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一O七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107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九頁,最後一行,從第二句看起: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這個一小段的經文,可以說是全經的總結;不僅僅是全經之總結,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的總結。因此這個意思非常非常的深遠,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前面兩句佛教導我們,如果能『常念不絕』,不絕就是不間斷。跟《楞嚴經》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及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同修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意思相同的,那麼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必定往生。既生淨土,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圓滿成佛,這就是講『得道』,就是成佛,成圓滿的佛果。『捷』是快,快捷,這是給我們宣說無量法門當中,哪一個法門成佛最快?這給我們說出來了,這個法門成佛最快,可是你得要老實的去念佛。
末後這兩句是說絕了,真正教我們把所有一切疑惑都斷乾淨了,『我法如是,作如是說』,世尊他自己修行證果就是這樣的,今天把他自己修證的法門給我們說出來了。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修學證果如是,即使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從凡夫修成佛道也如是。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話沒說錯。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是一切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我們看這兩句也證實了,所以說可以把自己的疑惑斷盡。這是誠然說出了人生的指歸,應當盡形壽信受奉行,這才是如來的第一弟子。
『如來所行,亦應隨行』,諸佛如來在這個世界,或者應化在九法界,佛是存什麼樣的心,我們要能體會,我們要能學習;佛是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怎樣教化眾生,怎樣圓成佛道,統統是我們應當學習的。究竟我們要到哪裡去學?一切經論全是我們的學處。這個一切經論浩如煙海,分量太多了,我們無從下手,楞嚴會上才教給我們,一定要知道「最初方便」。最初方便是什麼?《楞嚴經》上是以觀音、勢至做代表,觀音代表的是禪,大勢至代表的是念佛。禪只能夠接引上上根人,念佛法門這九法界眾生平等得度,這個就是最初方便。尤其是念佛,那真是方便到了極處,我們要認清楚,要努力的來學習。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世尊四十九年所說法的方便法門、綱領的法門,就是這部經,依照這部經來修行就行了、就足夠了。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多餘的精力,可以遍涉大乘經論;如果覺得我時間不夠用,我的精力、精神都很有限,來不及了,這一部經就行了。
『種修福善,求生淨剎』,這兩句話非常非常重要。這個淨剎就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要以這個為目標,一定要曉得種福,一定要曉得修善。種福是在心田裡面種,什麼樣的心?這個經題上就給我們說得很清楚,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覺悟就慈悲,迷惑就不慈悲,覺悟就慈悲),這個三心種福。修善,修善當然就要斷惡,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善惡的標準,我們在講席當中講得很多,本經就是最好的標準,尤其是第三十二章到三十七章,佛將教給我們種福修善的標準,詳詳細細的給我們說明了。到這個地方,可以說諸佛如來自行化他的能事都究竟圓滿。
底下這一品是重頌,就是重複前面的意思,標明「是非善惡」;換句話說,也就是「種修福善、求生淨剎」再一次的開導,世尊對我們慈悲真正到了極處。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這個地方的偈頌是七言頌,總共有八首,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教我們,受持的人就決定得生淨土;第二是感嘆佛智難聞;末後重勸,信受的人就得度了。我們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有四首,佔這個偈頌前面的一半。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這是首先給我們說明「是非」的標準,可見得有緣分得到這部經典、聽到這個法門,不是偶然。佛的言語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妄語,佛講的話句句真實。我們有緣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經典,都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所以一開端佛就講,如果不是過去生中修積深厚的善根福德,這個法門在你面前你也不會接受,不但不會接受,你還會排斥。我們想想這部經在台灣流通的因緣,就顯然證明了佛這句話的真實。這個經典,民國三十八年律航老法師(那個時候他沒出家,黃臚初居士)從大陸帶到台灣,帶這麼一本來,這是《無量壽經》到我們台灣,三十八年來的。三十九年,黃老居士把這個本子送給李老師,李老師教瑞成書局第一次排版流通,製版流通,同時他老人家在台中法華寺講了一遍,講過一遍。那一遍講的聽眾多少人?李老師曾經告訴我,有三十幾個人聽,就很稀有了。從那個之後,你看一直到李老師往生,這個經在台灣就沒有再講過一次。他老人家後來將講經的筆記,就是他的註解,把這個本子給我,我們第一次印的印出來了。
在民國六十年,我們館長過五十歲的生日,我就勸她印這個經來做壽,我說好,《無量壽經》,祝妳無量壽,我說妳印,我來講。這個經本就印出來了,當時印了三千本。印好之後我就到台中向李老師報告,我說我們想在台北講這部經。李老師不同意,告訴我,因緣沒有成熟。什麼沒成熟?善根福德還不夠。換句話說,還有障礙、還有排斥、還有不相信,甚至於還有毀謗的。所以這個就停下來了,這個經本也就是到處結緣就送完了。送到最後我還剩了一本,我說這個是很好的紀念,我們在台北第一次印的。我跟館長商量,我說我這裡還有一本,就照原來的樣子,我們再印一千本做為紀念,她也很歡喜。我們印出來了,今天晚上送給諸位結緣。這個本子紙張、印刷連封面,跟民國六十年那個本子完全相同,做為一個紀念。
一直到李老師往生之後,我又想起這樁事情,將李老師的眉註本印了一萬本,做為一個紀念,也是我們對老師表達一點敬意,迴向他增高品位。這個本子印出來之後,那就跟經上講的一樣,大眾緣成熟了,每個人看這個本子都生歡喜心,來找我,要我講。這大家要我講的人多,可見得這個緣成熟了,我們於是乎就開講,這是李老師之後,第一次我們講這部經。同時在海外每到一個地方,我介紹這部經典都受到非常的歡迎,大眾聽了真正歡喜。就是證明經上所說,這個緣成熟了,像這一代的大眾,都是過去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所以接受到這個經本、這個法門,都生無量的歡喜。這就是第一首偈,就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以我們講這個經的時候,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生大歡喜心。這個就是本經的當機,就是接受的對象。第二首是說明不是當機的,哪些人呢?
【惡驕懈怠及邪見。】
這就不是這個法門的當機,『惡』是講十惡,造十惡業的人;貢高我慢的人;『懈怠』,懶惰的人;還有邪知邪見的人。這些人:
【難信如來微妙法。】
佛在此地說的這個四種,這是業障,障礙了你修學這個無上的法門。底下用比喻來說:
【譬如盲人恆處闇。】
『盲』是眼睛瞎了看不見,永遠生活在黑暗之中。
【不能開導於他路。】
盲人自己都不認識『路』,如何能夠給別人指路?這個話含意很深,諸位要細心去體會。古來祖師大德所謂是「以盲引盲」,盲人引導一群盲人,「相牽入火坑」。它比喻什麼?《楞嚴經》上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自己沒有找到真正的路,他還帶別人;自己將來背因果那活該,但是多少人受了冤枉,這個可不得了,這個因果可背大了。所以這也就是說,哪些人有障礙,有些什麼障礙,障礙了第一大法;換句話說,障礙了這一生得度的機緣,障礙這一生是一生成佛的機會,把這個障礙掉了,這個罪過是極其深重。第三首:
【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方能修。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讚演並供養。如是一心求淨方。決定往生極樂國。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這個兩首是說,受持往生要具備哪些條件,這都給我們說得很明白。當然這第一個條件這是過去修的,就是過去生中曾經在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處種了善根。這一條說老實話,我們在座的同修個個都具足,這個沒有問題,這條大家都沒問題,都有了,這先決條件你們已經具足了,問題都在底下。這底下要注意到,『救世之行』,這個行是現行,你現在真的有一片慈悲心,真的想續佛慧命,救助這些苦難的眾生,你要有這個心。也許你說,我有這個心,我能力做不到。只要你有這個心,你的功德就圓滿了。能力,你沒有能力,我也沒有能力,能力從哪裡來?佛菩薩加持來。佛菩薩加持多少,就看你發的那個心量大小、真假,你發的心真、你發的心大,諸佛菩薩威神統統加持給你;你發的心小、發的心偏,諸佛菩薩也加持,加持小一點,加持大了沒用,這叫感應道交。所以感應道交,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你那個感真不真、大不大。一心一意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能夠聞到正法,能夠在這一生得度,這一句就是我們講的發無上菩提心,你要發這個心。這個心可貴,這個心一發,就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你要真正發這個心。
下面,發心之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怎樣去做?『聞已』,是你這一部經統統聽到了,聽了之後你要相信、你要接受,相信是完全不懷疑;『受持』是完全接受,持是保持,念念我都不離開佛的教誨,這就是依教修行,依這本經典的標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都要與經相應,這才是佛的好弟子。另外我們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第一個是流通經典,就是『書寫』,現在不需要書寫,印經。我前面跟同修們提出印經書,經書要印得精美,使那個不信的人看到這個本子,他也生歡喜心,他也很珍惜、愛惜,這個目標才達到;你印了普通的本子,人家沒有瞧在眼裡,他不重視。所以寧願成本高不怕,成本高、數量少一點都不怕,一定要印得非常精美,紙張、印刷、裝訂都要考究。所以書本是藝術,不能草率,我們以草率的心去做,都得罪、都不恭敬,這是教我們流通。現在不但有經本,有錄音帶、有錄影帶,我昨天跟同修們提出的光碟,今天還有同修來跟我說,他們有人發心要來做。我說好,你們如果做,我有一句話說在先,我的東西沒有版權,如果你們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個事情因果就背大了,決定不能印這個字樣。最好能印上「歡迎翻印,功德無量」,誰的功德無量?你自己的功德無量。為什麼?你這是幫助佛流通正法,你沒有障礙正法,這個就功德無量。所以決定不可以印上版權所有,今天這個世界每個國家都在講智慧財產權,我們佛法沒有,我們佛法智慧財產權是屬於一切眾生的。
除此之外,天天要『讀』,讀是對著經本叫讀,這是指的早晚課誦要讀經。『誦』呢,誦是背誦,在早晚課誦之外,只要有時間,你能夠把經文念熟,記得常常去回味。『讚演』,讚是讚歎,演是演說,這兩種都是屬於弘揚,都是屬於把這個經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講解給別人聽,你講全部經很好,講當中一品也很好,甚至於講當中一句兩句都好,都是屬於讚演。特別是這個演,演裡面有讚,讚裡頭沒有演。演是什麼?演是要把它做到,表演。怎麼個表演法?我把這個經義統統應用在我的生活當中,我的生活就是一部活的《無量壽經》,這是把《無量壽經》統統做到了,做出來給大家看。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那五十三參,他跟五十三位善知識一表演,演的什麼東西?演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表演在參學、生活之中。我們也要把《無量壽經》演變成自己的生活,所以這個意思就深了。弘法,除了講經之外,我昨天也提醒同修們,可以把經裡面的經文、偈頌,譜成曲來演奏,獨奏也可以,交響樂也可以,可以演奏的。不但可以把它編成歌來唱,可以把它編成劇本在舞台上表演,編成電視劇在電視台播放,這都在讚演這兩個字包括之中。
『供養』,供養是我們將這個經典、將這個法門送給別人,做為禮物送給別人。譬如說我們每天讀誦、念佛、迴向,迴向就是供養,我把我修學的功德統統迴向給一切眾生,就是供養一切眾生。我不為自己,我念念為一切眾生。我們看不見的眾生,我們都這樣愛護、都這樣尊敬、都這樣念念不忘,眼前所接觸的,哪有不愛護的道理,哪有不尊重的道理!天天在那裡迴向,真誠的迴向,眼前看這個也看不順眼、看那個也看不順眼,那些迴向都是騙人的,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從你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就能看出你是真修、你還是在假修,能看得出來。可是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反省、自己要檢點,我們自己是不是真修,這個才重要;別人修不修,說實在話,於我們畢竟還是隔一層,不相關。
『如是』,像前面佛所說的,『一心求淨方』,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說你一生,你有一個方向,你有一個目標,你有一個願望。下面是佛給我們做證明,你『決定往生極樂國』。你只照前面這個五句(從「唯曾於佛植眾善」到「如是一心求淨方」,就是這五句),這五句你統統做到了,你就決定往生極樂國。
那也許說了,如果萬一遇到大災難來了怎麼辦?不要緊,『假使大火滿三千』,這個三千是三千大千世界,『乘佛威德悉能超』,你還是決定得生淨土。你不必憂慮,在大劫難的時候,佛會現身來接引你。你要有信心,要真正相信佛所說的,無論遇到什麼災難,統統都可以往生。這實在是給我們授記,真的給我們念佛人一顆定心丸,再也不懷疑了。碰到什麼劫難,你都不要慌張、都不要恐怖,一心念佛,知道假如這個劫難逃不過,佛馬上來接引你。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第四十七品當中親口說的,他不會有妄語,他說阿彌陀佛會來接引的。底下兩首歎佛智慧難聞: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
世尊在此地為什麼要給我們說這些話?實在是因為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我們沒有智慧,不能用我們的意思來推測,那就錯了。不但我們不能夠推測佛的智慧,聲聞、緣覺,乃至於等覺菩薩都沒有能力。佛的智慧誰知道?只有佛知道。佛給我們說出這部經,是他圓滿智慧當中流出來的,這個諸位要知道,是如來圓智裡面流出來的。所以等覺菩薩也不知道,等覺菩薩的智慧跟佛比還差一分,所以佛圓滿智慧現前,等覺菩薩也沒有辦法。不像說其他經典,其他經典佛智慧是流出一部分,那個,阿羅漢、菩薩們能理解,能完全理解,這個經沒辦法完全理解。所以說:
【聲聞億劫思佛智。】
這是講證阿羅漢果,這個裡面包括辟支佛,『億劫』是長時間,不是短時,去思量佛的智慧。
【盡其神力莫能測。】
這句話實實在在就是說明,修學其他宗、其他法門、其他經論,對於這個不能夠了解,所以這才叫難信之法。
【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
這樣的經典、這樣的法門,只有佛才能開示,佛才能完全理解。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將六方佛判入流通,他有道理,跟此地講的是一個意思。這個法門,誰有資格承擔流通的責任?只有諸佛;除了佛之外,菩薩都沒有資格承擔流通大法,所以蕅益大師判的很有道理。我們在本經也看到十方佛的讚歎,所以這部經跟其他經不一樣。其他經典,佛在經論上常講五種人說經,佛弟子可以說,天人可以說,仙人也可以說,菩薩說經當然沒有問題。只要符合佛的意思,不違背佛的宗旨,佛都承認那是經典。佛是什麼宗旨?大乘法「一實相印」,你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就承認這是經,這跟我說的沒有兩樣;小乘經論上,你只要符合「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符合這個宗旨,佛都承認。可是諸位要曉得,這個經除佛之外,那四種人都說不出來,他沒有辦法說。為什麼沒有辦法說?他沒有圓滿的智慧,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到局部,沒有看到完全,所以他能說局部的,不能說圓滿的。因此這個法門只有佛才能說,唯有世尊能開演。因此我在講席當中常常跟同修們提出,如果不是諸佛如來威神加持,憑我們自己修學這點功夫,沒有辦法,決定不能理解。所以一定要求感應,至誠感通,求佛的加持。不是加持我一個人,加持大眾,使人人都能明瞭這個道理,人人都能夠覺悟這個方法,都能夠信受奉行,求生淨土。眾生沒有覺悟,不知道求,我代他求,先是我代他求,慢慢他自己也會求,這樣才能得佛威神加持。如果不是這個樣的,縱然是會說法的人,他也沒辦法說。
【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
這兩句是佛在勸勉我們,希望我們對這個無比殊勝的機緣,要珍惜,不要空過,這個機緣太難得了!武則天寫開經偈,說「百千萬劫難遭遇」,那是對什麼經講的?對《華嚴經》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經典那是百千萬劫又百千萬劫,你也未必能遇得到,比《華嚴》難多了。所以這種機會既然遇到了,遇到就是,換句話說,你遇到什麼機會?你遇到這一生成佛的機會。你說這個機會到哪去找去!你遇到其他的機會,不過成個阿羅漢、成個菩薩而已,成不了佛;遇到這個是成佛的機會,而且成的是究竟圓滿佛,這不是普通的佛。所以一定要珍惜,要曉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既然得人身、聞佛法,不但聞佛法,而且聞到一切諸佛所說的第一法,你說這個多麼稀有!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有不少人看到這一句,他又起了邪見,他說釋迦牟尼佛講經,是不是講得太過分了?普賢菩薩,華嚴會上的等覺菩薩,第一人,毘盧遮那佛下面的第一人。本經在第二品裡面教給我們「德遵普賢」,我們遵守普賢十大願王來修行;到這個地方怎麼會超過普賢了?從這個經開頭學普賢,現在超過了。是不是真超過?真正超過了,你們自己不覺得。你們自己為什麼不覺得?你們沒有真修。如果真修,按照這個經文,天天在進步、天天在提升,真的超過普賢。佛沒有一句假話,沒有一句妄語,跟你所講的句句真實。
『若諸有情當作佛』,哪個人當作佛?信受奉行的人,他當作佛,他在這一生當中應當要成佛了,所以他完全依照這本經典來修行。你想想看,普賢菩薩是累劫的修持才到這個境界;你不需要,我短短的幾年幾個月的時間,我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普賢菩薩見面甘拜下風,這不是超過了嗎?這個話一點都不假,文殊、普賢看到你,佩服到極處,他們修了無量劫才到這個程度,你這幾天就成功了。什麼原因普賢菩薩自嘆不如?普賢菩薩累劫當中沒有遇到這個法門,所以苦頭吃多了,時間拉長了。這是什麼?他沒有你好運。你們的運太好,一下就碰到這個法門;普賢菩薩沒有我們好運,所以他不得不甘拜下風。我們如何來珍惜自己?
【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
佛在此地這是苦口婆心到了極處,因為這一個緣故、因為這一個理由,也因為這一個事實,所以那些廣學多聞、真正有智慧的人,這個『士』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知識分子,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肯接受。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聽了佛的這個話,總認為佛講得太過分,或者佛講這些話都是勸人的話,哪裡是真的?起這種疑惑,就是前面講的邪見,邪見之人他得不到這個利益。所以應當要相信佛所教給我們,就是在本經所教給我們的『如實言』。「如」,佛給我們所講的跟事實真相完全相符,沒有加一點,也沒有減少一點,這叫如語;「實」是真實,決定不假。
【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
末後這一首四句真正難得,『如是妙法』,就是指這部經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這個法門是妙中之妙。我們有幸、有緣今天聽到了,『應常念佛而生喜』,這個常念佛就是依教修行。
【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這個『善友』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善知識,這個人是真正的善知識、真實的善知識。一定要『受持』,一定要記住,佛在這裡教給我們書寫、流通、讀誦、讚演。佛教給我們,我們統統要把它做到,盡我們的心、盡我們的力量去做,將來決定了脫生死輪迴,往生不退成佛,就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我們再看末後的一品,末後是「舉益流通」,這是列舉真正的利益、真實的好處。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這個說利益,先介紹小乘,這是小乘裡面的一部分,有多少?天上人間一萬二千那由他億。這個底下數字單位是億,不是一個兩個的個,是億,多少億?這麼多億,一萬二千那由他億。給諸位同修說,這個數字是講娑婆世界六道眾生,不是講我們地球上的人,地球上人沒這麼多。娑婆世界六道眾生,聽到這個法門證小乘果的,這是『得法眼淨』,這個得的利益最淺。什麼叫法眼淨?簡單的說,就是他能夠辨別是非、能夠辨別真妄,他得這個利益。再往下面看,這是修行證果利益愈來愈大的,人數就愈來愈越少。所以得小利益的人很多、很普遍,前面你看『萬二千那由他億』;你看這個地方二十億,這數字差遠了,差太遠了。
【二十億眾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阿那含果』是小乘的三果,證得阿那含,不會再到欲界來,雖然沒有出三界,他住在哪裡?住在四禪天。四禪天的五不還天,在那裡修行,將來證得四果就超越三界了,所以他不會往下墮落。這有『二十億』。『六千八百比丘』得『解脫』的利益,這是證阿羅漢果。
【四十億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這一段是講大乘人所得的利益,前面是小乘,大乘根性的得大乘利益,小乘根性的得小乘利益。所以聽經得什麼樣的利益,與你的根器有關係。非常顯著的,我在外面講這些經遇到一些法師,有些法師對我也非常讚歎,但是什麼?他不學這個法門。他對這個法門很讚歎,很了不起,他不學這個法門,有什麼法子?根器不相同。但是這樣的法師可以值得尊敬,為什麼?他不毀謗,所以各人喜愛、興趣不相同。如果說是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其他法門,那是屬於邪見,那個不是講的根性不同。我剛才講是根性不同,他不是邪見,他是正知正見,所以都是值得讚歎的。這大乘菩薩,『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這是什麼菩薩?要以通常法門來講,圓教初住菩薩,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個叫不退轉的菩薩。可是念佛法門,只要對於這部經典、這個法門堅定信心,絕對不會動搖,你現在雖然還是凡夫,講到功行就等於圓初住的菩薩。圓初住的菩薩不退心,不被外面環境動搖;我也不退心,我也不為外境動搖,就這點而論,我跟圓初住菩薩沒有兩樣。所以這個法門成就不退轉的菩薩,有『四十億』,有這麼多!
【二十五億眾生。得不退忍。】
這個境界比前面又高了,『不退忍』是無生法忍。我們再把標準降低一點,像《仁王經》上所講的五忍菩薩,開始是信忍,信忍是什麼地位?是初、二、三地,信忍。由此可知,這個一句所講的是地上菩薩;前面所講四十億是三賢位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講地上菩薩,一直到寂滅忍,換句話說,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有『二十五億』人,這是大乘的。就是它大小乘分得很清楚,前面這個一段是講小乘,後面是講大乘。那我們算在哪裡?我們在底下這一段,你看下面就講到我們: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
這個數字多!這是什麼?既不是聲聞,也不是菩薩,我們不是菩薩,也不是小乘。這個人數相當可觀,『四萬億那由他』,比那個小乘得法眼淨的人還要多,小乘得法眼淨的只有一萬二千那由他億,我們這裡是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
【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
你看我們是不是這一類的?在沒有聽到這個法門之前,對於『無上菩提』,這個無上菩提就是指求生淨土不退成佛,我們沒動這個念頭。說老實話,我當年學佛,也沒有動念頭說求生淨土,沒動這個念頭,這就是說你『未曾發』。『今始初發』,你聽到這個經的時候才發心。或者是沒聽經之前,我也念佛、我也發心了,發那個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心,發的那個心不純,還會動搖、還會退轉、還會懈怠,可見得那個心不真、不切!聽了這個經之後,今天是真的發心了,真的發心就勇猛精進,依教奉行,這是你真發心,那就不一樣了。所以這個界限要從這個地方劃起,今天我們真正發心了。
【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
我們要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生命當中第一樁大事,我們沒有別的事情。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就是求生淨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見阿彌陀佛』。除這一樁事情之外,沒有第二樁事情,這才叫你今天發心了。『種諸善根』,就是依照經典教訓去做,佛教我們做的我們就做,教我們不要做的我們就不做,老老實實聽話,這樣就對了,這就是種諸善根。下面佛給我們授記:
【皆當往生彼如來土。】
只要照這個去做的,將來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見阿彌陀佛。像《楞嚴》上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一點懷疑都沒有了。下面更給我們授記了:
【各於異方。】
『異方』,就是他方世界,將來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成佛到哪裡成佛?不在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有阿彌陀佛,不能大家都成佛,那就不好看了,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到哪裡去成佛?到他方世界。他方世界有緣的這些眾生,那些眾生機緣成熟了,希望佛來度他們。你跟他有緣,那就像《普門品》裡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你就到那裡去示現八相成道,成佛給他們講經說法。異方,「各於異方」,我們過去無量劫來,在無量無邊的世界都結上了善緣,都結了善緣。所以人生在這個世間,對一切眾生要結善緣、要結法緣,你才會受到一切眾生歡迎,你講經,他聽;別人講經,他不相信。同樣一句話,你說他相信,別人說他不相信,什麼原因?緣不同,他跟你有緣、他相信你,跟你沒有緣、他不相信。所以你就曉得,什麼事情要緊?結緣要緊,廣結善緣,廣結法緣;不要結惡緣,結惡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怕,一生比一生痛苦,這非常可怕,決定不能幹。各於異方:
【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你看,你去成佛,佛把那個佛的名號都告訴你了,你將來成佛一定叫妙音。所以我們現在皈依證上法名統統用妙音,妙音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因為將來你成佛叫妙音,現在你皈依這個法名就妙音居士,因果相應。展開這部經典,念到這個地方,自己的名字在裡頭,你看這個經多親切。這個經,佛就是給我說的,我現在是妙音居士,將來就是『妙音如來』,你看這個多麼親切。所以這個法名的來源,是在《無量壽經》上來的。第一次我們起這個名字的時候,是在新加坡,新加坡也是講經,它是舉辦兩次皈依。一次是在講經的前一天,給大家授一次皈依,沒有用這個法名。第二次,是正宗分講圓滿,舉行一次皈依,一次來了二百七十多人,我這起法名來不及了。來不及,忽然想到,我在北京的時候黃老居士提示我一句話,他說皈依可以用同一個法名!我忽然想到這裡,也就想到此地這個經文後面「同名妙音如來」,好,我就接受黃老居士的建議,我們就用一個法名。所以這一次皈依二百七十多個人的法名就解決了。從此以後,我們統統就用這個法名,都用這個法名,所以這個經典對我們來得特別的親切,特別親切。
到這個地方這一段,是說我們這些大眾,我們每個人已經在釋迦牟尼佛當年法會之中,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法會,我們都在裡頭。我們今天講這一會,釋迦牟尼佛那一會跟我們也相應,我們也沒有離開本師這一會。不僅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無量壽會,跟我們這個會是同一個會,這個感應不可思議!末後一段這是說普遍授記的利益:
【復有十方佛剎。】
這不僅是娑婆世界了,前面所說的是娑婆世界,都是講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聞經所得的利益。再看看他方世界。
【若現在生。及未來生。】
這一句是講的三世,前面是十方,十方三世統統包含盡了。
【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受記法忍。成無上菩提。】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各』是每一個世界,當然這個數字它不是個固定的,這是概略的,大概的個數字,『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佛的授記。『受記』,就像前面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授記相同。
【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是世尊在此地總結我們跟西方世界的關係,這個關係不是偶然的,其來已久。『彼諸有情』,是此界、他方這些有情眾生,跟『阿彌陀佛』過去都曾經結了緣,都有緣。如果與阿彌陀佛沒有緣,這一生阿彌陀佛現在你面前你也不相信,你也不會求生極樂世界。一定要有緣,所以這些有緣的人『俱得往生極樂世界』,這個語氣非常的肯定,教我們讀起來一點懷疑都沒有。
世尊講經到這裡就結束了。後面這個文,是阿難尊者記錄的法會圓滿的盛況: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這是瑞相,『三千大千世界』都『震動』。這個是不是大地震?這是大地震我們都恐怖了。諸位要曉得,這個震動是人心震動,聽到這部經歡喜無比。這是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裡頭煎熬,今天有機會離開、有機會出去了,你說這種心裡多歡喜!是心裡的震動。
【並現種種希有神變。】
這是第二種瑞應、感應,不可思議的感應。
【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這是第三種瑞相,『光明』的瑞相。這是這一段講的天地的祥瑞。
【復有諸天。於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歎未曾有。無量妙花。紛紛而降。】
這一段裡面,我們看到空中的天樂,這是第四種的祥瑞;又看到空中的雨花,天花,第五種的祥瑞。後面這兩種是天人的供養,供佛、供法、供養與會的大眾。顯現出五種不可思議的祥瑞。
【尊者阿難。彌勒菩薩。】
這是本經的兩位當機者,前半部是『阿難』尊者當機,後半部是『彌勒菩薩』當機,換句話說,在這個法會這兩位代表我們大眾。
【及諸菩薩聲聞。】
參加這個法會的『菩薩』有此界、有他方的,『聲聞』裡面也有此界、他方的。
【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末後這個總結的一句,我們也不能把它疏忽、輕易看過,不是說這個經講完了、會散了,散了就完了,那就真的就完了。散會之後回家去怎麼樣?『信受奉行』,要真正相信,要如實的接受,老老實實去照做,你能照做,你就是如來第一弟子,你將來決定往生。我們既然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報了名、註了冊、掛了號,這決定去了!這個世界逢場作戲,不要再認真了,一定要知道這個世界統統是假的,我們統統要放下、統統要捨棄,這個世界無論什麼人、什麼事、什麼物,決定沒有一絲毫貪戀之心。為什麼?我們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決定得生!絲毫懷疑都沒有。
我們的經,在我們這個道場第二次的圓滿,《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總共講了一百零七會。剛好時間到了,我們圓滿。好,我們念佛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