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七集)  2009/7/30  台灣  檔名:12-047-006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十三面,我們從第四行看起:

  【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謂大智照真名為質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又質直者。約本性不遷。柔和者。約隨流不滯。柔則伏滅煩惱。和則順理修行。用茲調和之法以攝眾生也。】

  昨天我們學到此地。這裡面的意思深廣無盡,我們能看出多少,這就是我們自己修學的功夫。功力無限的向上提升,那你就看出無限深廣的義理,這些義理都在日常生活之中。凡夫之人所謂心浮氣躁,他不能體會;唯有心地清淨,慈悲濟世,不為自己的人,他能夠體會得到。真正體會到這裡面有無限的法喜,真的是常生歡喜心。賢首大師在文字裡面教導我們『大智照真』,這就是定慧現前才有智照,菩提心的體就顯出來。這個體就是直心、真誠心,直心就是真誠心,真則不妄,誠則不偽,誰能夠體驗到?法身菩薩。由此我們就明白,在十法界裡面都不是用真心,也就是說都不是真誠心。那用的是什麼?佛告訴我們,用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它的體是真,它的相、它的作用不是真,是帶著妄,也就是說它帶著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不能叫它做真心,有時候稱作妄心,虛情假意,都是講的這樁事情。我們希望用真心用不上,用真心的人就是法身菩薩,就是諸佛如來用真心。想用,為什麼用不上?就是它的附加物沒除掉,它附加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沒除掉,真心不現前。真心人人都有,一切眾生平等平等,這一切眾生裡頭包括無情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只要有現象它就有真心。現象從哪裡來的?真心變現出來,真心是一切相的本體。凡夫之人著相,就不見真心;離相,真心就現前。所以佛告訴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個一切法後頭加一個字,你就明白,法性,離一切相就是一切法的性,就明心見性,智慧就現前,智慧就照了真心,就這麼回事情。

  『大悲救物』,這個時候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性德,自性裡本有的。迷了自性,大慈悲心露不出來,大慈悲心變成什麼?變成煩惱,變成自私自利,必得放下它才能現前。你看它救物,沒有說大悲救生,沒有說大悲救人。這個物包括境界太廣,人是屬於物裡面的一個種類,這個諸位要曉得,人不包括物,物包括人。所以佛經上常常用物不用人,這個意思深、意思廣,救萬物!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他不救,他怎麼救法?正己就是度人。所以佛法叫內學,內正,內正外面就得救,為什麼?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外面這個物有了災難,是怎麼形成的?是我們的心有偏邪,不正,是這個造成的。我們要化解災難,要叫萬物恢復正常,沒有別的,我心正,萬物就正常。這個深密的奧義很少人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他的般若智慧失照,他因為有煩惱習氣蓋覆住,他沒有照見,他是情見。六道眾生帶著情執,就是帶著執著,帶著執著的人叫情見,全看錯,全想錯,所以造成天地萬物都不正常,這種現象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最為明顯,這個要懂。所以諸佛菩薩,他們自己就是這個做法,正己就度了眾生。

  眾生求佛菩薩,佛菩薩應不應?應,立刻就感應。感應是怎麼回事?感應是你自性變現的。記住,大乘教裡常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現不現前?現前。從哪裡來?自性變的,不是從外來,自性遍一切處。所以諸佛如來的應化身也是遍一切處,你這一動念頭他就現前。唯心淨土,淨土現不現前?現前。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處不是淨土,只要你心淨,淨土現前;心染污、心污穢,穢土就現前。真的,一切唯心造,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點都不錯。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拯救這個社會,就知道從哪裡下手,從什麼地方做起最有效果。那我做,做了沒有效果,這不是沒有效果,是我們的功力不純,功力不夠。為什麼?我們功力裡面有夾雜,不但有夾雜還有懷疑,有懷疑是我們智慧不夠,看得不夠清楚,功夫不到家是我們的力度不夠,用功裡面摻雜著妄念。我們把妄念放下,在經教裡面,我們自己智慧沒開,藉佛陀的教誨幫助我們把諸法實相看清楚、看明白,真正明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放得下!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看破之後自然放下,你放下之後,又會有更深一個層次的看破,這個層次永無止境,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

  大乘裡面講的五十二個階級,前面五十一都叫菩薩地,最後一個位次叫佛地,究竟圓滿佛。這個級別再一層一層向上提升,提升要定、要慧,沒有定慧就不能提升。因為慧是因定而起的作用,定有五十二個層次,慧也有五十二個等級。我們在大乘教裡面看到,初學第一關難破,第一關破了之後,開頭修學進步很快,愈往上面去愈難。怎麼知道?世尊跟我們講菩薩修行,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他老人家告訴我們,第一個阿僧祇劫你可以提升三十個階位,也就是說你能夠提升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階位。所謂基礎的階位成就,基礎的階位是十信,十信是基礎。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一個阿僧祇劫往上提升,提升三十個階級層次,第二個阿僧祇劫只有七個,第三個阿僧祇劫只能提升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這說明什麼?愈往上去愈艱難。像爬山一樣,古人告訴我們爬山爬到一半,一半是多少?一半不是二分之一,愈往上愈辛苦,所以爬山一半,一半是九十。這一座山有一千公尺高,爬到九百公尺叫一半,最後一半這一百公尺,那個勞累辛苦相當於前面九百公尺,愈上去愈難。我們也知道,到第三個阿僧祇劫一開始,是什麼階位?八地菩薩。第二個阿僧祇劫,這一個阿僧祇劫他修七個位次,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這需要一個阿僧祇劫,第三個阿僧祇劫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八地菩薩了不起,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見到才能轉,你見不到你就不能轉。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一轉一切轉,阿賴耶是第八識,跟前五識果上轉。你知道果,那你還得知道因,因是什麼?因是第六、第七,第六、第七是因上轉。換句話說,七地菩薩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這兩個轉過來,果上馬上轉,他從七地就提升到八地。

  我們今天在凡夫地,連初信位我們都沒有證得。但是《華嚴經》上又說到,華嚴會上的當機者是什麼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凡夫小乘沒分。可是裡頭有例外,大心凡夫有分,他是凡夫,是凡夫,就說明他的分別執著沒斷,這叫凡夫,為什麼有分?他心量大,他起心動念不為自己,為誰?為一切眾生,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個心太大!這個心就叫做大菩提心。所以他的分別執著並沒有斷,他的心量這麼大,起心動念從來沒有為自己身家著想,真正是為正法久住、為苦難眾生,他升得快,他要是遇到緣的話提升得非常快,不斷超越。這是大悲救物,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跟一切如來沒有兩樣,差一點是差什麼?如來不著相,他著相。雖然發大心,他還著相就差這麼一點,這一點修正過來他就成佛。我們想想,不著相難,著相比較容易,從著相慢慢再把執著化掉這就行了。所以『柔和』是性德,要不要學?我們要學,契入境界的人不要學,為什麼?自然流露出來,從真誠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柔和。柔在我們中國人講溫柔,溫是個比喻,一切眾生,人也好,物也好,動物、植物、礦物接近你的時候,都得到你的溫暖。現在人講磁場,你的磁場溫暖,你的磁場柔和。「柔」是溫柔,「和」是和睦,睦,睦裡頭有親情,比和諧的意思還要深。中國人講和睦,都說和睦,和諧比較少,家庭和睦,家族和睦。裡面有親情,這個親情就是父子有親。

  下面又一個意思,這裡一共做了三層的解釋,第二個意思,『又質直者,約本性不遷』,本性是善,本性本善,這個本善永遠不變。昨天我也給諸位提過,就不變來說,不變隨緣是佛,隨緣學不變是菩薩。菩薩在因地,無論是順境、是逆境,是善緣還是惡緣,都能保持不變,這個人就是菩薩。怎麼叫不變?我們看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給我們說出本性本善的樣子,與這個樣子相應的就是自性本善,與它相違背的那就是不善。他第一個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不管在什麼境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你的心是清淨,這就是「本性不遷」。那心不清淨呢?不清淨你的心就變了,你要曉得,變的不是本性是習性,這要知道。習性當家作主你就有煩惱,你就有災難;自性當家作主,沒有災難,不變!他又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個話的意思是什麼?生滅是什麼?生滅是念頭,起心動念,你看前面念頭滅,後頭念頭生,根本無明,佛法稱為根本無明。這裡頭沒有分別執著,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生滅。本不生滅就是真性、自性,「質直」是講自性,從來沒有起過念頭,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沒有。起念頭是什麼回事情?起念頭是妄心,這個諸位要知道,妄心,阿賴耶有念頭,真心沒有念頭。

  佛教我們用真心,在《華嚴經》上法身大士就用真心,用真心的人超越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沒有用真心,他們用妄心,但是他們的妄心用得跟真心的樣子差不多。所以天台智者大師講,他老人家講「六即佛」,說四聖法界叫相似即佛,不是真佛,很像真佛。為什麼用阿賴耶會很像真佛?他學佛,依照佛的教誨去做,嚴持戒律,絕不違犯,就跟佛的樣子很像。六道裡面學佛的人有破戒、有犯戒,四聖法界裡沒有,四聖法界裡面要是有破戒、犯戒,他就墮落到六道去,就墮落,決定沒有毀犯,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他我相破了。四聖法界裡面,像《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他做到了,所以他不會破戒、不會犯戒。他跟諸佛菩薩所表現的沒有兩樣,所差的他還有起心動念,法身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差別在此地。這也是教給我們,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見思煩惱斷不掉,應該怎麼樣?嚴持戒律,戒律是佛的樣子。首先我們要把我們的樣子要學得像佛,像他的樣子,然後努力把功夫再向上提升一層,把執著放下,把分別放下,把起心動念放下,那你就是真佛,不是假的。

  雖是真佛,還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起心動念的習氣還有,這個很不好放,起心動念的習氣要是完全沒有了,要靠時間去淘汰,經上常講三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把它淘汰盡。在這個時間裡面絕不妨礙你大悲救物,不妨礙,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有情有感,你都會去應,感應道交!感應道交實際上就是《華嚴經》末後所講的五十三參,就是那個例子。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有求於你,你都能夠幫助他,隨類現身,應機說法,你幫助眾生解決問題;對自己是歷事鍊心,淘汰無始無明的習氣,習氣這麼斷的。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你從形相上來看,他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可是實質上完全不一樣,他們不但四相破了,四見也沒有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沒有了,真沒有。所以他那個相,眾生有感的時候他就現,相在,眾生那個感消失掉的時候,他相就沒有。他所現的是究竟圓滿的大法,我們要能體會。什麼叫究竟圓滿的大法?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他又性相一如,又理事不二,這個妙極!這叫圓滿。不像凡夫,凡夫性相是兩回事,理事也是兩回事,合不攏來,不妙。

  佛菩薩示現妙用,隨緣妙用。我們隨緣起用就是造業,人家起用不造業,那就妙!為什麼他起心動念不造業?他無心。這個心就是凡心,佛家叫妄心,他有自私自利,他有是非人我,他有貪瞋痴慢。諸佛菩薩沒這些心,示現在這個世間,我們講你看看從十法界,都不能離開阿賴耶,阿賴耶相應的心所五十一個。諸佛菩薩示現沒有心心所,這個了不起!他示現跟我們在一起和光同塵,我們看好像都有,其實他沒有,這就叫妙用。學佛真正會學的,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鍊這個功夫,佛法沒離開生活,沒有離開工作,沒有離開處事待人接物,跟凡夫有什麼兩樣!不一樣的,凡夫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貪瞋痴慢,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菩薩應化在世間這些全都沒有,你看樣子好像有,實際上他沒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樣子上有,實際上沒有,這妙!為我們示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要在這裡面去體會,然後就知道佛應該是怎麼學法。你要是真會了,你就恍然大悟,原來無處不是道場,無時不是道場,無一個眾生不是如來、不是菩薩,全都是!凡夫呢?凡夫是我自己一個人。你能契入這個境界,你能如是修學,你的成就肯定在一生圓滿,不必等第二生,一生圓滿,跟善財童子一樣,善財童子就是這麼學的。這是講本性不遷。

  柔和是就『隨流不滯』,「隨流」是恆順眾生,「不滯」是沒有一絲毫障礙。《華嚴經》上講的,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柔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恆順、隨喜裡成就無量功德,那是什麼?成就自己的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慈悲心、智慧心,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在恆順、隨緣裡面成就這個。你不接觸你怎麼能成就?順境裡面沒有貪染,逆境裡面不生瞋恚。善心善行的人是菩薩,惡念惡作的人也是菩薩,凡夫各有因緣,各有因果,各有報應。對一個真正修行的菩薩來說,成就菩薩真實智慧,菩薩在這當中徹底明瞭、覺悟,宇宙裡面像萬花筒一樣千變萬化的道理,他覺悟了,他明白了,這在佛學名詞裡面講成就菩薩的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

  方東美先生早年教我的時候,他老人家說,他對於佛法佩服得五體投地,佛法裡面講的智慧,是通過科學的驗證,不是憑空想出來,這叫真實智慧。五十三參一推廣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講的不同維次空間,他統統都去幹過,沒有一樣不明瞭,這叫真的。你沒有看過,聽人說的,聽書本裡介紹的,這不算數,佛法叫你親證。你跟人家介紹地獄,地獄去過沒有?你去過,不去過怎麼行!你給人家介紹天堂,天堂去過沒有?去過。無論哪一個行業,你統統都去過,這叫真實智慧。說起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你統統都經歷過,你都幹過,你真了解、真明白,所以你才能普度眾生。我們凡夫真的沒有這個本事,縱然親身經歷也很有限。佛菩薩們很厲害,他們有定功,他們可以從定中境界裡面突破所有障礙,他哪裡都能去。這個道理我們能肯定,不會懷疑,為什麼?你能夠修得四禪八定,六道裡面你都會親自去過,無論哪一道。就跟善財去訪問、參學一樣,上面二十八層天,下面一直到阿鼻地獄,你統統都能去。而且你還能分身去,不是一個去,同時分很多身,到不同境界裡面去訪問、參觀,有這樣的能力;六道凡夫必須入定才行,才有這個能力。所以人家智慧比我們大,我們今天讀這些經論是聽說的,不是親身經歷的,他們親身經歷。

  證果之後能力就強了,要不要入定?不需要,根本他就在定中,大乘教裡面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個功力比四禪八定高太多了,四禪八定要入定,菩薩不要,阿羅漢還要入定。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光目女懷疑她的母親墮地獄,她很幸運遇到一尊阿羅漢,求阿羅漢幫助他,阿羅漢入定見到了,出定的時候告訴她,她母親墮在什麼地方,你要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她,要入定、出定才行。如果是菩薩不必要,功力比他高明太多,菩薩常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大乘教裡面給我們講「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講的「師子奮迅三昧」,這是什麼?這是自性本定,明心見性,自性本定。換句話說,遍法界虛空界你全知道,怎麼知道的?不是在經上讀來,見了性,遍法界虛空界不都是性變出來的嗎?見了性怎麼會不知道!就全知道了。

  所以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顯教、密教,連包括念佛,我們念佛的宗旨是什麼?以前我不知道,我初學的時候,我向李老師提出,那個時候我學習的心得報告,就是在台中的一年三個月沒出家之前,我提出的心得報告,是往生淨土,見阿彌陀佛。李老師告訴我:你還少了一句,少什麼?「明心見性」。原來跟禪宗沒兩樣,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到極樂世界去明心見性,見性才叫大圓滿。不學就會,為什麼不學就會?因為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的。就是惠能大師所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只要見性,萬法就全通,萬法就是遍法界虛空界,全通!你就曉得這多重要。所以這一句加上才圓滿,老師點我這一著,我們才知道佛法修學,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顯教、密教,終極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華嚴經》賢首大師這個著作,就是告訴我們「妄盡還源」,還源就是明心見性。怎麼樣還源?你妄不盡可不行。可是三乘學者,三乘是大乘、中乘、小乘,大乘是菩薩,中乘是辟支佛,小乘是阿羅漢,不是上上根人,這是三乘學者,沒有能力一時頓捨,沒有這個能力,頓捨就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做不到,這一類人多,絕大多數,所以佛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為這種根性開的。上上根人不必,一聞千悟,他能夠頓捨、頓證,一點不費工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給我們示現,那叫頓捨、頓證。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頓捨、頓證,這不是凡人。我們怎麼樣?我們要漸漸的捨,要記住,捨就是放下。

  「看破、放下」,章嘉大師頭一天見面教給我,這句話念茲在茲,決定不能忘記。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幫助你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像上高樓一樣,一百層的高樓,你從底下第一階放棄,放下第一階你才能踏上第二階,放下第二階你才能踏上第三階,漸修。天天要放,年年要放,永遠學放下,先把容易放下的先放下,慢慢的再把你堅固執著的也放下,要知道這是幫助你不斷向上提升,為什麼放下?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身體,身體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何況身外之物,你還能放不下嗎?但是這裡面最難的是親情,這個可麻煩大了。你放下他,他放不下你,這就好像樹跟藤繞在一起,這個事情是最麻煩。所以一般修行人,生生世世不能說修得不好,最後都出不了輪迴,原因在哪裡?就在親情,最難捨的。所以古時候出家,出家之後再不跟家人見面,這不是絕情,他天天早晚課誦裡面還為親人迴向,沒有忘記。為什麼再不見面?見面怕情執增長,到最後臨命終的時候造成障礙,怕這個。念佛人最後能不能往生,這是個大關,很難突破,多少念佛人到最後這一關不能突破,怎麼辦?到第二生再來。到哪一世你能把這關口突破,那恭喜你,你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要學著沒有一法不能捨。佛菩薩確實有時候跟我們做助緣,我們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頭不能捨的,佛菩薩幫助我們,給我們一個逆增上緣,非捨不可。我們在這個地方建一個道場,修行得很好,不知道來了個什麼原因,這地方不能住,你非離開不可,這是什麼?叫你對這個地方不可以貪戀。你自己心裡要是了解,沒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要想什麼?我自己有業障,我自己應該要受,在這裡面消除業障。能捨得乾淨,不再起心動念,你業障就消掉,業障消掉之後那個境界一定更殊勝。我初學的時候老師常常教我,在這一生當中像這種境緣我真遇到不少,遇到之後就想到老師的教誨,逆來順受,不但沒有怨恨的心(那個念頭),而且生感恩的心。這些找麻煩的人幫助我提升,我不怨他,我還感恩他,這是真的。我每天誦經、念佛、講經教學,都有功德迴向給他們。為什麼?障礙正法,正法修行道場你來破壞、來障礙,這罪很重,他不知道,我們知道。我們雖然沒有怨恨,他幫助我提升境界,我們也要把功德迴向給他,希望他將來受果報的時候減輕痛苦,要生這個心,報恩心。他對我們是逆增上緣,是用一種不正常,非常手段逼著我們非放下不可。這些事理要不是深入經藏,你處理這些事情肯定造業。為什麼?你決定有怨恨,你怨人,你害人,記恨在心。這個事情會招來什麼?招來來生後世的冤冤相報,這個損失就太大太大了。本來我們這一生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現在還繼續搞六道輪迴,繼續搞冤冤相報,這就鑄成大錯特錯,這個決定不可以。

  下面大師說『柔則伏滅煩惱』,能放下煩惱。『和則順理修行』,冤親債主都要和睦相處,他跟我不和,我跟他和。他見到我就討厭,見到我就起怨恨,我就遠遠的躲避他,讓他不生煩惱,不起怨恨。他看到我們會生煩惱,聽到我們會生煩惱,我們避得遠遠的,每天還是給他迴向,應該做的。這說明什麼?他對我有誤會,我對他沒有誤會,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他的本性本善,一時迷惑,一定要原諒他,不能跟他一般知見,跟他一般知見,那我們就錯了。再大的災難,誤會造成災難最嚴重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示範,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是災難當中最嚴重的。割截身體是我們一般講凌遲處死,把你殺了,不是一刀就讓你斃命,不是,把你的肉一塊一塊,活著慢慢把你割下來,這樣讓你死,死得非常痛苦,冤枉,誤會。忍辱仙人修菩薩行的,修忍辱波羅蜜,沒有怨恨他,不但沒有怨恨,而且還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感恩,感什麼樣的恩?你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等於說你來考試,我順利通過,歡喜,真的沒有一絲毫怨恨的念頭,乾乾淨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告訴我們,忍辱仙人是他的前身,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第一個開悟證阿羅漢果的就是憍陳如,菩薩說話算話,絕不打妄語。

  這個事情我們能相信,我看到美國心理醫生魏斯博士寫的《前世今生》、《返璞歸真》,裡面講到他肯定六道輪迴是真的。過去常常在一起的這一幫人,今世來到這個世間往往又在一起,在一起的有恩恩怨怨,不知道前世關係;如果今生沒有提升,來生後世有緣又遇到一起。他是在深度催眠當中得到的一些信息,做成這個結論。跟佛法所說,跟中國古聖先賢典籍裡面所記載的相同。學佛之後,我們對這個道理搞明白,更是深信不疑!所以柔和,是我們這一生必須要學習的功課,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們的態度要柔和。柔和必須要學習謙卑,沒有謙卑,柔和做不到,它要從謙卑做起,要從懂得尊敬別人、敬愛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真正做到能夠捨己為人。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豈不處處都是在行菩薩道嗎?哪個地方不是道場?處處都是道場。這個地方沒有人,沒有人有花草樹木、有山河大地,我們用柔和這種心態面對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是不是行菩薩道?是!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龍王是水神),樹有樹神,草木也有神,我們對他尊重,對所有的靈尊重,他知不知道?知道。

  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用科學的方法顯示出事實真相,跟佛經上講的一樣。只要是物質現象,它裡面一定帶著有精神現象,心跟物是一體,決定分不開。小到塵沙,小到微塵,裡頭都有識,識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粒塵沙都有。江本博士是用水實驗,一滴水,水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它能看、能聽、能接受不同物體的信息,人的信息,其他動物的信息,植物與植物之間的信息,它都能感受到。在我們地球上,我們深深能體會到,地球上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它們現在接受的信息很複雜,非常的凌亂,所以它們的環境也不好受。我們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它們息息相關,如果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純正,它們接受是正的信息。你細心去觀察,這樹會比別地方茂盛,花比其他地方開得美、開得香,它回報,這是因果。我們學習佛菩薩,學習聖賢教誨,這是因,我們居住這個地方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變得很美,那是果。

  過去我有幾年住在澳洲,我的院子很大,裡面樹木花草很多,確實如此。跟隔壁鄰居就不一樣,鄰居進入我們的院子,他就很歡喜,就感覺不相同,這是佛法裡面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從這個事實現象我們就能明瞭,如果我們居住在地球上這些人,都能夠學習聖賢教誨,隨順性德斷惡修善,整個地球樹木花草、山川大地,它很快就起變化,它變得美好。所謂自然災害不就沒有了嗎?人心都變得很好、很正常,都有愛心,都能明理,戰爭不就沒有了嗎?天災人禍是可以避免的,怎麼避免?從自己做起。這個事情不能指望別人,指望別人是錯誤的,永遠不能成就。要從自己真幹,自己做好了我們會影響一個家,會影響鄰居,會影響親戚朋友,會影響同事,你就會影響這一方。這一方山川大地、樹木花草都改變,這一方改變會影響到另一方。尤其現在在這個時代,科學技術發達,如果這一方好,用媒體向全世界播放,傳達這個信息。全世界的人民,哪一個不希望安定和平?聽說有這麼好地方,都來參觀,都來學習。我們相信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三、五年的時間,這個世界就能恢復安定和平,這個世界的居民就懂得相親相愛,真正懂得互助合作。幸福美滿的人生,在這個地球上開花結果,不是做不到!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從自己做起,真幹,真幹就是沒有任何顧慮。障礙肯定有,為什麼有?聖賢教育、傳統文化疏忽了,斷層將近一百年。社會一般大眾迷惑,不知道這個東西好處,也不知道這些東西對現在社會會有用處,所以他不相信,他排斥。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我們不能怪他,我們要更認真、更努力做好樣子給他看。做出好樣子,他看到之後,他慢慢去想他會想通,他會變反對為贊成,從前厭惡的態度會變歡喜。古德常說「事在人為」,這個人是自己,我自己要幹,我自己要真正落實《感應篇》、落實《弟子規》。《感應篇》比《弟子規》還重要,在六道裡再沒有比深信因果更重要。唯有深信因果,他心是定的,他不會攀緣,他不會妄求,為什麼?他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要想求,即使求名求利也不向外求,為什麼?他知道外面求不到,求名求利要向內心去求,向內求沒有一樣求不到,內有感,外有應!不向內,光向外是求不到的,你所求到的一定帶來災難、帶來病苦,那錯了。向內求,內是什麼?積功累德、斷惡修善。求財,財布施得財富;求聰明智慧,法布施長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這佛經上講得透徹,真的不是假的。

  現在世間的人,哪一個不迷在這裡頭,求財、求智慧聰明、求健康長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得不到的,你所得到是正面的,如理如法,你的享受是自在的,你的人生是幸福、是美滿的。佛門裡面講求,實質上是告訴你,向你心性裡面求,誰是佛?自性是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是自性釋迦,自性觀音,自性勢至,自性現的,你這樣求就對了,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本自具足。你向外求,錯了,向外求,佛家稱之為外道。你求,得到了,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沒有的,你求,得不到。不是每個人求都得到,求的人很多,得到的人很少,為什麼?命裡有的。命裡沒有的求也得不到,命裡有的不求他也得到。命裡沒有,求能得到的,都是向自性求,最明顯的例子,袁了凡先生寫出來,他這一本小冊子可以給我們做見證,有求必應。雲谷禪師教他的,他聽懂了,他接受,依教修行,改變了命運。這不是迷信,是真的,誰求誰得,諺語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順理,可不能違背理,理是什麼?理是性德,修行是把我們違背性理的那些思想、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用這樣調和的方法來攝受眾生,這個『攝』,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影響,我們做出來給眾生看,來影響他,這個才能產生效果。光是說、勸,他沒有見到,他的信心生不起來,他修正他錯誤的思想、見解、做法,他生不起來;我們自己要這樣做,然後去影響他。下面說:

  【又質直者。體無妄偽。言行相符。】

  這個說得就更明顯,『質直』是什麼?質直的體就真性,唯獨自性是真的。萬物是假的,為什麼?它有生滅。自性沒有生滅,所以它不是虛妄,它不是虛偽。『言行相符』,這是教我們修學的方法,修學方法最重要的是說到要做到,做不到的不能說。「言行」必須要依性德,性德裡第一德是孝,孝養父母,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養父母之志,這叫盡孝。單單把父母的身養好,生活照顧好,孔老夫子都說,這與你家裡面養一隻狗、養一匹馬,有什麼兩樣?所以對父母要敬,要讓父母心情愉快,常生歡喜心,他身心才健康。父母對兒孫的期望,現在價值觀變了,麻煩來了。可是我們自己曉得,我們自己要學聖、學賢、學佛、學菩薩,他暫時不知道,久了之後他知道。我早年在台灣出家,那個時候跟母親沒有聯繫,我父親過世得很早,以後聯繫上,知道我出家,我母親很難過。到以後我在香港講經,我把她從大陸接到香港,在香港見面,三十六年,我離開三十六年在香港見面。她聽我講經,看到許多的聽眾叫她菩薩媽媽,她高興,她才知道好處,把從前那種誤會就消化。以後我每年到大陸我都去看看她,我弟弟照顧她,她住在上海。勸她念佛,勸她吃素,真幹!念佛往生,九十一歲走的,所以養父母之志這個重要。做父母都希望兒女有出息,都希望兒女在社會上能多做一點好事,多做一些貢獻,社會大眾讚歎,古人所謂「光耀門楣,光耀祖德」。現在雖然很多做父母的不知道,我們自己做出來之後,他會生歡喜心,他會明瞭。所以要從「言行相符」下手,這也是世尊在《無量壽經》講三業清淨,先說口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底下說:

  【蘊德居懷。】

  這四個字是總綱,心裡要常懷著道德,『蘊』是蘊藏,心裡面常常想到什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心裡常常想著這個。學佛常常想到三皈、五戒、十善,好記,不多!心裡常有,這個東西從來沒有離開心的,念茲在茲。你才真正做到:

  【不拘名利。】

  你把名利放下了。

  【輕金若塊。】

  這個『塊』是磚頭、瓦塊,你看到黃金就跟磚頭瓦塊一樣,不屑一顧。

  【重教逾珍。】

  這個『教』是經典,佛菩薩的教誨、聖賢教誨。我們今天提倡的《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道》,這個超過任何珍寶。

  【但為正業調生。】

  『正業』是八正道裡面所講的,「業」是事業,也是我們的行業、行為,都在正道上,都與性德相應。這個地方『調』是調理,我們說淺一點,也是去影響大眾。

  【速願自他圓滿。】

  『速』是快速,不能等。特別在今天這個社會,世界已經走向末日的邊緣,我們想拯救這個世界,幫助眾生化解災難,怎麼做?從自己身心做起,一定要真幹。我們做得圓滿,他也得到圓滿;我們做得不夠圓滿,還有欠缺,我們不免災難,他也沒法子免除災難,這重要。所以叫『柔和質直攝生德』,這是四德裡面第三條,我們不能不認真去學習。自利相信決定可以利他,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教導我們的,攝受眾生,四攝法,頭一個是布施,布施是法布施,修法布施,我們自己修行,把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你不真修,拿什麼迴向?不修行,那個迴向是講假話。迴向要有真的、有實質才能迴向,有德行。佛教給我們六度、普賢菩薩十願,真正做到,影響眾生,做眾生的好樣子,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