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二十三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23
請掀開經本八百零八面第三行,我們接著上一次沒講完的一段經文,我們將這個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願得充足一切眾生衣服飲食。願獲菩提無量妙樂。捨離一切諸不善心。常願積集一切善根。】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是講布施的弘願非常的深廣,前一次因為時間關係,這一段沒能講完,我們將這段經文念完了,今天還是要從這個地方看起,這裡面還是有許多的意思我們必須要知道,對於自己的修學都有很大的幫助。這個願望在字面上看是衣食充足,就是豐衣足食,這是從字面上來看。佛經決定不能只看字面,一定要看它表法的義趣,也就是文字裡面所含的甚深的義理。如果只看文字表面,今天我們台灣可以說是家家戶戶都已經達到了豐衣足食,已經達到這個水準。在佛法裡面,「衣」代表忍辱,「食」代表禪悅,禪悅為食。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我們台灣這個地區就非常的貧乏。所以我們『願得充足一切眾生衣服飲食』,不但是在事相上,更要著重是在精神上的,精神上的衣食。
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我們常常讀到,修學能不能有成就,決定的因素就在忍辱。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包括了世出世間法,不能忍辱就不能成就,你念佛求生淨土都不例外。往生淨土的條件是要伏煩惱,這是講功夫成片,最低的標準。如果對於世出世間法要是忍不過,換句話說,這個最低的條件我們也不能夠具備,可見得忍辱非常的重要。「飲食」就是法喜充滿,它表這個意思。法喜,不僅僅我們對於甚深的佛法要有正確的認識與理解,而且一定要有實在修證的功夫,你就得法喜了,你就真正歡喜了。歡喜,給諸位說,比我們攝取飲食裡面的營養還要重要。一個人如果說每天歡歡喜喜,尤其是法喜,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喜悅,實在可以,俗話常講青春永駐,不容易顯得衰老。什麼原因?法喜充滿。使人衰老是憂慮、煩惱,憂慮多、煩惱多,這個人老化就快;如果這個人是天天法喜充滿,他很不容易衰老。要想法喜充滿,剛才講了,深入佛法的甚深義理,還要求有實證的功夫,我們得到真法喜,法喜就是飲食。
『願獲菩提無量妙樂』。我們要想我們的生活快樂,真善美慧的人生,世間只有這麼一句空話而已。東西方的人,古今中外,誰不在那裡追求真善美?試問一問,哪個人追求到了?在歷史上我們也能看到不少傑出的人物,他有真,他沒有善、美;有美,沒有善、真,三個條件很難具足。這三個條件真正具足的,給諸位說,只有佛門裡面你才能看得到,捨佛門之外,真善美慧只有嚮往而已,實在是不容易得到的,可是在佛法裡頭確實有,這就是菩提。菩提是正覺,覺而不迷,這裡面就有樂。樂加一個妙,妙怎麼?妙就是樂裡頭沒有煩惱,樂不會變成苦。咱們世間這個樂往往所謂是樂極生悲,縱然不能夠很快的看到這個悲,經上也給我們說樂是壞苦,這個話講得非常的真實,非常的切實,樂是壞苦。妙樂是只有樂沒有苦,這才叫妙。為什麼妙?妙在哪裡?妙在他正受。何以曉得正受?前面有「獲菩提」,正受就是以清淨心來享樂。凡夫,為什麼佛說樂是壞苦?因為你享樂的那個心不清淨,不清淨這個心裡面就患得患失,有得失,有恩怨,得到了歡喜,失去就懷恨、就怨恨,所以他帶著有煩惱。隨著煩惱的輕重,必定造作罪業,造了罪業,後來一定要受苦報。所以這世間之樂,不是真樂。真正的樂,一定是覺而不迷的人,他才有真樂。
『捨離一切諸不善心』,「諸不善心」這個「諸」字包括得非常之廣。善與惡是相對的,相對的善就不是真善。什麼叫真善?善惡二邊都離開,這才叫真善。所以諸這個字裡面,不但是不善要捨,善也要捨,二邊捨離,中道不存,這才是大善,才是真善,才是稱性之善。如果我們只捨不善,還堅持守住這個善,與不善相對的這個善,這種修學法給諸位說,修其他的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不能出三界。為什麼?你是有漏心,不能出三界。修淨土,可以帶業往生,可以到功夫成片,不能得一心,不但是理一心得不到,事一心也得不到。這個原因也是因為以有漏善心來修念佛法門,但是他有成就,可以帶業往生,修其他的法門那就不行。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明白這個理,真正做那是屬於境界,也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現前做不到。現前我們做我們還是有漏的心,還是生活在相對的世間,沒有法子超越,這個經上所講的境界完全超越了。所以理我們明瞭,事我們還是擇善固執。如果說惡捨掉,善也不做,你必定落在惡取空裡面,那個煩惱就大了。那就是古德講,「寧可執有如須彌」,就是執著有,「不可執空如芥子」,萬一墮到惡取空,佛也不能救你。所以理明瞭,事我們執著,擇善固執。
『常願積集一切善根』,這一句也是特別提醒我們,我們念念別忘要修善根。世間的善根,無貪、無瞋、無痴,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貪、不瞋、不痴,出世間菩薩善根是精進不懈,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
【常願救護一切眾生。】
這也是菩薩應當要發的大願。佛這樣示現給我們看,我們既然學佛就要學佛的存心、學佛的用事,這才真正叫學佛,不是把佛的經典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我們真正要學,要依照經典的教訓修正自己的毛病、習氣,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所以常常要有救護眾生的心,四弘誓願裡面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在我們自己本分的崗位上盡心盡力,運用自己的智慧、運用自己的善巧方便去影響眾生,把佛法直接或者間接有意無意的介紹給我們周圍的大眾,推薦給他,這是真正的救護眾生。尤其是念佛法門,這個法門實在叫難信之法。
【常樂觀察薩婆若道。】
這個『樂』應當念去聲,念「藥」,「樂」是愛好,就是喜歡,常常喜歡觀察。『薩婆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所以稱為薩婆若海,或者薩婆若道。常常是念著這個,以這樁事情做為我們修學終極的目標,這就是圓教的佛果。
【常樂修行一切智法。】
這也是念「藥」,愛好。『一切智法』,簡單的講就是我們三皈依裡面顯示的修行綱領,第一是覺而不迷,第二是正而不邪,第三是淨而不染,這是三皈依。為佛弟子,早晚都要念三皈依。早晨念三皈是提醒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在這一天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我一定要做到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晚課是反省,認真的來反省,我這一天有哪些事情迷失了自己,有哪些思想、見解錯誤了,又走上邪知邪見;有哪幾樁事情我們心被染污了,就是起了貪瞋痴慢,心起貪瞋痴慢就是被染污,心不清淨了,這是晚課。這樣做晚課,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早晚課絕對不是拿著課誦本念給佛菩薩聽的,那個做法就錯誤了,要曉得早晚課真正的意義,才能收到早晚課的功德利益,這是「修行一切智法」。
【滿足一切眾生所願。】
這樁事情看起來好像太難了,眾生的願望沒有止境,廣大無邊,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滿足他?眾生的願望雖然深廣,我們如果仔細的去想一想,哪個眾生不希望自己長生不老?哪個眾生不希望自己永遠的離苦得樂?這兩樁事情是一切眾生最大的願望,永遠不能滿足的願望,佛菩薩有能力滿眾生的願。我們今天實在是有幸遇到了佛法,遇到了正法,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依教修行,我們無始劫來這兩大願望都能完成,都能達到圓滿。這個兩願圓滿,可以說無量深廣的大願統統圓滿了。佛法要沒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那就不值得我們修學,確實能滿我們所有的願望。
【入一切佛功德大海。】
這個比前面那一條還要難,但是這一願在《華嚴經》到末後給我們顯示出來了,念佛求生淨土就是『入一切佛功德大海』,往生西方。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生西方淨土就是生一切諸佛淨土,見阿彌陀如來就是見十方一切如來。所以在這個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確實是入這個境界。
【破一切魔業惑障山。隨順受持一切佛教。】
這個四句對我們現前來講非常重要。首先我們要認識什麼叫做魔?你能夠認識它,你就不受它的害;你不認識它,你就會受它的害。『魔』就是折磨。古時候這個字下面是個「石」字,就是折磨的磨,把那個「石」去掉,下面安個「鬼」,這是當時新造的字。相傳是梁武帝造的,就是折磨太可怕了,就像鬼一樣,所以新造這麼一個字。折磨當然叫我們心裡不舒服,心裡面難過,遇到一些順境、逆境,順境也有這種情形,逆境就更明顯,所以這是魔障現前了。佛經裡面將這些魔障歸納為四大類,《八大人覺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第一種是五陰魔,六道的眾生是個個具足,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這個身就是五陰身,色受想行識和合而現的這個身相。這叫五陰魔。第二種叫煩惱魔,特別指的是見思煩惱,折磨你。第三種死魔,這也很可怕,我們壽命短促,很想修學佛法,還沒有修成功,壽命到了。縱然你修得很好,你死了之後四十九天又到人間來,又投胎來了,好,我來生再修行,你總不能一出世就修,這個你做不到,再快也得十幾歲,當中就隔了十幾年,斷掉了十幾年。這十幾年斷掉,又得從頭來起,你到哪一生哪一世你才能修得成功?你別想到,大概我一生一生、一世一世接著修,大概很快就成功,絕對沒這回事情。
你們在座的同修,《金剛經》上佛都替你們授過記的,你們念念《金剛經》。你們今天能夠在這個講堂裡面坐一個半鐘點,以清淨心來聽《華嚴經》,這不是個簡單事情。《金剛經》說,你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那裡種的善根,你過去生中已經親近過無量的佛,可見得你善根深厚。現在想想,我這一生如何?你不是生生世世都在修行嗎?無量劫之前你就聞到佛法,生生世世在修行,修到現在怎麼樣?還是迷惑顛倒。你就曉得這個死魔的可怕,死一次,前一輩子忘得乾乾淨淨,什麼都得從頭來起。從頭來起,又還沒有一個像樣的成就,壽命又到了。生生世世這麼來,所以無量劫到今天還是一事無成。麻煩在這個地方,一定要覺悟。
所以,道業沒有成就決定不能死,這是我奉勸諸位,死了就不得了,麻煩就大了,決定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道業。法門多,這裡頭有難、有易,難修的法門咱們不修它,我們修容易成就的;沒有把握的法門咱們不修它,修有把握的法門,這是我們今天選擇的條件。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當中,我們有決定性的成就,我們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最好不過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淨土經論我們要詳細的來討論、來研究,它可以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幫助我們在短時間之中決定往生,這就超三界出輪迴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下品下生,也是圓證三不退,那個果報不可思議。所以淨土經論一定要細加討論。今天念佛的人雖然多,真正明白淨土道理的人不多,因此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原因在哪裡?一切魔障把他障住了,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才能夠破一切魔障。
第四種叫天魔,所謂天魔就是外界的環境;換句話說,就是環境的誘惑,無論是人事的環境或者物質的環境來誘惑你,叫你起貪瞋痴慢,那就是天魔。我們要認識,認識內外的魔境。所以前面講過,我們常常要想到修積善根,我於一切法不貪、不瞋、不痴、不慢,我裡面先把煩惱魔把它降伏住,外面天魔他就不得其便。為什麼?他沒有辦法誘惑你。誘惑你,要跟他裡應外合才起作用,外面拼命在誘惑,你裡頭不動心,這個外頭的魔沒用處,不起作用。所以破魔障第一個是先破煩惱魔,第二個要認識死魔的障礙很大,決定在一生當中要成就。
『業惑障山』,「業」是活動,我們常講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做完了結果叫業。一切的行為,起心動念、身語行為,無不是業。迷的時候,這裡面就有所謂是有漏的善業、惡業;覺悟的時候,這個業才叫淨業,那就不是障。迷惑的時候善惡業都是障,障礙你不能出三界,障礙你不能永脫輪迴。你修積一切善業,果報在三善道;造作一切惡業,果報在三惡道,所以它都是障,一定要覺悟。覺悟的人所修的是淨業。淨業跟善惡業有什麼不一樣?剛才說過了,善惡業是迷心在造作,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這個造作善惡業,都是三界有漏的果報,這叫做「業惑障山」。
學佛要破魔、要離障,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我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不但造一切善業三輪體空是淨業,造一切惡業也是三輪體空,它也叫淨業。也許同修們聽了會奇怪,造善業沒有問題,怎麼造惡業?諸位要知道,眾生根性不相同,有的時候用善法度他,有的時候也得用惡法來度他。這五十三參裡面就有不少菩薩是用惡業度眾生的,你看我們前面念過的,勝熱婆羅門用惡法度眾生;甘露火王,那更不得了,遍行外道,都是用的逆行,都是以不善法來度眾生。所以遇到善人就善度,遇到惡人,你比他還要惡,他只好乖乖聽你的。俗話說鬼都怕惡人,你遇到那些妖魔鬼怪,你比他還要惡、還要凶狠,你就度了他。那是菩薩,他那是善法不是惡法,必須用這種手段才能夠攝受那些惡業的眾生,雖然行為是惡,心地是慈悲的,要明瞭這個意思。他也是三輪體空,所以他是修的淨業。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我們修行的榜樣。
『隨順受持一切佛教』,這裡頭特別注重這個「順」字,順難,隨緣容易,隨順難。所以十大願王,它不叫隨緣眾生,叫「恆順眾生」。中國人講孝道也講孝順,他不說孝敬,他講孝順,順難。順有大智慧,順有大忍辱、有大禪定,才能做得到。在順裡面不迷、不邪、不染,這樣才叫「受持」。「一切佛教」,這部經就是一切佛教,《大方廣佛華嚴經》。實際上這個經的題目就是一切佛教的總名稱,我們中國人把一切經稱之為「大藏經」,實際上原來的名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清涼在經題裡面就給我們講得非常的詳細。所以這是一切佛教的總名稱,因此這個經叫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經》的眷屬。好像《華嚴經》是樹根,一切經都是它的枝葉,這是根本法輪。這一句可以指這部經書,如果講到究竟指歸也可以指到《彌陀經》來說。在《彌陀經》裡面,我們看到十方諸佛讚歎,「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彌陀經》本來的經題。一切諸佛之所讚歎,換句話說,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彌陀經》,沒有一尊佛不弘揚淨土法門,沒有一尊佛不勸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經》就是一切佛教。明白這個道理了,不必再去搞其他的經論,我們曉得,一切佛教,這部《華嚴》或者一部《彌陀》統統具足了。
【行一切智無障礙道。】
這一句是這一段的總結,將你的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中國人,尤其過年,常常彼此見面祝福的「吉祥如意」,佛法裡頭就是『無障礙道』,「無障礙」就是事事如意。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個段落,說的是布施大願的深廣。
下面一段是說布施的恩惠玄微,請看經文:
【已能深入一切智流。一切法流常現在前。大願無盡。為大丈夫。住大人法。】
這個文長,我們還是一句一句的來介紹。因為有上面這樣深廣的大願,他才能夠契入,不但契入,『深入』。『一切智流』,這是佛,入佛這一流、這一類,雖然沒成佛,他已經跟佛同一類了。這個意思彷彿像淨土經裡面所講的圓證三不退,有這個意思,但是淨土經論裡頭說得明白,此地說得含蓄。『一切法流』,這都是如來果地的境界,『常現在前』。『大願無盡』,這個「大願」就本經來講,本經把它整個歸納講行門十種,文殊菩薩代表的十波羅蜜,這是《華嚴經》講菩薩的行門,歸納起來十波羅蜜;講願門,就是普賢菩薩歸納起來的十大願王。這是《華嚴經》的行願總綱領,你看位位都不離這個範圍。所以「大願無盡」就是十大願王,或者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四弘誓願也行,四弘誓願跟十大願王沒有兩樣,內容是相同的,只有開合不相同,歸納起來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一展開就是十大願王。『大丈夫』是對佛的尊稱,所以佛的十種稱號裡面有「大丈夫」。『住大人法』,「大人」也是對佛稱的。
【積集一切普門善藏。】
『普門』在本經裡面說十種,前面曾經講過。所以我們台北有十普寺,這個名稱都是《華嚴經》裡面十普而說的。
【願捨一切執著之心。不染一切世間境界。】
這兩句我們要特別的重視它。我們今天修行學佛很難有進步,原因就是放不下,這兩句話就是教我們放下。真正能放下,我們學佛功夫的進步,自己能體會得出來,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定要放下。佛法說穿了沒有別的,就是破執著而已。人我執破了就證阿羅漢果,要是以念佛人來說,就得事一心不亂;法我執破了就明心見性,就是法身大士,圓教就是初住菩薩,念佛人就是理一心不亂,可見得破執著重要。特別是在這個大經上,《彌陀經》經文雖然少,諸位要是細細的去讀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你才真正曉得那個經是不可思議,才曉得那個經的教義是究竟圓滿,為什麼?破一切執著。唯有破一切執著,這個念佛才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才能夠在一生當中生實報莊嚴土、生常寂光淨土。只要有執著存在,也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那是我執、法執都沒破,實報土是我執、法執統統破了,方便土是破我執,沒有破法執。所以要曉得,執著是我們的大病,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我們今天能斷得了嗎?斷不了。好,我今天一切都不執著了,結果還是執著,執著一個一切不執著。你看看多難,難!執著丟掉,不執著也要丟掉,實在不容易,要捨這個執著之心。
『不染一切世間境界』,世間一切境界可以接觸、可以受用,「不染」。怎麼樣在接觸、受用當中又能做到不染?這個經上五十三位菩薩與善財童子就做了榜樣給我們看。你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有,每個行業裡面做的都是最成功的、最圓滿的,他不染,他是菩薩。可是我們凡夫眼睛裡面看到他,他也是凡夫。為什麼?我們是用染心看佛菩薩,佛菩薩也染污了。佛菩薩沒有染污,我們自己染污了。佛菩薩用清淨心看眾生,眾生個個都不染污。你們想想,你什麼地方染污了?你要拿去分析分析、化驗化驗,你哪個細胞染污了?你找不到染污的所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譬如說你氣呼呼的,非常瞋恨,氣得不得了,你要是好好的冷靜下來想一想,我那個氣在哪裡?你去找找看,全身五臟六腑每個地方找一找,你那個瞋恚在哪裡?你要一找,你就發現了,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找不到。找不到,根本就沒有,你那個氣叫冤枉生的,沒有,實在是沒有。喜怒哀樂都沒有,真如本性上沒有,真如本性現出這個阿賴耶的親相分裡頭也沒有。所以佛告訴我們,這些東西叫做妄想執著。執著不是真的,假的,拿我們現在的名詞來講,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全沒有這回事實,抽象的概念,這是個錯誤,不是真實的。所以要記住,「不染一切世間境界」,學這五十三位菩薩,這五十三位士農工商都有,各行各業,你在裡頭去找一位,你從事哪個行業,你去找一位,你看看他是怎麼個修法。學佛絕不消極,佛法講精進,不但講進步,而且精益求精,怎麼會消極?怎麼會落伍?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應當要努力的。底下這兩句好:
【知諸法性猶如虛空。】
這句話是見性的話。一切法的本體不可得,『猶如虛空』,一切法的法相也不可得。《楞嚴》上說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也不可得。性相俱不可得,你在這裡面執著,那不是虛妄什麼叫虛妄?這是我們自己大大的錯了。如果一切都不執著,你立刻就得自在,你本性就恢復,智慧就現前。他讚歎我,我不生歡喜心,為什麼?真如本性裡頭沒有歡喜;他毀謗我、侮辱我,我聽了不生瞋恚心,真如本性裡頭沒有瞋恚。如果不能時時提起這個正念,我們就會被外境所轉,換句話說,被外境所染污。修行在哪裡修行?就是在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去修行。修什麼行?修不染污,這就是真正的功夫。讀佛經不被佛經染污,不要求世間法;讀佛經不要被佛經欺騙了,佛是不騙人,是你自己迷在裡頭。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誰要說如來說法,那叫謗佛,佛沒說過法。說這個話什麼意思?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佛的言語,你要體會佛的真實義,不要執著他的言語,執著他的言語那就錯了,佛實在無法可說。
有許多人不明白這個意思,讀了佛經,世間法不執著,執著佛法,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不但現在,自古以來就存在。不但佛法傳到中國來存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沒多久,你看印度就分成二十個部派。那個部派怎麼分成的?就是執著,就是被佛法染污了。所以諸位一定要覺悟,連佛法都不染污,何況其餘?你看《壇經》裡面懷讓禪師見六祖的時候,六祖就問他,你還有修行嗎?他說「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六祖就非常稱讚。修行,修證即不無,修行有,天天修行,又打坐又參禪,有,但是不染污,不被佛法染污,這個高明。我們一般人修行,修行有修行,被染污了,就沒有讓禪師底下那一句,咱們有上面一句,「修證即不無」,沒有後頭一句。我們雖然修行,被佛法染污,所以起爭論。我修淨土的,被淨土染污了,排斥禪宗、排斥密宗,排斥其他的,被染污了。如果不染污,不染污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不管見人家修什麼法,都生歡喜心,都生清淨心,他不染污,那個時候這個心量海闊天空,這真正得自在。換句話叫沒有成見,有成見就是染污,與法性不相應,不染污與法性相應。這裡面「一切世間」包括了佛法,如果沒有一切,單說世間,那是講世間法,加上一切,就是器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這就包括佛、菩薩在內。只有一切都不染污的時候,這時候才真正見性,見性成佛。所以『知諸法性猶如虛空』,性相都不染。到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菩薩可以說是真實的領悟了,禪宗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看到了。
【於彼一切諸來乞者。】
就是他在這裡修布施大會,從各方面來向他乞求的。
【生一子想。】
『一子』是獨生子,多麼的愛護。
【生父母想。】
這是尊敬。前面第一句講愛護,第二句講尊敬。
【生福田想。】
這個難得了。為什麼有一子想、有父母想?正因為這些人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福田。我們要想種福到哪裡種?就在這一切眾生分上種福。這是只有學佛的人,只有對於諸法實相徹底了解的人,他明白。我們修福到哪裡修?在一切眾生分上修。所以今天真正明瞭的人存款往哪裡存?銀行靠不住,把這些錢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叫真正的存款,永遠丟不掉的。如果不是深深明白這個道理,他沒辦法了解。其實,如果不能透徹明白這個事實真相,要真正相信因果,也能做得到,像《了凡四訓》就說得很明白,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這個福報,佛經裡面常講,你這一生所得的財富是你前生修財布施所得的福報,聰明智慧是法布施得的果報,健康長壽是無畏施的果報。今生得的果報,因是前生修的,現在福報現前,福報現前不再修,來生就沒福。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修福,修福決定不吃虧。所以有錢是福報,前生修的,現在用錢是智慧。得財容易,用錢難,大學問,大智慧。這是『生福田想』。
【生善友想。】
前面跟諸位講過,這些來的人都是自己的善友,『善友』就是老師,是佛菩薩。
【生難得想。生恩益想。】
可見得菩薩修布施波羅蜜跟我們修布施確實不一樣,人家修布施所得的是無量的功德,我們今天所修的布施只得一點人天福報而已,不能夠得到稱性的功德,理由就在此地。如果我們也想修稱性的功德,就應當依照這個來修學。這個難得是真正難得,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實實在在難得,過去雖然這些境界就在我們周圍,不認識,今天認識了,今天明瞭了,這個不容易。
【生覆護想。生堅固想。生導師想。生如來想。】
『覆護』就是我們平常人求佛菩薩保佑的意思。我今天布施給大眾,是真正保佑自己的福田,自己這個福報永遠不失掉。不肯這樣施捨,諸位要曉得,我們用財來做個比喻,財為五家共有,你要以為是你自己的,靠不住。火會燒掉,水會漂掉,在台灣還有颱風、地震,都能把你的財產給消耗掉,還有盜賊、敗家子。怎麼能保得住?想什麼樣方法都保不住,唯一能夠保得住的就是捨財,就能保住了。人生享受,大家都講享受,什麼是真正享受?給諸位說,快快樂樂是享受。一個人一生,一生都快快樂樂,這個人生沒有白過。如果有許多錢,天天在患得患失,又怕貶值,又怕倒閉,又怕怎麼,苦不堪言,苦死了。這樣的人生是苦而不樂,你想想看,這個人能算是個聰明人嗎?聰明人這一生要過得很快樂,一切無憂無慮。所以用自己的智慧,就是法布施;用自己的財物,財布施;用自己的體力,也能做到無畏布施,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這是講世間法。出世間法,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上與十方諸佛結法緣,下與一切眾生結法緣,這個多自在,這個多快樂!所得的果報那是真正不可思議,決定沒有缺乏。你能夠這樣修,你一生在財用上不會缺乏,智慧增長,煩惱減少,健康長壽,這是一個聰明人才能夠得到的。這就是「覆護」的意思。
『堅固』,就是決定不會失掉的意思。『導師』、『如來』都是指的佛。這些眾生不僅是自己的福田,是自己的善友,是自己的如來,是自己的導師,是自己的保佑者,人家對於來乞食的能夠生這樣的觀念。我們要不讀《華嚴經》,咱們怎麼想都想不到,為什麼菩薩修布施跟我們不一樣,果報不相同?人家修布施得的是稱性的功德,我們為什麼得不到?比較比較看,我們修布施的時候有沒有這個心願,有沒有這個觀念?這樣才恍然大悟!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今天時間到了,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