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二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02
請掀開經本第七百七十九面第三行,這一會是講到七地菩薩遠行地。上一次我們將善財童子在六地菩薩那邊所得的法門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就是前面這兩行文,是善財童子的心得報告。經文雖然不長,含的意思非常的圓滿。由此可知,他去參學是沒有白去,真正有東西得到。依照前面一位善友的推薦、介紹,到七地菩薩,就是「開敷一切樹華安樂主夜神」,到這個地方來參訪。所以今天這個經文,我們一看就說:
【見其身在眾寶香樹枝條樓閣之內。坐大寶樹妙藏師子之座。十千夜神前後圍遶。善財童子頂禮其足。於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行成就增長得一切智。唯願慈哀。為我宣說。】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是說善財童子見到夜神。經文,我們必須要知道它表法的義趣,這是在過去講席當中都為大家介紹的。這種教學的方法以現代的術語來講,就是藝術化的教學法,往往它是意在言外。如果是著了文字相,那真是佛就喊冤枉了。所以決定不能執著文字相,特別是這一部《華嚴經》。譬如我們要以現代考古學家的眼光,經上講福城,福城到底在哪裡,在現在什麼地方?你要去找那就糟了,沒有這個地方。善財童子是何許之人?你要去找這個人,歷史上也沒有這個人。再看五十三位善知識,有的是有這個人,有的沒有這個人,你找不到。何以這個城,善知識居住的都在南方?你看東方、西方、北方都沒有,難道善知識統統集中在南方?所以一定要懂這個意思。南是象徵光明,五行南方是屬於火,中國人講五行,古時候印度人也講五行,所以南方就是光明之方,智慧之方。那個善知識不管他住在哪裡,就叫南方,他住的地方就叫南方,他住的地方就叫福城,有福報,他有智慧、有福報。所以福城與南方就是有智慧、有福德的人居住的所在,不一定在東南西北。因此這個南方不是指方向,福城不是指某一個城市、某一個地區,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善財是誰?善財是有善根、有福德的人,這個人就叫善財。善是善根,財,有福就有財,沒有財怎麼能叫有福?所以財跟福是連起來分不了家的。就是有善根、有福德的人,這個人就叫善財。所以你也不要去找善財到底是男的、是女的,到底他是什麼地方人,不要找,你自己有善根、有福德,你就是善財。所以善財是不分男女老少的,都稱之為善財,要懂這個意思。
夜神,菩薩這個地位是確定的,譬如這個地方,遠行地菩薩,七地菩薩是確定的。七地菩薩太多太多了,凡是七地菩薩都可以用這個名稱,它是通稱,它不是某一個人的專稱。五十三位善知識統統都是這個意思,不是某一個人的專稱。所以我們自己修行到某一個地位,都可以用這個名詞。在修學過程當中,善財是通名,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個名字是任何人都可以用的,是個通名。好比我們今天講學生,從小學一直到大學,都叫學生,學生這個名稱是通用的。就好比此地講的善財,是通用的,但是他決定指的是修學一乘法。一乘在佛法裡面是真實的,正如同佛在《法華》上所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所以稱善財,決定是修一乘佛法,一佛乘,在大乘之上,這才有資格稱為善財。像我們現在還不行,現在除非是一心念佛,修淨土法門,當生往生,勉強稱得上善財。如果不是修淨土法門,沒有資格稱善財,這一點諸位要特別記住。修其他法門,要到明心見性,才有資格稱善財。唯獨淨土法門特別,因為他一生往生,往生就是成佛,一生成佛,所以他能夠稱得上是善財,真正有善根、有大福德,這是選擇這個法門來修學。
這是善財到了開敷夜神修行的處所,我們今天講道場,或者說他的住處,都可以。底下這幾行文字是描寫夜神居住的環境,環境殊勝就能夠想到人的殊勝,這是一定的道理。譬如某個人他住的環境非常幽雅,你就想到這個人一定不是個普通人,一定是有學問、有道德、有修養,這一定可以看得到的,他脫俗,與眾不同,所以看境界就曉得這個人。他在『眾寶香樹枝條樓閣之內』,他居住的房子是樓閣,至少是兩層,兩層的樓閣,四邊有樹,寶樹圍繞,樹木很多,可見得風景非常之好,環境好。他坐在『大寶樹妙藏師子之座』,「寶樹」是形容他座位質料殊勝,我們這個世間一般講沉香寶座,「座」就是座椅,這是非常好的質料,是大寶樹。
「妙藏」,我們人間就沒有了,藏是含藏。「師子之座」,師子是比喻,只要是佛菩薩的座位,不管他坐在哪裡,他那個座位就叫做師子座。比喻佛說法如同獅子吼一樣,獅子一吼,百獸腦裂,野獸一聽腿都軟了,跑都跑不動,牠有那麼大的威力。佛說法,降伏一切外道,外道是有口莫辯,這是形容他的威德,所以稱之為「師子」,他所坐的地方我們就稱為「師子座」。這個寶座必定上面有許許多多的雕塑,這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看我們中國古代,你看帝王他們的寶座,太師椅上面雕的龍、雕的鳳,雕得很多東西。但是那個它有藏,藏這個意思有,它裡頭藏著有很多的意思在裡面,不妙。為什麼不妙?它不活動。佛菩薩的師子座,它不但有很多這些裝飾品在裡面,而且這個裝飾品是活的,就像我們的電視一樣,你看裡頭人會動,這很妙。不但會動,而且能看到什麼?看到過去、現在、未來。譬如我們正在這個境界裡,我們想看看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現在裡頭;看看我們娑婆世界老家,這也現在裡頭,這才妙!是屬於這一類的事物。在過去的確很難想像,而經典裡面這些描繪,我們實在是不得不佩服,現在借重科學的昌明、發達,許多東西我們是能夠想像得到,能夠體會得到,所以比過去人對佛法理解,實在是方便太多了。換句話說,從前人比我們聰明,不藉這些科學工具他都能想像得到,那真正是了不起。
『十千夜神,前後圍遶』,這是正報的莊嚴。前面是物質環境,居住處和說他的寶座,當然莊嚴的太多太多了,舉出這兩種,這兩種很特殊。然後看到法會莊嚴,「十千夜神」,十千就是一萬,這個道場可見得菩薩說法聽眾之多,有一萬菩薩圍繞,這些夜神都是菩薩。這是他所看到的依正莊嚴。『善財童子,頂禮其足,於前合掌,而作是言』,這個幾句話是講三業恭敬。「頂禮其足」,行最敬禮,五體投地行最敬禮。像這些地方我們應當要注意,佛法是從恭敬當中得來的。恭敬絕對不是對一個人,是對什麼?對自己的佛性,這是要知道的。那個人我為什麼要對他恭敬?那你就錯了,是對你的自性恭敬,道理在這個地方。所以世出世間的教學,學生能得多少,全憑他的恭敬心,正是像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師一樣講,大家一樣在聽,有的人得利益多,有的人得利益少,甚至於有的人一點利益都得不到。緣故在哪裡?如果說是我們程度淺深不一樣,那是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學生對老師的恭敬心不一樣,這才是真實的。所以你看善財童子無論參訪哪一個,一定行最敬禮,這是表恭敬。「於前合掌」,合掌是表一心,所以內外要相應。我們現在見人曉得合掌,心裡頭還在散亂,表面上是有了,裡頭沒有。十個指頭是代表心散亂,十條心合而為一,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息掉,我就一心,合掌是代表一心。唯有一心聞法才能夠有入處,才能有個悟處,所以它表一心,這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合掌,看到別人合掌,一定要把所有的妄念統統息掉,這就是你心地裡頭合一了。「而作是言」,這是語業恭敬。你看看這一句裡頭,身、口、意三業恭敬,合掌是代表意業,五體投地頂禮是身業,而作是言是語業,三業恭敬。
『聖者』,這是對菩薩的尊稱,對菩薩、善友的尊稱。底下他所講的這個話,我們在這部經裡面看了幾百遍。凡是一句話要重複幾百遍,你就要注意,這句話一定非常重要。所以一部《華嚴經》念完之後,別的經文記不住,這個三句話一定會記得,「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這個三句話一定記得牢牢的。為什麼?重複了幾百遍,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你參訪一個善友,首先你要把你的志願說出來,人家才能知道。你向人家請教,先說明我的志願。志願是什麼?志願要成佛;換句話說,我到這來請你指導我成佛的方法,簡單明瞭。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整句是梵語,除了下面那個「心」字是中國話之外,上面統統是梵語。這個句子的翻譯法叫梵華合譯,因為前面是印度話,下面是中國話,它一句裡頭有印度話、有中國話。前面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三是正,菩提翻作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他是發的這個心,一心就是要求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個人,圓教的佛。你看天台判教判四教,藏、通、別、圓,藏教有佛,通教也有佛,別教也有佛,那只能叫正等正覺,不能叫無上。為什麼?他上頭還有,他不能叫無上,無上只有圓教佛。善財的志向很大,不但要成佛,要成圓教的佛,藏、通、別佛不稀奇,他要成圓教的佛,他發了這個心。
在此地我要特別告訴諸位同修,因為我在此地講經的時間也不長,我這次回來大概只有三個月,三月底又要出國。出國到國外期間很長,回來時間很短,可是我要把重要的東西告訴大家。在整個佛法教義裡面來說,正覺,凡是見思煩惱斷盡了,就可以稱得上正覺,所以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都可以稱之為正覺。要以圓教菩薩來講,七信位以上的就稱正覺,從初信到六信還不能稱正覺,只能稱個相似覺,相似位,不是正覺。正等正覺要見性,至少要破一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他能夠分破一品以上,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正等正覺。所以圓教就是初住菩薩,從初住到等覺都叫做正等正覺。藏教的佛還沒有到正等正覺,只是正覺的位置,藏教佛比阿羅漢高,阿羅漢等於七信位,上頭還有八信、九信、十信,所以藏教的佛還沒有到初住。通教在初住,別教在二行位,十住上面是十行,第二行位,所以統統是屬於正等正覺,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要想成就圓教的佛,依照本經教義上來看,全都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意思就說得很清楚了,你要作藏教佛、作通教佛、作別教佛,可以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行,他方世界可以,可以成這種佛,要成圓教佛就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你看到本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哪些人?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包括了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統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去成圓教佛。如果我們把這個門道要是看清楚,這部《華嚴經》給諸位說,現在就圓滿了,說來說去就是這麼一樁事情。我們今天死心塌地念這句阿彌陀佛直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你是直捷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直捷成圓教佛。別人他還要拐彎抹角,不曉得修到什麼時候,修到哪個世界,最後還是跟著普賢菩薩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這個直接就去了。你看哪個快?要懂這個道理,否則的話我們的《華嚴經》就白念了。
我跟諸位說過,我信淨土是念了《華嚴經》才相信的,才死心塌地相信,我就是看出經上所說的這個門道。我也曉得善財童子他修的什麼法門,他念阿彌陀佛,他是專念阿彌陀佛,這是我上次跟諸位講過。專修淨土法門,五十三參就是教給我們修念佛法門的方法,你一定要有這個認識。因為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現在還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還要活在這個世間,既然活在這個世間,還有許多人,還有許多事,你不能不接觸、不能不應付。應付這些人、事,就是五十三參,告訴你怎樣去應付他。每天應付這些人與事,不但不違背你修學的功夫,反而對念阿彌陀佛有大大的幫助,幫助你快速的得一心不亂,幫助你智慧增長,福慧雙修。這麼厚的一冊《四十華嚴》五十三參就是教給我們這些,所以這部經是與我們現前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修學法,它不是空談,非常的踏實。
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通常講菩提心。菩提心裡面包括了三個條件,其實這三個是一體,就是有體、有用。第一個是「直心」,在《觀無量壽經》裡面,佛稱它叫至誠心,所以直心就是至誠,誠到了極處,這個心叫直心,也就是真心,這是菩提心的本體。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一定要在生活當中用至誠心,對待任何一個人,對待任何一物,對待任何一樁事,我們都要用至誠心,決定不用妄心,你這才叫修菩薩道。如果你說他對我是假心假意,我怎麼可以對他真心?那就是說他願意墮三惡道,我為什麼不墮三惡道?這就迷惑顛倒。他迷我不迷,他墮落我不墮落,他用假心假意對我,我真心真意對他,我修我的直心,修我的至誠心,這個重要。所以諸佛菩薩對待一切眾生,決定是用真心,清淨平等,無有分別執著,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不但佛法講,連儒家也是以這個為基礎。你看在《大學》八目裡面,它也講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心。誠意就是剛才講的至誠心,直心。正心,儒家把它歸納成一條,佛法把正心開作兩條,那就是什麼?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的清淨心,這是自己享受,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保持自己心地清淨,清淨就是禪定,就是《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這是自受用,自己的享受。對待別人是大悲心,對別人慈悲,對自己清淨。所以佛法裡把它分作兩個,自己享受的,別人享受的,分作兩個,儒家把這兩個合而為一叫正心。誠意、正心,由此可知,誠意是體,正心是用,心起作用。在三種菩提心裡面講,直心是體,深心、大悲心是用,是起作用。
心發了,一定要學,就是如何來運用,把你的菩提心應用在生活上,就叫做菩薩,《四十華嚴》這部經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用心。所以善財童子就提出這個願望,第一個我已經發心了,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菩提心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生活上就叫做修行。底下就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下面『云何修行成就增長得一切智』。這個句子跟前面幾位善友有一點不相同,前面善友他提出的話是「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可是意思是一樣的,話講的不一樣,意思相同,所以底下這一句就是「云何修菩薩道」。前面跟諸位說過,所謂道是存心,存心叫做道,表現在身口事相上就叫做行,所以你裡面存心叫道。我們應該如何存心?菩提是覺,存心就是覺悟之心,就是覺而不迷,使我覺悟之心(覺心)能夠應用在生活上,對於一切人事物樣樣都能夠覺而不迷,這就叫菩薩行。可見得這個經對我們是大有用處。他在此地,這個句子也顛倒了,他第一個是問菩薩行,第二句才問菩薩道。但是,總而言之就是這麼兩個問題,千經萬論也就是討論這兩個問題。
他既然說的話不同,當然這個話裡頭也有意思,我也要把這個意思給諸位略說說。菩薩行前面說過,但是也有許多同修前頭沒聽到。所謂菩薩行就是菩薩戒,所以《華嚴經》與《梵網經》有密切關係。在整個佛法,古大德的判教,就是一乘法,一乘的經典只有三部。你看佛經這麼多,有大乘、有小乘,屬於一乘法只有三部經,第一部是《華嚴》,第二部是《法華》,第三部是《梵網》。雖然都是一乘經,《華嚴》與《法華》叫圓教一乘,《梵網》是別教一乘,又不一樣。所以同是一乘,裡頭又有差別。《華嚴經》包括了整個佛法的理論、修學的方法,以及從初發心到成佛每一個層次的境界,都說得清清楚楚。經太大了,我們現在這個精裝本是五大冊,很不容易受持,就是重心抓不到。我們現在是明白、曉得了,一個是菩薩道,一個是菩薩行,這兩樁事情非常非常重要。可是散在全經裡頭,你沒有辦法掌握。沒有辦法掌握,你就沒辦法學。
好在什麼?《梵網經》把菩薩行跟菩薩道把它歸納,歸納成兩卷,這太方便了。上卷是講菩薩心,菩薩怎麼存心;下卷是菩薩怎樣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事相,菩薩行。我們在《梵網經》裡面所看到的,上卷就是「菩薩心地」,裡面跟我們講三十心十地,因為它是一乘經典,所以它從初住講起,前面也講了十信,所以實際上它所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是五十一個位次,菩薩他們是如何用心的。《梵網經》下卷,諸位都曉得是戒律,就是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那是菩薩行。菩薩行無量無邊,十重四十八輕是綱領,每一條裡頭,如果講它的境界,都是無量無邊,那是綱領。《梵網》就是指導我們修菩薩道、學菩薩行的。這樣一來,我們讀《梵網經》就可以了,何必再要去念《華嚴經》?恐怕你拿著《梵網經》不會用。變成什麼?死在戒條裡面,那就糟了,你不會運用。我們讀了這個經你才會用,使我們能夠活活潑潑的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把我們整個的生活變成了菩薩的生活。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是菩薩心,就是菩薩道,每天一切的造作是菩薩行,現實的生活就是《華嚴經》的境界,華嚴境界變成我們實際上的生活行為,這叫真修行。如果我們修行與生活脫節,那是大錯特錯,何況這個行門它是以念佛為主。所以在《華嚴》裡面能夠體會到這層意思,這個經才真正能念得通,真正有益於現前的生活,這是我們修學大經不可以不知道的。
它第二句話,「云何修行成就增長得一切智」。行是行為,修是修正,因為我們的行為錯誤,所以才迷惑顛倒,如果能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那你就可以成就增長一切智。為什麼?因為一切智是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是本有的。譬如這個水,水它在平靜的時候像一面鏡子,它照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像一面鏡子一樣,它這個照是它本有的,不是外來的。現在這個鏡子不能照了,水不能照了,是水起了波浪。起了波浪,照的作用失掉了。它本能在不在?在,只要它不起波浪,平靜下來,它馬上就恢復了。所以照的作用是它本有的,起波浪是暫時的,暫時失掉的。起波浪是什麼?就是煩惱,就是妄想。你天天在生煩惱,天天在打妄想,就是你那個心(水)在起波浪,起波浪,本有的智慧不能現前。是不能現前,並沒有失掉。因為不能現前,雖然沒有失掉,但是你現在不得其用,等於是失掉。所以這種失叫迷失,不是真正的失掉,是因為你迷,所以才失掉。或者我們拿水來做比喻,因為它起波浪,照失掉了;它不起波浪,它立刻就恢復了。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這就好比水一樣,它照,它本有的,它不是從外面來的;「不覺本無」,好比起波浪,就是不覺本無。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貪瞋痴慢,諸位曉得這些煩惱,分別執著妄想,本來無的,本來沒有的。正如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清淨心裡頭原來沒有這個東西。本來無的我們當然可以把它斷掉,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這是我們一定要相信的。佛法裡面講信心,要從這個地方建立,建立起自己恢復自性的信心,就是恢復自己真如本性的信心,恢復真如本性就叫成佛,自己一定要有這個信心。在日常生活當中,這講到修行用功夫,如何用功夫?又要應付眼前一切人事,又要在這個境界裡面修清淨心,其實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才是成就一切智,增長一切智。你心為境界所轉,你的智就失掉了。智變成什麼?智變成識,大圓鏡智變成了阿賴耶識。所以學佛要轉識成智,我們要把我們的識變成智,把我們的第六識變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變成平等性智,第八識變成大圓鏡智,這是學佛,這是絕對正確的。可是我們今天恰恰好相反,把我們的大圓鏡變成了阿賴耶,把我們的平等性變成了末那,末那就是執著,人我執、法我執,把我們的妙觀察變成了第六意識,真是糟糕。
也許諸位要問,那你叫我一切都不分別,我不分別不就變成白痴了嗎?那你就完全搞錯了。我把這個展開給你們看看,你們沒有用分別心有沒有看清楚?明明看得清楚,你不用分別、不用執著,一念不生,你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你的見性見色性。你才起一念分別,「法師手上拿著毛巾」,好了,你馬上那個智變成識,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叫你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不用分別、不用執著,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外面境界沒有一樁不清楚。別人來問,這是什麼?這是毛巾。你也分別了?我沒有分別。你沒有分別怎麼曉得是毛巾?你叫它做毛巾,我隨你的分別而分別,不是我分別,我沒有分別。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所說的是什麼?隨你們的見解說的,他老人家一句話沒說過。《金剛經》上有明文作證,誰要說釋迦牟尼佛說法,叫謗佛。真的沒說,是隨你分別而分別,他自己本身不分別,所以說分別就是不分別。你沒有分別?對,你分別,我不分別,我沒有分別。但是對你分別跟對我不分別當中沒有障礙,無礙,分別不礙不分別,不分別又不障礙分別,這個自在。所以他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看一天到晚釋迦牟尼佛也忙得不得了,到處講經說法,身心清淨,一念沒生,一句話沒說,真正得大自在。這是佛法的生活,一生非常愉快,一點煩惱也沒有。所以他永遠住在大定當中,就是永遠住在一心不亂裡,他從來沒有亂過,從來沒有二心,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釋迦牟尼佛跟任何一個人都能相處。這個人我可以跟你相處,那個人不行,你是凡夫,你不是學佛的。學佛的,要破這一切分別執著,一切隨緣,無論跟哪個人相處,緣,隨緣,而不攀緣。那個人不能相處,我要學佛,我偏偏要跟他相處,這也用錯了。為什麼?你攀緣了,你已經落在意識裡頭去,是自然的。所以因緣聚會,不將不迎,我也不排斥他,也不迎接他,一切都順乎其自然,這就自在。一定要想,這個要離開,那個要得到,這是凡夫心,不容易入道。所謂不容易入道,簡單的講,不容易得一心,在念佛人講,不容易得一心;在學禪的人講,不容易得定,當然更不容易開悟;在密裡面講,不容易相應,這也是必須要知道的。這是講怎麼樣成就增長得一切智,這是善財童子他要求的。『唯願慈哀,為我宣說』,這是求菩薩為他開導。
底下這一段就是夜神傳授他的法門,就是教導善財童子。請看經文:
【夜神告言。善男子。我於此娑婆世界。日光已沒。蓮華覆合。諸人眾等。罷遊觀時。見其一切。若山若水。若城若野。若異國土。如是等處。種種眾生。咸悉發心。欲還所住。迷失道路。惶怖不安。我皆密護。令其無畏。為放光明。示以正道。達其處所。令免眾苦。宿夜安樂。若有眾生。病苦逼惱。於夢寐中。令其安樂。】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講安樂行。給誰安樂?是叫一切眾生得安樂。這是他菩提心裡面的他受用,他做到了。可是這個幾句話裡面,含義很深。『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日光已沒,蓮華覆合』,這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日光」、「蓮華」是誰?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出現在世間,這個世間就好比有太陽,佛以無量的智慧來照耀這個世間,指示我們的迷途。現在佛不住世,這就好比太陽下山,佛不住世;菩薩也沒有,菩薩也不住世。現在我在國外聽說不少,回到台灣來還沒幾天也聽到人家說,說是有人,也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向大家宣布他是什麼佛再來的,是什麼菩薩再來的。所以有很多人來問我,他說這個我們可不可以相信?而且相信的人還真不少。你們大家自己想一想,能不能相信?佛在經典裡面教誡弟子,決定不可以用神通作佛事,作佛事就是接引眾生,決定禁止。為什麼?魔也會現神通,魔也會冒充佛、冒充菩薩。
現在實在是根本搞得不像話,自己宣布我是什麼佛再來的,這是莫名其妙。在從前還沒有這種情形,從前是什麼?駕乩扶鸞,還不敢明說。扶鸞,這是什麼佛菩薩降壇,拿這個來騙人。現在覺得這個還不夠,要現身才行,誰是什麼佛,我就是。要這樣,真正不像話。可是眾生還真有那幫迷惑顛倒的,他真相信,真的去拜他去。有的時候他也真的有一點神通,也能知道一些過去、未來,也真曉得,所以相信的人不少。但是你要知道,你好好去念念《楞嚴經》,你看《楞嚴經》第九卷的後半卷一直到第十卷的全卷,一卷半的經文,講五十種陰魔,妖魔鬼怪,他們都可以變現佛菩薩的模樣來欺騙眾生。我看現在這個世間妖魔鬼怪太多太多了,而且勢力相當之大。可是對於佛法能夠,就是稍稍深入一點,佛與魔不難辨別,一眼就看穿了。他在你們面前敢說他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他在我面前為什麼不敢說?我認識他。所以決定不能相信。
佛菩薩、佛弟子有神通,為什麼不用神通作佛事?魔會現神通,佛用神通,魔也用神通,使一切眾生迷失了方向,佛魔不能辨別,所以佛有而不用。佛以正法教學,這個魔沒有,魔沒有法子,魔不會正法,不能用正法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從事於教學,這個魔沒有辦法。如果釋迦牟尼佛現一點神通,那魔也會變現,那搞得我們就無所適從。所以諸位要記住,佛門裡頭沒有這個例子。但是要暴露自己身分,可以,只有一種情形,說了就走,這個行,這是真的。譬如他說我是什麼菩薩再來的,說了他坐在這裡就往生、就走了,這是真的,這個你可以去向他禮拜去;如果說了他還沒死,還在,活在這個地方,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沒有這道理,這是大妄語,沒有這個道理。我們在《高僧傳》、《神僧傳》裡面看到,人家身分一露,馬上就走。
這就是現在在末法時期眾生福薄,所以妖魔鬼怪出現在世間。這些東西多了,我們就了解這個世間必定有大災難要來臨。我們在古時候歷史上所讀的,只要世間有大的動亂,必定有徵兆,就是有預兆,這個預兆都是有這些妖魔鬼怪出現,決定不是個好事情。將來大的動亂,大的災難,我想一定是核子戰爭。一旦核子戰爭爆發,這些科學家都做了推測,我們這個世界人口大概要死三分之二,大劫難!今天到處看到妖魔鬼怪擾亂正法,這就是一個先兆。
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現在就趕緊要準備,將來這個大難現前,我們要有一個好去處,有個安穩的地方去,不遭這個劫難,這才是一等的聰明人。什麼辦法?就是念佛求生淨土。諸位要問我,大概要多久的時間?我告訴諸位,三年就成就。真正用上三年工夫,我這個法門修成了,核子大戰爆發,原子彈滿天飛,你在這裡看像放煙火,很好看,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多自在!不受這個劫難之苦。再搞其他的法門,跟諸位說,三年的時間不夠,決定來不及。所以一定是放下萬緣,專心念佛。如果喜歡別的法門,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到那個地方去,一個法門都不缺,學什麼都自在,何必在這個地方吃苦頭?這是我在此地特別要奉勸諸位的。所以我今天講經,除了這一本之外,我就是講《彌陀經》,我現在講經就是這兩本,其他的我都不要,都捨棄掉了,誰喜歡誰就拿去。這個經是修淨土法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彌陀經》更不必說了,所以我經也只講這兩本,一定要放下,不然的話不得了。這就是「日光已沒,蓮華覆合」。
『諸人眾等,罷遊觀時』。這是太陽下山晚上了,大家在外面遊玩這時候都回去了,能回去好事,有些人迷了路回不去,這個麻煩。這就是比喻我們這些人回不去了,迷失道路,墮落在六道輪迴。所以這個句子是說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我們見到一切山水城野,『若異國土』,就是不是自己的國土。如果從意義上去看,包括了六道,本國土是人道,異國土是其他的道,天道、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是指這些。『如是等處,種種眾生,咸悉發心,欲還所住』。可是怎麼樣?『迷失道路,惶怖不安』。哪個地方是我們的家?哪個地方是安穩處?六道之內找不到,實實在在找不到,而頭出頭沒生死輪迴最痛苦。我們今天到人間來,短短幾十年,這個苦暫時的停一下,你就覺得很安穩,你又迷失了,又錯了方向。千經萬論,無量法門,跟諸位說,是一個迂迴的道路,淨土是個直捷的道路,能夠信得過,那是多生多劫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你一生成就。
我上次跟諸位講的史居士在洛杉磯往生,這是多少人親眼看到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這一點不假。他是一生在台中跟李老師念佛,專修念佛法門。他聽經只聽李老師講經,我到美國去的時候他聽我講經,別的這些法師們講經他都不去聽。聽經聽一家的,這不亂,一條路,不是兩條路。所以他念佛念成功了,是真正回家了。可是諸佛菩薩護念一切眾生這個心是平等的,而且是永恆無間斷的。佛菩薩雖然密護,可是你不接受,那有什麼法子?那就沒法子了。自己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接受,你才能夠成功。也有許多同學來問,既然現在有正法、有邪法,邪正怎麼辨別?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最簡單的區別,正法是叫你身心清淨,絕對不會叫你生煩惱,不會叫你起疑惑,這是正法。如果搞得你身心不安,身心惶惶,到處疑神疑鬼,這決定是邪法,那不是正法,正法叫你身心安穩。正法決定不攀緣,隨緣而不攀緣,這是正法;邪法是攀緣的,它不是隨緣的。
佛法自古以來,我們歷代高僧大德,乃至於許多道場的建立,都是隨緣的。都沒有說我今天要建個道場,要搞一個什麼計劃,要去做的,沒有。自自然然合成的,這是佛法。自然合成的,他沒有生煩惱,他沒有起心動念。像我們這個道場,自然來的。我學佛這麼多年,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我將來要建一個道場,我沒有動這個念頭。他們把這東西搞好了,一定要來找我,找得我沒法子,好,我只好接收過來。這一接收過來,一想,不對,那個所有權狀送給我,寫上我的名字,這把我拉還俗了,本來我沒有家,現在又有個家了,這還得了!出了家,現在又回家,不就還俗了嗎?所以馬上組織財團法人,立刻把它送出去,決定不能夠沾染。所以我的確很自在,我的道場,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道場。如果有一個道場,那其餘的都失掉了,你只有一個,你就失掉了。你一個都不要,盡虛空遍法界統統都是,沒有一個地方不是的。迷小就失大,這是一定的道理。
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要相信,可是這個信真難,難信之法。我在講席當中告訴諸位,我學佛三十多年,講經在講台上二十七年,我也只是才相信。你要問我怎麼相信的?我講了十幾年的《華嚴經》才相信的,《華嚴》裡面那個祕密我才把它看穿,才看出來。看出來之後,才恍然大悟,我才相信、才真信了,所以才把其他東西捨棄、放下了。這個我們也要感謝佛菩薩的密護,如果沒有佛菩薩神力加持,這個經典擺著看不出來。你們諸位要不信,自己仔細去看看,你能不能看得出來?我今天把它說破了,你一看,愈看愈有道理,你能看出來了;我要沒有說穿,你看不出來的。所以看出來之後,才真正恍然大悟。每一個眾生,不論他學佛與不學佛,都是三寶在加持,都是三寶在密護,三寶的恩德無量無邊,沒有法子報答的。
『為放光明,示以正道』。這個放光、示現就是諸佛菩薩的教誡。所以諸位千萬不要迷信,哪個講放光了,照相機上照一個人的時候放光了,這東西可以作假的,照相館裡你要放什麼光都行,我都可以給你放,現在科技太發達了,不要上當。佛當時在世放光,就是講經說法;佛滅度之後這個餘光,就是經典。我們讀誦經典依教奉行,就是佛在放光;我們能夠依照經典理論方法來做,就是示現。所以佛法沒有奇特,都在現實生活當中,這是「正道」。『達其處所』。現前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這個境界在眼前,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如如不動,那就是智慧,那就是功夫,絕不被境界所轉。境界對你有沒有好處?有好處,增長你的定慧,等於說考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經過五十三次的考驗,五十三次他都是增長智慧、增長定功,每一位善知識那裡他清清楚楚,他還是念他的阿彌陀佛,沒有被他所講的那些殊勝的法門所動搖。而那些法門他都清楚、都明瞭,你要請他講講,他都講得出來,自己還是念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受任何影響,增長一心,增長智慧。
這就是教給我們怎樣把這一句佛號念好。修這個法門與任何一個法門沒有牴觸,不但與佛法裡面一切法門沒有牴觸,與世間裡的一些外道也沒有牴觸。善修的,就是一切順逆境界裡面,佛法、世法境緣裡面,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這個裡面就是修一個不動心,就是修一個不為他影響,那你就穩穩當當成就了。如果你在這個裡面起一念,「這是正法,那是邪法」,你就錯了。法沒有邪正,你自己心裡頭有邪正,你就錯了,你的一心就破壞了,你的功夫成片也得不到了,這個吃虧上當的是自己。所以一定在一切境界裡頭不分別、不執著,別人問,隨順他的境界來解答,自己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這才叫正法,才叫正道。
『令免眾苦,宿夜安樂』。這個比喻就是指我們現前,我們現前是在昏暗,好比現在人講黑暗時代,在黑暗的時代裡面也能得到安樂,就是佛菩薩不住世的這個時代,我們能夠得到安樂。另外一種,這就是罪障比較重的,他有病苦。『若有眾生,病苦逼惱』,這是業障比較重的。業障有兩種,一種是身病,一種是心病,這個兩種都是麻煩事情。但是這個兩種都能夠得到最好的治療,都可以治得好,問題就是你肯不肯相信,你要肯相信,在佛法裡頭沒有治不好的病。首先你要有信心,你沒有信心就沒法子。怎樣治好?消除業障,業障消除,病苦就沒有了。無論是生理的病、心理的病、冤業的病,就是冤家對頭,冤鬼纏到身上來,那也是麻煩事情,還有宿業的病,真正把業障消除,身心能夠得到健康,甚至於殘廢能夠得到恢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你一定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