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十三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13

  第七百九十面,倒數第三行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爾時開敷一切樹華安樂主夜神。欲重明此義。觀察三世如來境界而說偈言。】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章經開敷夜神是代表七地菩薩,我們因為時間上的關係,上次沒有能把這章講完,只講了一個開頭,現在當中停了八個月,要是接很不容易把它接上,何況還有一些同修大概是第一次來聽的,因此我們把前面的大意必須要略說一說。七地,凡是逢到七都是代表慈悲。我們在前面第七迴向,善財童子的善知識是觀世音菩薩,現在七地也是表大悲。七地菩薩前面一番開示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十四心、十二能,這正是我們前面這一段經文。

  修行在綱領上講都是十波羅蜜,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通常我們講的六度,六波羅蜜。在《華嚴經》裡面將六度裡面的般若波羅蜜又展開為五度,那就是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後面這四種都叫做後得智,全是屬於智慧。第七就是方便波羅蜜,第八是講願,第九是講力,殊勝的能力,第十是講智。所以那個智跟般若的智不一樣,般若是根本智,後面這四種都屬於權智,權巧方便。我們初學也是從這下手,在菩薩次第裡面,像十信位的菩薩,從初信到十信也是修的這個,十信位再往上去,十住位的菩薩還是修的這個,乃至於十迴向,現在我們講到的十地,都是修這個,離不開這十波羅蜜。就像學校裡念書那個科目一樣,我們念初中的時候就念國文,高中還有國文,大學還是有國文,研究所裡面也有國文,雖然都是國文這一科,深度不相同,諸位明白這個意思就好。所以綱目只有十條,淺深次第不一樣。到這個地方當然是等於研究所,登了地,所以他的境界要求跟前面就不相同。這種境界的菩薩,我們普通人是很難理解的。

  現在佛教裡面盛行密宗,密宗確實是佛法裡面的一個宗派,但是在我的感覺之中,恐怕現在全世界的人都沒有資格學密,這是我所感觸到的。我自己學佛第一個老師就是密宗的上師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我的佛學基礎是從他那裡奠定的。密宗要到什麼時候才有資格學?這是七地菩薩還不夠格,到八地菩薩才夠格,八地是不動地。我們要問問,今天有幾個人到這樣的境界?如果不能到這個境界就學它,不但沒有好處,恐怕要造許多的罪業,造了罪業自己還不曉得,這非常的冤枉!

  我今年在洛杉磯,洛杉磯有一位夏居士(夏荊山居士),在美國看風水非常有名,連雷根總統都請他去看。可是雷根現在遭了麻煩,不曉得是不是風水上有了問題。又正好遇著台灣廣欽法師往生,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在洛杉磯還有一位居士在當地往生的,預知時至,他是去年十二月間往生的。我到洛杉磯去的時候,他往生剛好一個星期,做頭七。於是夏居士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念佛的這些人往生自己都曉得,預知時至,走得這麼樣的安詳,走得這麼自在,說走就走了。在洛杉磯往生的這位居士,沒有生病,走的前一天告訴他太太說他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太太說他胡說八道,人好好的,沒有病。果然到第二天上午十一點二十分就走了。其實這個居士一個多月之前就準備後事了,無疾而終。他是佛門的老居士,這些年來信仰密宗,也學密,拜了幾個金剛上師,常常到印度、到尼泊爾去求法。他告訴我,他說密宗這些喇嘛、活佛、法王走的時候非常痛苦,都是得的癌症,苦不堪言,這樣走了,好像境界還不如念佛的人走得這麼自在。他說這是什麼緣故?這個話來問我,我也不好說,說了要得罪人,這些喇嘛、法王在國際上地位都很高,我們講了會得罪人。所以我只好說,大概是那些法王、喇嘛們福報享盡了,念佛人一生都省吃儉用,都沒有享過福,臨命終時福報現前。我只能這樣回答他,他聽了聽也覺得很有道理。除這個之外還能講什麼?這些話諸位都要細細去體會,許多話不能明說,我在這個地方講,全世界的人都聽,這個錄音帶馬上就出去了。

  連我的老師章嘉大師都告訴我密不容易。我跟他三年,他教我學顯教,而且叫我從戒律上扎根基,密宗傳了一個咒跟我結緣,叫我去念。我也念了幾年,現在念阿彌陀佛了。他老人家是非常的慈悲,是一個真正通達教理的人。像這樣的菩薩,如果我們想想他講的這個十四心,還要得到三寶神力的加持,自己確實不被外面境界所動搖。我們今天外頭小小的境界,風一吹心就受不了,就會動搖。這個境界是菩薩地,而且是登地的菩薩,不是三賢菩薩位,都不能動搖,這時候才有資格學密。密法屬於加行,以這個力量加持,所以即身成佛。我們今天沒有這個程度,說一學密,即身成佛,那成了個什麼佛?天台大師講六即佛,可以說名字佛而已,有名無實,名字稱為佛,實際上還是個人,就像慈禧太后稱老佛爺,她還是個凡夫。所以在這個時代,除了念佛之外,要想有成就,太難太難了。念佛法門的殊勝我們過去講過很多,這次有一些大專同學要求我在寒假當中辦個講座,而且還要我講《彌陀經》。我說很好,我們把《彌陀經》這個念佛法門介紹給大家,大家可以把佛法所有的宗派法門做個比較。學佛要專,密要不要學?要學。什麼時候學?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學。我們現在第一個要緊的事情就是要取得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再去學密宗。咱們不找這個世界的金剛上師、活佛,那都靠不住,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找阿彌陀佛,找毘盧遮那如來,決定不錯。

  學佛,學是要學習,習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做到。譬如這一章「開敷夜神」,前面曾經告訴我們,要我們求佛神力加持,我想誰都樂意,誰都希望三寶加持你。實際上三寶的加持不用我們求,因為佛的心是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信佛的人佛保佑我們,不信佛的人佛就不保佑,佛就不平等了。信佛,佛保佑你;不信佛,佛還是保佑你,這個是佛法。恭敬佛,佛保佑你;你破壞佛,你侮辱佛,佛還是保佑你,這是佛法,這是我們要學的。為什麼經典上一再叫我們要求三寶加持?佛雖然保佑我們,有的時候我們自己拒絕,沒有法子起感應了。譬如太陽普照大地,平等的照,我不願意叫它照,我偏偏拿個傘遮住,不讓它照我,那它沒有辦法。不是他不加持你,是你自己有障礙,你自己排斥,不讓三寶加持。因此佛菩薩叫我們求三寶加持,除掉自己的障礙就得三寶加持了。他講這十四種心,這是第一種。如何去障礙?下面十三種做到,障礙就沒有了。下面這個十三種你有一條做不到,佛的神力就加持不上;你要有多條做不到,那當然更加不上,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底下這個十三種,第一個就是要修福,要存這個心,要修福,要修慧,修廣大的福德、智慧。學佛的人你這一生求什麼?就是求福、求慧。所以佛稱作二足尊,這個二足,足就是滿足、就是圓滿,智慧圓滿,福報圓滿,稱為二足尊。所以學佛的人不能不發心修福、修慧。福與慧裡面有大有小,以後我們再說。小的福慧為自己,大的福慧為眾生,為眾生的這個福慧就大了。第二個條件,要有堅固心,心要堅固,聽別人講心就動搖了,這個不行,這心不堅固。堅固也就是專心。第三個說「欲樂清淨」,欲是欲望。佛法不離世間法,我們世間人求快樂,佛也一樣,學佛是叫我們離苦得樂,絕對不是叫我們捨樂去吃苦去,沒有這個道理的,這個不是佛法。但是在欲樂裡面心要清淨,要修這個,不要被境界所困擾。如果你心不清淨,你會生煩惱,你要造業;清淨心的受用,裡頭不造業,不生煩惱,這是佛法。所以說什麼時候顯示出清淨心?在欲樂當中修清淨心,像唱歌、跳舞、遊戲的時候,心地清淨。所以學佛的人跟一般人不一樣,在這個場合裡頭一定要修清淨心。

  其次,有些人在某種場合裡面常常會有自卑感,佛說這個不可以的,自卑感在佛法叫「下劣心」,這個心不可以有。不能有傲慢,但是也不可以自卑。我們與任何人地位是平等的,我們自己要謙虛,對人要恭敬,但是決定不可以自卑。再就是不能有雜染,「無雜染心」跟欲樂清淨是很接近,無雜染就是清淨,但是無雜染講平時,那個清淨,特別是在一般講的歡樂場中遊玩的時候,處眾的時候,修這個清淨心。還有講「無諂曲心」,所謂是諂媚、巴結,委曲求全。「無散亂心、無鄙吝心、無極闇心」,這都是前面經文上有的。像這些不好的心理,我們統統都要去掉,要建立光明的心地。所以有「得普照曜開敷一切智光明心,發普利樂成熟一切諸眾生心,一切煩惱及以眾魔無能壞心,起必趣向一切種智無障礙心,不樂世間一切生死染污樂心」。這些我們都能夠修得的,縱然沒有修到圓滿,可是你真學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處真正學了,三寶的威神就能夠加得上,我們自己障礙就沒有了。這是七地菩薩的境界,他這個心純極了,我們今天讀了要開始學。

  所以佛法,特別是《華嚴經》,《華嚴經》的思想,《華嚴經》的行持,完全是開放的,初發心的人就可以學十地菩薩,就可以學等覺菩薩。等覺菩薩說法也不捨初學的人,所以它叫「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有沒有次第?有次第,雖有次第,它又是圓融的,圓融裡面有次第,次第裡頭有圓融,這是《華嚴》裡頭的妙處。《華嚴》到最後,圓滿成佛,真正是講一生成佛,即身成佛。善財童子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榜樣,善財就是一生成佛。這五十三位善知識,第一位文殊菩薩是他的根本老師,啟蒙的老師。諸位要曉得,啟蒙的老師最重要。所以在從前帝制時代,念書人功名是第一,考中狀元了,回家去兩樁大事,第一個是祭祖,不忘祖宗的恩德,第二個是拜老師。老師決定不是一個人,像現在有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大學老師,拜哪個老師?拜啟蒙的那個老師。可能啟蒙的那個老師是個窮秀才,他要到那裡去拜他,不忘根本。所以根本的老師非常重要,根本的老師是最初給你指路,這個路要指得正,你一生得受用。所以學生上學,因為什麼?一般人都有這種習氣,先入為主,因此第一個老師太重要了。往往第一個老師所教的,你印象深刻,一生都磨滅不掉,以後要有人把你轉變過來,非常不容易,第一個老師一定要慎重選擇。這是說到世間,都知道報本反始。

  所以善財第一個老師就是文殊菩薩,最好的老師。這個老師指他的是什麼路?諸位一定要曉得,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就在這部經上所講的,我們這個經這麼厚厚的一冊,現在講到當中了。講到最後,到最後一位善知識,第五十三位,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開頭是文殊,末後是普賢,所以一個人一生圓滿成佛是念佛求生西方。這個當中,除了這個一頭一尾,當中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佛教無量法門,或者我們說八萬四千法門,把它歸納成五十三類,每一類裡面都代表很多的法門。善財童子經歷修學的過程,每一個法門都參訪。妨不妨礙念佛?不妨礙。為什麼不妨礙?其心堅固,欲樂清淨,他不妨礙。每一個法門他都看、他都聽、都接觸。接觸之後怎麼樣?他智慧增長,他要不接觸,他不曉得,他接觸,增長智慧。接觸之後不動心,增長定功,善財童子修福修慧是這個修法。

  譬如今天台中蓮社有幾個人到我這邊來參觀,後來又到我那邊圖書館參觀,參觀我們這邊錄影的設備,我就告訴他現在這個錄影機器日新月異,每三個月推出新的產品,我們用的已經落伍了。你要不天天去看,你怎麼會知道?你要不看你就被時代淘汰了,你落伍了。所以尖端的科學我們要懂得,樣樣東西我們明瞭,明瞭怎麼樣?不動心,絕對不會新產品來了,馬上去找些錢買新的,舊的不要了,不可以。我這個舊雖然舊,還可以用,我用到不能用的時候我再換新的,我不會被它這個新產品誘惑。如果受它誘惑,不得了,三個月就花樣變一個,三個月花樣又變一個,那怎麼禁得起?禁不起。所以新的東西天天出來,我天天看,我天天明瞭,我智慧增長。我看了怎麼樣?我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修定。

  所以別的人學佛也許很多地方不去,我不一樣,我在美國哪個地方都去,什麼樣的商場我都去參觀。我看了之後,同修說法師這個東西你要不要?我一樣也不要。不要為什麼來看?不看我不知道,我樣樣都要曉得,沒有一樣我不知道的,連拉斯維加斯我都去看,我不看不曉得,看了我就知道。這就是佛法裡的修慧、修定,修行是這個修學法。所以這五十三參,出世間法、世間法善財童子沒有一樣不看,沒有一樣不接觸,接觸之後如如不動,還是念他一句阿彌陀佛。念佛要這樣念法,念佛不是叫你躲在房間裡念,這是第一等的智慧,真正一心不亂,才禁得起考驗,得一心不亂。

  可是諸位要明瞭,如果我們自己沒有這個功夫,還會受外面境界誘惑,我們就不能做,那就不如躲在房間裡念好,一定能往生,品位低一點。品位低不要緊,往生了,怕什麼?如果禁不起誘惑,看到五花八門心動搖,那就糟了,這一生往生的機會就糟蹋掉了。所以真正到不動心的時候,就可以學善財童子;心還被外頭境界所轉,這就老實念佛,我們不學善財。或者參訪,我們有限度的參訪,不能無限度,哪些地方覺得我能受得了,我可以去看看,我禁不起那個誘惑,咱就不去,就好了。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法的修學活活潑潑。修學,自己要問自己,不必問別人,別人不知道你的境界,自己曉得自己的境界,應該怎麼樣修學,自己了解。

  這個大意明瞭之後,我們可以看今天的偈頌,這個偈頌裡面許多是重頌前面的意思。前面善財問了個問題,他問開敷夜神,開敷夜神是七地菩薩,他問他從發菩提心修這種勝妙的行門你修了多久?前面長行文也說過,這個問題很難答。發心非常重要,發心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印度話,它的意思是覺悟,發菩提心就是發覺悟之心。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謂待人接物處事,樣樣都要覺而不迷,這就是菩提心。誰不希望自己樣樣都覺悟?誰願意迷惑?可是迷了的時候你自己不知道,你還以為你很覺悟,其實你已經迷了。如何能叫自己真正的覺而不迷,這是菩提心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如果要明白這個境界一定要讀經,經讀多才曉得什麼樣子是覺、什麼樣子是迷。

  我們依這部大經最簡單扼要來跟諸位說明這個界限,也就是定義。我們六根接觸境界的時候,所謂眼見色,眼所見的都叫做色,範圍非常之大,都叫做色;耳所聽的都叫做聲,用這個字做代表;鼻所接觸的叫香,所有的氣味,鼻能夠感覺得到的都叫做香;舌根能嘗的都叫做味;身能感觸到的就叫做觸;心裡面所能夠體會到的都叫做法。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境界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整個包括了。如果這個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你心裡面起了分別,有了執著,這就是迷;不起分別,沒有執著,這是覺。也許你聽了之後就會懷疑,如果我眼見外面的色相不分別,見到爸爸也不認識,媽媽也不認識,這難道叫覺嗎?不分別,把別人的爸爸媽媽當自己的爸爸媽媽了。你這個懷疑是對的,為什麼是對?你對佛法的意思沒有真正的體會到,佛法裡面講分別跟不分別是一不是二。這說起來我們就不懂了,執著跟不執著也是一不是二。我分別是錯了,我不分別也錯了。分別,你已經動了心,你心動了,不分別,你也動了心;執著是錯了,不執著也錯了,在佛法叫二邊,分別是一邊,不分別是一邊,相對的。所以愛因斯坦很聰明,說我們的人生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頭。佛法要超越相對,相對是迷而不覺,捨棄了相對,那就是覺而不迷。這怎麼個捨法?佛所說的一切都是我們現實的生活,絕對離不開見色聞聲,絕對離不開穿衣吃飯。你明白這個道理,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不明白這個道理,連《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你要懂得這個道理。

  怎樣捨棄二邊?諸位要曉得,佛經裡頭常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離世間就不離分別執著,覺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正覺,這個沒有錯誤。待人接物,對他來講,有分別、有執著;對自己來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佛法。分別,因為眾生分別,我隨順他的分別,不是我分別。我們端起這個,這是什麼?這是保溫杯。我為什麼叫它保溫杯?因為你們大家叫它保溫杯,我不說保溫杯你們不懂。絕對不是我分別這個東西是保溫杯,是你們大家分別,我隨順大家分別,自己心裡頭確實沒有這個名相。所以「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心裡頭一塵不染,對內沒有分別。

  所以諸位要明瞭,對初學的人,尤其要分別,要叫他執著;對那個高級的,要叫他的分別執著逐漸降低。初學是小學生,小學生要不守規矩,那不得了,那無法無天。所以讀書,年級愈高,漸漸開放了,中學比小學開放多了,大學比中學又開放多了,到研究所可以說幾乎完全開放,為什麼?他有自制的能力。佛法也是如此,所以到這個境界,地上菩薩的境界,完全開放了,沒有一絲毫的拘束。十信位的菩薩有約束,十住、十行多多少少還有一點,到地上菩薩,完全沒有約束了。那些約束對我們確實是有好處的,絕對沒有壞處。這是說明這個境界甚深難以體會的地方。

  好,請看經文,從偈頌看起。這段一共是有二十一首,每一首是四句,這是七言頌,句子都非常的整齊。

  【佛子汝今之所問。諸佛無邊深境界。難思剎海微塵劫。具足演說無能盡。】

  這首是講難說。『佛子』是開敷夜神稱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在本經他是代表我們修行的人,凡是學大乘的都叫做善財,所以他是一個代表人。我們發心修學大乘佛法,我們自己就是善財。善財這個德名,善是講善根,他有善根,財是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才能夠修學大乘佛法,所以這個名字就叫善財。所以善財不是專指某一個人的,千萬不要誤會,看到善財童子就想到觀世音菩薩旁邊那個小孩,沒有想到自己,這個錯誤。所以諸位念《華嚴經》,看到善財,想到是自己,這個經文就親切了,菩薩對自己說的。

  善財所問的,這個問題問得太大了,所以第一首偈頌講,很不容易答覆你這個問題。為什麼?你問的是諸佛無邊甚深的境界。甚深境界是什麼?就是多生多劫的修行,你問我發心修行到今天過了多久,這裡頭包括的內容太豐富了,太多了,說不盡。『難思剎海微塵劫』,這是講時間。「難思」就是不可思議,想都沒有法子想。「剎」是大千世界,像我們現在所講的銀河系。一個銀河系裡頭有多少個星球?把這些星球都把它磨成微塵,一個微塵算一劫,劫是時間的單位,劫有大劫、有中劫、有小劫。佛跟我們說一個小劫是多少時間?經上有好幾種說法,平常我們採取的是一增減,佛說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每過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十歲是最短的;然後再從十歲,每隔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劫,這個數字諸位可以去算算看。現在有世界的微塵劫,不是恆河沙數。多少個銀河系?沒有法子想像那麼多,這是形容時間之長。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跟你說都說不盡,難說。

  這個完全都是形容詞,雖然是形容詞,確實是事實,絕對沒有誇張。為什麼沒有誇張?佛說法的原則,第一個就是真誠。《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有五種語,真語者,所說的真實;實語,真就是不假,實就是不虛;如語,如是如同事實,不增不減,叫如語;不誑語、不妄語。所以佛給我們講的話句句真實,沒有誇大的,這是我們要相信的。在我們沒有深入佛境界之前,就是沒有深入佛法之前,我們讀佛經,尤其是《華嚴經》,特別是《四十華嚴》,就是這一本,五十三參,像小說一樣,往往會看到裡面有許多誇張的文字,這是從文學的觀點上來看。這些文學家他沒有入到這個境界,入到這個境界當然看法就不一樣,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第一首偈說難說,難說也要說,總不能不說。底下這三首就說明難說的原因,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如果我們有這些毛病,我們要接受當然就困難。你看第一個:

  【非諸弊惡貪恚痴。憍慢無明惑所覆。】

  這兩句是一個意思。『無明』就是對於事理不明瞭、不通達,這叫無明。「無明」是煩惱的根本,如果對於一切事理都通達、都明瞭,你就不會生煩惱,就不會起貪瞋痴。貪瞋痴從哪裡起來的?從無明起來的,所以無明是煩惱的根本。無明的對面那就是明,明就是智慧。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的智慧與佛是相等的,同等的,現在很不幸我們的智慧喪失掉了,所以本來是明,現在變成無明了。這個講法跟我們儒家的說法相通,你看儒家《大學》裡面講到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跟這個意思一樣。明德是本有的,現在要再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是名詞,可見得本來是光明的,光明現在在上面加個明,可見你不明了,你本來要明,上頭那個明加了就沒有意義。因為不明,現在就要再加一個明,恢復你的明德,跟佛法講的一樣。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他們的見解相同,不容易,都承認我們的本性是相同的,本性裡面的智慧、德能、才藝完全相同,佛法從這上建立了平等觀。一切眾生之所以智慧、才藝不相等,是迷的程度不一樣。你迷得深,你就顯得愚痴一點;迷得少,顯得聰明一點,迷的程度不相等,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才有六道、才有十法界這個講法,但是從本性上來說沒有,決定沒有差別。佛法教給我們什麼?教給我們恢復我們自己的本性,恢復本性就叫做成佛。

  所以這一句就講,不是那些『弊惡』,就是指的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充滿了貪瞋痴,『憍慢』這都是煩惱,使無明蓋覆了本性,他們沒有法子體會得到,他們不知道佛的境界。這兩句話我們為什麼斷定他是六道凡夫?因為六道再往上去就是聲聞(阿羅漢),阿羅漢已經斷貪瞋痴,這裡講他有貪瞋痴、又有驕慢,阿羅漢沒有了,所以我們就斷定他這句話是對六道眾生說的。六道不但包括我們人,包括天道在內,乃至於非想非非想處天都包括在這裡頭。再看底下這個兩句:

  【垢心纏縛眾生等。能知諸佛寂靜法。】

  『垢』是垢穢,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不正確的思想、不正確的見解。被邪知邪見、自私自利這種心纏縛的人,他不能懂得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大慈大悲,清淨寂滅。大慈大悲是對眾生的,對人的,清淨寂滅是對自己的。清淨心是對自、對他都有,寂滅完全是對自己。滅什麼?滅煩惱。所以說這個心地決定清淨。這樣的人,心地不清淨很難體會到心地清淨人的境界,這的確是不容易的。說到這個地方,順便給諸位說一說佛法的戒律,佛法值得我們敬佩的地方實在太多了,佛法講戒律完全是戒自己,不戒別人,這點諸位要特別記著。我們對於佛制定的戒律,佩服得五體投地,沒話說。所以他有大乘戒、有小乘戒。小乘戒就是我們講的獨善其身,我們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我們一個人相處的時候,自己的起心動念、生活行為要正,不能邪,沒有人見到的地方,這是小乘戒,自律的。大乘戒,處眾,我們跟團體在一起,跟團體在一起自己應該怎麼做法,不管別人的,所以他心清淨。處眾我應該要怎麼做法,別人怎麼做法不管。人人都能守這個戒,這個團體就好了。

  所以佛法戒律不是叫大家共同來遵守的,叫受戒這個人自己遵守的,這個叫我們佩服得沒有話說。人人都能夠自律、自尊、自愛,尊重別人。縱然對於好像破戒、作惡的人,一個真正持戒的人眼睛裡面看他,都是善知識,都是菩薩。善財童子參訪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就有幾個無惡不作的。這樣的惡人為什麼也去參訪他?善知識。我們才恍然大悟。像孔老夫子告訴我們的,「三人行必有我師」,著重那個「必」,必定是我的老師。三個人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叫三人。所以他這句話裡頭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人,我要效法他,我要跟他學;惡人,他是我一面鏡子,我要依靠他來檢點、反省我自己,我有沒有這個過失,他還是我的老師。如果沒有這個惡的樣子,我自己忘掉了,自己作惡自己不知道。善財就是本著這個心,所以他能成佛。

  我們今天看到善人恭敬,看到惡人瞧不起,你永遠不會成佛。你們諸位真正學佛的人要注意這一點,你要是真正持戒的人也要注意這一點,你不懂這個道理的話,你的戒不清淨。持戒的目的是要得定,你看到善人生歡喜心,恭敬他,看到惡人就討厭,你心裡一起一伏,你怎麼會得定?你得不到定,你的戒律持得再好,得不到定,這是諸位要曉得。所以有很多持戒持得很嚴,錯了,死在戒條之下。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戒是戒自己的,絕不是戒別人的,真正持戒的人看到任何一個人都是佛、都是菩薩、都是善知識,這是一個真正戒行清淨之人。如果對一切眾生你還有分別、還有喜怒,這個戒決定不清淨。這就是說到「垢心纏縛眾生等」,就是心地不清淨,他沒有法子了解。下面一首還是屬於有障礙、有過失的這一類眾生。

  【非諸諂誑濁亂心。常隨慳嫉情無捨。煩惱業繩之所繫。而能了知佛境界。】

  這一類人也不行,也不是佛說法的對象。『諂』是諂媚,巴結人,諂媚、巴結;『誑』是狂妄、自大,這一類人心都是不清淨的。『濁亂心』,「濁」是混濁,也是講心不清淨。凡是這一類人,他一定是慳吝、吝嗇。有許多地方你看他很慷慨、很大方,他是有所企圖的,他不是真的。他在某一方面雖然好像,我們以平時布施供養來說,他覺得這個道場或者這個人將來對我會有幫助,那我要多多供養他一些;那個人、那個道場對我沒有好處,一毛不拔,他這個心就有分別、就有計較。所以這個心不是平等心、不是清淨心,他是隨著有慳貪、嫉妒,有這種心。『情』就是迷,沒有能把這些迷執捨掉,沒有把它斷掉。因此他有『煩惱業繩』,「繩」是個比喻,好像有條繩索綁著他,他不得自在,業力牽引著他。這一類的人就是業障重,他也沒有法子了解佛的境界。這個兩種給諸位說都是講的凡夫。下面這一首是講我們學佛的人,前面是沒學佛的,這首講學佛的。學佛的人毛病是什麼?

  【非是執著蘊界處。心恆不捨於身見。心倒想倒見倒人。能入如來寂滅地。】

  你看前面是能了,叫了知,能知能了,這個地方講能入,這個意思不一樣。沒有學佛的人要讓他知道,他入門來,進到門來之後,要入這個境界,要入佛境界。學佛的人毛病在哪裡?執著,世間名聞利養不執著,執著佛法,這個東西麻煩大了。你看佛法分這麼多宗派,我修淨土,我執著淨土,我排斥禪宗、排斥密宗,說那些都不行,毀謗其他的宗,要高高的抬自己這一宗,這是學佛人的毛病,這個也不行,諸位要知道。所以那些人真是頭腦不清楚,這裡講的真是一點都沒錯,『心恆不捨於身見』,底下就心顛倒、想顛倒、見解顛倒,確實都不清楚。他如果真正清楚,學佛的人多半都受過戒,菩薩戒裡面說過,毀謗三寶的罪過是墮阿鼻地獄。我們要問,譬如說我學淨土宗的,禪宗是不是佛傳下來的?是佛傳下來,我要毀謗它,我是不是謗佛?我毀謗禪宗的經典,是不是謗法?參禪的那些人我都一筆把他們抹殺掉,我是不是謗僧?這個罪過不得了,自己怎麼修得好,我謗佛、謗法、謗僧那個罪比我修的超過,罪重過那個修的功德,不能成就。所以諸位要曉得,決定不能夠自讚毀他。我們自己修這一宗,修這個法門,知道這個法門的好處,我們會有成就;別人修他那一宗,我們決定不能說他不好,我們對他要尊重。像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所修學的方法,所修學的依據、理論以及境界都不相同,但是彼此都非常恭敬,都是讚歎別人,謙虛自己,這個大家聽了沒話說。

  我在美國走很多地方,美國今天佛教是密宗、禪宗的天下,我在那裡講淨土宗,密宗、禪宗的人對我沒有話說。為什麼?我讚歎他,我說我不夠資格學禪、不夠資格學密,才來老實念佛。他們聽了很歡喜,得意忘形,以為不得了了。我說的是真話,一點都不假,你們比我高,你們可以修,我修不成功,我自己曉得我程度不夠。你認為你高明,你修修看,看你修得成修不成。所以一定要自己謙虛,要讚歎別人,決定沒有毀謗。佛法是平等的,我們在《楞嚴經》裡面看「二十五圓通」,這二十五位菩薩,每個人都說第一,沒有第二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對了機就是第一。

  佛講的這些法門就好像藥,那個藥店你說哪個藥不好?藥都好,對了症,確實把病治好了。可是你有沒有想到,如果不對症怎麼辦?不對症吃了就死了,這個問題嚴重。修學佛法也是如此,如果修學那個法門對自己根性不對,那就死路一條。不是法不對,是你自己的根性不對,法哪有不對的?所以三寶我們一定讚歎,一切法門我們讚歎,自己認清楚自己的根性,選擇一個法門來修學,這條非常重要。我對於禪、對於密,那些禪師、這些上師們我由衷的恭敬,我決定不學他。他那些東西我知道也不少,密宗的東西,我跟章嘉大師三年,裡面很多常識我都懂。禪宗的經典、禪宗的語錄我講過很多,口頭禪我比他高明,他講不過我。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機,要認識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如果念佛法門不是一個很好的法門,諸位想想看,文殊菩薩為什麼要修?普賢菩薩為什麼要修?善財童子為什麼要修?

  不但這兩個菩薩修,要包括善財就三個,後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這五十三位善知識統統修淨土,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們看看這是什麼意思?讀《華嚴經》要沒有把這個門道看出來,這個《華嚴經》白念了。我也是讀《華嚴》的時候得到這些啟示。修任何一個法門可以成佛,成什麼佛?像天台四教所講的,成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能成這個佛,不能成圓教的佛。如果能成圓教的佛,這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沒有意思了。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求什麼?他就是求圓滿的佛,求圓教的佛。圓教的佛在華藏世界可以修成,何必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到極樂世界的目的無非是證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圓教的佛。藏、通、別佛都是正等正覺,只有圓教的佛才加上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在這裡要想清楚。換句話說,不管你學哪一宗,你學哪一個法門,你到最後還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華藏世界去你會碰到普賢菩薩,還是要帶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為什麼我們現在不早去?我們兩個人同樣學一個東西,我現在馬上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在外頭繞好大一個圈子才繞到那裡,看到我,我說你怎麼這麼晚才來?這是真實話,一點都沒錯。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彌陀經》不簡單。

  我講《彌陀經疏鈔》現在是第三遍,第一遍講了四年講圓滿,是在蓮友念佛團,大概總是十年前。第二遍是我們圖書館開始創辦的時候開講,講了五年講圓滿,一個星期講一次。我們留的錄音帶,那邊講經一次是九十分鐘,我們這邊也是一樣,我們從七點半講到九點,九十分鐘的錄音帶,全部的錄音帶留下來一共是三百三十五個,一部《阿彌陀經》。我在美國能夠講《彌陀經》,能夠勸人念佛,我這一套錄音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人家一看,那麼多,嚇到了,《彌陀經》這麼多!原來把《彌陀經》沒有看得起,認為《彌陀經》像講故事一樣,這裡頭能有些什麼東西?不簡單,真正不簡單。現在講第三遍,第三遍比第二遍當然更要好了,境界不一樣。所以一遍比一遍好,這是一定的道理。第三遍用的時間比第二遍一定更長。

  李老師往生之後,他《華嚴經》後半部沒有講完,我接著講。今天台中幾個同修告訴我,說李老師十迴向講圓滿了,上次哪個人告訴我講到第七迴向,他們告訴我十迴向講圓滿了。我這次從第七迴向講起,因緣也非常殊勝,第七迴向是觀世音菩薩。我在美國的時候,我聽說我們圖書館在打佛七的時候,觀音菩薩居然示現了,在窗口裡面,很多人看到,看到好幾分鐘,他們打長途電話告訴我。我說的確是有一點感應,有感應的。我過去講這個大經講到第八迴向,第八迴向沒有講完就停下來了。所以《四十華嚴》一直沒有中斷,《八十華嚴》因為老師講了,我就不想再講了,現在他老人家走了,我還是要繼續我自己所講的把它講圓滿。我就是想儘快的把這個經講圓滿,因此現在《彌陀經疏鈔》一個星期講一次,從前是講三次,現在講一次,又講得詳細,時間可能會跟《華嚴經》同時圓滿。我們要有耐心,我講有耐心,諸位聽也得要有耐心。我盡可能的把出國的時間縮短,國外非去不可的有八個地方,八個地方現在我的分配,一個地方不超過一個星期。從前是一個地方一個月,所以我出去八個月,每個地方住一個月。現在把時間縮短,一個地方不超過一個星期,盡可能把時間放在此地,把這個大經講圓滿。

  學佛的人就怕死在教下,持戒的人死在戒條之下,學佛的人死在經典之中,這都是絕大的錯誤,這些人沒有辦法入佛境界。今天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先說明哪些人不契機,這是沒有法子,跟他講也是枉然。下面就是哪些人是當機的,可以跟他說的,當然沒有這些毛病的人,這是能夠接受大法的。所以我們自己要真正接受大法,的確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把這些毛病要修正過來。修行就是思想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在起心動念之處,而不是敲著木魚念著經或者拜著佛,那叫修行。那也是修行,那是教室裡頭的修行。現在教你在社會上、日常生活當中修行,起心動念之處修行,這是真修行。課堂裡學了之後自己要用得上,在生活完全能夠用上,這樣才好。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