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一集) 2009/7/24 台灣 檔名:12-047-006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一面倒數第三行看起:
【華嚴經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這是《華嚴經》上的一句經文。前面我們學習了賢首大師的教誨,大師在此地引經作證,這些話不是他的意思,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的真實教誨。《華嚴》是經中之王,早年方東美先生把這部經介紹給我,他是哲學家,他用他的角度來觀察,這《華嚴經》是諸佛如來一切經的概論,由此可知,它的重要性。佛在這個經上不止一次,多次的勸導我們,十方菩薩圓成佛道,沒有一個不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悟的。所以告訴我們,『戒是無上菩提本』,像一棵樹一樣,它是根,它是本。「無上菩提」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從哪裡得的?從戒行當中修成的。如果我們疏忽戒行,怎麼可能有成就?根本的根本是三皈、五戒、十善,現代學佛的同學疏忽了。不但是我們這一代,我們從《印光大師文鈔》裡面看到,那是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就非常感嘆,無論是在家、出家,佛弟子已經不重視戒律。我們再看前面所學的賢首國師的教誨,賢首國師是唐朝初年的人,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五、六百年。他老人家在前面講「正教陵夷,傳授澆訛師於己見,致使教無綱紀,濫挹淳流」,一千五百年前已經看出這個跡象。
而世尊在五五百年教誨當中講得更清楚,佛說佛滅度之後,第一個五百年「戒律成就」,持戒的人多,遵照佛教誨修行的人都很如法。可是到第二個五百年,就不如第一個五百年,還行,第二個五百年「禪定成就」。佛法傳到中國來是世尊的像法時期,所以中國的佛教幾乎全是禪宗,禪定成就。第三個五百年,佛講「多聞成就」,這個意思是什麼?大家著重在經典的研究,把真正修行疏忽,所以在中國形成十個宗派。世間法裡面稱讚是佛教的黃金時代,十個宗派興起,各個宗派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著作等身,真正修行證果的人不多了,不是沒有,不多。第四個五百年「塔廟成就」,研究經教的人少,修福的人多,建廟、建道場。到第五個五百年什麼成就?「鬥諍成就」,也叫鬥諍堅固。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二千五百五十年之後,沒錯,佛講得一點都不錯!現在佛門鬥諍堅固,彼此不服,我不服你,你不服我。門戶之見很深,同行相忌,嫉妒、障礙,因此福也沒有了。我們現代是第六個五百年剛剛開始,佛法每況愈下。但是也有一種說法,說冬天過去了,春天就又來了,這倒是一個喜信,否極泰來。是不是佛法從今之後衰,衰到極處是不是又能夠興旺起來?興旺起來肯定又是戒律成就,這就興旺起來了。五五百年是個週期,循環,這個週期最後結束是不是又回到頭?要是回到頭,好!現在眾生還沒覺悟,我們看看可不可能覺悟?有此可能。為什麼?必須經歷一次嚴重的災難,大家醒過來,覺悟了,要好好的認真學習。像這個世間法裡面,大家把古聖先賢、佛菩薩的教誨疏忽了一個世紀,一百年。有人真幹的極少數,大多數人,我們不學佛的人不算,學佛的人,大多數學佛的人都著重在形式,沒有著重在實質,我們一般講不老實、不認真。
學佛的人,哪一個人敢講我成佛有把握,甚至於說我往生有把握,不敢講。八十、九十的老和尚,我年輕的時候請教過,「老法師,老和尚,你念佛往生有把握嗎?」都搖頭,沒有把握,這說真話。為什麼?煩惱習氣沒斷,世緣沒有真正放下,這是障礙。從理論上講,我們很清楚、很明白,眾生跟佛沒有差別,轉凡成聖從理上講是一念之間,放下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菩提樹下把妄想分別執著一念頓捨,全放下,他就成佛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念頓捨,捨得乾淨就圓滿菩提,這是他做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要能像他一樣,一下放下不就成就了嗎?這個話在我們分上說得容易,做起來真不容易,誰不想放下,誰不想立地成佛,為什麼成不了?為什麼放不下?煩惱習氣太重,這是放不下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對事實真相不了解,諸法實相,所以那個放下的心不真、不懇切。佛慈悲,當年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為的是把諸法實相講清楚、講明白。眾生真是聽清楚、聽明白,他放下的決心就生起來了。
了解事實真相,應該放下,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而是我們迷失了自性,以為真有,錯了。在這些幻相裡面,大乘經講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把夢幻泡影當作真的,真有這樁事情,拼命執著它、分別它。沒有六道輪迴,自己製造個六道輪迴;沒有十法界,自己製造十法界。這才是事實真相,十法界、六道本來沒有,現在有沒有?給你講真話,現在還是沒有;你認為有的,那有是個幻相,是個夢中的境界不是真的。真正明白、通達、了解,自然就很容易放下,不再執著!知道我們無始劫來到今天,在六道裡打滾,搞生死輪迴,苦不堪言,叫自作自受,冤枉吃的這些辛苦。這是世尊大慈大悲講經說法的目標、講經說法的用意,我們不能不知道。再說佛有沒有真的說法?沒有,我們錯了,把我們錯處點醒,如此而已。真的明瞭、搞清楚叫解悟,解悟得不得到受用?不得真受用。為什麼?出不了輪迴,出不了十法界。那要怎麼樣?證悟。解悟之後,解悟是看破,看破之後要放下,放下就是證悟,真得受用,真得利益。悟了之後那個戒不要人勸,你自自然然全都做到。
從哪裡做?佛法裡面教導我們從三皈、五戒、十善做,所以三皈、五戒、十善是根本的根本。三皈是總綱領、總原則,皈依佛,佛是什麼?佛是覺,皈是回頭。我們不覺,迷了,迷而不覺,佛教導我們皈依佛。這個佛,諸位一定要知道,自性佛,不是外面的佛,佛是自己!所以皈依要懂得皈依自性三寶,你是真皈依,不是皈依外面的。外面你要記住,大小乘經論裡面佛都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外求法那叫外道。你看學佛學了多少年變成外道,自己還不知道,外道就是心外求法,這個沒有用,你功夫不會得力。要皈依自性三寶,自性覺就是自性佛,自性彌陀,自性釋迦,自性毘盧遮那,這個道理要懂。釋迦是什麼?你要知道名號的含義,釋迦是能仁,印度稱釋迦牟尼佛,翻成中國意思,釋迦是仁慈的意思,對待一切眾生能有仁慈的心,這叫釋迦;牟尼是清淨的意思,對待自己。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慈悲,清淨、慈悲就是自性覺,就是自性佛,你看這個意思多好,你真的皈依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這都是梵文,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眼見色覺而不迷,耳聞聲覺而不迷,鼻嗅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夠覺而不迷,叫皈依佛,這真的皈依。所以佛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儒家講「誠意正心」,這個正字裡面意思就是誠意正心,真誠,正念,沒有邪思,正而不邪,自性正。這是皈依法,皈依自性法寶,就是中國老祖宗所講的「誠意正心」。皈依僧,僧也是自性僧寶,是什麼?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時時刻刻保持清淨,決定沒有染污,什麼叫染污?生煩惱就叫染污。中國古人講七情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你在這上面起心動念就染污,分別執著是嚴重染污。僧的意思是不染,淨而不染。七情是你動心,七情是什麼?喜怒哀樂愛惡欲,那個欲就是五欲,我們起這個念頭就染了,心就不清淨。
所以佛法修行,三皈依叫佛法僧三寶,覺正淨是總原則、總綱領,用什麼方法來修成?用十善、用戒律。十善也是戒律,是最根本的戒律,《十善業道經》上,佛講得很清楚,從人天法到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依它做根本。十善我們怎麼落實?我們用《弟子規》落實它,我們用《感應篇》來落實它,我們用古聖先賢,包括許多宗教創始的這些大師、大德們的教誨,總不外乎倫理的、道德的、因果的,這些教誨來落實。為什麼?因為它們全部都是性德,都是自性自然流露的。記住,不是創作、不是發明,不是製作這些教條牽著我們鼻子走,不是的,我們這樣想,我們就全錯了。特別是佛門裡面,這些大師、大德都已經做到無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怎麼會牽著我們鼻子走?他怎麼會干涉我們的行為?這些戒律、這些規矩,我們必須肯定、必須能體會到,它是我們自性性德的自然流露,你能體會到這個層次,你就歡喜接受,你就會依教奉行,天天拿這個標準來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罪過?戒律是標準,一展開都符合,歡喜,我今天做得不錯。展開一看,許多應該做的沒做,不應該做的都做了,違背性德,錯了,自己要認錯,要懺悔,懺悔是什麼?改過,後不再造。無上菩提是佛證得的,正等正覺是菩薩證得的,正覺是阿羅漢證得的。菩薩以上可以稱菩提,可是世尊在經典上,有的時候阿羅漢證得的也稱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我們要懂得這些意思,沒有一個是不從持戒上修成的。
凡夫迷失自性太久,佛菩薩、祖師大德常講,無量劫我們在輪迴裡面循環打轉,迷失自性太久太深,所以養成煩惱習氣。這種煩惱習氣,世間有些聖賢把它稱之為稟性,也有道理。而在佛法裡面,它不稱稟性,它稱為俱生煩惱,不是你這一生學的,是你前世帶來的。俱生跟著你出生一起帶來,過去生中的煩惱習氣愈染愈深。要知道本性裡頭沒有,習性裡頭有,這是屬於過去生中的習性,貪瞋痴慢疑惡見是俱生煩惱。現前的煩惱,根塵相接觸的時候,眼見色、耳聞聲,順著自己的意思就生歡喜心,諸位要知道,歡喜也是情執,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起瞋恚。歡喜起貪心,就貪,希望得到,不歡喜的希望離開,這是什麼?這是造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什麼念頭?分別執著,他就造業。造業就會有果報,為什麼?果報是從心想生。你心地善、善良,善良是什麼?善良的人不為自己,為別人。真正立志,覺悟了,我這一生到這世界來,不為自己,我要為眾生服務,全心全力奉獻給眾生,這是菩薩行,不為自己。學佛的人為正法久住,為弘法利生,這是菩薩,這不是普通人。從哪裡做起?從自己做起。自己從什麼地方做起?從持戒、修定、開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從這裡做起。修戒定慧就是對付貪瞋痴,不是別人,自己的事情。貪瞋痴是無量劫來習染的惡習氣,必須認真努力去修戒定慧,養成一個與自性性德相應的善法,把這些妄心裡面不善的惡習氣,把它淘汰得乾乾淨淨,這就成功了。
『應當具足持淨戒』,「應當」是勸勉我們,「具足」是圓滿的,不是做一半,做到位還不行,得圓滿到位,這個很重要。戒律清淨了,心就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生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能幫助自己提升靈性。諸位要記住,提升靈性要靠智慧,不再造罪業。沒有智慧的人,你用的是妄心,也就是說煩惱習氣當家做主,它叫你做惡業,不是叫你做善業。再看看下面一句,大師引用《梵網經》上的話:
【梵網經云。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這個『是』就是戒律,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修菩薩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個地方用『微塵』來形容,「微塵」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由此可知,佛菩薩多,太多太多了,他們能成菩薩、能成佛果,靠什麼?靠戒律。我們再說得明白一點,靠《弟子規》,靠《感應篇》,靠《十善業》,我們決定不能輕視。大家在一塊共修修什麼?就修這個,生活在一起,天天在一起,歷事鍊心。特別在人事環境裡面,大家在一塊相處,修清淨心,學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總綱領。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十善業一展開,你看看前面大師告訴我們,「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小乘人講三千威儀,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從哪裡來的?都是從十善業道來的。十善業道歸納起來十條,展開八萬四千,再展開無量無邊,十善全包了。修行行門裡面抓到這個綱領,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們再看,底下引用《起信論》:
【起信論云。以知法性體無毀禁。是故隨順法性行尸波羅蜜。】
『以知』,這個「以」跟已經的意思相通。我們在經教裡面聽到佛菩薩的教誨,知道法性是圓滿的,法性就是本性,就是自性。菩薩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的什麼性?就是見的法性。真正知道『性體無毀禁』,「毀」就是毀犯,「禁」就是禁戒,法性體裡面有沒有?沒有。這兩個字也可以代表法性裡面沒有絲毫染污,沒有絲毫過失,找不到,沒有絲毫缺陷,它是圓滿的。惠能大師見性了,告訴我們,「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大圓滿,這裡頭沒有一絲毫不善。所以菩薩『是故隨順法性行尸波羅蜜』,「尸」是尸羅,印度話翻成中文就是持戒。梵語「檀那」,中文翻成布施;梵語「尸羅」,中文翻成持戒。所以持戒是隨順法性,好!隨順性德。下面具體舉幾個例子給我們說:
【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
法性裡頭沒有『殺』的念頭,也沒有殺的這種行為,自性裡頭不殺,自性裡頭沒有『盜』,自性裡頭沒有『淫』,自性裡頭沒有『妄語』。這四條叫四根本大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是根本戒,性德裡頭沒有。
【遠離貪瞋欺詐諂曲邪見。】
這四條自性裡也沒有,我們現在有,這是從哪裡來的?殺盜淫妄、貪瞋痴慢從哪來的?習性,不是本性,本性裡沒有,習性裡頭有。這個東西要捨掉,你要不捨掉它,它是障礙你修行證果的關卡。你為什麼不能夠修行證果?根本原因在此地,所以修行人必須要把它放下。放下有困難嗎?沒困難。困難在什麼地方?困難在你沒覺悟,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是本性本善,我們老祖宗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什麼是本善?沒有這些東西叫本善,有這些東西就不善。底下這四樁事情都屬於貪瞋痴的,講一個『貪』,講一個『瞋』,『欺詐、諂曲』,欺詐是欺騙人,這裡頭有貪、有瞋;諂媚,委屈自己巴結別人,這裡頭有貪瞋痴。『邪見』就是愚痴,這個自性裡頭沒有,必須要知道,都是習性,無始劫來在六道裡頭染的這些習氣。一定要知道我們過去生中在天上生活過,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我們都住過,說不定也做過天王;往下去看,畜生、餓鬼、地獄,我們也去過。不但去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細心想想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在六道,沒出離六道,你肯定是在下三道住的時間久,上三道住的時間很短。
這話我們想想真有道理,為什麼?看看我們這一天當中,從早到晚,你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不就明白了嗎?善念多感應三善道,惡念多就是三惡道。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想想自己念頭。什麼是惡念?自私自利就是惡念,自私自利一定牽連著損人利己,他就造惡業了。特別是《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諸位拿來一對照,我們馬上就能發現,這是找個標準。沒有標準,我們愚痴,我們沒有辦法見到自己的過失;有標準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些我觸犯了,明瞭之後要改、要懺悔,再小的動物都不能殺害,蚊蟲螞蟻不可以殺害。我們也曾經做過蚊蟲螞蟻,業報,不但不能殺害,對牠還尊敬。我們對於一切眾生,起一個念頭,佔他一點小便宜,這個念頭是什麼?這個念頭是盜,盜心不能有。人生在世間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我們念佛才能生淨土。如果還有這些邪念,還有這些不善的心行,佛號念得再好,極樂世界沒分。為什麼?佛在《彌陀經》上講得很好,那個世界裡面的居民都是上善之人,「皆是上善俱會一處」。那個一處是極樂世界,我們不是上善,你怎麼能去得了?佛號念得再多,我們的心行不善就去不了。我們的心行善決定得生,心行善是什麼?心裡沒有這些東西,殺盜淫妄沒有,不但沒有這個行為,念頭都沒有,「貪瞋、欺詐、諂曲、邪見」也沒有,這個人決定得生淨土。下面這幾句說得好:
【亦應遠離憒鬧。少欲知足。】
繁華的地方、熱鬧的地方要知道離開,為什麼?那個地方磁場不好,不清淨。我們自己沒有功力、沒有定力,常常在這些地方,你能不造業嗎?現在在這個時代,科技發達,信息便捷,交通便捷,佛經上講的「阿蘭若」,在現在幾乎找不到。深山裡面電視、網路都能收到,這裡面的內容跟此地講的憒鬧是ㄧ個意思。所以真正修行人不需要知道世間這些事,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遠離是什麼意思?少煩少惱。『遠離憒鬧,少欲知足』,熱鬧的場所,修行人要知道遠離,為什麼?這些磁場不好,我們自己定功不夠,肯定要被染污。佛經裡面常說的「阿蘭若處」,現在這個世間找不到,為什麼?科技發達,交通方便,旅遊的人也太多。由於媒體的進步,衛星、網路,高山、深山裡面都不例外,真正修道人要想得個清淨修行的處所,你不能不知道,要遠離。從前寺院叢林都建在深山裡面,朝山的人從山下走到道場,要走一、二天才能走到,這上山沒有車、沒有電話、沒有電視,也沒有報紙雜誌,所以他心得清淨。現在困難,寺院叢林都有電視、都有網路,能收看到衛星電視,公路開上去,甚至於還有纜車,上山非常方便。這對於修行人來講是個可悲的事情,他接受染污的緣統統具足。
我們想到印光老法師,他給我們的教誨,愈想愈有道理。深山建個小茅蓬,不要開馬路,甚至於電燈都不需要,電話就更不必了,那是真正佛門修行的小道場,人數不要多,十幾個人。我們看到早年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告訴我們,他們的小道場總共就十二個人,在一起念佛,十二個人統統成就,還得了嗎?圓滿功德。我們知道的,淨宗初祖慧遠大師的道場,是東晉時代在江西廬山,他在山上建個念佛堂,以虎溪為界,進去的人不下山,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淨宗第一道場。我們現在生在亂世,福報比不上祖師,印祖告訴我們,二十個人可以了,小道場,真成就。放下萬緣,「少欲知足」,只要生活能過得去就行,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才能夠一心向道。
【乃至小罪心生大怖。】
對『小罪』都犯得這麼重,小罪是指什麼?指起心動念,並沒有行為。一個不善的念頭起來,心裡就很恐怖,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學佛的人,時時刻刻要警惕自己,不起一個惡念,對自己、對眾生不起惡念。小小戒都得要看重,絕不能聽一般人說小小戒可捨,沒有什麼關係,你把四重戒做好就不錯。真正修道人,希望自己身心能夠達到純淨純善,小戒、小罪累積起來就是大罪,破戒了,果報不堪設想,所以常常有恐怖的感覺。
【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
佛所制定的戒律,實際上就是佛陀在世日常生活的行誼,記錄下來就是戒律、就是威儀。小戒、小罪多半是講威儀的,真正的佛弟子,真正想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要給別人做個好樣子,你就不能有缺陷,你要做得圓滿,你要做到盡善盡美,要用這個做標準,要有真智慧,戒律才能做得圓滿。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在深山修行好修;如果在都市弘法利生,你接觸的面很廣,接觸的人很複雜,那你要應付得面面周到,這是大學問,這是真智慧,叫通權達變。所以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有開遮持犯,為了接引眾生,為了成就眾生,有時候戒有開緣,接引方便。所以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戒律該開的時候開,該禁的時候禁,該禁的時候決定不許可開,該開的時候它不許你禁。這裡頭有個原則,開緣絕對是利益眾生。經裡面舉例子,比丘在行路的當中,遇到獵人,獵人要殺一個兔子,看到一個兔子,走到三叉路口,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你看到了,獵人問你「有沒有看到兔子?」看到了。「牠跑到哪裡去?」這時候你得打妄語,你不打妄語,那個兔子要被殺,獵人也犯了殺戒。你指他一個錯誤的方向,那邊去,找不到。這個妄語是什麼?救了兔子的生命也救了獵人,雖然他起心動念殺生,他沒有能夠殺到,罪就輕了,這是利益眾生。你不能說我要持戒,我不能妄語,我看到兔子往哪裡跑,我一定要告訴他,那獵人把牠追殺。這叫開緣,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佛家戒律是活活潑潑的,沒有一條是死的,你一定要懂得開遮持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持戒才靈活,不是一個呆板的。
【常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
這句非常重要,『常』是經常,要愛護,避免一切人譏諷嫌疑,這是很難做得到,尤其在現在這個社會。目的是『不令眾生妄起過罪』,都是為眾生想的,免得眾生犯過錯而造作罪業。可是在現前的社會,時時刻刻要想著,我給大眾做個好樣子,好樣子是規規矩矩,要從根本著手,根本是什麼?是《感應篇》,是《弟子規》。《感應篇》是道家的,《弟子規》是儒家的,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瞭,不可以有門戶之見。儒釋道在中國兩千年已經融合成一體,雖然有儒釋道三家,你到哪裡去找一個純儒,他沒有學道、沒有學佛?找不到!儒生都讀佛經,都看老莊;換句話說,他學道、學佛。佛門弟子別說在家,出家的他有沒有念四書五經?念!蕅益大師還給《四書》做註解,給老莊做註解,和尚學道也學儒。道教的道長、道士他看不看佛經?看。看不看四書五經?也看。所以你一定要清楚,儒釋道分不開,有儒釋道的名,要找一個純儒、純道找不到,統統在一起學習這是事實。我們在中國大陸看到一塊古碑,這個碑在少林寺,這個拓片我們印了很多,「三教九流混元圖贊」,我們很多同修都看過。有人告訴我,這一塊碑是唐肅宗時代留下來,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距離我們現在至少有一千四百年。一千四百年前那個時候的人立下這塊碑,就說明三教九流是一家。它當中畫的像,人像,你正面看是釋迦牟尼佛,從兩面看,一邊是老子,一邊是孔子,三個面孔合成一個,手上拿著一張紙,那張紙上寫的是九流,九流是學派,三教九流是ㄧ家。現在人講多元文化,在中國這是證據,一千四百年前,前人就提倡,真的是ㄧ家。
特別是《華嚴經》裡面說的,《華嚴經》給我們講整個宇宙是一體,比一家還要親密,是ㄧ個自己,自體。宇宙從哪來的?生命從哪來的?我從哪來的?自性變現的,自性是ㄧ個。所以佛經裡面常常把它比喻作大海,叫性海,芸芸眾生是什麼?海水裡面起的泡沫。泡沫一個一個的,有沒有離開大海?沒離開大海。破了原來就是大海,沒有破的時候還是大海,因為你分別執著,你迷了,你忘了,以為你跟大海是兩樁事情,實際上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所以多元文化是正確的。現在這個社會,也有不少人真正覺悟,要想化解衝突,恢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定要有地球村的觀念,世界文化是ㄧ家的概念。我們最近十年都在宣揚這個理念,也收到很好的效果,還得要普及。我們還特地編一本書,《世界宗教是ㄧ家》,比「三教九流混元圖」更進了一步。我們把許多宗教的經典,裡面一些經文,有關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這些部分把它抄在一起,讀經一起讀。才看到許許多多宗教典籍裡面,他們的教主教他們的信徒,教一切眾生幾乎都是相同的,所以我們讀自己的經典也讀其他宗教經典。我們對釋迦牟尼佛尊敬,對所有宗教的創教人都同樣的尊敬,他們的教誨,我們同樣的學習。這樣一來,宗教、宗教之間矛盾化解,對立化解,宗教與宗教都能做到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才能帶給這個社會安定和平。而化解衝突,安定和平,可以說是每一個宗教裡面都提倡、都重視。所以這是ㄧ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理想,要我們每個信仰宗教的人,來完成教主的教誨,來實踐教主的願望。
所以對於「常護譏嫌」不能不放在心上,不能不留意,盡可能避免一般人的誤會。所以經教不能不講清楚,不能不講明白,這個重要!應該要利用現在高科技,網際網路、衛星電視以及光碟的流通,幫助社會一般大眾化解對宗教的誤會,也幫助他們、接引他們學習宗教的經典,信、不信沒有關係,能夠接觸、能夠讀誦,好事情。我在最初沒有宗教信仰,但是我喜歡看這些書,裡面很多教訓,我讀了之後生恭敬心,我讚歎、我仰慕,雖然我不是那個宗教的信徒,可是我已經在學習。
【用此威儀住持。以化眾生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給一切眾生做個好榜樣。下面大師設了兩個問答,幫助我們深解義趣。
【問。準上文所說。】
這個『準』就是依照前面你所講的。
【真如一相。佛體無二。具足一切功德者。何故要須威儀等戒行耶。】
『真如一相,佛體無二,具足一切功德』,是前面三大段所說的,顯一體裡面所說的,一體是一個清淨圓明體,起二用、示三遍這裡面講得清楚。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威儀,還要持戒、修行?這個問得好。我想像這樣的疑問肯定有許多人都有,所以這個解答得很好。
【答。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
『摩尼』是梵語,我們現在所講的寶石,寶石裡面大家都知道最名貴的是金剛鑽,鑽石。「摩尼寶」是泛指一切寶石,這個寶石『體性明淨』,光明、乾淨,一塵不染,這就是比喻「真如、佛體」。「明淨」就是比喻具足一切功德,這講自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佛性確實是光明、清淨。能大師開悟之後,他告訴我們自性是清淨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自性是具足萬法的,能生萬法。
【久被塵累而有粗穢之垢。】
雖然這個寶石,寶石上面有很多的染污,它在礦石裡面,埋在深山裡頭。得有明白人把它開採出來,把上面的染污除掉,這些『粗穢之垢』把它除掉,寶石就現前。這是ㄧ般人都知道的,寶石都要經過冶煉的程序,它才能放光,呈現出它的價值。下面說:
【若人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終不得淨。】
這個話好懂,如果我們拿到這塊礦石,這礦石裡有寶,有鑽石,如果不能夠把它冶煉,這鑽石你得不到。必須經過冶煉,得『種種磨治』,你才能夠得到受用。這上面都是講的比喻,下面則是法說。
【真如之法。體性空淨。久被無明煩惱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種種熏修。終無淨時。準此義故。理須持戒也。】
這問為什麼要持戒?道理就說出來。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我們的自性是真的,這稱為『真如』。「真如」的體性是空的、是清淨的。能大師見性,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淨就是空,為什麼?它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世尊在經典裡面,給我們所描繪的,它是一片光明,所以經裡面講「大光明藏」。淨土宗講的四佛土,四種佛土,自性是常寂光淨土,常寂光裡面什麼都沒有,自性的性體。雖然沒有,它能生萬法,為什麼能生?遇到緣就能生。緣是什麼?一念不覺就現相,一念不覺也叫做根本無明,無始無明。無始不是說找不到開頭,不是這個意思,無始是說它根本就沒有開始。這個話講得很抽象,很難懂,為什麼說它沒有開始?它速度太快,我們還沒有發覺它生,它已經滅,已經不存在。真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個生滅的速度,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念就是ㄧ個生滅,這一彈指裡頭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單位,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我們把它算一算,三百二十兆個念頭。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念頭,所以佛講它不生不滅;如果真的沒有生滅,講不生滅那毫無意義。生滅就是不生滅,不生滅就是生滅,速度太快。彌勒菩薩說得很清楚,這個念頭太微細了,不但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覺察到,阿羅漢、辟支佛也覺察不到,八地菩薩才覺察到,就是那麼深的定功才能看到生滅的現象。實際上就是大乘教常講的阿賴耶,阿賴耶的活動,業相、轉相、境界相,你看這又變成三個。這個意思諸位要聽懂,一彈指三百二十兆的生滅,這裡面又有三個現象,生滅是個現象,轉相、境界相,這速度多快,這是諸法實相。這種諸法實相,如果我們要不認真的修行,你怎麼能見到?見不到。光念不行,要真修,要修定,定怎麼修法?要持戒,持戒是修定的前方便,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你就能見到,見到事實真相。可見得佛法是高深的科學、高深的哲學,事上講是科學,理上講是哲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