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年早餐開示—人生第一樁大事:求覺悟 (共一集) 1998/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089
《華嚴經》跟大家介紹到主藥神,從海月菩薩到這個地方算是一個小段,這小段裡面一共說了九類的神眾,他代表的是十住菩薩。十住是住佛之住,十是代表圓滿,《華嚴》用十來表法,住行向地都用十,表大圓滿的意思。這一段我們讀了之後,有沒有能夠在這裡面體會到「住」的意思,我們應該如何來學習。上根的人,看這一段文心裡面就明白,就能夠契入裡面的境界。如果在這段文字裡面還不能契入,那沒有關係,後面還要細說。所以大經展開我們仔細觀察,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可是大原則、大方向,我們要能掌握住。
說到「佛住」,《般若經》上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住在哪裡?佛住在無所住。無所住是什麼?是真實智慧。所以這段文字一開端就是執金剛神,執金剛神是代表金剛般若智慧,用十位上首來表法,說明真實智慧的樣子。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細心的去領會,我們生活樣子跟佛所說的樣子做一個對比,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那就是住佛之住的樣子;一直到主藥神都是真實智慧起用,表現在生活上。這就是空有兩邊不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空,也不住有。兩邊不住,兩邊都相應,內與空寂的定慧相應,外面與相用相應。由此可知,這就沒有離開總題目,沒有離開總原則、總綱領,總原則是「大方廣佛華嚴」,與「大方廣」相應,過的生活就叫「佛華嚴」的生活。我們讀這部大經,學習這部大經,這是總綱領,第一重要的原則,一定要掌握到。
經文長,長的好處多,這就是長時間的薰習。這個經如果講三年,我們三年不間斷的薰習,諸位要注意這個不間斷,不間斷就是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統統相應,這才叫不間斷。不是我們聽經的時候,這兩個小時不間斷,平常研究的時候,幾個小時不間斷,放下經本與這個又不相應,這就間斷了。間斷必然夾雜,夾雜什麼東西?夾雜一些老毛病、舊習氣,這是我們修學困難的地方,嚴重的障礙使我們不能悟入,不要說親證這個境界,明瞭這個境界都做不到。諸位要曉得,這毛病發生在哪裡?毛病發生在與「大方廣」不相應。「大方廣」是自性的體相用,所以相應是佛住。心地清淨平等,一塵不染,這與「大」相應;慈悲現相,像經上所說的,如諸菩薩所為的,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現身說法,現身與「方」相應;演說與「廣」相應,表演,四無礙辯末後「樂說無礙辯」,這就是以一股熱情歡喜為人演說。
諸佛菩薩應化在六道,應化在十法界,為什麼?就是一樁事情,把這樁大事因緣告訴一切眾生。這個大事因緣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眾生不明瞭,迷失了,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沒有別的事,什麼事都沒有,就是把這樁事情告訴大家。所以有緣的眾生聽了他相信,他肯接受,進而依教奉行,這緣成熟。緣沒有成熟的給他講,為他做將來的種子,先播種;緣成熟的拉他一把,幫助他往生淨土,一生當中就證得不退菩提。所以這個精神、這個理念,在整個《華嚴經》裡面顯露無遺,我們如果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自己當然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這個受用就是生活,過佛菩薩的生活,過聖賢的生活,佛經裡講吉祥的生活,世間人所說幸福的生活。世間人所謂的現實,現前能夠得到殊勝的吉祥、幸福,這才叫現實。
由此可知,最現實莫過於大乘佛法,世間人所講的現實,實在說忽略了現實,他哪裡懂得現實?他所希求總是願與事違,所謂是「求不得苦」。求得的也是假的,也是虛幻不實,真實法唯有覺悟的人,他才能夠感受得到。如果對這樁事情明白,搞清楚了,然後你才會肯定,人生第一樁大事就是求覺悟,求覺悟就是學佛。我們今天講到學佛,世間人講我們是迷信,其實他們連什麼叫學、什麼叫佛,他都不懂,誰迷信?什麼叫學?是學習、效法;學有仿效的意思,模仿、效法。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所以學佛就是求覺悟、求明白,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經上講「體、相、作用」,宇宙人生的本體,宇宙人生的現象,宇宙人生的作用,徹底明瞭,這個人佛法裡面就稱他作佛陀;明瞭尚未究竟,這樣的人則稱他為菩薩,這哪有迷信?在我們現前這段經文裡面已經就暗示,所以聰明人,智慧高的人,一接觸這個他就曉得心要安住在哪裡,就知道了。
說了這麼多,這樣廣泛的介紹,要是把它總歸納起來,不外戒、定、慧三學。我們仔細觀察這些神眾,從海月菩薩到主藥神這一百多人,一百多人哪些名號裡面與戒學相應?哪些與定學相應?哪些與慧學相應?我們平常要在這裡留意,這是總綱領。我們自己也提出一個綱領,都是依經教,我們提出的是「真實、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一百多人他們名號當中,哪些與真實相應?哪些與清淨相應?哪些與平等相應?哪些與正覺相應?哪些與慈悲相應?為什麼要作如是觀?能作如是觀,你自己才得真實利益。效法這些神眾,效法這些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表現;換句話說,將自己的性德,真誠、清淨、慈悲如何流露出來,不至於這個東西永遠藏在裡面。藏著誰沒有?佛說一切眾生都有,圓圓滿滿的。佛菩薩的本事就是自性的性德他能流露出來,讓大家受用;凡夫是把它藏得緊緊的,像鎖在保險櫃裡頭,自己得不到用處,別人也得不到用處。不是沒有,統統都有,這就是《出現品》裡面所講的「如來智慧德相」。
如來智慧是體,德是作用,相是現象;換句話說,這一句話也是「大方廣」,如來智慧是「大」,德是「廣」的意思,相是「方」。翻過來覆過去,都是說一樁事情,佛種種說法那是高度智慧,智慧的教學,善巧方便到極處。一種說法往往我們會執著,不知道靈活運用,他翻過來覆過去種種說法,我們才在這裡頭體會,原來這麼樣的活潑、這麼樣的生動,一絲毫障礙都沒有,無障礙的法界,不思議的解脫。從他種種說法裡面我們才體會到,自受用大自在,他受用隨緣,普賢十願裡面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是隨緣;「恆順眾生」是自在,「隨喜功德」是隨緣。這樣才真正是達到改善我們的生活,從精神到物質,從質到量,得到真實圓滿的改善。
所以諸位想想世間還有哪一種學問,能夠跟大乘佛法相比?你要想通、想明白,我們這一生壽命有限,也是我們的時間有限,以這樣有限的時間,這樣短促的生命,我們應該學什麼?這還用得著別人說嗎?自然就明瞭了。這一生當中遇不到佛法,一般講運氣不好,沒有緣;遇到佛法你的好運氣,遇到不學,那叫真可惜。明白之後,曉得這一生所學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這樁事情學好,搞明白,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這就宗門教下所講的「從根本修」。我今天在這裡做這一點提示,你們如果要會用,用在聽經上,用在學習上,用在生活上,會幫助你開悟,幫助你契入。好,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