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悟道法師晨間講話—天心仁恕,不誅悔罪之人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九二集)  2024/10/1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32-007-0492

  《太上感應篇彙編》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學習《太上感應篇彙編》節要,經文:「人皆惡之。」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這一句。「惡」就是厭棄。就是「算減則貧耗(請放掌),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上一次我們學習到第一條也引用道教的《玉樞經》,《玉樞經》裡面講到,「若人不修善業,天必為之斬神攝魄,使之顛倒,人所厭惡,人所嫌害。」《玉樞經》講,人如果不知道要修善業,一直在造惡業,「天」,這個天也是講天神,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自然的規律,「天必為之斬神攝魄」。「使之顛倒」,顛倒就是他講話、做事,他的思想都顛倒了,我們現在講是非顛倒,善惡顛倒,人看到都厭惡。因為你造惡業,你什麼都是顛倒的,話亂講,事情亂做,這個人就顛倒,當然人家就厭惡,在一個家庭裡面也是一樣的。我們要怎麼看一個人他的吉凶禍福?根據他的思想,他的思想總是會從他的言語、他身體的行動所表現出來,我們就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這個就很準確了。一個人如果他的思想錯誤、顛倒了,善惡不分,是非不分,這是天奪其魄。其實也不是天奪其魄,自己奪自己的魄,自作自受,這個才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們看一個人他將來會遇到吉祥或凶災,在《了凡四訓》引用「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就知道這個人他常常會碰到災禍,還是常常會遇到吉祥,都是自己感召來的。《太上感應篇》一開頭就給我們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人自己去感召來,你善感召福,惡你就感召禍,自己感召來的。

  我們知道這個道理。第二條講:「天心仁恕,不誅悔罪之人,前愆可贖,後行可圖。生知困知,成功則一,萬毋自棄也。」「天心仁恕」,天心仁慈寬恕。恕就是會原諒人,會寬恕,這是天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天心,每一個人都有。這裡講天,道家是講天。佛家講佛心,菩薩心,菩薩心腸。天心也好,佛心也好,都是仁恕,仁慈、寬恕的。儒家的聖人,孔子講:恕道終身可行。恕就是說原諒別人。「天心仁恕,不誅悔罪之人」,不誅就是不去誅殺,已經懺悔罪過的人,儒家、道家跟佛家講的都一樣,所以佛允許人懺悔。我們每次做三時繫念都要念懺悔偈,為什麼要懺悔?為什麼每一次要念?因為我們不斷的造罪業。只要我們還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輪迴心造輪迴業,你只要還有起心動念,不可能說都沒有罪業,只是罪業的輕重大小不同,一定有。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沒有了,沒有這些罪業了。不但惡業沒有,善業也沒有,純粹就叫淨業。所以佛允許人懺悔。

  懺悔,「前愆可贖」,過去做的,可以贖罪,就是說佛也不再責備悔過之人。一個人真正能懺悔改過,三教聖人,包括其他宗教的,也都會原諒,允許人回頭改過。所以佛在經典講,他沒有讚歎說一個人生下來他就沒有過失,他沒有讚歎這個。讚歎,你人有過失,但是勇於改過,這個佛讚歎。我們現在悔罪,懺悔罪過,像我們做法會,念懺悔偈,我們現在只有念,還沒有付諸行動。就是說,佛我要懺悔,我有貪瞋痴,知錯了,但是勇於認錯,就是不改。每次都勇於認錯,我就是不改,那這個就不是真懺悔,那口頭上的懺悔。真正懺悔就是要有具體行動,落實在行動,你真的去把它改變過來,那才是真懺悔。那我們每一次念就每一次提醒,提醒我們有沒有進一步去落實在生活當中,去反省,自己哪一些地方錯了,發現了,有沒有勇於把它改過來,那個就是叫功夫。我們一個人要改自己的毛病習氣,這個不容易。有時候我們知道這個不好,但是那個習氣一來,控制不了,很不好改。不要說一般人,就是將相,你做到總統的,他的煩惱習氣,你叫他改看看,他能不能改得過來?他做總統、做大官,發號司令,但是對自己的煩惱習氣,他沒辦法。所以古大德講,「非將相所能為」。

  供佛為什麼稱為大雄寶殿?稱為大英雄?他就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一般人做不到。你當皇帝、當總統、當大將、當大官,你再有錢的人你做不到。佛做到了,所以我們稱他為大英雄。大英雄不是跟人家鬥,鬥贏了叫大英雄,是跟你自己鬥,跟你自己的煩惱鬥。儒家叫格物,格物就格鬥,你自己的物欲把它格除掉,你就是大英雄。實際上真正的敵人是自己,不是別人,真正的敵人是自己。自己迷惑顛倒,自作自受,在六道生死輪迴,那不是誰造成的,自己造成的。如果別人造成的,那別人就能夠替我們解除了。問題不是別人,都是自己。佛菩薩也是只有將這個事實真相來告訴我們,來勸我們,來教導我們,讓我們覺悟,讓我們回頭,讓我們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佛菩薩講經說法,教學,就是幫助我們。真正回頭,還是我們接受了,理解了,自己願意回頭,轉過來了,那我們就得救了。佛菩薩、善知識能幫助我們是這樣,他不能替我們改過。所以改過還是要每一個人,當人自己覺悟。所以「天心仁恕,不誅悔罪之人,前愆可贖,後行可圖」。《了凡四訓》「立命之學」、「改過之法」這些都講得很詳細,昨天譬如昨日死,今天譬如今日生,重生了,後行可圖。

  「生知困知」。孔老夫子講,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生而知之,就是生下來他都知道,那再來人,佛法講再來人,生下來他就知道,他就明白了。像六祖就是生而知之,他也沒有學過,他聽人家念《金剛經》就大徹大悟了,再來人。孔子說,我不是生而知之,我不是生下來什麼都知道,我要透過學習,學而知之,好學。孔子的弟子也都是這樣。這是有好學的精神,自己主動要求學,好學。但是要好學的人也不多,主動要來認真學習的不多,那個很難得,也是很稀有。因此我們才要依眾靠眾,不然我如果沒有定這個時間來跟大家讀《感應篇》,我也不是很好學的人,也不是很用功的人,我也是很懶惰的,我要靠你們,把你們找來,我不得不念,我就用這樣來逼自己,是不是?不然我何必在這裡跟大家講這些,我可以去泡茶,看電視。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的根器,我不是一個好學的人,所以必須依眾靠眾。

  古大德為什麼建叢林?就是依眾靠眾。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人的根性利,大家都很好學,大家都會主動去求學,不用人家去勸,不用人家去逼。佛教傳到中國來,早期還可以,到了唐朝也就慢慢不行了。實際上在遠公,晉朝那個時候,根器也就沒有佛那個時候那麼利了。第一個提倡共修是遠公,一百二十三個念佛,個個往生。一百二十三個,個個往生,那個根器都相當好的,他還要在一起,依眾靠眾。到唐朝就更不行了,所以「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就提倡共修。為什麼?你叫他個人去修,像佛陀時代,可能很少,不多,大多數人不會那麼主動去求學,所以要依靠大眾,互相勉勵,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共修,依眾靠眾。我們這個就是屬於困而知之的,沒有人逼,沒有碰到釘子,你就不願意學。像我這種根器的,大概就是第三類的,不用功的。我知道自己的根器,自己共修都不參加,就很容易懈怠、懶惰。

  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這裡是比較簡要的,當中它省略了一個學,生之應該再加個學之、困之,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成功則一,萬毋自棄也。」無論你是生而知之,你是學而知之,你是困而知之,等到你知,那都一樣了。知,在我們佛法講,我們給它定位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一樣了。你明心見性就一樣,無論你是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好像六祖是生而知之,他的學生,他就不是生而知之,都要學的。你看他第一個度的是慧明法師,在他會下第一個開悟的慧明,搶衣缽的,他也是跟五祖參了很久,沒開悟,那不是生而知之。等到他去搶衣缽,六祖衣缽放在石頭上,躲在草叢裡面,他拿不動,這個時候他知道錯了,這個衣缽不是用搶的,你要真正開悟才行,你搶了,你沒開悟,衣缽給你也沒用。所以那個時候他一念一百八十度轉過來,就說「盧行者,我不是來搶衣缽的」,念頭轉了,我是來求法的。態度就不一樣,來求法就很謙虛、很恭敬,那個好勝心、不平的心就下來了。所以六祖就出來,出來就給他講,「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他這句話就開悟了,他也在五祖那裡學了很久。第二個無盡藏比丘尼讀《涅槃經》,法達禪師讀《妙法蓮華經》三千部,永嘉大師學天台宗,三止三觀,教下,開悟了,去求六祖來給他印證,這個統統屬於學而知之。最後就困而知之,就是遭遇到困難,自己才回頭,這個在六祖會下也都有。但是一旦知,那就一樣了,一旦知就一樣。但是你在還沒有知之前,有不一樣的。有人生而知之,有人學而知之,有人困而知之,但一旦知,統統是一樣,就沒有兩樣了。所以「成功則一」,成功都是一樣。「萬毋自棄也」,就不要自己自暴自棄了。

  所以我們大家天天來念《感應篇》,大家來這裡工作也是一個因緣,大家珍惜這個因緣。這個因緣錯過,你也沒有了,你去哪裡有人找你讀《感應篇》嗎?如果有的話,你趕快去參加。如果沒有,我們來這裡工作,大家來讀一讀,我也不佔用你們的時間,就是你們工作時間來讀《感應篇》,這個對大家一個供養。所以大家來這裡工作,也不是說「我就來賺你幾個錢,為五斗米折腰,不得已,無奈」,如果這樣的心態,我不知道怎麼說了。但是我們人生總要知足常樂,知足,你是世上最富有的。如果你不知足,你錢再多,都很窮。知足常樂,生活過得去就好。最重要,我們有緣遇到佛法,儒、釋、道三教,我們總不能入寶山空手而歸。我們這裡都是寶山,大家到了這個寶山,空空的就走了。有的人還不是空空的走,入了寶山,還碰得鼻青臉腫,這樣回去的,這也大有人在,那就很可惜了,他不認識寶。

  法寶才是寶,世間的財寶,《金剛經》給我們校量功德,你世間的財寶,你再多的錢,不能跟法寶相提並論。這個地球統統給你,不要說這個地球,《金剛經》講三千大千世界,多少個地球?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布施給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你說這福報大不大?大得不得了!但是不如有人為人受持演說一四句偈的功德,那個福報不能跟它相提並論。為什麼?因為法寶能解決我們生死大事,能幫助我們明心見性,你只要一四句偈,你真懂了,你就能夠明心見性,就能成佛。也不必一定要很多,但是要會、要懂,能夠幫助你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這個世間的財寶,再多的財寶,它只能幫助你解決現前物質生活的問題,它不能幫助你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這個做不到。你去問問這個世間有錢的人,他煩惱不煩惱?比那個沒錢的更煩惱。他自在不自在?更不自在。死的時候,沒有錢的人,早一點死好,他還比較容易放得下;愈有錢的人,愈放不下。你看秦始皇他當皇帝,他放不下,所以叫人家找長生不老藥,為什麼?不想死,不想死,還是要死。所以我們遇到法寶,要知道,大家來珍惜。大家依眾靠眾,這個多讀,對大家總是有好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感應篇》,我們不要小看,我讀到現在,我不敢說,我有什麼心得。真正有心得,你讀了《感應篇》,你自然對天地鬼神敬畏之心生起來,我們的思想言行就會收斂了。那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我們就是讀誦受持這個功夫還要深入,我們要繼續努力。希望大家這一生遇到佛法,都有一定的成就。

  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