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二十五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25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五頁。前面跟諸位介紹本經的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上面將「莊嚴」介紹過了。今天我們看「清淨」,就是第六段,經題的第六段,「清淨: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染」,煩是煩惱、染污、垢穢之謂。「經云:心淨則佛土淨,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本經經題末後這三句是修學的綱領,對於行人,就是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淨宗就是從清淨心下手,這個「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寶,我們平常講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覺悟的意思,法是平等的意思,僧就是清淨的意思,所以這個三句就是修行的總綱領。本宗是從清淨心下手,這個清淨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難在哪裡?第一個是無始劫以來,就是煩惱、染污、習氣非常之嚴重,這是很不容易降伏的,《金剛經》上講「降伏其心」,很不容易。第二,就是我們現前惡緣太多,展現在我們眼前這個社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不是嚴重的染污。由於心地的煩惱、染污,所以一切造作就是惡行,惡行是十惡業。不學佛的人,雖然天天造十惡,他不知道;學佛的人天天造十惡,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問題就非常非常嚴重。別人學佛不知道這也罷了,我們自己學佛有沒有在造作?這關係我們的前途太大了,這個前途說實在話,就是佛在大經上講的「生死大事」;如果搞不清楚,換句話說,依然六道輪迴,這就是生死事。

  真正覺悟了,從今之後修清淨心,求生淨土,永脫輪迴。換句話說,今天正是我們入輪迴與超越輪迴,關鍵的時刻,這個關鍵實在講在我們一念之間。所以修行修什麼,這個很重要,修行有沒有功夫、有沒有進步,都不需要問別人,自己仔細認真反省檢點一下就知道了:我們的妄念是不是比過去少了,煩惱是不是比過去輕了?果然妄念少、煩惱輕,這是你自己修學功夫得力。如其不然,雖然讀經、念佛,實在說功夫用不上力,這個是要認真去檢討。佛所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方法、門徑,我們通常稱為法門,這些方法,都是幫助我們遠離一切惡行、煩染的。我們運用這些方法有沒有效果?沒有效果換一個方法,再沒有效果再換一個方法,這樣才行。正如同我們生病,我們請個大夫給我們診斷、服藥,這個藥服了之後沒有效,我們就會想到另外再去看一個醫生,佛法亦復如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他有能力觀機,觀察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積習,所以他能夠對症下藥。告訴我們這個方法,我們依教修行,果然就能斷煩惱,就能夠開悟證果,佛有這個能力。佛以後這些祖師大德們,固然有一些是佛、菩薩、阿羅漢化身再來的,那他對我們開的這個藥方非常管用,決定沒有問題的。如果不是諸佛菩薩化身再來的,這凡夫僧,說老實話,他自己自身都不保,自己都無法選擇法門,盲修瞎練,怎麼能夠替我們抉擇法門?這個是要知道的。

  最近,這是講晚近,我們大家都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如果我們能夠信得過的話,這個是佛菩薩來替我們這一代的眾生抉擇法門,他替我們選擇的,是念佛求生淨土。他老人家極力所提倡的,這一生當中所提倡的《彌陀經要解》,這是印光法師讚歎到了極處的。他說《要解》,就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作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話出於大勢至菩薩之口,那麼寫《要解》的這個人蕅益大師,那是什麼人再來的?蕅益大師真人不露相,身分沒有暴露。有印光法師這個讚歎,我們猜想他老人家要不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再來,也必定是觀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對他這麼讚歎。除這部經之外,他老人家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了凡四訓》的目的,是叫我們真正要相信因果報應。實在講這在現代這個社會,是第一要緊的大事,為什麼?佛法衰退了,儒家也被打倒、被丟棄掉了,人心無所依歸,我們的思想、見解沒有標準,這個世界就要大亂了。大亂之世,如果這個人相信因果報應,起心動念想做壞事總會收歛一點,對於社會的安定、社會的秩序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他老人家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深信因果,斷惡修善,自求多福。斷惡,善惡的標準是什麼?他就是用的《感應篇》,用《感應篇》做為善惡的標準,斷惡修善。用《彌陀經要解》來淨化我們的身心,求生淨土,這個是印祖提倡的。

  繼印祖之後,夏蓮居大士,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諸位如果不是深入經藏,你沒有法子理解,唯有深入經藏才知道,他會集這一部《無量壽經》,這個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會集《無量壽經》,如果要不是像觀音、勢至這樣等覺以上的佛菩薩,決定做不到,不能做到這樣的圓滿,絲毫瑕疵都找不到。在過去,王龍舒居士很了不起的人,《龍舒淨土文》不曉得度了多少人往生。每一個因《淨土文》而發心往生的,對於王龍舒居士在西方世界品位都會增高,為什麼?他帶他、引導他發願求生淨土的,這個功德太大了。而且自己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站著走的,也不是一個等閒之士,他會集的還有瑕疵,你就想這個東西多不容易。第二位彭際清居士,彭際清的外號叫知歸子,著作等身。將《華嚴經》修行的方法,歸納成念佛這個法門,他有一個《華嚴念佛三昧論》,把《華嚴經》修行的綱領歸納在念佛。這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這是真正徹底覺悟,才有這樣的眼光,慧眼。他所節校的《無量壽經》的本子也不圓滿,也不是圓滿的。魏源居士,這第三位,以五種原本來會集,自己認為這個本子已經完美無缺,後人還是把他的缺點一樁一樁指出來,尤其是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於魏源的本子批評很多。

  這到第四位夏蓮居老居士,夏老居士究竟是什麼人物再來,現在還沒人知道,但是絕對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決定做不出來,這個《無量壽經》會集本是完美無瑕。在當年佛法裡面,宗門教下、出家在家的這些大德,都承認這是最善的版本。因為當時還有一些人拘束在成見裡面,以致這個版本出來之後,就沒有能夠大量的流通。雖然律航老法師將這個經書,這個本子帶到台灣,李老居士在台中啟講過一次,一直到最近幾年,這才能夠大量流通。流通之後沒有一個不歡喜,不但在台灣,在國外、在大陸普遍流通,成為接觸佛法的同修們最歡喜的一本經書。由此可知,夏蓮居老居士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是來度我們這一個時代苦難的眾生,用這個法門真正收到身心清淨的效果。

  我常常勉勵同修,用什麼方法,達到我們真正修學的目標?讀經,這是古老的方法,你念得愈多愈好。修行決定不能違背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與三學相違背的決定不是佛法。你讀誦這部經,不但三學在其中,三慧也在其中,這是不可思議。我們的身心都不清淨,不用這方法,用其他的方法要達到清淨是非常非常困難,這是真的。運用這個方法,一般在讀誦開始,如果一天能夠念三部,半年之後就見到效果了。有許許多多同修,我教他這個方法,他去做,過了半年來給我講,很有效果。如果念的部數多,效果就更殊勝。所以現在一天念七部、念十部的人很多,在本省、在國外、在大陸都有。他如果得不到好處,他怎麼肯學?許多同修告訴我,大概在五百遍到一千遍,這是一個轉捩點,過了這一關之後,身心自在,信心清淨。讀誦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六度裡面的忍辱,所以忍之後才有精進,精進之後心定了,那是禪定,定了之後開慧。我們用的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六度齊修,你讀經的時候,放下萬緣是布施;讀經的時候,不起惡念是持戒;有耐心,一遍一遍的念下去,是忍辱。六度齊修,三學、六度、三慧都在其中,還有什麼方法比這個方法更殊勝!所以煩惱重、業障深,運用這個方法三個月到半年,你的那些煩惱、業障、習氣,確確實實是非常明顯的減少了。這個就是效果,這就是你修學功夫得力,你有了收穫。

  由此可知,我們心不清淨的時候、有妄想的時候、生煩惱的時候,展開經典讀誦。如果讀得很熟能夠背誦,不必展開經本,妄念一起來的時候,把妄念停下去讀經,把這個經念幾句,或者念幾章、念一遍,這個煩惱妄想就沒有了,就念掉了,這叫做真正修行,這真修。所以這個經不是念給佛聽的,也不是念給菩薩聽的,為什麼念?斷除自己的業障、煩惱、習氣,恢復到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覺,目標在這個地方。心真正到清淨了,這個清淨的標準,我跟同修們在前面說過,現在第一個步驟是做預備功夫,把經念熟,念到能夠背誦,一個字不會錯,這是預備功夫。這個功夫做成了,這經能夠背得很熟,然後起修,這是真正修行。修行是什麼?就是要對治惡行、煩惱、習氣。怎麼對治法?我們每天念經,念到這部經當中起了一個妄想,一部經還沒念完就打妄想了,這一遍就不算,從頭再念起。必須要念到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部經念圓滿一個妄念沒有。

  這部經念熟了半小時,不多,半個鐘點裡面沒有一個妄念,這個功夫是不是成就?給諸位說,只可能說剛剛及格,沒什麼了不起的。你想想看,人家念佛堂裡念佛,一支香一個半小時,還會起五、六個妄念,三、五個妄念,那都是功夫很好的。你這半個小時不起妄念算什麼?所以先求這個,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然後再加,我念兩部、念三部,如果連續能夠念個五部、六部、七部,都沒有一個妄念,那你的功夫是真正得力了。說老實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穩穩當當,沒問題了,保險了。要這樣幹才行!心清淨到這個程度,可以不要念經,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由此可知,讀經的目標是恢復到心地的清淨,是要把妄想、煩惱、染著給念掉,目的是這個。清淨心念佛,句句相應,真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今天的佛號不相應,心不清淨,所以大家要認真去努力,去做。煩惱、染污、垢穢,這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只要把這個控制住,惡行就不會有了,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心淨則土淨,這是往生保證,往生的保證。

  《華嚴經》上講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就是清淨心,一切大而言之,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一心所顯現出來的。就法門來講,一就是持名念佛這一個法門,這一個法門就包括了所有一切法門。這個我們在前面也講過,將來到經文上還要討論。你在這裡有了認識、有了肯定,如果我們自己求生西方,一句佛號、這一本《無量壽經》就足夠了。年歲大的人記憶力比較上差,衰退了,《無量壽經》太長,無法受持,你就受持小本《阿彌陀經》,一樣的。用小本《阿彌陀經》,像我剛才讀誦這個方法,把煩惱習氣、妄想執著念掉。這是中年以上我們的記憶衰退,採取小本《彌陀經》;年輕人要用大本,這個大本是什麼?效果大、力量大,它時間長。長時間不打妄想,難!短時間容易。《彌陀經》背一遍,幾分鐘不打妄想,還容易;《無量壽經》背一遍,至少要半個小時不打妄想,很難。這是清淨。

  第二是平等,這個地方講「平等覺」連在一起。「經云: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諸位要知道,二就不平等了,可見得平等是什麼?平等就是一心。一就平等,二就不平等;換句話說,起心動念就不平等。從這點我們才真正明白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以前我們講都是講的皮毛,精髓我們沒有見到,沒有見到那怎麼能講得出來?這從《無量壽經》上我們今天明白、覺悟了,恆順就是平等心,心裡面起個妄念不叫隨順,哪能叫隨順?這個隨順是隨順性德、隨順法性、隨順自性。自性清淨,法性無染,這叫隨順自他,自己是自性,他是法性,這真正是隨順。所以隨順是清淨、平等的,是平等心,這個是真如。要怎樣才能夠達到平等?我們中國人講和平,你不和你就不會平,和是因,平是果。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六和敬,這個重要,六和敬的目標是什麼?就是平等覺。不能修六和,換句話說,這平等則有名無實。與人相處要和,人要和,事也要和,無有一法不和,佛教給我們六和,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的修學。換句話說,「清淨平等覺」是一而三、三而一,互為體用的。你不平等決定不清淨,唯有清淨才會平等,唯有平等才會覺。它像水一樣,水要清,渾水不行,渾濁不行,要清;水不能起波浪,不起波浪就平,就是平等。清淨就是水不渾濁,覺是什麼?覺是它的用處,它像一面鏡子一樣,把外面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就是照見,覺是照見。所以心要清淨,清淨就是不染污;心要平等,平等就心不動搖,這是真如,這是不二法門。所以修行最貴的是一門,一門容易得到平等,容易得到清淨,學多了達不到這個目標。

  現在這個經題上「平等覺」,古大德有四種解釋,我們把四種解釋,簡單都列在此地。第一個是「平等普覺一切眾生,即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這是專就本經來講,這部經是個什麼經?實在講在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中,找不到第二種,它是平等普遍覺悟一切眾生,是這麼一個經典,是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諸位要很冷靜的去思惟,你去多想想,你然後才知道這部經典、這個法門之可貴。哪一部經典能叫一切眾生平等成佛?菩薩依這個經修行成佛;阿羅漢依這個經典修行成佛;凡夫依照這個經典修行也成佛;連那個三惡道的眾生,地獄、餓鬼、畜生,依照這個經典方法修行也成佛,平等成佛,這個法門真的叫難信之法!不但平等成佛,給諸位說,是平等、快速的成佛,同樣的時間;不會說是菩薩成佛快一點,我們成佛慢一點,沒這個道理,平等成佛。如果菩薩成的佛比我們快那就不平等了,菩薩成的佛比我們高也不平等了。佛,我們曉得,天台家講有四種佛,藏、通、別、圓,菩薩成的是圓佛,我們成的是藏教佛,這個不平等。所以這個法門是真正不可思議的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幾個人有緣能遇到?

  有緣遇到還不能一下就接受,這就是《阿彌陀經》所講的「少善根福德因緣」。他不是沒有善根福德因緣,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他遇不到。遇到了還想這個、想那個,還不能把一切放下專門修這個,這是善根少,善根少、福德也少,他還要修這個法門、修那個法門,還修很多,這就叫做雜修。這一生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難講,善導大師給我們說的,雜修的人,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萬分之三、五,一萬人當中或者有三個、有五個。他老人家說,專修的人,是一百個人修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都不漏的。問題就是在專、是在雜,你就曉得,雜修不如專修。淨宗自古以來,由於《無量壽經》的版本太多,裡面內容出入太大,大家不曉得依哪個本子修好,因此乾脆就不依這個本子,統統都依小本《阿彌陀經》了。這麼重要的一部經書,在那個時候捨棄掉,依《彌陀經》修行,行,能成就。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人心比現在淳厚,那個時候的社會染污沒有現在這麼嚴重,依照那個修,行。

  今天這個社會這種人心的病重了,從前南部會性法師給我說,會性法師好像也懂得一點中醫,他給我講,他說現在人害的病,用的藥照古人那個方子用藥都不靈了,為什麼不靈?現在這個病比從前重,要加倍的分量。我聽到這個話,滿有道理,譬如從前開這個藥用三錢,現在要用六錢才治得了病,確實是如此。換句話說,從前小本能治病,現在小本治不了,要用大本,加倍了。大本沒有好版本,只有找佛菩薩再來,重新給我們再會集一個本子。即使是古佛再來,他不能示現佛身分,他還要用會集的方法,來救度這一代苦難的眾生,這個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所以從前採取《彌陀經》,採取《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在歷代採取是最少的。我們在歷史上知道,依照《觀無量壽經》修行往生的,就是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是依《觀無量壽經》修行的。他往生,很謙虛,他說他只證得五品位,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品位並不高,這是他老人家謙虛、客氣,示現給我們看的。

  所以要知道,這個經是平等成佛的法門,你要想真正在這一生平等成佛,太可貴了,真正是清淨平等覺,那你就要把一切萬緣統統放下。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即使是發心將來要弘法利生,肩負起如來慧命這樣的大心菩薩,在你初學的這個階段,還是要萬緣放下,一門深入,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誡,佛的教誡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成佛之道。首先教你發願,你這個心量要拓開,不要起心動念就想到我自己的利益,起心動念想到我家庭的利益,這個圈子太小了,這個實在講自私自利,儒家尚且不會。所以佛教給我們發願,你把願心發大,我要利益一切眾生,我要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你的家族、你的家人當然在其中,你的家人不在一切眾生之外。所以心要發得大,要立大志;不要小心量,小心量永遠不能有成就。心量太小,諸位想想,能往生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他的心願都是要普度一切眾生的。你這個心量太小,只度你一家人,只度自己,你到那裡去,自然跟他們談不來,思想、見解不相同;換句話說,你怎麼能去得了?阿彌陀佛再慈悲,接引你去,那個地方大眾不是不歡迎,你自己跟他們談不來,談不攏來的。這就是心不相應、願不相應,去不了。

  所以一定要發大心,實在說你這個心量一大,諸佛護念,龍天護持。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你想不到,你的一族、你的家親眷屬,有佛菩薩、龍天去保佑加持去了,這叫真正加持。絕對不是手在你頭上摸一下就加持了,那是假的,騙人的。還有許多人來找我,要我給他加持,也像那個什麼一般法師,密宗喇嘛給你頭上洒幾滴水、摸一摸。我說我不做這個假事情,騙人的!這手給你摸一下,你的心果然就清淨,煩惱就把它摸掉了,那是真加持。你們遇到這些人給你加持,有沒有這個效果?或者是當時摸心地很清涼,過了幾分鐘又恢復原狀,那是騙人的,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現在人真可憐,甚至受到高等教育,讀到博士學位,還迷惑顛倒,邪正不能辨別,真可憐!什麼叫加持?讀《無量壽經》是加持。你念一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給你摩頂加持;你念十遍,一天就加持十次、就灌頂十次,真實受用。平等成佛,成佛你跟諸佛也平等,你跟阿彌陀佛也平等,這個是一點不假的。

  第二,「以平等法覺悟眾生」,這從方法上講,這方法是平等法。為什麼?等覺菩薩想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念這個經,也得修這個法門。菩薩、羅漢、人天六道凡夫,凡是想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用這個法門。經上給我們講了五種方法,受持、讀誦、書寫、稱名、迴向,書寫就是今天講的流通,經上也有講供養。流通,現在不要書寫,現在我們可以大量影印。供養,現在過年,好時候,你看過年,今天我收到兩個賀年卡,我回的時候,就把這個經書寫上「恭賀新禧」,我這個書就寄給他,這個經本就是我的賀年卡。所以我們這裡書很多,過年的時候同修都拿回家去,親戚朋友來拜年送禮物的時候,你就把這個送給他,祝福他。他說不能要,你說無量壽,你不要無量壽是不是?不要無量壽你短命。《無量壽經》,這個不能不要,你這個不要,這很大忌諱。我送你無量壽,我供養你無量壽,祝福你無量壽,不要他也得要,他也不能拒絕。我們用這個來供養一切眾生,來供養大眾。這裡本子版本很多,大本、小本的,有注音符號的、沒有注音符號的統統都有,過年期間請回家去。這是平等法,覺悟一切眾生的。

  第三,「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這個是通稱,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有平等覺的德號,所以平等覺是佛號之一。你說哪一尊佛心不平等?都平等的;哪一尊佛不覺?統統覺悟。沒有說不覺的佛,沒有說不平等的佛,沒有這個道理的。菩薩有不平等,佛沒有不平等,菩薩因為一念生相無明沒有破,確實還有不平等的。但是佛決定是平等了,所以一切佛都稱平等覺。

  第四個是「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這是經上有的,像本師問阿難尊者以及大眾,你們要不要見平等覺?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以平等覺是在本經裡面,可以說之阿彌陀佛的德號。經題上如果要是稱號,前面有無量壽,後面有平等覺,是不是重複了?不重複,無量壽是性德,平等覺是修德。前面講「大乘、無量壽、莊嚴」,這三種都是性德,大乘,這性德裡面講是讚歎。像夫子讚聖德,「大矣哉」,沒有法子再讚歎了,這是個讚歎詞,不是大小之大,真正不可思議。無量壽是本性。莊嚴是美好,美好到了極處;換句話說,一絲毫的缺陷都找不到,這才叫莊嚴。無論是在正報、在依報,一絲毫缺陷找不到,所以這是性德。性德必須要有修德才能夠顯現得出來,我們一切眾生都具足性德,沒有修德,性德透不出來,所以清淨、平等、覺,這三個屬於修德。也是真心三意,真心,清淨心是真心,平等心是真心,覺而不迷是真心,所以是真心三個意思。這三句也配佛、法、僧三寶。這是本經的別題介紹到此地。

  後面一個字是通題,經這個字,「經,義為契經」,梵語沒有經這個意思。梵語修多羅,要照它的意思去翻,它是線,印度古時候這個書是貝多羅樹葉寫的,兩邊打個洞用繩子穿,那個繩子就叫修多羅。所以修多羅是線,貫穿的意思,貫穿把它穿起來,是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人對這個線看得很輕,不重視它。中國古聖先賢的著作,我們尊稱為經,所以就用這個經來翻修多羅,不是它的本意。揀別跟中國古人的這些經,像五經十三經之類的有個差別,就加了一個字叫契經,契是契合。

  契有兩個意思,契理、契機。「上契諸佛所證之理」,就是這個經裡面講的理論依據,是一切諸佛所證得的,佛佛道同。拿現代的話來說,符合於真理,現在人講的,實際上真理是什麼標準,大家也不知道。第二個契,就是契眾生的根性,特別是這一部經,因為這一部經是平等普覺一切眾生。換句話說,這個契機,就平等普契一切眾生的根機,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統統契合。這法門到哪裡去找去!譬如我請你編一本教科書,這個教科書,從幼稚園到博士班都可以通用的,你們去編一本這個教科書來,編不出來。諸位要曉得,這個經典上,《大藏經》上許許多多的經典,那都是契某一類的根機,不是完全契機。的確有高級的、有中級的、有初級的,就像教科書一樣,有適合於小學的、適合於中學、適合於大學、適合於研究所的,這叫分科判教。判教就是判別這個經典應該排在哪一個年度、排在哪一個課程,就是排課。唯獨這部經奇怪,它從幼稚園到博士班,一本就夠了,統統契機,這是不可思議。這是很奇怪,奇怪在哪裡?程度淺的人念,有淺的體會,意思淺;程度深的人念,意思深,不一樣。你們如果要不相信的話,這個經我已經講過好多遍了,你把這好多遍拿來比較一下,我一遍比一遍講得有深度,後面講的決定比前面的意思深、廣。給諸位說,我前面不是有意說得淺,不是,前面我就是那個本事,統統露出來。所以這個經你永遠念不厭,永遠講不倦,為什麼?遍遍有新意思。這是真的,是從幼稚園到博士班它都管用,這是不可思議;不像其他的經典,其他經典沒有這種力量。所以它是契機、契理,這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更是本經的特色。其餘一切經,從契機、契理上來講,沒有這部經這麼樣的圓滿。

  「具貫攝常法四義」,這個貫攝常法是通常講的,我們一般講經,統統用這四個意思來解釋經典。第一個是貫,「貫則貫穿所說之理」,這個貫的意思,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有條不紊,這個文章作得很好,條理、段落、層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科判,章法結構非常嚴謹,一點錯誤都沒有,這是從外表上看。慈舟法師給本經作了一個科判,諸位細細去研究研究,現在這個科判的本子我們也有,學習講經的人這個科判很有用處,有很大的幫助。科判就是解釋經的,從科判裡面看到它的內容,內容就是什麼?它的思想體系有條不紊。字面上那是文章,章法結構,內容就是思想體系,這都是貫的意思。

  第二,攝,「攝持所化之生」,這個攝受的力量,也可以說本經是第一。攝受是對它產生特別的愛好,你真是讀了之後是欲罷不能,它有這個力量,愈念愈想念。所以我先叫你念三千遍,三千遍念完了之後,你再問我還要不要念?我說你繼續要再念。念到什麼時候不念?念到成佛的時候還要念。成佛為什麼還要念?成佛自己不要念了,教眾生念。你自己不念,怎麼能叫眾生念?眾生看到,「你都不念,你怎麼叫我念?」所以成了佛之後念給眾生聽,教眾生念,這個是攝持所化之生,功德、力量第一。所以這個經實在講跟一切經來比較,沒有像這麼樣快速,三、四年當中能夠在全世界風行。現在講排行榜第一了,不過三、四年時間,在全世界排行榜到第一,你就曉得它那個攝受的能力太大、太不可思議了。我雖然在外面宣傳,跟大家介紹,大家要真正得不到這個利益,也不可能。我過去講了不少經,為什麼你們都沒有這麼深刻的印象,唯獨這部經一接受就欲罷不能,實在講這不是我說的能力,是經的功德力量。這個經實實在在是你自己無始劫以來的善根福德因緣現行,現在蒙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這是真的。你念其他經典得不到一切諸佛加持你,這個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是一切諸佛加持,那這個力量太大了。所以這確確實實是諸佛度眾生的第一經!

  「常,則古今不易;法,則近遠同遵」。古今不變是真理。遠近,遠是古人,近是現代人。你要想成佛,一生成佛,你必須要遵守,你要依教奉行。它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所有的法門,常是超越時空,法是超越所有的法門,只要你遵守這個法門,你必定一生成就。不依照這個法門,一生是未必成就,只是繼續不斷的種善根而已,一生成就是決定辦不到的;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決定一生成就。

  諸位請翻過來。底下一段這是佛學常識,佛經的立題有原則的,就是「七種立題」,七例選題。七例選題,「本經屬具足立題」。七例選題就是人、法、比喻。佛是「此土果人」,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無量壽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兩個都是人,本經裡面有人;「莊嚴清淨平等覺」,這七個字是法,莊嚴是果法,清淨平等覺是因法,這裡頭有因、有果;大乘是比喻,所以人、法、喻具足立題。

  「諸經皆具教行理」,這個是一切經內容決定不能夠缺少的。教是教學,就是文字,就是經本文字;行就是修行的方法;理是依據的理論。一定有內容,如果沒有這個東西,縱然有文字不能稱之為經。「本理立教」,本是根據,根據理論建立教學,依照教學的方法來修行,從修行就顯理,就證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證明佛所講的理論是正確的。「故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所以在經題裡面,對於教經、行經、理經,這些意思也圓滿具足。

  「佛說大乘是教」,這是教學。「依無量壽之理體,宣眾生本具之大經」,如果說得詳細一點,就是宣平等普覺一切眾生之大經,這個意思就更圓滿。「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一句彌陀,莊嚴自心,清淨自心」。這個非常非常要緊,所以念佛要會念,會念就是自性的莊嚴、心性的莊嚴、身口的莊嚴。「無量壽是理,表三際一如」,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就是無量壽,無量壽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什麼法?真如本性是不生不滅;除了真如本性之外,統統是生滅法。我們這個虛空都有生滅的,虛空我們看不到生滅,是因為我們壽命太短了,看不到它生滅,它還是個生滅法,所以虛空不是真正的無為,是相似無為。真正的無為,就是一個真如無為,真如就是無量壽,所以它是常住法身的本體,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這是真正的本心之體。「實際理體也」,就是真實之際,本經裡面講的真實之際就是無量壽。

  底下一段,「以經題配三覺:無量壽佛,是我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即是題中清淨平等覺也」。你看這個題裡面,有這麼圓滿的意思在裡面,所以這個經題功德無量無邊。你對於經題的意義要是不明瞭,念這個題得不到什麼大利益,必須要真正了解題裡面的含義。

  最後一段,「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起心念佛,以自莊嚴,是為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證無量壽」,這無量壽就是究竟覺。「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故云: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意思就在此地。我在此地跟諸位介紹這個題意,這次比以往都詳細,比以往都講得詳細,但是還是略說。題意要不明瞭,你念這個題就沒意思,所以不太情願念,不太喜歡念,為什麼?不知道念了什麼意思。真正要曉得這個意思,你才曉得念這個題,念一句這一部經就念完了,因為一部經所講的就是講題裡面東西。不但一部經念完了,我們曉得古人所說的,本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祕髓」,《法華》、《華嚴》都不出本經之外,這部經念完了,就等於把《法華經》、《華嚴經》統統念了一遍。豈不是一念經題,就把《華嚴》、《法華》都念完了!現在有人念《華嚴經》,念一部半個月,半個月念一部八十卷。你看我們這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念完了,這才叫聰明,那個叫笨念。再一擴大,就是整部《大藏經》都離不了這一個題,這一個經題是全部《大藏經》的總題目。

  什麼人知道這個題目意義的功德力用?沒有人知道。知道之後,他怎麼肯放棄?實在講知道的人太少太少,夏蓮居老居士說的話沒錯,「億萬人中一二知」,你是那億萬人當中的一、二個嗎?太難得了!所以非常非常不容易。日本人就是聽到古大德所講,「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所以他就囫圇吞棗,一天到晚念「南無妙法蓮華經」,以為他念的無量功德就得到了。你們諸位想想,以我們這個例子來說,經題含義不了解,功德從哪裡產生?不相應。所以我們聽他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我就向他請教,「南無妙法蓮華經」怎麼講?他講不出來。我說南無《妙法蓮華經》你念過沒有?沒有念過。要想懂得《妙法蓮華經》這五個字的意思,你去看看智者大師的解釋,《法華玄義釋籤》,智者大師講這一個題目講了九十天,「九旬談妙」,就是講這個經題。這一個經題講九十天,是「妙法蓮華經」;我們這個經題九百天也講不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題裡面有無窮的妙義,我們今天是摘錄出來給諸位介紹。黃老居士註解裡面,裡面內容就比這個小冊子豐富太多太多了,我們是怕講的時間太久了,大家還聽不到經,覺得乏味就不來了。所以把這個濃縮,精簡濃縮,寫成這麼一個小冊子,來跟諸位介紹。這個玄義的部分就是經題,經題部分介紹到此地。這個小冊子諸位可以帶回家去了,今天可以帶回家去,經本留下,明天晚上我們就進入經文了,給諸位介紹經文。經文就是經題的詳細說明,好像一篇文章,這是文章的題目,經文是這個題目的內容,詳細跟諸位同修介紹。好,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