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無量法門皆具足十善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四集)  2025/2/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36-0064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新加坡多元文化促進會全體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現場的同修,大家新春吉祥。阿彌陀佛!請放掌。

  今天是二O二五歲次乙巳新春開講第二次,今天是乙巳年正月三十日。這個正月,在我們中國傳統第一個月叫正月,不叫一月。一月,現在我們是以外國公元稱為一月,第一個月稱為一月,在我們傳統叫正月。正月三十,今天是正月最後一天,明天就二月初一了。二月初一、初二,我們中國傳統就是開始農忙,過去農業社會,開始農忙了。二月二,龍抬頭,開始農忙。在我們這個習俗都要拜土地公。所以今天我們在新春第二次來開講,來啟講《十善業道經講記》的節要。本來今天悟道一行訂的機票是到印尼去,到印尼雅加達。因為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耀大和尚圓寂了,今天是讚頌大典。副理事長心茂大和尚,我去給淨耀大和尚上香、禮拜,他就請我來參加。我說剛好二十七日訂了要去印尼,他就很誠意邀請,就是希望我延一天,明天再去。所以今天晚上這個時間,我們有一次時間,我們就來講一次,有空檔我們就來講。這個也是一個因緣,這個因緣還在春節最後一天,也非常殊勝。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經文「離邪倒心而行施故」,這個節要八條我們學過了一遍。接下來請看二百零二頁,第三行「施莊嚴」,我們看經文: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這一段經文是接著前面離十種不善業而行布施所得到的果報。這段經文開始,就是修菩薩道,也是行十善業。菩薩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菩薩修的六度,這個六度也是依十善業做為一個根本,也是以十善業做為一個根本。所以『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這個「大士」就是對菩薩的一個尊稱,我們稱觀音大士、地藏大士、彌勒大士,是對菩薩的尊稱。菩薩修六度的時候,他也是『行十善業』,也是以這個十善業做為一個基礎、根本。前面修十善業,遠離十惡業,修布施,一般講的布施。這裡是特別講到菩薩的六度,已經發菩提心,發菩薩心的。『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以布施來莊嚴所獲得的大利益如是。我們看節要,我們看「施莊嚴」,大士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在修十善所獲得的大利。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如修止觀,不殺生止莊嚴故、不偷盜止莊嚴故、不邪淫止莊嚴故,每一句皆有十條。佛雖然沒有細說,要能舉一反三。落實在生活上的點點滴滴,無有一法不具足十善,這才是止於至善。」

  先師淨老舉出一個例子,「如」就是比如,我們「修止觀」。這個止觀,在教下就是講修止觀。《華嚴經》,五止六觀;天台講三止三觀,《摩訶止觀》、《小止觀》,教下各宗各派都是修止觀。舉出修止觀的例子,「不殺生止莊嚴故」,不殺生你修止來莊嚴。「不偷盜止莊嚴故、不邪淫止莊嚴故」,這個以此類推,「每一句皆有十條」。這個經文是省略,我們要舉一反三,佛沒有詳細的說。我們看到這個要能夠舉一反三,要「落實在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我們要這樣來學習。「無有一法不具足十善」,每一句都有這個十善在裡面,所以沒有一法沒有具足十善的。「這才是止於至善」,圓滿的十善。

  我們再看:

  「二、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無量法門皆具足十善。」

  這個也是《十善業道經》一個核心的修學綱領。這是我們「晝夜」,白天晚上。「常念善法」,這個念,我們當下這個心要提起善法,常常念,要修善,修善法。「思惟善法」,思惟什麼是善,要怎麼去修,這個要透過思惟,我們凡夫要透過思惟,如果沒有思惟,我們可能對這個善法理解得不明白、不深入、不透徹,因此要思惟。常念善法、思惟善法,包括「觀察善法」,善法要去觀察,這是一個總綱領。我們要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為什麼要常念?為什麼要思惟?為什麼要觀察?我們一般聽到善法,要做好事,一般人哪裡需要幫助,去做做救濟、慈善,大家對善法的理解,大概只有止於這個方面,沒有深入再去了解善法真正的內容。這一般人對這個善惡的方面,他的認知往往都是不明白的、不清楚的,往往把善看作惡、惡看作善,那都顛倒了,把那個惡法他認為它是善法,現在這個社會上到處都是。

  我們舉一個例子,現代的人認為墮胎是合法的,那合法就善法了?我舉出這個很淺顯的例子,大家都可以理解,還定上法律,那法律是善法、還是惡法?我們依經典做標準,不殺生。螞蟻都不能殺,你能殺人嗎?殺你的兒女,那是善法、是惡法?但是現在人怎麼都認為是合理的,以為這是好的,那不是顛倒嗎?所以講個善法,講個十善,已經有這個條目出來了。但這個條目如果你沒有深入去分析理解,你還是很模糊的,一般人對這個善惡都很模糊的概念。所以你要真正斷惡修善,要學習。你不學習,你不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往往惡認為善、善認為惡,那都顛倒了。

  「常念善法」,要念這個善法,還要「思惟善法」,還要「觀察善法」。《了凡四訓》為什麼印光大師這麼提倡?有他的道理。現在講這個十善,大家經文念一念,大家都會念,但是真正深入去理解這個十善內涵的人不多。因此印祖用三本書來解釋這個十善業道,什麼叫十善業,第一部《了凡四訓》,第二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第三部就是《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安士全書》四卷,第一卷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引用三教經典來註解《陰騭文》,就清朝周安士居士他的註解。我們詳細讀了這三本書,才懂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真正認識十善業道。這是印祖。

  先師淨老他晚年提倡三個根,他是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而且先師淨老提到現在這個時代,要以因果教育做一個主軸,來補助倫理道德教育。因果教育,那就是《太上感應篇》,先師提倡這一種;《弟子規》儒家的倫理道德教育。印光祖師他提倡《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實際上這兩種也不能缺。特別《了凡四訓》,你看《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講了八對。這是引用中峰國師,我們常常在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開示的。善有真有假,有真善、有假善;善有端有曲,有端正的,有曲(彎曲的),有曲折的;有偏有正、有大有小、有陰有陽、有難有易,這個都要詳細去辨別。這個就要靠你常念善法,知道要修善,還要去思惟這個善法,什麼是善,還要去觀察這個善法,要去看、去觀察。觀察在我們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接觸到這一切人事物,都離不開這個。我們每一天跟人接觸,不是善就是惡,還有別的嗎?其他的就是無記,不善不惡的。這個善當中也有惡,惡當中也有善,這個都要去細辨,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了凡四訓.積善之方》這一篇非常好,非常重要。「改過之法」、「積善之方」,等於是《了凡四訓》的正宗分,主要的部分。前面第一篇,「立命之學」是序分。一般經典講,序就是開頭。要怎麼樣來立命這個學問,第一篇這個「立命之學」是一個開頭。你要改造命運就要落實到第二篇「改過之法」,第三篇的「積善之方」。第四篇是「謙德之效」,等於是流通分。這個當中兩篇等於是佛經的正宗分,第四篇「謙德之效」,就是你斷惡修善,謙德才能保持,就是降伏慢心,傲慢心,謙者受益。這些我們要去觀察。我們現在明白這些道理、方法,在我們現前這些待人處事接物,都要去觀察什麼是善法。所以做一些好事、善事,他也會因為時空不一樣,做法上有所不同,這個我們也要明白,這個都是在這裡面要觀察。

  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要真正落實這句經文,一定要用《感應篇》,特別是《感應篇彙編》。《感應篇》也非常好,所以印光大師提倡,等於來註解這個十善業道。我們要學很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認識,要學習。你不學習聖賢的經典,不深入聖賢的經典,我們凡夫真的有業障,我們不認識,往往都自以為是,都以為自己認為這樣就是對的,往往是錯的。包括先師淨老生前提倡的《群書治要》。那個過去蔡老師講的,也講得相當正面。所以我都介紹大家聽他講,他講得相當的正確。這也是補助我們修善,這也都包括在修善裡面,《群書治要》包括在修善裡面。

  我們不能小看這個十善,這個十善它有層級不一樣的,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有十善十惡。從佛到地獄道,到一真法界,那個十善跟我們十法界的十善又不一樣,都不離開這個十善。身口意三業,身口意三業就是身三、口四、意三,就是十善十惡。所以蕅益祖師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疏》,他前面那個玄義講得比註解的內容還多。我過去看了一遍,每個法界都有十善十惡,不一樣。文字一樣,層次不一樣,所以他的玄義分析得非常精闢,每個法界都有十善十惡,他的層次不一樣。我們現在就我們凡夫,我們現在在人道,就我們人道來講,依《太上感應篇》、依《了凡四訓》、《弟子規》這個來修,先降伏我們欲界的貪瞋痴慢,我們先修這個。一般通途法門,你這樣修,我們可以得人天福報。現在很多佛教的法師,都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要求人天福報,求來生再來作人,看會不會投胎到富貴人家,日子過得好一點,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願望更高的,他希望生天道,天比人壽命長、福報大,他希望生天。道家,他是修仙。但是這個仙,有人仙、有地仙、有天仙,天仙是等於天道的天人。天道就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道家是求長生,他要求長生,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練仙。我們念佛人是要求成佛,求成佛是無生,無生無滅,永遠不死。長生,雖然壽命長,但是還是有時間性的。你縱然生到天道,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那時間是太長了,但是他還是會到,時間一到,還是要輪迴,不究竟。因此佛勸我們要脫離六道輪迴,這是第一步的解脫,最終是要成佛。

  所以我們要能真正理解這個,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個我們要有一些補助的經典,我們剛才講《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過去先師淨老有講過《感應篇》,也是在新加坡講的。《了凡四訓》在香港講的。《了凡四訓》他很早就講了,出書。後來在香港,好像是鳳凰衛視啟請講的,鳳凰電視台(香港的鳳凰電視台),那一次講得也非常好。《了凡四訓》、《感應篇》我們如果明白了,我們就知道怎麼修十善,再加上《弟子規》,這個就可以落實十善。還有一部《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個也非常好。俞淨意公跟袁了凡先生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俞淨意公的年紀比較大,袁了凡年紀比較小。俞淨意公中進士,袁了凡還沒有。所以印祖講,這篇灶神給他點出他的意惡,那個也是很重點的。我們很多人修行都不知道自己心裡貪瞋痴慢那個念頭,什麼叫貪瞋痴慢?意惡就是貪瞋痴慢詳細的說明。為什麼他家庭遭遇那麼淒慘?我們現在講太淒慘了,生了九個子女,死了七個,一個失踪,剩下一個女兒,太太哭兒女哭到眼睛瞎掉了。怎麼考也考不上舉人,只有做個窮秀才。而且他還辦文昌社,就是我們現在講社團,公益團體,做好事,惜字、放生、救災。他怨天尤人,滿腹的不平,他說我做這麼多好事,為什麼得到這種果報?他自然對這個因果報應就生起懷疑了。不過他還有一個好處,他對灶神非常恭敬,他相信有灶神,他信。因為他相信,所以每一年臘月三十寫疏,請灶神轉給上帝,我做這麼多好事,難道你都沒看到嗎?我怎麼得到這種果報?但是燒了好幾年也沒感應。到了四十七歲那一年有感應了,除夕那個晚上感應到灶神化身(那是化身來的),到他家跟他講。他還是有善根,畢竟他有讀聖賢書的人,有這個善根,灶神一指點,他發現原來自己認為是對的,原來都是錯的;沒有灶神指點,他還是會執迷不悟。所以他也是很有善根,也很勇猛精進來對治自己的這些煩惱習氣,這些錯誤的意念,心裡的想法,意惡太重。灶神是他的貴人,他如果沒有遇到灶神給他指點,他這一生那個命運也改不了。

  袁了凡先生,他的原來名字叫袁學海,他如果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他也改變不了命運。一個是遇到佛門的禪宗的禪師,一個是遇到灶神,這是他們改造命運的轉捩點。我們淨老和尚他也是命不好,他給人家算命,不過四十五歲。真的,那一年他真的病了,我常常講,我可以作證,我已經在聽經了。窮,壽命短,也沒有官位,但是有一點智慧。他到台灣來,他遇到好老師,第一個是方東美先生,方東美教授介紹他學佛,不然他也不會學佛,他第一個。第二個是章嘉大師,教他修布施,施莊嚴故,教他修布施。教他修「看得破,放得下」,布施就是看破放下。章嘉大師教他「看得破,放得下」,這六個字你去修六年,從哪裡下手?布施。布施都要捨財,先施身外之物。聽到布施就想到錢,沒錢怎麼布施?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就從這裡布施。所以這個也是他轉變命運一個很具體的,就是財布施得財富,後來他也是修到有感應,以前窮得要命,後來慢慢施愈多,人家的供養就愈多,愈多他愈布施。他主要做法布施,就學印光大師印經,講經、製作錄音帶,早期製作錄音帶、錄影帶流通。這是他一生都效法印光祖師來做的。這是章嘉大師對他改造命運的一個關鍵。前面這兩個老師。

  後來章嘉大師圓寂了,到台中親近雪廬老人,李老師。李老師勸他學講經,弘法利生,改造命運最快。原來他也沒有信心,他怎麼能講經?後來李老師善巧方便,勸他到蓮社聽經,聽到一些六、七十歲的老菩薩,女眾老菩薩,以前國語也不太會講的,李老師訓練到能上台講經,國民小學沒畢業,他一看,信心增長。這些老菩薩是他的善知識,看到那個,他信心就起來,他們都能講,我當然可以。不然他沒有信心,這是李老師的方便,他也不去勸,你來聽看看,看了之後,他信心大增,就跟李老師學經教、學講經。所以這三個老師是他一生改造命運的關鍵人物。所以這次文物展,今年第三年在台中辦,就是因為先師淨老在那邊學了十年,住在慈光,他住住在慈光圖書館,所以在台中辦。那一天我們也去蓮社,台中慈光的董事長、蓮社董事長、社長,還有弘明中學校長,我都邀請他們來協辦,在中部要中部地區的,還有台中清水念佛堂,包括我們彰化淨宗學會,這些中部地區的淨宗道場同修,就邀請他們來莊嚴這個會場。

  所以這條講,「無量法門皆具足十善」。無論哪一個法門都離不開十善,所以十善這個層次很多。

  我們再看第三:

  「三、念佛人,以不殺生執持名號,以不偷盜執持名號,以不邪淫執持名號,到不貪不瞋不痴執持名號,聲聲佛號皆具足十善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上善之人。」

  這個「念佛人」,就是修善念佛,修善。我們在《無量壽經.往生正因》這一品,第二十五品「往生正因」,「往生正因」有講到補充三輩往生,上輩往生的經文。上輩就是戒律持得非常好,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大持經戒,這是上輩。能夠大持經戒是上輩,這樣信願念佛往生的是上輩。如果不能大持經戒,大持經戒做不到,「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要修十善。晝夜念佛,晝夜至心念;至心信樂,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段經文講的跟《彌陀經》就相同了,也比《彌陀經》詳細一些。《彌陀經》這段經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個善男子善女人,在《無量壽經》我們看到要修十善業,才能符合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條件,這是基本的。基本,就是符合這條件,也就是修十善。修十善再來執持名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那臨命終就感應佛來接引,跟《彌陀經》講的這段經文是完全一樣,相通。

  所以我們執持名號,不能疏忽修善。所以這條講,「念佛人以不殺生執持名號」。就是你執持名號,但是不要再殺生。否則一面殺生,一面執持名號,這個就不是修善念佛,這是造惡業念佛。造惡業念佛也有好處,種善根種子,比沒有念好。所以惡人他要念佛,我們也讚歎,但是不讚歎他那個造惡業,那個我們不讚歎、不鼓勵。但是他念佛,我們鼓勵,他要念佛,我們鼓勵。因為惡人念佛,如果他真正念,他造惡業的習氣,佛力加持,他會改變。佛會加持讓他感受到那個果報的恐怖,這個對他就有幫助了。不然他一直造下去,墮地獄,下去,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出來,那太恐怖了。所以念佛,也幫助我們修善,就是佛力加持。因為我們也常常不想發脾氣,但是我們那個習氣太重,境界現前我們控制不了。為什麼控制不了?沒功夫,你念佛功夫不夠,你要加強。念佛功夫不夠,這個要加強,所以我們這些都要知道。我們念佛人,這個地方講念佛人,以不殺生執持名號。你真正一個念佛人,你就不要再殺生了,縱然還不能吃全素,也要吃三淨肉。不要還殺生吃活的,那就不是念佛人了,都沒有慈悲心了。

  但是對於還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般人他肯念念佛,我們也鼓勵他念佛。像幹殺生行業的人,我們也勸他念佛。所以在二十多年前,我還在華藏佛教圖書館,那個時候我們跟我們師父上人常常到聯合錄音公司,現在已經收起來,錄音帶已經沒有人在用,工廠收了大概十幾年了。以前他們都錄佛光山的、錄廣播電台的,我們去錄了,也送到廣播電台去播放,錄音。有一次那個老闆林良先生他就跟我說,悟道法師,我們現在漁業電台有個時段,免費的要提供給我們,播放佛法也可以。他說我們可以接嗎?那個漁業電台,可不可以播放佛法,講經的?我說可以,這個求之不得,那些漁民一天到晚在打漁、在殺生,你要讓他有種善根的機會。我說趕快把它拿下來,又不要錢。當時他說要放什麼?我說你可不要放那個殺生會下地獄,你放那個他們恐怕就不喜歡聽了。放什麼?我就建議他放台中蓮社出版的林看治老菩薩,就學講經那個老菩薩,那個老菩薩他們都叫師姑,林看治她有寫了一本《念佛感應故事》。我說就放那個,你就讓播音員就照那個念,照那個念錄下來,拿去播,播給那些抓魚的聽,就勸他們念佛,念佛有好處,你出門會平安。哪一個人不想求平安?他總不想出去捕魚遇到颱風,船翻掉了,人淹死了,他總不願意這樣。所以求平安也是他們的需求。求平安,念佛可以保平安,你多念佛。他念佛,還在殺生怎麼辦?還是要教他念,不然他永遠不會覺悟,永遠都不能回頭。因為念佛有念佛的功德,殺生有殺生的罪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不能互相去抵銷的。你惡報報盡了,念佛的功德會起現行,那個時候才能得度。

  如果他這一生念得很勤,這一生他就會改變。在《淨土聖賢錄》有一個公案,我以前剛初學佛的時候就看了,那個公案寫一個出家人,那個出家人後來還俗了。還俗去幹什麼?殺雞,天天殺雞,好像現在那個市場,就是殺雞賣人。出家,還俗,還俗了,做一般的事業還好,怎麼跑到去殺雞?去幹這個殺生的行業?那很不好,將來墮地獄,出來還要還債。但是他殺雞,他出家也修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這是宋朝時代的人。他每一次要殺雞的時候,就給這個雞念十句佛號,就說你投這個身,趕快往生極樂世界,就一刀下去了。到一段時間,那雞也殺了不少,忽然他的脖子長個瘤,他很恐怖,長一個瘤,我們現在講叫惡性腫瘤,那要命的。後來他就不敢再殺了,趕快自己去搭一個茅蓬,拼命念佛,念了沒多久,他就預知時至往生了,也有這個公案。所以殺生的人,不是學佛的人,我們也勸他念佛。念佛,不管你造什麼業,這個在《龍舒淨土文》也有,殺生的,風化場所,做那些不好行業的,那些都是造惡業。造惡業,你也要勸他念佛,讓他種種善根。如果他認真念,佛力加持,他慢慢會改變,不然他永遠沒有辦法。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五逆十惡都度,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這是講我們一般真正一個念佛人,當然是「以不殺生執持名號」。

  「以不偷盜執持名號,以不邪淫執持名號」,這個當中就省略了,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執持名號,「到不貪不瞋不痴執持名號」。所以「聲聲佛號皆具足十善」,聲聲佛號具足十善,那就是《無量壽經.往生正因》講的,這個人肯定往生極樂世界,臨終就肯定蒙佛來接引,心不顛倒,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然是上善之人。這是善人往生,修善往生是最穩當。

  《淨土聖賢錄》也有惡人往生的,惡人往生,那個比較稀有,還有畜生道,動物往生的,這個也是要有很深的善根。佛是勸我們要修善念佛,要斷惡修善念佛。縱然有造惡業,還是要用念佛來消業障,業障消了,就不會再去造惡業了。真正業障消了,善惡業都不造,心裡就是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這個叫淨業。這是跟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連線了,這個才是最殊勝的,這才是跟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相交感,那我們往生也是成為諸上善人。

  這段經文節要,我們節錄這三條。下面我們再看二百零三頁,請看二零三「戒莊嚴」。請看經文: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這段經文就是講『戒莊嚴』。我們先講「莊嚴」,戒才是真正的一個莊嚴。現在佛門的衰,也就是沒有戒。特別在我們現前這個末法時期,高層次的戒不容易。戒,像比丘戒,這個就做不到,比丘戒這個做不到。弘一大師在《演講錄》裡面給我們開示,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清淨比丘。你要得到比丘戒,必須要五個清淨比丘,真正持清淨比丘戒,五個來給你傳授,你跟他學習,你才能得這個戒,現在一個也沒有了。蕅益祖師明朝末年,那個時候就沒有了,連沙彌戒也得不到。我們現在沙彌有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沙彌戒需要兩個清淨比丘來傳授才能得戒,不然你也得不到這個戒。所以比丘戒、沙彌戒在中國傳承就斷了,比丘種斷了。

  這個戒也是很深廣的學問,不是那個戒條念一念,我們就能持戒了,要學的。所以三藏,律,戒律算一藏,三分之一。經藏、律藏、論藏,經、律、論三藏,它佔一藏。這個善跟戒,也有它不同的地方。這個不同的地方,我們是根據《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來看,我們就可以很明顯看出它不同的地方。這個善是在第一福,你看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不是第一福嗎?我們的十善業道不是在第一福嗎?這很明顯。前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那現在先師淨老以儒家《弟子規》來具體學習。這個也包括《群書治要》,包括《論語》、《格言聯璧》,儒家的這些格言等等的。儒家這些,落實倫理道德。「慈心不殺」,是以《太上感應篇》,這因果教育,具體的學習怎麼慈心不殺。因為《太上感應篇》講到,「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第四句才講到「修十善業」,才《十善業道經》。所以這個十善業,前面要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個基礎。這個就是以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來做為修十善的一個基礎。前面這兩種還有相關的典籍,像《感應篇》相關的就《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弟子規》相關的,還有現在《小兒語》、《聖賢根之根》、《格言聯璧》、《論語》、《常禮舉要》,這些都包括在相關的典籍。修十善業也涵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小乘的經典。所以這個修善,第一福。

  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第一福是世間福,人天福的基礎,也是出世間福的基礎。在這個世間福的基礎,再提升到出世的第二福。有了前面這個第一福的基礎,就有資格入佛門接受三皈依。所以第二福第一句就「受持三皈」,三皈不是戒,它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你有三皈依才能受戒,這個戒是建立在三皈的基礎上。戒的層次是在第二福,所以比前面的第一福「修十善業」就要高一層了。所以戒跟善它有不同的地方。戒它是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六道,圓成佛道,「戒為無上菩提本」。戒的基礎就建立在三皈依這個基礎上面,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我們看到《無量壽經.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若不能大持經戒,要當作善,就那個戒做不到,我們也要作善,不能造惡業,這個標準就比較降低了。

  這個戒,我們現在根據弘一大師的開示,弘一大師是我們近代中國佛教律宗的祖師,我們要學戒律,要多看弘一大師的著作。弘一大師他也用《格言聯璧》,把它節錄出來叫《格言別錄》,以前我也請人家去錄過音。他是讀書人,中國儒書都讀過,多才多藝。他講得是很實際的,他不會去騙人。所以他講現在要持這個戒,就是他坦白講,有一年三壇大戒,在泉州承天禪寺舉辦,他往生的時候是在泉州往生的,他晚年都在泉州。傳戒,請他去講戒,他就很坦白講,他說你們來受戒,你們都得不到戒。當然大家去,會覺得很失望,我們辛辛苦苦來受戒,得不到戒,那不是白忙了嗎?後來弘一大師也安慰大家,大家也不要沮喪,為什麼要說得不到戒?因為怕大家誤會,以為去戒場受了戒,就得戒了,自稱為比丘、菩薩了。他說這個世間,冒名的都有罪,你不是總司令,你冒名說你是總司令,恐怕會被捉去槍斃。世間你冒名都有罪,那何況佛法!出世法,冒牌的怎麼可以?你那個名不符合你的實際。比丘,那個不得了,你得到比丘戒,第六欲天,他化自在天有一個魔的天,波旬的天,魔宮都會震動,這個人就有能力出三界。你持清淨比丘戒,就能證阿羅漢果。魔不喜歡人家出三界,看到有人有能力出三界,他就害怕,魔宮震動了,那不得了的事情。

  所以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也講過,現在都是搞形式的,在明朝那個時候就是形式,大家受戒了,以為得戒了。蓮池大師,如果你看他的《竹窗隨筆》,才發現蓮池大師原來還滿幽默的,他還滿幽默的。他說得比丘戒,根據經上講魔宮都震動,魔都慌張起來了,緊張起來了。他說現在戒場傳了戒,然後大家以為是得戒了,魔王看一看,假的,不是真的。他說魔王,沒事沒事,我們喝酒,我們喝酒。蓮池大師很幽默。那我們看現在的確是這樣,有很多人他沒有去看祖師大德的開示,他不懂,他去受了戒,我是比丘,大比丘僧。比丘還不行,還加一個大比丘僧。這個叫做增上慢,自己不知道,實際上你根本就沒有得那個戒。沒有得戒,談不上破戒。沒有戒,你破什麼?就是造惡業而已。談不上破戒,造惡業。

  戒就是說,它有一個基本的性罪,它有開遮持犯,那是性罪。性罪就是說你有沒有受戒?殺、盜、淫、妄,殺生,你沒有受戒,你殺人就是有罪,不管你有沒有受戒。受戒的人,他就加一個破戒罪,加一重,加一重破戒罪,那是墮三途,墮地獄,比一般的人墮得要深。沒有受戒的人,他沒有破戒罪這一條,他只有殺生罪這一條。受戒的人,有殺生罪一條,再加上破戒罪一條,就兩重了,那罪就更重了。這是弘一大師的開示,這個開示非常重要。講到戒,現代人對這個戒的常識不懂。所以現在你連沙彌戒都得不到,那菩薩戒要得到也不容易,菩薩戒要有菩薩心。弘一大師鼓勵大家還是受,但是你不要以為你得戒。你受了菩薩戒,就以為你是菩薩了;受了比丘戒,就以為是比丘了,這個都是有名無實,名字比丘、名字菩薩,有名,有這個名義,但是實質上沒有。我們知道這是名字比丘、名字菩薩,還不是真的菩薩,不是真的比丘。受了之後怎麼樣?就學,學一條做一條。這個就很務實,學會一條,就去持一條。所以要學戒,學會了再去受,受了才知道怎麼持。什麼叫持戒,什麼叫犯戒,什麼叫開戒,什麼叫遮戒,都要搞清楚。糊里糊塗去受戒,我碰到很多,沒受還問題不大,受回來問題一大堆,都來問我。我說你怎麼不去問律師?傳戒給你的,你問他。

  弘一大師他建議我們在家出家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就相當於沙彌戒,這個我們還可以,八關齋戒。但八關齋戒有它的條件,你才能得這個戒。所以受八關齋戒,它有一個儀式要問難,比如說,你有沒有看到有人生病,你不管他,你走了?你如果拋棄父母不管,這個就不行,所以它有這個問難的條件。如果你有造這個業,你要懺悔,業障懺除,才能受這個戒。現代我們一般能持的是五戒。

  講到這個戒,蕅益大師他是我們淨宗祖師,其實他也是律宗的祖師,他對戒律很有研究。他是透過占察懺得到比丘戒。因為你沒有清淨比丘傳授,《占察善惡業報經》有講,你根據《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行法來修,修到現清淨輪相,那你在佛前自己求受比丘戒,你這樣可以得到這個戒。他是透過占察懺,得到這個戒。得到這個戒,他就真正在生活當中找其他的比丘,大家來共修,來持這個戒,但後來因緣不具足,做不到。做不到,他就在佛前拈鬮,退戒,後來他退到菩薩戒沙彌智旭,智旭是他的內號。他退到沙彌戒,菩薩戒沙彌,菩薩戒他有,但比丘戒他做不到,做不到他就退,退戒。如果不退戒,硬掛個比丘名,那這個罪過無量,他退,這是很實在的,不好虛名,好實質,這是實質的,也是做榜樣給我們看。後來他的弟子成時法師整理蕅益祖師他的一些著作,他的弟子,老師才稱沙彌,他就不敢超過老師了,自稱出家優婆塞,是現出家相的,持五戒的優婆塞。一般優婆塞是說在家居士持五戒,但是他是出家持五戒。

  弘一大師在戒律裡面也是講到圓頂,就是剃度,不是就受沙彌戒。現在很多道場不知道,剃度就受沙彌戒了,其實他說不是,剃度要先受三皈五戒。所以那天有一個加拿大越南的女眾來山上求出家,我也是根據弘一大師,先受三皈五戒。出家的五戒跟在家五戒就是第三條不同,出家五戒就是不淫欲,不淫欲就是不結婚;在家五戒就是不邪淫,他可以結婚,但是除了正式夫妻,不能到外面去亂來,這個犯邪淫。這是在家五戒跟出家五戒不同點。這個戒非常重要。

  昨天有一個居士(基隆的一個同修)說他要受五戒,我是請他看《五戒相經箋要集註》那本書,還有我有講解,在山東海島金山寺,去年在澳洲皇家布里斯本技術學院,我也大概講一遍。因為我有講沙彌戒,時間不夠,所以大概又講了一遍。他們就定這個沙彌戒,我說你們要出家嗎?他們都不敢說要出家。所以,不敢出家,我說先受五戒。但沙彌戒是可以學習,可以學習,但是不要以為我們可以得戒,這個不要誤會。

  五戒,可以分開受,你能持一條,就先受一條;能持二條,就受二條。你不能受持,你受了戒,不能持的時候,你可以捨戒。以後你能做得到,你再來受,也很方便。持戒要透過比較繁瑣一點的儀規,捨戒就很容易,只要對一個聽得懂你講話的人,你跟他講說,我這一條做不到,我要捨戒,就捨了,很方便。你要找一個聽得懂你講話的人,你可不要去找一個不懂中文的,你跟他講,那個不行。你也不能對一隻貓、一隻狗去講,要對一個聽得懂你講話的人,那你戒就捨了。

  所以講到這個戒,現在很多戒的常識,我們現在是做不到什麼戒,但是我們可以學。到了弘一大師,你看成時法師他說出家優婆塞,弘一大師說他是出家多分優婆塞。五戒統統受持,叫做滿分戒;你能受持三條、四條,叫多分戒;你能受持一條、二條,叫少分戒。弘一大師說,他能受持四條,他說第二條不偷盜,那一條他沒把握,因為戒相很細。所以他很務實的,真正在研究這個戒律。所以戒是在善的上面,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戒很重要,所以先跟大家講這些常識,讓大家知道,大家要去受戒,要知道我們是學戒。

  這一段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講下面的節要,今天先把戒律方面的常識,先跟大家說明一下,讓大家對戒有一個概念,將來大家要發心受戒,就能夠比較務實的,知道怎麼持戒。這個講要講很多,這個戒不是我們這樣去戒場受受,我們就能夠持戒了,不是那麼一回事了。那只是一個形式,沒有實質。沒有實質,你又得不到持戒的功德。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一條節要,下一次我們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