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O講記—第二十集節要(舉賢任能之道)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一四集) 2025/7/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64-0314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群書治要36O》講記,第二十集節要六:
【文王問太公曰。君務舉賢。而不獲其功。世亂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也。無得賢之實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譽。不得其真賢。】
這一條講,周文王問姜太公說到,『君務舉賢』,國君非常致力於舉薦這些賢才。『而不獲其功』,反而沒有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世亂愈甚』,這個社會混亂反而愈來愈嚴重,甚至已經到了國家危亡的地步。『何也』?問這個姜太公,這個到底是為什麼?文王想用賢才,文王想,用了賢才應該國家會愈來愈安定昌盛,怎麼適得其反?國家反而不安,這到底是為什麼?以這個情況來請教姜太公。姜太公接著說,他雖然強調推舉賢德之人,但是不能很好的加以任用。重視舉賢,但是這個第一個舉的是不是真賢?他舉出來這個賢,那是不是真的賢能之人?真的賢能人,舉薦出來之後,是不是真的有去任用他?所以很多事情都不能看表面,或者只體會到表面,甚至於不能只做表面工作而已。都要真正去理解,真正照著做才行,才能得到利益,不然反而適得其反。
所以「舉賢」,但是不用,這是只有舉薦賢人的一個美名,空有美名,好像都有在舉賢。『無得賢之實也』,卻沒有能得到真正人才的幫助,那國家就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文王接著問,『其失安在』?他那個過失到底是錯在哪裡?太公接著講,他的過失最重要的,就是他所謂的用賢才,是用到那些世俗人所稱譽的人,世俗人說那個人很好很好,他沒有深入去觀察,他就聽世俗這麼講,大家都這麼講,他就覺得這個是賢才,很多人都說他好,那就用他。這個就不一定。
所以像齊威王當時召見即墨大夫,身邊的人都說他不好。但是齊威王並不是聽了那麼多人的話他就相信,他派人到即墨去看他治理的狀況,結果是治理得非常好。反而阿地的大夫,身邊很多人都說他很好,齊威王派去勘察,結果跟他聽到的完全不一樣,結果派人去勘察,荒於政事,甚至於魚肉鄉民。後來了解到身邊這些人都是受到他的好處,幫他講好話的,實際上他做得很不好,他拿一些好處給齊威王身邊的人,請他去說好話。
所以很多人說他好,那你就覺得他是賢能,就用他了。你沒有深入去觀察他是不是真的賢能的人,聽人家講,你就用了。所以他的過失都用了這些世俗稱譽的人,自己沒有深入去理解、去了解、去觀察,是不是真正的賢才,只是聽人家講,而事實上不是真正的賢才,不是真正得到賢才。
這個在《了凡四訓》當中有講到,一般人都覺得鄉愿很好,都不得罪人的那種人,好像這個人好好先生,他什麼都好,他都不得罪人,一般人就覺得這個人很好。其實正直的人,真正為國家辦事的人,哪有說不得罪人的道理?難免都會讓一些人看不順眼,為什麼?他既得利益,你為公、為國家,有時候可能他感覺會讓他失掉利益,他是私心作祟,就攻擊這些正直的人。所以這個時代要把事做好,哪有不被人批評的道理?可是這一批評,這國君就要判斷,他是分析得很正確的,還是他私心作祟?所以這裡把根源點出來,過失問題出在國君,假如只用這些世俗讚譽的人,可能就不能用到真正賢德之人。文王很好學,請教問題都問得很徹底。
好,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