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智度論大意  (第三十三集)  198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1-0033

  《大智度論》第三十三卷,「釋初品中到彼岸等」:

  經【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到有為無為法彼岸。當學般若波羅蜜。】

  『到彼岸』意思是比喻智證究竟圓滿,智慧也究竟圓滿,證入的境界也是究竟圓滿,叫做到彼岸,我們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到家了」,無論應用在什麼事物上,都可以這麼說。

  【彼岸者。於有為無為法盡到其邊。】

  這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底下解釋就更詳細:

  【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盡有為法總相別相種種悉解。】

  這就是有為法的邊際,到彼岸,無為法裡面從須陀洹到如來的果地悉皆了知,這個要合起來講就是世出世間法究竟通達。要怎麼樣學?要學般若波羅蜜。換句話說,唯有般若波羅蜜能夠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

  經【菩薩摩訶薩欲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如。諸法法相。無生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要緊的是這個如字。『諸法如』,「如」是從體上講,『法相』是從相上講,一切諸法的理體現象都沒有『生際』,這個事情是要知。為什麼?如果要不知就有疑惑,有疑惑就障礙見性,在念佛法門講,有疑惑就障礙一心。這一段註解說得很多,特別要緊的裡面有幾句,在第二面第二行:

  【法相即是法性。無生際即是實際。過去法如。即是過去法相。未來現在亦如是。】

  解釋裡面就是講性相一如,換句話說,性無生際,相亦無生際。『法性』是實際理地我們不太疑惑,可以承認;如果說『法相』,一切現象也是實際理地,我們就有疑惑了。這個地方龍樹菩薩解釋得太好,這個解釋是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我們既然承認「法性」是實際理地,那「法相」就是法性。這個道理在我們此地用不著多解釋,為什麼?我們大經大論裡頭講得太多了。我們如果覺悟到見分跟相分是同源,這個問題就沒有了,「見相同源」一提起來,大家也沒有問題,可是不提起來,往往在境界裡頭就又迷惑了。為什麼會在境界裡常常迷惑?說個俗話就是印象不夠深,提起來是有道理,不提起來就忘掉了。如果常常不忘,看到這些句子就不會生疑惑,在一切境界裡面也不至於迷失,當我們用功就不會有障礙。第二面倒數第三行,有幾句話很重要:

  【若是諸法相推求尋究。入無生法中。更無過是者。是名無生際。】

  這一句是解釋『無生際』,無生際就是我們平常講無生法忍。一切萬法仔細去推求,推求到究竟,不生不滅,所謂是覓生滅了不可得,所以這個叫實際;實是不虛,際是邊際,到了真實的邊際,一切諸法,世出世間法都是這個樣子。後面幾句話說得更明白,在第三面第二行:

  【一切法皆無生。】

  第三行:

  【三世一相。所謂無相。如是則無生相。】

  我們再念下去:

  【復次。無生名為涅槃。以涅槃不生不滅故。】

  末後這一句:

  【一切法即是涅槃。以是故。佛說一切法皆是無生際。】

  到什麼時候我們眼裡面能看到一切法本來不生,一切法皆如,一切法皆涅槃?到這個時候,給諸位說,你功德圓滿了。所以才說成了佛的人眼睛裡面看大地眾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有情眾生成佛了,無情的眾生也成佛了。如其不然,我成佛了,還有很多罪苦眾生還沒有成佛,那自己也沒成佛。再給諸位把這個境界給拉下來一點,你自己得一心了,你看到一切眾生個個得一心;自己心清淨了,看一切眾生人人心清淨,一個道理,沒有二理。真正的功夫如是勘驗,所以佛法叫做內學,唯有從內才能夠內外一如,內外不二。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內外畫個界線,內外不能統一。我清淨,外頭不清淨;我不生不滅了,外頭有生有滅,所以自己搞來搞去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心一心了,外頭人心不一心;我心清淨了,他心不清淨,這樣搞法,太難了!

  我們要嘗到智證,一定要明理,要如法去修學,違背這個原理原則,修行皆有障礙;去掉這個障礙,成就不難。難就是障礙障住了,這才難!而這個障礙,只有自己才能夠摒除,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沒有辦法代我們除這個障礙,自己要覺悟。什麼時候你看到一切眾生都是好人,自己是好人;什麼時候看到眾生是賢人,自己是賢人。換句話說,你看到眾生是惡人,自己是惡人,這個嚴重;看到眾生可憎,自己可憎。要曉得這個道理,為什麼?外面境界是中立的,無善無惡、無是無非、無邪無正、無生無滅,外境是如此的。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所與外境有所感,說老實話,感也是我們自己心,應也是我們自己心,外境還來應嗎?我們以善心所去感,境界都是善的;我們以惡心所去感,境界是惡的。

  蕅益大師示曇生方丈的那段開示:境緣無好醜,好醜在自己心裡。佛心感得外面境界是佛境界,佛心真常,感得外面境界不生不滅;我們是生滅妄心,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生滅妄境。諸位真正是明白這個道理了,修道之人要痛改前非。過去我們是怎麼看這個世界,怨天尤人;古人有說,學問學到不怨天不尤人,學問到家了。我們還在怪這個、怪那個,就是世間學問也差勁,還談得上佛法嗎?世間學問成就了、到家了,也不怨天不尤人。你讀這幾句話,要好好的記住。

  經【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在一切聲聞辟支佛前。欲給侍諸佛。欲為諸佛內眷屬。欲得大眷屬。欲得菩薩眷屬。欲得淨報大施。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一段文,前面的這些解釋諸位自己去看,重要的我給大家提一提,第四面第二行、第三行,這兩行值得提示一下,這是講一個行菩薩道的人,菩薩:

  【若在人中。好世作轉輪聖王。惡世恆作大王。】

  這是菩薩以國王的身分來教化眾生,因為國王掌世間法裡面的教育權,佛法是教育,歷代佛法最盛的時候,這些帝王都是菩薩再來的,所以他能夠:

  【護持佛法。利益眾生。】

  世尊將護法的工作交給國王大臣是有道理的,那些國王大臣也是諸菩薩轉世的,要不然哪有那麼大的福報?古時候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這是講在家。

  【若出家。值有佛法則為世作大度師。興顯佛法。】

  我們現在是有佛法的時候,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經上說佛的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就照我們中國古人的算法,照虛雲老和尚這個算法,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三千零七年,正法一千年過去了,像法一千年也過去了,末法一萬年才過十分之ㄧ。所以諸位儘管放心,佛法不會滅的,為什麼?還有九千年。但是在九千年當中這個佛法是有興有衰,不但是現在,正法、像法都是如此。過去有三武滅法,有盛有衰。我在當初學佛跟章嘉大師,我就很感嘆佛法之衰。他就告訴我,放心,將來還有復興的時候,還有好的時候,他說佛法的時間還很長。這是講有佛法的時候,菩薩出現在人間作法師,興顯佛法。

  【若無佛法。】

  生在滅法的時候,在釋迦牟尼佛法運完了以後,一直要到彌勒佛下生,降生的時候示現成佛,佛再說法。這個當中時間太長了,在《彌勒下生經》裡面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麼長的時間,世間沒有佛法。沒有佛法,諸佛菩薩還來不來?還來。為什麼?眾生可憐,眾生苦,哪有佛菩薩就睜著眼睛不度眾生的道理?沒有菩薩來,用什麼身分來?有辦法,若無佛法:

  【則為外道大師。】

  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菩薩有外道身分示現的,有不少個是由外道身分示現的。但是那個外道他所教眾生的可是教內道,不是教外道,是教善法,不教惡法。這裡說:

  【行四無量。】

  慈悲喜捨,以這四無量來教化一切眾生,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我們現在生在有佛法住世的時候,我們應當要肩負佛法中興的使命。要想佛法興,一定要依教修行,如法修行,佛法才能興。以我自己意識來修行,這佛法興不了的。為什麼?自己的意思是第六妄識,迷惑顛倒,那不行。咱們要照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佛法就興,自己也就成就了。第五頁第二行:

  【佛有二種身。一者法性生身。二者隨世間身。】

  這個『二身』就是一身,是一而二、二而一。下面有一段比較重要,就是淨報大施,施是布施,第五頁倒數第三行:

  【淨報大施者。有人言。菩薩多集福德。未除煩惱。受人信施。未能淨報。】

  有人這麼樣講法,佛聽了以後糾正他錯誤的看法: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這句話很重要,如果菩薩不行般若波羅蜜,那就是前面人所講的。這是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看清楚,大意不得的。為什麼?確實有不少人是在那裡多集福德,未除煩惱。多集福德,未除煩惱,受人信施,未能淨報,他得的果報不清淨。我們不要拿別人來說,你看《安世高傳記》,他那個同學就是這樣。他那個同學宮亭湖的水神龍王,明經好施,豈不是多集福德嗎?瞋恚心沒斷,未除煩惱。受人信施,墮落在畜生道,捨身去作水神,落在鬼神道裡頭。他過去生中也是出家法師,明經好施,他要是不好施,他沒那麼大的福報。你看供養他燒香拜拜的人有多少,福報大。他要是不明經,他就不靈;你到那裡去求籤問卦都很靈,他很靈,他明經,他有法布施,他又有財布施。他為什麼會落到神身,不成佛不成菩薩?這是未除煩惱。換句話說,他沒有行般若波羅蜜,落到這樣一個果報。這就說明,菩薩一定要行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怎麼樣?下面說:

  【諸法皆空不可得。】

  諸法皆空,諸法皆不可得。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有為法跟無為法,有為法、無為法皆不可得,有為、無為皆空。

  【何況諸結使。】

  『結使』就是見思煩惱。不行般若波羅蜜,是入不了這個境界的。要緊的地方就是行般若波羅蜜。行怎麼行法?行給諸位說,叫行道,修行。行道,道是什麼?諸法皆空是道,諸法不可得是道,叫你行這個道,叫你修這個行。再說得明白一點,這個行就是觀慧,觀照般若。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這就叫行道,這就叫行般若波羅蜜。再給諸位說,文字般若就是方便般若,講方便比文字當然要廣。文字單單只指色法的一小部分,如果講方便,六塵都包括在其中。所以大經裡面常講,《華嚴》華藏世界六塵說法,極樂世界也六塵說法,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根塵相接就叫方便。眼見一切色,當接觸的時候就叫方便,我們依這個方便。依這個方便立刻就起觀照,眼一見色法曉得色即是空,《心經》裡面講的「空即是色」,一接觸色立刻就想到「色即是空」,觀照,這就是起觀照。你能夠這一念提起來,於一切色法裡頭不迷惑,於一切色法裡頭得心清淨,心不染,這就入實相,這叫做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我們開始學沒那麼深,但是眼見色,曉得色即是空;耳聞聲,知道聲即是空;舌嘗一切味,曉得味即是空。不要呆板,「《心經》只說色即是空,沒有說聲香味觸法,大概那個不空」,錯誤了。人家只是舉一個例子,其餘統統包括在裡頭,色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這叫做行般若波羅蜜,這樣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了,還有什麼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從哪個地方安立?咱們天天念《心經》,你曾經起過觀照嗎?你曾經用過功夫嗎?我們所謂是功夫不得力,你根本就沒有用過功夫,它怎麼會得力?

  【菩薩入法性中故。不證真際。是故能淨報施福。】

  這是佛給我們解釋的,就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所以他才能『入法性中』,「入」是講證入。換句話說,菩薩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與法性相應。『不證真際』,他隨時在相應,他不證真際。為什麼他不證真際?大經裡面說得好,菩薩大慈大悲留惑潤生。為什麼?菩薩一證到真際,他就到常寂光淨土去了。常寂光淨土,永嘉大師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自己固然是究竟解脫了,於眾生沒有恩德。所以你看那些諸佛,成了佛之後倒駕慈航,觀世音菩薩久已成佛了,退到菩薩地位上來,這就是不證真際。地藏菩薩,他的學生都無量無邊成佛了,他老人家還住在菩薩位次上,不證真際。佛經上說,不要說那些菩薩,目犍連、舍利弗也早就成佛了,退在小乘羅漢的位次上,這叫示現。為什麼?倒駕慈航,利益眾生。『故能淨報施福』,這是已經證到真際的時候再退回來,不證真際。那些諸菩薩有到達這個能力,能夠證得圓滿菩提,就是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確實有這個能力,他到那一關的時候往往不肯斷,這叫大慈大悲。再看第六面倒數第五行:

  【菩薩無諸結使。而住無邊世中利益眾生。】

  這是說的真實話,煩惱早就斷盡,無處不現身。倒數第四行:

  【有復菩薩但有悲心而無般若。尚能利益。何況行般若波羅蜜。】

  有悲心沒有智慧,對眾生都有利益,何況是一個行般若波羅蜜的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的菩薩具足大慈大悲心。

  【菩薩得無生法忍。得法性生身。處處變化以度眾生。莊嚴世界。】

  這是特別講淨報大施。這個大布施提出來給諸位說說,我們現在布施是有,大家都很發心布施,肯發心,非常之難得,現在我們更重要的就是要淨報布施,要淨報布施一定要行般若波羅蜜。

  經【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不起慳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亂心。痴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個註解裡頭,前面這句是綱領。

  【是六種心惡故。能障蔽六波羅蜜門。】

  六度就是破這六種惡心,布施破慳貪心,持戒破破戒心,忍辱破瞋恚心,精進破懈怠心,禪定破亂心,般若破痴心,這一段是講六波羅蜜。下面依次解釋經文,諸位自己去看。這裡頭有幾句重要的要提一提,第八面第一行:

  【菩薩不生破戒心。何況破戒。】

  這兩句很重要。忍辱這一段裡面第三行:

  【自作自受。不應怨人。】

  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忍辱波羅蜜很難修;明瞭這個道理,忍辱波羅蜜就可以修了,有無量功德。忍辱,特別是在逆境,要曉得一切逆境障難都是自作自受。我們要做個好事,古人是安慰勉勵我們:好事多磨,好事多障礙!那個多磨多障哪來的?還是自己自作自受。從前是別人做好事,我們嫉妒障礙他;現在是我們做好事,別人嫉妒障礙我。因果報應,天理循環,如是如是,怎麼能怪別人?所以懂得佛法的人,一切的冤家要想辦法給他解除、化解,不能夠說這個冤家我躲他遠遠的,不要理他。好,這一生躲過了,來生躲不過,沒有辦法躲的,來生碰了面仇更大。為什麼?累積!為什麼不這一生報掉?

  再給諸位說,福德善事靠累積,善愈積愈厚。惡怎麼樣?快把它報掉。那個冤家對頭不順眼的,看到我就要罵我、就要侮辱我的,常常跟他見面,常常讓他罵。你要曉得,過去世我罵他十句,這一世他也罵我十句,十句罵了之後,以後就跟我交朋友,不罵了。為什麼?報掉了。果報如是,怎麼不懂這個道理?那個人很壞騙我的錢,過去世我騙他的,我騙了他多少,他現在也騙我多少。好,讓他騙,騙到的時候他就不騙了。為什麼?債還清了,不欠了,不欠的時候我擺在那裡他也不要。大家要曉得這個道理,決定躲不過!躲得過這一生,躲不過來生;躲得過來生,躲不過後生,總是要報的,這個帳得好好去算算。我們明理,應該曉得因果報應,不怨天不尤人,這種現世的果報,你要是真正學佛,你是個明眼人,自己看得清清楚楚。

  我也給諸位說過,我在抗戰期間做學生,在大後方的時候。抗戰勝利了,學校解散我們回家去。跟我坐一條船上有一個同學,我們欺負他年紀輕年紀小,實際上那個時候我們自己也不過十六、七歲,他比我們小個二、三歲,十三、四歲。我們都是一群小孩,也沒有老師,沒有任何人照顧,就有七、八個人在一條船上。這個小孩有一天大概是睡了,鈔票丟得滿船都是,我們大家撿,我也撿了不少,撿了之後沒有還他。到台灣碰到了,他來跟我借錢,借了好幾次。人家告訴我,這個人品行不好,借出去不回頭。隨他去,還能借給他,我還有得用。借去不回頭了,以後人也見不到了,算那個帳就是我以前拿的那麼多。真是妙極了,妙不可言,帳還清楚了,下次再不會來要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人家不順眼瞪我一眼,是從前我瞪他一眼,還過去沒事了,再見面就不結仇了。不怨天不尤人,自作自受。所以學問能夠到這個境界,可以說是功夫得力了。世界上哪有惡人?沒有。所謂惡人大概總是我過去對他過不去,或者是我欠他的,事實上哪有惡人?沒有惡人。所以我們要以純善之心待人、慈悲之心待人,吃點虧算不了什麼。你只要想通了,無虧可吃,也無便宜可佔,因果通三世,不是這一生。孔老夫子教給我們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世間聖人教給我們的。佛更教給我們平等慈悲,等念怨親,佛教給我們的。修行修什麼?就修這些。講到般若,這一段幾句話我念一念,第八頁倒數第三行:

  【智慧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欲成就是智。先當攝心。然後可成。】

  這就說明般若智慧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們要想得到般若智慧,先要攝心,攝心就是修定,先要修定,然後般若才能成就。底下有兩句話很重要,我們特別要警覺的,在第九頁第二行:

  【無智慧眼。故受著邪法。不受正見。】

  這幾句話在今天說比什麼都重要,他沒智慧,把邪當作正,把正當作邪。給他講正法,他不能接受;給他講邪法,他一聽就歡喜,他就依教奉行。這是沒有智慧,這就是佛法裡面講可憐憫者。

  【如是之人。世間近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眼前的世間事,他受邪法不受正法,他都不能成就,縱然成就了,敗得也快。所以智慧眼要緊,要能辨別是非善惡。別人不會給你揀別的,沒有相當關係,誰肯得罪人來給你揀別。揀別,你果然是開悟、接受了,曉得這個人給我們講的話是對我好的,這樣還好;如果給你揀別了,你自己沒有智慧,你還在外面去說,那個人說那個人是邪人邪知邪見,又在這裡挑撥是非,鬥爭兩頭。所以這個年頭,好人決定不說你,你跟那個邪知邪見邪思去學,你碰到他,他不會告訴你那個人是邪法、那個人是邪道。為什麼?怕你撥弄是非,這多可憐!這個能力就是平素自己要多讀誦大乘經典,體會經義,聽人家說法,想一想佛經裡頭是不是這麼講的。可是讀誦大乘也不容易,一定要曉得佛說法之意,執著在言語文字上又會發生許多的誤會,不是個簡單事情。底下一段是解釋福處:

  經【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一切眾生。立於布施福處。持戒福處。修定福處。勸導福處。欲令眾生立於財福法福處。當學般若波羅蜜。】

  世間人哪個不想修福報?福報要到哪裡去修?這一段教給我們,是解釋福處。這個註解的文很長,按照經的次序來講解的,我只能把大的段落給諸位說說。在第十面一開頭是講布施福處,這段裡面講得很多,也講得很細,諸位自己去看。

  在第十二面舉了很多例子,從第二行起,「韋羅摩菩薩」,他能布施福處,我們應當知、應當學。在十三面第四行,是講持戒福處,持戒福處又特別舉出一條例子,就是殺生的罪相。因為持戒福處是以五戒為主,但是五戒裡面只說了一條,其餘的也是以此類推。在第十四面第二行開始講修定福處,修定,經裡面講「修慈是修定福」。為什麼把修慈當作修定,這裡解釋得很好,「欲界多瞋多亂故」。這個文在十四面第四行:

  【先說慈心為修定福。得慈方便。願與眾生樂。後實見受樂。是心相應法。名為慈法。】

  這裡講的世間眾生緣慈,修福從這地方修起。在這一頁倒數第一行有三句話很重要:

  【慈應言親愛。無怨無諍故。名為親愛。】

  這是最簡單解釋『慈』的意思,有怨有諍就沒有慈,慈是『無怨無諍』,不怨天不尤人。於事無所諍,於人無所諍,這個才叫慈,才叫『親愛』,所謂親愛精誠。在第十五頁,佛給我們講慈心有五種利益,這是實在的,決定不是假的。文在第四行:

  【復次。佛說慈心有五利。不說餘。何等五。一者刀不傷。二者毒不害。三者火不燒。四者水不沒。五者於一切瞋怒惡害眾生中。見皆歡喜。】

  菩薩道中首先要修慈心三昧。俗話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沒有慈悲,根本就失掉了。最高的慈悲,諸佛與大菩薩的慈悲,是從深心、直心而生的,那就是大悲心。必須慈心修滿才能登地,你看《華嚴經》上擺的,那是圓教,十地菩薩。十住修直心,十行修深心,十迴向修大悲心,大慈大悲修滿才登地。不修慈悲心怎麼行?所以諸位要記住,慈悲一切,佛給我們講的這五種利益真實不虛。

  下面接著是講勸導福處,勸導是講什麼?就是講弘法利生。在十六頁最後一行經文,這個我也不必解釋,不必多說。

  經【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五眼,雖然佛的五眼圓明菩薩也有少分,菩薩要得佛的五眼,也一定要修般若波羅蜜,這五眼裡面的佛眼有無量的功德利益,此地說得很清楚。第十八面經文:

  經【菩薩摩訶薩欲以天眼見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佛。欲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欲知諸佛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不但是見十方諸佛,還在聞十方諸佛說法,這個時候得大自在。經無妄言,問題就是我們肯不肯學般若波羅蜜,肯學般若波羅蜜都能成就。這裡面或許有疑惑,疑惑不要緊,底下論裡頭都給我們解釋,諸位自己去看。第十九面經文,這是講聞持不忘,這也是我們念念想求得的:

  經【欲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聞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忘。當學般若波羅蜜。】

  著重在不忘,聽了以後就能記得,就不會忘掉。問裡面講:

  【一佛所說。猶尚難持。何況無量諸佛所說。欲憶而不忘。】

  註解裡面給我們解答,為什麼聞十方諸佛所說法都能夠憶持不忘?解釋裡頭是聞持陀羅尼力、堅憶念陀羅尼力,陀羅尼法也是從般若波羅蜜而成就的。二十面經文:

  經【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見過去未來諸佛世界。及見現在十方諸佛世界。當學般若波羅蜜。】

  這是講你要想見到十方諸佛國土,不但十方,而且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也能見得到,只要你學般若波羅蜜。

  我們在初分裡面看到,真正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是在般若波羅蜜,初分裡面第十四卷經文,就是勸我們下定決心去學般若波羅蜜。《般若經》裡面講般若波羅蜜,我給諸位說過,在《六祖壇經》也是講般若波羅蜜。《六祖壇經》實在講是般若綱要,能夠隨順《六祖壇經》,綱領掌握到,再去讀般若部的經典就不難懂,般若的義趣你也能夠體會得到了,般若的行法也可以悟明了。所以學般若波羅蜜,《六祖壇經》很重要,講《壇經》的時候也特別給諸位說過,《壇經》是屬於般若波羅蜜。

  二十二面經文裡面是講十二部經,從「多修羅」到「未曾有」、「論議」。這十二部經它重要的就是,「盡欲誦受持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我們要是能夠讀誦經典,有般若智慧,記誦經典就不難,就能記得住。何以?般若稱性,十二部經是佛性當中流出來的。二十六面有四句偈很有味道,希望大家把它記住。二十六面第五行:

  【不寐夜長。】

  你晚上不睡覺,就感到夜很長。

  【疲惓道長。】

  你要是疲倦了走路,好遠,怎麼還沒有走到?

  【愚生死長。】

  『愚』是愚痴,六道輪迴生死長,當然要緊的是在此地,是在這一句,前面二句都是陪襯的話。換句話說,智慧現前,生死就不長了,就可以了了,可以結束了。不愚是什麼?般若波羅蜜。所以你要學般若波羅蜜,生死就不長了,就可以了了;沒有般若波羅蜜,生死長夜沒完沒了。

  【莫知正法。】

  全都是勸我們學般若波羅蜜的。

  在這一面倒數第四行最後這一句開始,一直到二十七面第二行的第一句,這一段是講師子本事緣,很有啟發的意味。這是講因緣,就是十二分教裡面的因緣。一直到這一卷的末了,都是解釋十二分教。第三十面最後三句解釋受持:

  【盡欲受持者。聞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

  這兩句諸位特別要記住,因為我們常常在經裡面看到信受奉行,許多經裡面有奉持品。何謂受?何謂持?『聞』是意思懂得了,懂得了怎麼樣?要照做。這是《般若經》,《般若經》教你懂得一樁事情,當學般若波羅蜜。我們懂不懂?「當學般若波羅蜜」,我們在這三十四卷裡念了多少遍?你看看佛教學的善巧,你看看佛的苦口婆心,一遍、二遍怕我們印象太淺,沒注意到,疏忽過去了。幾十遍、幾百遍還要喚不醒,還要不覺悟,那真是無可奈何了。這就是重複重複又重複,提起我們的注意。

  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要學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的受持就是依文字起觀照入實相,這就叫受持。能夠照這樣做這叫受;天天照這樣做,念念照這樣做,這叫持。這個叫真修行,真正用功。諸位能這樣受持,無處不是道場,無時不是道場。為什麼?根塵相接觸的地方就是我們修行的境界,就是修行的增上緣,眼之所見、耳之所聞、身之所接觸,你在這裡面提起智慧的觀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教你們用《心經》的方法,色即是空、聲即是空、香即是空、味即是空,你這樣去觀照,你只要能長久這樣觀照,你的身心清淨、境界清淨。心清淨了,看外面境界清淨,這樣才能入實相般若。

  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不要斷,為什麼?自然就沒有了,妙極了!修別的法門是斷,真難;學般若法門不斷,照就沒有了,光太大,一照就照完了。無明都照破了,還有什麼見思煩惱?所以我覺得學大乘比小乘來得方便,學大乘比小乘來得快。小乘斷見思煩惱,證得須陀洹之後,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大乘就用般若波羅蜜,不斷,全都把它化掉,照見五蘊皆空,煩惱沒有安立處。這是究竟法,為什麼佛說般若波羅蜜說了二十二年?這個法子太妙!在《大智度論》裡面你看經文初分當中,可以說把一切萬法,你要想成就,全部歸結到般若波羅蜜。這是希望我們同修特別要警惕的。

  真正行般若波羅蜜,就是根塵相接觸能提得起觀照功夫,這就叫做行般若波羅蜜。久久功夫就深了,功夫深了就照見五蘊皆空,生死苦沒有了,輪迴苦沒有了,乃至二乘變易苦也沒有了,真正是一了一切了。希望我們同修,不知道這個道理,那是沒法子;知道這個道理又曉得這個方法,就應該天天去用。現在學了現在就用,從現在開始就一直用這個功夫,不要間斷。用這個功夫的時候事事無礙,什麼事情都不妨礙,就是在一切事情裡提起觀照功夫,效果是身心清淨。好,今天我們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