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書呆子,會傷天害理。你說他哪有去傷天害理之心?可是他幹出來的事會壞事,太激動了,不理智。《格言別錄》裡面有講,要「度德量力」。這是對自身的客觀了解,你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太逞強了。有的人的性格是這樣的,你不改性格,要去利他,很難。就像我的性格就是太逞強,透支,到最後身體也不行了,人家一看到我(那時候還沒出家前),蔡老師你怎麼這麼瘦,怎麼跟著你的人都這麼瘦?你看人家當父母的人,看到我都不敢讓孩子跟著學,學得這麼瘦,心疼。隨時要表法,你不能說大家都不知道,我工作量很大的。你看都在給自己找藉口。找藉口也是一種慣性,找藉口跟「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經教就不相應。度德量力,我們看師長老人家,我沒見過老人家熬夜,他首先要保證好自己的身心,才能長久的弘揚佛法。我這個當弟子的不善學,挑著學,老人家又沒有演熬夜,我怎麼熬夜?所以師長說的,誰是傳人,百分之百聽話的,聽得懂他在講什麼,看得懂他在做什麼。老人家就沒這麼說、沒這麼做,我還是這麼做,那還是自己性格做主、習慣做主。都要以師長的身教、言教為標準,這才是「從明師受戒」,老師所說的、老師所做的是我們的教誡。
剛剛跟大家說要善學,師長有說要善聽,老人家對眾五大洲,各行各業,授眾上億人,他要應機說法。他跟企業界,希望企業界的人能提起使命感,現在企業界對社會的影響大。有一個企業登出廣告來,這是快二十年了,成德剛到海口的時候看到這一則新聞,在深圳,有一個企業登出來:年薪二十萬,徵一個主管。條件其中列了一條:會背《弟子規》。一時間深圳的書局很多人進來,你們這裡有沒有一本書叫《弟子規》?這個書局的人沒有也趕快去進貨,是吧!你看帶動性很大。這個豈是一個小學老師說:要學《弟子規》、要學《弟子規》,可能都起不了這個作用。現在的人他要講現實,學這個我的孩子以後出社會有用嗎?那企業界一重視,家長就重視。這個就是局勢,要看得懂。法無定法,法是因緣所生,我們對客觀社會環境要看得懂,才能應機說法。要看得懂師父在應機說法,妳是一個家庭主婦,妳一聽老和尚說二十個企業落實傳統文化,好,我來辦企業,不是昏倒,不是應妳的機。妳是家庭主婦,剛好妳的哥哥是做企業的,當然妳可以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個是可以的。可是妳不能聽成,好,我要出來辦企業,家庭主婦我不幹了,這個太攀緣,太激動了。每個人這一生成長的背景,各人的才性、專長、特質都不一樣,有些人的專長適合弘法,有些人的專長適合護法,都有差異。「自知者明」,老子教導的,要有自知之明。所以我們要理解,老和尚授眾那麼廣,我們要善聽。就像師長在這篇專題開示裡面有講到,有些人一聽師長說什麼重要,他就開始學。《群書治要》重要,開始學《群書治要》;師長說古文重要,開始學古文;師長說《無量壽經》重要,學《無量壽經》;師長說文字學重要,他又跑去學文字學,隨時在換學的東西,換得頭都有點暈。要能理解,學文字學那是請誰發心?請年輕人發心,請第一線的老師,他可能要教孩子文字的,他懂得六書的造字,他教給孩子,孩子要學漢字輕鬆,他知道有這個系統。你要學,學個概念,你不要一要學了,我要成為聲韻學專家。你是個小學老師,你當聲韻學專家幹嘛。你是要到大學裡面教這一門科,你才是當這個專家。所以都要善聽,不能這個時候學學這個、那個時候學學那個,學什麼都學不深入,學得自己也沒信心,所以要善聽。
大家可不能學了《群書治要》,佛不念了,那我就當了幫凶。所以話我得給大家講清楚,一開始這些觀念要跟大家溝通好。所以先引了印光祖師的兩段話,「當今之世」,我們再複習一下,「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決不另於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別有所提倡也。」所以這一生要了脫生死,你靠其他的法門不容易,靠自力要斷見思煩惱,對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幾乎是不可能。我說幾乎,我沒說絕對,你不要又拿著這句話去跟人家抬槓,人家就想學禪宗,你就在那裡要說服人家。幾乎不可能,你講成絕對不可能,人家就針對「絕對」要跟你好好理論一番。而且講話,要時機相應再講。人家就是要跟你辯論,你幹嘛去花那個時間?又調動起我們好辯的習氣。話要跟知己講,話不投機半句多,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跟現在人講話不要太絕對,要疑似,可能會怎麼樣。你絕對會怎麼樣,人家一聽就不舒服了。這個都是言語的涵養,這個也要學。言語是可以積功累德,言語也很容易讓人家生煩惱,所以孔門四科,言語排在第二位。《群書治要36O》裡面好多都是談言語的。
印祖講:「使達摩大師現於此時,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為訓導。」達摩祖師來了,也不傳禪宗,傳什麼?傳淨土法門。所以廣欽老和尚就是一個代表,他學禪的,他證悟了,可是他遇到人都是叫人家老實念佛,這才叫入境界。入境界的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入境界的人還說我學禪宗,那他就沒有入境界了。我要教你我學的,那個我常常現前,那哪有算離四相?入境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的根性能學什麼,他就應機說什麼。我們要記住,我們已經學佛了,「此身不將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學《群書治要》是在能幫助我這一生了脫生死的前提,不要一激動,把念佛法門給忘了,衝啊衝啊,就幹傳統文化去了。當然這兩個是不違背,可是我們沒有把理貫通。我也見過不少做傳統文化的人,做得佛少念了,念不起來了,然後自己陷到做傳統文化的事情裡面,生很多煩惱,這個都不是很穩妥。師長老人家有提醒,你這一生往生,傳統文化可以做生生世世;你這一生不能往生,你傳統文化只能做這一世。你考慮事要考慮得深,考慮得遠。
所以我們現在學《群書治要》,是讓我們敦倫盡分,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敦倫盡分、是斷惡修善,才能積功累德。斷惡修善又不著相,斷惡修善不求此生跟未來的善報,一有求善報,所做一切就翻轉成輪迴的善業,不是功德,這一念心要注意。梁武帝就是做而有做,做了那麼多佛門的好事,希望人家讚歎,心不清淨,所做一切翻轉成輪迴善業,也是輪迴業。當生要成就的人不能用輪迴心造輪迴業,要修淨業,「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極樂世界,這跟十八願相應。所以正助雙修,這個認知我們要有;而且我們看敦倫盡分,要盡本分,家庭有本分。《大學》八目,這個次第不能亂,「家齊而後國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表不了法,社會大眾一看,這個不能學,家都不照顧,還說去做功德。前面都給舉了例子。
以成德來講,成德也有本分,我有漢學院的教學任務。我假如漢學院的教學任務敷衍了事,然後跟大眾開很多課,我也沒有敦倫盡分。每個人隨時要觀照自己所做跟經教相不相應。首先我自身要重視我的修身,我不能講課講到,我每天佛也不念、佛也不拜了,戒定功夫也不修了。我們也見過講課確實口才好,講得非常好,脾氣愈來愈大,他戒定沒有重視。戒定不是你重視它就提升,你還要下功夫,要習定。「慧須聞」,聽聞佛法,增長智慧。「定須習」,定要練習的。你每天不讀經,你每天不念佛,你怎麼習定?戒定的功夫要向上提升,不然我們遇到境界,做不了主的。你平常沒有定課念佛,然後不用思考的時候趕快把佛號提起來,散念,化整為零。沒有這個功夫去下,真的遇到境界說我馬上要提起佛號也不容易的。所以自己的修身齊家重要,修身要時間,齊家也要時間。像成德要護持協助自己辦班教學的團隊,我有團隊我才能夠辦班教學,這是我的本分。我要帶團隊,要不要花時間精力?我要帶漢學院的同學們,要時間精力。我現在當班主任,三個班的班主任,我掛一個班主任的名,同學們的情況我都不管,那我還算敦倫盡分嗎?所以我怎麼可能在我的本分之外,我還去指導這個團體、我還去指導那個團體,那我就不守我的本分了。我也得給大家表法,表好敦倫盡分。我沒有敦倫盡分,我的團隊流動率都很高,都跑掉了,然後我還說這些離開的人沒善根。那是我的問題,不是他們的問題。所以依我當前的因緣,我不可能還去指導這個團體、那個團體。當然有哪一個團體跟你說,我是直接給成德法師打電話的。你要小心一點,講這個話的有問題,太高調了,太炫耀了。「不彰人短,不炫己長」,大家學三根,學了要有自知,要有知人的能力,都要會判斷。
講到這裡,會不會有人內心有點失落,我還想法師多關懷關懷。我們老和尚是學華嚴的,《華嚴經》是事事無礙,我們也一直在體會事事無礙。確實我們也很珍惜彼此信任的法緣,這法緣難得,往往不是這一世才結的,可能我們過去生都是同參道友,都是跟著師父上人學的。再補充剛剛的一個點,我們要真正敦倫盡分,為人演說,這樣師長老人家的一代時教,會受到世人更高度的肯定。我們當弟子的得跟他配合好,這樣現世跟後世的眾生能得到的利益就更大,老人家影響就更深遠,這是我們每個老人家弟子的責任。老人家學華嚴事事無礙,所以確實當下就能事事無礙。成德盡心盡力,敦倫盡分,我才解行相應,我對這些教理的體會才能深入。成德愈深入,才能更好的供養大家,所有信任的人,我才有東西供養他們。我不守好我這些本分,我那個心態就已經有搞名聞利養。人為什麼不能安下心來敦倫盡分?就是有名聞利養心。哪裡哪裡很需要我,那個被需要的感覺他很舒服,他很享受,那個也是名聞利養心。要齊家,面對家人都是真刀真槍。你沒有真實的改變,你不可能讓家裡的人服氣的。家裡的人最了解我們,我們是幹真的、幹假的,他們看了一目了然。外面的人一個禮拜才見我們一次,不容易看清楚,真實的功夫就在你自己的家,自己的團隊裡面,練得最實際。而且這些緣是最成熟的緣,就是我們當前的責任。
所以我們多體會事事無礙。其實這個十幾年前,師長就教成德,我的慧根太差了。當時候在廬江(十七年前),師長就說了,十年不出湯池。十年不出,就是讓我們定下來好好修學。可是定下來好好修學,也同時可以利益有緣人。因為做好了,比方這個地方每一天證明學校照常開課,開課的時候用網路怎麼樣?把這個課程拉出去,天下人都能學了。現在有Zoom,現有網路很方便。所以面對大家對成德的信任,我要更好的敦倫盡分,才能有東西供養大家。所以事事無礙,我們跟老人家學就要像老人家。以前太多的預設立場,執著在自己的角度上,要跳出來,要往事事無礙去體會。師長有一個墨寶,是他老人家修學的心境。「依梵網菩薩心行」,《梵網菩薩戒經》,什麼心行?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修自性覺證淨法」,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面恢復自性,在一切境界放下貪瞋痴慢,這叫歷事練心。一切境界都是來成就自己,都是來恢復自己自性的,那就入華嚴無礙境界了。每一個境界,不管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來成就自己的,那有什麼礙?我們跟境界對立起來,它才有礙。「入華嚴無礙境界,住彌陀極光淨土。」不是往生才住,現在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這個頻道就接上去了。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從自己的真心變現出來的。
好,今天超過一點時間,抱歉,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