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修因必定有果報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九集)  2024/11/1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36-0059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我們今天接著學習「離非梵行而行施故」,經文在一百八十五頁第六行,「離非梵行而行施故」。請看下面經文,經文在一百八十五頁,倒數第五行,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對地方: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直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

  這段經文就是《十善業道經》離非梵行而行布施,就能得到『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直順』,家庭很和順。『母及妻子』,這個家屬,自己的妻子兒女,『無有能以欲心視者』,別人不會以這種邪淫、欲望的心來看自己的妻子兒女。我們看節要第一條,一百八十五頁,倒數第三行:

  「一、離非梵行就是不邪淫,不邪淫落實在布施,一定得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這是事實,世間人所謂的真理,是修因必定有果報,就是以十善業修布施波羅蜜。」

  這條《講記》節要給我們說明「離非梵行」。這是《十善業道經》把這個不邪淫翻譯為離非梵行。離是遠離,梵行是清淨行,非梵行就是不清淨的行為。有的經典翻譯為不邪淫,翻譯的法師不同人,所以翻譯用的這個文字也不相同。文字不相同,意思相同,這個也就是在四依法裡面,佛給我們講「依義不依語」,就是這個意思對了,我們就可以依循了,就可以做為依據。不邪淫在五戒是第三條戒。

  五戒十善,主要是佛為在家居士來定,所以第三條戒只有戒不邪淫,因為在家人有家庭、有夫妻,就是佛允許在家人有這個婚姻的關係。這個婚姻也就是我們人道的倫常之道,在我們中國講「五倫」,五倫開端於夫婦。這個五倫開始是從夫妻開始,有了夫妻才有父子,才有兄弟姐妹,才有朋友,才有君臣。這個五倫肇端於夫婦,從夫妻來的,有夫妻才會有父子。如果沒有夫妻就沒有父子,沒有父子也就沒有兄弟姐妹,也沒有朋友,也沒有君臣。也就是我們人類是從夫妻來的,正常的婚姻結合生男育女,自古以來,中國外國都一樣。

  不邪淫,這個範圍很廣,在《安士全書》,清朝周安士居士他的著作《安士全書》有四卷的文章,他的編輯有四卷,第一卷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把《文昌帝君陰騭文》這篇很短的文章,引用三教經典來做註解,也相當的分量,儒釋道三教經典來註解。第一卷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它有分上下卷。古時候編的這個文字、文章、典籍,用卷,一卷一卷的來分類。第二卷就是「萬善先資」,講戒殺的事理因果。第三卷「欲海回狂」,就是講戒邪淫的事理因果,也是引用三教經典,這個講得也相當的詳細了。第四卷是「西歸直指」,導歸西方淨土,西歸直指。

  另外有一本書叫《壽康寶鑑》,也是印光祖師一生極力提倡的。《壽康寶鑑》原來的書名叫《不可錄》,改《壽康寶鑑》這本書的名稱是印光祖師改的。這本書,古人蒐集有關這個邪淫跟不邪淫的現世報(現世的果報),福善禍淫蒐集這些公案資料也相當豐富。印祖大慈大悲知道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的人,不像以前是保守的一個社會,從民國成立以來,中國人都是向西方來學習,所以中國傳統這些禮俗、禮教也就不再提倡,學習西方開放,認為開放才會進步。

  特別這個男女之間的關係,從前有禮教來節制都很難控制了,以前的禮教就很講求男女授受不親,但是在古時候有這個禮教,這一條善行都很難保持了。那何況現在這個禮教都沒有了,完全開放了,所以能夠修這一條善業,不邪淫,在現前這個時代比古人更不容易。現在能夠修這條善業,福報也比古人大了,當然他修持的功夫也比古人高。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講過,古人那些有成就的,如果他生在我們這個時代,他未必會有成就。古時候的人,他那個風氣好,環境好,沒有我們現在這麼開放,比現在保守。我們不要講太古了,不要講到民國初年,就是六十年前,那個時候我十幾歲,今年我七十四,六十年前,十幾歲。那個時代的人,雖然有這些談情說愛,但是比較含蓄。不像現代年輕人,那真的是很坦白,這個東北人講很直白,我愛你、你愛我,愛到最後沒有多久就打架了。這個是現前這個時代,特別是年輕這一代的,他沒有這些概念。

  因此這條善業非常不好修,特別年輕人。孔子在《論語》也講「少之時,戒之在色;壯之時,戒之在鬥;老之時,戒之在得」。年少,一、二十歲,年輕人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血氣未定,就是生長還沒成熟,如果接觸到邪淫的這些因緣,很容易就傷害身體。我們人生的事業,身體健康是主要的因素,如果身體不健康,你做什麼事業也很難有成就。但是傷害身體的第一個因素就是邪淫,特別現在這個網路、電腦,這個誘惑人起心動念的,可以說六根接觸六塵處處都是誘惑。現在手機又方便,電腦、電視、雜誌、廣告等等這些都是引誘,特別是年輕人起心動念,起這些邪念。

  古人講「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這個話它的意義也非常的深廣。在我們中國古人有這個眼光、有這個智慧,看到這樁事情它的利害關係,知道這個邪淫是萬惡之首,萬惡之首就是說它是第一個,第一個因素,它會引起很多惡業。我們舉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現在墮胎,墮胎在二十幾年前,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有資料的,一年五千萬人,這個是二、三十年前的記錄。過去先師淨老也在講席當中常講,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打了五、六年,死約七千萬人,但是現在墮胎殺人,而且殺自己的兒女,一年就五千萬。到現在恐怕這個數字是有增無減了。這個問題非常嚴重,特別現代很多國家的政府都允許墮胎合法化。在過去墮胎是犯法,現在變成合法,犯法都有人在墮胎了,合法墮胎自然就更多了,它就更名正言順了。

  墮胎是不是殺生?墮胎這個殺生,不但殺生還殺人,殺親生兒女,造這個業從哪裡來?就從邪淫來的。現在墮胎的很多,也說明邪淫很多,墮胎才會那麼多。所以這個邪淫現在在整個世界是氾濫了,好像那個河堤崩潰,洪水沖到陸地,很難收拾。現在也沒有人有可能去恢復禮教,去防範也很難,好像河堤崩潰了,水一直沖進來,也沒有辦法去做一道牆再把它堵起來。現在只能用疏通的、疏導的方式,已經氾濫了,就要去疏通、疏導。這個疏通、疏導就有賴於教育、有賴於這個傳統文化,還有佛法,講因果報應的這些來宣揚、宣傳,來引導社會大眾走向正途,特別是講因果。

  但是我們看到《安士全書》,這個淫欲的念頭,在我們還沒有生起這個煩惱的時候,我們心很冷靜,沒有接觸到這個境界的時候,講這些因果,我們也都能夠理解,也都能夠接受、認同。但是如果有這個邪淫的因緣現前的時候,那自己能不能把持得住?這個很難講。所以《安士全書》裡面講,這時候欲望的心熾盛,倫理道德因果都跑到旁邊去了。因此在《安士全書》,周安士居士特別引用佛經,對治這個煩惱就是修「觀身不淨」,四念處的觀身不淨,要修觀。修觀當然也不容易,修觀心要定。心浮氣躁觀想也很難成就,特別我們現代人心浮氣躁,心不容易定下來,心定不下來,觀想就很難成就。

  不過佛大慈大悲,知道我們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很差,因此他立法門,念佛、念菩薩的聖號。《普門品》佛給我們講,「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求佛力加持。或者你念咒,念大悲咒,楞嚴咒是很長,一般大悲咒很多人念。但是大悲咒還是有一定的長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比較簡短,這個人人都能念。所以我們現前在這個時代,要修這一條善業,修不淨觀(觀身不淨),還有念佛菩薩聖號求佛力加持,這樣才有可能我們落實修不邪淫的善業。我們是凡夫,就是不要去接觸讓我們起心動念的這些影片,不要去看這些。除非你已經有定功,你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了,那這個對你就沒有影響了。

  修觀想,另外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金剛般若,般若是很堅利的,能破壞一切,不會被一切所破壞,金剛般若非常重要。為什麼我們講到金剛般若?這個節要第一條最後一句,就是以十善業修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的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彼岸到,這個外國的文法是倒過來的,用我們中國的文法是到彼岸,就是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這個叫波羅蜜。波羅蜜,如果沒有般若智慧,你修布施不能叫波羅蜜,布施只有布施而已,這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只能說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但是沒有般若就不能到彼岸,就不能叫做布施波羅蜜。沒有般若就不是布施波羅蜜,只能說布施;持戒,你只能說我持戒。修忍辱、修精進、禪定,沒有般若智慧就不是波羅蜜,意思也就是說你如果沒有修這個金剛般若的智慧,你到不了彼岸,你修得再好,也是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超越不了。

  所以《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名魔業」。菩提心是什麼?有般若才有菩提心,大家如果讀《金剛經》就知道無上菩提心,所以沒有般若,你怎麼修行終成魔類,再怎麼樣的修苦行,都出不了六道,而且變成魔類。我們看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蓮池大師特別強調這個般若,他寫了三則,就講到般若的重要。蓮池大師他講這些就很生活化,他把般若形容比喻好像太陽光,蓮池大師很強調重視,不能沒有般若。

  有一次蓮池大師出門坐轎子,四個人抬轎,天黑了,看不到了,那就有好幾個人,手伸進去那個轎子,那個轎子有簾子,手伸進去,要去偷轎子裡面那個人頭上一些貴重的裝飾品。特別是女眾插在頭上的這些裝飾品,有金銀,或者那個富貴人的帽子也很講求的。好幾個人手伸進去要去抓那些東西,天黑了,結果抓的是一個出家人,頭光光的什麼也沒有。後來蓮池大師就講了,他遇到這個事情,是小偷強盜,伸手進去抓東西。他說為什麼這個時候小偷敢來?因為天黑了,人家看不到。他就聯想到般若,他說般若就像陽光一樣,你不能一下子沒有,一下沒有,那個小偷強盜就來了,那形容比喻我們的妄想妄念煩惱,一下子沒有般若的觀照,那煩惱馬上就冒出來,就像那個小偷。太陽光比喻作般若智慧光,晚上天黑了比喻作無明煩惱,你那個陽光、那個般若智光,一下子失去注照,天一黑,無明就起來了、煩惱起來了,那盜賊就來了。他用這樣來形容比喻般若的重要,所以我們不能夠疏忽這個。

  所以講到這條,就是以十善業修布施波羅蜜,如果你沒有般若智慧,那你只是以十善業修布施,不能叫波羅蜜。加上波羅蜜就是要有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就不是波羅蜜了。這些道理我們同修也要明白,因此我們不能疏忽般若,般若智慧非常重要。特別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他把這個分析得非常的詳細透徹,他講得不無道理。這個早年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都有印《金剛經講義》。《金剛經講義》先師淨老也是有一個節要,《金剛經講義節要》,也是節錄一條一條的,節錄得很精練,現在我在台北,每星期三晚上都跟同修大家來學習。我們同修有因緣,大家學習這個也非常重要。

  江老居士講,中國就宋朝以後,修這個觀門的只有禪宗還有,其他的宗派幾乎都沒有了。沒有般若,江老居士分析得也相當明白,很多人修行,不能說他不用功,修苦行,修得很用功、很發心的,但是不明理,不明般若這些道理,造成盲修瞎練,到最後就退轉。為什麼會退轉?伏不住煩惱。修行無論你修什麼法門,包括我們念佛法門也不例外,伏不住煩惱。過去先師淨老常講,這個功夫成片就叫伏煩惱,事一心就斷見思煩惱,理一心破無明煩惱。我們功夫成片都達不到,我們這個粗重的見思煩惱伏都伏不住,控制不了,為什麼伏不住?不懂得觀門。所以江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大乘小乘離不開觀,觀察、觀想,最高的是觀照,你看四念處觀。蕅益祖師也給我們講「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篇」,你不明白這個四念處的觀慧,觀慧是看破,看破幫助我們放下。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篇,木叉就是戒律,你一天到晚讀戒律,守戒守得很精嚴,但是對這個念處慧不明白,不懂得修觀,那也徒然了。這個戒持得再好,只能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六道。

  回到我們修淨宗的,就是我們提不起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因為放不下,對這個世間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觀就是看破,不懂得修觀,我們功夫修什麼法門都不會得力的。我們這一生想要有個結果,要有個成就,那這個我們不能疏忽,不能不講求。所以江老居士又講,修行的人很多,很用功的人也很多,修苦行的很多,但修到最後,不是退轉,不然就著魔,不然就邪知邪見,落入魔道,不明般若,必入魔道。

  佛法的中心,大小乘都離不開般若。因此《般若經》佛講了二十二年,為什麼講那麼久,一代時教幾乎佔一半,從這裡我們也知道,這是佛法的中心,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同修,大家依眾靠眾,共同提醒,共同勉勵,這一生我們希望有個成就,這個地方不能夠疏忽。有因緣大家來一起學習深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其家直順,順是和順;家庭美滿,人人正直和順。家和萬事興,家庭的美滿是要修善行才能感得的;若行為不善,縱然能得財寶,家不美滿。」

  其家直順,直就是沒有彎彎曲曲、沒有曲折,這個家庭的家人,大家都很正直。順是和順、和諧。「家庭美滿,人人正直和順」,這心裡沒有彎彎曲曲的。所謂「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和諧,做什麼事業都能成功。「家庭的美滿是要修善行才能感得的」,這修善行具體的例子就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俞淨意公,那還有很多。家庭的美滿是要修善行,修善行,你在一個家庭裡面也只能從自己先做起,自己明白了,自己先做,做給家人看,自己有在修這個善行,慢慢就能感化一家人。但是這個也需要時間,這個也急不得。所以修善行這個當中,忍辱也非常重要,這個總是互相要包容。而且修善行,現在這個善行,如果沒有傳統文化,實在講,要修這條善也不容易。

  傳統文化,過去雪廬老人在《論語講記》裡面講,九十幾歲講這個《論語》,不是在大學講的,在台中蓮社對這些蓮友講的,講法不一樣。對蓮友講,主要是幫助念佛往生,因此講法就不一樣,講法就偏重在修行。所以雪廬老人也勸上了年紀的人,六、七十歲,七十幾歲的,甚至超過五十歲的,你要學太多的傳統文化,實在講,年紀愈大愈不容易。當然也不是說不能學,人活到老學到老,學多少算多少。雪廬老人勸蓮友說,你們其他的沒辦法學,但是有兩部,你們掌握這兩部就能必定往生,一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一部就是《論語》。那《論語》是雪廬老人講的,他講的都是對蓮友講的,講修行的,不是像學校為了考試的,他講修行的。

  《論語》,我們要真懂也不容易。早年我在家的時候(大概五十年前),那個時候在台北,先師淨老辦大專佛學講座,那個時候我們師父上人勸學生大家要學《論語》。有學生就說那個《論語》學了沒什麼用,為了考試,因為考試規定要考那個,讀那個是為了考試。我當場就聽到我們師父講,沒用?所以我印象記得很深刻,我看師父這種表情,那個《論語》裡面有東西,不是我們想像這樣的,為了考試的。

  現在看看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他講了一些,我們體會一點點,才知道我們現實生活當中遭遇到所有的問題統統在裡面,你只要讀熟悉了,你一碰到任何問題去那邊找,都會有答案,能幫助你解決你的困境,那怎麼會沒用!不懂,那就真的沒用,懂了真管用。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他講「半部《論語》治天下」,你有沒有聽說過?這個《論語》,雪廬老人講,如果你懂得一句,你真懂了,那你的眼光、你的人生觀跟一般人就不一樣了,那怎麼會沒用!我們不懂當然就沒用了;懂了,你懂一條、兩條,那就真管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派上用場。《論語》自古以來,根據雪廬老人講,一百多家的註解,這個各有各的看法,還有很多爭議的,你要依誰的。所以我們讀《論語》,我建議還是我們有師承,我們依照老和尚的老師,乖乖的不要亂看。我到現在還守住這個範圍,這就有個師承,我們守住這個範圍來學習,不至於走岔路,不至於誤入歧途。

  還有佛經的註解也是一樣,先師淨老他沒有推薦的註解我們也不敢亂看,特別現代人註的,我碰都不敢碰。古人的,還有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像我們師父常講的諦閑老法師、圓瑛法師、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慈舟法師,這些他老人家推薦的。還有像諦閑法師傳天台宗也有一、二個學得有成就的,我們知道倓虛老法師他有成就。那不是說在他的會下的學生都能看,有的學生他的知見跟他的老師還是不一樣,真的在他門下學得有成就的也不多,一、二個。在家居士,夏蓮居老居士、黃念老、江味農、周止菴寫《心經詮注》的,唐大圓、梅光羲,那當然還有我們雪廬老人,這些大德,這個我們師父有介紹的,我就會去看看。其他,因為我個人也是沒有那個智慧,所以不敢亂看。因此我們在師承傳承之下來修學,我們才摸得到一點門路。現在很多人就學得很多很雜,找不到頭緒,那個就很難有所成就,只能說跟佛法結結緣。

  這個是講到「人人正直和順」,這個我們看經文講似乎很簡單,但是裡面有大道理。家庭和順,當然我們每一個人大家都期望的,但是有幾個家庭是和順的?不和順你怎麼辦?你怎麼去面對?那這個裡面問題就很多了。所以你沒有其他的經教來補充,你很難深入一句經文。所以黃念老他講「廣學普讚」。一九九O年先師淨老叫悟道帶《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去北京給他校對,也跟他對話,晚上談了一個多小時。他就跟我講,夏蓮居老居士他是提倡「廣學原為深入」,廣學就是要深入的,深入這部經的、深入你這個法門的。我當時聽他給我講到廣學遍讚,普遍的遍。後來我回台灣傳,黃老說不對,那個悟道法師聽錯一個字,是廣學普讚,他說普讚比遍讚那個字好,普就普遍的普,廣學普讚;夏蓮居老居士講,廣學原為深入。有人廣學,有人就是專修一部經,這個實在講,看各人的根器。如果你一部經能夠深入當然也可以,你一部深入,一經通一切經通。但是你一經通,你一定要通教理才能通,你通教義也只是局部的一部分,不能全通。比如說我們通淨宗,那淨宗這個範圍的,我們通教義。如果你通教理,就任何一部經都貫通了,一切貫通就大徹大悟了,像六祖一樣大徹大悟,就沒有不通的。因為真理是一個,那你通到這個真理,世出世間沒有不通的。

  這一條講,「家庭的美滿是要修善行才能感得的」。這個善行,我們學了《十善業道經》,先師淨老也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有這三個根。三個根,你要深入《十善業道經》,在佛家也有相關的經典,如果照夏蓮居老居士的講法,廣學原為深入,你要深入這部《十善業道經》,你要參照其他相關的經典來幫助你深入這部經典,如果沒有其他經典,以經解經,除非你這部經已經通它的教理,那個就全部通了。如果你沒有通教理,只是通教義,你沒有其他的來幫助你解釋,那我們懂得的這個範圍還是很有限。相關的經典,地藏三經講的就是十善十惡,你去看《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大乘地藏十輪經》,十輪就是什麼?十善十惡。三經統統講十善十惡,這是大乘經。

  小乘的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小乘,阿含部就更多了。包括世間的典籍,這個相關的經典,就是這三個根,每一個根都有它相關的經典。《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感應篇》也可以說講這個因果報應非常詳細,但是《感應篇》你要更深入,像《了凡四訓》也需要,還有《安士全書》。這些也是印光祖師提倡的,印祖一生印最多的就是《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實在講就是講十善業,《十善業道》的詳細說明、補充說明,最少也要這三種來幫助。如果再加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那個也很重要。加上這個《壽康寶鑑》,都是可以補充《感應篇》。《感應篇》本身有《彙編》,《感應篇》的註解也相當多、相當豐富,那些都可以參考。但是印祖他是推薦《彙編》,《彙編》也是引用三教經典來做註解。讀了《感應篇彙編》等於讀了三教的經典,三教經典的精華都讀到了。

  《弟子規》,儒家的相關典籍也有好幾種。像《格言聯璧》,弘一大師從《格言聯璧》也摘錄出來編輯一本叫《格言別錄》。《格言聯璧》印光祖師也很提倡,儒家的,教做人處世這些道理。另外像《延壽藥言》,四川涪陵一個醫生編的,現代人也非常需要,《延壽藥言》。再加上《菜根譚》。《延壽藥言》、《菜根譚》,再加上《論語》,四書,修心養性的這些典籍也很多,這個也是可以來補充我們這一部的,補充這三個根的。所以這條我們講起來,家庭要和順美滿,我們看起來文字也很簡單,但是要真正做到,裡面還是有大學問。以上提供大家參考。

  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外人與她們接觸,皆以尊敬、敬愛之心待之,絕無淫念。」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段節要也是先師淨老給我們講解,『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這兩句經文。這個經文,《講記》節要講到「外人與她們接觸」,這個外人跟自己家裡的妻子兒女接觸,他們都很尊敬、很敬愛,不會起那個邪念。為什麼不會起邪念?因為你這個家庭的人,大家都是正念。這個邪念總是互相感應的,彼此都有邪念,他就一拍即合了。如果你這個家人,大家都是正念沒有邪念,別人看到你,他自然就生起尊敬之心,自然他也起不了那些邪淫的念頭。所以這個都是屬於感應之理,你沒有那個因,不會去招感那個果,由此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的確,我們看這個《安士全書.欲海回狂》,還有《壽康寶鑑》,講這個現世報的就非常多。但是這個還是講過去的,清朝末年、明清時代,或者更早,或者民國初年,民國以來這些公案。但現代,我在這個網路電視也看到,也有一些有善心的人,製作這些影片講那個邪淫不好的果報,就是現代人做的,也滿多的。有一些我看了做得也滿正規的,這個講的道理都符合佛經講的。特別講到你犯了這個邪淫會有什麼現象、事業有什麼不順利、家庭會出什麼問題、自己身體會出什麼狀況。講出來,也的確我們再看看現前社會,真實的情況就是這樣,這個因果報應,我們看現世報、花報,我們都能夠看得到。凡是有這個邪淫,造這個惡業的,在現前這個社會上他也是會惹很多麻煩。這個在現世報、花報,我們就看得出來了。現代社會上有很多這一類的新聞,也滿多的,其實這類新聞我們從佛法這個因果的觀點來看,無非是因果報應。在《太上感應篇》講的就很真實了,我們現前這個花報都能夠感受到,都能看得出來,而且現在是非常明顯的。

  你造了這個惡業,第一個家庭出問題。比如說家庭離婚率這麼高,離婚率這麼高,當然原因很多,但是這個邪淫還是主要第一個因素。丈夫有外遇、太太有外遇,這個就很容易造成家庭的衝突、破裂,他就離婚了,離婚總是一方面出了這方面的問題。這個離婚率,邪淫也是第一個因素,當然也有其他的因素,但是這個因素應該是佔大多數。台灣那個報紙常常在報,到大陸去做生意,台商台灣有太太了,到大陸去包二奶、包三奶。你說他太太知道這個事情她能接受嗎?她不能接受,那肯定家庭會出問題,就鬧離婚了,這個很多。所以「要想家庭和順,一定要斷惡修善。現今社會出現家庭,青少年的嚴重問題,就是因為家庭倫理道德的毀壞」。這個也是先師淨老常常講,要家庭得到和順,一定要斷惡修善。現今社會出現家庭,青少年的嚴重問題,就是因為家庭沒有這個倫理道德的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因果教育也都被毀壞了。「何人毀壞?自己造作惡行毀壞的」,不是別人給我們毀壞,是自己造作這個惡行把這個家庭毀壞。

  「我們自己有慳貪心,所以財富才有人侵犯、奪取。」這也是講因果,我們貪人家的財物,別人也會貪我們的財物,這個就是因果報應;我們不貪別人的財物,別人他也不會來貪我們的財物。所以我們的財物有人來侵奪,我們先反省自己,我們要斷自己的慳貪心。自己有慳貪,我們的財富才有人會侵犯、奪取。這是講財物方面的。

  下面,「於女色有淫欲之心,家中的女眷也會遭許多是非」。這個也是必然的了,丈夫如果到外面有外遇,家中的女眷(他的太太)知道了,你說她能接受嗎?她不能接受,那夫妻就是起衝突、吵架,甚至要離婚。這個現代很多,所以遭很多是非。「如此家庭如何能平安、和睦?」這樣的話,你這個家庭怎麼能得到平安、和睦?所以這個平安、和睦也是我們一般人所希求的,都希望我的家庭能夠和睦、幸福、美滿,這一般人都是這樣希求,這是果報,但是果必有因,我們一定要懂得避免造這些惡業。不要有慳貪的心,我們的財富沒有人能侵奪。如果我們再能夠布施,那就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講,寄在堅牢庫。堅牢庫,五家搶不走。

  五家,第一家是政府、國家,國家它要抽稅金等等的,所以我們的財物,第一個,國家、政府它有一份。第二家就是盜賊,小偷強盜他們也有一份,他們也時時刻刻要來盜取我們的財物;第三家是水災,發一個水災,能夠把這個家產,包括人的身命都被淹沒掉了。這個情況在台灣特別多,今年甲辰年,龍年。我們台灣做這個百七繫念做了十幾年了,大概有十幾年沒有颱風進來,今年龍年特別多。到現在冬天,我下午看了電視,又有一個颱風叫做天兔,天上的兔子要來了。這個月初才來一次就很嚴重了,現在又來一次,而且是在冬天。以前我們小時候講,九月,秋天的颱風就很少了,偶爾有一年秋天有颱風,那這個就很稀有、很少。大部分颱風都在夏天比較多,現在台灣是冬天了,已經七日就立冬了。今天十五日了,今天下元是水官解厄。在中國三官大帝,天官賜福,天官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天官賜福;七月十五是地官赦罪,中元地官赦罪;今天是下元,水官解厄,三官大帝。我看那個颱風來了,我看又要發大水了。現在下雨下的是暴雨,所以特別是農民很慘,一年辛辛苦苦種的蔬菜水果全部都泡湯了,真的也是很可憐的。所以今年這個龍年真的也是滿特殊的,在台灣又是地震,又是水災,又是颱風,到現在冬天還有。我活到七十四歲,今年冬天遇到颱風,過去都沒有在冬天有颱風的。不過我是看新聞,因為我現在這裡也沒有遇到,但是看那個新聞。

  這些都是離不開因緣果報,所以我們遇到這些災難也不要怨天尤人,怨天尤人也只有增加自己的罪業,應該要反省、要懺悔、要改過。但是現在人他就不相信。古時候這些帝王他們相信,你看包括清朝的皇帝,古代那些昏君當然他不懂得,他不會去懺悔、改過;如果是明君,遇到災難他會反省。所以佛在經典上講的也很多,這些古代的帝王也很多都有學佛,很相信佛經上講。相信佛經上講的遇到災難怎麼辦?這個當皇帝的本來吃一百道菜,現在要減一半,剩下五十道,還要吃素,不能殺生,還要齋戒。齋戒住在一個齋宮,這個齋宮就不是平常住的很舒服的地方,那個齋宮床鋪就比較簡陋。所以以前皇帝知道懺悔改過。因此這個境界都是人心善惡所變現出來,看到這個環境有災難,人能夠知道回頭、能夠知道改過,這個業就轉了,災難它就化解了。現在人他不相信,你一講到這個,他就說你是迷信,這個一點辦法都沒有。只有我們學佛的人、學習傳統文化的人明瞭這個道理,從自己做起,共業當中有別業,自求多福。

  今天「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節錄三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個經文,下星期我們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