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第三十三集)  2003/6/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0-015-0033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上方世界」十尊佛號的第二尊:

  【宿王佛。】

  「表大乘菩薩道法,無上道之徑路也」。「宿」是星宿,星宿當中的王也就是星星裡面最大的。這都是依世間法來講,完全是我們眼能夠看得到,就是感官當中最大的,天上星星最大的就是月亮,星星沒有比月亮更大的。事實上月亮是不是最大的?這個我們不談,我們只說我們的感官,我們現在抬頭看看天空,月亮最大。這是表大乘菩薩道,大乘菩薩道也有殊勝不同。當然大乘一定是超過小乘,大乘裡面做比較,有徑路,有容易成就的,就是說法門有難易。徑路是近路,小乘遠、迂迴,不能成無上菩提。大乘跟小乘比,大乘是近路,所以這是一個比較法。小乘好比星星,大乘好比月亮,光明當然大多了,取這個意思。

  可是我們一定要想到,這十尊佛號代表圓滿的佛法。你看,第一尊「梵音佛」,換句話說,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說法的音聲統統是梵音。為什麼?小乘初果就破四相,就不著相了;換句話說,無我、無私,初果就證得了。這就是入了聖人一流,入聖流,他不是凡夫。凡夫,換句話說,沒有離開自私自利,沒有忘我!念念總是念著我,「我」沒有忘掉。小乘初果,「我」忘掉了,無我,這是聖人,凡聖的差別在此地。換句話說,「有我」就是凡夫,「無我」就是聖人,這是最簡單的區別,凡聖差別在此地!

  六道凡夫就是到非想非非想天,他四相沒破,所以他比不上小乘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四相破了,這才真的清淨,沒有染著。這是佛法學習的根本,「梵音佛」來代表,自行化他,無不清淨,沒有染著。『宿王佛』代表大乘,大乘是無上道的徑路,是一條近路。第三尊佛號。

  【香上佛。】

  「表禪宗六祖傳香懺悔章所示行法,徑中徑也」。為什麼用「香上」?《六祖壇經》裡面「傳香懺悔」這一品,這一品經裡面講的是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五分法身香。所以『香上佛』代表禪宗,禪宗在大乘裡面又是大乘裡面的捷徑,所以「徑中徑也」,近路裡面還有近路。這個表法很有意思,換句話說,為我們選擇法門,哪個法門好?大乘比小乘好,禪宗在大乘裡面最殊勝了。再看第四尊佛。

  【香光佛。】

  「表淨宗念佛法門」。何以說「香光」代表?《楞嚴經》上所說的「香光莊嚴」,所以諸位要看到「香光」這兩個字,你就曉得它代表的是淨土宗。我們也看到有的寺廟用香光做名號,香光寺、香光堂、香光室、香光莊嚴,你只要看到「香光」,它一定是修淨土的。這是從《楞嚴經》上來的,修淨土的。「楞嚴謂香光莊嚴,徑中徑又徑也」。禪宗是徑中徑,淨土是徑中徑又徑。換句話說,近路裡頭最近的一條路了,最直捷、最穩當、最容易、最簡單,成就又無比殊勝。所以淨宗法門也稱之為徑中徑又徑,意思在此地。

  你看這個地方,佛的名號就暗含著教給我們怎樣去選擇。這三尊佛很有味道。我們要選擇哪個法門?選擇大乘、禪宗、淨宗?禪宗比淨宗,難!古大德說淨宗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但是修學這個法門一定要懂得道理、方法、境界,淨宗經論裡面就是給我們講這三樁事情。我們懂得淨土的道理,知道修學淨土的方法,知道淨宗果報的境界無比的殊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盲修瞎練。再看第五尊佛號。

  【大燄肩佛。】

  前面我們看到「燄肩佛」,這個地方有『大燄肩佛』。這一尊佛表的意思是「以最上法與人,一生成佛」。我們要幫助人,不可以吝法,要把最上的法門介紹給別人,讓他在一生當中就成圓滿的佛果。「是以淨宗祖師,尊稱大師也」,大師這個稱號是對佛尊稱的,佛門裡頭只有諸佛如來稱大師。你看菩薩,等覺菩薩,觀音菩薩我們稱觀音大士,不稱大師,為什麼?他不是佛,這個我們不能不懂。

  我們凡夫、一般出家人,要稱大師就太過分了。別人對他尊敬稱大師,還情有可原,自己決定不可以稱,沒有這個道理的。淨宗祖師自己也不會稱,那是後人稱他的。他在世的時候,像印光大師在世,你看早年的《文鈔》,祖師在世的時候《文鈔》就流通了。我們看到《文鈔》的題,書的題名是《印光法師文鈔》,不是大師,法師文鈔。他老人家圓寂之後,往生之後,後人尊他為淨宗第十三代祖師,這才稱大師。他生前沒有人稱他大師,自己也不敢稱大師,後人稱的!

  在歷史上一般對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為什麼?就是這個法門,用這個法門來接引眾生,跟諸佛如來是無二無別。諸佛如來用什麼方法教導眾生在一生當中成佛、成無上道?就是這個方法。現在淨宗這些法師也用這個方法,跟諸佛如來所用的方法沒有差別,所以稱為大師。華嚴宗的祖師不稱大師,天台宗的祖師也不稱大師。古時候做了皇帝的老師也不稱大師,稱國師。一般各個宗派裡面的祖師,稱祖師,不稱大師,第幾代的祖師。清涼大師這是我們後人尊稱他的,他是賢首宗第四代的祖師,宗密是第五代的祖師,稱四祖、五祖,不稱大師。唯獨淨土宗的稱大師。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明瞭,淨土法門殊勝,跟諸佛親自教誨沒有兩樣,這真正不可思議。這叫「大燄肩佛」。再看下面第六尊。

  【雜色寶華嚴身佛。】

  這一尊佛的名號就是代表《大方廣佛華嚴》。《華嚴經》的名題(這個經的題目)要照梵文直譯過來,是《大方廣佛陀雜華莊嚴經》,直譯過來是這樣的。中國人喜歡簡單,把「佛陀」的陀字省掉;把「雜華」的雜字省掉;把「莊嚴」的莊字省略掉,所以就翻成《大方廣佛華嚴經》。你看看此地『雜色寶華嚴身佛』是不是代表《大方廣佛華嚴》?

  這尊佛「表一生圓滿,唯華嚴詳之,尤證實念佛法門為究竟旨歸也,應深思也,師法善財可矣」。這是舉出大經來給我們作證,一生圓滿成佛,善財童子做了代表,這在我們佛門裡頭可以說最著名的了。善財童子沒有第二生,一生就圓滿。「尤證實念佛法門為究竟旨歸」,用《華嚴經》來做證明。《華嚴》是怎麼樣在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在華嚴會上我們所看到的,善財童子得根本智之後,諸位要曉得,得根本智就是禪宗裡面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得根本智。得根本智之後,老師就教他出去參學。參學是什麼意思?參學是成就後得智,成就究竟圓滿的後得智,這是五十三參。

  第一位參訪的善知識很重要,世出世間法都有這個意思,叫先入為主。第一個老師非常重要!這第一個老師,《八十華嚴》是德雲比丘,《四十華嚴》稱為吉祥雲比丘,吉祥雲跟德雲是一個人,吉祥就是德,這是兩個翻譯的人翻的不同,原本是一樣的。吉祥雲比丘修什麼法門?他修的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修這個的法門。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向他請教,他給善財說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個二十一不是數字,我們曉得二十一是密宗裡面的表法,表大圓滿。《華嚴》是整個佛法的根本,佛家稱作根本法輪。現在人講,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叫佛學概論。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出《華嚴》,《華嚴》全部都包括,所以稱為圓滿的法輪。

  吉祥雲示現的這個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善財在這裡學到了。我們再細心觀察他的老師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發願求生淨土,都是修的念佛法門,這是《華嚴》給我們做證明。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第五十三(第一個是吉祥雲,最後一個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教善財童子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從這一個開頭教「念佛法門」,一個最後「導歸極樂」,我們這就完全明瞭了,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念佛法門,自始至終他都是修念佛法門。你看看當中所參訪的,就是說他什麼法門都接觸、都通達,但是自己修念佛法門,決定沒有影響、決定沒有改變。五十三參含著這個意思!這個要是看不懂,那你五十三參叫白看了。

  每參訪一位善知識,我們在末後一段經文清涼大師的科判,科題是「戀德禮辭」,這四個字怎麼講法?戀德是感謝善知識的教誨,善知識為我演說我統統明白了。禮辭是什麼意思?禮是恭恭敬敬,辭是不學這個法門,還是學自己的念佛。我很感激,你教我,我都明白,明白了是智慧開了;禮辭是如如不動,自己常住在「念佛三昧」當中,他才一生成就!一生成就是靠「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這是證實念佛法門為究竟旨歸。

  淨土宗的祖師,第一個祖師是誰?普賢菩薩是第一個祖師。華嚴會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說他不是第一個祖師誰是第一個祖師?可是我讀夏蓮居老居士的「淨修捷要」,我看到他上面寫的是,「淨宗初祖南無大勢至菩薩」,這一句話真是提醒了我。沒錯,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的,大勢至菩薩是最早最早專修淨土的人。所以大勢至菩薩的淨宗初祖是法界初祖,遍法界虛空界是大勢至菩薩第一個修淨土的,法界初祖!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初祖。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部講《華嚴經》,在第一會普賢菩薩就「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了。所以是娑婆世界的初祖。

  中國的初祖是慧遠大師。在東晉時代,在廬山建蓮社,「東林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專修淨業的這些人一百二十三個人,在廬山專修淨業,成為中國淨宗第一個發起人,我們稱他為初祖。所以講初祖,我們要問哪一位初祖?娑婆世界初祖,還是法界初祖、中國初祖。早年我在美國也是到處成立淨宗學會,美國、加拿大以前是有二十多個淨宗學會,現在我不曉得還在不在了。黃念祖老居士給我開玩笑:淨空法師,你是美國淨宗初祖。所以初祖看哪個地方、哪個地區首先提倡念佛的人。

  末後「應深思之」,我們要多想想,法門很多,八萬四千無量法門,我們怎麼選擇?學善財就好,「師法善財可矣」。善財選的是念佛法門,持名念佛求生淨土,他成功了,他真的往生了。第七尊佛號是:

  【娑羅樹王佛。】

  「表圓證究竟堅固,為大法王,密淨不二也」。『娑羅樹王佛』是代表密宗,密法稱究竟堅固,所以他表圓滿的證得究竟堅固的密法,大法王!顯示密淨不二。因為在大乘佛法,中國分為八個宗派,大乘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所以中國佛法一共分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到最後總結只有三門,覺、正、淨三門。像性宗、禪宗走覺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般的教下走正門,正知正見,這教下所走的。淨土宗跟密宗走淨門,心淨則佛土淨。所以,密跟淨土是同一類,雖然同一類,密難,淨土容易,難易很容易辨別。

  淨土宗講的身心清淨,是遠離染污,保持清淨,這個容易。密宗清淨比淨土殊勝。為什麼?它不離染污,在染而不染,這個高,當然就難了。所以密宗的成就不容易,都是修清淨心。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剛阿闍梨,我們一般講,上師。他老人家最後念阿彌陀佛往生的,他沒有用他的密法,最後的時候他是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求生淨土。黃老告訴我(我到北京去看他的時候,他告訴我),他說中國從解放之後四十多年(那個時候還不到五十年,四十多年)中國十三億人口,學密宗的人這個四十多年這麼多人,有幾個成就?他跟我講六個。而且告訴我,從此以後學密宗不可能有成就,只有修淨土。在染污而不染,這個功夫高!幾個人能成就?

  密宗修學不離五欲六塵,天天在五欲六塵裡面,他一絲毫不沾染,他有這個本事,有這個功夫。不像淨土宗,淨土宗是離開五欲六塵,修清淨心。所以在等級上講,密宗的清淨是上乘的,上上乘。我們淨土宗的心地清淨是中下,中下乘,比不上密宗。所以密法我們應當尊敬,自己知道沒有能力修學,還是修念佛法門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再把我們的修行方法、境界向上提升,這就正確了,這個一點都不錯。淨密為什麼不二?都是修清淨心。

  後面這三尊佛跟東方就互相照應了。我們在六方佛裡面最初看到的,在東方,我們看到佛的表法表三身,「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當中你看都用須彌,須彌相、大須彌、須彌光。這是什麼?這是我們學佛人所求的!就是要希望證得法身、報身、應化身,這叫究竟的佛果。到上方,我們看到了:

  【寶華德佛。】

  「表圓滿報身」。圓滿報身就是圓滿的智慧身,自性本具般若現前。

  【見一切義佛。】

  「表千百億化身,五眼圓明,普應群機也」。這就是應化身,千百億化身!在九法界,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決定不失時;有感立刻就有應,決定不會說是沒有應的。感應的道理在前面講過了,感有四大類,應也有四類;有顯感顯應,顯感冥應,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感應道交的現象不外乎這個四大類。佛、菩薩、阿羅漢都有這個能力。但是如來的感應是無條件的,遍應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遍應!

  菩薩跟阿羅漢有的時候他有緣分,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菩薩、羅漢跟這個眾生有緣他就來應,跟這個眾生沒有緣他不來應。為什麼?他來應的時候,眾生並不歡喜他。他是很想來幫助你,但是你不喜歡他,你不要他幫助,你不接受他,他就不來。佛不一樣,佛是無條件,但是佛的應,剛才講了,有顯應、有冥應。冥是暗中保佑你,你自己不會覺察到;顯應是很明顯的,你能夠覺察到,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這是表佛的應化身。最後一位。

  【如須彌山佛。】

  須彌出現了。「表清淨法身,為一切法之理體也」,『如須彌山佛』。這個三身是一,「圓證一體三身」,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從智慧上講是報身,從理體上講是法身,從作用上講是應化身,一體三身圓滿的證得。你看他跟東方相應,徹始徹終。我們看底下一段。

  「以上略出佛名號,含意甚深,密示念佛人,自初發心至圓滿菩提,一生成辦之歷程旨要,如華嚴五十三參,不可不知也」。佛,智慧究竟圓滿,教學的方法高明到極處,佛經上常講善巧方便,這四個字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你細心觀察,你才曉得他是怎樣顯示這個善巧方便。

  你看看,就是舉這些名號,這些名號統統是教導我們怎麼樣修學。東方把修學的基本、根本法教給你了,南方修慧,西方修福。北方福慧都有了基礎,你要開始教化眾生,北方就開始教化。教學相長,你要提升你自己的境界,要證得更高的果位,你不用教學的方法很困難。菩薩沒有不教學的,沒有不為一切眾生服務的,為一切眾生服務是修福,教學是修慧,福慧雙修,所以成佛叫二足尊。有慧沒有福不能度眾生,有福沒有慧也不能度眾生。這北方開始了,然後下方、上方。下方六尊佛代表大乘菩薩六度法門,最後上方給你講究竟圓滿。

  你看這個次第、順序,每一個階段學些什麼,用佛菩薩名號來表法,所以這個意思很深很深。「密示念佛人」,我們要懂得它的密義。真的,佛講經說法意在言外,我們要會體會,要能體會得到。這就是早年祖師大德常講,你會麼!你會不會聽?你會不會體會到意思?然後你才知道應該怎麼修學。

  世出世間法,我常常講,只有有智慧的人他能夠抓住機會,他成功了。世法如是,佛法亦如是。機會在你面前你要是錯過了,錯過之後下一次那不曉得哪一生哪一劫才能碰到。凡是成功的人,沒有別的,他認識機會,他擅於抓住機會,他成功了。就像世間一般做生意的人,他講商機,商業的機緣,就是賺錢的機會,你要看得很準,要把它抓住,你在這上面投資,真的賺錢了。機會在你面前錯過了,你沒有抓住。佛法亦復如是,就是修福、修慧這種機緣,你要認識它。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沒有別的,他沒有私心,一切為眾生服務,佛法講度眾生。度是什麼意思?度就是今天講的服務,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能夠捨己為人,這是大慈大悲,這個叫大菩提心。不肯捨己為人的人,始終不能成就。你說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眾生有苦難,希望你幫一點忙都不肯。心裡怎麼想?等我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學成了再幫助你,現在明明你有能力幫助,不肯幫助,等到極樂世界學成再來幫助,極樂世界你去不了。

  怎樣是到極樂世界學成再來?現在看到眾生苦,我確實沒有能力幫助,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本事,這個行。你現在有能力,你不肯做,你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違背。有一分能力幫一分,有兩分能力幫兩分,你的功德是圓滿的。一切眾生學佛最大的難關是什麼?進得少退得多。不要說是我們初發心的人遇到不順的境緣馬上就退心,小乘都退。四果阿羅漢應化在這個世間,看到眾生難度都會退心。何況我們博地凡夫,煩惱習氣一分都沒有斷,最容易退墮,一退就往下墮落,這是肯定的。

  在這個時候,《了凡四訓》裡面就講得很好,這個時候要真正遇到善知識提醒你、提拔你、來幫助你。《金剛經》上講「善護念諸菩薩」,這是如來的教誨,大菩薩要常常照顧小菩薩,小菩薩很容易退轉,很容易墮落,當他遇到退緣的時候趕緊去幫助他。不容易,我們想想看,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遇到真善知識?遇到真善知識那是多大的福報,才能保住自己不退轉。障緣處處都是,障緣從哪裡來的?無量劫造作的業障,現在在菩提路上統統起現行,這不能不知道。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九小段:

  「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深淺,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也」。這一段的意思說得深,這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的話,特別是發心從事弘法、護法工作的人,不能不懂這個道理。如果不懂這個道理,我們在自行化他的路上總不免退心,這是必然的現象。佛度眾生,度就是教化,教導眾生,眾生接受佛的教化。「化」,意思很深,我們常講接受教誨,接受教誨只說到一邊,不圓滿。教了怎麼樣?教了,你學了沒有?你們不肯學,這個教誨沒有成就,沒有成績。

  化就有成績,化是變化氣質,真有成就、成績。古人說讀書志在變化氣質,它有個轉變,轉變就是變化,轉惡為善,真的轉了,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都是教學具體的成績顯示出來了。能夠轉凡成聖、化凡成聖,這是最好的成績,圓滿的成績;能夠轉迷為悟,這是第二等的成績;能夠教眾生轉惡為善,這是第三等成績。像中國人打分數用甲乙丙,轉凡成聖是甲等,轉迷為悟是乙等,轉惡為善是丙等。「化」裡頭有這個意思在,眾生接受佛的教化,那決定是變化!最低程度也是轉惡為善,真的起了變化。

  「其間難易深淺,總在於緣」,緣,不但佛法講緣,世間法也講緣,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意思,學生跟老師要有緣。緣從哪裡看?學生尊重這個老師,喜愛這個老師,老師也喜歡這個學生,這個師生緣就深了。緣深怎麼樣?學生聽話,老師好教,因為學生對老師尊重。真正尊重,尊重的樣子是什麼?依教奉行,老師教了,如果我做不到,自己感覺得對不起老師,這就是緣的力量在推動。老師也是這樣的,這個學生真正肯學,老師要沒有好好的教他,老師覺得我對不起這個學生。

  早年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常常給我說,說的都是古人的話。學生對老師有十分誠敬,跟這個老師學,老師如果只教九分,還少一分,就對不起學生。如果這個學生對老師只有五分的尊敬,老師不會教他六分。為什麼?教他六分多了一分,他不能吸收,他不能接受,那你叫白費力氣。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師教學,這裡頭必定有十分誠敬的學生,老師講的東西真是和盤托出,一點保留都沒有。誠敬心不足的,你有幾分誠敬你得幾分,你沒有誠敬心,你一分都得不到。那個沒有關係,為什麼?你是屬於旁聽,也算是有緣,不錯!因為平常你自己向老師請教,老師不會教你的,今天講堂裡頭有真正十分誠敬的學生,老師講的東西精采!你可以在旁邊旁聽。你能聽多少,老師不負責任的。

  所以佛說法(我們常常在經典裡面看到,但是我們看不懂,祖師註解就註出來),當機者,那個當機者就是十分誠敬,佛這個法是對他說的,別的人是旁聽的。像世尊講《華嚴》,《華嚴》的當機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菩薩。權教菩薩、聲聞、緣覺那是旁聽的,佛不是對他講的。但是遇到這個緣也算是不錯,阿賴耶識裡頭種個種子,所以「總在於緣」。

  「緣之所在,恩德弘深」。我這一生當中遇到三位老師,真的是恩德弘深。我們做學生的人尊重、敬愛老師,老師對我們這個學生照顧得無微不至,我們感激老師教誨之恩。用什麼來感激?依教奉行。就是一般人講的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弘法利生的功德,護法的功德,迴向給老師,報老師之恩。當年你教我沒有白教,我們續佛慧命,等於接力賽跑一樣,老師把這個棒子交給我,我一定要完成,我再找接力的人。接力的人在哪裡?對佛、對法、對老師還是要有誠敬,沒有誠敬這個棒子你拿不到。世出世間法就是一個誠,就是一個敬,「不誠無物」,什麼都談不上。所以有誠敬,這有恩德。

  「種種教啟」,教是教誨,啟是啟發。「能令歡喜信入」,學生真有真誠、恭敬,尊師重道,他聽老師教誨歡喜,他相信,他不懷疑,他能契入。「入」裡頭就是講的解悟、證悟,能解、能行、能證,就入了,這學生好教!在一般講這學生有悟性,你一說他就懂,他就明瞭。根差一點的人,難!你跟他講,他不懂,他還是隨順煩惱習氣,回不了頭來,這種人多。真正聽了就相信、就理解,就能依教奉行,實在講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

  這實實在在,我們平常在講席裡頭常說,我沒有說這些話,我常常講「好學」,最重要是「好」,愛好!人只要好學你一定能夠遇到真善知識。為什麼?感應,好學是能感,能感動諸佛菩薩,能感動善知識。「好」,決定能依教奉行。你肯學、能信、能解,做不到,這不是好學,你這個「好」字不夠分數,沒有達到標準。真正「好」,一定是依教奉行,一定能做到。

  緣重要!同樣一個道理,十方世界諸佛很多,為什麼我們偏偏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念別的佛?阿彌陀佛跟我有緣,我歡喜他,他也喜歡我,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怎麼知道有緣?淨土經典一接觸就歡喜,這就是有緣。一聽就能懂,懂了之後真正肯照做,依教奉行,從這個地方就看出緣出來了。換另外一部經也能相信、也很歡喜,有時候許多地方不懂,去請教人,聽人講,好像人家也沒有講清楚,沒有辦法依教奉行;或者懂了,行不容易,太難了。這個法門容易、直捷、穩當、快速而且成功圓滿,所以有緣!

  菩薩裡頭,菩薩也很多,偏偏念觀世音菩薩,什麼原因?觀音菩薩跟娑婆世界的人有緣,所以在中國,諺語裡面常講「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彌陀、觀音好像跟中國人特別有緣分,而且緣分很深,就這麼個道理。十方諸佛也都知道,大概是彌陀、觀音不但跟我們這個地方有緣,跟十方世界眾生都有很深很深的緣分。所以諸佛如來宣揚,諸佛如來勸我們發心跟彌陀、跟觀音學習。緣深,確實這底下講的這幾句效果非常明顯。

  「能令觸動宿種」,宿種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種子,善知識、老師教誨你,會把你過去生中阿賴耶識裡頭善根種子觸動。換句話說,你的學習跟過去生的學習接上了,這個緣好!跟過去生中學的接上了,本來是中斷了,怎麼斷的?隔陰之迷,我們是業報身,來投胎的時候把前世的善根種子忘掉了,雖有,不起現行、不起作用。善知識不斷的在開導,豁然悟了,悟是有原因的,過去生中曾經學過。這是老師的增上緣。

  「能令魔障難遮」,這是真的,你在菩提道上,你想修行,你想度化眾生,都有魔障來阻撓你。如果有善知識教導你,這個魔障就化解了。怎麼化解?因為你有智慧了,你記住善知識的教誨,你不懷疑,不迷惑。魔障有順境、有逆境,你要有智慧、有慧眼,你能夠看得出來。順境是什麼?樣樣都很如意,讓你起貪愛,要知道貪愛是煩惱,是三毒之一,你在這個境界裡起了貪愛不是好事情,魔障現前。你有智慧,它就不會障礙你,你會應付得非常好。知恩報恩,感恩戴德,這個裡頭不生煩惱,煩惱是貪愛,不生貪心、不愚痴。

  如果這個魔障是逆境,逆境怎麼樣?叫你生瞋恚、生嫉妒,不善的念頭生起來。你要能認識清楚,你要有智慧,把逆境轉變成順境,不但不能障礙你,有時候還把你提升了。所以古大德跟我們講了一句真話,「菩提道上無佛亦無魔」,這個話是真話。佛跟魔是從哪裡來?一念覺,情與無情都是佛境界,一念迷,情與無情統統是魔境界。給你說實在話,確確實實沒有佛也沒有魔,魔跟佛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不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嗎?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心想覺而不迷,一切法都是佛法。我的心想迷惑顛倒,迷而不覺,一切法都是魔障。所以佛、魔是自己念頭上變現出來的境界。

  在最近這一段時期,大家都看到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從這個比喻上你應該能懂。我們以善心,一念善,愛心、感謝的心,你看水結晶顯示那麼樣的美。如果我們以惡念,很不好的心態對這個水,這個水的結晶就非常難看。水沒有好,也沒有醜,好醜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它隨著我們的念頭來變。

  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也就是說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裡頭沒有佛,也沒有魔;佛是代表好,魔是代表醜,沒有好醜。「好醜在於心」,我們自己的心、念頭!就跟那水一樣,水沒有好醜,我們以善念對它,它就變得很美,我們以惡心對它,它變得很醜陋;水的本身確實沒有好醜。你懂得這個道理,祖師給我們講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是平等的,真的是清淨、平等,這是唯心所現。我們看到好醜是自己的「識」變現出來的,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外面境界隨著我們心念變現出來的!

  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面給我們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無二無別!沒有兩樣。為什麼事實上有這麼大的差距?人心不一樣。極樂世界的人心善,山河大地、有情無情都變得非常善。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心不善,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所以這有情無情、山河大地就變成了五濁惡世。如果離開了居住在這個地區人的心念,極樂跟娑婆是平等的,一點差別都沒有。不同的差別就是居民心行不相同。我們想把這個地球變成極樂世界,在理論上講不難,只要居住在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夠斷惡修善,都能夠破迷開悟,情與無情、山河大地統統都變成極樂世界,無量眾寶莊嚴。理如是,事亦如是。所以,真善知識幫助你,真的「能令魔障難遮」。

  我的老師,三個老師都往生了。李老師是最後走的,距離現在也十二年了。這十二年當中我們也經歷不少的魔障,但是都能夠很順利的通過。這什麼原因?老師早年的教誨我們記住了。遇到障難的時候,我們知道怎樣把它化解,怎樣不受阻撓,怎樣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行弘法的繼續,不叫它中斷,都是老師教的。如果老師要沒有教導我們,我們確實沒有能力應付魔障。為什麼?決定會跟它對立,決定會生瞋恚,那就錯了。冤家宜解不宜結,那就跟人家結怨。現在我們懂得這個方法,遇到怨懟,我們都能夠從內心裡面把這個結化開,彼此雙方都得利益,不結怨恨。

  「能令體性開發」,這一句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能幫助你開悟,體性開發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開是開悟,發是發明。在淨宗裡面就是理一心不亂,體性開發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宗門裡面的明心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是一個境界。只是這三種不同的法門,不同修行的方法,說的名詞術語不一樣,其實一個境界。所以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這個地方講的體性開發。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講的佛性、法性;有情分上叫它做佛性,無情分上叫它做法性。佛性跟法性合起來就叫做體性,你明白了,你開發了。

  這個事情很難懂,也很難講清楚,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提醒,果然你明白了,對你的修學有很大的幫助,最大的幫助就是前面一句講的「能令魔障難遮」。你真的懂得這個道理,菩提道上一帆風順,精進不懈,沒障礙了。佛性,什麼叫佛性?六根的本能就是佛性,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嚐、身能觸、意能知,本能,本能是佛性。什麼是法性?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對象就是法性,我們用見性見外面的色相,這個外面的色相是法性。

  祖師大德常講第一念,第一念是正念!第一念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你就是佛,如如佛。但是問題在哪裡?第二念就麻煩了,你就墮落,你不能保持第一念。因為第一念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還沒有起來。第二念你起心動念了,一起心動念就落到意識裡頭去了,就把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變成了意識,變成八識,這就錯了,就墮落到凡夫。這一墮落自然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要知道,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自性、真心,真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染污,這些東西叫做不覺;你有了這些東西你就不覺,佛法稱你為凡夫。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法稱你為聖人,稱你為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

  佛菩薩永遠保持第一念,絕對不會落在第二念,所以叫一心不亂。我們有一心,但是這一心非常快速,立刻就墮落到二、三、四,馬上就墮落下來。一墮落之後我們眼見,就是眼識見色塵,不叫色性了;耳識聞聲塵,這凡夫境界。這樣的心行就是搞六道輪迴,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明瞭。真正懂得、真正明瞭了,六道、九法界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為什麼?它是虛幻的,不是真的。

  《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六道、十法界是夢幻泡影,在這個裡面只要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還是住你的一真法界。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我們凡夫住六道、住五濁惡世,他們住一真法界,一絲毫沒有沾染。跟我們在一起和光同塵,一樣在一起吃喝玩樂,一樣在一塊聊天,兩個不同境界,一個覺,一個迷;覺的人住一真法界,迷的人住他自己變現的五濁境界,不一樣!不一樣在這個地方。

  親近善友,佛是第一善友,我們要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就是阿彌陀佛。如果我們看不懂、不認識,那必須要有介紹人,介紹人是誰?祖師大德註解的是介紹人。你看《彌陀經》,我們找到三個最好的介紹人,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幽溪大師,這三個人介紹得好!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我們現在正在學習《華嚴經》,《華嚴經》有兩位介紹人,清涼大師、李通玄長者,我們依據這兩位的註解來學習。所以沒有這些真正有修有學,契入境界的人來引導我們,經典裡面意思真的很深,我們很難體會,很不容易契入,這些註解對我們太重要。

  早年方東美先生把清涼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看做是中國文化的國寶,無比的尊重,所以他能契入。他沒有出家人或者在家大德居士給他講解!沒有接觸過佛門的大德,他完全自己在家裡讀經。他怎麼能讀懂?沒有別的,誠敬。他所用的方法就是以後李老師教給我的,至誠感通!方先生確實是至誠感通,沒有人給他講,也沒有人跟他商量,跟他在一塊學習,沒有,自己一個人。我們看他的成就,看他在學校裡面的教學,在那個時候沒有錄相,有錄音,學生從錄音帶把他老人家所講的整理成文字,現在都有流通,不可思議。下面說。

  「諸佛本從法身垂跡」,這一句話很重要。法身是什麼?法身是理體,前面講的體性,體性是法身。諸佛如來從哪裡來的?眾生有感,法身有應。法身怎麼應法?法身現相應,法身本來沒有相,它能現相,現相就是諸佛的應化身。像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應化身,眾生有感,法身就應。法身是一,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有應,應化身無量無邊,千百億化身。千百億還是有數字,實際上沒有數字的,千百億只是形容,只是表法,無量無邊,哪個地方眾生有感,立刻就應。

  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這個地方講「諸佛本從法身垂跡」,這裡包括菩薩,菩薩亦如是。不但包括菩薩,包括聲聞,包括緣覺,包括世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普門品》裡頭大家不是念過?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不可思議。我們看《普門品》裡面三十二應,那是舉例子說,把他的應身區分為三十二大類,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統統是「法身垂跡」。

  「固結緣種」,固是堅固,為什麼?「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是佛在經論裡面常說的。所以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都有緣,跟一切菩薩也都有緣,跟一切眾生都有同樣的緣。緣就是現在講的關係,現在不講緣講關係,我們跟佛的關係,跟菩薩的關係,跟聲聞緣覺的關係,跟一切眾生的關係都非常密切,這怎麼能說沒有關係?「若世出世」,世間,就是九法界眾生,出世,就是四聖,「悉不可思議也」,真的是不可思議,不是假的。沒有一個眾生跟我們沒有緣的,不但有情眾生跟我有緣,無情眾生都不例外。

  《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無情都不例外。但是為什麼又說這個人跟我有緣,那個人跟我沒有緣?統統都有緣,緣裡面還有親疏。譬如我們這一家人,一家人父子最親,我們常講一等親,緣最密切的。第二個是兄弟,兄弟姐妹,同胞兄弟姐妹,二等親;到第三代跟你的孫子,跟你的姪孫三等親。所以有親疏不同,統統有關係,親疏不一樣。世法可以比佛法,佛法亦復如是。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都有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跟某一個佛常常往來,常常親近,那跟他的緣,跟另外那個佛的緣就不一樣,就這麼回事情。

  朋友之間,我們跟哪些人常常往來,這裡頭的情跟一般人的情又不一樣。然後你才真正懂得佛門裡面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你才懂得這個意思。實際上講,哪個人沒有緣?統統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是緣比較淺、比較薄。緣深、緣厚見面生歡喜心,我們講,很投緣,那就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常常在一起。或者是常常是一家人,常常是好朋友,常常是同參道友,這個緣就很深,很容易融和。彼此能夠建立互信,互相尊重,互相信賴,互相依靠,這個緣深!這個道理要懂,並不是真的沒有緣,山河大地、植物礦物統統有緣。

  你說沒有緣的話,這個水,為什麼你以愛心對它,它就會結晶很美的像花朵一樣,為什麼它會有這個結晶?這個地方你要曉得,有緣。你不好的念頭對它,它就顯得很醜陋,這都是緣,沒有緣的話怎麼能講得通!這個緣是什麼?體性。一個體性,在無情眾生,水是無情稱作法性,我們是有情稱為佛性。佛性跟法性,總而言之合起來就是體性。所以世出世法都不可思議。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