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第二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23/2/24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6-0017

  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群書治要》的課程,我們一開始是「修身」,修身為本。修身當中首先是「明理篇」。明理,假如用佛家的道理,就是指導我們怎麼恢復真心,怎麼明心見性。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用真心,用真心積功累德,用妄心就輪迴心造輪迴業。所以這一篇這些句子都非常重要,像第一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真心不可離。《勸發菩提心文》引了《華嚴經》說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這一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相當重要。我們這一生能不能了脫生死,這一句是關鍵。所以菩提心不能離,發菩提心。菩提心要保持還得靠持萬德洪名,所以要一向專念。就像我們昨天講到的另外一句「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尤其臨終這一念能不能提起萬德洪名,這是死生事大最關鍵的。臨終要有把握,平時如戰時,平常我們現在就要能正念分明。夏蓮居老居士說的,「以不忘正念為禪定」,要有戒定的功夫,不能被境界轉,要能轉境界。就像我們昨天學習到的,古聖先賢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成就他的忠孝,成就他的道德品性。這個也是指導我們在境界當中,不挑境界,不分別、不執著,順境不貪愛,逆境不瞋恚。所以這個「明理篇」,我們學了之後,這些教誨要放在心上。

  「夫孝,德之本也」,所以師長說的念念不離孝親尊師,這是他老人家修學有成就的關鍵。每一句都很重要!你看我們學完第五句的「恕」,寬恕之心有沒有時時提起來。忠,嚴以律己;恕,寬以待人,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人有時候自我要求高,這個是難得的,有責任感。但你有一長,可能就有一短,你同樣對別人也是這樣的要求,這個就跟恕道不夠相應了。所以嚴以律己的人也有可能嚴以律人。學佛是放下執著,你嚴以律人當中就有要求在裡面。所以師長常說,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其實你有要求於人的時候,那個對立感就已經產生,自己的身心也沒有放鬆。這幾節課我們常提一個詞叫「觀自在」,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當我們在要求自己的家人的時候,自己的身心有放鬆嗎?自己那個固執是不是又現前?所以修行要調柔,柔弱勝剛強。所以菩薩四德裡面「柔和質直攝生德」,還有「隨緣妙用」,隨每一個緣我們的心不要起控制佔有才妙得起來。我們的心不能被自己的性格所左右,這個都是克念作聖。大家有沒有聽過哪一個菩薩很有性格?好像沒有。你有性格你怎麼隨圓就方?怎麼恆順眾生?所以這個修學的路上,自己的心念要隨時觀照,不可須臾離也。

  觀心為要,不可須臾離也,你一不小心就產生執著,一執成病。我們所面對的境緣隨時都在變,比方你當父母的人,你面對孩子,這些境界都一樣嗎?他三歲的時候,跟他十三歲的時候,境界一不一樣?不一樣。那請問我們用的方式一樣嗎?有些父母他的態度、方式還是停留在以前,這孩子的身心狀況都已經變化了,你還用以前的方式在對待他,甚至還加了一個傳統文化的旗號。可是我們心裡的這種強勢還在,控制要求還在,我們不容易看清楚,「這是傳統文化教的,為他好!」人能弘道,我們當父母的心念跟忠恕相不相應?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所以有時候學了傳統文化,這個不觀照到,自己容易執著,傳統文化這個緣變成執著的增上緣,更多地方可以執著。所以我們客觀的來看,學了傳統文化,執著的人超過一半。這個結果造成什麼?造成我們下一代學傳統文化大部分都反感,甚至於都有孩子期望我的爸爸媽媽不學傳統文化就好。我聽到不少孩子這樣的心聲,這還不值得我們警惕嗎?我們常常聽老和尚說斷人慧命,我們可能一聽到這個詞,怎麼某個傳統文化負責人,大家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能往外看,要往內看,每個人、每件事我們引以為戒才有受用。當父母的也會自己沒表好法,自己又覺得自己很對,造成孩子對傳統文化反感,你不是障礙他的法緣嗎?當然我們是互相提醒。大家聽完我這段話,不要現在開始緊張兮兮的,「不能斷了孩子的慧命」,愈想愈緊張。明明是提醒大家觀照自己的心念,你一聽又變緊張了。所以修行個性容易緊張都要對治。我們是要去掉一個控制的念頭,一起探討的,不要去一添兩。剛剛一探討完,又緊張兮兮的,又增加其他的習氣現前,這個都要觀照自己的心念。

  儒家講的因材施教,這個因材施教要不要「應無所住」?你的孩子隨時在變化,你假如停留在以前的方式,你就有住了。你要隨時能夠體會到他的心,去應他的機。知其心,然後才可以救其失、長其善。你都是你一定要聽我的,你要怎麼樣,我們父母這個心念能夠知其心嗎?所以何處是道場?處處是道場。父子關係當中我們能用出真心,當下就是道場。不是你要跑到千年古剎,那才是道場。「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直心就是用真心。佛經語深,聖賢這些教誨都很深,因為都是心法。你沒用心去觀照、去領悟,那學這些經句都變囫圇吞棗,不得受用。這應該學一句人就變了,只要把一句的教誨「不可須臾離也」,放在心上,人的氣質就變了,因為心變了,相由心生。所以常常要自我勘驗自己有沒有進步一點,要照照鏡子,笑容有沒有多一點。你看我們接下來還會學習到「和氣致祥」,你家庭的氣氛很和合、和樂,就很吉祥。你父母都板著臉,孩子都不敢進門,你說這個家庭會吉祥嗎?「面上無瞋供養具」。然後再照一照,這個眉頭有沒有愈來愈開,這代表心量加大了,相由心生。還是眉頭深鎖?這個眉頭深鎖很可能都是要別人聽我的,人家不聽就在那琢磨半天。身心放鬆的人應該不會眉頭深鎖,所以眉頭深鎖的人要觀自在,這個心念跟自性相不相應?三皈依,皈依自性覺正淨,觀自己的心念跟覺正淨相不相應?

  第五句,有「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正而不邪,正而不偏,隨時要觀照。章嘉大師教導老和尚的時候做了一個比喻,這個三皈依就像你坐火車的車票,上了火車這個車票就要拿在手上,拿到什麼時候?拿到到達目的地。這個比喻我們修行三皈依不可須臾離也。這個車票拿到什麼時候?拿到成佛的時候。今天你這個車票沒有拿,檢票員一檢查你沒票,下車了,就成不了佛。我們大部分都是皈依弟子,我們要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起心動念都能用覺正淨來觀照自己。我們這些句子大家一起探討完了,常常讀誦。常常讀誦,薰聞成種,你在境界當中這些經句很自然就浮起來,這觀照般若,觀照自己的心念,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把錯誤的念頭依照經教轉過來。以理折情,以經典教導的這個真理,理智調伏自己的意氣用事,感情用事。

  我們接著看第八句:

  【八、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玩人喪德』,就不尊重他人,隨意輕慢別人、戲弄別人,就會喪失做人應有的道德。自己德行會墮落,因為我們的心被傲慢、被習氣做主了,那當然是墮落了。佛在經典當中有提到,什麼事情都不離因果,所以我們下一個重點「知因識果」,從事上不離因果,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事相上沒有離開因果。那今天我們種下了「玩人」,你去輕慢別人,開別人玩笑,這一生就「喪德」,下一生果報更慘。這一生喪德叫花報,開花而已,真正的果報下一生。

  佛經裡有講,那個麋鹿,你看那個鹿,畜生道,有什麼一點點風春草動牠就很驚嚇,就跑掉了。墮到麋鹿種了什麼因?前世常常嚇人。說到這裡我也要懺悔,以前小時候也曾經看到同學過來,躲起來,突然跳出來嚇他,讓他驚嚇。以後不能幹這個事,不然下輩子墮畜生道,那還得了。墮畜生道不好玩,那個一墮下去要算萬歲萬歲萬萬歲的。祇樹給孤獨園在建造的時候,佛剛好看到一窩螞蟻就笑了,旁邊的弟子就請教,佛說七尊佛都出世了,這一窩螞蟻還在做螞蟻。螞蟻愚痴,牠死了,牠的神識很執著,我是螞蟻,牠執著那個身體是牠,又墮回去了。所以諸位同修身體不是我,這個認識很重要,法身才是我,一切法都是我的身。阿彌陀佛在哪裡?遍一切處。阿彌陀佛恢復真我,恢復法身。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所以我們已經學了聖教,我們要用覺悟來處世待人,不是這個臭皮囊是我,一切眾生是我。「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麼做你隨順性德,每天法喜充滿。而且你都去愛人敬人,感得的「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不吃虧。所以螞蟻這個啟示提醒我們。

  所以這一句「玩人喪德」,這個就提醒我們禮敬諸佛,不能再亂開別人玩笑。而人處的位子愈高,他就容易輕慢別人,所以你位子愈高就愈不好修行,警覺性要愈提得起來。看歷史當中「烽火戲諸侯」,周幽王寵愛褒姒,希望褒姒笑,居然點烽火。那個烽火是有外族入侵的時候才點的,你這麼一點,各諸侯國都派兵來援助,勞師動眾,不尊重這些諸侯。最後失信於諸侯,這些諸侯都不來幫忙,最後外族入侵,他自己也沒命了。包含我們現在社會,你在團體當中你是領導者,你要大公無私,不能假公濟私、公報私仇,這個都是玩人喪德。甚至於我們再講嚴格一點,你縱使在弘法的團體裡面,也要我們的心念跟經典相應,這個才是在弘護正法。所以護法首先護自己,自己的心要用對,不然我們以前還沒入佛門的時候喜歡搞名聞利養,入了佛門我們不觀心為要,很可能我們做事還是有名利心在做。這個時候就會很強調做出來的這些結果,也會好大喜功,忽略了同仁的修行(只派他們做事,沒有護念他們修行),這也是不尊重同仁的道業。自己這樣去對待同仁,自己的德行也很難提升,對人的控制要求很可能在佛門增長。所以我們要護念他人,首先護自己的心,再來要護念身邊最近的人。「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你最近的家人、最近的同仁你都護念不到,甚至還造成他們的痛苦煩惱,但是我們辦課程很多人受益,你就可能陷在這個名聞裡面去了,到頭來你團體的流動率會很高。甚至於到這個時候,自己還不能反省,因為老祖宗有福報,老和尚有威德,我們做這個很多人來支持,可是假如流動率很高,那代表我們都是隨順習氣在做事情。我們隨順自性做事情,隨順經典,這個凝聚力會愈來愈強,人家捨不得離開,為什麼?依眾靠眾才能夠護念這一方的大眾修學,這麼好的因緣。

  我們看下一句,『玩物喪志』,沉溺於所喜好的事物之中,乃至於不能自拔,就會喪失自己原有的志向。這個「玩人喪德」,成德再補充一下,輕慢別人、開別人玩笑,樂極會生悲,開過頭了。所以《禮記》開篇「曲禮」就講,「傲不可長」,傲長了,也會不尊重人;「欲不可縱」,縱欲的時候你也都沒有體恤家裡人,你看我們在縱欲的時候家裡的人操多少心;「志不可滿」,志得意滿就會很驕傲,驕傲就不尊重人了;「樂不可極」,樂極會生悲。好像是在美國有一個人,他可能是要拍那種開玩笑的短片。我記得好幾次上飛機有看到那個短視頻,就是惡作劇,開人家玩笑,這個風氣很不好。結果這個人他就拿著槍(玩具槍),他就在那惡作劇,結果人家不知道,剛好人家手上有真槍,就把他射殺死了。所以不尊重人,開別人玩笑,有可能遭來樂極生悲的結果。

  「玩物喪志」,對我們這個時代是重要的提醒。當然會陷入這些玩樂當中,首先他的志向沒有。《格言別錄》有一句話很值得我們反思,「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被這些邪惡的東西控制住了,「皆正不足」,自己的正氣不足。人自己的正氣稍不足,外面的邪就可以干擾我們。所以今天我們看到自己的孩子陷在玩物喪志裡面,從根本上我們要幫助他立定志向,幫助他提起正念,正氣要足。當然現在孩子遇到這個情況,這屬於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那要防微杜漸,要從胎教,從小就要讓他有正確的價值觀去判斷是非邪正,那他就不容易陷在這些玩樂當中。尤其像印光祖師教導的,一會講話,就讓他念佛。你看他都是念佛的磁場,他遇到這些邪的東西,他不相應。不只是小孩會玩物喪志,我們大人也很容易陷進去的。「學好終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所以這些染污的東西確實都要不去接觸它,這個就是懂得護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一般修行一開始的時候是要在沒有染污的環境,佛門叫阿蘭若,就聽不到牛叫聲的地方,避開這些染污。自己的戒定的功夫比較夠了,那可以歷事練心,鍛鍊鍛鍊。所以我們要先扎好基礎,建立正知正見,不要外緣太多。

  前面跟大家有講過覺明妙行菩薩,他好像是魏晉南北朝那個時代的人,他修學念佛法門,他那一生好像就是念到入了應無所住的這種境界,就是跟海賢老和尚一樣。結果後來在清朝時候,剛好那時候跟他一起修行的,好像是八個人,又聚在一起修行。所以諸位同道,現在跟你一起修行這些人,都不是這一世才聚在一起。這一世又相聚了,要互相成就、互相勸勉,我們不能再搞輪迴,得要一起出去了。覺明妙行菩薩對於其中一位同修講到,「強順人情,勉就世故」,此八字誤你一生。「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就是你心裡常常都是掛著這些應酬,你把你的時間精力都耗掉了。哪怕我們同修們相聚,也不要大吃大喝的,聚在一起「不欣世語,樂在正論」,談經論道最好。所以大家有緣聚在一起,哪怕是吃飯時間,幾個家常菜就好了。到大飯店去,吃完之後身體都是油煙的味道,回來還得大洗一番,還花那麼多錢。你看佛陀講的「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還是節儉一點好。

  其實疫情過後,這個經濟受影響的人跟家庭不少,都不容易!我有一個親戚,在我所認識的親戚裡面,他的社會地位、他的學歷最高的,當到一個公家單位的一把手,那很大的單位。因為他的外婆學佛,在孫子當中有兩個孫子對這個外婆最恭敬,常常去照顧這個外婆,結果所有的孫子裡面這兩個人的福報最大。你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老人、父母最大的福田,這個因果就擺在面前。結果他是一個單位的一把手,而且自己還持《金剛經》,這很難得!但是因為位子高,認識的人面廣,都已經身體很不好了,還去參加單位退休之後聚會,一段時間就聚一次,都是八十幾歲的人。他身體很不好,不趕快念佛,還去參加這些聚會,你說他臨終能清楚嗎?能提得起佛號嗎?提不起來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輪迴去了。所以這八個字「強順人情,勉就世故」。

  前面也跟大家提過,黃念祖老居士提到了,你多認識一個人,就好像脖子套了一個繩子一樣。比方你的微信有三百六十五個人,不多,每個人一年給你打通電話就好,你看你要花多少時間跟精力在裡面。你要把時間精力省下來提升自己,你的形象就是勇猛精進。你不要修行的人,那個形象還是讓人家覺得是喝咖啡聊是非,人家這種事就找你。我記得我學佛之後,比方說到補習班,人家找我就找我去吃素,挺好!他們不吃素,找我就去吃素,我何樂而不為。所以我記得我當時候考上師範學院,有一個女同學就過來,因為在補習班有時候是沒有看到人,都是看到後背,補習班很大的。她就跑過來問我,你是不是坐在前面那個學佛的師兄?我說是。剛好考上同一個學校,來跟我確認一下。後來在師範學院讀書了,從來沒有同學來找我去唱卡拉OK,沒有過,人家自己就不找你了。還有一次中午吃飯,去學校打飯回來在教室裡面吃。記得有一次我們幾個女同學她們就圍在那裡吃飯,吃啊、吃啊就開始聊是非了,聊個兩句,有一個同學稍微瞄到我坐在旁邊,別講了、別講了,禮旭坐旁邊,別講了。所以人家要聊是非也不會找我。所以人生的因緣是感應,「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你喜歡玩,狐群狗黨就感召一堆,這個都不能怪別人。

  所以要讓孩子不玩物喪志,我們當父母的首先得以身作則才行。所以菩薩四德,「威儀住持有則德」,以身作則;「柔和質直攝生德」,就是你在引導孩子,哪怕他現在玩物喪志,我們要對他有信心,「人之初,性本善」,可是你的態度不能強硬,你太強硬了適得其反,你要能體恤他陷在其中的痛苦,你能理解他,你就給他力量了。然後「普代眾生受苦德」,很有耐性陪伴他走過來。要「隨緣妙用」,你遇到孩子這個情況你不能發火,你一發火就不妙了,要平常心去面對家庭的問題,你才能不被情緒控制,才能不被擔憂、恐懼控制住了。所以這個菩薩四德要用在每一個境緣當中。

  我們看下一個大單元,「乙、知因識果」。人真的能深信因果,大部分的煩惱都能放得下。為什麼有過去煩惱、懊惱?對過去的事不甘心。深信因果,你不甘心的事,你會轉成歡喜,「遇到以前那件事,債還完,無債一身輕」,你就不會在那裡糾結了。好像這兩天跟大家提了一個人家發給我的那個小圖畫,別人怎麼對我是我的因果(他對我不好,這個果就報掉了),我怎麼對人是我的修行。不要有未來煩惱,因為你相信因果,預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了。那你當下很清楚,我用對每個心念,我的結果自然就會好,你也不會有現在的煩惱。第九句:

  【九、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這個災禍,「福氣倚靠在旁」,確實是這樣。好像自然界裡面那個毒蛇的解藥往往在牠住的附近,自然界都有它微妙的地方。『福兮禍之所伏』,你福氣現前,但是災禍也潛伏在它之中。『孰知其極』,誰能知道它轉化、轉變的微妙?這個只有很冷靜、很理智的人能觀察出來。這個也是意謂人遭禍能夠「反躬自省,斷惡修善,則禍去福來」。這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人得福卻驕奢淫逸,則福去禍來。」我們看這後面解釋到,得福了,驕奢淫逸。所以富貴人家都要防止這些習氣會現前。所以教貧窮子弟比教富貴子弟容易。你看現在物質極大化,家庭的挑戰,尤其教育下一代的挑戰更大。

  「禍兮福之所倚」,成德遇過一個電影明星,他初出道的時候為了自己可以有片拍,就要去找這些大明星搞關係,或者導播、導演,一天應酬兩、三次,上半夜、下半夜都要陪。陪到什麼時候?陪到去吃早餐,吃完早餐回來才睡覺。你看,過這種日子。過了幾年,你看人不知道《了凡四訓》的道理,你看他人生會折騰成什麼樣子?結果有一天他去醫院檢查,他得了青光眼,醫生告訴他,你會瞎了眼,他整個人晴天霹靂。你看能當電影明星,又高又帥(長那麼好、那麼莊嚴,那都是前世修來的),搞成這個樣子。他也挺善良的,他跟他女朋友說,我們分手吧!我可能會瞎掉。結果他女朋友說,你瞎了我也要嫁給你。也是遇到一個很有道義的女朋友,當然也對他是一種鼓勵。結果就在他這麼慘的時候,他把老和尚的講記打開來看(其實以前就有人送他,他把它堆在那裡),所以叫禍福相倚,他一看善根起來了,知道要布施。其實他已經沒錢了,但是他勉強布施。他只要一布施就有人來找他拍片,財布施得財富。他說連他結婚要招待親人都是先布施,然後有片拍,才能辦婚禮。後來買房,都是他布施得來的好的果報。這個都是真實的故事。

  很巧,我昨天還看到他拍另外一個片子公布出來的劇照,希望他有好的發展,以後他的這些同行有善根的,到時候一起來拍片子,拍因果報應的片子,我看可以教化不少人。你看老法師當時候還找游本昌先生拍《了凡四訓》,那個利益的人多了。弘法要本土化、要現代化,現在眾生喜歡看戲劇,要恆順眾生。你看把《六祖壇經》可以拍出來,那教化不少人。呂良偉好像有拍,他還拍了佛陀的電影、拍了《六祖壇經》,這個都非常可貴,我們也隨喜他們的功德。喜歡看戲劇、追韓劇,假如一下子戒不掉,可以看佛門這些片子,有個過度,慢慢慢慢調過來。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