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二十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20

  請掀開經本八百頁,第五行:

  【哀哉眾生。長時漂溺一切世界生死大海。我當云何為作船筏。而普運度。令其得入一切智海。】

  這一句是悲憫眾生長時間在六道輪迴,把輪迴比作苦海,因果循環就猶如『漂溺』。這樁事情我們一般人不能夠覺察,所以生生世世都沒有一個求出離的願心。縱然有些人在這個世間吃盡了苦頭,甚至於不願意再活下去。我們曉得這個世界自殺的人很多,自殺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自殺之後比生前還要苦,苦上加苦。為什麼?眾生在這個世間是受業力支配,超不出因果的定律。你前生造善業,這一生享受福報;前生造惡業,這一生一定要受苦果。哪有說是不願意受苦果就能夠得解脫的?以為死了就是解脫了,這是個錯誤的觀念。真正明白人他就曉得,死了就不得了,這麻煩大了。經上常常給我們說,人死了之後,四十九天又要去投胎了,又要去輪迴了。所以我們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不曉得有多少次,可見得這個問題實實在在的嚴重。我們當中也有聰明人,聰明人希望我們能夠超越輪迴,不再受生死的苦惱,聰明人想得到,所以有許多的宗教出現在世間。這些宗教是不是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能解決,佛就不會到世間來,佛也不會在這裡感嘆『哀哉眾生』,也不會這樣感嘆。

  而實在的說,所有的宗教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宗教教我們修行,目的都在天堂,殊不知天堂還是在三界之內,依然免不了輪迴,所以說那個果報不是究竟的,不是徹底的。因此佛看到這個情形才出現在世間,幫助一些有志了生死出輪迴的人。佛給我們講了許多的道理,許多的事實,許多的方法,都是勸勉我們要發心超越生死苦海。可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因此佛給我們說了許多的法門。這些法門就好比是船筏,普遍的來運載、來度我們這些眾生。這些方法當然都好,不能說方法不好,不好佛也不說了,方法都好。這些方法適不適合我們自己的根性,適不適合我們當前生活的環境,這的確是有差別。如果這個法門不適合,我們修起來就感覺到困難,就不容易成就;如果這個法門適合自己的根性,與自己實際生活不相妨礙,這個法門我們修學起來就覺得容易,當然成功的把握就多了。

  在本經前面一會,我們這部經是第九會,前面第八會講的是「離世間品」,也是一品經,第八會只有一品經,那是講修行的方法。這部經清涼大師把它分作四大部分,信、解、行、證,第八會是講行。在行門裡面,經上講了兩千多個法門,這些法門都是幫助我們出離三界六道。我們在末會,就是這一會,這一會的經長,我們現在這個精裝本這麼厚一本,就這一會,第九會。在八十卷經文裡面,這一部分叫「入法界品」,但是《四十華嚴》它的名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是它完全的品題。不思議境界就是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跟八十卷經所翻譯的意思完全相同。但是八十卷的品題「入法界」,就是入一真法界,用什麼方法來入?沒說。而這個題目裡面說得很清楚,「普賢行願」。法界是所入,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我們從末後這一品經,這是完全講證果,信解行證,最後一部分講證果。

  在這一卷經裡面,就是這一品經裡面,這一品是四十卷,我們非常明顯的看出來,他在兩千個法門裡面採取的是念佛法門,採取這個法門,而且是以善財童子做為一個修行的榜樣。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學生,文殊菩薩本人就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他的學生當然也是修淨土的。在五十三位善知識當中我們得到一個很大的啟示,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大菩薩,法身大士,他們每個人修學的法門都不相同。這五十三個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有。善知識對善財的開示,我們讀了以後確實得到很大的受用,能夠對治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無明習氣。我們有很多毛病,讀了之後自己能夠反省、能夠覺察,能夠改過自新,這就是受用之處。但是最大的受用,啟發我們念佛的信心,激勵往生的大願,這是這部經終極的目標。

  此地講的船筏,念佛求生淨土是真正的寶筏。這個法門下手容易,其成就不可思議,實實在在是難信之法,多少人在一生當中當面錯過,那是實實在在的可惜。真正能信得過,肯願、肯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不是一生成佛,成的是圓教究竟佛果。所以歷代的一些高僧大德常常說,《華嚴經》裡面講一生成佛就是善財給我們做的榜樣,所有經論裡面沒有給我們講到一生成佛,《華嚴》善財一生成佛,他是即身成佛。他怎麼成的呢?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才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給我們一個不尋常的啟示,我們自己要覺悟。尤其是生活在這個時代,除了念佛法門之外,諸位想想,你還有什麼好的方法?這句佛號要怎樣念得好、念得有力量,這是我們當前唯一的一樁大問題。你這個佛號要念不好,念的不得力,還是去不了。

  佛法不欺騙人,你如果用其他的法門來比較比較,佛法一定要斷煩惱,這是第一步,不斷煩惱而能成就的沒有這個事情,理上講不通,事實上更辦不到。你這個貪瞋痴慢,許多不良的習氣,你用什麼方法把它斷掉?固然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你試試看哪個方法最有效。念佛要怎麼個念法?煩惱習氣一現行,立刻就要把它換成佛號,他用這個方法。不管是什麼念頭,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一概不要去理會,念頭一起來,立刻換成佛號,要這樣念法才行,這樣念法才能夠伏煩惱。煩惱伏住了,這就叫功夫成片,這樣才能往生。你這句佛號伏不住煩惱,你念得再多也是枉然,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定要把煩惱習氣伏住,我們的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都用這句佛號把它取而代之,這叫念佛,這個叫做功夫,這叫做得力了,這才是度眾生的寶筏。

  『令其得入一切智海』,「一切智海」是如來的果海,這才叫究竟的度脫。不是說像一般宗教,它把你從人道度到天道,升了一級,不究竟。佛法要將我們從現在的生死苦海裡度到究竟佛果,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佛法這些經論、法門,我們要知道選擇,要知道取捨。選對了我們很快就成就,選得不對,那要吃很多的苦頭,要浪費很多的時間。假如我們壽命長,還來得及,萬一不幸短命,那就很可惜,很冤枉。再看下面一句:

  【哀哉眾生。諸根剛強。遠離調御無上大師。一切世間無能調者。我當云何而為調御。令其成熟一切善根。具足如來大威神力。】

  這一段的意思也是感嘆我們世間人,正如同《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個性太強,成見太深,先入為主,這就很不好教化。所以真正的善知識他願意教什麼人?願意教那個從來沒有接受過佛法的,沒看過經的,沒聽過佛法的,他發心學佛,真正善知識願意教這個人。如果你已經聽了不少經,也看了不少佛書,你要去找他跟他學,他不願意教。絕對不是他不慈悲,而是他沒有辦法教,你有許多知見、成見,所知障,他跟你講正法你會提出反駁,會跟他抬槓,不相信,這個沒法子。所以往往對你客氣一番,恭維一番,你去學你的,實在講幫不上忙。這些事與理我們都要明瞭。剛強難化,很不容易調御。這裡講『遠離調御無上大師』,「調御無上大師」就是佛,我們離佛太遠太遠了。這個地方講的遠,實在說不是我們去釋迦牟尼佛已經三千年了,這實在是太遠了,如果我們的心真誠、心清淨,佛雖然三千年前滅度了,依然是心心相印,去佛不遠。而是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與佛是背道而馳,這個就遠了,這就是遠離。一切經論裡面,講到原理原則沒有兩樣,講到善巧方便個個不相同,所以才有無量的法門。在這一品裡面,我們就很顯然的看出五十三位善知識各人修一個法門,至少在這裡你看到五十三種不同的行法。《楞嚴經》上二十五種不同的修行法,二十五圓通章。會修的門門第一,沒有第二,個個成功,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會修的,那就麻煩了。

  什麼叫會修、什麼叫不會修?我們不能往細處說,細處說太繁了,我們講原則,原則是共同的。會修的,就是這個法門我拿來用的時候決定能夠伏煩惱,煩惱一天比一天少,就是分別執著妄想一天比一天少,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就是會修。如果不是這個情形,我修這個法門愈修愈煩惱,愈修妄念愈多,那你就學錯了。禪、教、密、律、淨總離不開這個大原則。我參禪,我能夠斷煩惱,我能夠長智慧,這個禪就可以繼續參下去,就得力;我念佛,聲聲佛號能夠伏住分別妄想,你這個佛號就很得力,你也應當繼續念下去。諸位要是知道這個原理原則,你就能夠省察我自己走這個路得力不得力。如果說是煩惱不能斷,分別執著比以前還更厲害,那這條路已經走錯了。這些都是屬於調御,調就是調心,使我們這個心能夠順著法性把它調理過來;御就是控制,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云何降伏其心」,降伏就是御、就是控制。怎麼樣能夠克服你的煩惱,能夠控制你的妄想,這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看到這些眾生有這些現象,這些現象是生死輪迴的根本。輪迴是自己製造的,不是別人給我們建立的,自作自受。

  菩薩看到這些眾生迷惑顛倒,生起了悲憫之心,說『我當云何而為調御』,這是問題提出來了。『令其成熟一切善根』,這是目標,希望眾生回頭,能夠成熟一切善根。『具足如來大威神力』,這樣才能出離,沒有如來大威神力我們出不去。如來大威神力從哪來?我們要求佛保佑,求佛加被,佛在哪裡?佛在哪裡都找不到,你叫哪個佛來保佑你?諸位一定要曉得,佛就是自性覺,佛不在外面。自性迷了就是眾生,自性覺了就是佛;自性邪了就是魔,自性正了就是佛。佛法教我們修學的是自性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迷的標準是什麼?一切經論裡頭都是給我們發明標準的,什麼樣子是覺,什麼樣子是迷,什麼樣子是邪,什麼樣子是正,經論裡給我們講這些標準。自性覺正淨就是「具足如來大威神力」,不但能超越六道,簡直就是超越了十法界,住一真法界了。但是覺正淨的修學是要以善根為基礎,所以前面講「令其成熟一切善根」。這是在經典裡面不知道講了多少遍!多不多?不多。為什麼不多?咱們沒做到。說到善根諸位應該耳熟,一提你就會答得上來,不貪、不瞋、不痴,你哪一條做到了?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你能不貪、不瞋、不痴嗎?世間法。出世間法,我學念佛法門,看到學密的就討厭,行嗎?不行。看到那個人念佛我就歡喜,看到那個人學密我就討厭,你們想想這個能上軌道嗎?功夫能得力嗎?一點功夫都沒有,伏不住煩惱。要在境界裡面不痴,就是樣樣清楚、樣樣明瞭,順自己意思不起貪心,決定沒有貪愛;違逆自己意思的,決定沒有瞋恚,這叫善根。

  所以一切法是以三善根為基礎,我們如果連三善根都做不到,修什麼法門只可以說那是世間善法而已,就是修的六度萬行也是世間善法,嚴持戒律還是人天福報。為什麼?戒律精嚴,你還是不能斷貪瞋痴。譬如說看到持戒的,你心裡很歡喜;看到破戒的,你一肚子不高興,這個不行。境界一現前,你心裡就分別、就執著、就起妄想,這有什麼用處?到幾時,心像一面鏡子,照得清清楚楚,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妄想!所以成熟的菩薩,那個心咱們叫它做大圓鏡智,他那個心像一面鏡子一樣。鏡子它一切都照,照得清楚,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叫大定,首楞嚴大定,這就叫一心不亂。境界風稍稍動一下,心就亂了,這沒功夫,這不能往生。所以萬修萬人去也不是簡單的事情,不是說你每天念幾句佛號你將來就能往生,這靠不住。你一定要把這句佛號念得能夠控制你的妄念,這樣才能往生。所以修行人在哪裡修?在一切環境裡面修,順境、逆境都是自己修行的道場。每天時時刻刻在境界裡頭練心,練什麼?我看得清楚,我聽得明白,我不起貪瞋痴,先訓練這個。貪瞋痴一起來怎麼辦?趕緊用阿彌陀佛把它取代,貪的念頭才生,換成阿彌陀佛,決定不叫貪念繼續增長,這就叫功夫,這就叫會念佛,這個就是調御自己的心性。

  除了這三善根之外,還要精進,精進是菩薩善根。精進的意思就是說在無量法門裡面你選一個法門,這叫精;努力的修學不退轉,這是進步。你要同時學二個法門、三個法門、四個法門,雖然天天有進步,不精,你摻雜著在裡頭。進而不精也是不容易成就,也是有障礙。所以一定要精進,要一門深入。這一門成功了,給諸位說,一切都成了。佛法的修學,絕對不像世間法。世間法你念大學,你念一個科系,你念畢業了,別的科系你一無所知,你不懂。佛法不然,佛法你這一科,你把它念畢業了,其餘的一切都通了、都明白了,這個很妙!我們看《壇經》,六祖參禪成功了,他真是一門深入,他成功了。成功之後他教也通了,你看無盡藏比丘尼問他《涅槃經》,《涅槃經》是教,他也沒學過,無盡藏比丘尼把這個經念一遍,他就能跟她講一遍,《涅槃經》他通了。法達禪師問《法華經》,他叫法達禪師把《法華經》拿來從頭到尾念一遍給他聽,「方便品」念完,他就叫他不要念了,這部經我全都知道了。還有一個智通法師問唯識裡面的八識,就是八識四智,你看看六祖用偈頌,兩首偈子講得多清楚、多明白。他法相也通了,唯識也通了,正是古人所說「一經通,一切經通」,沒有一樣不通達的。不但出世間法通了,世間法也通達了,這個真正是妙不可言,世間法也通達了。

  所以佛法的修學跟世間法不一樣,我們要認識、要努力,它修學的樞紐就是在斷煩惱,恢復你的清淨心。正因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真心流露,恢復了自性清淨光明,那哪一法不曉得?法法都是你清淨心裡流出來的。諸佛如來的清淨心流出來,今天你的心也清淨,跟佛的心沒有兩樣,從佛心裡流出來跟自性流出來是一樣的。所以他能夠一切通達,不學就懂了,無師智、自然智,不學就會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佛法教給我們修學,那是真的從根本修,從根源處去學去。這是在這一句裡面也是這樣教給我們,必須得成熟一切善根,然後才能具足如來大威神力。

  【哀哉眾生。猶如盲瞽。不見正道。隨逐邪徑。我當云何開其慧眼。而為引導。令其得入一切智門。】

  這是悲憫眾生沒有正知正見,好比眼睛瞎了一樣,不能辨別邪正是非。從這個意思裡面來看,這都是指的修行人選錯了法門,他是有真心想學道,都是非常善良之人,想學道,想了生死,想出離生死輪迴,但是不能辨別邪正,走到一條錯誤的路上去了,叫『不見正道』。佛在世,印度宗教學術就很發達,像我們中國春秋時代,諸子百家都出現在那個時代,印度佛陀出現的時候也是如此,經上給我們講有九十六種外道。說外道不是罵人的,也不是輕視人的,諸位要曉得為什麼叫他外道?心外求法,這就稱之外道,那一切的宗教全是心外求法。至於佛門裡面也有外道,誰是外道?我們想想自己是不是?很可能我們自己就是外道,我們向心外求法,這就是外道。這種外道在佛門裡頭有個術語,叫「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跟佛門以外的外道實在講沒什麼兩樣,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學叫內學,佛經叫內典。內是什麼?從內心深處去求,我們求佛、求法都要向自性深處去求。

  所以你一開始學佛,老師就傳授你學佛的總綱領,就是三皈依,三皈依是修學的總綱領。三皈依說的是自皈依,皈依誰?皈依自己,不是叫你皈依別人。自皈依佛,是皈依你自性覺,沒有叫你皈依外面的佛;自皈依法,是皈依你自性正;自皈依僧,沒有叫你皈依外頭的出家人,僧就是清淨心,皈依自性淨。給你講得清清楚楚,你偏偏要,皈依佛是什麼?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哪裡?皈依法,法是佛講的那些經典;皈依僧,那哪一個出家人是我師父。全都搞錯了,這就叫外道,心外求法,搞錯了。因此你修行多少年都不得力,每一年功夫沒有進展,甚至於是一年不如一年,這也是真的。怎麼說一年不如一年?一年比一年老,這個麻煩大了。你真正能把握這個綱領,這是學佛。

  剛才講了,不管用什麼法門,用禪也好,持咒也好,念佛也好,持戒也好,讀經也好,不管用什麼法門,這些法門都是幫助我們覺而不迷。我們在生活當中待人接物覺而不迷,這就是皈依佛。我以前迷惑顛倒,現在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我依自性覺,這就是皈依自性佛,佛就是覺。從一切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這叫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從邪知見裡頭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是佛明明給你講的,正知正見是自性正,經典正於我們不相干,要把自性的正知正見、自性的正大光明顯露出來,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你不要看到那個出家人他沒有做到,那是外頭,不是叫你皈依外面那個出家人,皈依自性清淨,我自己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所以三皈依叫三自皈,這是個具足的講法,講三皈依那是省略,把那個「自」字省掉了,應當是三自皈。你看《華嚴經.淨行品》裡面,這個三自皈是「淨行品」裡面的,一入佛門首先就是傳法,就把修行的總綱領、總的方向、大原則傳授給你。你修什麼?就修這個,你能夠這樣修,這就如法,這樣就不錯。如果不如法,那你就走了邪徑,就走錯路了。沒有學佛的人走到錯路上,那難怪!這是他沒有這個福分,沒有這個緣分,他沒有遇到佛法,沒有遇到正法。我們是有這個因緣,已經入佛門,還走上錯路,那是很冤枉。但是這種冤枉人是大有人在,因此他的修學不得力。如果你走上正道,修學確實得力,連你自己都能感覺得出來,我一年一年境界不一樣。不但一年一年不一樣,月月都不一樣,你要更精進,你會覺得每個星期都不一樣。那你這個修學怎麼不會法喜充滿?真的法喜充滿。天天有進步,天天有悟處,煩惱天天少,智慧天天長,這是如法的,這是個正常的現象。確實符合佛法所講的離苦得樂,每天都離苦,每天都得樂,離苦,一天比一天離的多;得樂,一天比一天得的多,這樣學佛就上軌道了,這就如法。如其不然,我們自己就要認真的反省,是不是走錯路了?

  我們看到走錯路的人怎麼辦?要幫助他,要指他一條明路,這就是『開其慧眼,而為引導』,我們有這個義務去幫助他。他能接受那他就回頭了,從邪徑回入正道;他不能接受我們也不要勉強他,勉強就自生煩惱,那就錯了。不要勉強人,各人有各人的因緣,因緣沒成熟決定勉強不得。但是我們給他說一遍,至少他阿賴耶識裡頭有這麼個印象,以後錯路走多了,虧吃多了,當上多了,也許他會回頭,他阿賴耶識裡頭有這個種子在,他慢慢能想通這個道理。目的是『令其得入一切智門』,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這是如來果地,究竟果地。末後一句是總結:

  【時彼大王興此十種大悲之心。】

  這個大王看到這些苦難的眾生能發這個大悲心。我們前面講的時候曾經提示過同修,經上講的那些眾生在濁世裡遭遇到這個苦難,確實跟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眾生非常相像。我們今天世界眾生所遭受的苦難非常的嚴重,我們說發了菩提心,發心學佛了,我們有沒有像這位大王起了這些念頭,救度一切眾生,我們有沒有興起這個念頭?展開經本對照我們自己的心行,人家遇到這個境界能發心,發這麼大的心,這樣圓滿的心。如果我們今天看到這些眾生也能發這樣的心,這個路就走對了,也就入了菩薩的境界。如果沒有發這個心,看到當前苦難的眾生依舊麻木不仁,我們不是在學佛,我們還是迷惑顛倒。心發了,發了就要做。怎麼個做法?底下有很長的一段經文。這些經文好懂,念念就可以了。他這個做法都是講的布施。請看經文:

  【作是語已。】

  這是接前面,總結前面的。

  【即於王都。】

  就在他的都城,他是國王的身分。

  【大眾之中。擊鼓宣令。咸使聞知。】

  這就是宣布他的政令,讓全國的老百姓都知道,國王要救度這些苦難的眾生。

  【我今普施一切眾生。隨有所須。悉令充足。】

  這個四句是他行動的總綱領,他要行大布施,眾生有缺乏的他都能夠幫助他們充足。

  【即時頒下閻浮提內大小諸城。及諸聚落。】

  先是城市,『聚落』就是村鎮、鄉鎮。

  【悉開庫藏。出種種物。】

  這就是國家的國庫,把國庫打開,所收藏的錢糧、財物拿出來救濟眾生。

  【置四衢道。】

  『衢』就是交通方便的道路口。

  【所謂金銀琉璃摩尼等寶。】

  這是財寶、寶物。

  【衣服飲食華香鬘蓋。塗香末香種種瓔珞。】

  這些是衣食,生活資生之具。

  【宮殿屋宅牀榻敷具。一切資財無不備足。】

  這是樣樣都有,隨大眾的需要來供給、來布施。

  【建大光明摩尼寶幢。其光觸身。悉使安隱。滅除黑暗。開發照明。隨心所欲。皆悉圓滿。】

  這一段話是從比喻方面來說的,比喻什麼?教化、教育,要開啟眾生的智慧,要教他技能,這才叫真正的救濟。如果單單以財物來救濟他,財物用得盡,用完了怎麼辦?必須要叫他破迷開悟,增長他的技能,這是這個意思。『光明摩尼寶幢』就是教學,他智慧開了,有了技能,他身心就安穩。『黑暗』就是迷惑、就是憂慮。這個時候他不迷,他也不憂,他也不慮,身心自在,身心安穩,然後才能做到『隨心所欲,皆悉圓滿』。所以諸位要曉得,財只能救急,不能救貧,教能救貧,教學能救貧困,要懂這個意思。單有財施沒有法施,教學是法布施,沒有法施那不圓滿,這個施後來還是會有麻煩,可見得法布施的重要。佛在一切經典裡面常常給我們做比較,財布施不如法布施的功德,道理就在此地。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給人家講四句偈,四句偈他能開智慧,他能夠破迷開悟,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能叫他開悟,所以財施比不上法施。這位大王是財法都布施,功德圓滿。

  【又復隨化種種身形。一切承事供養恭敬一切眾生。】

  這是非常之難得,慈心、憐憫心、恭敬心,這是修無量無邊的福報。

  【亦施一切病緣湯藥活命資具。】

  這是對於生病的眾生,有病苦的眾生,特別去照顧他、去幫助他。

  【種種寶器盛眾雜寶。所謂金剛器中盛種種香。寶香器中盛種種衣。摩尼妙寶莊校嚴飾。】

  『莊』是莊嚴,『校』是比較。

  【輦輿車乘。眾寶瓔珞。寶帳寶網周圍垂覆。建立種種高勝妙幢。如是一切資生之物。悉開庫藏而以給施。】

  這個大王非常慷慨,他不吝嗇。這些話都是教我們的,我們如果要想得財富、得智慧、得健康長壽,就要這樣子學法。人在這個世間,什麼叫最大的福報?健康長壽、身心愉快是第一福報。如果有財富,天天躺在病床上,試問問那個財富要給你,你要不要?每天二十四小時三班護士來照顧,你願不願意要?這樣的人很多,統統都是有錢的大財主,他們害了這種病,一病就病十幾年,一口氣不斷,一年不知道花多少醫藥費。這種病決定不是窮人生的,窮人病不起。家親眷屬也煩透了,真是求生不得生,求死不得死。你要從因果上說,他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就是他有福報沒享盡,他那個錢沒有花光,他要把它花光,那是他自己命裡頭的財,他不花光他不能走,行動不方便,躺在病床上花,確實如此。有些家親眷屬來問我,我跟他講他又不相信。我教他什麼?把那個醫藥費統統捐出來做慈善事業,他錢就一下花光了。一下花光就有兩種情形,一個就是病好了,一個就是馬上死了,花光了。講了他不相信,他家裡人不肯做,那就沒有法子,那就讓他在病床上慢慢花。什麼樣的事情都有前因後果。

  所以讀了佛經事理就通達、就明白,曉得自己應該怎麼樣去做。病,不好受!怎麼樣叫自己不害病?把自己害病的醫藥費統統捐出去。捐出去之後怎麼樣?自己當然不能害病,沒錢,沒醫藥費了,不能病了。你有一筆醫藥費存在那個地方,這是做醫藥費的,怎麼不害病?留了一筆費用放在那裡,不病不能用,要用它只好生病。所以應當把醫藥費布施掉,這個好,別留著自己用。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要認真的去學習、去修學。不要怕自己將來沒飯吃、沒衣服穿、沒有人照顧,別怕這個,你要是肯慷慨的布施,你的福報就大了。經上一再告訴我們,我們要相信,我們捨財,我們的財用決定不缺乏;我們肯教導別人,我們的智慧一定天天增長,法布施;我們處處能夠解決別人的困難,使他身心安穩,沒有恐懼,我們自己果報就得健康長壽,雖然年老了,照顧的人多得是。你要不肯這樣做,兒女再多,不見得孝順你,到時候靠不住。

  你看台中李老師,他一個兒女也沒有,他活到九十七歲,那麼大年歲,你看照顧的人多少?太多太多了,個個都孝順,真難得。你看往生的時候,日夜給他念佛,念四十九天。我去看了一下,多少人?至少有六百人。哪一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那些人去念佛都是自動去的,沒有一個人打電話「你來」,沒有人通知,都是自發自動去的,日夜不停,四十九天。人到這來了,看到那裡有幾個人走了,空了位子,他馬上就補進去;這裡人走了,那裡又有人補進來,四十九天不間斷,保持到五、六百人,這種莊嚴我過去沒見過。在台灣這麼多年,出家、在家的都沒有這種瑞相,我看到那真正叫瑞相,實在是難得。所以一定要肯布施。

  李老師一生,他自己一點薪水統統布施掉,生活很清苦。我在民國四十七、八年的時候親近他,那時候他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六十塊錢,一天兩塊錢,他老人家日中一食,他吃一餐。我那個時候跟他學,也想學他那個樣子,也學日中一食,可是我吃得比他多,一定要三塊錢,一個月沒有九十塊錢一點辦法都沒有,最低限度一天要三塊錢,吃一餐。我吃到第八個月才告訴他。過那樣清苦的生活,他不是沒有收入,他收入也不少,全都布施掉了。衣服,我認識他三十多年,沒有聽說他做一件新衣服,沒聽說,全都穿的是舊衣服,一件中山裝穿了四、五十年。他沒有享受,全布施掉了。天天教學,講佛經、講四書、講古文,天天在教學。在學校裡教學,那個薪水拿出來也是做慈善事業,他自己一點都不要。他會看病,他的醫道相當高明,同修當中生病都找他,無畏布施,所以他老人家一生真是健康長壽。三種布施,三種果報,我們都看得清清楚楚。

  晚年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還是什麼?慈悲。所以我覺得李老師慈悲實在太過分了,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人家做的麵食給他吃,他知道不好,不乾淨、不衛生,他知道。知道怎麼樣?人家做好送給他吃,他還要當人家的面歡歡喜喜的吃,「你這個很好」,叫人家心裡歡喜。這個沒有必要,這樣中毒的,不是不知道。他病了以後我去看他,他說我曉得那個東西不好,不好意思不吃。不好意思,這個是麻煩事情。所以我們去見他,他一再交待我們吃東西要小心,而且告訴我們絕對不要到館子裡去吃。現在偶爾也有人請我到館子,這也是不得已,礙於情面,還好沒中毒。這是他老人家交代的,決定不要到館子,館子東西都不乾淨。你要到館子裡面廚房去看看,你就吃不下去了,端出來是滿好看,廚房裡一看,真的你就不敢吃了。所以吃東西要小心、要謹慎,一定要講求衛生。

  下面這個布施就更不得了,這是內財布施。

  【亦施一切村營城邑。】

  這就是連官爵、地位都能夠施捨。

  【山澤林藪。】

  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不動產,山林、田地。

  【妻子眷屬。及以王位。】

  這還都是些外財。底下是:

  【頭目耳鼻。脣舌牙齒。手足皮肉。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脂膏筋脈。一切肢分。內外所有。悉皆能捨。】

  連內財也布施了。像今天有很多人捐眼角膜,這都是內財布施;捐腎的,這也是內財布施。沒有一樣不能施捨,只要是利益眾生,樣樣都能捨。內財之捨裡頭有兩個意思,一個就是自己這個身分,別人需要,有用處,自己能捨;另外還有一個意思,以我們這個身體供給承事服務於大眾,這也是內財的布施。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的體力、用我們的技能為大眾謀幸福,而不求報酬,這就是內財的布施。所以內財布施裡頭有兩個意思,一定要懂得。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