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O講記—第二十集節要(任賢要克服十難)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一三集)  2025/7/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64-0313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群書治要36O》講記,第二十集節要五:

  【惟恤十難。以任賢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三曰不任。四曰不終。五曰以小怨棄大德。六曰以小過黜大功。七曰以小短掩大美。八曰以干訐傷忠正。九曰以邪說亂正度。十曰以讒嫉廢賢能。是謂十難。十難不除。則賢臣不用。賢臣不用。則國非其國也。】

  這個十條分析得非常仔細、非常透徹,我們看到一開始提到的,唯有能夠考慮體恤到任用賢能,有十個要克服的難處,這十點不克服,想任賢也不可能。這個分析我們能夠從這些角度去注意,才能真正把賢德之人用得好。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對於所有的團體都是重要的教導。『一曰不知』,就是有賢德的人,但是不知道、不認識,判斷不出來。其實賢者最重要的就是有道德,我們從五常八德,來判斷這個人是不是賢者就不會有偏頗,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古代舉賢才的標準就是「孝廉」,孝就是有德行的根本,廉就不貪污,有做事的根本。所以知人都要從這些德行之本來看,德者本也,不是看那個表面,要看深入,這個是要知道;如果不知道,沒有辦法用到賢人。

  『二曰不求』,就是知道賢人又不能去進用他。《大學》當中講到,「見賢而不能舉」,見到賢德之人不能舉薦。「舉而不能先」,舉薦以後又不能趕緊重用他,這是怠慢了賢德之人。所以「二曰不求」,就是不進用,有賢者要去求、要趕快去進用;如果不求,有賢能之人也用不上。『三曰不任』,進用以後請他來當官,或者在一個團體企業當重要的職位,進用以後又沒有能夠委以重任,這個重責大任沒有委任於他,這個也是會讓賢者寒心。好像請他來又不信任他,不重用他。『四曰不終』,縱使任用他,也不能有始有終,用了以後可能不感恩這個大臣,反而他做了哪些事不順自己的意思就冷落他,這個就是不終。

  『五曰以小怨棄大德』,跟臣子相處,因為小小的怨隙、小小的摩擦,不高興,就拋棄他很好的品德不用,這心胸就太小了,所謂「必有容,德乃大」,所謂「德不廣,不能使人來;量不宏,不能使人安」。『六曰以小過黜大功』,因為臣子小的過失,就貶斥他大的功勞。在《弟子規》講「恩欲報,怨欲忘」,對有大功的人應該記得住,這樣就是厚道念恩。而不是小小的過失,就否定到他以前所有的功業,這樣就太刻簿。『七曰以小短掩大美』,這個上面註解「短作失」,就是小小的缺失,掩蓋他很好的美善,很好的風範就視而不見,這是要避免。所以這個精神、道理不但夫妻是如此,五倫關係都是用這樣的心去對待,就不會以小短掩大美,小的短處掩蓋它大的長處。這第七難。

  『八曰以干訐傷忠正』,「干訐」就是這些奸邪之人的話,來攻擊、來傷害忠正之士,如果一個領導人聽信了這些奸邪之人的話,那就會讓忠正之士寒心。所以要能夠辨別這些話語,不能隨便聽信。往往這些奸邪之人要攻擊忠正之士,他也很會觀察君王領導人的態度,看君王對哪些忠正之士有些不悅、有成見了,他趁虛而入。所以君王能夠不記怨、不看短,很有肚量,時時能念這些臣子的優點跟功勞,這些奸邪之士他就沒有機會攻擊。『九曰以邪說亂正度』,以邪知邪見的這些說法,來擾亂正規治國的法度。領導人如果聽信這些,這個國家肯定就治理不好。

  『十曰以讒嫉廢賢能』,就是因為小人的讒言、小人的嫉妒,陷害廢棄了賢德之人,這個情況也相當多的。我們看歷史當中很多千古文章,都是忠臣被貶,離開朝廷寫下的文章,那代表要遇到一個明主其實並不容易。魏徵,還有唐朝這些大臣,遇到唐太宗皇帝,他們是非常的感佩,進而為國效忠。所以這十難,假如不能夠把它排除掉,反而還犯了這十點的錯誤,那賢臣就不能被重用。賢臣不能重用,『則國非其國也』,賢臣是國家的棟梁不用了,就像柱子壞掉了,這個房子還能穩固嗎?「國非其國」,這國家也不能算是稱得上穩定的國家,甚至於很快的就要危亡、敗亡了,可能只是一個空殼子而已。這是強調十難克服了,才能真正尊賢、任賢、用賢。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