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23/3/16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22

  諸位法師、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我們上次是一起學習到第十二頁第十四句。當然這句子,古人首先從自然現象來展現因果這個真相。「山致其高,而雲雨起焉」,這是很自然的現象發展。「水致其深」,而蛟龍自然會生焉。君子能致其道,「而德澤流焉」,這一句很重要,當然這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期許。我們在自己的道德學問上下功夫,仁德恩惠就能流布十方。

  我們以師長為例,老人家十幾歲就在想著怎麼讓蒼生能過上好日子,能讀上聖賢書,而且非常用功。成德曾經遇過師長高中的同學(南京高中的同學),當時候他們都差不多快九十歲了,他們提到對師長的印象,就是下了課就到圖書館看書,他說他們都趕快跑去玩了。所以師長都很積極在學習。後面到了台灣,當然人生的因緣都跟師長的願有關,想要利益蒼生,最後遇到三個好老師,師長是說這三個老師缺一個都不行。大家從因緣去觀察,確實如此。首先,先入為主。師長老人家二十幾歲之前對佛教產生誤解,當然這個誤解,四眾弟子也是有責任的,後來是因為遇到方東美教授(他最佩服的哲學大家),來跟他說明白佛教不是宗教,不是迷信,佛教是最高的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把他引入了學佛。後來又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建議師長學釋迦牟尼佛,這樣對眾生更有幫助。所以你看每個老師的指引都起到關鍵性的影響,但是能感應這三位老師,跟老人家的願心有關。你看,什麼事情都離不開因果。

  我們有共同的緣,我們都跟著師父上人學習,但是每個人的受用不同。「萬法因緣所生」,有因有緣,每個人受用不同,那是結果;可是緣一樣,所以在因上就跟發的願有關係了。所以在佛家有比喻,上天下雨,「天無私覆」,老天爺公平,他沒有說一下雨,我喜歡薰衣草就給薰衣草多下一點,他可沒有這個心念,他公平的下下來。可是植物吸的水分不一樣,根扎得很深很廣的,它吸收得多;一根小草,它根淺,吸收得少。這個比喻很具象,可是我們很容易依自己的感受來判斷事情,判斷老天爺不公平、判斷佛菩薩不公平。

  我也遇過一個同修,他跟成德說,阿彌陀佛比較疼你。你看,我們學佛的,很容易相信自己的意思。我跟他說,你講這個話會下阿鼻地獄的。他說,有這麼嚴重嗎?我說,因為你這句話叫侮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平等慈悲的,哪有說對誰比較好。所以同樣的,當父母、老師都是要平等對待孩子、學生;當然學生也不能因為自己的感受,就覺得父母老師偏心。修學的路上,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要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問題不在佛菩薩那邊,問題在我們這邊。就好像我們覺得阿彌陀佛怎麼還不來接我?阿彌陀佛是虛空法界接引導師,我們的願很切,深信切願,一定感應他來接的。所以我們這段時間常跟大家交流,修行是改心,改變我們一些思惟的習慣。我們很容易就覺得都是他人的問題,都是境界的問題,很難第一個念頭是反思,應該是我的問題。因為所有的人事境緣,它叫緣,從萬法因緣生來講,它們都是屬於緣,不是真正的因,真正的因在我們自己本身。

  我們要會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萬法因緣所生」,緣是次要的條件,因才是主要的條件,所以不能把責任推給他人。所以這一個主題,「知因識果」,因果在哪?就在我們面前。我們看師長老人家積了不少陰德,「有陰德者,必有陽報」。老人家命中四十五歲,他延壽翻倍,這個在歷史當中不多見。「有隱行者,必有昭名」,老人家德行高尚,慢慢他的名聲非常顯著,老人家真正的聲名遠播也是在六十歲之後,這個大家都要會觀察,「厚積薄發」。包含我們很熟悉的海慶老和尚、海賢老和尚,默默無名,「有隱行者」,這個隱就是人家不知道,但是時節因緣到了,他們的德行就會流傳開來,「必有昭名」。

  怎麼積德?《文昌帝君陰騭文》說到,「欲廣福田,須憑心地」,福田靠心耕,「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我們的心上都想著別人,給人一些方便,行善很多時候舉手之勞,只要我們有利人的心。比方說在馬路上你看到一顆大石頭,有時候人家騎摩托車、騎腳踏車,不小心沒注意到,突然看到了,沒閃過去就跌倒了,隨手之勞就把它搬出去了,這個都是陰德。所以我們學傳統文化,我們的命還讓算命先生算得很準,那就白學了。不知道大家學了之後還有沒有去算命?我是沒去。有一次一個朋友熱情得不行,一定要帶我去,他說我給你出錢。盛情難卻,我一答應了,還是很不舒服。後來又給他打電話,算了,我還是不去了,後來還是沒有去看。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會看風水,會給人家看要把父母、祖先葬在哪,他很厲害。剛好他趕山路,遇到一戶人家,他已經渴得不行了,趕緊要碗水喝。結果這一家人也很熱情,趕緊給他端水過來。水一端過來,這水裡面有糠(米糠),他要喝,他得先把這米糠吹走,他才能喝。他渴得要死,他邊喝邊在那裡很不高興,給杯水喝,給我這麼麻煩,還要吹半天才能喝一口,他就有點不高興了,然後就想,給他們家建議一個不好的地方葬這個老人。這個先生脾氣也挺大的。然後就跟他聊,說你們家裡老人去世了可以葬在哪個地方。這一家人也挺善良的,也不疑他,真的照這麼做了。後來這個人,過了幾年之後又經過這個地方,心裡想我去看看這家人的下場怎麼樣。後來又去看了,這個家很發達。他很驚訝,怎麼會這樣?後來就跟他聊,你們給人家水,為什麼還要撒個糠呢?他說,趕路的人都氣喘噓噓的,你那個水一端來,他咕嚕咕嚕喝得太猛了,會內傷,會嗆到;你給他撒個米糠,他得吹一吹,他的心情就緩下來了,而且他也不可能大口喝了。你看,他考慮得很細。「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所以這個看風水的人給他建議不好的地方,但是那個地方風水會變的。

  這種故事聽好幾個了。包含文昌帝君,前世姓張,他對父母非常孝順,母親去世了,在墓旁守孝三年。結果後來下了大雨,他母親的墓地都變了,整個風水就轉過來了。

  好,這個是我們順道提一下這句,其實也是讓我們看看自己,看看身邊的人,我們成長過程有不少鄰居、同學,心地特別好的,我們看看他現在的發展,自己就更相信因果了。我們看第十五句:

  【十五、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首先提到居在上位的人輕慢疏忽,在下位的人暴虐凶殘,這樣的朝廷情況(國家情況),這個盜賊就計畫要攻打了。他起了歹念,但是也是因為『上慢下暴』招感來的;假如君臣一心,誰敢來侵犯?所以孟子有說,「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這個很有道理,招感。人家為什麼會侮辱自己?可能我們自己不夠自重,招感來別人的侮辱。家必自毀,可能夫妻不和,家裡不和,才招感來人家離間的言語。

  你看《論語》裡面有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他家人很團結,離間的言語進不來。你看閔子騫那種心境,後母虐待他,他不往心裡去。他的父親發現後母虐待他,用蘆花給他做衣服,非常生氣,要把他後母休掉趕走。你看閔子騫說什麼?「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都想著這個家,想著他兩個弟弟,你看這樣的兄弟感情、家人感情,人家破壞不了的。所以「讒不自來」,讒言不自來,「因疑而來」,你有懷疑親人,或者懷疑下屬,或者懷疑領導,甚至於懷疑自己老師,這個離間話就能進得來。「間不自入,乘隙而入」,這個離間的話不自己入,我們有空隙、有成見,甚至有記恨了,這個就有空隙進來了,家庭被破壞了,很可能是夫妻先失和了。

  我遇到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她夫妻離異了,她恨她先生恨了幾十年。後來有個佛友跟她談話,就談到她自己家庭的情況,說到她家裡把自己姐妹的孩子統統接到家裡來了。大家想一想,妳要做什麼事情也要考慮妳另一半的感受。妳做的事很有道義,可是妳不能因為妳要幫助妳的姐妹,妳的這些外甥、外甥女,妳就忽略了妳另一半他的生活、他的身心狀況。妳看妳們家常常都住這麼多人,妳的先生,妳的夫妻生活這些種種,妳都沒給他考慮,他積到一定的程度受不了了。所以這個道友就提醒她,妳的責任,妳都沒有體恤妳先生,才會造成那個結果。她突然一愣,她恨了幾十年了,其實她也有責任。

  其實我們很難在發生的事情當中,要觀察到自己不對的地方;而沒有覺得自己不對,就會很怨恨他人。所以忍辱,其中有一個叫反忍。黃念老教六忍,一個反忍。《朱子治家格言》說的「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很有道理。一個巴掌拍不響,夫妻相處會鬧不愉快,我想大多雙方都有責任,會鬧不愉快,而且鬧很久,半斤八兩。首先,雙方的心量都不大,只要有一個心量大,叮叮噹噹不起來的。可能我講到這裡就有人問,假如真的發生只一方不對,另一方都沒有錯,這樣發展下去會怎麼樣?比方父子關係,都是父母錯,孩子沒有錯,這個孩子會成為聖人。「吃虧是福」,沒有吃虧,完全沒有錯,還繼續善心對待家人,那就變成大舜了,是吧?而夫妻,都是太太錯,自己沒有錯,那你就變蘇格拉底了。好像有這個故事吧?蘇格拉底的太太很凶,你看他能包容一輩子,他就變成大哲學家了。吃虧也是福,沒有吃虧的。

  「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國家一定是自己先內亂,人家看了,才動了壞念頭來侵略。好像有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國家被侵略了,但是這個君王還是反省自己,我們先君在的時候沒有人侵略,為什麼我在的時候有人侵略?他就自己反省檢討。他底下的人看了很感動,後來這個侵略的國家聽到了他的這種心境做法,就退兵了。歷史當中這樣的故事不少。

  我們接下來具體舉一些例子,所以什麼事都離不開招感,感應。「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朋友也是招感來的。包含《大學》裡面講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代表什麼?你下屬也是招感來的。「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他怎麼可以得到這五個德行能力這麼高的人?他自己的利益人民的心招感來的。武王「有亂臣十人」,有十個很重要的大臣來幫助武王。我們今天當領導的,我怎麼都沒有好的幹部來?你繼續抱怨,更不來了,你愈抱怨愈沒福報了。

  所以「有德此有人」,不止是國家、團體是這樣,家庭也一樣,你有德行了,你招感來很好的另一半。所以我們《詩經》第一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首詩告訴我們,這是文王他希望把國家治理好,他能感召太姒這樣賢德的女子來輔助,這第一首詩。所以我們現在在場都是學傳統文化的佛弟子,我看到不少年輕人,應該也有未婚。你要感召好的另一半,你要發願組佛化家庭,然後感召來的另一半,培養傳承中華文化的人才,你要發這個心,就有感應了。好,到時候沒感應,不要罵我,可能是力道還不夠。假如你真的很用功,還是沒有,代表你有出家的命。你考慮考慮,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你說我一定要在家、我一定要出家,佛菩薩看你一定要這樣,他就不好建議了。所以佛菩薩安排,你有出家的願可以發出來,一念遍虛空法界,佛菩薩都收到了,會安排。但是你的因緣,出家、在家度眾生,每個人的緣不一定一樣。你看稻盛和夫出家了,可是後來的緣分,他要以在家身分利眾,眾生得的利益更多。「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喜歡不喜歡統統放下,「亦無彼我違願之想」。「捨離一切執著」,因為他以大慈悲利益眾生的心,捨離一切執著。你看稻盛和夫當時假如執著,我是出家相,出家相比較高,我才不願意再回到那個塵世間,他後面就沒有這麼大的教化影響力了。所以這些善知識都給我們表法不著相,看怎樣利益眾生最好。

  底下說到了『慢藏誨盜』,這個「慢藏」就是財物沒有妥善收藏,就是財富很張揚。你買個房子很大,裝潢很奢侈。台灣有一個有錢人,最後敗得很明顯,很快速。誰我就不說了,隱惡揚善。他拿黃金做馬桶,那是太炫富了吧,大家想一想,他這麼做,會感來什麼?小偷光顧,甚至更嚴重可能會挾持他,或者挾持他家裡的人(叫綁架),跟他們家勒索錢。所以這一句提醒,「慢藏誨盜,冶容誨淫」,這個冶容就是打扮得非常妖艷,也會引來淫亂的事情發生。我們從這些句子可以看到,我們的老祖先考慮事情他防微杜漸,而且防止眾生起心動念。我們穿得很暴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本來就有這種欲望,妳又穿得很暴露,那不是讓他起心動念嗎?所以古人都是會考慮不要讓人家起邪念。所以《了凡四訓》裡面有提出來,我們有傳統文化影響的人他怎麼考慮事情?他「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他不會只看眼前,他會考慮有沒有副作用,有沒有流弊問題。「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能只考慮一時,要考慮長久。「不論一身而論天下」,不只考慮自己,要考慮天下人。

  我今天做一個不好的行為,可能會帶動不良的風氣。你看我們的老祖先,他的文化涵養表現在哪裡?表現在衣冠文物。衣服是一個文化的表現,你看衣服雍容大度,大家看過《孔子傳》沒有?你看那個衣服,袖子很長,看起來心量很大。看現在人穿衣服,都得穿得緊緊的。大家知不知道一條牛仔褲它製造的過程,它浪費好多的水,那個對環境影響非常大,而且這種褲子穿起來都很緊身,首先對自己身體不好。我們的衣服是寬鬆的,傳統服飾,這個講究養生。你穿那麼緊,那個血液循環都受影響。你看現在有的衣服,肚臍這裡統統沒有遮,你看那個風、寒進去了,對身體很不好。再來,這個風氣一開,你看這些穿著,你說一個女子穿得很少進了辦公室,這辦公室的男同事辦公能安定嗎?除非他有禪定的功夫。這個都要考慮對他人的影響,不能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那這樣人不是慢慢都自私了嗎?

  大家去觀察,比方說這個公眾人物,他的穿著、他的行為舉止很不妥當,他一這麼做,很多年輕人就效仿他,一下子風氣大變。哪個人我就不說了,我們去觀察,我成長過程這幾十年,看了好多了。你比方說有個歌星唱的歌曲都不錯,可是他的裝扮非常怪異,結果好多年輕人都學他,最後出意外了,都有他的原因的。所以師長在講經的時候有強調,你今天做的事情給太多人不好的影響,這個因果很重。談到結罪,你這個罪怎麼結的?比方這個地方有個弘法的老師,結果你嫉妒他、誹謗他,讓這個地方的人對他沒有信心了,那這個罪怎麼結的?比方說本來這裡有一萬個人跟他有法緣,你誹謗了,壞了這一方的緣,你跟一萬個人結了罪業,你斷了一萬個人的法緣,這個麻煩了。可能這個老師不跟你計較,但是你這個罪就跟一萬個人結上了,這個要墮阿鼻地獄的。

  所以為什麼師長要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因為可能看到道場裡面會嫉妒、會誹謗。老和尚慈悲,大家到了道場,那麼好積功累德的機會,不能造地獄業,他特別講了這部經。這部經就是講到有一群人出家了,可是聽經都聽不明白,很難過,去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把他們統統帶到佛陀面前來,佛就講了原因。所以今天假如我們聽經都聽不明白,當然有可能是我講不明白,這個是我要先檢討的。再來,有可能是不是我們自己好像有業力,這個時候要懺悔。周利槃陀迦他聽不懂經,一聽就忘,後來佛慈悲,讓他去掃地,邊掃的時候在那裡念一首偈,掃地掃地是掃心地,念一首偈,最後也開悟了。但是他那個障礙,也是因為他前世吝法得到的果報。

  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從事上沒有離開因果兩個字。所以佛就告訴他們,你們前世,有兩個出家人法緣很好,你們一起誹謗他們兩個,結果就斷了這一方的緣分。你們死後就墮到無間地獄,在地獄待了一千八百萬年,最後又出到餓鬼道,再到畜生道,最後當人還是愚痴。這樣的故事聽完了,頭皮發麻。你看誹謗,他一句話出去了,幾秒鐘,因小果大,受苦,地獄一千八百萬年。地獄是度日如年,「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勸發菩提心文》講到生死苦,地獄不能去!阿羅漢想到以前墮地獄的情況,光想而已,還沒有受那個罪罰,就流血汗了。你看光目女,她的母親轉世成那個婢女的小孩,光目女問母親,地獄什麼情況?連說都說不出口,太苦了,太慘了。所以不能造三惡道的業,我們是要出輪迴的,不能再造輪迴業了。

  所以這兩句提醒我們,自己的行為不能給他人或者社會不好的影響,不要去招感來不好的因緣。你今天穿得很暴露,然後又半夜出來,半夜都是哪些人出來晃?很可能有一些本來品性就不好的,你又再是這樣的一個情況,那他很容易邪念就出來了。當然這一句延伸開來,我們做什麼事能夠敏銳,要給人家好的影響,不能給人家不好的影響,防止眾生起心動念。有這一分柔軟的心,我不能讓人家起不好的念頭,同樣的也不能讓人家誤會了。你讓他誤會了,他就生煩惱。比方說《常禮舉要》說的,「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你剛好走過人家的瓜田,人家遠遠的在看著瓜田,你剛好蹲下來在那裡綁鞋帶,人家農夫一看,他是不是在偷我的瓜?「李下不整冠」,這個李樹很低,長了果實,你在那裡整整你的帽子,人家遠遠一看,是不是摘我的李子?你就讓人家生煩惱,甚至於誤會了,把你抓起來就麻煩了。所以你看古人在考慮事情,不要讓人家誤會了。包含家庭裡面男女的相處,為什麼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幾十口、幾百口人住在一起,男女的相處假如沒有禮節分寸,可能就會讓人起心動念了。大家看現在亂倫的現象,不是偶然的,他不守禮。禮就像大河的堤壩,你今天把堤壩給拆掉了,怎麼可能沒有水災?這個大水就沖出來了。所以我們近代不了解禮教的功能,古人制禮看得深遠,現在社會這些亂象值得我們深思。好,我們看下一句。

  【十六、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弗可逭。】

  這個『天做孽』,可以是自然的災害,也可以延伸我們過去生造的業。過去生造的業,這一生會現前。你看師長命中四十五歲,可是後來他延壽了超過一倍,這個叫「天作孽猶可違」。你看「李忠避震」,他們那個地方地震,震到他家了,這個地震變成兩條線,過了他們家又合起來,共業當中有別業。

  有一個女士,對她婆婆很孝順,結果有一天作夢,夢到神明告訴她,妳前世業很重,妳這一世要受雷劈的果報。她醒了之後知道自己前世造的孽,然後她知道哪一天,她就自己離開家,跑到田野裡面去,生怕會傷到自己的婆婆,因為雷劈。結果後來她沒事了,神明告訴她,妳這一念都是為妳的婆婆考慮,妳很孝順,妳這個業轉了。所以你看,她本來要受業報的,轉了。了凡先生也轉了,俞淨意公也轉了。甚至你是一個團體的負責人、你是國家的領導人,可以轉整個團體、國家的業。這個天作孽猶可違。

  我們看清朝的歷史記載,康熙年間大旱,好多省分統統沒下雨,這皇上親自祈雨。祈雨很辛苦的,會傷到身的。康熙皇帝懺悔自己,帶著文武百官祈雨,都要寫罪己文。他懺悔完了回到宮廷,好多快馬加鞭送來的這些上奏文件都是哪個省下雨了,那感應的速度都很快。我們現在看,好多國度有災難了,當災難現前,領導者的心境非常好,全心全意去救災,他這個心念很可能就感動全國,有可能這個國度就轉禍為福。所以老子說「禍福相倚」。多難真的可以興邦,所以這一句「天作孽猶可違」很有味道。

  「自作孽不可活」,我們看末代帝王,他福報那麼大,可是自己祖上創的朝代都被他給搞毀掉了。你看商紂王,他身邊多少聖人,比干、箕子、微子,他自作孽,這些聖人也幫不了他。「弗可逭」,逃避不了了。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你假如現在覺得我好像什麼都不順,我跟大家保證,你現在很不順,你這一路以來好多貴人,甚至於佛菩薩在幫你,一定是我們沒有接受提醒、接受勸諫,才會愈搞愈差。這個我有觀察過,佛菩薩真的是同體大悲。

  我們剛剛比較晚開始,所以現在補五分鐘。今天的時間也到了,因為很多人要趕著上班,我們就先到這裡,不然拖太久,人家要上班,這個心臟都怦怦跳,這樣會折我的福。「欲廣福田,須憑心地」,希望我今年增胖計畫能夠成功。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