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七十三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73

  請掀開經本五十二面,倒數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經文從這個地方起,是補充前面下輩往生的修因,下輩往生的業緣比前面又要差一等,也就是我們常講,他的業障比較重。縱然自己想修,障緣很多,就是『多事物』障礙他,『不能離家』,這個「離家」還是前面所說的。『不暇大修齋戒』,這個「暇」是指空閒的時間,也就是生活相當忙碌,抽不出時間來修行。現在工業社會,實在講比農業社會要忙碌很多,在從前農業社會的時候,差不多秋收之後都是休閒。所以過年那個假期,要過到二月二龍抬頭這才開始工作;不像現在,現在過年的假期也只有三天,五天頂多了。在從前幾乎將近有一個半月的假期,有許多人就利用假期這個時間到寺廟裡面去修行,在家居士利用這個假期都可以到寺廟裡面去掛單、去修行。這是他沒有這個時間,顯示他的工作繁重,生活壓力很大,沒有時間「大修齋戒」。這個大修至少是七日,我們通常講打七,禪七也好、佛七也好,七天以上,一個七、兩個七、三個七,乃至於七七,甚至有十個七連著的,那個叫大修齋戒。實在講這個齋戒就是一般指的修行,參禪也叫齋戒,念佛也叫齋戒,不一定是吃齋、持戒,那就看錯了。甚至於學教的人,在一塊研究討論,也都叫齋戒,因為齋是身心清淨,戒是如法,一切如理如法修學,都叫做戒,所以這兩個字的含義非常的深廣。

  齋戒是修,其目的就是到『一心清淨』,這個是修學的目標。他沒有時間「大修齋戒,一心清淨」,佛就告訴我們,也必須在有空閒的時候,這個空閒時間無論再短暫,也要把它把握住。我有一天的空閒時間,好好的用一天功,有兩天的時間用兩天功。在工業時代,這種短期的休假是常有的,譬如在外國一個星期工作五天,休息兩天。兩天休息的時間,他不可能兩天的時間都用去念佛,為什麼?至少需要用一天的時間整理他家裡的環境,再就是補充食物(他們買菜,一個星期去買一次,都是在假期這天去買,一買就買一個星期的),他至少要用一天的時間來做這個工作;還可以有一天的時間去念佛,或者去修行。這是教我們把時間、光陰要能夠把握住,要能夠控制好。

  修學的態度是下面這個三句,這個三句我們要牢牢的記住,這是修學的基本態度。『端正身心』,身心究竟怎麼個端正法,後面經文還有詳細的來解釋,念到後面就曉得。『絕欲去憂』,欲是指外面的境界,憂是指內心。絕欲去憂,就是《金剛經》上給我們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絕欲就是不取於相,對外面的境界不執著;去憂,是裡面的貪瞋痴慢、妄想煩惱不起現行,把它控制住,這個就是身心清淨。『慈心精進』,不但對眾生要慈悲,對自己更要慈悲,這個不精進就是對自己沒有慈悲心。當然這個裡面含義是雙關的,境界也是廣大深遠,廣義的說對一切人要慈悲,對自己一定要努力精進。下面給我們講了兩個原則,第一條教我們修行世間的善法。這個經文很長,裡面有很多句,第一個是: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

  這個可以說是六道眾生與生俱來的煩惱,這不要學的,生來就帶來的,要知道這些煩惱對於修學是很大的障礙。我們念佛的人目標是求一心不亂,為什麼得不到?一心不亂最淺的功夫叫成片,我們今天成片都做不到,原因就是有這些障礙。修行沒有別的,無非是把這些障礙清除掉而已,第一個障礙就是瞋恚心,這是最大的障礙。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障礙都來了,都現前了,所以這個是要警覺到。環境,我們常講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再不如意,都不能夠起瞋恚心,起瞋恚心障礙不了別人,實在是障礙自己,這個要知道。

  其次『嫉妒』,嫉妒是瞋恨的一分,見到別人超過自己,心裡面就不痛快,這也是俱生煩惱,很少人沒有這個煩惱的。看到別人勝事,心裡頭不痛快,馬上就覺悟:我這個嫉妒心起來了。破壞了自己的清淨心,障礙了自己的覺正淨,這就叫魔障!煩惱起來心裡面很不痛快,自己在受折磨,受折磨就叫做魔,這些障礙教你自己在受折磨。所以魔障在哪裡?這些東西叫做魔障。外境那個魔不可怕,可怕的是裡面的魔,所謂是煩惱魔、五陰魔,這個可怕,外面這個魔不可怕。內要清淨,果然是「絕欲去憂」,外面魔再多、力量再大,對一個修行人是無可奈何,這個要知道的。所以嫉妒心是很大的障礙,佛教給我們要修隨喜功德,隨喜就是破除嫉妒心的,忍辱是對治瞋恚的。隨喜是對治嫉妒的,隨喜的功德,與別人所做的勝事,就是殊勝的功德,是一樣大。把他所做殊勝的功德,變成我自己的功德,這是聰明人,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而不是看到別人做功德,我們自己在造罪業。聰明人把他做的那個功德也變成我的功德,這個是聰明人。所以要學隨喜,見到別人的好事我們要讚歎,我們要盡心盡力把他的好事發揚光大。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無量壽經》,好事!這個真是大功德的事。有些人看到知道這個好,心裡不服氣,偏偏要反對,偏偏要駁斥,障礙它流通。看到別人讀:念他的幹什麼?他這會集本,為什麼不念原譯本?說得也滿有道理,這是什麼?嫉妒。我們沒有這個,把這個嫉妒換過來隨喜,我們讀這部經、印這部經、講這部經,把夏蓮居居士的功德全變成自己的功德,這就對了。黃念祖老居士給《無量壽經》寫註解,辛辛苦苦花了好多年,我們是不費吹灰之力,把他的功德又變成我們自己的功德,我們把他的註解拿到,大量的翻印流通,把他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叫做隨喜功德。他的功德沒有減少,我的功德天天增上,這樣彼此功德互相增長,利益一切眾生。人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決定造罪業。

  第三,就是慳貪,貪瞋痴裡面的貪,『貪餮』,「餮」多半是指食物,人好(音浩)吃,這個可以說也是與生俱來的,這個不要學的。你看外國人到中國來,吃到中國菜,你問他好不好吃?一定讚著非常好吃。到台灣來沒有別的享受,吃是他最大的享受,也是他一生永遠忘不掉的這種享受。不可以貪吃;除這個之外,所有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不可以貪;乃至於佛法,也不能貪。學佛的人,有的把世間法捨掉了,貪求佛法,那還是個錯誤,佛是教我們斷貪心,不是教我們換對象,換對象沒有用處,是教我們斷貪心。『慳惜』就是我們一般人講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布施,這個也是很大的障礙,障礙什麼?障礙自己的福德。前面講的,瞋恚、嫉妒是福慧都障,特別是障智慧、障清淨心,這個慳貪障福德。佛在經上常常教給我們,六道眾生迷失自性,福德從哪裡來的?統統是修得的,不是性德。見了性,那個福德是性德,那就大了;沒有見性的人,我們這一點福報是修來的。

  佛告訴我們,財富,這是每個有情眾生都希望得到的,財富從哪裡來的?是從財布施得來的。你一有慳貪,就不肯布施,換句話說,你這一生修財福這一條路就斷掉了。這一生所得到的財富,是你前生修的,你過去生修的財布施,這一生得的福報;這一生再不修,這一生的福報享受完,來生就苦了,來生縱然得人身,你沒有財富,一生貧窮。我們不願意過貧窮的生活,你就曉得要修因,要修財布施。財布施人人都可以修,不一定說有錢的人修財布施容易,沒有錢的人修財布施難,你這個觀念就錯誤。往往修財施,沒有錢的人比有錢的人,修得多、修得圓滿。一個有錢的人,家裡面億萬財產,現在鬧水災,捐個一千塊錢、一萬塊錢,那真是叫九牛一毛,微不足道。一個低收入的人,一個月只收入個一萬多塊錢的,最低收入的人,他要捐個一千,是他一個月的十分之一,要照比例來說,比那個富翁布施的多得太多太多了,所以往往窮人布施的功德圓滿。所以窮人來生就變成富人,富人來生又變成窮人,叫風水輪流轉,很公道,不可能富的永遠富,貧的永遠貧。富人布施永遠不如貧人。這是講財富是這麼來的。

  其次,聰明智慧也是我們每個人願意要的,哪個人都不願意笨頭笨腦,都喜歡自己很聰明。聰明智慧,佛給我們講,是法布施得來的,無論是佛法或者是世間法,一定要盡我所知傳授給別人,不必保留。不要怕別人將來超過我,我得留一手,那就叫吝法,吝法就得愚痴的果報。所以一定要全心全力的教別人,得來的果報,聰明智慧。

  第三個是健康長壽,也是我們非常樂意要的,健康長壽的因叫無畏布施。佛門提倡放生,佛的戒律第一條不殺生,放生跟不殺生都是屬於無畏布施,教一切眾生離開恐怖、離開憂慮、離開苦難,這是屬於無畏布施。我們能夠幫助人脫離困難,幫助人得到平安,這種布施就得健康長壽。我們怎麼做法?剛才說了,長齋(就是素食)、放生,這是一種。其次的,對於老弱貧病要特別去照顧,隨時遇到隨時我們幫助他,盡心盡力的幫助他。不要以為這個是小事,果報不可思議!你常常幫助病人,你自己就不害病;你常常幫助老人,你自己就不衰老,年歲雖然大,體力跟年輕人一樣。過去有不少同修見過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年事很高,九十五歲都不要人侍候,自己走路也不要拄柺杖,不要用手杖,他這個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他以佛法、以醫術幫助許許多多老病之人,所以他自己得這個殊勝的果報。萬萬不可以嫌棄老病,你對老人、病人嫌棄他,將來你自己生病、自己年歲老了,年輕人就嫌棄你。它果報是這樣的,種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佛才教給我們「不得貪餮慳惜」。佛教的,是為我們自己切身的利益,我們要想得到財富、智慧、健康長壽,要修因,知道怎麼個修法,這樣殊勝果報人人都可以得到的,問題就看你自己肯不肯修,什麼人修什麼人就得到。其次:

  【不得中悔。】

  中是講中途,悔是後悔,指的是學佛,指的是斷惡修善。剛才說了,果報決定有,不是在明天,今天修,明天就得果報,哪有這麼快的事情?有人修了好多年,還得不到好的果報,心裡就懷疑、後悔了。底下講:

  【不得狐疑。】

  看到果報沒有現前,於是懷疑、後悔,那就大錯特錯。果報沒有現前,這樁事情,我想許多同修都有這個疑問。因為我最初學佛的時候,我也有這個疑問,我們既然斷惡修善,怎麼修了很久,果報還不現前?我這個疑問沒有說出來,老師就知道了,老師很厲害,那個時候指導我的老師是章嘉大師,他就曉得我有這個疑問。所以他來告訴我,他說你依著佛法修學,如法修行,果報沒有現前,是你自己有業障、有障礙;必須把業障消除,果報就現前了。這使我們了解是一回什麼事情。業障怎麼個消除法?普賢菩薩教我們要懺除業障,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要修懺悔。怎麼個懺悔法,是不是去拜一堂《梁皇懺》,或者是拜個幾天《水懺》?現在懺很多,也有《淨土懺》,也有《地藏懺》,多得很,幾乎每個法門、每部經論都有懺法,這些懺法,實在講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不是如理如法的修學,往往拜了之後還不管用。你們想想看,我想我們在座的同修不少人都去拜過懺,你們的業障有沒有懺掉?實在說不但是業障不能懺除,恐怕愈拜業障愈多,這個原因在哪裡?剛才說了,不如法,只是照這個樣子去拜,裡面的內容、精神完全不知道,所以這樣反而收不到效果。大師告訴我,懺除業障的方法是改過自新,這個說得很淺顯、很明白。多想想自己的過失,多去找找自己的毛病,發現之後,就把它改正過來,這個叫做懺除業障。業障懺除之後,那確實,「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所以,對於佛法的修學,千萬不能懷疑、不能後悔。這是一般的說法。

  如果講到無比殊勝的,就是此經、此門,這個修學的法門。我們今天把所有一切的經論統統捨棄掉,專依這一部《無量壽經》,這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化眾生的真實義,一點都沒錯,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可是你要遇到一些人:這一部經就能成就,我沒聽說過,這靠不住,你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哪一個不是博學多聞?我們聽了這個話心裡動搖了,覺得他講的沒錯,他可以舉出許許多多的例子,就連印光大師也不例外,他在年輕的時候,在藏經樓上住三十年,《大藏經》看了多少遍,他也不是專門學一部經。我們聽了怎麼辦?心裡馬上懷疑、馬上就後悔:大概我做錯了。如果你聽到這些話,決定不懷疑、不後悔,我還是一部經學到底,這就對了!為什麼不想一想,那些念一句阿彌陀佛都站著往生的人?他什麼都不會,甚至於很多連一個字都不認識,那些人能夠預知時至站著往生,他這個功夫絕對不在祖師大德之下了。有許多祖師大德往生的時候,往生的瑞相還不如他。單單靠一句阿彌陀佛都能成就,何況一部經,這還有什麼懷疑的!因此,此地跟我們講的『不得中悔,不得狐疑』,確確實實就是指的這樁事情。一生念一部《彌陀經》、念一句阿彌陀佛往生的人太多太多了,就最近四十年來,我們在台灣這麼一個地區就見到許許多多。這些人,說老實話,現身說法,在三轉法輪裡面叫作證轉,他給我們作證據、作證明。博通經論,諸位要知道那是上根利智,他學了許許多多經論、法門,最後還能往生。我們這種中下根性的人,不行,我們修學唯一有把握靠得住的,一門深入,這個是最有把握,一定要相信,要有堅定的信心。再者,經上又告訴我們:

  【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孝順』對父母,『至誠』對佛菩薩、對老師,『忠信』對一切大眾。忠,就是平等心,沒有偏心。偏了心就不叫忠,忠這個字是一個中,底下是個心,心在當中,沒有偏在兩邊,一有偏心就不叫忠,所以忠就是平等心;信,言而有信,信則離四種口過,這個叫信實。忠是講存心,信是講處事待人接物,在形相上遠離四過,這個合起來,是修行世善基本修學的條件,不能夠缺少的。其次要學佛,要認真的學佛。

  【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

  特別提出這兩樁事情來,佛的智慧深廣、究竟圓滿,所以佛經這個經義也是無限的深廣。在言語上,有些場合佛講得深,有些場合佛講得淺顯。為什麼佛說經有的時候說得很深,有的時候說得很淺?必須知道,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是應機施教,也就是完全依聽眾,聽眾程度淺,他老人家就說得淺;聽眾的程度深,他就說得深。因為聽眾程度淺,你講深了他聽不懂,得不到利益,他就不來了;程度深的人,你講得淺,他覺得沒味道,他覺得這種太淺顯的東西不值得他來學習,他就走了。我們要了解當時講經的情況,因此在語言上,一切經的淺深確實不等。《無量壽經》這個經特殊,因為它的目的是要普度一切不同的根性,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所以這個法門就非常非常的奇妙。妙在哪裡?這部經一展開,淺的人看到它很淺,深的人看到它很深,這就妙了。不像其他的經,那個經文深的,你絕對不會把它看淺了;淺的經,你也不會把它看深了。所以佛在本經以及在《法滅盡經》裡面給我們說,將來佛法統統滅盡,這部經還能夠住世一百年,這個就指《無量壽經》。經文上又明白的告訴我們,凡是遇到這部經典的必定得度。這個遇到,當然一定要信、要願、要行,必定得度;遇到要不信、不願,等於沒有遇到。所以它這個遇到,裡面包括了信願行,決定得度,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個我們要相信。要相信『作善得福』,像剛才我們所講的,種什麼樣的因一定得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但是有一些眾生習氣很重,業障習氣非常重,你跟他說他也曉得,可是轉眼之間他就忘掉了,毛病習氣時時犯,犯了也知道,就是改不過來。也有同學來問我,我也沒法子,這不但我沒有辦法,你問佛,佛也沒辦法,為什麼?全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一定要痛下決心,認真的懺悔,把這個毛病習氣改過來,這個樣子才能成功。

  【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佛在前面給我們講的這些綱領、講的這些原則,一定要記住,一定要遵守,一定要把它做到。『不得虧失』,「虧」是做得不圓滿,做是做了,有欠缺,「失」是忘記掉了,雖然曉得,沒有去照做,這樣往生因緣不具足。縱然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具足經典裡面所有的教訓,一句阿彌陀佛提醒我們自己,不要虧失世尊在無量壽這一會當中對我們的教訓,所以句句阿彌陀佛是句句提醒自己。阿彌陀佛四個字,如果完全用中文翻譯,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無量是指一切事、一切物、一切萬法,我樣樣都要覺而不迷。所以念這句佛號,就是提醒我們對經典所有的教訓不能忘記、不能虧失,這個佛號念得就有功德了;否則的話,單單念這句名號,提不起自己的警覺,這句佛號念了沒有用處,只是口善而已,不能往生。往生要著重在修行。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

  這個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也就是真正的警覺心,常常想,常常去計度,『計』是計畫,『度』是度量,就是衡量衡量,用什麼方法脫離三界六道,用什麼方法能夠真正超越輪迴,常常想這樁事情。印光大師教我們常常想到死,死到臨頭了,這個時候怎麼辦?人能常常想這個問題,就不會迷惑顛倒,然後就會放下了,也就會認真念佛了。凡是放不下,念佛不認真,都是不怕死的人,都是貪戀這個世間的人。現在不怕死沒錯,到死到臨頭的時候就害怕,那個時候害怕沒有用,來不及了。所以覺悟的人早做預備,愈早愈好。

  【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

  這想來想去,我想了幾十年,也讀了不少大乘經論,想來想去,只有這條路可靠,這條路穩當,這條路有把握,那就是決心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

  【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我們在一生當中找個十天的假,我想應該是找得到的;十天找不到,一天總可以找到吧!這是勸我們「大修齋戒,一心清淨」,修什麼?修個十天十夜。如果不能呢?一天一夜。經上沒有跟我們講是一生當中修一次,還是一年當中修一次,還是一個月當中修一次,沒有說,沒有說那就是都可以。這是真的,《彌陀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這個七天的精進念佛就能夠成功。《彌陀經》經文短,說得簡略,若一日到若七日;這個經說得詳細,那個一日是一日一夜,二日是二日二夜,七日是七日七夜,這就對了,這個功夫不能間斷。念佛法門佛七就是根據《彌陀經》來的,所以真正的佛七,是七天七夜這一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這才叫佛七,剋期求證。我們今天念佛的功夫,雖然是念七天,這個七天有間斷,又夾雜,所以這個念佛功夫就不得力。自古以來有不少人一個月修一次,在平常我們沒有看到他念佛,也沒有看到他誦經,這是工作繁忙,但是他一個月當中他有一個休假,利用休假的時間,多的時候念個四天、五天,四天四夜、五天五夜,多的;少的大概都是兩天兩夜、三天三夜,他們是這樣修行的,非常精進,也有很多的瑞相,這也是值得我們做參考的。平常除了定課之外,我們叫散課,也就是說念比不念好,不容易得力。如果在一個月當中能夠抽出二、三天的時間,七天七夜一般普通的人受不了,你的精神、體力不夠。從一天一夜開始來練習,一天一夜練習個一年二年,再增加到二天二夜,這樣就好,慢慢的進步,能夠一個月修一次。

  如果你有閒暇的時候,當然最理想的是一個星期修一次,一個星期修一次就是一天一夜,每個星期修一次,這是非常如法,這也叫做不間斷,為什麼?我每個星期修一次,一個星期都不缺,符合本經裡面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符合。你每個星期修一次,你一生都不中斷,這個修行非常得力。可是修學的方法要注意,這一天一夜當中,一定要有人護持,也就是說,有護持的人,打佛七叫護七,換句話說,他照顧你的生活起居,照顧你的飲食。進到念佛堂,如果在家庭,你家庭有一間房間做念佛堂的話,一個人修行很好。進念佛堂之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絕對不能有閒雜的事情來打攪,這一天一夜不能見客,不能接電話,所有一切外緣統統斷絕,只有一句佛號,什麼都不要想,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出聲念、默念都可以,坐累了拜佛,讓身體運動運動,或者經行,經行就是繞佛,走動走動,用這三個方法,一個是拜,一個是走(經行),一個是坐,用這個方法來調節身體,調身,使身體不至於疲勞。二十四小時可不能睡眠,累了就休息一下,這就不行,這就不是一日一夜,就破掉了。二十四小時一定要提起精神,那才算數,打個瞌睡那就不行,你這今天的修行就破掉了,就不能作數了。

  大眾在一塊共修,要有一個內護,內護就是在佛堂裡面照顧的,就通常講主七師。主七和尚他不是念佛的,他不是打佛七的,他是照顧大家的。譬如說你要想打瞌睡了,他拿個幡在你面前繞幾下來提醒你,他專門看大家的狀況,矯正你的毛病。譬如坐,坐也坐得直,這腰挺直,坐得像這個樣子這就不行了,香板要輕輕的敲幾下,這不可以,姿勢不對,姿勢不對影響你生理。一定要坐得直,彎著腰容易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無論是坐著、站著、走著,一定要精神飽滿。在一塊共修,實在講,共一個場所,各人修各人的,這樣好。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在一起共修,一般根性懸殊很大,年齡差距也很大,同一個方法,實在講免不了生煩惱。譬如說拜佛,年歲大的人喜歡慢慢的拜,為什麼?他沒有體力;年輕的人拜得就很快。你要是一起來拜,敲個引磬帶著拜,年輕人嫌太慢,年老的人嫌太快,就是那個維那師很適中,都會教人生煩惱。所以不如怎麼樣?各人修各人的,不要用引磬,不要用法器,你們兩個人拜佛,喜歡拜快的你就快拜,喜歡拜慢的你就慢慢拜,互相不干擾,大家都沒煩惱,這個方法好。乃至於繞佛也是如此,因此場地就要大,人數要少。所以在一塊共修,最理想的是不超過十個人,這個是很理想,不超過十個人。像我們這樣大的一個場所,不超過十個人是非常理想,你拜佛、經行、止靜都方便,確實能夠得利益。人多了之後可以分班,十個人一班。假如我出國的時候,這邊活動比較少了,可以利用這個時間來念佛。一個星期能念一次念二十四小時,用這個方法,這是依照經典來修行。

  關於飲食,一定是做好,預先做好,一份一份,到時候由護法的把它送來,送來的時候不打招呼。送來的人不要說:吃飯時候到了,大家吃飯。這樣把人家這個功夫裡頭就夾雜了,人家在那裡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裡頭夾雜著吃飯了,夾雜這個,這個不好。所以送到那邊,擺在旁邊桌子上,他想吃他自己去吃。自己吃,也不要招呼別人,我想吃,我自己就吃自己的。吃飯也念佛,佛號不間斷,吃完了,碗筷往那裡一放,由護法的人他收去,就不要去理會它。不要招呼別人,不要跟任何人打招呼,我進念佛堂來沒有別的,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樣就對了,要這個念法。所以此地講,『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這是講那個下輩往生,可見得也不是容易事情,下三品往生的。這個法門比起一切大乘法門容易,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那就錯了,還是要如法修行。底下經文是說「一心三輩」的人,不屬於專修淨宗的,他們是修學其他的大乘法門,以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得生。我們看經文:

  【行菩薩道。】

  這一句就是指所有一切修學大乘的行人,不管是哪一宗、哪一個法門。

  【諸往生者。】

  這是講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一定是平等的,不會說他不是專修,生到西方世界比不上我們專修的,不然,生到那裡一定平等。

  【皆得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退轉地,不退轉地是七地以上的菩薩。八地叫不動地,嚴格的講是八地以上,這是講他的果位。

  【皆具金色三十二相。】

  這一句是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色相、受用平等,與佛沒有兩樣。

  【皆當作佛。】

  與「三輩往生」的沒有兩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在一生當中圓滿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一生當中決定成佛。

  【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

  這個『作佛』,也不是心裡頭起了這麼個念頭:我要去作佛。假如起這個念,這個念叫妄念,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還會起妄念嗎?不可能,決定沒有妄念,決定沒有作佛的念頭。那他怎麼樣到他方世界去作佛?完全是應眾生之所感,就是眾生有感,菩薩有應,感應道交。那一方的眾生希望有一尊佛出世來教化他,這一方眾生與這位菩薩有緣,菩薩自然就化身去了,就以佛身去度化眾生。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絕不是有意,絕不是有念,完全是自自然然,佛經的術語講「法爾如是」。法爾,自自然然是這個樣子,沒有加一絲毫的作意,沒有一絲毫的勉強,無論現什麼身,統統是這樣的,都是沒有作意的。我們在因地裡面念佛,也不應該作意,作意是個障礙。

  【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

  這個『得之』是成佛,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成佛。但是成佛,有的人很快就證得無上佛果,有些人比較上慢一點。這個快慢怎麼形成的?有的精進,有的比較懈怠。比精進的人來講,他就懈怠;如果比西方極樂世界以外的他方菩薩來說,他不退,進步比較慢就是了,他不會退轉的,不像他方世界的菩薩不進則退,而且退的幅度非常之大,退的幅度很大,這個我們要曉得。就是因為進進退退,所以成就非常的困難,要很長的時間,真是積功累德,才能夠達到目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就是圓證三不退,這是十方世界修行人念念希求而求不到的,唯獨西方世界有。這也是一切諸佛如來苦口婆心勸我們求生西方的真實義,這個修行的場所實在是太殊勝了,真的可以講無比的殊勝。

  【不失其所願也。】

  這個願包含菩薩在因地之中所發的無量弘願。我們這一生曾經發過很多願,有很多發的願都忘掉了;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也都常常在發願,那當然現在更不記得了,這有隔陰之迷。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這一生、過去生中、再過去生,生生世世所發的弘願,統統都記起來了,一樣也沒忘掉。而且有能力兌現,願願都能夠圓滿,那個時候有智慧、有神通、有道力,都能圓滿。這是說明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這些人,以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得這樣殊勝的果報。

  最後世尊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也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

  【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這句話重要,『義』是道理,因為這個理由,『利』是利益,前面佛給我們所講的,近就是指這兩章,「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遠是指從頭一直講到此地,跟我們講的這些道理、講的這些利益。因為這個道理、這個利益的緣故,所以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無數不可思議的世界,每個世界裡頭有無量的諸佛,無量諸佛沒有一尊不讚歎阿彌陀佛的,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有功德』,就是本經所敘說的。釋迦牟尼佛亦不例外,也跟諸佛一樣的「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這一本《無量壽經》所講的就是無量壽佛所有功德。由此可知,一切大小乘經論,十方如來未必都說,這個諸位要曉得,不見得都說;唯獨此經,沒有一尊佛不宣揚,沒有一尊佛不尊重,沒有一尊佛不勸眾生求生淨土。那麼你就曉得這部經、這個法門的功德之大,我們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豈不就是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句就是證明。經典所在之處,也就是一切諸佛所護念之處,何況讀誦受行,這個功德利益更不可思議。修學密法的同修,我也常說,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無數諸佛,統統來給他灌頂一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確實有緣、有福、有善根,這才能遇得到,善根福德因緣少的人遇不到。雖然這部經,在台灣這幾年我們盡力的在提倡,已經普及到全省了,可是不相信的人還很多,不能、不肯接受的人依然很多,原因在哪裡?善根福德因緣不足。一定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才能遇到這樣殊勝第一法門。我們在這部經裡面字裡行間逐漸逐漸的真正認識了,這是諸佛正說第一經;也真正肯定了善導大師所講的,這是「一切諸佛出興於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佛本願功德,所以說是彌陀本願海,也是指《無量壽經》。

  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