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三十二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32
請掀開經本第十四面,第七行,從當中看起: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從這裡看起,向下經文還是讚歎諸菩薩自行化他的德能。這個『一切萬物』是指的環境,我們生活的環境,能在環境當中得大自在,這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了。諸佛菩薩他能夠得到,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原因就在著相,我們凡夫執著一切萬物是真有、實在有,於有的當中又想佔有它,不肯捨棄,這個煩惱就來了。諸佛菩薩知道一切萬物是幻有、是假有,它不是真有,所以在一切萬物當中,是自在的受用,沒有分別執著,絕對沒有佔有的觀念。不但於一切萬物沒有佔有的念頭,就是連自己的身體也沒有佔有的念頭,這樣才能夠得自在了。菩薩弘法利生必須有這個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這一接觸萬物,不是度別人,都被萬物度跑掉了,那還行嗎?所以這是必須要的條件。禪家所謂的「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就是這個意思。祕訣就是知道一切萬法的實相,於一切法當中依舊是清淨自在、一塵不染,這是菩薩的德能、菩薩的智慧。
下面是講他的慈悲,有智慧還要有慈悲,『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個是大慈悲。「庶類」是說一切眾生,也就是指的六道眾生。佛法是師道,所以佛教化眾生,是要等眾生來請教的、來向他求法的;不可能佛找到你家裡來教你的,沒有這個道理。師道是尊嚴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古時候中國、印度都是這樣的。菩薩就不然,菩薩跟一切眾生是同學的身分,所以可以主動的找到眾生家裡去,找到他把佛法介紹給他,「作不請之友」,這個眾生不請,菩薩就來了。我們現在沒請,菩薩也不來,這什麼原因?菩薩來與不來,說實在的話,他有神通,他有他心知,看看我們這個學道的心還不懇切,還沒有必要來。真正至誠懇切、必須要菩薩幫忙的時候,這感應道交,所以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由此可知,我們現在遇不到佛菩薩,我們那個感的力量還不夠,學佛的誠意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所以佛菩薩看得很清楚,也聽得很清楚,現在還沒有必要來,道理就在此地。說實在話,諸佛菩薩常常在我們左右,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就如同彌勒菩薩當年入滅之前所說的,「時時示世人」,時時刻刻示現給一切眾生、給世間人,「世人常不識」,世間人不認識。彌勒菩薩如是,哪一尊佛菩薩都是這個樣子的。所以諸佛菩薩的慈悲恩德,實實在在不是我們平常能想像得到的。誰對我們最關心?只有諸佛菩薩對我們最關心。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個三句就是大慈悲的主義,這些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他對眾生究竟有什麼好處?這個三句就具體給我們說出來了,菩薩「受持如來甚深法藏」。在本經同修們念得很熟,過去我們也曾經講過幾遍,這一部經法,釋迦牟尼佛付囑給彌勒菩薩,要他護持流通。彌勒菩薩不過是一切菩薩的代表而已,絕對不是只交給彌勒一個人,與會所有的菩薩們,沒有一個菩薩不受佛的囑付。我們讀了這一部經,聽了佛這一番開導,也是世尊囑付護持流通之一,我們也有責任。「甚深法藏」,就是指的這一部經,就是指的這一句萬德洪名,要把這一部經、這一個修學的方法接受過來,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才叫「護佛種性,常使不絕」。如果就一般來說,佛種性,可以歸納為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佛種性,菩薩行是佛種性,六度、十大願王是佛種性。在本經裡面,這一句六字洪名,確確實實是真實的佛種性,所謂「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必須受持、必須介紹給一切眾生,不能將佛法傳到自己就斷絕了,這個不可以的,這個對不起諸佛菩薩,對不起歷代祖師。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這是利益眾生的行動綱領,「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的具體行動,可見得這一句話不是虛假的,它是真實的。菩薩興起大悲心,悲憫一切有情眾生,『演慈辯』,「演」是演說,「辯」是無礙的辯才。菩薩不疲不厭的講經說法開導眾生,那個力量就是慈悲。因為佛菩薩對於這個世間所有的名聞利養,他都不接受,什麼力量推動他這樣的勤奮、這樣的辛勞,在這個世間教化?這個力量就是大慈悲心。『授法眼』,「授」是傳授;「法眼」,不是肉眼,是能夠認識一切諸法的真相,這才叫法眼。我們在《金剛經》裡面讀到,如來有五眼圓明。我們凡夫,肉眼;天人則有天眼,比我們肉眼的能力強;阿羅漢、辟支佛有慧眼;菩薩有法眼。由此可知,法眼是菩薩具足的。這個五眼,後面具足前面,前面不具足後面,有法眼當然有慧眼、當然有天眼,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能夠見到一切法的真相;他把這個智慧、能力傳授給眾生,這叫「授法眼」。菩薩能夠傳授的是理論與方法,理論是本來有的。雖有,我們眾生迷失了,佛菩薩這一說,我們就恍然大悟,就又明白了有這麼一回事情。可是單單明白這回事情還不管用,我們是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像前面所講的「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我們得不到,他能得到,我們得不到。所以必須要親證,要自己也能夠證得這個境界,那才管用。悟有解悟、有證悟,佛菩薩能夠幫助我們的是解悟,從解悟,底下那個功夫完全是自己的,佛菩薩幫不上忙了,要認真修行去求證,這個要靠自己。
所以下面這就講認真修行了,修行是斷惡修善,這是一切眾生本分的大事。『杜惡趣』,「杜」是杜絕、是防止,斷一切惡。這個「惡趣」,用如來果地上的標準來衡量,等覺菩薩都是惡道,他沒成佛,只有佛是善道,除佛以外統統是惡道。如果說等覺菩薩是善道,不是惡道,那麼換句話,他那一品無明可以不要斷了,為什麼還要斷那一品無明、要去成佛?所以這個善惡有很多不同的標準。在我們六道裡面,地獄、餓鬼、畜生是惡道,三惡道,人、天、阿修羅是三善道;如果比起阿羅漢來說,非想非非想天還是惡道,六道都惡,阿羅漢是善道;阿羅漢要比起菩薩,阿羅漢是惡道,菩薩才是善道;菩薩比起佛,唯有佛是善道,菩薩也是惡道。所以此地的「杜惡趣」,必須到成佛,那個惡才斷得盡;沒有到成佛,惡就沒有斷盡,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不要以為自己現在貪瞋痴慢少了一點,「我已經不錯了,我這個惡沒有了,惡念也沒有了,惡的行為也沒有了」,那得少為足,你才得到一點點,你的善惡才是最低的標準,更高的標準你就不曉得了。所以這個標準要不斷的向上提升,因為這一部經、這個法門,是大乘當中的大乘,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所以它的標準是絕對的標準,不是普通的標準。「杜惡趣」。
『開善門』,善是本有的,這個地方的善不是善惡之善,善惡的善還是惡;由此可知,前面講的惡趣也不是善惡之惡,才能達到絕對的標準。有一絲毫無明存在都是惡,有一個善的念頭在,已經就不善了。此地這個「善門」,就是明心見性,這才是真正的善門。自性顯露之後,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自然就現前了,這叫真正的善。我們現在是在初學,初學要知道佛法裡面這些標準,可是我們的下手還是從最低的標準下手,這樣修學才能夠得力。一個標準修到了之後,再提升一級,好像念書一樣,我念小學,小學畢業了再念中學,中學畢業了再念大學,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標準。在本宗有超越一切標準的修法,那就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真正做到一心稱念,把那個許多層的標準都突破了。所以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的法門,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稱讚的法門,非常之微妙奇特,不是其他法門能夠相比的。也就是說,其他法門都是有層次的,一個一個層次的標準;淨宗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層次,初發心就可以圓成佛道,所以這難信,難信之法。如果「杜惡趣,開善門」,用淨宗標準來說,善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是惡趣,參禪、研教、止觀統統都是惡趣,唯獨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善門。一心執持,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就是剋就本宗來說這兩句經文的經義。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這是菩薩對待眾生的態度,是我們要學習的,看一切眾生就跟看自己一樣,自他不二。眾生迷,迷了苦,就是自己苦;眾生覺悟了,就是自己快樂。眾生迷而不覺,菩薩只好等待機緣,等待他能夠接受了,就把佛法介紹給他,他現在不能接受,我們很有耐心的在等待。等待也不是天天瞪著眼睛看著,那又錯了,自己要認真努力的修學,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這個叫等待。機緣成熟,眾生願意接受了,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教他,那有什麼用處?那個沒用處的,不起作用的。所以,眾生緣沒有成熟的時候要成就自己,緣成熟之後要全心全力幫助他人,這就對了。成就自己,目的還是為了幫助別人,所以自己修學不疲不厭。世間人讀書、工作很勤奮,什麼力量推動他?名利。諸位想想,名利拿掉了,誰願意做工作?我們台灣同胞在全世界工作是最勤勞的,所以今天台灣這樣富足,外國人想不通。他當然想不通,他沒有辦法想通的,我們台灣人一天可以做十二個小時,一個星期可以做七天,這外國人怎麼想也想不通。他們工作大概都是六個小時,一個星期工作五天,外國人工作效率是這樣的,怎麼能跟中國人比?我們中國人一個星期的工作量,是他兩個星期的。什麼力量推動他?名利,這有錢好賺,大家拚命在工作。如果沒有錢,誰願意去幹?所以要曉得,他這個力量,名利在推動世間人。佛法裡面是慈悲在推動,他不是名利,是慈悲心在推動,是智慧在推動。有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看清楚、真正明瞭了,這個事情他是本分的事情,他應當要做的。我們今天講是他的義務,所以他不需要任何報酬,應該要做的。所以『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要把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一個擔子,佛菩薩把它擔負起來。所以佛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所謂是「度生是事業,弘法是家務」,諸佛菩薩的家務事就是弘揚佛法,把佛法普遍介紹給一切眾生,要以種種善巧方便。這些年來,我們看到台灣的佛教確實有進步,這是我們覺得非常歡喜、非常難得的事情。像榮民總醫院正式成立佛堂,這是公家醫院,將來必定還有跟進的,台灣將來公私立醫院每一家醫院都有佛堂,這個功德很大。今天下午我到中央信託局去講演,中信局是公家機構,是金融機構,他們也有正式的佛學社團。我今天聽到,他們的員工大概有二、三千人,學佛的佔十分之一,這個很難得。它這個佛學社成立了,必然將來會帶動他們同行的事業。希望將來我們的總統府、行政院都有佛學社。實在講是有必要,破迷開悟,開悟了才有智慧,才能把國家的事情辦得合情合理,老百姓心悅誠服,上下團結一致,安和樂利的社會確實可以達得到。這是要靠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家來努力、來推動,推動正法;不可以提倡迷信,迷信是社會大眾不能接受的。現在政府許許多多的機關,為什麼還沒有佛學社團的成立?就是他們對於佛法不認識,認為這是迷信。哪一天知道佛教不是迷信,原來是智慧的教育,它教育的內容、目的,是教我們知道自己以及生活環境的真相,佛就是教給我們這些。自己就是人生,環境就是宇宙,佛教沒有別的,只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給我們說出來,這是佛教,這個裡面沒有迷信。佛說出的真相是他的境界,因此佛也勉勵我們認真修行,去親證這個境界。我們自己親證,證得了,跟諸佛菩薩所見的無二無別,那麼佛教教學的終極目標就圓滿達到了。『皆度彼岸』,「彼岸」就是徹底明瞭、認識一切法的真相。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這幾句是表福慧二嚴,這是莊嚴,福德莊嚴、智慧莊嚴,證得的地位與如來果覺平等無二,也就是成佛。佛菩薩幫助眾生,要一直照顧你到成佛,他這個責任才算是完了;你是等覺菩薩,他責任還沒完,還要幫助你,一直幫助你圓成佛道。不但是一個人,要幫助一切眾生,所以這些菩薩們很忙。不但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多,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要教化的對象。『悉獲』,就是所有一切眾生統統都獲得,『諸佛無量功德』,這是福德;『智慧聖明』,是智慧。福慧二足尊,這個就是我們常講的「皈依佛,二足尊」,二足就是功德、智慧,這兩樣都圓滿了。到『不可思議』,這一句話就是說的圓滿的意思,唯有圓滿才「不可思議」,不圓滿是可思可議,圓滿了就不可思議了。由此可知,這個三句話就是成佛。與會菩薩的智、德,說到這個地方才算是圓滿,才算是都給我們宣說出來了。再看下面經文: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像前面所講的,這樣智德慈悲圓滿的這些大菩薩們太多了,絕對不止普賢、文殊、彌勒,不止「賢護等十六正士」,像他們這一類的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可見得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無量壽經》,這個法會之莊嚴也是不可思議。無量無邊菩薩都來了,這個舍衛大城能容納得下嗎?佛這個經是在靈鷲山講的,現在有很多人到印度去朝聖,那靈鷲山地方不大。當年,我們肉眼能看得到的聽眾有兩萬人,諸佛菩薩有很多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統統來集會,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像《維摩經》上所講的,「維摩丈室」,他住的那個房間不大,只一丈,叫方丈,丈室。這一丈的房間從我們台灣人看起來,大概只有三、四個塌塌米這麼大的房間,它可以能夠容納三萬個獅子座。不要說獅子座,就像我坐的這個座位,這三萬個,三、四個塌塌米的範圍,怎麼擺法?它能容,那個獅子座沒縮小,房間也沒有放大,這個很奇怪。這樣的境界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這個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處處有障礙,都是由於妄想分別執著而造成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確確實實沒有障礙。你看《華嚴》裡面講,「芥子納須彌」,芥子是什麼?芥菜子。芥菜子多大?也不過就跟芝麻粒差不多大。須彌是須彌山,把須彌山裝在芥菜子裡面,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也沒有縮小,它就裝進去了,這怎麼個裝法?這是告訴你大小無礙。為什麼?大是法性,小也是法性。我們今天因為著了相,有大小之相它就有礙;佛菩薩沒有大小的觀念,萬法平等、萬法一如,所以互容無礙。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所以才現出這樣一個境界,這個境界說實在話是真實的事相。我們今天所執著的、所見所聞的,都是一個錯覺,不是事實真相。像前面所講的這些等覺菩薩,無量無邊,統統來集會,這是同行的大事。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佛講經的這個道場的確是殊勝莊嚴。『比丘尼』是出家的女眾,當時在會的有五百人。出家的男眾,前面我們看到有一萬二千人,女眾有五百人。在家的男眾,我們今天講在家居士,印度人稱為優婆塞,在家的男眾有七千人,在家的女眾也有五百人。這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五百加上七千再加上五百,八千人,和前面出家男眾一萬二千人,兩萬人。這是參加當時法會的,我們肉眼能夠見得到的。肉眼見不到的,菩薩、羅漢、辟支佛、天人,我們肉眼見不到的那就多了。『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還有四層天,這二十八層天的天人,有許許多多也來參加這個法會,都來聽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廣大、圓滿、圓頓的大法,確實是跟講其他的經場面不一樣。
本經的通序,到這裡就介紹完了,通序這麼長,在一般經裡面很少見的。底下一章:
【大教緣起第三。】
是本經的別序,要說明這個法會是什麼樣的因緣興起的。在這一章經裡面,因為我們這個經經文不長,我們稱它一章,可以說;黃老居士他分的是品,也行,品是品類,跟篇章的意思是相同的。在這一章裡面,我們所看到的是如來放光現瑞,阿難尊者見到這個瑞相生起稀有之心,出來啟請。世尊答覆阿難之請,這樣才為我們說出這一部廣大、圓滿、直捷、方便、究竟的第一稀有難逢的法寶。我們在講席當中時時提醒同修,如果用方便究竟這個標準來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只有這一部經符合這個標準;其他的經典,如果是究竟、就不方便,是方便、就不究竟。什麼叫方便?方便是容易懂、容易修,這就方便了。不究竟是什麼?它不能成佛;換句話說,沒有辦法出三界,這就不究竟。究竟的大乘經典,像《法華》、像《華嚴》,是講成佛之道,但是不方便,那個道理不好懂,修學的方法我們也做不到。所以究竟的經典不方便,方便的經典不究竟;既方便又究竟,查遍《大藏經》就這麼一部,非常非常稀有,真的是稀有難逢。好,我們看經文: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
經文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是講世尊放光現瑞。『爾時』,就是在靈鷲山大眾聚會的這個時候,前面所講的這麼多大眾聚會在一起的時候,『世尊』這個時候威德光明,比平常更要殊勝。我們一般世俗人講,佛的光彩、儀容、精神愉快超過平常,以前沒有見過的,這是讚歎他的相好。人為什麼會顯得相貌這麼好?快樂!你看我們世間人不是常講嗎,「人逢喜事精神爽」,你要遇到心裡有快樂的事情,都表現在容貌上去了;如果你心裡面有不快樂的事情,就愁眉苦臉,那個樣子就很難看。釋迦牟尼佛今天,在一生當中是最快樂的一天,以前沒有,以後也沒有。為什麼最快樂?要為大家講《無量壽經》,這個快樂,「暢佛本懷」。也就是佛要不度眾生,像前面所說的,是眾生緣沒成熟,天天在等,這一天機緣成熟,等到了,這個快樂,機會終於被他等到了。所以蘊藏在心中究竟圓滿的大法,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宣揚,他一生最快樂的。由此可知,佛度眾生,不要說是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度眾生,在佛的心目當中,用什麼樣的法門教化眾生?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是佛出現在世間唯一的正說。因為機緣沒成熟,所以佛才用其他的法門,其他的法門是逐漸逐漸誘導你、幫助你成熟,是這個意思。我們在黃老居士註解裡面看到,唐朝時候許多中外的大德,都認為《華嚴經》、《法華經》是本經的導引,導引是什麼意思?引導你入這個經。由此可知,這個經才是正說,那個經都是旁敲側擊,換句話說,這個經、這個法門是佛教化眾生的主科、必修科,就這麼一本,其餘一切經論是選修課,修不修沒關係,不要緊,這個是必修課程。今天能夠上這門課,這老師快樂、高興,所以他這個光彩、風度跟平常大大的不一樣。
『如融金聚,又如明鏡』,這兩句是形容。黃金很美,人人都喜愛,黃金要在高溫之下把它融化了,變成液體,那個光彩比固體的還要美,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平常我們看佛像叫金色身,就看到金,今天看到佛的相貌,就像黃金融了的那樣的光彩。「又如明鏡」,明鏡是形容佛的身心清淨無比,一塵不染,清淨無比。『影暢表裡』,好像內外透明的一樣,身心潔淨像一個透明體一樣,「表」是外表,「裡」是內裡,這是瑞相。底下兩句是說他放光,『現大光明』,這是佛放光,光裡面千變萬化,美不勝收。所以這個一段是講如來放光現瑞,這是這一部經發起的第一個原因。
【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每天不離開佛的,佛每一次講經他都參加,從來沒有一次缺席的。每一次講經,佛那個樣子他天天都看到的,他看得很習慣,唯獨今天佛現的這個相不平常,他從來沒有見到過。所以阿難尊者『即自思惟』,他看到佛今天現的這個相,自己就想,『今日世尊』,今天釋迦牟尼佛。他的『色身』,是講這個身體,『諸根』是講六根。『悅豫』,悅是喜悅,豫是愉快,今天佛所現的格外的歡喜、格外的快樂。這個悅豫,說實在話,不是外面來的刺激,不是的,它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這喜悅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內心等待眾生得度的機緣等到了,看到這麼多大眾,這大眾根熟了,可以接受這個法門,因緣聚會,稀有難逢,所以精神百倍,特別的歡喜快樂。那麼這都是從表面上來看。
『清淨』,身心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這個兩句是說明佛「現大光明,數千百變」,佛在光裡現的什麼相?現的十方諸佛的剎土,所謂是「寶剎莊嚴」。所以這樣一個境界,阿難尊者過去沒見過。實在說,固然是因緣聚會,佛歡喜,這是一個原因,這都是講佛的自利;除這個之外,今天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正在那裡憶佛念佛,他憶念的是什麼佛?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在經裡面常常看到,「十方一切佛,阿彌陀第一」。他憶佛念佛,阿彌陀佛神力又加持他,他今天的相,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就格外的好看。不但阿彌陀佛加持他,十方一切諸佛都弘揚這一部經典,都稱讚阿彌陀佛,所以當佛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十方一切諸佛跟釋迦牟尼佛融合成一體,所以釋迦牟尼佛今天就變成一切諸佛,這個相之莊嚴,當然不是平常能見得到的,諸位要明瞭這一個事實。
這相隨心轉,我們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心險惡,相貌就凶狠。你們在電視上看看伊拉克總統那個相貌,那個相貌很嚇人,那個相貌不善。我們跟他無冤無仇,我們看到那個相貌就像希特勒一樣,相貌不善。相隨心轉,所以佛的相是最好的相,我們念佛,心裡面有佛,這個相貌不知不覺就變成佛相。你們要想相貌好,多念佛,化妝沒有用處的,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正的就是念佛、想佛,念佛、想佛,那個身心將來都逐漸逐漸就變成佛的樣子。所以釋迦牟尼佛想阿彌陀佛,這個時候變成阿彌陀佛的樣子,顯示無比的殊勝莊嚴,這是佛之歡喜的原因。所以實在講兩重原因。佛所現的光明瑞相,實實在在是顯示他的大德、大智殊勝超異,達到了極處,所以在光明當中應現十方剎土,第一稀有。所以阿難說『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阿難尊者跟他那麼多年,從來沒有見過。『喜得瞻仰』,這是緣分,阿難今天見到了,無比的歡喜,看不厭。阿難見到了,諸位要曉得,與會的這些大眾個個都見到,不是阿難一個人看到的,所有在會大眾統統都見到。阿難『生希有心』,大眾也是生希有心,不過是阿難尊者代表大眾出來問問緣故,佛今天為什麼相貌光彩這樣殊勝,總有個道理,要問一問緣故。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這幾句是請法的禮節,在我們中國過去,這《禮記》裡面都有記載,所謂是「請益則起」,就是有疑問要向老師請教,或者請老師開示,都要從座位上起立,這是禮節。佛門也是如此,阿難有疑問要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所以他從他的座位起來。『偏袒右肩』,這是行最敬禮。印度人穿的衣服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的衣服是有袖子、有領子、有扣子,印度人沒有。印度的衣服就是一塊布圍著身上,平常兩個肩膀都是包裹的,都是包起來的,但是在行禮的時候,行最敬禮的時候,要把右邊的膀子露出來。在請教的當中,也許佛有事情吩咐他,他起來方便,右手露在外面服務方便,所以隨時準備奉事老師,是這個意思。如果說是兩個肩膀都蓋的時候,叫你做事就不方便,起來沒那麼快。所以說不等待老師吩咐,我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吩咐,隨時很快的動作替老師服務,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偏袒右肩」。佛經裡面有許許多多威儀,就是戒律裡面的威儀,現在都用不著,因為我們中國生活習慣跟印度不相同,許多都用不上。但是戒律的精神我們要記住,這個是決定不能忘掉的。
『長跪合掌』,這個「長跪」是兩膝著地這種跪法。「合掌」表恭敬,這十個指頭代表散亂,合掌合一,代表什麼?收心。平常胡思亂想,現在一心一意聽佛說法,所有妄念統統都息掉,就是專心,一心一意,合掌代表一心一意,所以這個是恭敬,這是表法的意思。『而白佛言』,「白」是下對上的敬辭;上對下是「告」,我告訴你,這是上對下的口氣。現在人不講求這個,我看到兒子對父親、母親說話,「我告訴你」,也告訴了,學生對老師也告訴了。現在人不講求這些了,從前像這些敬辭是很重要的,這個是禮貌。佛經的翻譯最晚都是在宋朝,宋以後翻譯的很少,所以對於古代的這些禮節,在佛經上我們都能夠看得到。「而白佛言」,這就是,底下是阿難尊者所問的話,他所請教的言語。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願為宣說。】
這一段是阿難請教的言詞,這個裡面含的意思很深。首先我們看他對老師稱呼『世尊』,這是極尊敬的稱呼。佛是人天師表,是世出世間所尊重的,人天所尊重的,所以稱為「世尊」,這是最尊敬的稱呼。底下是他的疑問,『今日入大寂定』,我們知道,佛與大菩薩常在定中,他那個定沒有出入的。《楞嚴經》上所講的首楞嚴大定,「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是佛與諸大菩薩平常都是如此。佛今天所示現的,好像這個定比平常更勝,這是阿難疑惑不解之處。這是什麼定?給諸位說,這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這不是普通定。佛現在在念阿彌陀佛,阿難曉不曉得?阿難曉得,故意來問,假裝不曉得,故意來問。阿難也是大權示現,絕對不是真正的初果羅漢,不是的,是佛菩薩再來,幫助佛弘法利生的。所以從他問的話裡面已經透出來了,他知道。『住奇特法』,今天釋迦牟尼佛住的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法門,這就是將要宣說平等成佛的方法,就是這一部經典,這一部經典是教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這是奇特法,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沒有講過平等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很難信,等覺菩薩,緣覺、聲聞,地獄眾生,怎麼可以平等成佛?這個根性差別太大了,怎麼能平等成佛?確實有一個極妙的法門,平等成佛的方法,是佛從來沒有說過的,今天要為大家宣講。
所以這個心安住在奇特之法,『住諸佛所住』。《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是問了兩個大問題,其中有一個「云何應住」,就是我們的心應該安住在哪裡;《金剛經》上兩個問題,還有一個是「云何降伏其心」。我們這個心裡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要怎樣降伏?我們的心應該住在什麼地方?兩大問題。釋迦牟尼佛講了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解釋這兩個問題。你們《金剛經》念了很多遍,這兩個問題答案有沒有找到?愈念愈糊塗。如果這兩個問題在這一個會上提出來,那就太簡單了!怎麼樣降伏妄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妄念就降伏了。心應該安住在哪裡?阿彌陀佛,也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就成功了,這個方法妙!今天世尊是「住諸佛所住」,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的,沒有一尊佛不憶念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所以諸佛所住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今天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也跟諸佛一樣,念佛是三世十方一切諸佛之所住。『導師之行』,導是引導,引導一切眾生同成佛道,因為它是平等法,九法界眾生平等成佛,這才是大導師、不可思議的導師。『最勝之道』,行彌陀之行,念彌陀之所念,彌陀之所念就是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平等普度一切眾生,這是第一殊勝之道,所以稱為「最勝之道」。
從這幾句我們還看不出來,阿難知道這個事情的真相,還看不出來,底下這幾句就看出來了。阿難說『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去是過去,來是未來,這就講三世,三世一切諸佛,諸佛都互相的念,佛都念佛。說實在的話,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念諸佛,佛佛相念。他就想:今天佛現的這個瑞相一定是念佛,不念佛,佛的相不會有這麼好。但是不曉得世尊今天是念過去佛、還是念現在佛、還是念未來佛?這他就不知道了。如果念現在佛,我們娑婆世界只有一尊佛,那當然是念他方世界的佛。所以這個問話裡面就很清楚、很明白的說,『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還是『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威是威德,神是神通,就是我們世間人沒有辦法想像的,今天佛所現的色相、光明,我們沒有法子想像。顯是明顯,耀是光耀,這都是形容佛的瑞相光明。所以『光瑞』,佛放光,他的瑞相,『殊妙乃爾』,殊妙是殊勝、微妙,像現前這個樣子,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願為宣說』,願,不但是阿難的願,與會大眾都有這個願望,希望佛給我們說說,今天為什麼會現這個相。這一段是阿難的啟請,所以在「教起因緣」上來講,兩重,一個是世尊放光現瑞,阿難接著啟請。
慈舟大師把本經的序分就說到此地,下面慈老就判作正宗分。但是黃念祖老居士的判法不一樣,黃老居士把這一章都判作別序,到第四章「法藏因地」才判入正宗。這就是每個人的看法不相同,我們知道就好,都有理由,都講得通,都講得很好。慈老的科判我們已經印出來了,但是慈老的科判是根據最初的版本。我們現在這個本子是修訂本,這是個定本。慈老科判裡面,最初會集的他分的章數是三十七章,後來夏老居士不斷的在修訂,修訂成最後的定本,我們現在所讀的是四十八章。可能當初老居士最初會集是想三十七道品,三十七章;到最後想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還是四十八章圓滿,與彌陀本願相應,所以重新分了。內容大致上差不多,合起來看能夠看得出,最初第一次印出來那個本子的面貌,從慈老的科判上能夠看得到。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只是看到阿難尊者提出問題;釋迦牟尼佛的答覆,過了年再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