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幸福人生講座(第二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05/7/29  台灣中壢善果林  檔名:52-136-0019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在這一年多來走過大江南北,這個江是長江、黃河,大江南北,以至於到幾個不同的國度,包含東南亞、澳洲、歐洲這些地方,接觸的華人層面相當大、相當多,讓我感受對於中國文化最珍惜、最愛惜、最維護的是馬來西亞的華僑。諸位朋友,從這裡我們體會到什麼?得的愈容易的,人可能愈不珍惜,它根本就在你的眼前,你完全視若無睹,但是當得來不易的時候,就會倍加珍惜。他們處在東南亞、處在馬來人所主導的政府,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並不是很順利,而他們都是堅持的去維護、去承傳。在吉隆坡,光是中學,我們小學不談,中學一百多個華校,所有的經費統統是華僑提供的。諸位朋友,一間、兩間還不在話下,一百多間,你看在馬來西亞的炎黃子孫是多麼以中國文化為驕傲。這次到巴黎、到歐洲講學,光是馬來西亞去的同胞就有五十多個人。那次我到馬來西亞講課也給我很深的感受,有這麼渴望承傳、學習中國文化的同胞,我們應該竭盡全力去幫助他們。十月份我們也將到馬來西亞去演講、去講課。諸位朋友,能感是心,所感是境界,任何事莫向外求,從自己這一念真誠、這一念慈悲、這一念愛惜開始發出來,開始去力行,這是最實質的。

  很多朋友都一直希望我們的師長能夠長住世間。諸位朋友,如何讓師長長住世間?很多事情不複雜,我們要拜託一大堆人到師長那裡去:「老和尚,你要長住世間!」這樣有沒有用?學佛以後任何的思想要隨順佛菩薩教誨。佛家有一句話,「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捨哪一個人?不捨真正好學依教奉行的人。不捨任何一個人一定是盡心盡力幫助他,但是假如緣分不成熟,假如一個人要講話給你聽,你不願意聽,他站你旁邊你會覺得很煩。那佛菩薩希不希望讓你煩?不希望。不捨一人,是機緣成熟的人他一定盡心盡力成就,機緣不成熟他會離開,離開也是慈悲,因為不離開你會生煩惱,去也是慈悲,留也是慈悲。而我們要抓住本質,真正能把好老師、善知識留住,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那依教奉行又不求人,中國話講登天難、求人難,依教奉行又不登天、又不求人,有什麼好難?

  很多人會覺得中國文化承傳幾千年,照理講會一直傳下去,這樣的推論對不對?因為得的太容易了,都沒有艱辛,都視為理所當然,沒有危機感。中國文化的核心在孝道,只要孝道沒有傳下來,中國文化的經典再多,都是名存實亡。諸位朋友,現在孝道在嗎?愈來愈式微了,我們要有警覺性,要把文化的根留住,從自己開始落實孝道,從自己開始教導下一代、教導學生孝道,這件事比什麼都著急,這輕重緩急要注意。有個汕頭的孩子上《弟子規》上了一個多月,老師安排他們上台分享經驗、分享體會,這個七歲的小男孩站上台來第一句話說了,他說我學了《弟子規》,才了解到做人原來要孝順。你看這句話挺有味道,他活了七年,原來做人還要有孝順這一條。而我們很多成人的談話當中,「你都那麼大了,連這些道理你都不懂嗎?」人不學,不知道,你沒教他,縱使他四十歲、五十歲,還是不懂。七歲的孩子講原來要孝順,我們要警覺了,你沒教他,他不會的。而且沒教不只不會,還會學到壞的,現在利益薰心。

  接著這個孩子下一句話更讓人吃驚,他說到,我還沒學《弟子規》以前,每天想著如何謀害父母。他媽媽坐在底下,本來是高高興興來參加他們的課程,聽到這句話,一開始非常的驚訝、驚愕,孩子繼續說下去,她是淚流滿面。她在掉淚的過程,我想她在思考我兒子到底在想什麼,我兒子以後到底會說、會做什麼,我看她是無法理解。七歲的孩子。這是結果,諸位朋友,因在哪裡?我們要帶頭活得理智,要活得明白,要把原因都找出來,因在第一父子無親,父母跟孩子不親。那為什麼父子會無親?因為你沒有教他孝道,他不懂得孝敬你,孝沒教。再來,嬰兒跟父母那是一種孺慕之情,你看小時候,你愈打他,他愈往你的懷裡鑽,這樣的情感到了幾年之後為什麼變成這樣?因為父母沒有真心愛他,忙著賺錢,忙著賺錢沾染了虛榮,好面子。

  孩子四、五歲開始上一大堆才藝班,學一大堆東西,他不只禮拜一到禮拜五上課很累,連禮拜六、禮拜天都排活動。有學生說他最不喜歡放假,因為放假以後活動也很多,搞得很疲憊。疲憊下來了,家長又不在身旁,他的成長過程跟同學之間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你都沒有參與,他的心怎麼會跟你在一起?你常常對他的要求就是,你考幾分,拿出來我看看、該去學鋼琴了,趕快過去、鋼琴要去表演了,趕快練習,然後你鋼琴得獎了,哪一個才藝得獎了,他在茶餘飯後,你看我兒子多厲害,我女兒多厲害,都得名。請問你在稱讚你兒子得名的時候,他的內心是什麼狀態?幾個家長有去感覺?他是歡歡喜喜嗎?還是覺得獎狀給你了,你要的給你了,成績是你要的,給你了。這種怨,積小怨會成大怨。我們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分數,我們要關注他的心智是否有健康、健全在發展。為人父母者,你假如不斷在追求名利,忙得要死,你的心境無法感受這個部分。

  我們說「爸爸回家吃晚飯」,小時候覺得這句話好像也沒什麼嚴重,沒什麼重要,現在我長大了,覺得這句話太重要了。我父親幾乎每天都回家吃晚飯,在我們的印象當中,都是五點多騎摩托車回來,我都在樓梯口等我爸爸上來,氣氛、感情很好,你會覺得父母很在乎你。爸爸、媽媽吃完飯就去看書了,我們會怎麼樣?你五、六歲,父母在那裡看書,你敢看電視?鼻子摸一摸就上去看書了,跟我兩個姐姐,三個人從小就不看連續劇的,都是我母親走上樓來叫我們去睡覺。走上來次數多了,有時候只聽到腳步聲,我姐姐就模仿我媽媽講話,「去睡覺了,不要再念了」,我媽媽還沒到就自己在那裡笑了。現在的家長是叫孩子去睡覺嗎?累得半死。你看我父母有累嗎?我爸爸有時候跟朋友講,沒有給孩子煩惱到。問題不是孩子好,是他們以身作則,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就很省力。

  我接觸很多家長,其實我很會罵人,你們都沒看出來,我是罵人的時候都沒有直接指他,我說你看,有些家長坐在那裡看電視,然後對著他兒子說:「你趕快給我去念書,我數到三,再不去我就家法伺候。」你看那個孩子站起來還盯著電視,然後抱在牆角依依不捨,「再不走,你不知道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嗎?」他上去了,坐在書桌前,身體在書房,心裡在哪?電視,所以他書沒念好,再來,對你尊不尊敬?你可以看我就不能看,對你會愈來愈不尊敬。所以要孩子好學,首先很重要,自己要好學。爸爸回家吃晚飯,跟孩子相處的機會就增加,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再來,吃飯是大學問,現在都到外面吃,很多孩子生活的能力、態度無從學習,吃外面就是吃完了就沒我的事,我這一生只要有錢就好了,這樣的孩子會勤奮嗎?會不會?那不可能,所以現在的孩子都很懶惰。

  諸位朋友,懶惰所延伸出來是一連串不好的心性,懶惰的人會感恩嗎?懶惰的人覺得你給我做的事都是應該的,而且愈做他會愈得寸進尺。懶惰的人不會替人著想,懶惰的人會輕慢、會傲慢,因為他不感恩,慢慢就變成傲慢。人不好的心性他會起連帶反應,而人好的心性也會起連帶反應。你看一個人孝心開了,很多善的存心、行為就開始串連上來。真正明白心性發展的人,絕對會體會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起吃晚飯,媽媽在煮飯,孩子可以幫忙洗菜、揀菜,分工合作。要開飯了,孩子可以排碗筷、排椅子,他做事的能力有條不紊,就是點點滴滴訓練出來,碗筷都排好了。再來,訓練禮儀,長幼有序,孩子先請父親、請長輩坐,他不會先自己坐下來然後開始先吃起來,他的恭敬心就從這裡開始。媽媽可以告訴他,你看爸爸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九個小時,很辛苦,等爸爸回來吃,讓爸爸先吃,很自然他感父親的恩德,怎麼可能會對他不恭敬?不要小看對父母不恭敬,這一輩子就毀了。他恭敬心不起,輕慢、傲慢就起來了,我們人生走了幾十年,哪有一個人傲慢能有所成就的,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一個傲慢的人,縱使現在生意做的很大,你等著看,不用多久,必敗無疑,這是真理,不容我們僥倖。這個長幼有序出來了。

  現在很多家長對這個也不懂,孩子餓了,「來來來,你先吃」。喜歡吃的又吃的特別多,一整盤都去一半都是他吃掉的,有沒有想到後面的人?沒有。我有一個朋友,他說他跟他奶奶吃飯,他父母比較晚回來,他們在吃飯的時候,奶奶是說少吃一點,你父母待會還要吃。你看,老人家雖然沒讀過書,做人的道理很清楚,有家風承傳。好,吃飯當中學禮儀。吃飯當中家庭氣氛好,我們用心去感受看看,父母常在你身邊,你是無話不說,假如爸爸一個禮拜跟你講不到兩次話,你有時候想啟口都會吞回去,這是人之常情。那種氣氛對於一個孩子心性的感受、成長,那是潛移默化的。我對我的父母那真是無話不談,有什麼就講什麼,很快的那個情緒就疏通掉了。吃完飯幫忙收碗筷、幫忙洗碗,做事的能力都出來了,團隊合作、分工合作都做到了。

  懶惰,懶惰是結果,要把因找出來。中國的教育是落實在生活的起居、言語動作當中,都是教育、都是學習。我們講到學習的次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個博學,在生活方面就是廣學。一個人生活當中會用到的能力,要從小培養,整理自己的房間,還有禮儀,還有很多生活上的能力,都應該從小學。而《孝經》裡面有提到,以孝對他的領導人則忠,「以敬事長則順」,而「居家理」,他從小在家裡就幫忙做事,這種做事的能力會轉移到他往後當官,「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這種能力很自然就轉化過去了,看的很遠。家庭裡面人與人互動的學問,家裡面管理事情的學問,他從小就學起。《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話說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這做事能力就點點滴滴積累上來。我們自己教書太明顯了,在家裡常常幫忙的孩子,你把事交給他,不用跟他交代半天,他自己就會去想辦法解決,在家裡只讀書不幹活的,你交代事情給他,你會被他氣死,你一定要給他說一做一,說二做二,不會變通。

  有一個學生成績相當好,都差不多前三名,我跟他講,說這點小事直接跟老師溝通就好,不要叫你媽媽再跟老師寫聯絡簿,繞一大圈,還給我打電話,太麻煩了,下次這種事直接找老師講就好了。這個孩子已經快一百七十公分了,戴個眼鏡,頭低低的,「哦」,下一次?還是他媽媽寫聯絡簿,又給我打電話,有什麼辦法?他從小沒自己解決事情,膽子很小。而家長很高的比例都講一句話,「你只要把書給我讀好就好,其他的都不用管」,有沒有?這樣的家長太多了。教出來是什麼孩子?「專業的高材生,生活的低能兒」。這句話不是我創的,這句話是我在報紙版面上看到的,另外一句話就是「高學歷高離婚率」。

  諸位朋友,你跟一個生活能力很差的人相處你會怎麼樣?你會火冒三丈,當然,火冒三丈是我們修養不夠。任何事情不能只看外在的行為,要了解到做這些事之後所產生的內在變化。什麼叫變化氣質?就是內化成他的心性,叫變化氣質。心行一如,所有的行為都跟心在相應。諸位朋友,兩個孩子在掃地,境界不一定一樣。有一個人在掃,他說:「真衰,又被分到這個工作」,在那裡心不甘情不願的,然後掃完,很可能也沒掃很乾淨,另外一個同學很高興:「老師這麼信任我,我又有跟同學服務的機會」,他掃得可快樂了,一個人是在做菩薩,一個人在做阿修羅,不一樣!你要觀他的心的成長、變化。

  做家事第一個,一個孩子懂得感恩,你這輩子不用擔心他了。那幾個人著力在一個孩子的感恩?感恩要啟發,習勞知感恩,這個感恩不是說你每天給他提醒他能夠體會到,他要經歷一些事,所謂「事非經過不知難」。你沒有負責過一個家,你都覺得媽媽每天很輕鬆,哪有,我媽媽退休以後還是每天很忙,把家裡弄得非常舒服,讓我們一進到家裡就身心安頓,那都是背後點滴的努力,我們沒有去整理過家哪知道?像我,到了海口,飯自己煮,地自己拖,衣服自己洗,突然就體會到哪一首歌?你們都會唱了。那種經歷過來,很多出國留學兩、三年,回來家裡喊那一聲「媽」,味道都不一樣,習勞!

  我自己在台東那段時間種菜,種紅蘿蔔、種空心菜,當我的紅蘿蔔種了半天,幾個月下來才長那麼短,我說:「師兄,這個種出來,你吃看看」,他的嘴巴又滿大的,咬一口,「還滿甜的」,再咬一口,三、四口,幾個月的努力就泡湯了。我煮空心菜,收割下來,很多人住一起,他們幾分鐘就把我十多天的努力統統都吃光了。什麼叫「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你說我自己種過菜的人還會糟蹋菜嗎?不忍心。

  有一個四年級的女孩子,他們老師也很會抓機會教育,告訴他們生日是母親受難日,不應該跟父母要東西。另外有一個幼兒園,我們昨天提到教孝,第一要知恩報恩,要引導,第二要從生活上去結合,從親師合作,親師配合。他的孩子就一直給他要東西,媽,要買蛋糕,要不要找幾個同學來家裡慶祝?他的媽媽也沒有當面批評、拒絕他,打了一通電話給他的幼兒園老師報告這個情況。他的老師隔天到了學校,就說了,老師今天坐公車看到一個小朋友,在公車上一直吵,跟他媽媽說:「媽,我要生日了,你給我買蛋糕,買什麼,諸位小朋友,這個小朋友的行為對不對?」底下異口同聲:「不對。」生日要幹什麼?因為前面知恩報恩都講過了,所以生日的時候應該多幫媽媽做家事,不要讓媽媽那麼辛苦,該做什麼事學生都會配合的很好。

  結果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個小朋友就說:「老師,這個同學明天生日。」這麼樣親師配合下來,這個孩子沒跟他媽媽要蛋糕,生日那天跟他媽媽講:「媽媽,我要送妳一個禮物,就是我要好好學做人。」你看,一個好的機會點,你有沒有教差很多,在孩子成長過程我們疏忽了太多教育他的機會,老師教不需要幾個月,家長的感受特別強烈。這位老師他告訴學生,生日的時候應該多幫媽媽做事情,因為他們是住校,生日當天還叫孩子打電話給他的父母。有一個男孩他的父親到其他省去工作,兒子打電話給他,對父親說到,他說:「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父母給我這麼幸福的家庭,祝父親健康長壽。」這個話講完,他爸爸說:「兒子,你說什麼,可不可以再講一遍?」聽了很高興,聽不夠,再講一遍。另外一個媽媽,聽她孩子講完,隔天給他老師打電話,她說:「老師,這一段話是我十年來(她孩子十歲),十年來聽過最優美的語言。」這要教!家庭生活本來可以很和樂的,因為都沒教,沒教到最後只會互相責怪,不知道互相感恩。

  這個四年級的小女孩就跟她媽媽講我幫妳炒一盤黃瓜。這時候媽媽就應該怎麼做?配合,要成全孩子的孝心。妳不要說你不要給我添麻煩,一把就把他給推開了。孩子很懶惰都是被大人的手推開的。諸位朋友,你有沒有看兩、三歲的小孩,他說:「媽,我好懶惰,我啥都不想幹」,那你要帶他去看醫生。明明都是活蹦亂跳的孩子,為什麼到最後十個裡面有六、七個都很懶惰?誰的功勞?是,要善於把原因找出來。我那個外甥就滿勤勞,記得兩、三歲的時候看我姐姐在擦桌子,他也跑過來湊熱鬧,看他在那裡擦,突然我姐姐回來了,就跟他講:「小偉,這麼小就知道幫媽媽的忙,真有孝心」,本來是玩一玩而已,愈擦愈有勁,鼓勵他。接著擦完,小孩子擦桌子第一次就擦得乾乾淨淨,哪有這種事?要教他,亦步亦趨把他教會,跟他說你擦桌子能把最旁邊這四個角都擦到了,那擦桌子就擦得很完美,很仔細,一來成全孝心,二來也把做事的方法教給他。很多家長忽略了教他做事方法,那孩子一直學不到竅門,就沒把事情做的很好,那你又嫌棄,好了,你別拖了,又拖不乾淨,要教!

  像我們在學校拖地,六年級的孩子會拖地嗎?很難說,我們都不能視為理所當然,應該會,不對的。做人長輩要時時去做一個動作,叫檢驗,檢查他做完以後做到多少,做事的方法有沒有什麼需要改進的,都要仔細去教導。這小女孩走進廚房要炒一個黃瓜,因為身高不夠高,拿了一個椅子墊上去,踩上椅子以後,她把油倒下去,這個油,因為比較沒經驗,鍋子裡面還有一點水,就噴起來了,噴起來之後她有點害怕,去拿了一個手套,把手套住。諸位朋友,這個小孩拿手套來套住,學到什麼?保護自己,還有沒有?保護自己,那「身有傷,貽親憂」做到了,還有沒有?使用工具,找方法,現在都在那裡喊口號,危機處理很重要,那你危機處理從哪裡訓練?從小他遇到事情他開始動腦筋,那叫危機處理。

  什麼叫管理學?「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那叫管理學,他從小就扎根了,他看事物已經看習慣有條不紊,突然到一個很混亂的環境,他自然就動手,不要有人還要去交代他,不用的,那是一種內化的心性。今天一個人大學畢業,MBA拿回來了,房間搞得亂七八糟,你敢不敢讓他當經理?那叫紙上談兵。她戴上手套,接著把黃瓜倒下去,一倒下去這個油濺得更高了,她情急之下去把她爸爸的安全帽拿了過來,戴在頭上。她媽媽不知道有沒有拿照相機把她照下來?這一幕叫做全副武裝。好不容易把黃瓜炒好了,我看是汗流浹背。當她端著這盤菜步出廚房的那一刻,有一句台詞,叫孩子長大了,她步出去那一刻,她以後吃媽媽煮的菜她不會嫌東嫌西的,因為她知道不容易,習勞就知感恩。我們今天拖個地就覺得很累,突然看看媽媽已經工作了七、八個小時,回來繼續幹這些事,媽媽都沒喊累了,我怎麼敢喊累?這是在家庭當中懂得付出,懂得幫忙做家事,所延伸出來第一個心性的變化。

  第二個變化,多做就勤奮,勤勞對身體的經絡血脈發展特別好。不只影響身體,他大腦的機靈度跟勞動一定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各方發展都需要做事來培養。我的爸爸六十三歲了,十多歲的時候,年輕的時候還在種田,扛過這些糞便去當肥料,是苦嗎?是禍嗎?禍中有福,福中有禍。你看我們這一代,從小就不愁吃穿,不愁吃穿結果都吃錯東西,吃了什麼?十大垃圾食品吃一大堆。我以前去給人家請客,菜還沒上來我都快吃飽了,為什麼?有汽水喝,我爸爸那時候都沒汽水喝,汽水最傷胃,所以你看我念國中一年級就胃發炎。菜上來你都吃不下,你怎麼會營養均衡?那體質就受損了。喝汽水喝那麼久,那個氣到現在都還沒有排完,不知道啥時候排得完。

  我父親從小出操,很強壯,每次我跟父母、家裡人到比較遠的地方去旅遊,開車,一開始我這個當兒子的,當然「有事,弟子服其勞」,我就先開,開了兩個小時以後,我爸爸會在旁邊:「你累了沒有?要不要換我接手?」「不用」,撐一下,差不多開個三、四小時他就坐上去了,結果我爸爸一坐上去以後就開到底,我就沒再開了,我比我爸爸的體力還差。很多人都說你跟你爸爸、媽媽住,真孝順!我都覺得很丟臉,不是我照顧他們,是他們照顧我。勤勞讓一個孩子的身體健壯。好,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