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三六卷)  2003/5/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36

  諸位同學,請看經文第九段「焰慧世界」,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名為焰慧。】

  在佛法裡面,佛常常講十方世界。前面我們讀過四方四維,四維是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再加一個下方、上方。佛這個說法,根利的人、聰明的人立刻就能體會到,這個世界是在空中。現代人知道大地形狀是個球形,它在太空當中,而且不斷的在運動,唯有平衡的運動形成規律,世界才能住。佛法裡面講成住壞空,世界它能夠住一段時期。這個時期在我們看起來很長,如果從整個宇宙來看,實在講它的住是很短暫的,成住壞空都不長,都是相當短暫的。實在講,由於我們居住在星球上這些眾生壽命太短,所以感覺到很長,其實這個事情不長。

  這是世尊說法的善巧,告訴我們世界有十方,『下方』世界,也是略舉一端,舉一個例子,『焰慧』世界。我們從名號上來看,知道這個世界不錯,居住的眾生都有智慧,不但有智慧,智慧起作用,焰就是作用,焰是照的意思。有智慧不起作用,這個智慧對世界對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說,沒有貢獻,沒有利益。如果它起作用,這個世界一定是很莊嚴,物產豐足,人民有智慧。

  【如來於彼,或名集善根,或名師子相,或名猛利慧,或名金色焰,或名一切知識,或名究竟音,或名作利益,或名到究竟,或名真實天,或名普遍勝。】

  確實,佛在此地這個世界所用的名號都非常殊勝,我們看出這個地方不錯,這個地方不是五濁惡世,很美好的一個世界。當然這個美好是從果上講的,果一定有因。佛家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的教育,從佛出現以來,世世代代高僧大德,乃至於世間賢哲之人,沒有不提倡的,沒有不重視的。所以名號裡面顯示出這個地區甚善的因果,有從因上說的,有從果上立的名號。我們讀了,一定要懂得它的義趣,知道怎樣去學習。我們自己學習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勸導社會大眾學習,就能幫助大眾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所學的就有用處,學以致用,這個學習有價值。

  第一個名號『集善根』,這從因上講的。一切的善果都是從善因而生的,所謂是種善因得善果。一切的善心、善意、善行,從哪裡生的?從真心生的。在這個經裡面,常常講的法性,法性就是真性。法性本具,不是外來的,不是修來的,本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世間人所說的真善美。相好是美,德能是善,般若智慧是真,所以智慧常常加上真實智慧,智慧德能相好就是世間人所講的真善美。世間人說實在話,真善美這是有名無實,自性本具的這三德,它有實,它也有名,有名有實;世間人是有名無實。為什麼有名無實?他迷失了自性。

  現在佛菩薩教導我們怎樣恢復自性,我們迷得太久,迷得太深,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所以善根沒有了。我們看看娑婆世界,尤其看看現在地球上的眾生,有善根的人不能說沒有,少數,太少了,所以這個世間才有人主張人性本惡。說這個話的人,你不能說他錯,他是由於細心觀察世間人,從出生到老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善的多,善的少。這是從許許多多觀察,現在人講從統計得到的結果,人性本惡。我在弘法這些年當中,遇到不少人問我,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到底哪個是,哪個非?這樁事實我們應當要清楚,講善惡,賢人所說的,聖人不是這個說法。所以許許多多的論議,必須要折衷於聖人,孔子是聖人。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講性,佛也講性,明心見性。賢人他不是講的性,他講的是習,習慣成自然。賢人講習性,聖人講本性,本性大家都差不多的,都很接近。所以聖人的說法,「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性是本性,性本善,本性善。

  佛法講得更清楚,講得更明白,六根的根性是真性,純淨純善,為什麼?它沒有妄想,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這叫本性。妄想分別執著從哪裡來的?習性。迷失了本性之後,才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是迷中之物,覺裡頭沒有,迷了就有,就生起來了,覺了就沒有。不但六道凡夫在迷,九法界眾生同迷。習性裡面,法相宗講阿賴耶識含藏種子,這個種子裡頭有善有惡。如果這個人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善多惡少,那就是孟子所看到的;有一些人阿賴耶識裡頭染的這些習氣種子惡多善少,荀子所看到的,都有根據,都不是隨便說的。夫子跟佛陀所說的也是有根據,都是講的事實真相。由於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薰染嚴重的習氣,這個薰染一世比一世嚴重,不容易回頭,很難覺悟。

  聖人出現在世間,他只有一樁事情,幫助眾生覺悟而已。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教學。教學的方法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身教,一種是言教。意不說,意就在身語之中,意是根本。沒有這個意願,他就不會做教學工作,他有這個意願,來到這個世間幫助眾生覺悟。身教就是《華嚴》裡面講的示相,現相,「如來現相品」。另外一個言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如果不是為這樁事情,佛菩薩、大聖大賢,他不要到這個世間來。造作共業的眾生他不能不來,為什麼?他來受報。所以凡夫之人,他來受報的,過去跟這個世間眾生造的有共業,今天來承受果報。菩薩他所修的是淨業,他的果報不在九法界。不在九法界,應化到九法界來,我們要明瞭,這是真正慈悲濟世。

  教化的方式很多,說不盡,這是佛家講的善巧方便,可是印光法師八個字就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了,這我們不能不佩服。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怎麼教?「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印光大師八個字,諸佛菩薩聖賢應化到世間來就幹這個。敦是真誠,誠誠懇懇,與一切大眾和睦相處,為一切大眾示範倫理道德,表演給大家看,敦倫。敦倫要落實在盡分上,你是什麼身分,你的本分工作是什麼,盡到你自己本分的工作,與不同身分、行業的人互相配合,這個世界就美好的。就如同世界就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就像我們身體各個不同的器官。倫是類,不同的器官不同的類別,各有各的職責,本分就是職責。眼,它的職責是看,耳的職責是聽,鼻的職責是嗅,舌的職責是嘗,各有各的職責,我們今天講的功能。要盡自己責任,還要跟其他各個不同的器官互相合作,這人身體健康。要不合作,打架,這人就生病了,功能再好也沒有用處。生一起生,死一起死,沒有說我這個眼睛特別好,其他器官都不要了,統統給我死掉,只有眼睛活著,哪有這個道理!沒這個道理。生命是一體的,整個宇宙生命是個共同體,這個要知道。大家都好,社會健康,世界健康,宇宙健康,我們每個人都享福;只有我好,不要別人好,最後受害是自己。

  聖人出現在九法界,出現在六道,無非是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大家,教導大家,應該怎樣與一切人相處,與天地萬物相處,如何全心全力盡自己本分,貢獻給社會,貢獻給一切眾生。佛菩薩、聖賢就教我們這些東西,不但言教,而且以身作則示範給我們看。他應化身分不一定,看眾生的業報,看眾生的福慧,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眾生有福有慧,像焰慧世界,佛菩薩在這個世界示現,必然是他要示現國王,一定是非常仁慈的國王,為一切眾生造福,這是個好領導。如果這個世間眾生造作的不善,都造作惡業,菩薩到這個地方來示現,示現國王身分,一定是歌利王,示現這個身分,為什麼?眾生業障太重,要替他消業障,業障怎麼消法?要叫他受苦受難。帶來災難,目的是希望他受盡了苦難,他覺悟了,他想回頭。

  所以諸佛菩薩的示現真的是沒有一定的,經上常講善巧方便,這是善巧到極處。我們在《華嚴經》末後看到,示現有善有惡。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不知道事實真相,見到好國王當然恭敬稱讚,見到不好的國王,真是遺臭萬年。只有佛法能講得清楚,能講得明瞭,他是來示現的。不管做什麼身,現什麼樣的身分,一定把他本分的工作做到真是盡善盡美,但是這個盡善盡美並不是完全是好的,也有惡的,這就要看什麼?看眾生的業跟報。你的善根成熟,佛菩薩示現的善果,你的惡業成熟,佛菩薩示現的是惡報,把你惡的業因趕快報掉,惡因報掉了,你阿賴耶裡頭還有善根,善根佛菩薩幫助你增長,善果就現前了。

  所以不懂佛法的人,對這個世間無論是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個心總是不平,總是不淨。唯獨對於佛法業因果報的道理真正通達,事實真相明白了,你才會宛然一笑,佛菩薩真了不起,善巧方便這一句你才真正懂得什麼意思。治世,好,好極了;亂世,好,好極了,你才會真懂得。盛衰、治亂,不是佛菩薩主宰的,不是神主宰的,不是上帝主宰的,也不是閻羅王主宰的,真正的主宰是誰?眾生業力,業力之大,佛經上講的能敵須彌,不可思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唯有真正到覺悟的時候,心平靜,心平等,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才會看清楚、才會看明白,你才曉得什麼叫「集善根」,善根要怎麼集法,你才會真正懂得。理太深,事情太複雜,愚迷不能入門,你看不到,你體會不到。

  愚迷的相是什麼?不忠,不孝,不敬,不信,不懂得事理因果,不明瞭人情事故。世間人常講通情達理,他不通人情,不達道理,痴迷的相。痴迷之人,這是佛法裡面常說的無明習氣很重的人,看起來他很老實老成,他也不造什麼惡業,沒有什麼壞習氣,他愚痴,他不懂事,死了之後還是隨業流轉,他自己做不了主宰。天天讀佛經,學聖賢人的教誨,他不懂它的意思,不能把聖人的教誨落實變成自己的思想生活行為,他做不到,他所學的他所念的跟他日常生活是兩樁事情,不能夠結合成一體,這愚痴。經教講得頭頭是道,做人非常差勁,連自己日常生活都用不上。實在講,我們不要講太多也不要講太深,講到最淺的世間法裡頭《弟子規》,出世間法裡頭《沙彌律儀》,不要用多,就用這兩樣東西對照一下,我們做到了嗎?

  學在哪裡學?習慣。從這個地方看你的學問,在佛法裡面看你的道行。你的書桌上面放的東西很零亂,抽屜一打開亂七八糟,不要看別的,就看這個就行了。你有沒有學問,有沒有道行?沒有。你在一般凡夫裡面屬於下等的,中上等的不如是,桌上東西再多,他理得很整齊,讓你看起來很舒服。抽屜一打開一定裡面整整齊齊,不管東西放多少,一點不零亂。幾個抽屜一定他分類,這個抽屜是哪些東西,需要什麼隨手就拿到。決不是要一樣東西到處找,那就完了,你自己東西不曉得放在哪裡。衣服,一件衣服,我們平常衣服都有四個口袋,哪一個口袋放哪個東西是固定的,為什麼?用起來方便,他不會到處亂找。這是什麼?這是學問,這是德行。《弟子規》從小就訓練,《沙彌律儀》也是從一出家一入門就訓練,我們想想我們做到沒有?旅行的時候行李是什麼?行李是垃圾桶,亂七八糟,要一樣東西亂翻,翻不到,這怎麼可以。沒有教養,沒有學過,這是真正的悲哀,你怎麼會開悟?「集善根」你怎麼集法?都在日常生活當中。

  你有沒有想到善、不善,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佛法裡面通常講,世間善根不貪,不瞋,不痴,你說我不貪不瞋,但是零亂沒有秩序那是痴。三善根要統統具足,才叫圓滿,三善根裡頭有一條不具足,那兩條也變成不善,受了累贅。三善根的反面是三毒,三毒裡面我斷兩條,有一條沒有斷,那兩條也受了累贅,也被感染。這樁事情就像《華嚴經》裡面常常說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條都具足其餘,這個叫圓滿。有缺一個,這不圓滿,這不是究竟。這些道理總要懂得,你才知道怎麼修法,怎樣去學習,修行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知道。

  我們今天處在亂世,目前SARS傳染病,每個人聽到了都恐慌,許多人都在問,這個傳染病有沒有辦法來對治?到底還需要多長的時間,它能夠在這個世間消失?多少人關心這個事情。就我們佛法來說,如果你具足善根,你就決定不會感染。為什麼?它的性質是毒,是三毒變的。你是善根,你跟它正好是相悖,它染不上你,它看到你遠遠就走了。毒與毒相應,善跟善相應,惡跟惡相應,善惡不相應,這個道理非常明顯。所以,你要想不受感染,斷惡修善,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就不會感染。無需要恐懼,不要害怕,要以善心去化解,不但自己不會感染而且化解,讓毒的病菌變成善良的細菌,對一切眾生身心有利益的,轉變它,這個就對了。用什麼方法?心,真心,至誠感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沒有不能夠改變的。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第九段「焰慧世界」,如來第二個名號:

  【或名師子相。】

  這個名號是從果上立的,也是從比喻上建立的。佛經裡面常常把如來比作獅子,獅子是獸中之王,佛說法比作獅子吼。佛的相好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沒有如來那麼樣的明顯;換句話說,如來的相好超過輪王。相好是福報,福是從因地修來的,諸佛如來因地修圓滿的福業,所以成佛之後,現究竟圓滿的福報。

  『師子相』,這個名號提示什麼,我們要曉得。如果我們也想具足人天福報,那你得要修因。修因之事無量無邊,但是總不出三大類,這三大類就是財富、智慧、健康長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這三種業因有密切的關係。那要怎麼修法?佛教導我們三種布施。你要擁有大的財富,你要知道修大的財布施。有人要問:我今天沒有財富,我怎麼能修大的財布施?這要什麼?這要智慧,有智慧的人一個錢可以抵一萬個錢用,沒有智慧的人,一萬錢當一塊錢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道理跟方法,《了凡四訓》講得很透徹。

  印光大師常常勸人學《了凡四訓》,我年輕的時候學佛,頭一部書也是學《了凡四訓》。明白這些道理,為什麼會有貧富?為什麼會有智愚?為什麼會有壽夭?這裡頭有大道理在,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然後你自己就懂得怎麼去學。只要真學,「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沒有錢,收入很微薄,盡其所有的布施,這個布施功德不可思議,我盡到我百分之百的力量。有大財富的人,布施個幾百萬、幾千萬,在他是九牛一毛,算不了一回事情,他布施的心跟布施的事比不上窮人。窮人布施的心誠懇、清淨,布施不附帶任何條件,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知道,有陰德,陰德天回報也厚。大富長者布施錢好像數字不少,你看看立刻就受到表揚讚歎,他就報掉,現前就報掉了。別人對他讚揚、稱讚、表揚,這都是福。由此可知,天道公平,絕對不是說富人生生世世都做富人,貧窮人生生世世做貧窮人,沒有這個道理。貧窮人的布施往往超過富人,所以來生窮人變富人,富人變窮人,叫風水輪流轉,老天爺很公道。聰明智慧,法布施;健康長壽,無畏布施,這個無畏布施有的時候不要用錢,對於貧窮苦難的人,你能以善心、愛心關懷照顧,這都是屬於無畏布施。

  我們今天在學院,這個機會很多,每一個星期六的溫馨晚宴,你看來參加的多少都是退休老人。他們年歲大了,兒女不在身邊,都在外地謀生去了,沒有人照顧。參加我們的活動,我們能夠以真誠心關懷愛護,陪他們聊聊天,都是屬於無畏布施。他有需要,我們留下他的電話、地址,我們的電話也給他,有什麼急的事情需要我們幫助,打個電話來,我們隨時有人去協助他,無畏布施。他住在這個小城,他感覺得有依靠,有真正可靠的朋友在此地,有急難的時候真正有人幫助他。我們在此地好好的做,將來我們這邊收入多了,我們希望每天晚上都能夠招待這個地區貧苦的老人。我們辦老人院,條件不具足,能夠每天供養一餐飯也不錯。辦老人院的時候三餐都要照顧,我們能供應一餐就很不錯了。他們當地人晚餐是他們一天主要的一餐,我們提倡素食,健康長壽。在晚餐當中,我們也能穿插一點餘興的節目,餘興節目裡面決定有教育的意義,對於老年人怎樣防治疾病,有助於健康長壽這些東西,他們很需要。幫助他們放下妄想雜念,幫助他們修清淨心,修慈悲心。

  前幾天我們舉辦一次郊遊,這是個好的開始。能有這個緣分的話,每個月舉行一次,這都是屬於無畏布施。我們學習的佛法希望如是落實,我們把這個小城就看作一個彌陀村,小城裡頭每個老人都是我們照顧的對象,都是我們服務的對象,我們愛護他們,尊敬他們,全心全力的幫助他們,修福,將來果報是「師子相」。再看第三個名號:

  【或名猛利慧。】

  這個名號也是從果上起的,佛具足究竟圓滿的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能把佛難倒的。我們知道,前面「師子相」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個地方『猛利慧』偏重在法布施。法布施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眾生,不一定要有個講台、要有個講堂,不一定,隨時隨處,個人也好,三、五個人,八、九個人在一起喝茶,或者吃飯,那都是道場。盡量避免雜心閑話,談一點真正有利於身心修養的話,這個好。你要是有弘法利生的意願,這個意願要強烈,真有這個意願,強烈的意願,你自自然然在經教裡面會勇猛精進,你會很認真努力學習,你會契入境界,契入境界就法喜充滿。孔老夫子說,「不亦悅乎」。

  一切時一切處為人演說,演是表演,用形象給人看,形象就能夠折服人、就能夠度眾生。形象要真誠,要清淨,要慈悲,這三個條件最重要,讓人家跟你一接觸,對你就放心。你這個人誠懇,可靠,不虛偽,讓他有這個印象;你這個人心地清淨,沒有貪瞋痴慢,你這個人有愛心,自自然然他就願意接近你。這個不是臨時可以裝得像的,這裝不來的,要靠長時間的修養,從內心裡面發出來,你才感人。表面上裝的那個樣子不行,裝不像。總得要懂,要認真的幹。不契入境界,智慧不開。佛法裡面講三昧,得三昧智慧就開了,法喜充滿。第四句:

  【或名金色焰。】

  這一句也是從果上立的名字,焰是光明,『金色焰』就是金光,在一切光中,金的光是最美的,這些是從比喻上建立的。我們看到黃金在高溫之下它變成了液體,這個時候它的光跟色是最美的,跟它在固體形態之下那個光色不一樣,佛用這個做比喻。金色,一切眾生喜愛它,它不會變,這是七寶之首,其他的它會變。銀,這個五金裡頭,銅、鐵、錫,我們一般講都很容易氧化,時間久了氧化它就變黑,原來白色的形相都沒有了,白銀它變成黑的,一定要加工處理,才能恢復它的本色。但是黃金不受影響,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它始終不變色,取它這一點。佛法用這個來表法,表真實,表不變。

  這個名號也是果德。我們稱佛菩薩金色身,金色身放金色光。《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不但是阿彌陀佛,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那個身的顏色是真金紫磨色相,紫磨真金是金裡面最殊勝的、最好的,佛法裡面常常講的金剛不壞身。我們看看這個身相,想想那是什麼因修成的?最根本的,堅定不壞的信願,清淨堅定不壞的願行。特別是修淨土的同學,我們對於淨宗法門要有清淨堅定的信心,要具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願都不能夠缺少。對於這個願,要有清淨堅定的信心,從真誠心裡面發出來,效法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學習,要把四十八願,願願落實。這個落實就是修行,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每一願都具足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是,大願大行,果報就是金剛不壞身。

  金色焰如來,相好光明,無與倫比。這個相好光明是自自然然的果報,不是如來希求的,如果以希求的心,他的心就不清淨了。果報怎麼形成的?佛法裡面常講法爾如是,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他自自然然就是這樣的,這裡頭沒有理由。才起一個念,這個念就是妄念,真實果地一個妄念都沒有,妄念實在講是凡夫煩惱裡面所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真心離念,離一切妄念。換句話說,一切妄想分別都沒有,這個時候真心,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不叫識。

  古大德教我們「捨識用根」,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鍛鍊眼看得清楚,耳聽得清楚,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這就是捨識用根的修行原則。這個方法如果修會了,大有利益,用在念佛這個法門上,那是實報莊嚴土,品位提升太高太高了。對於外面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是慧。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那是定,這是最高級的禪定,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在穿衣吃飯之處,在工作應酬的地方,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道場,都是禪堂,哪裡要什麼形式!這個定修成,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之後金色光明;本來具足,那不是學來的。

  由此可知,世出世間聖賢之道,其根本總不外乎真誠而已。我們做人何必要虛偽?看這個人真誠就能觀機,這個人善根發現,能看得出來,善根發現了,就為他演說。這個人業障很重,善根還不發現,你講什麼好話他聽不進去,現在這種人很多,那怎麼樣?六祖說得好,合掌令歡喜,隨緣,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都是智慧的起用。對待不同根性的人,不同的演說,演是表演,不同的表演,不同的說法,無不契機契理。這是個總原則,決定不會違犯。契機,對方歡喜;契理,諸佛歡喜,總不違背諸佛如來的教誨。

  人生在世,要問:怎樣才能讓我這一生過得最有意義,最有價值,最幸福,最美滿?不是不能,真能,古聖先賢告訴我們求學,活到老,學到老,還學不了。求學真樂,他樂在哪裡?佛法裡頭常說煩惱輕,智慧長。不但是年年有悟處,功夫好的人月月有悟處,現在講每一週週週有悟處,你的生活怎麼會不快樂,怎麼會不幸福!這個日日有悟處,我們不敢講,那是真了不起,那是什麼?那是已經入境界,已經得三昧了;月月有悟處,週週有悟處,雖然沒有得三昧,貼得很近,已經有法喜生起來了,已經有法喜,充滿不敢講;真的有法喜,真的有信心,真的不退轉了。

  人求學修道為什麼會退轉?他沒契入境界,他得不到法喜,這是第一個因素。第二個因素,外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他受不了,這是第二個因素。有這兩個因素,他會退轉。這樣的人很多很多。在我們自己經驗當中,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剛剛學佛,認識許許多多學佛的朋友,學教的時候我們也認識不少一塊學習經教的同學們,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三十年之後,四十年之後,幾乎都被淘汰掉,都退轉了,什麼原因?剛才講的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它真正的根就是真誠。

  所以這樁事情一絲毫虛假不能有,為什麼?摻雜絲毫虛假,你就不能契入,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經你看不懂,看註解也看不懂,你聽我講你也聽不懂,你得不到受用。縱然聽了很歡喜,很高興,離開講堂呢?回復你的老樣子,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還是你自己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當家做主,你是一分一毫都不能夠轉動,你怎麼會不退轉。你在這個地方住了兩年,不得受用。這樁事情諸位要好好想想,為什麼?關係自己這一生的成敗,關係到你將來的前途,這個將來是來生後世,現報那是你的晚年,所以不能不留意。

  世法、佛法最重要的是抓住綱領,最重要的是先要培養德行的根基。儒家朱夫子給我們提出了綱領,儒家的教學只有五句,也是二十個字,「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十個字,這是聖賢教育的總綱領,簡單明瞭。學習的方法十五個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如果把這個之字去掉,十個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方法。落實在自己身上,「言忠信,行篤敬」。忠,我們看到這個字,這個字是會意,忠是要把心擺在當中,對一切人事物不能有偏心,偏就不中,斜就不中;行是日常生活行為,行為裡頭最重要的綱領是敬,誠誠懇懇,恭恭敬敬,敬人,敬業,敬事,敬天地鬼神,敬一切眾生。

  對事,「正其義,不謀其利」。義是道義,這個事情該做不該做,絕不計較利害得失,這事情該做的。該不該的標準是什麼?是對社會的影響,給社會做一個好的形象、模範。今天哪些是正義,孝親要做,尊師要做,倫理道德決定要維護。符合於倫理道德,不顧自己的利害得失,我要做。對人有個最高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教化世人,不過如是,就在這幾句話裡頭。他的千經萬論,不離這個宗旨,不離這個原則。佛法的教學,我們取法於近代的祖師大德,他是近代人,我們是近代人。你看看印光大師教給我們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你看這個世間教學,古聖先賢,孔老夫子的綱領,朱夫子還搞這麼多,幾十個字。印光大師八個字,把它全包括了。出世間法,「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也是八個字。印祖的心傳十六個字。

  我學佛五十年了,總結我五十年的心得我寫二十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如是存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修身、處事待人接物,把菩提心落實。二十個字!落實到淨業,我提修學的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你要是綱領抓不住,你學什麼?日常生活起心動念,統統不違背綱領,你在菩提道上,你在聖賢道上。如果脫離這個綱領,你的麻煩就來了,你退轉了,你墮落了,你又去搞三途六道去了。不離開綱領,那你是修金色焰,你修的是無比的殊勝美好,金色光明。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