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七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47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二面,第五行,從中間看起:
「問,今發願但可云當生,何名今生。」這是蕅益大師破除一些人的疑惑。這一個問,他有兩個答。問的意思很明顯,發願但可云當生,發願當生,為什麼說今生?「答,此亦二義,一約一期名今,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前面經文上說過,已發願的、今發願的、當發願的,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了。今發願,如果就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的時候,「今」就是指當今,指現今、現在這個意思。「當發願」是指以後的,像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是在當發願這一句裡面。這是說一生修學這個法門,臨終定生淨土,蕅益大師這個字也用得非常的肯定,叫我們看起來一絲毫疑惑都沒有。
「二約剎那名今,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稱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臺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這第二個答覆,答覆得更好。但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發願的人必須要具足三個條件,就是信、願、行三資糧。信要真,要深信,願要懇切,巴不得馬上就去,要有這樣的願。確實看破這個世間,能將世間一切都放下,不再掛在心上。放,最重要的是心裡放下,而不是外面事相,事相放下,心裡牽掛,沒有用處。必須心裡面徹底放下,事相就不礙事,所謂是事事無礙。事為什麼成障礙?是因為你心裡頭有牽掛,這才有障礙;心裡沒有牽掛,事沒有障礙。這我們在《華嚴》裡看得非常清楚,善財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心地清淨,毫無罣礙之人。但是在事上表現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可見得他不妨礙,這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心要清淨,心淨土才淨,才能感應到淨土。
一剎那實在講就是我們一念,這一念要相應。一念相應,怎麼叫相應?前面都說得很多,最重要的,這一念具足信願行,這就相應了。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當中,這一句佛號沒有深信切願,那就不相應,所謂是有口無心,這個不相應。與信願行三資糧相應,必定與戒定慧相應,必定與覺正淨相應,這是三寶。所以,他跟三寶、三學、三資糧統統相應,這樣,這一念就是一念生。這一念生,我們並沒有身去,諸位要知道,我們身沒去,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當中,蓮花就生起來,這就一念生,那個地方蓮花生起來。蓮花上面標你自己的名字在上面,這決定不錯,將來往生,阿彌陀佛就拿這朵蓮花來接引你。所以,蓮花不是阿彌陀佛自己栽的,是你自己感應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拿這個蓮花來,這蓮花的光色、大小都不是佛決定的,都是你自己修的,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念念相應念念生」,念念相應,七寶池裡面的蓮花就愈來愈大,這真的是念念生,愈來愈大,光色愈來愈好。所以,寶池裡面寶蓮大小真的不一樣。
「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這個因妙,我們這個地方念,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裡就長蓮花,這個妙!將來我們往生的時候,就生在這個蓮花之中,叫蓮花托生,這是果。因妙果也妙,都在信願持名,一心稱念。這是講因果同時,不可思議。底下這兩句是比喻,蕅益大師舉個比喻,譬如「秤」,中國從前的秤,現在人都不用了,秤就像現在用天平,跟我們的秤差不多,兩邊一定要平,平等,這秤就準了,斤兩就符合。這個比喻什麼?比喻因跟果。唯獨這個法門因果同時,不像其他法門的修學是先因後果。淨宗表法用蓮花,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曉得是蓮花國土,那個世界蓮花特別多。蓮是因果同時,跟其他的花不一樣,其他的植物是先開花後結果,蓮是花跟果同時,果是蓮子,在蓮蓬裡結的蓮子,花果同時,表我們這個法門是因果同時。「何俟娑婆報盡」,何俟就是何必要等待,我們娑婆世界這個業報之身盡了,這樣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育珍池」,珍池就是七寶池。這個意思就是不需要等待,現在真的就生了。「只今信願持名」,這四個字是淨宗修學的總綱領,要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這是蓮花,光是光釆,榮是茂盛。「金臺影現」,蓮花當中有金臺,那是托生之處。這就不是娑婆界的人,雖然還沒去,沒去,他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註冊了,已經有名字。現在雖然沒去,他確實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他是極樂世界的人。這個解釋「今生」,解釋得好!
在圓瑛法師《講義》裡,他老人家引了兩個人,一個是宋朝可久大師,這位法師常常念《法華經》,雖然念《法華經》,他求生淨土。這不足以為怪!我們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四段裡面所看到的,凡是修學一切大乘佛法,迴向求生淨土,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樣接引,統統都得生,可見這個法門真的是非常廣大。他功夫真的成就了,他是坐著往生的,確實是死了三天,他坐在那個地方還沒有入殮,他打坐走的,氣真的沒有了,三天。三天之後,他又活過來,他老人家回來了,告訴別人他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他說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這就證明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真的,不是假的。最近這些年來,大概也不少年了,聽說有個小冊子流通得很廣,說有個法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把西方極樂世界的情形也寫得很清楚、很多。我們跟經上一對照,不一樣,這個就靠不住。假如是真的話,應當跟經上講的完全相符。
他說我們世間修淨土的人,他這是親眼看到的,蓮花上統統標示著名字,確實蓮花上有自己的名字。功夫念得好的,那就是上品往生的,是金臺,蓮花裡面像蓮蓬一樣的臺是金色的,這是上品生的。他說有成都廣教院的老和尚,他看到名字,這個老和尚還沒有往生,但是他在七寶池裡看到他的蓮花,上面標著他的名字,是金臺,可見得這個功夫好!另外還有明州孫十二郎,以及他自己本人,這都是金臺。他說標銀臺的,次一等的。我們在淨宗歷史裡面看到,從前懷玉法師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拿著蓮花是銀臺。懷玉禪師一看,心裡很難過,我這樣的功夫,往生的時候才得銀臺,為什麼金臺我拿不到?他這個念頭一動,阿彌陀佛就走了,就不見了。於是乎就拼命再用功夫,日夜不斷的念佛,念了七天七夜,阿彌陀佛來了,果然拿的是金臺,他就跟著去了。不是阿彌陀佛換一個金臺來接引他,是他的功夫達到了。這才是真的,咱們世間一切都是假的,一樣都帶不走,只是找麻煩,決定沒有好處,所以教你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我們要爭取的,像懷玉禪師就很了不起,他是力爭金臺,果然被他爭到了。這些都是些事實。銀臺,他說有明州徐道姑。他是把看到的情形向大家說完之後,眼睛一閉就走了,這次走了之後,沒有再回來了。以後孫十二郎往生的時候,因為他預先說過,往生時是金臺來迎,他的瑞相是天樂鳴空,大家聽到有天樂來迎接他。徐道姑這是銀臺往生,也感應到異香滿室,走的時候她的房間裡頭有香氣,好幾天都不散,有這些瑞相。可以印證這一段的註解,確實有這樁事情。
另外他又引一段,講越國夫人領導她家裡面的丫環統統專修淨土,統統念佛。以後就有一個丫環往生,這天晚上,這是在夢中,這個丫環托夢給她,向她道謝。她告訴她,她往生淨土了,非常感激夫人平日教導她們念佛,她才能夠得生西方。夫人就問她,西方真的到達了嗎?她說真的。她說你能不能帶我去看看?這是夢中的境界。她說可以。她就帶著夫人一道,看到七寶池,看到寶池裡面的蓮花大小不等,不但大小不等,枯榮也不一樣。於是乎她就問這個丫環,這是怎麼回事情?這丫環就告訴她,世間修西方淨土的人,念一發,這是真心想生西方,寶池裡面就有一朵蓮花。如果他非常精進,他這蓮花就愈來愈大,光色就愈來愈好;如果他懈怠懶惰,這個花慢慢就枯萎了。如果他退了心,或是改修別的法門,這個花就枯死,就沒有了。所以在這個寶池裡面看,西方極樂世界其他東西都是沒有生滅法,真的是永遠常住的,唯獨七寶池的蓮花是有生有滅、有枯有榮。原因那是十方世界念佛人所感的,與阿彌陀佛不相干。唯一可以看到枯榮生滅的,就是寶池裡面的蓮花。
夫人就曾經看到,有個像是作官的人,穿著朝服,那個蓮花非常之好。她就問她,那是什麼人?她說那是楊傑。楊傑還沒有往生,真的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因為真的生到西方世界,他的相貌,《無量壽經》上講得很好,跟阿彌陀佛一樣。他還沒有生,影子已經在那裡面,已經可以看得出來,不但是有你的名字,你的形狀好像照片一樣也都在那個地方。這非常奇妙,不可思議!以後又看到一個,這丫環給她說,那是馬圩。名字都很清楚。夫人就問,我將來生到什麼地方?那丫環指著一個很大的蓮花,金臺。妳看到沒有?那就是妳的名字,已經在其中了。這是上輩往生的,她確實已經成就念佛三昧,有這樣不思議的感應。這是證明蕅益大師這一段文裡面所敘說的,是確確實實的事實。
同樣一個道理,我們今天如果是真心念佛,懇切求生,我們雖然沒有見到七寶池,沒有見到這些蓮花,想必也跟經上所說的一樣,我們應當有這個信心。至於感應,不要求。為什麼?求感應叫打閒岔。我們要求的是一心不亂,求感應就把一心擾亂了。只要老實念下去,不求神通,不求感應,到時候水到渠成。我們自己很明白,蓮花一天一天長大,光色一天一天鮮明,這個實在講是可以能夠覺察得到的,好像能夠體會得到。
「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這個勸願流通的總結也結得非常好。一句佛號,這句佛號能念的心性不可思議,諸位總要記住,能念的心性是真心、是本性,所以才不可思議;如果我們能念的心是妄心,力量、效果就沒有這麼大。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還要記住,我念佛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也用真心,不可以說我對佛是真心,我對人就不是真心;你每天還用二心,你不是用一心,這個重要。念念一定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住的時間長短根本就不理會,隨緣就好。也不必急著我趕快要走了,也不必是我一定要在這個世間活到八十歲、九十歲、一百歲才往生,沒有這個必要,這些妄念統統打掉,只求水到渠成,一切是自然的成就,這就好。但是願當中是念念求生,念念要見佛。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圓滿具足了三學、三慧、三資糧;換句話說,也圓滿具足無量無邊的行門,蕅益大師在念佛開示裡面講得非常清楚。
一心執持就能夠圓超、頓超,這我們前面讀過了,所以這個法門極圓極頓。我們知道圓教的大經,有《華嚴》、有《法華》,但是它還說不上極,極圓極頓唯有這一部經,唯有這一個法門。禪算是頓,跟本經相比就差太遠了。禪宗不能七天成就,這部經「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就,沒有比這個更快的,頓就是頓超、快速,沒有比這個更快的。密宗裡面講的「即身成佛」,印光大師說得好,它那個即身成佛不過是了生死出三界而已。了生死出三界其實是什麼樣的功夫?阿羅漢、辟支佛就行了。所以,他是了生死出三界叫成佛,並不是成究竟圓滿的佛,這個要知道。天台家講藏、通、別、圓四種佛,它成佛是藏教的佛,跟別、圓相差太遠了。這些我們都必須要了解,然後你才會死心塌地執持名號,一切宗教法門在你面前你不會動搖。你信心才叫堅固,才叫深信,往生淨土的願絕不會改變,這願就懇切了。
「唯有大智」,這的確是不可思議的法門,的確是難信之法。什麼人相信?唯有大智,方能諦信。諦是講真實,他真信,大智慧的人真信。我們看看有些人,聽到這個法門他也真信,好像他沒有什麼智慧,也沒有念過書,甚至於還不識字。可是人家念幾年佛,居然能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預知時至,這算什麼?跟諸位說,這種人就是大智之人。佛法裡面講的智,跟我們世間人講的智慧不一樣,我們世間人所覺察到的智慧,佛法裡面叫世智辯聰,那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什麼?是對如來第一法門,一點疑惑都沒有,這是大智。中國古人常說「唯大智與下愚不移」,殊不知下愚就是大智,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們今天信心不足,願不懇切,我們沒有大智,雖然沒有,可以培養。為什麼?畢竟我們對這個法門能生起歡喜心,也能發願,證明我們在過去生中對這個法門確實有緣,而且緣很深。現在雖然差一點,我們努力一點,可以能夠把它彌補起來。靠現前的努力,信心不能夠生起,多讀大乘經典,可以幫助你增長信心;多讀往生的傳記,可以激發你求生的願望,你看那些人都去了。這個能把我們善根福德還差一點的就可以補足,使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必定圓滿成就。請看底下經文,這是末後的一段「勸行流通」,所以流通分裡頭也是信願行這三個大段落。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前面所說的都是稱讚諸佛,諸佛就是阿彌陀佛。
【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
『彼諸佛等』是阿彌陀佛以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都讚歎釋迦牟尼佛,讚歎什麼?
【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這很不容易,很難、希有的事情他做到了。
【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釋迦佛出世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人類的壽命平均是一百歲。佛講我們現在這個階段是減劫,減劫就是每過一百年,平均年齡減一歲。釋迦牟尼佛去我們現在是三千年,現在人平均壽命是七十歲,這是減劫,一百年減一歲,三千年已經減了三十歲,現在平均年齡是七十歲。這是進入到『五濁惡世』,這個世界不好,濁惡。能在這個世界裡面修行、證果、成佛,用什麼方法成佛的?蕅益大師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句話出在什麼地方?就是這一段經文,釋迦牟尼佛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這個法門,信願持名,不但是聖人,凡夫,甚至於惡道凡夫、地獄凡夫,一生成佛的法門。釋迦也用這個法門示現一生成佛,然後把一生成佛的法門又傳授給我們,這就是『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把一生成佛的法門傳授給我們。
我們看下面的註解,這註得很詳細。「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這是從總體上來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可以說是同一個心願,那就是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這句話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普遍幫助一切眾生圓滿成佛,就這個意思;如果不能叫一切眾生圓滿成佛,這個眾生沒有得度。所以諸佛雖然同一個願望,功德智慧能力都相等,沒有差別的,雖皆平等,但是「施化」,施是設施,化是教化,設施、教化真的有難易不一樣。這個難易不是從佛那邊說的,是從佛教化對象來說的,對象如果是根性利的,那就容易;根性鈍的、業障深重的,那就難了。所以,難易不是從佛那裡來的,是佛教化眾生對象有難易不同。那些很難成就的,要如何去幫助他?這真的是個大問題。如果不想方法幫助這些業障深重、根性極鈍的人,換句話說,他們成佛可以說沒有指望。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化現淨土,就是為這些人而設的。容易得度的、容易教化的,諸佛如來千經萬論度那些人;沒有辦法得度的,就是業障深重的這些眾生,統統勸導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有些人就誤會了,西方極樂世界是度那些無知識的老太婆,哪裡比得上大乘法門?比不上。這是他們看錯了,殊不知佛設這個法門,沒有想到這個法門超越了大乘、超越了一乘,不知道它是直捷成佛的法門。這些業障深重的人、根性極鈍的人,他一接受,馬上就成佛;不接受,那慢慢來,還得輪迴,時間還久遠得很。他為什麼能信,為什麼能願?這個問題我們很多年都參不透,都搞不清楚。讀了《無量壽經》才恍然大悟,原來能信的人,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福德成熟了,他才能信,這真的不偶然。不能夠接受的人,是過去生中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這才把這個問題解答了。
底下再講環境難易,我們確實是要選擇環境。「淨土成菩提易」,成菩提就是成佛,西方世界成佛容易,「濁世難」,濁世,不講他方世界,單講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成佛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在西方極樂世界,每個往生的人都得阿彌陀佛佛光的普照,又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忽然聰明了,智慧就開了,佛一說馬上就開悟。不像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諸佛菩薩來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也很難開悟。「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古德跟我們說,這兩個世界成佛說法,把它歸納起來至少有十種不相同。第一,淨土你常常見佛,你不離開阿彌陀佛。縱然我們講帶業往生,在蓮花裡面,有很多人問,《觀經》上講的,下品下生要十二劫花才開,花開見佛悟無生,這才見到阿彌陀佛,那十二劫在花裡頭怎麼辦?諸位要知道,在花裡面也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的應化身;也見到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見到諸佛菩薩的應化身;也見到諸上善人,確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四土,一生一切生。三經合起來看,這個事情我們就明瞭了,就沒有疑惑。花開見佛是見阿彌陀佛的報身,不是見應化身,花一開,就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可見得花沒有開的時候,叫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花開是實報土。沒有開的時候,佛與諸上善人都見到,這就是品劣的意思。而且花沒有開的時候,就有能力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到十方世界去度化有緣的眾生,這個是不可思議,這是叫難信之法。所以不離開佛。
第二,就是常聞法,聞法不間斷。三經都給我們說,西方世界「六塵說法」,不但佛說法,菩薩說法,諸上善人說法,鳥說法,樹也說法,乃至於風吹羅網都說法,六塵說法。所以,你不會迷惑,不會退轉。不像這個世間聞法很不容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第三,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所接觸的人都是幫助你、提攜你,沒有障礙你的。我們這個世間,障礙我們的人太多了,那就難!第四,淨土沒有魔事,這個世間是群魔擾亂,這就難了。第五,淨土是無量壽,這個世間是六道輪迴,難易的差別可想而知。淨土圓證三不退,那當然容易;而這個世間,實在講進得少、退得多。你要不能往生,縱然這一世精進不懈,死了以後,來生再得人身,繼續再努力,可是這一轉世,前世的功夫忘得乾乾淨淨。這一投胎來之後,什麼都要從頭來起,雖然阿賴耶識種子力量強,學得比較快一點,依舊是從頭來起的。總不能出生就開始學,不可能的,總得要到十幾歲、二十歲;換句話說,一耽誤就耽誤十幾二十年,就中斷了。所以,這是非常困難的一樁事情,真的是退得多、進得少。淨土決定是一生成佛,他壽命長;我們這個世間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無量劫,這兩個世界不能比。末後講,為濁世眾生說漸法還容易,大家容易接受;說頓法很多人不相信,不能接受。
「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這是難上之難!什麼是「餘頓法」?其他的頓法,禪是其他的頓法,真的比較容易,接受禪的人多,接受淨土的人就少了,這確實是對學佛人當頭棒喝。「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這一句所說的就是實相念佛跟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接近禪,觀想念佛,像《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十六觀,那已經相當不容易,因為那個修行,修觀真的是很辛苦,要下功夫。「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講實相念佛、講觀想念佛還有個道理,那個觀還真不容易,比較還能讓人接受。這個法門怎麼樣?這個法門不必那麼辛苦,只要信願持名,你就能夠證得三不退。實在說,相信這個法門真不容易,你們諸位同學在座不覺得。怎麼不容易?我們不都信了嗎?如果你冷靜去觀察一下,打聽一下,你看看學佛的人有多少,有幾個人相信念佛的?這一觀察、一統計,才真的明白。相信這個法門的少,學其他的法門人多,這個法門的確是少中之少。所以這是「奇特勝妙」,奇是希奇,特是特別,殊勝極妙,這個法門。「超出思議」,超出就是不可思議,我們簡直沒有辦法去想,也沒有辦法去討論。為什麼?因為它是諸佛的境界,連等覺菩薩都沒有辦法思議,我們談什麼!這是第一方便,佛度眾生,所有一切法門都叫做方便法門,這是無量方便法門裡頭第一方便。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這個法門是能叫凡夫立刻成佛,它不是第一方便,那誰是第一方便?所以為眾生說這個法門,那叫難中之難!
我常常讚歎諸位同修,你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比我好。為什麼?你們一學佛,居然就信了這個法門,這個很希奇。我學佛差不多將近四十年才相信,你說難不難?最初接觸到,我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是念佛人,他待我非常之好。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他老人家七十歲,很照顧我,我對於念佛法門不能接受。朱老居士介紹我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專修淨土的。我到台中去是不是去修淨土的?不是的。去幹什麼?聽說他講經講得很好,去學講經的。老師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我當然不能反對,但是不能接受,甚至於逼得老師說出這麼一句話出來。他說自古以來,多少這些高僧大德,多少有名、有學問的在家居士們,都修這個法門,這些人都上當了,我們這一生上一次當也無所謂!李老師這樣勸我,我還是不肯上當,你就曉得這多難!我今天讀這個難中之難,我有感受,我感受很深!
我怎麼樣才相信的?我在講席當中也跟諸位說過很多次,我是從《華嚴經》裡頭相信的。民國六十年我在台北講《華嚴經》,講《華嚴經》就不能不深入去研究。我講了十七年,到最後才看出來,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後補佛,這不是普通人,他們求生極樂世界,這是我怎麼都想不到的。極樂世界一定有可取之處,否則的話,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後補佛,有什麼道理要求生淨土?這是給我帶來一個很大的反省的因緣,然後我就密切去注意善財童子,他修的是什麼法門?仔細去一看,原來他老人家修的是念佛法門,我這才領悟到了。善財是文殊的得意門生,得意門生老師一定傳,真傳。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他傳給善財的必定是這個法門,那還能傳別的嗎?傳別的,怎麼說是他的得意的傳法弟子?一定傳給他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然後看他出去參學,果然相應。出去參學,第一個善知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第一個老師非常重要,我們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他第一個就是念佛法門。到最後一個,是普賢菩薩,你看善財,善財的老師文殊,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善財一生圓滿成佛是在西方極樂世界。
我是這個因緣才認識淨土,才了解這個法門,回過頭來才留意淨土三經。原來對這三經看不起,沒有看在眼裡,這才真正搞明白了。這就是善根、福德不夠,擺在面前不識貨,當面錯過。我自己也很慶幸,很幸運,過了三、四十年還能把它找回來,還認識它,這個很不容易,有很多人一生都錯過,真的不容易。所以,我非常感激《華嚴經》,不是《華嚴》,我沒有辦法入淨土。讀到隋唐大德他們說《華嚴》、《法華》也不過是《無量壽經》的引導而已,我讀了這句話,比一般人感受要深得多。我很贊成、很同意,因為他說的就是我走的路子,我是《華嚴》、《法華》把我引到淨土來的,真是難中之難。所以,學教的這些法師能夠歸到淨土,在歷代上不多,實在是相當不容易。
也正因為如此,「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釋迦牟尼佛用這個法門成就無上菩提,又用這個法門幫助根熟的眾生。這根熟的眾生說得非常之好,這是蕅益大師在本經經題上所說的,解釋經題「佛說阿彌陀經」,解釋這個「說」字。成佛的根機成熟了,所以他不是對別人講的,是對成佛的人講的,這根熟的。你能夠相信,能夠發願,就證明你這一生當中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你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換句話說,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還沒到。所以,這是一生成佛的大經。
下面給我們解釋「五濁」,五是五種,濁就是今天的話所說的污染,濁是污染、不清淨,一共分為五大類。第一個是『劫濁』,「劫」是講時間,就是時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說實在話,污染是一般人都能夠覺察得到,不但覺察到,是深深的感覺到。今天生態的污染,甚至於講整個地球的污染,這個污染,環境要不能再改善的話,現在科學家已提出警告,恐怕五十年之後,地球上不適合人類生存。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提出,這個世間已經開始在污染了。「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劫濁,時間哪裡會污染?是在這個時代裡頭有許多的污染,我們稱為這個時代的污染。在這樣一個時代,確實如果不是帶業橫超,你要想出三界了生死的確不容易。
究竟哪些污染造成這個時代的不幸?底下這四種,第一個是『見濁』,見是見解。今天環境污染大家都知道,也想出許多的方法來改善,現在幾乎差不多開發中的國家,即使是地方政府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講求環保。到底有沒有效果?我們根據佛法的理論、事實來觀察,效果不會很大。道理在哪裡?佛在一切經論裡頭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環境的污染從哪裡來的?從正報生出來的,正報是人心。所以,「心淨則土淨」,心是正報,土是依報,心清淨了,環境自然就清淨。我們想想,現在這個社會人心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太嚴重了。如果不能在這上講求保護,淨化人心,單單從外面環境上去做,不會收到效果。這跟治病一樣,今天要本末兼顧,本是心地的污染,末才是外面環境的污染。所以治這個病,這是治標不治本,決定解決不了問題。講求治本,也就是淨化人心,佛法確實是很好的方法。
佛法裡面特別是念佛法門,但是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我們讀印光大師的語錄,他老人家晚年曾經在上海主持一次「護國息災法會」,這個法會一共是七天,最後一天傳授三皈五戒。當時有弟子把他老人家所講的東西記錄下來,印成小冊子,流通很廣。我們讀到之後,他老人家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用什麼方法護國?用什麼方法息災?念「阿彌陀佛」。他老人家提倡的,戒殺、吃素、念佛,這個不但可以息災,同時也能護國。我們今天這樣講,誰相信?難信之法!但是它真的有效,而且效果非常顯著。第一個是念佛,淨化人心,戒殺、吃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效果馬上就見到。可惜一般人不相信,認為這是迷信,認為這是宗教,這就糟了,這眾生的共業,那得要遭難。
「見濁」就是你見解上錯誤,這麼好的一個方法,能夠淨化人心,淨化世界,他不知道。「五利使,邪見增盛」,把錯誤的見解歸納成五大類。利使是比喻,「使」在古時候就是在衙門裡面當差的,官府派他去抓人的,他去執行的,有點像現在的刑警隊,「使」就是刑警隊,「利」是他很厲害、很猛利。這五個,五個刑警隊、五個衙役跟著你,你麻煩就來了,好人決定不會有這種跟著。至少有這些人跟著你,還沒有拿到你,你已經是嚴重的嫌疑犯,他跟著你,他不放你了。這是比喻,用這個比喻。這五種,第一是身見,第二是邊見,第三是見取見,第四是戒取見,第五是邪見,這五種。這五個簡單介紹一下。「身見」,身就是身體,一切凡夫都把身體執著是我,這是個錯誤的見解。身不是我,身不是我是什麼?我們今天說身不是我,人家說這個人頭腦一定有問題,身不是我是什麼?佛說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就好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這就對了,這個看法就正確。我所有的可以捨棄,我這衣服不要了,換一件很容易,身體也是如此,捨身受身就跟脫衣服、換衣服一樣。你在這個上見解正確,生死就沒有痛苦了,生死是什麼?換個身體而已。我有沒有死?我沒有死,換身體而已,就好像衣服髒了,脫掉換一件新衣服,就那麼樣自在。一切眾生因為執著身是我,生死才有大苦,苦難從這裡來的。這是他看錯了,誤會了,所以產生這麼大的痛苦,一切為這個假身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不值得。這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
第二個是「邊見」,邊見就是執著兩邊,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相對的。科學家發明相對論,我們世間人認為了不起,相對的在佛法來講叫邊見,說得不好聽的,就是偏見,是錯誤的見解,不是正確的見解,看錯了。譬如學佛的人,乃至於不學佛的人,執著斷、常兩種見解。執著常見的,認為人死了沒有關係,來生還是人身,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這叫常見。狗死了還是狗。另外一種叫斷見,人死如燈滅,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還有誰知道?這叫斷滅見,不曉得他還有輪迴。像這樣兩邊,常、斷二邊,這種見解是錯誤的見解,沒有把事實真相真正搞清楚。「見取見」跟「戒取見」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成見,一個是因上的,一個是果上的,這因上成見跟果上成見,平常也都講得很多。「邪見」,凡是不屬於上面這四種,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都歸在邪見上。這些錯誤的見解蒙蔽了我們的智慧、蒙蔽了真心,所以叫濁,污染,心地上的污染。「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在錯誤的見解裡面,一定要有第一方便我們才有辦法成就,不是第一方便就很難成就。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見解錯得太多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