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超越十法界要用真心  悟道法師主講  2024/9/24  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  檔名:WD19-036-0055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非常難得有這個因緣,我們到新加坡國際多元文化促進會道場,繼續來跟大家學習先師淨老和尚在一九九八年,新加坡淨宗學會早餐開示的《十善業道經講記》。過去新加坡同修啟請悟道,以視頻雙向交流的方式來學習《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開講以來也有一年多了,我們跟大家總是在網路上見面,今天我們到了這個講經的現場,來跟大家繼續學習。這個因緣也很難得,我們前兩天促進會剛舉辦圓滿祭祖三時繫念法會,大家也都得到佛力加持,祖宗庇佑,法喜充滿。今天利用這個空檔時間,我們繼續來學習《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

  《十善業道經》,過去先師淨老在一九九八年新加坡淨宗學會早餐開示的時候講,當時也講了《太上感應篇》,也是利用吃早餐之後半個小時,早餐開示,利用這個時間講。因為晚上都有安排講經,沒有時間可以再另外安排講《十善業道經》,以及《太上感應篇》,所以就利用早餐時間來跟同學分享。當時舉辦新加坡弘法培訓班,在現場聽的都是從大陸、台灣,還有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地區的出家法師來學習講經的,就是大家吃完早餐,早餐開示。當時也都有錄像錄下來。

  我們促進會啟請悟道來學習講《十善業道經》,我就想到先師淨老剛往生兩年多,他老人家上個世紀在新加坡淨宗學會講這個經,我們再來溫習他老人家講過的經,一方面我們溫故知新,一方面也是一個紀念。我們雙向視頻的交流,因為我的行程,也常常接受海內外地區邀請做法會。實際上我做法會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大家比較喜歡做法會,聽經今天算是法緣殊勝,都客滿。現在聽經,大概都小貓二、三隻,做法會人就很多。聽經為什麼人少?這個因素,主要聽不懂,聽了不能理解,聽得枯燥無味,聽了也會打瞌睡,就提不起精神,也沒有興趣,所以聽經人就少。做法會人是最多,打佛七比聽經的人要多一些,聽經人最少。聽經,我們多少還是要聽一聽,因為佛出現在世間,主要是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能觀機,眾生他是什麼根機,給他說什麼法,適合他的程度,適合他的根機,所以經講得很多。因此每講一部經,那不是所有的人都去聽,只有常隨眾,長期跟在佛身邊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是長期聽經的。其他大概都是有來來去去的,那就不一定。

  佛能夠應機說法,眾生聽了就能夠生歡喜心,有法喜。所以講經說法,要能夠應機。「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用一個音聲講出來的佛法,每一個眾生聽的就是他需要的、他能理解的。程度高的,理解高;程度低的,理解低,大家都得到法喜,嘗到法味。我們凡夫講經,沒有佛這種神通道力,只能根據大家需要聽什麼,大致上,講了也不一定完全都能夠契合大家的根機。我們是凡夫,實在講,沒有大徹大悟是沒有辦法講經的,因此我們講經就是依照祖師大德的註解。我們這個《講記》節要,依照先師淨老他老人家的《講記》,我們來學習、來薰習。講、說都是要求三寶加持,我們如果至誠恭敬求三寶加持,我們這個講座佛力加持,大家必能得到法喜。

  我們上一次在台北跟大家學習到《十善業道經》,「離殺害而行施故」。前面從一不殺生到不貪不瞋不痴,我們學習過了,接著我們就學習到「離殺害而行施故」這段經文。我先把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

  這段經文,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以下這一大段經文,是講十善業落實在菩薩行門之中。因此,我們也能體會到六度、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等種種法門,皆以十善為基礎,若無十善就沒有佛法。」

  這一條非常重要,往往我們學佛的人都疏忽了。一般我們學了佛,總是喜歡聽大經大論,我自己也就是這樣的。早年聽經聞法,先師淨老和尚講了很多大經大論,我是很喜歡聽,但是《十善業道經》也就沒有留意。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大經的時候也都會提起,不但《十善業道經》,還有《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早年都提倡。我總是師父講什麼就聽什麼,師父還沒講,等師父講了再說,自己也不會去看,總是以我們老和尚講的經,以這個為優先。其他的,師父說是說,師父你也沒講,就先聽你現在講的。比如說,師父講《無量壽經》,就聽《無量壽經》,聽得也很歡喜。但是我們學佛了幾十年,實在講也一無所成,經是聽了很多,也會講,講得也是很有道理,但是功夫不得力,只是多聞不行,這個多聞,你自己沒有下功夫去修行。阿難尊者就是給我們示現,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是聽經最多的、最完整的,他是結集經典的,但是自己沒有認真去修行,沒有認真修行就遇到摩登伽女之難,他就遭難了。原本以為經聽這麼多,懂得很多很多,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沒有碰到問題,感覺沒有問題;碰到問題,問題就來了,才發現這個不行。

  我們現在修行,講到佛法根本的修行,一般人學佛也很少人去把它搞清楚。大家都很發心來學習、來聽講,這是大家有這個善根,但是這個善根福德因緣還不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我們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緣,但是少,我們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少,我們要增長,由少增長為多,我們這一生就能夠成就了。

  修行,佛在經典,古來祖師大德,主要修行就是究明自心,修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心,認識自己的真心,這個才是真正修行。如果不認識自己的心,佛在《楞嚴經》講「錯亂修習」,阿難為什麼遭難?沒有認識自己的心,錯認了。佛問阿難尊者,什麼是你的心?阿難說,現在我能夠思惟想像的就是我的心;我現在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推理,能夠邏輯的,這個就是我的心。佛給他說,錯了,那個不是你的心,那個是妄心,你把那個妄心當作你的心,就錯了。

  用妄心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發展出來就前七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意識心,用意識心修行,你可以證阿羅漢果,可以證得辟支佛果(就是緣覺),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佛(十法界的佛,天台宗六即佛裡面的相似即佛),四聖法界,超越六道。用阿賴耶,第六意識心,就是你用這個妄心修行,最高只能達到十法界的佛,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超越十法界。你要超越十法界,你要用真心。先師淨老在講大經大論講得很多,過去我聽了好像似懂非懂,現在愈聽才知道以前根本就沒聽懂,那似乎好像都聽明白了,實在講真的不懂。

  這些年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常常念佛,有好處,佛力加持,所以慢慢一點一點懂。多做法會、多念經、多念佛,佛力加持,業障慢慢減輕,無明漸漸減輕,我們慢慢就會明白了。所以不要以為我們每次重複念的都一樣,經文是一樣,它的義理是無量無邊的,隨著我們的境界,你的領會、你的體悟、你所嘗到的法味都不一樣,經文是一樣的,所以不要厭惡經文重複的,就是要重複。「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是你不斷薰習,不斷重複,你不斷有新的法味出現,不斷有新的感受。縱然不明顯,但是冥冥當中,不知不覺你的身心環境都在改變。身心世界潛轉換,潛移默化的潛,暗中的就改變了。像我們這個佛堂都有在念佛,你跟隔壁那個去感受一下,看一樣不一樣?隔壁那個工廠,你進去站一下,跟這裡站一下,我們學佛的人感覺很不明顯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佛力加持。

  以前我們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比這裡更明顯的對比。那個民生大樓,一樓到四樓,有基督教的、有一貫道的、有天道的、有摩門教的,我們五樓是佛道的,三教九流。那個大樓原來是民間跟市政府合作,後來市政府抽走了,民間也就做不起來,就荒廢在那裡。韓館長她想辦法去接臨時電、臨時水,才搬進去。我們住十年違章建築,用最貴的水、最貴的電,但是在那邊講經弘法開始有一個固定的地點,以前都借地方搬來搬去的。所以那邊講經弘法,原來那一座大樓,如果沒有華藏圖書館在那邊,到最後變成鬼屋了,因為樓是蓋好了,沒有人住。後來我們老和尚在那邊講經講了十年,那個磁場就改變了,後來樓下愛買百貨公司去租下來,整個就改變了。不然以前很多同修到五樓聽經,他經過一樓,黑黑暗暗,又很多喝酒的在那邊,我們前面那個水溝,又有個喝酒的跌死在那個水溝裡面,同修每次走到五樓說,我們來到佛國了,下面好像地獄,我們通過地獄。

  所以有佛法的地方,那個環境,磁場會一直變。像我們台北雙溪,我們新加坡很多同修都會去住一下,也歡迎大家來住。以前我們上去,鳥不生蛋,那個草長得一人多高。做七個百七,現在第八個百七,反正天天就是經聲、佛號,天天加持,那邊那個山水,風景整個都改變了,就變成金剛寶地了。所以大家現在再去看看,跟以前就不一樣。你天天薰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慢慢你就會感受到佛力的加持。所以我們這個道場也是海內外同修大家共同的道場,歡迎各地同修大家有空可以來小住。山上空氣好,我們沒有很莊嚴的寺院建築,但是天然環境是相當不錯的。

  所以我們修行,根本就是在認識我們的心,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開示的,肉團心、緣慮心、靈知心。阿難尊者就是把那個緣慮心當作自己的心,我們現在每個人不都是這樣嗎?我們跟阿難是一樣的,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這個是我的心。這個不是我們的心,那個是我們一念不覺起的妄心。妄心還是依真心起的,你這個妄當中有一個真的,佛法的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你自己那個靈知心,我們現在不認識,迷失了,不知道那個心是不生不滅的。

  我們回到經典這一段經文,『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這個經是在龍宮講的。我剛才看了一下過去先師淨老在新加坡講《十善業道經》大意,當時他講《十善業道經》,講「龍王」,那個時候剛剛來新加坡弘法,很多初學的人,所以他老人家就是因應初學的人的一個講法,他用「表法」這個意思來解釋龍王。龍代表變化,人心多變,這個講法也沒錯。四念處佛給我們講「觀心無常」,因為人心、人情變來變去的,今天很好,明天就不好了,後天又好了,人心不都這樣嗎?這叫妄心。實際上這是對初機來講的,有一些剛剛來學佛。

  現在的人都接受科學這種觀念,現在見不到的,他就不相信了。像現在南傳佛教國家,他不相信大乘佛法,他只相信小乘佛法,相信阿含,阿含部就是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你可以考據的,釋迦牟尼佛在哪個地方講的經,可以考據的,他認為原始佛教才是佛講的,小乘佛教才是佛講的,大乘佛教是後來的人編的,那不是佛講的,不相信。所以南傳佛教,他的佛只有釋迦牟尼佛,佛很多,但統統是釋迦牟尼佛,他沒有阿彌陀佛、沒有藥師佛,沒有十方佛,沒有,他只有一尊佛。他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因為大乘經典講的是不思議境界,不可思議,不可以用我們的常識、用我們的思想、用我們的思惟去想像,去邏輯你邏輯不到,也沒有辦法用我們的言語去議論,你也說不出來。不思議境界,就是禪宗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也沒有辦法說,也沒有辦法去想,你只能用悟的,離心意識參,你才能悟。這個一般人就不懂,所以佛講《華嚴經》,為什麼大家聽不懂?不曉得佛坐在那裡幹什麼?所以佛才出定講阿含,阿含就隨順大眾的程度。所以佛以真俗二諦說法,講俗諦大家懂,講真諦不懂。講真的,不懂;講俗諦,我們的常識能夠理解的,大家才能接受。所以從阿含講起,慢慢引入唯識、中觀,到大乘《華嚴》、《法華》,開權顯實。這是佛一代教學,我們也要知道一個大概。現在我們遇到一些南傳佛教,我們也不要跟他辯,因為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

  這個不思議境界,不相信也很自然,因為他沒看到,他無法理解的。像《地藏經》,佛在忉利天宮講的,忉利天宮我們沒看到;這是在龍宮講的,現在有潛水艇潛下去海底也沒看到龍宮,那也是假的,後面人編的,這個他就不能接受了。但是佛說六道,有沒有六道?有,這是事實真相。有沒有鬼神?鬼神,我們眼睛也看不到,有沒有?很多人不相信,說我無神論。無神論,我們跑到金山寺去做百七繫念,那個邊公他是無神論的,他自己去碰到鬼,他給我講,他相信。佛講的就是事實真相,我們要相信聖言量。我們不懂這個理論,我們相信佛經上講的話是真實的,我們相信佛講的是真實的,我們現在是相信聖言量。有聖言量、有比量、有現量。比量就是推理。這個經教道理,像先師淨老,道理要搞清楚、搞明白,他才相信。雖然你沒有見到這個事實真相,但是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講得通,有這個理就有這個事,有那個事就有這個理,就叫比量;依照推理,根據經典的理論,搞明白了,他就相信了。現量就是你自己證得了,你看到了,親證了,那個是現量。

  我們看到「龍王」,雖然沒有看到龍宮,但是相信佛在經上講有龍王。龍王管水的,有一部經叫《海龍王經》,如果鬧乾旱祈雨,要去捏一條龍來祈雨。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真有海龍王,只是我們見不到,我們沒神通。我們也不能說看不到的就完全去否定,應該持保留態度,不要否定,這個態度是正確的。我們什麼事你不能夠理解,你還不能肯定,但是你也不要否定,哪一天你去證實了,的確這個是事實存在的,這樣的態度就好。龍王,佛在經典上講得很多,在《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有一世被上帝處罰當龍,但是那個龍不是有福報的龍,牠是罪龍,受罪的,所以龍的種類也很多。海龍王是在水族類,算是福報最大的,水族類的領導。

  我們看到《十善業道經》,佛告訴龍王,你看大海當中那些魚,大的小的,有鯊魚、有鯨魚,那個魚有很粗大的,鯨魚就像船一樣的,還有大白鯊。我們沒有潛水,也去海洋博物館看過,那魚的種類很多,有金魚,大大小小形狀,有好看的、有很醜陋的,非常多。佛就給龍王講,你說這些為什麼形狀都不一樣?有的很美麗,有的很醜陋。佛就對龍王開示,也對我們大家開示,由於眾生修善不善業所致。你修善業福德,你的相就好;你造惡業,你的相就不好。所以從這個水族類,佛一直在講人道的相、天道的相、阿羅漢的相、菩薩的相、佛的相,這個相一層一層的比較,都是善業福德所生的,所謂相由心生。佛舉出水族類的眾生,我們要舉一反三。水族類的眾生,各種形狀不一樣,都是眾生善不善業所致,那人道不是一樣嗎?人道的相也是千差萬別,有白人、有黑人、有黃種人,皮膚顏色不一樣,長的骨架也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十善業道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各人的業力不一樣。《無量壽經》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為什麼天人有地居天、有空居天?空居天他可以在空中生活,住在空中,地居天你就不能在空中。我們看到那個鳥牠可以飛,那我們為什麼飛不起來?我們要坐飛機,那個鳥就不用坐飛機,牠也不用加汽油,牠怎麼能飛?那你去邏輯看看?有一些事情你能邏輯的,有一些你根本就無法邏輯的。

  現在人說科學,我剛出家,先師淨老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他是修密宗黃教的,特別講求戒律,天天跟他上《菩提道次第廣論》。他有一天上課的時候就給我們講,他是讀台灣成功大學的,他的同學在電力公司上班,看到他出家了,他說你怎麼迷信迷到這個樣子,讀了大學去出家?你有沒有搞錯?你頭腦有沒有問題?你有沒有去思惟,出家這些事情合不合乎邏輯?日常法師說,這個世間不合乎邏輯的事情,人都在做的也很多。他說,你生出來的時候,你媽媽給你餵奶吃,你有沒有先去研究這個奶能不能吃、合不合乎科學?你去化驗了之後你再吃?他的同學被他一問,沒辦法去回答他這個問題。所以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

  我們人為什麼長這個樣子?我年輕的時候,我十九歲聽經,也懂了一點佛理,有一天我去散步,在台北工專散步,被兩個牧師把我架著上計程車,說美國回來一個牧師在講道,那個很精彩,我幫你出計程車費,你不去聽太可惜了。那兩個傳道士把我拉上去,我不去,硬把我拉上去。結果新生南路一個教堂很大,聽眾很多,那個牧師講講講,其他我記不得,有一句我記到現在還記住。他講到上帝造人,是造得非常巧妙,你看我們人這個鼻子,鼻孔朝下的。他說,上帝如果把我們造得鼻孔朝上,下雨都積水了。大家聽了鼓掌。我也聽了幾年經,我聽了就覺得太好笑了。這個宗教就這樣的講法。我們鼻子為什麼朝下?佛在《無量壽經》不是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嗎?「不可思議業力所致」,你的業力所致。但是這個業力不可思、不可議,你沒有辦法去給它講個理由的,「不可思議」業力所致,大乘經典就是這四個字。小乘經典可思可議,大乘經典不可思議。如果你懂得這個,你對大乘經你就不會懷疑了,你真悟了。

  所以龍宮這樁事情,我剛出家那一年也是跟一個同修,我們兩個在辯論,那個同修說,根本就不是什麼龍宮,就是印度一個地名。我說不對,龍樹菩薩明明說他是到龍宮取《華嚴經》到人間來,如果在印度,印度就在人間,你說取到人間來,這個就不對了,一定是不同的法界。所以當時我也堅持我看的是這樣的,是龍樹菩薩到龍宮看到,帶到人間來的;他就硬說是印度一個地方,一個地名,我們各持己見。不過先師淨老用一般人比較能夠理解的,這樣表法來跟大家講解,一般人聽了也就比較不會有疑問。但是我們要深入,一定要知道大乘經典講的這些都是事實,只是我們現在沒見到。我們沒有見到的事情,不要去否定,我們持保留態度。

  「世尊復告龍王」,就是再度的來告訴龍王,也就是很重要的開示。下面講,『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我們看這個經文,要留意的地方就是「有菩薩」。所以這個十善業,不是說只有我們凡夫在修、人天在修,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要修的。『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修道」,菩薩修什麼道?修菩薩道。什麼是菩薩道?六度萬行就是菩薩道,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就是菩薩道。修菩薩道,「能離殺害」,就是永離殺生,不傷害眾生。殺生,有身殺、有口殺,還有意殺(意念殺),身口意都有殺生。小乘戒只戒身、口,大乘戒身口意,特別注重意。你沒有去殺生,但起一個殺害眾生的念頭,在菩薩戒就犯戒了;在小乘戒不結罪,但是菩薩戒就犯戒了。所以永離殺害,這個地方是講菩薩,菩薩不但身、口沒有殺害眾生的行為,連意念都沒有。「能離殺害而行施故」,「施」就是布施,六度萬行第一度。就得到『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富」是財富,沒有人能夠給你侵佔、奪取,就是五家都搶不走。『長壽無夭』,就是不會夭折短命。因為夭折短命,意外災難死的,惡病、橫病、重病、傳染病死的,統統是殺生的因。所以永離殺害,這個是無畏布施,能夠得到「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怨賊」是冤親債主,你永離殺害,累劫的冤親債主也都化解了。

  節要第一條,「以下這一大段經文,是講十善業落實在菩薩行門之中」,就是把十善業再落實到菩薩的六度萬行當中。「因此,我們也能體會到六度」,不但六度,「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五力,這個是通大小乘佛法。「等種種法門,皆以十善為基礎,若無十善就沒有佛法」,若無十善就沒有佛法,這句是重點。就是六度、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等等,這些都是佛法的修學法門,都是以十善做為一個基礎,依照這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你來修才能夠成就。如果沒有十善,那這些都落空了,沒有基礎。好像蓋大樓沒有打地基,這個是上面的樓層,最下面的底層都沒打好,上面也蓋不起來。我們就想到《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二乘福,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菩薩福),都要以第一福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向上提升才能夠成就,因此我們就不能夠疏忽。疏忽這個十善,我們念佛要達到功夫成片也都有障礙。所以這個十善業也是幫助我們念佛功夫成片的。

  十善業,我們看這個《十善業道經》,我們實在講也看不懂。因此先師淨老以儒家的《弟子規》跟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來補充說明《十善業道經》,落實《觀經》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這個《十善業道經》是人天的基礎,《十善業道經》後面佛也講到,你要得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而得成就。十善就像大地一樣,有了這個大地,萬物才能夠生長。因此,我們現在學佛遭遇到很多困難,也就是說沒有這個基礎。這個是戒律的基礎,現在很多人都受了戒,戒持不好,因為三皈五戒是在第二福,你沒有第一福,第二福怎麼能做得到?第一福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沒有,其實我們受的三皈依都不是真的,都是形式的。真正三皈,三寶弟子就要具足第一福,要依《觀經》這個標準來講,你做到第一福才有資格皈依三寶。你不能落實第一福,沒有辦法入佛門。

  現在我們不但皈依,戒也都受了,我們出家眾三壇大戒;在家眾,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也都受了,也都搭縵衣了,那不是真的;這弘一大師講的,那不是真的。你受了菩薩戒,我們再想一想,我們像不像菩薩?世間一個君子都不像,怎麼會像菩薩?所以過去我們在景美華藏圖書館也是發生過一個事情,就是有同修受菩薩戒了,他去搭縵衣,禮拜天念佛,沒有受戒的同修就穿海青,先來就先排在前面。那個受菩薩戒的同修比較晚來,他那個衣一搭:讓讓讓,到後面去,我菩薩比較大,排班排前面。後來這個沒有受戒的菩薩跟受戒的菩薩有意見了,去韓館長那邊提出反映說,我們每一天都這麼早來,然後他們衣一搭,我們又要到後面去,心裡有所不平。後來我們館長說,下次有受戒、沒受戒統統不要搭衣,統統穿海青,反正先來先排。這樣大家就沒話講了。大家想一想,他去受了菩薩戒,他這樣是不是菩薩?你受了菩薩戒,應該是要讓那個沒受戒的,你就是菩薩了,是不是?你境界比他高,境界高的人去讓那個低的,是不是?所以大家想一想,你說去受菩薩戒,他是真的菩薩還是假的菩薩?實在講,不要說菩薩,世間的一般的君子我們都夠不上。

  因此我們重視基礎的修學。現在佛教問題很多,為什麼這麼多問題?就是沒有這個基礎,問題一大堆。我們大經大論聽得很多,講得也是天花亂墜,講得也是大家鼓掌,但是碰到問題還跟一般人差不多,這說明什麼?就是沒有這個基礎。所以二OO五年先師淨老他有節錄《十善業道經》的節要,他要我去美國、加拿大,勸我們淨宗同修,說要補習這個功課。所以我們現在這個補習功課還是不能缺,我們雖然在念佛,一邊念佛,一邊這個功課也不能疏忽。我們念佛,有幫助我們來修十善,佛力加持;我們總是有業障,常常會跟業障在對抗,我們總是被煩惱打敗,但是打敗沒關係,被打倒再爬起來,你跟自己的煩惱打仗,打到最後,總有一天會打勝仗。

  好,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善業是人天的善業。具足十善,縱然不依照大小乘佛法修行,也絕不墮三惡道。」

  如果你沒有學佛,你能夠修行十善,世間的善人他沒有學佛,但是他能夠行十善,這個人也決定不會墮三惡道,來生總是在人天善道。這個人天善道,你修上品十善就生天生到四王天、忉利天,中品十善就是人道,下品十善是修羅。這個十善道理很深,十善不止是人天善法,你看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我們要深入《十善業道經》,你一定要去讀地藏三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大乘地藏十輪經》,這三部經都是講十善十惡的。蕅益祖師在《占察經義疏》裡面前面的玄義,把十善從地獄道發明到佛道,每個法界都有十善十惡,地獄道有地獄道的十惡十善,佛法界有佛法界的十惡十善。我們看了蕅益祖師《占察善惡業報經》的玄義,我們才知道十善不是只有人天的,是十法界從凡夫到如來地都是修十善,十善究竟圓滿,成佛了。修這個十善修什麼?修身口意三業,修行你怎麼修不都修這個!身口意三業,修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了。所以密宗講三密相應,三密是身密、語密、意密;顯教就是講三業清淨。

  我們修十善,一方面念佛,求佛力加持我們業障消除,我們就能夠落實十善,一定要求佛力加持,你不斷的念佛,薰自己的意識心;一方面來修,這樣我們就能夠做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念佛能夠伏住我們貪瞋痴慢的煩惱。念佛法門不要斷惑,但是要伏惑,《彌陀經》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這個層次有高有低,最高是理一心,再來事一心,但是理一心也有四十一個層次。事一心,從初果向、初果到阿羅漢,有八個層次;緣覺也有好幾個層次,都叫事一心,斷惑。最淺的事一心就斷見惑,思惑沒斷,比較淺的事一心。我們見惑也斷不了,就伏惑,叫功夫成片,有了這個功夫,我們就有把握往生西方,伏住煩惱,煩惱沒斷。

  我們這一生真正要有把握往生西方,這個功課要下功夫,就是把我們的煩惱伏住。因為伏住煩惱,臨終最後一念,我們那個佛號才提得起來。如果我們內心這個惑伏不住,臨終真的沒把握,看最後一念到底是哪一個念頭先冒出來?強者先牽,那個業力比較強的,先牽引我們去哪一道受生。最後一念,如果你的善心所生起來,就人天善道;如果貪瞋痴起來,就到三惡道去。人在臨終的時候自己做不了主,你平常在第八阿賴耶識落下去的善惡種子,這個時候就一直冒出來,不曉得哪一個要出來,哪一個搶著要冒出來?如果一念貪心冒出來,貪戀這個世間,想到錢很多,家人放不下,房子,我的身分,我的地位,我們將要離別,哭哭啼啼,這個貪心起來,就到鬼道去了。這個念頭起來,這個比較強。

  所以我們先念佛,我們要從口念達到心念,才能起作用。我們現在雖然說發願要往生,但是我們內心深處對這個世間還是放不下。大家功夫不曉得怎麼樣?我自己三次瀕臨死亡,才發現自己不行。以前我也是講話很大聲,沒病的時候,講得很輕鬆;病一來,跟你平常沒病的時候完全不一樣,這是我的經驗談。我第一次大病,就是一九九六年來新加坡講《無量壽經》,福建話的。那個還有錄像,大家可以看看,那個是不是好像快死的人?你去看就知道。第二次二OO三年,第三次是二O一二年到美國去。以前我也不知道,以為反正臨終就念佛,不知道你身體好好的時候跟你大病的時候是不一樣的,那個時候你心緒紛亂,又病苦纏身,那個時候是由不得你,業力做主,不是願力做主。

  所以我們在平常就是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我也會講,但是碰到事情才知道有沒有看破放下。《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講是講,但是我們沒有真正從內心深處去作觀,觀這個世界就像作夢一樣,要從內心深處去作觀,才起作用。我們現在這一切,跟我們晚上醒過來那個夢是一樣的,要常常這樣觀。但是我們怎麼觀還都是真實的,一樣也扔不掉,總是我們內心深處還是認為這是真實的,所以我們才放不下。如果我們已經觀成就了,徹底明白就跟晚上作夢一樣,自然就放下了。所以《金剛經》這首偈,也是我們作觀的一個方便,也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修十善,幫助我們念佛伏惑往生,也是有幫助,這屬於般若。

  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貪心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痴墮畜生。能遠離貪瞋痴,就絕不墮三惡道,這是人天的根本。」

  這個實在講也不容易,貪瞋痴有幾個人能放得下?修行,講到這個地方也要真幹、真修。修行重點,先師早年就講得很清楚。我們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去深入的思惟、反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我們這一生功夫才會得力,才能成就。所以修行我們要重新來檢點我們自己,我現在就是一直在反省自己。我們要有真正的成就,這個就非常重要。

  我們再看第四條:

  「四、能離殺害而行施故,不殺生而行布施,能得常富財寶的果報。富貴從何而來?絕對不是從殺生得來的,而是前世修積的善因,這一生得善的果報。」

  「能離殺害而行施故」,不殺生又能夠行布施,能夠得到常富財寶的果報。「常富財寶」,就是財富永遠能夠保持。「富貴從何而來?」世間人無論古今中外,一般人所追求的都是富貴,人天福報。貴是有地位,富就是有財富,現在講經濟。現在全球不都是在拼經濟嗎?都是為了要有財富,經營生意,做企業,做種種行業,總是希望得到財富。財富從哪裡來?「絕對不是從殺生得來的」,殺生得來的財富,實在講保不住。殺生賺來的錢,那個錢不好用。所以在台灣很多漁港捕魚,以前我年輕也看到很多,基隆海邊有漁村,我跟我哥哥去那邊工作,也看到漁村一些捕魚的人家裡都不好,自殺的,吃藥的,很多。但是他們不知道,不知道他們做這個行業是殺生的,賺來的錢好像也都留不住,家裡常常發生事情,都留不住。所以這個財富不是從殺生來的,是從布施來的,是前世修積善因得來的。

  「五、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一生得富貴,是過去生中種的善因,即使今天用非法手段取得富貴,也是過去修的善因所得;而這一生所造的業來生受報。」

  佛講三世因果,要知道前世我們造什麼因,這一生我們受的果報就是了;要知道來世什麼果報,今生作者是。「這一生得富貴,是過去生中種的善因」,這個是果報。這一生用非法的手段取得的財富,還是過去生種的善因的果報。如果過去沒有種這個善因,你用什麼手段也得不到,得到的還是自己命中有的;而這一生所造的業,來生要受報。

  我們再看第六:

  「六、佛法何以稱之為寶,就是它透徹了解三世因果的事實真相。財富是怎麼來的?修財布施得來的。修財布施得來的財富無能侵奪,沒有人能侵犯、奪取。」

  修財布施得財富,這個先師淨老他一生也示現給我們看。他從前年輕的時候,過去世沒有修財布施,很貧窮。貧窮又短命,沒有修財布施,沒有修無畏布施,只有修法布施,有一些聰明智慧,但是財庫空空,也沒有地位,又短命,壽命只有四十五歲。他老人家四十五歲那一年,我聽經聽了兩年,他兩個戒兄弟同年,同時去受戒,同時去叫人家算命,都算他們三個人過不了四十五歲。四十五歲那一年,一個二月走的,一個五月,我們老和尚七月病了一場。那個時候在基隆十方大覺寺講《楞嚴經》,我跟我弟弟去聽,聽了三天,法師突然沒有來。後來過了一個月,又聽說在台北李月碧講堂繼續講經,我們去聽,後來我們老和尚才在講經當中說他病了一個月,才把他們去算命的這個事情講出來。所以四十五歲那一年,的確他病了一個月。那一年我已經聽兩年的經了,那個時候講《楞嚴》,在基隆十方大覺寺。他四十五歲之後,他的壽命就不是他前生的,他前生已經過完了,到七月份就已經結束了,後面那個壽命是佛菩薩延壽的,這個有任務,他發願要弘法利生,發這個願延壽的。

  所以他修財布施,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布施,我們從凡夫地到成佛都修這個布施。章嘉大師,是他第一個親近的法師,佛教的法師,密宗的大德,過去總統府的資政。先師請問他,佛教這麼好,有什麼方法很快入進去?章嘉大師說,有。從哪裡下手?布施,就是從「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下手。所以章嘉大師給他講,這六個字你修六年。他想到布施都沒錢,窮得要命,吃飯都成問題了。他說你一塊錢有沒有?一毛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有。你有一毛就布施一毛,有一塊就布施一塊錢。所以那個時候開始布施,去印經、放生、買棺材,早年那個時候台灣還有死了沒有辦法買棺材的,還有施醫藥。所以他布施,布施了半年,他就有感應了,他需要什麼東西很快就有了。所以愈布施,信心就愈增長。所以到晚年,他的財富就不缺乏了。我也是學習先師淨老的布施,我是沒有學得他老人家那麼徹底,但總是要盡量學。

  「七、現今得財富者,日夜憂慮,患得患失,不但不能享受,反而身心憂患。若是能以十善法修布施,所得財富不會散失。」

  能夠修十善,再修布施,那你這個財富就不會被五家所搶走。財為五家共有,財富,國王一份,就是你的財產政府有一份;第二家是水災,水災有一份;第三家是火災;第四家盜賊,強盜、小偷,有人騙你的,這些都是屬於盜賊,明搶暗偷,消耗你的財富;第五家是敗家子,冤親債主到你家來做你兒孫,敗壞你的家產。這個是沒有修十善,沒有行布施,他如果用一些不如法的手段取得,那個財富保不住。

  《太上感應篇》有一個公案,偷斤減兩的,他父親用灌水銀,古時候那個秤,秤給人家比較輕,秤給自己進來就比較重,偷斤減兩騙人,賺了很多錢。臨終的時候告訴他兒子,他說爸爸賺這麼多錢就是靠這個,你要繼續使用,你才會有錢。他的兒子聽到,用這個騙人,偷斤減兩,這個是壞事,但是他兒子很孝順,他父親臨終,也沒有去頂撞他。他知道這個要改,不可以這樣,他兒子很有良心。後來他父親死了,他父親用的那個給人家偷斤減兩的秤錘,做手腳的、安機關的那個秤,他就毀掉了。毀掉之後,他這個是做了好事,沒有多久他兩個兒子死了,他心裡就很不平:我父親一生騙人,我現在把它改過來,反而讓我兩個兒子死了,老天你有沒有眼睛?那天晚上夢到神來給他託夢,他說你不要不平,你父親他本來就有富貴,他有那個命,但是他用這種欺騙手段賺了那麼多錢,上帝派了兩個敗家子要把你們那個家敗光。現在上帝看到你把你父親騙人的秤錘毀掉了,你改過了,上帝就把那兩個敗家子收回去,你不要擔心,沒多久派兩個好的兒子來給你光宗耀祖。果然沒多久他生了兩個兒子,後來都做了大官,他就努力修善。

  所以你不修十善,你用不法的手段賺的錢財,你也保不住。但是世間人不明因果,他以為他得到了,其實他失去的他不知道。這個問題嚴重,現在人都是這樣。所以我們看城隍廟都有個算盤,加減乘除,因果是講最現實的。因此我們修學佛法,先師淨老就提倡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印光大師特別強調因果教育。現在這個時代如果不提倡因果教育,所有的佛菩薩、神仙都將臨到這個世間,也救不了這個世間。因此這些方面,我們淨宗同修,我們自己帶頭來修學,先從自己做起,自己要先搞清楚、搞明白。

  今天晚上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第七條節要。第八條後面,我們後續網路上再來學習。這次非常感謝大家這麼熱心的護持,希望我們能夠保持這個學習交流的一個管道,不要中斷。先師淨老雖然往生了,但是他的經教流傳下來也非常豐富,這些也有待我們四眾弟子繼續給它傳承弘揚下去。最重要,先師淨老講的,總是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自己不要被世間名利所迷惑。我們在修,這個果報會不斷出現,果報出現,就有名利來了,我們還是要繼續捨。所以有一些逆境逆緣也不是壞事,我們用一個平常心來看待就好,平常心是道。

  我們在新加坡,先師淨老的教學,大家也是需要同共發心,把它傳承弘揚下去。傳承弘揚,必須我們自己先去落實。你自己真正做好了,才是真正的傳承、真正的弘揚。所以供養當中以法供養為最。法供養以依教奉行供養,這是最好的供養。所以傳承,我們也不必去講我要傳承,這個也不必講。傳承就是自己真正去做,這就是傳承。所以過去有人在說,我是老和尚的傳人。我說,統統是傳人,只要你肯依教奉行,你就是傳人。那不是說我是唯一的傳人,不是,哪有那個唯一的?你能做到,你就是傳人;他能做到,他就是傳人,這個也沒有專利。所以我們一定觀念要搞清楚。希望大家真正做傳人,那不是嘴巴講的;真正做傳人,那要修行,那是真槍實彈,那不是講一講就沒事。修忍辱,人家罵你,你生氣不生氣?不容易。現在沒有碰到,是講得很輕鬆;碰到就知道。這個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起心動念,我們這個心起來了,你要趕快念佛把它壓下去,那功夫就會得力,這些境界就變成幫助我們成長的。所以順境逆境,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恚,這樣才是真正在學習佛法。

  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下次在網路上,歡迎大家有時間繼續來學習《十善業道經講記》,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