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幸福人生講座(第二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05/7/30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136-0025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這幾天課程有在不斷重複一個觀念,叫「大道至簡」,宇宙間的大道理並不複雜,我們人把它搞得太複雜,把它預設太多的立場,太多的障礙。很多人都說:「蔡老師,你到海口去推廣,有沒有什麼祕方,什麼非常特別的方法,不然為什麼一、兩年的時間可以走遍大江南北?」我爸爸看到這個情況,他也搖頭,我爸爸也說不可思議。對!因為我們常常開玩笑,我跟楊老師常開玩笑,說我們在這裡討論事情,天上不知道已經開了多少會了,還要派天兵天將下來幫忙,不然忙不過來。太多的力量都在成就這件事,是我們洞察不到,但是因為已經了解宇宙真相,我們時時都會感念所有的助力。

  像我每次上台講課,都是請求諸佛菩薩、古聖先賢加持,不要讓我胡言亂語,都能講出能夠讓人受益的言語出來。我記得那時候剛到海口,九月份,十月十一號有一個大的演講,都沒給我暖身一下,一次聽課的人有三百多個人,都是第一線的老師,我大學聯考都沒睡著覺,所以這一場硬仗也讓我有點緊張,我在孔老夫子像前頂禮三拜,這三拜比兩顆鎮定劑還有效,拜完之後就一覺到天亮,精神就特別好,就做了那場演講。而我們現在第一線的老師,在外衝鋒陷陣的,大半都在這一場認識的。人都常常想,一定有什麼特別的方法。我在楊老師家住了七個月,有一位母親她很神祕的把我拉到旁邊去,她的兒子也很優秀,她就問我:「你在楊老師家有沒有傳什麼好方法,能夠進步得特別快?」有沒有祕密?沒有祕密,該講的老和尚都講得一清二楚,我們同修之間只是互相提醒不要忘了老和尚的教誨。

  蘇格拉底跟他的學生上課,第一堂課就說了,來,老師今天教你們一個動作,把手舉起來,往後甩手,這個動作會不會?大家都會,三歲小孩也會。他說好,每天做三百下,延年益壽,要不要做?好,都要做。一個月以後老師問了,現在還在甩手的舉手?差不多只有七、八成。不用一個月,我們現在來調查一下,早上有讀《弟子規》的舉手?現實是殘酷的。大道至簡,不困難。兩個月以後,剩五、六成的人有甩手;到一年過去了,蘇格拉底又問,今天有甩手的舉手?只有一個人舉手,那個人是誰?那個人是柏拉圖,蘇格拉底的傳人。

  學問不在多,在有恆、在專精。學問就好比挖井一樣,你這一本沒念通又去念另外一本,好像挖井,這裡挖了一個洞,還沒探到水源,你又心有旁鶩,又去挖另外一個井,聽鄰居說這裡好挖,你又過來挖這裡,挖了沒幾天,又有一個朋友跟你講這裡才好挖,你就一直在那裡挖井,挖了九口井,一口也沒有探到水。但有一個人,他一口井挖下去,誰怎麼講他都不動,都專注的一直用這個方法把井挖下去,最後他就探到水源了。趙普先生說他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只要掌握聖學綱領的經典你把它落實下去了,你的學問提升的就很快。

  在楊老師家事實上老師跟我談話的時間相當的短,可能加起來我看也不會超過四十個小時,因為她很忙我也很忙,我要教書,她要幹很多聖教的事情。而人的學習要善學,要看到有德行的人的一言一行你就領然於心。我看到楊老師在做事,不眠不休,到各個省分出差,坐飛機回來都已經十一點多了,一回到公司,馬上處理公事,因為出去幾天以後一定會積累一些東西,老師只要出去回來,那一天最少都要三點以後才睡覺,就很努力在做。老師把普賢菩薩的不疲不厭演出來,那我們就馬上提起「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楊老師又給我一個最重要的提醒,她說你講話就要讓人家聽得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要怎麼講?我就把它運用到夾菜的先後順序,你菜夾錯了你孝道沒有演出來,那孩子就學不到了。再來,要讓別人聽得懂,現在你對著小學生講中國文化,「知所先後」怎麼講?你要告訴他,你們回家是先去玩還是先寫作業?應該怎麼做?先寫作業。你假如不先寫作業先玩,玩得不踏實,然後玩了以後又忘記時間,到時候又沒寫或者亂寫,那學習都荒廢掉了,要養成好習慣,回來先寫作業,都寫好了,很安心,父母也很放心,這個先後順序要做對了才是一個好學生。面對中學生「知所先後」怎麼講?是先交女朋友還是先好好讀書?知所先後,不然你的學業都荒廢掉。老師就有很多同學中學就交女朋友,結果連高中都沒念畢業。把一些很恐怖的事例講給他們聽,讓他們引以為戒。面對大學生「知所先後」怎麼講?是要先想薪水多少還是先想如何提升能力?是有德重要還是有才華重要?這都是知所先後。是要先開智慧重要還是汲汲於積累財富重要?很多人生的輕重緩急我們可以根據他的年齡不同去引導,重要的是學到存心,存心學到了,心能生萬法。還一個動作一句話這樣教,怎麼教?體會那分無私,我們心境契入了,只要你時時想著怎麼樣成就對方、利益對方,方法就出來了。

  我們到海口去,想利益一個家庭,首先要怎麼做?「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很簡單,辦教育,家長、老師的觀念改了,學生就得利益。而身教又做得好,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在身教,很單純,也沒有辦一大堆活動,三樣東西,辦小孩課、辦家長課、辦教師課。一年多來就做這件事情,也沒有很複雜,也不求人。很多事情是可以很單純的,人把它想得好複雜。就這樣做下來。我們回到自己的社區,以至於您是學校的老師,學校的老師坐下來聊天一定會有一個共識,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學生,是誰?是老師自己,你們的根性太利了,還有沒有?家長,這都是明擺著的道理,請問哪個學校開家長課?這個時代很多事應該做,必須做,一定要做,誰做?我不做自有他人會去做,到頭來終究沒人做,是不是?你看,不要說中文系的教授可以看出家長需要教育,甚至販夫走卒都能講的出來,為什麼大家都知道的事沒人幹?自私的心太重了。所有教育人員第一念到底是成就學生、成就社會,還是想著他的薪水、想著他的名譽?就在這一念之間而已,一念轉得過去,一定可以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處上。

  在這個社會有一個不爭的事實,「世人共爭不急之務」,重要的事沒人做,不重要的事趨之若鶩,每個年齡層現在都是這種狀況。我們冷靜下來觀察一下,中年人最重要的是教好他的下一代,那現在中年人都在幹嘛?追求名利。青少年,十多歲的孩子正值黃金時期,學習效果最好,應該讀書,結果他們在幹嘛?你看偶像明星出來了可以去打地鋪,然後看到他就開始尖叫,然後花了一堆錢,聽說那個門票貴得半死,然後回來以後得到什麼收穫?得到偶像親,父母擺一邊,誰最親?偶像最親,可以為他生,可以為他死,然後對著父母可以大吼大叫。我還聽說媽媽把他的報紙拿過來,不讓他剪偶像的這些報導,因為父母快瘋掉了,每天都在搞這個,把那個東西拿過來,他說:「你給我拿,我就跳給你看」。上行下效,家長都做不到人生重要的事,小孩怎麼知道什麼叫重要的事?明明知道教育為先,教育最重要,我們一定要冷靜下來,把重要的事一步一步做出來。

  一個學校幾千個學生幾十個教室,這麼大的場地,能不能辦家長課?能不能?那是易如反掌。我們今天不是說要去教別人,帶動風氣,找家長來,我們分享一下我們上課的收穫,我們讀經典的體悟,進一步建議他們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我們站在一個分享的態度上,姿態不要擺太高。全校的家長難道沒有五個、十個非常重視這件事嗎?絕對有。每天在那裡很煩惱,找不到方法,可能你這個課程開了兩堂、三堂,他就豁然開朗,一個家長豁然開朗,可能就要有一個好的社會棟梁出現,為什麼不做?只要你這個課程開下去,有一個孩子成就了,你賺死了,賺到了,無愧了。在我的教學生涯當中,只要有一個學生因為我們改變了人生,我都會覺得我這一生已經沒白來,知足常樂。很多事情最重要要去做,做了就時時看到需要,時時看到你還有哪些可以努力、可以提升,你根本沒時間想一大堆問題。問題大部分是沒做、還是一直想想出來的,然後就自己作繭自縛綁死了。好,任何一個道理學了以後要把它轉化成生活,我們剛剛講到這是讓家風承傳不衰的方法。

  最後一個,詩書為起家之本。一個家族如何能夠興盛起來,重點在這個家族的人有沒有智慧,而智慧必須來自於經典的學習,經典是理智。現在市面上的書大半都不是理智,因為那些書籍都沒有經過時空的印證,諸位有沒有發覺,那些暢銷書不會待太久,一陣一陣的。暢銷書都是因為講某些話跟很多人很相應,他講的就是我心裡的感覺,然後就很佩服他。這樣不一定對,因為很多作者他可能寫出來的就是一個人的情感,一個人的逃避,一個人內在的複雜的煩惱,寫的跟你都很一樣,你就覺得他寫得很好,反而《弟子規》拿起來一看,看了三、四行,看不下去,為什麼?都在罵我。對!

  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的時候一堆人來聽。我們這樣不算一堆人。真的,一堆人來聽,真正有道德的人來講課的時候,小貓兩三隻。因為邪師在說法的時候都跟人的貪瞋痴慢很相應,罵人罵得很凶,底下人聽的很痛快,講得好!我們接觸太多邪書,真的,他的聰明度好高,講一百句,九十五句抄經典的,另外五句加入自己的意思,然後就把這些人統統牽著鼻子走,很恐怖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讀過《弟子規》,這些邪師動他不得。詩書為起家之本,建立理智。當人有理智以後會下對人生的決策,他擇行業、擇朋友、擇合作夥伴、擇伴侶,都不會偏差,這是很重要的。《弟子規》親仁就是擇朋友、擇良師,「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朋友的因素太大了,一定要看得懂人,當他有詩書的底子,他學過《弟子規》,他可以用經典對照,他就會分辨好壞了。能夠結交好朋友、好老師,他的道德起來了,他的家風就起來。

  我們跟學生講一個故事,有三個朋友一起到海上旅遊,遇到了大風浪,把船弄沉了。幸好三個人祖上還有德,沒死,漂到了一個荒島上,他們在荒島上相依為命,啃樹葉、啃樹皮,突然在海邊發現了一個神燈。你看到神燈會怎麼做?你們都沒有童年嗎?還是你們從小就讀《弟子規》?那很好。阿拉丁神燈擦一擦,精靈出來了,「主人,我給你們三個願望,不過你們有三個人,我有學過數學,三除以三,一個人一個。」第一個朋友就說到了,我是開計程車的,晚上有時候還要通宵開車,太辛苦了,我希望自己有幾台計程車,租給別人,我當老闆,收錢就好。這精靈說,小事一件,就把他送回去了。第二個朋友他是在超級市場當售貨員,他說當售貨員也很累,每天站七、八個小時,腳都快斷了,能不能讓我有一家商店,我雇人家來經營就好了?精靈說沒問題,他也回去當老闆了。第三個朋友想了半天,因為他以前讀書,平生無大志,只求六十分,活一天算一天,也沒想過要幹什麼,後來他看一看周圍,就想了,他說其實這個地方也不錯,每天悠悠放任就好,但是我一個人在這裡太寂寞了,我希望前面兩個人回來陪我。然後就突然聽到兩聲哀號的聲音。我們去跟中學生講,他們笑得很開心,然後我們就問他,你旁邊有沒有這種朋友?他們馬上看一下左邊、看一下右邊。要會選朋友。請問你像不像最後那個人?都把人家拖下水,你要先觀照自己,是益友還是惡友?從這裡去啟發他們交朋友的重要性,這也是屬於判斷能力。詩書讀了之後有理智,懂得會抉擇。

  那我們再重新看看這一段話,孝悌、謹慎、勤儉、和順、詩書,名義上看是在齊家,本質落在哪裡?落在修身上。今天你有家庭以後才來修這個,來不來得及?你來不及了。一定要從你開始懂事,從小開始,你有遠見的家長,希望你的孩子以後治家有道,從小要讓他學孝悌,怎麼讓他學孝悌?以身作則,你要把孝悌的環境做給他看。再來,謹慎,你從小也要把謹慎做給孩子看,每次要出門以前,走過來瓦斯看一下,電源看一下,孩子耳濡目染就學會了。小時候看我奶奶,只要沒有用的電燈她一定關到一個不剩,那時候都覺得奶奶怎麼這麼省,還會發發牢騷,但是潛移默化之下,現在我走到哪也習慣就關了,那個力量很強。而且為什麼後來會愈來愈節省?尤其當一個人出社會工作,當他拿到第一份薪水的時候他會突然有一種感覺,賺錢怎麼樣?這些勤儉的態度,以前爺爺、奶奶、父母紮的種子就開始發芽。

  再來,勤儉,你要把勤、要把儉演給孩子看。諸位朋友,一個人節儉的態度就可以斷他家族的興衰了。在《易經》裡面有一卦叫「節卦」,節卦的爻辭當中有甘節、安節、苦節。甘節,節儉的時候甘之如飴,這個人、這個家,吉。光看一個心態就可以看出他家庭的吉凶了,他節省得非常的歡喜,因為他的父親告訴他,你把這個水省下來就是為後代子孫省,他在省水的時候滿懷歡喜,他了解到他跟後代的人是密不可分的。當你告訴他一大堆人都在飢餓的邊緣,你少吃一份麥當勞他們可以有一個月的生活費,他歡喜,拿去布施,這是甘節,甘之如飴。能安在節儉當中生活,亨,還不錯,會很平順。當我們在節儉、孩子在節儉很難受,這個家族凶相已現。中國古人心靜如水,看一個起心動念都可以推未來的結果,看古書真是看的佩服得五體投地。勤儉,我們先要做到要營造一個家庭的氣氛給孩子學習。

  再來,和順,家裡面的人都非常和氣,你的孩子跟人家吵架一定吵不起來。詩書,當我們很認真讀書,那孩子也是上行下效。雖是齊家,根源在修身,雖是齊家,推而廣之,你要治國、平天下,不離這五個綱領。詩書,一個國家的百姓只要不見和同解,只要不依循聖教來施政,這個朝代馬上就要敗下來。我們看清朝就是最明顯,康熙、雍正、乾隆每天講經,盛世;中葉以後,慈禧太后說不要讀經了,不要講經了,就衰下來了。再來,一個國家沒有孝悌,整個皇族就完蛋了。不謹慎,「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夏桀當初很不守君道,臣子都來給他勸諫,他都不聽,他講一句話,夏桀講一句話,「太陽哪有可能會毀滅的?」你看他覺得他的君可以做長久,完全不視人民的痛苦、人民的抗爭。太陽是不可能會毀滅,這句話傳到了民間,人民回了一句話,人民說:「與汝偕亡」,翻作普通話叫我跟你拼了,我跟你同歸於盡。「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他暴戾貪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而夏朝開國君王夏禹留給他後代子孫一段話,提醒他們「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夏禹就告訴往後的子孫,你在家裡假如貪色,到外面又常常玩樂去打獵,然後常常愛喝酒,又喜歡聽糜糜之音,建的都是高樓大廈,然後牆上都要刻梁畫棟,只要這上面的行為有一件做了,你就必亡國,不管你做到哪一條,你都要亡國,有一於此,未或不亡。諸位朋友,亡國之君做到幾條?每一條都做到了,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古聖先賢的叮嚀足以讓我們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我們肯不肯受教。

  所以唐朝的杜牧很感慨寫了一段話說到,「後人哀之而不鑑之」,後來的人讀到這些亡國之君的史料,「真是可憐!」「真不應該!」後人哀之而不鑑之,而不引以為鑑,「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你看歷史不是一直在重演嗎?每個朝代的亡國之君,後面當亡國之君的人有沒有看到他們的史料?有,是吧?商紂王也看到夏桀的史料,他還不是一樣,「好可憐!」然後他繼續幹。人要記取教訓,不可縱欲,一部青史不可等閒視之。這些道理,謹慎、勤儉,你看亡國之君奢侈,和順,國家和順,天下大治,最後詩書,一樣的道理,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跟這個綱領完全相應。諸位朋友,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沒有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要時時想著這一顆摩尼寶珠快要大發光明,這個光明將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弟子規》講到孝的教育也舉了很多教學的方法,這些教學的方法在其他的篇幅,出則悌、謹、信、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都一樣適用。比方在「謹」的部分,我們可以多跟生活做結合,「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在學校裡面就成為你的班規,任何的公物用完以後一定要放回原處,跟他的生活結合他就很容易去落實。再來,「事勿忙,忙多錯」,一個孩子的修養、氣質從哪裡開始培養的?都是從生活的一舉一動當中慢慢內化提升。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孩子看起來很粗魯?平常的言語、動作已經做習慣了。有一班學生,七歲的孩子,不讓他寫鉛筆,因為寫鉛筆你會覺得寫錯以後還能擦掉,鋼筆一下筆就回不來,一開始就讓孩子練硬筆、練鋼筆。這一班的孩子有好幾個我都不敢跟他見面,因為他寫的字比我還好看,七歲。我們無法想像用中國文化教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模樣,十八歲可以當縣長,十三歲可以把四書五經都背完,假如我們可以超越時空,你會更有信心,把清朝這些聖賢人的小時候調來看看,你會有十足的信心用中國文化來教。

  這班的孩子拿著鋼筆回去以後,家長隔天給他買了兩三枝新的,這個孩子拿過來以後開始炫耀,「你看,我媽媽買的」,然後在寫的時候,寫沒幾個字,又要換一枝,專不專心?那根本在玩鋼筆,不是在寫字。這樣的家長多不多?溺愛孩子,都沒去考慮到對他有什麼影響。他筆一多了,摔壞有沒有關係?沒關係,再買就好了。老師看到這一點,訓練他「事勿忙,忙多錯」,他一忙、一不謹慎,東西就掉下去,那鋼筆一掉下去假如頭栽下去就壞掉了。老師就機會教育,生活教育,跟他們講一個故事,宋朝有一個書法家叫米芾,他去跟一個秀才學書法,這個秀才跟他講我的紙很貴,一張要多少銀兩,結果一張紙要他們家一兩個月的生活費用,他回去跟父母講這太貴了,我們學不起。他的父母非常有教育的觀念,知道這個秀才確實有真本事,就說沒關係,爸爸砸鐵賣鍋都要讓你學,米芾就去學了,非常的謹慎,不敢動筆,一直在腦海當中重複老師的筆法,因為紙太貴了,不敢直接寫,一直在那裡苦練,練到有一定功力了才寫在紙上。而且在寫的時候戰戰兢兢,非常謹慎,那一張紙就是幾個月的生活費。米芾的成就非常快速,當他的書法已經有一定的功夫的時候,他的老師告訴他,他說我為什麼收你這麼貴,就是讓你慎於始,一開始就非常專注、謹慎,這些錢你拿回去,把銀兩都退給米芾。真正有道德的人不可能要你的錢,要你的真心,要你的好學。

  老師講完這個故事以後就對學生講,這枝筆老師十塊錢買的,送給你們,你們要好好珍惜用,假如這枝筆摔壞了,不能去跟商店買,一定要來跟老師買,第一枝賣給你一百塊,第二枝賣給你五百塊,第三枝賣給你一千塊。學生一聽很緊張,一百塊、五百塊對他們來講很大。回去以後問媽媽:「媽媽,我們老師說這個假如摔壞了要一百塊、要五百塊」,那家長都有來上家長課,家長馬上說:「假如筆摔壞了,你自己拿你的壓歲錢付」。從那天以後,學生寫字很專注,在寫字當中同學、老師要跟他講話,他都做一個動作,等一下,先把筆蓋蓋好,放下來,好像很安心了,然後再講話。你看那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做出來,他的氣質都愈來愈溫文儒雅。中國的教育為什麼這麼要求小動作?所有的小動作才能內化成他的修養,他的一種習慣。孩子聽了這個故事,從他自己愛惜鋼筆做起,他做什麼事不慌張,很謹慎,就能真正達到「事勿忙」。我們現在的家長、成人有一個錯誤態度,反正有錢,沒關係,壞了再買,孩子很多的能力、態度都不會學好,好像是幫了他,給他很多方便,方便多了就變隨便。這是在謹。

  再來,信,「凡出言,信為先」,這是要誠信,誠信當中不可以說謊,而說謊要懂得改過,「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有一個孩子把一個湯匙摔壞了,摔壞以後她很惶恐,趕快把它掃起來。老師稍微聽到有聲響,出來看了一下,孩子有點驚慌,老師問說有什麼事嗎?她說沒事。老師稍微仔細看了一下,地上還有湯匙瓷器的屑屑,就了解她把湯匙摔壞,但是她沒承認。老師就靜觀其變,就跟她的母親、父親打一通電話,看孩子回去有沒有承認錯誤。結果回去幾天以後沒有承認,老師就找了一個機會談到了「過能改,歸於無」。很多孩子不敢承認錯誤,很有可能是因為很害怕被責罵、責罰,有時候孩子這分恐懼我們也要把來源找出來,假如父母、老師太嚴格,有時候會讓孩子有恐懼感。老師在引導的過程就提到,某某同學上次做錯了事情,很勇敢的來承認,老師有沒有罵他?同學說沒有,不只沒有罵他,說他過能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且改過以後老師又把方法告訴他,如何不再犯,那他就有進步了,有成長。

  這段話講完以後,這個已經憋了好幾天的小女孩就哭起來了,然後她就走到前面來承認錯誤,說她把湯匙摔壞了,然後她又說,她說我這幾天常常做惡夢,這幾天爸爸也好、老師也好,一講話,我的耳朵馬上拉起來,他們有沒有發現我做錯了,他們有沒有發現我做壞事,她說那幾天的日子很難熬。當她這麼分享出來也給其他的同學上了一堂課,凡事要謹慎,做錯了事要認錯。《弟子規》的每一條可以當你的班風經營,《弟子規》的每一條都可以跟孩子當下發生的生活狀況相應,都是最好的教育時機。

  在「信」這部分也有提到,「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我們當然希望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學習,互相欣賞、肯定。而現在大半社會風氣,不是欣賞別人的優點,是常常挖苦別人的缺點,社會風氣我們要扭轉,因為現在什麼八卦新聞,是不是?你看我都跟不上流行了,那都是很不好的一個做法。我們藉著孩子生日的時候,剛好一個月都有幾位同學,兩、三位同學生日,我們把「見人善,即思齊」融入班級的文化裡面。每一個同學生日了,我們每個人發一張小紙條,寫對他的祝福、對他的肯定,那我會先在黑板上寫兩句話,「狗眼看人低,慧眼識英雄」,然後你就告訴他有智慧的人都能發覺別人的優點,然後第一句話不用太解釋,他們一看就知道了,然後很多人平常都不稱讚別人,就在那裡絞盡腦汁想半天。小孩子很有意思,「老師,我們又不知道他有什麼優點」,有時候一、二年級的,你說你看她兩個辮子不是綁得很漂亮嗎?她說對,結果隔天就有五、六個人綁辮子過來,你看老師的影響力很大的。學生慢慢就學會在平常當中去欣賞別人的優點,這對他來講太重要了,他能見賢思齊,每天沒有白過。除了寫的人有提升以外,那被祝福的人他的信心在一張一張同學的肯定當中提升起來,我相信那一疊稱讚他會放在他的抽屜裡面,常常會打開來邊看邊微笑,一張接一張,都看不厭。那生日的人得利益了,祝福的人也得利益,就把這句經文落實在你的班級裡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看我們怎麼去運用。

  我們翻開第五頁,「如何落實德行教育」,是我們在推展中國文化當中最常講的一堂課,因為要讓家長、讓老師體悟到德行的重要性,就要把道理講清楚,而這一段的綱領也可以給諸位朋友做參考,以後你有機會對家長、對教育同仁講課可以參照。我們看第一條「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理智的最根本,這也是化解你所有問題的最根本,你時時能回歸到這樣的信念,很多問題就不存在。第二個「長善而救其失」,你把這個分析清楚了,家長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而哪些事情刻不容緩。第三「人不學,不知道」,把五倫關係講清楚,把夫婦的重要性開顯出來,讓夫妻懂得和順相處才能齊家,教育要慎於開始。這些觀念在香港四十片碟、還有台南細講《弟子規》四十片,總共八十片,有詳細的說明。

  因為時間有限,最後,我在大學時候看過一個故事,都一直記憶深刻,有一個人走在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剛好看到很多的海參被潮水打上了岸,而正值退潮,這些海參回不到海裡隔天就會乾死。這位朋友一隻一隻撿起來把它扔回大海中,不知做了多久的時間,旁邊有一個路人看不下去了,就走下來對他講,你這樣子撿永遠撿不完的。有沒有人跟你說文化的復興怎麼做都做不完,你還是別幹了?這位朋友對著他笑一笑,人生不在於我們能把事情做到什麼程度,人生重在對得起良知,「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他對著這個路人笑一笑,沒說話,繼續蹲下來撿起下一個海參往海裡扔,扔出去的時候口裡說了一句話:「我又救了一隻海參的生命」。諸位朋友,一望無際的海參,看似救不完,事實上,當有一個人真誠的撿起海參來,一手動,這顆真誠心可以帶動千手動、萬手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最重要的是要我們的大慈大悲心做出來以後就能喚醒眾人的大慈大悲之心。讓我們一起撿起每一個純真無邪的心靈,讓他們回到聖賢的智慧之海,讓他們的生命無限的寬廣。好,我們的課就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