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四十六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46

  請掀開經本七十六面,第五行: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是上方世界,世尊為我們列舉了十尊佛的名號,名號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在前面報告過了,這個地方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六方就是十方,前面這都說過了。從這段經文來看,我們可以知道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說的是真實的話,正如同《金剛經》上所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我們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建立真實的信心。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讚歎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功德」我們從本經所說的把它歸納起來,可以說有三樁事情不可思議。第一個是世界,就是依報環境不可思議。第二是正報,彌陀與十方世界往生去的這些人,他們的成就不可思議。第三是說法不可思議,也可以說是十方一切諸佛讚歎,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是一尊佛、兩尊佛,是『一切諸佛所護念』。把這個事實搞清楚、明白了,我們世間人常常希求佛菩薩保佑我們,要怎樣求佛菩薩才能夠得到真正的保佑?我們從這個地方明白了,我們接受這部經,讀誦它,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修行,就決定得到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諸位想想,這是不是真正的事實?我們這一會當中確實得到了。我們看下面蕅益大師的註解。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復有上界風輪金輪及三界等,重重無盡也。」這是說上方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的上方也是有重重無盡的諸佛世界,實在講是無量無邊。下面大師假設幾個問答,目的也是幫我們斷疑生信。「問,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讚西方。」實在講有這種疑惑的人很多,我們也常常遇到。一切諸佛都有淨土,為什麼諸佛偏讚西方淨土?實在講就是剛才所說的這三樁事情,諸佛雖然有淨土,這三樁事情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依報的環境、大眾的成就、說法的圓滿,這是諸佛淨土裡頭沒有的,所以一切諸佛讚歎。他老人家答,答得更妙了。「答,此亦非善問」,就是你這個問問得不好,問得不高明。為什麼不高明?「假使讚阿閦佛國」,阿閦佛國是在東方,東方阿閦鞞佛,「汝又疑偏東方」,豈不展轉戲論嗎?這個就是偏執,偏見、執著。但是我們曉得諸佛讚西方淨土,確實它的確是有值得讚歎的地方。

  「問,何不遍緣法界」,比緣一尊佛的淨土那要殊勝得太多了。「答,有三義。」為什麼不遍緣三界?遍緣三界是沒錯,這個問得很好,沒有問錯。「答,有三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遍緣三界說得容易,做起來難。為什麼難?諸位想想,心裡頭有分別、有執著,就不能遍緣三界。遍緣三界是什麼心?是清淨心、平等心,凡夫做不到。實在講那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的圓教初住菩薩,他才有這個能力,圓初住以下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這是初機人,特別是初學的人,沒有斷惑,帶業的這些眾生,指出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他容易緣這個境界,這是第一個。單單這麼一個理由,可以說緣東方阿閦佛國也沒錯,何必要緣西方?第二句則是「阿彌本願勝故」,彌陀接引眾生的本願比其他一切諸佛殊勝,也就是說明,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發的願不一樣,彌陀四十八願確實是非常圓滿,這是勝過諸佛的。第三,「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我們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環境,都在一個緣;要是沒有緣,彼此見面也不認識。所以,都在一個緣上。十方諸佛跟我們的緣,沒有阿彌陀佛這個緣來得重,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求生西方淨土就特別容易,這是跟阿彌陀佛緣深。

  再看底下,「蓋佛度生」,佛度化眾生,就是幫助眾生,眾生接受佛的教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所以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世界從哪裡來的?緣生的,因緣生法,是屬於緣生的,這就是佛教對於緣看得非常之重。「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佛與眾生是這樣的,我們世間人與人也是這樣。這個人跟你特別有緣,你說話他就相信;沒有緣,你跟他說真話他也不相信;甚至緣深的,騙他他也相信。這是緣,有什麼法子!都在於緣。因此緣,有善緣、有惡緣,這倒是我們要非常謹慎的。佛這個緣是善緣,佛法決定是善的,但是末法時期這些佛教徒未必完全都是善的,有很多拿著佛的招牌騙人的,這在我們這個社會我們常常看到。這個事情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我們去年在此地講的《觀經.上品上生章》裡面,善導大師就說得很清楚,他老人家引經據典,告訴我們末法這個現象。大家《無量壽經》念得很熟,《無量壽經》上也講得很明白。不僅是佛教,基督教裡頭說現在末法的狀況也說得很好,說得是相當的正確。耶穌跟釋迦牟尼佛,就是依照西洋人的說法也相去五百多年,他們所說的都非常接近,這就是我們中國人俗話所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這個時代。所以「恩德弘深」,弘是大,過去世恩德結得大、結得深,緣就深。

  「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遇到有緣的人,所謂善知識,他來教導,很容易生起歡喜心。「能令觸動宿種」,宿是過去生中,宿世的善根種子,這一聞法就觸動了,善根就發現了。「能令魔障難遮」,果然依教奉行,魔障就障不了,它對你就不起作用。魔障對哪種人起作用?對於心不定的,猶疑不決,對這種人它會產生很大的效果。假如這個人信心堅固,願力懇切,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魔來了,他不會受它干擾,不會受它擾亂,這就是令魔障難遮,遮是障礙。「能令體性開發」,體性就是真如本性,開發就是開悟,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就是這個意思。這個都是在緣上。

  「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這是從理上說。諸佛如來證滿法身,圓初住以上的菩薩,雖然證得法身,沒有圓滿,唯獨如來證了圓滿的法身。法身是萬事萬物的本體,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統統是從法身裡面變現出來的。我們現前這個身體,以及我們生活環境也沒有例外的,都是法身理體顯現出來的。但是我們凡夫迷了法身,不知道,諸佛如來是圓證法身,他是覺悟,我們迷惑。覺悟的人知道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體的,這叫固結緣種,所以緣是從這個地方來的。既然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體,哪有不照顧的道理!而且照顧之周也不可思議。要怎樣去照顧?還是一個緣字。眾生緣成熟,佛菩薩就來照顧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分去幫助他,應以什麼法門得度,就給他說哪種法門去幫助他。所以總在於緣。「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佛菩薩要幫助眾生,或者用世間人的身分,像經上講的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童男、童女,這世間;出世間,就示現佛身、菩薩身、比丘身、比丘尼身,這出世。無論示現哪一種身分都不可思議。

  「尊隆於教乘,舉揚於海會」,這是特別說這個淨土法門。在教乘裡面來說,教乘是經典,教是講十二分教,乘是講三乘佛法,聲聞、緣覺、菩薩。在教乘裡頭,就是在一切經教裡面,這部經是最尊、最隆重的。舉揚於海會,海是比喻廣大,這真是大到不可思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講經的道場,沒有不講《彌陀經》的,沒有不讚歎阿彌陀佛的。所以這個海會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海會。「沁入於苦海」,苦海是比喻六道眾生。唯獨這個法門,因為阿彌陀佛、一切諸佛與眾生的緣深,所以宣揚這個法門,大家都能夠深信不疑,發願求生,這就是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慈是講慈悲,諸佛將這個法門介紹給大家,推薦給大家,這是慈悲到了極處,因為這個法門是凡夫成佛的法門。一般大乘經上講的菩薩成佛,聲聞、緣覺不能成佛,人天更沒分。這個法門連惡道眾生都是一生成佛,換句話說,從阿鼻地獄到常寂光它是通的,一下就把你提升到寂光淨土圓滿的佛果,這才是究竟了義。所以古德讚歎這是「大乘之大乘,了義之了義」,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萬德是指諸佛,十方一切諸佛,欽是敬重的意思,承是承事;換句話說,諸佛如來對於阿彌陀佛沒有不佩服的,沒有不尊重的。末後這句「群靈拱極」,古德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群靈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極就好像是北極星一樣,大家都供奉他、都擁戴他,這個意思。把「極」比喻作阿彌陀佛,諸上善人都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就像眾星拱北極這個意思一樣。第二個說法,則是說十方無量的菩薩對於阿彌陀佛的尊重。這兩個意思都好。

  「當知佛種從緣起」,佛種就是成佛的第一個條件,第一個因素,「緣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我們把句子念下去,「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遍緣法界,剛才說了,是圓初住以上法身大士才能做得到。為什麼?我們前面說了,他要具備平等心跟清淨心才能遍緣。我們淨宗理論與下手的方法,實在與清淨、平等暗合,教給你的是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一心念,一心就是清淨心,一心就是平等心。一就是一切,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界限,所以一就遍融。一生一切生,生到西方淨土,實在講就是生到十方一切剎土。不僅如此,所謂是一香一華,一聲一色,這就講無論什麼事相,沒有一樣不是遍融法界的。香華聲色是物,下面講「受懺授記,摩頂垂手」這是事,乃至於起心動念,都是十方三世無不遍融。為什麼?因為你常住真心,《楞嚴經》上講的常住真心。我們今天用的是妄心,不但是妄心,我們也沒有常住,我們這個心一會想東一會想西,所謂是心猿意馬。做到這個地方是用念佛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使我們的真心、本性時時刻刻現前,這就是法界緣起。所以,念佛這個方法絕不能小看,一個真正發心念佛的人,老實念佛人,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的人,這個人他就是遍緣法界。

  「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淺位是煩惱重的、業障深的,沒有力量靠自己了生死出三界的,那你就應當決心專求往生西方。「深位人」是講他確實有功夫,他能夠斷煩惱,他能夠了生死、出三界、證菩提,真有這樣的功夫,我們一般人講,這是聖人,聖人怎麼樣?「亦不必捨西方而別求華藏」。為什麼?假如你要是捨西方求生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見到普賢菩薩,還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是拐個彎嗎?哪有現在這直截了當!聰明人不繞圈圈,這是繞圈子,走了些冤枉路。所以教給你,不必捨西方而別求華藏。

  「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這幾句話是李長者說的,唐朝專學《華嚴》的李通玄居士,這個人很了不起,那是真正佛門的大德。《華嚴經》自古以來註解流傳於後世的,就是兩種,一個就是李長者的《合論》,《華嚴經合論》是他作的,一個是清涼大師的《疏鈔》。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李長者給《華嚴經》作註解的時候,想找個清淨的環境。他走到山林裡面遇到一隻老虎,一般人看到老虎都嚇得跑掉了,李長者見到那個老虎,還拿拐杖敲敲牠的頭,「我要給《華嚴經》作個註解,哪個地方清淨,你帶我去」,老虎領路,你說這樣的功夫!找到的地方,環境的確是非常幽靜,一個石頭洞,山洞,旁邊有清泉,裡面是老虎窩。結果李長者選中這個地方,老虎搬家,把這個地方讓給他。他住在這個地方,有兩個很年輕的女孩子照顧他的生活,飲食起居統統這兩個女孩子照顧,文具都供給。等到他書寫完了,老居士專心,這兩個女孩子從來沒有問過她,妳叫什麼名字,妳從哪來的?沒有跟她們說過話。書寫成了之後,才想起來這兩個小孩子,得問問她是哪家的?姓什麼?不見了,沒有了。他以為是山下村莊裡的,到山下去找,找不到,才知道是天人來供養。

  他在《華嚴合論》裡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說「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這是李長者說的。實在講他別的地方都對,就是這裡說錯了,蕅益大師在這個地方把他這句話修正。「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他還有權實大小,心裡面還有這個東西,換句話說,他的心還沒有達到真正的清淨,「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是《華嚴》的教義,這是他讀到導歸極樂,他的妄念起來了,所以才說錯了這句話。一定要曉得,沒有大小,沒有內外,所以前面講的,莫不遍融。如果還有大小、還有權實、還有內外,怎麼能遍融?蕅益大師這個話講得好,這才把《華嚴》這個疑惑斷掉了。請看底下經文。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

  這是一句假設的問話,你的意思以為怎樣?

  【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個經題,上一半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世尊省略掉了,特別舉出這下半段,下半段的確非常明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沒有看到舍利弗答覆,舍利弗在這一會,雖然是大智舍利弗,也一句話說不出來。這提醒,下面世尊是為我們解釋,叫著: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善」,前面說過了,是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善男子、女人。什麼叫做成熟?聽了歡喜,深信不疑,發願求生,這個男子、女人就是經上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善根福德成熟了。

  【聞是經受持者。】

  聽到這部經就發願受持,這一定深信。他不信,怎麼能受持?所以,受持一定深信。

  【及聞諸佛名者。】

  這個地方所講的諸佛名,就是阿彌陀佛,彌陀名號就叫諸佛名。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告訴我們的,一個真正念佛發願求生的人,就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我們還要去求這個佛,求那個佛,沒有必要,沒有一尊佛不保佑你。這是第一個不可思議的利益,得一切諸佛的護念,一切諸佛的加持,我們從大本經裡面知道這個事實,一切諸佛灌頂。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自己果證的利益。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經文上『皆得』,換句話說,從上上品往生到下下品往生都是「皆得」,從帶業往生到消業往生也是皆得,沒有例外的。不要認為我們自己煩惱很重、業障很重,恐怕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那麼快的成就,那是自己懷疑自己,對於佛在經典上講的這些話沒聽清楚,沒聽明白。這部經上字字句句沒有模稜兩可的,都是非常肯定。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因為這樣的緣故,第一個,你得一切諸佛護念;第二個,你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圓證三不退,這樣殊勝不可思議的利益。佛叫著舍利弗,也就是叫著我們大家。『汝等』,你們,『皆當信受我語』,對於釋迦佛所講的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接受,否則這種不可思議的殊勝利益是當面錯過,這太可惜了!不但世尊是這樣教給我們的,前面我們從六方佛讀過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這樣勸告我們。所以,這不是信一尊佛說的,是信一切佛所說。請看註解,「此經獨詮無上心要」,獨是唯獨,換句話說,除這部經上之外,沒有了,就是《華嚴》、《法華》也沒有,「詮」是明顯的為我們說出,無上的心要。「諸佛名字,並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這是解釋,為什麼念佛求生淨土就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理在哪裡?此地為我們說明了。因為這部經是無上的心要,是諸佛名字,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名字,圓滿究竟的萬德,這個經上講這三樁事情。無上心要就是我們能念的心性,一心稱念,一心就是無上的心要。諸佛名字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在課誦本上都念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念一尊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如來,一即一切,所以稱為諸佛名字。「圓滿究竟萬德」就是佛的名號,執持名號,名號是圓滿究竟萬德。諸佛因圓果滿,智慧達到究竟,所以般若、法身、解脫都達到了圓滿。名與德是相應的,我們講名符其實,實就是德,三德圓滿,念這個名號就與圓滿的三德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佛圓滿證得,眾生雖然沒有證得,但是自性本具,自性本具的三德與諸佛如來果證的三德它就相應了。所以,前面蕅益大師講,念這個佛號,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就是這個意思。

  「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這個問得很好。有些人只念阿彌陀佛,沒有念經,能不能得諸佛護念?能不能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的確是個大問題。「答,此義有局有通。」局是侷限,就是狹義的;通,我們今天講廣義的,有兩個解釋。「占察謂」,這是《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屬於地藏三經。地藏菩薩三部經,一個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流通最廣的,大家所念的多半都是念《地藏菩薩本願經》。除這部經之外,有《地藏菩薩十輪經》,第三種是《占察善惡業報經》,合稱地藏三經。《占察經》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說,「雜亂垢心」,垢是不清淨,心裡胡思亂想,心不清淨,「雖誦我名而不為聞」,這是講念佛號沒有功德,雜亂不清淨的心念佛號,沒有功德,「以不能生決定信解」。雖然沒有功德,功德的確是沒有,但是還有福德,不能說他沒有福德,「但獲世間善報」,這是說他能有一點福德,沒有功德。「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廣大深妙的利益就是開悟,得定開悟、了生死出三界,這樣的利益他得不到,他能得世間一些善報。

  「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這個地方講到一行三昧,《六祖壇經》上,惠能大師在禪宗裡面非常重視一行三昧,淨宗也不例外。在淨土法門裡面,我們常聽說有「念佛三昧」,殊不知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也叫做一相三昧。在淨土宗,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指示的標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就是一行三昧,在本經裡面叫做「一心不亂」。諸位要曉得,一心不亂就是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一心不亂有功夫淺深不同,念到見思煩惱斷了,這叫事一心不亂;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叫理一心不亂。這個地方所講的境界,就是剛剛達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叫廣大微妙行心,這是得相似的無生法忍。真正無生法忍到什麼時候才得到?《仁王經》上講得很清楚,七地菩薩。七地以前都叫相似的無生法忍,七地那是真正的無生法忍,下品的,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再往上去十地菩薩,不叫無生法忍,叫寂滅忍。十地是下品寂滅忍,等覺是中品寂滅忍,如來果地叫上品寂滅忍。

  「此亦應爾」,「此」是講念佛法門,也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我們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亂,就跟《占察經》上講的一行三昧的境界完全相同,「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這個說法是狹義的說法,跟佛在一般大乘法門所講的是一樣的,這個不足以為奇,這也不能說淨土比其他法門殊勝。那個殊勝在底下一段,這一段跟大乘法門是平等的,無論在理事上是平等的。通義那就不可思議了,這就顯示它的特別處。「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這兩句是讚歎,實在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諸佛慈悲不可思議,是諸佛接引眾生、幫助眾生這個行願不可思議。名號功德,名號是方法,佛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這個方法超越一切法門,能令業障極重的凡夫一生圓滿成佛,這個方法實在是妙不可及。「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你聽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你信、歡喜很好;你不信,聽了討厭,也好;有心聽到的、無心聽到的都好。總而言之,你都跟阿彌陀佛結了緣,你成佛的種子就種下去了。

  「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這話說得好!從廣義上來說,佛的心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是普度眾生,只看緣有沒有成熟,不論怨親。造作極惡之人,像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阿闍世王,《觀無量壽經》所說的,這是殺父、害母、破和合僧,造了五逆重罪,臨終懺悔,一心念佛求願往生,他也往生了。他沒有墮地獄,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臨終懺悔往生的。佛在《阿闍世王經》裡面告訴我們,阿闍世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在我們想,造那麼重的罪業,臨終回頭,懺悔往生,大概總是下下品。《觀無量壽經》第十六觀,下品下生的就是五逆十惡往生的,他是五逆十惡,應該是下下品。可是佛告訴我們,他是上中品往生的。你看上上品、上中品,這個不可思議,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到。以後在經裡面才知道這個事實,往生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平常念佛,像我們這樣,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樣子往生的。另外一種是造作大罪業的人,臨終懺悔,看他懺悔的力量論他的品位。阿闍世王是真心懺悔,所以他的品位一下就拉那麼高。這是佛叫我們不要輕視造作罪業的人,你不要瞧不起他,說不定他在臨終一後悔、懺悔,品位比你高,這是事實。所以教我們要用清淨心、平等心來處事待人接物,世出世間許多的事不可思議,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見得到的,不是常識能夠判斷的。所以,懺悔的力量非常大。這是說明無論什麼人,單單持名不念經也必定蒙佛護念,我們不必懷疑。

  「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這是根據佛在大乘經上的講法。一般一定要證得別教地上菩薩,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這都是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才能蒙諸佛護念。為什麼?因為他的心也清淨、平等,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從此以往是心心流入薩婆若海,這是得諸佛的護念。但是本宗不一樣。「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我們現在是靠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彌陀本願這一加持,諸位要知道,十方諸佛就跟著加持。若不修這個法門,阿彌陀佛力量加持不上,其他諸佛也就不管了,就這麼回事情,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所以《要解》讀了之後,說老實話,這句阿彌陀佛,你真把《要解》念明白、念通了,你才曉得這句佛號是非念不可,不能不念。所以這是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相似位以還,就是不到相似位,像我們現在這些,實在講不到,我們得不得到一切諸佛護念?得到,也必定蒙一切諸佛護念。

  底下講,「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這段才叫真正的難信之法。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成佛的種子,就是成佛的因緣。這一生雖然不信,沒有發願,也沒有念佛,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來世,或者是他生他世,得人身,又遇到這個法門,阿賴耶識這個種子現行,能信、能願、能行,他就必定往生。你要問他往生的根源,就是這一生當中聽到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這叫做畢竟不退。

  「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這是解釋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我們總要把它記得清清楚楚。學佛求的是什麼?就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在中國古時候翻成無上正等正覺,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講,無上正等正覺一般人聽不懂,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這個意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學佛就是求這個。證得,這叫成佛,佛才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圓是圓滿,圓滿的三不退就是一生成佛,意思完全相同,異名就是別名。一生成佛也叫做圓證三不退,所以圓證三不退就是一生成佛,這兩句話說得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這部經上沒有說一生成佛,但是給我們講圓證三不退。「故勸身子等」,身子就是舍利弗,舍利弗是梵語,翻成中文叫身子,「皆當信受」,佛勸導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接受,這真是世尊跟諸佛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聞名功德如此」,聽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就像諸佛如來所說,「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不是一尊佛這樣勸導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勸導我們,異口同音共同勸導,我們再要不相信,那真叫業障太深重了。「初勸信流通竟」,到這個地方勸信流通說完了。下面是流通分的第二段,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段經文,我們看註解,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已經發願,已經往生了;現在發願,這一生當中必定往生;當來發願,當來是將來、以後,當來發願的,當來那一生他也一定往生。佛說法是三千年前,佛說已發願的,當然是指他方世界的,因為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了,不知道多少諸佛世界人去往生了,那是已發願,已經往生的。今發願,是釋迦牟尼佛說經那個時候。當發願是指我們現在,我們現在發願也必定跟過去人一樣,決定得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這就顯示你因相信,或者是依深信不疑,所發求生之願決定不虛,這是真實的。「非信不能發願」,這是真的,你要不相信,你怎麼會發願求生淨土,這不可能的。所以信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要深信,一點懷疑都沒有。「非願信亦不生」,如果不能真正求願往生,那個信也不是真信。我們前面曾經講過,信通常有迷信、有正信、有真信,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那個信是真信。我們知道有不少的這些法師大德們,他們也講《彌陀經》,也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他自己不念佛,他不求生淨土,他勸別人,那是什麼?他是正信,他不是真信。他認為還有別的法門比這個更高的,看看你們這些人程度不行,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吧!把阿彌陀佛看低了。他雖然不能算迷,但他不是真的;真信的人,沒有一個人不肯往生淨土的。「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這一句是勸勉我們應當發願。

  「又願者,信之券」,券就是憑證的意思,證據、憑證,「行之樞,尤為要務」,這是說信願行三資糧當中,信實在是太重要了,樞是樞紐。「尤為要務」,在三資糧中它尤其重要,也就是講它特別重要。「舉願則信行在其中」,人真肯發願往生,當然他一定有很深的信心,一定肯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屬於行,信行都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勸信、勸行佛只有一次,勸願勸了三次,可見得佛對這個非常的重視。第一次是在正宗分裡面的第二段,佛說了依正莊嚴,眾生生者皆得不退,所以他勸「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是第一次勸。第二次是在正宗分末後的一段,聽到念佛,一心不亂,臨終見佛,心不顛倒,即得往生,佛接著又說,「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第二次勸。這個地方是第三次,三次的勸我們,不怕麻煩,不怕重複。足見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慈悲懇切,實實在在希望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圓成佛道,這才滿他老人家度化眾生的本願。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一層,對於世尊感恩戴德之心自然就生起來。

  「復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這一段是大師就四弘誓願來解釋。願生彼國,這就是四弘誓願圓滿,因為你願生,你一定離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這四弘誓願前面兩個,在四諦法裡是依苦集而發的。你看「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兩句是苦集二諦的,後面兩句,「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道,「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滅,苦集滅道。四弘誓願就圓滿了,這一發心就圓滿了。你要問他,什麼叫四諦法?不知道;雖不知道,但是他四諦圓滿了。什麼叫四弘誓願,他也不知道;雖不知道,四弘誓願他也圓滿了。四弘誓願是大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好,一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大菩提心。這個話從來沒有人說過,蕅益大師說出這個話,我們乍聽起來嚇一跳。這個話是他發明的嗎?可以這麼說。有根據嗎?這個地方把根據說出來了。為什麼?四弘誓願是無上菩提心,他這一發願跟四弘誓願相應,換句話說,就是四弘誓願圓滿的實踐、兌現了,那怎麼不是無上菩提心?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