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O講記—第十四集節要(真愛無欲)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二七集)  2025/4/1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64-0227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群書治要36O》講記,第十四集節要七: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條也是出自於《論語》,就是自己有學問,別人不知道、不認識,不慍就是不埋怨、不發牢騷。如果做什麼事都要人家理解,也是一種執著,為什麼?你要,就有要不到的苦。做一些好事都是應該做的,有什麼好要的?都是應該的,叫做義,遵循道義。有求叫利害,這個求還是貪求;人一有貪求,正氣就不足了,一有貪求的心就會有煩惱、就會有失望。

  我們去愛人,那是盡我的本分。去愛護人家,人家不接受,難不難過?當初去愛護他,不是為了他來愛護我,沒有希望對方來報答,那就不難過。如果我們愛護他,但是他不愛護我們,我們就很失望,心裡總是有一些埋怨,這個也都屬於利害的心,是有條件的愛。有條件的愛叫做欲,不叫愛,這個愛當中有夾雜欲望、需求。真正的愛是沒有條件的,真正的愛心是無私的,沒有私心的;真正的愛心,感覺是溫暖的。一個人如果帶著目的去對人家好,對方都知道他來攀交情,他的東西要不要拿?如果拿了,他會一直再給你嘮叨。他是帶著條件的、帶著利害跟人交往,敏銳的人都覺得有壓力。道義是無條件的,是沒有附帶條件的;有附帶條件的,那個叫利害,就不叫道義。所以《論語》也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一條總是我們要學習。自己有道德學問,人家不知道,我們心裡也不發牢騷,不埋怨。知道這個是好事,這個事情是合乎義的,是我們應該做的,無論人家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心裡總是沒有希望人家知道,這樣的一個念頭,我們這樣來學習就好。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