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08/3/1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17-0006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第六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灶神張先生對俞淨意公說,他:
【信根原自不深。恆性是以不固。】
這兩句話就是說他信的善根原來不是很深。『恆性』是長遠心。耐心不夠,沒辦法持久,沒耐心,做事情沒耐心。沒耐心這個原因還是信根不夠深,所以在《華嚴經》佛跟我們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金剛經》佛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彌陀經》說信願行,信是第一條,如果沒有信就不會有成就,所以世出世間法,能不能成就在信心。信心夠深嗎?夠深,這個行為、行動他就做得到;信心如果不夠,他就做不到。所以做到最後就沒耐心,半途而退,所以:
【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
『敷衍』就是敷衍塞責。他也沒認真在做,浮浮沉沉,有的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所以沒有一樣善事真正去落實,沒有一樣善事真正的做到好。這個毛病確實非常普遍,又再想我們自己,可能我們一樣有這個毛病。因此我們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一生示現四十九年每天講經說法?為什麼?就是大多數的眾生都是「信根原自不深,恆性是以不固」,大多數有這個毛病。講一遍、兩遍,他就能夠去依教奉行的,這樣的人是很少數、很少數,成就的人太稀有了,大多數的人都有這個毛病。有這個毛病,因此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要每天講。每天講,每天聽,聽得很熟。聽到很熟,這個毛病慢慢慢慢,他的信根就深了,這個毛病就能夠改過來,習慣成自然,本來假善也變成真善,開頭勉強做好人,到後來也會變真正的好人。就是要每天勸,三天如果不勸,人就又變樣,又恢復原形了,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想自己幾個人弄一個道場,大家一起來共修。一起共修的道場,這是依眾靠眾,大家互相依靠,才不會退步、退轉。
我過去也有這個興趣,也有這個理想,結果經營道場的經驗,我們看其他的道場也看得很多,道場剛開始的時候,那是真正菩薩發心,成佛有餘。道場一成功,好了,大家在這裡沒心情真正修行,特別道場有名聞利養來的時候,大家在那裡爭名奪利。有利害關係,本來是好的同參道友,到後來反目成仇,變成仇人,我們見過很多很多這樣的道場,沒有一個例外的,統統是這樣。道場剛開始創造的時候,大家很發心,彼此一條心,同心同力來建立這個道場;道場建成之後,他要當什麼長,他要管什麼,就鬧意見,互相就不服了。所以道場很難很難!因此我們想到過去,古時候的寺院叢林為什麼要分座講經,每天講。又再想,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四十九年一天都沒休息?你想想,他那個團體,不說別的,光是經上講的常隨眾,常常跟隨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的出家眾,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是一個很大的團體。其他不是常隨眾,那就更多了。光是常常跟隨在身邊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固定的。
這麼多人要怎麼維持?維持大家能夠和睦相處?靠講經,大家聽經。如果沒有每天勸你聽經、念佛、修定,大家在那裡打妄想,在那裡爭名奪利,就造惡業了。所以道場講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一天休息。如果休一天,恐怕這個團體裡面就出問題了。這在佛法講薰習,你沒有每天這樣長時間來薰習,善根不會深。第一個善根少的薰習,善根少你如果每天這樣薰習,每天聽經聞法,每天接受這些佛菩薩、聖賢的教訓,善根漸漸培養愈來愈深厚,一直培養起來。所以善根深厚的人,也是這樣培養來的。善根不夠,有善根,但是少,要薰習。所以家師淨空上人在講席當中時常講起,修行沒別的祕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間,短時間沒效果,一定要長時間。經過長時間的薰習,一門深入,他就會悟道,開悟了。由此可知,經教不能一天不講究,不能一天沒講。
諸位看《感應篇》,我們現在印的《感應篇直講》,這個我們曾經印出來流通,現在有重新打字的,印得很好,以前也有木刻版的,現在又有重新打字,更加清楚。《直講》分量比較少,一般人看也比較容易明白,因為《感應篇》的註解自古以來非常多,但是現代人國文的程度愈來愈低,所以《直講》很適合我們現代一般人來讀誦。過去古早時代,這些讀書人,一個地方上的寺廟,讀書人都有定一個時間日子,輪流來開講,說善書勸世。古時候講勸善、勸世,讀聖賢書的人都會出來勸善,常常來講《感應篇》、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勸善的書,包括《了凡四訓》。這在以前中國大陸、台灣的寺廟,在古時候清朝時代都有勸善的來勸世。所以一個地方上的人,常常聽到讀書人來勸善,慢慢他也會明理,縱然沒讀書的人,他也會明理,他也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發願來斷惡修善做好事。
但是現在的寺廟確實都變迷信了,不提倡講學教學,就是讓人家燒香拜拜、抽籤、卜卦,求平安、求消災,沒教育的內容,沒教化的內容。沒教化的內容,沒這個實質,一天到晚燒香拜拜求消災,災還是消不了,福還是求不到。為什麼?不懂理,不懂因果。沒種善因,怎麼會有善果?所以要求消災、要求增福,要知道因果,要去修善因才會得善果,要斷惡修善,所以這些勸善的書就要常常看。現代比古時候還方便,現在我們有衛星電視台、電腦的網路,還有做VCD、DVD的光碟片出來流通,你如果買一台機器在家裡,可以重覆播放來聽。所以現在要做到長時薰修,藉這些科學工具也不困難,一天聽八個小時,這都不困難,只要有這個心。不一定要去道場,你在家裡面自己的家庭就是道場,尤其現在的電視、機器都很方便。
所以確確實實《感應篇》、《陰騭文》和《了凡四訓》是要普遍到處弘揚。過去家師淨空上人私下也曾經勸勉我們同修要發心,家師說真正發心,不用先學講經,先學講《感應篇》、《了凡四訓》、《文昌帝君陰騭文》,這些材料我們都可以來編排到外面去講。一次可以講一個星期,一天講一次,七天講圓滿,就講一部、講一樣東西,外面到處去宣揚。像《感應篇》、《陰騭文》、《了凡四訓》都可以預訂時間,比如說七遍,七天就講圓滿,這是在外面,應外面邀請,可以來編教材,這是過去早年家師有一個構想。這是希望大家普遍來弘揚這三樣東西,拿這個做基礎才能夠進入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才真正能夠得到受用,沒這個基礎,大經大論現在聽只是種善根而已。跟諸位講實在話,我們現在學大乘法也是做不到,就像這裡張先生跟俞先生說「專務虛名」。專務虛名,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意思就是講,我們的惡業,特別是意惡,還是改不掉,惡業改不過來。惡業改不過來,大的劫難來,我們想想,怎麼能夠避免?這是當前我們很需要做的一個功課。
俞淨意的善根,我們大家都有,俞淨意遭遇的惡報,可能我們還沒他的遭遇這麼淒慘。換句話說,我們的意惡比他還好一點、還輕一點,如果我們的意惡像他那麼嚴重,那果報就很慘了。因跟果一定相應,所謂「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古德常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除非你明心見性,跟《金剛經》所說的境界一樣,四相、四見都破掉了;四相、四見如果沒破,必定沒辦法超越這個範圍。在家如此,出家也不例外,出家人還是受因果的主宰。什麼時候破了我見、我相,見思煩惱斷盡,出了三界,才能夠勉強說你超越了,超越六道;如果沒有,都還是在六道裡面輪迴。我們可以以俞淨意公做我們的一面鏡子,照我們自己。下面這個責備就是說,信根不深,恆性不固,沒長遠心,沒耐心,所以他生平這些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統統是專務虛名,沒有一件善事是實在的。
【何嘗有一事著實。】
沒有一樁事情是腳踏實地,盡心盡力,認真去做,沒做一件事情是真的。這是說俞淨意公的行持就是這樣。下面又再指出他的意惡,請看文:
【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
『滿腔』,這是形容,好像胸腔裡面,心胸滿腹都是意惡。『起伏纏綿』,「起伏纏綿」就是不斷,都是意惡,念頭沒善念都是惡念。想求天降福給他,『責天美報』就是求天的意思,還要求天帝來賜福給他,來給他降福,沒得到福報,他就責備,去責怪老天爺,怨嘆老天爺,我們一般說怨天尤人,滿腹的不平,滿腹的怨恨,這都是惡念。
【如種遍地荊棘。痴痴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
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你種田,田地裡面都種一些荊棘,『荊棘』是有刺的,人經過,植物有刺,你種的種子都是荊棘,它長出來就是這個東西。你種的種子是荊棘,『痴痴然』,還傻傻的想,要在那收到好的稻米,你又沒拿稻子的種子去種,只是一直想要收成好的稻米,哪有這個道理?這個比喻就是跟他說,你都是造惡因,卻一直想要得善果,這哪有可能?就好像你的田地都種一些荊棘,怎麼能夠去收成好的稻米?因為你又不是種稻米的種子,因果不相應、不相符。我們同學讀了之後,要認真去想一想,我們如果有這個毛病,要痛改前非,腳踏實地,從心地裡面修起。再回頭看《了凡四訓》,照這個方法斷惡積善,養自己的謙德,改自己的毛病。書上一再跟我們說,三年必然有效驗。如果你認真修,三年必定有效果,如理如法來修學。如果勇猛精進,虔誠懇切,給諸位說,半年這個人就變一個樣子,就跟以前不同,人就大幅度的改變。再看下面:
【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
我們讀這一篇可以說給我們有更大的警惕,換句話說,有更具體實效的受用。尤其是老同修,我們要認真反省、檢點,而後在我們修學的環境過程當中,所遭遇到的一切因因果果,你自己就會看得非常清楚。看清楚之後,你的信心愈堅固,慧眼愈明朗,往後功夫才真正能夠踏實,才能夠得力。《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可以說是一個很好修學的根據。這段張先生對俞先生說,『君從今後』,說你從今以後,從現在開始。『凡有貪淫』,「貪」就是貪念,「淫」就是淫念。『客氣,妄想諸雜念』,有的沒的這些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這就是教他對治意惡下手,從心裡的這些惡念來對治。『收拾乾乾淨淨』,這段對我們念佛的同修來說,不只念佛的同修,實際上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這個原理原則都是一樣,我們修淨宗,我們修念佛法門,也不例外。
我們念佛法門,大家都曉得,根據《彌陀經》講的信願行,要真信發願,也還得要行,三資糧缺一樣就不會成就。沒信心,不相信,那當然都不必說了。你相信淨土法門,也發願這一生想要往生到西方,你有了信、有了願,再接下來要行,這個行就是念佛。念佛的行就是要證實我們所相信的,要滿我們的願,我們的願是要願生西方。我們相信有西方,願意往生西方,那就要有行,有行才能夠證實我們所相信的西方確實是有。我們願意要往生西方,才能滿我們的願,真正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行就是念佛,念佛現在大家都在念,一天到晚念珠,現在還有計數器,按一下一句佛號,能夠算念幾聲佛。但是《彌陀經》跟《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就是《彌陀經》講的信願,有真信發願就是發菩提心。行就是《無量壽經》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彌陀經》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樣「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它這個行的標準是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有淺深的程度不同,最高的一心不亂叫做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至少破一品的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在我們淨土宗就叫做理一心不亂。再下面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從斷見惑煩惱,一直到思惑煩惱都斷盡,又再破塵沙煩惱,這都是屬於事一心不亂,還沒明心見性。從斷煩惱,斷見思惑,念佛念到斷見惑煩惱、思惑煩惱,這就叫做事一心不亂。再第三等的功夫,理一心是第一等的功夫,事一心不亂是第二等,第三等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是算一心不亂,但是還沒斷煩惱,這是一心不亂裡面最淺的,功夫剛剛得力,還沒斷煩惱,伏煩惱。也就是說,煩惱用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淨念來控制住,這些煩惱妄念沒發作起來。我們信願念佛最起碼要念到功夫成片,這樣這一生才有把握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我們念佛沒辦法念到伏煩惱,這一生要往生西方還是沒把握,沒絕對的把握,要看臨命終那時候的情形。如果要有絕對的把握,起碼要念到功夫成片,這樣才穩當。因此念佛法門第一個階段,我們先要達到功夫成片,就是伏煩惱。
我們念佛念了很多年,煩惱是不是有減輕?妄念是不是有減少?有很多同修也時常提出這個問題,念佛念這麼久了,好像心裡的妄念,貪瞋痴慢這些惡念,還是沒辦法降伏,控制不住,因此障礙我們念佛功夫成片。也就是說,這句佛號沒辦法將這些,這裡講的,像「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降伏下去,「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就是要對治這些念頭,不管什麼念頭起來,就是『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這是灶神張先生教俞先生說,這些雜念起來都別管它,你的念頭只是去理會善這一念,惡念起來都別去管它,別去理它。如果你去管它,惡念愈來愈多。這就是古大德教我們用功的要領是這樣。就是惡念、雜念起來都別理它,你愈理它,它就愈有力量。這如果用在我們念佛的功夫,就是你一個念頭只理會阿彌陀佛這一念,剩下的都別管,修心的功夫就是在這裡。如果我們沒在這用功,確實念佛念一輩子,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臨命終要往生就有困難、有障礙。妄想雜念一大堆,平常心就亂糟糟,臨命終怎麼有辦法保證心不亂?臨命終心亂就障礙我們往生西方,這我們要知道。所以為什麼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是不知道從這裡用功,或者知道從這裡用功,功夫用得不得力,沒辦法降伏這些煩惱妄念。所以這段對我們念佛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念佛的人如果有辦法做到這段所說的,那功夫成片沒問題了。我們也是要將我們心裡的貪念、淫念、客氣、妄想諸雜念,都把它摒除,都別理它,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阿彌陀佛這一念。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這是說我們身外做的好事,我們如果有力量能夠做的善事,我們做好事別要求人報答我們,希望對方對我們報答、報恩。「不務名」,我們別去求名,想出名,做一點好事就怕天下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一直去宣傳。像現在的報章雜誌,還去登報紙,我做多少好事,這就是務名。務名就是做好事為了出名,這就不是真正的好事,貪名!所以做善事,不圖報,不務名,別求人報答,別求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善事有大有小,不管大善小善,還是困難容易,都要實實落落耐心去做。大小都要做,不能說大善我來做,小善我就不要做,都要做。比如路邊一顆石頭,擋住人的路,你把它移開,那也是善,那是小善,小善也要做。所以大小難易都要去做,耐心去做,這我們力量做得到的一定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好。
『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有很多善事我們確實力量做不到,譬如這個善事要花很多錢,我們又沒有那麼多錢,沒那麼多錢我們也是要勤勤懇懇,希望這件善事能夠圓滿。雖然我們力量做不到,但是我們那個心的意念,希望它能夠圓滿。如果我們的心是圓滿的,希望這個善事能夠完成,但是因緣不具足,依照《楞嚴經》來說,「發意圓成」,你有發這個意念,這個功德就是圓滿的。雖然這個事不圓滿,但是功德還是圓滿的,就發心來說是圓滿的。雖然這個事不圓滿,做不成,但是你的心是圓滿的。這就是張先生跟俞先生(俞淨意公)講,這就是教他用功,要如何用功,這非常重要。特別就是我們修學念佛法門,以及修學其他的法門,你學教也好,參禪也好,學密也好,都要實實落落去修,這樣才會成就。所以這段就非常重要,所以這段我們也要常常看,常常提醒我們自己。我們如果沒有提醒,往往我們不知不覺又再起惡念,這些貪瞋痴慢,這些妄想雜念,一大堆,心不會清淨,念佛功夫不得力。
所以要像這裡講的,「君從今後」,灶神張先生跟俞先生說,你從今以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這些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徹底把它消除、斷除。確實,講到這裡,我們學佛的同修,特別是念佛的人,也知道這個道理,也是很想要斷這些妄念,哪一個不想斷這些妄念?也是想。哪一個不想心清淨?也是想心清淨,雖然每天想,但是依然妄念紛飛。我們要降伏,說比較簡單,只是要降伏,好像沒那麼容易。原因,這就是一種業障之相,這叫業相,要是說得更實在一點,這叫做惡業之相。我們如果是這個情形,我們要立刻覺悟,這不是好相,不是好的相,是惡的相。我們心裡全都是貪瞋痴這些煩惱,那念頭這麼強,這不是好的,是惡的,我們要覺悟,要回頭觀照。覺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你如果沒有覺悟,沒有去發現自己這些問題,「我們自己念頭怎麼會全都是這些惡念?」你就沒辦法改,你就改不過來。一個人如果有覺悟,他就有改過的希望;要是沒覺悟,他就沒辦法發覺,他沒發覺自己有這個問題。發覺,就有機會來改過。比如發覺,真的我自己的念頭也像俞先生那樣,也是一樣惡念很多、一大堆。如果我們發覺,就有辦法改變,就有辦法消除。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古大德跟我們說的。念是什麼?就是這裡講的,「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有的沒的這些雜念。這些念頭一起來,起來不要緊,起來我們要提高警覺,立刻就覺悟,立刻就要想到說,我怎麼業障這麼深重?為什麼還有這些妄念?還有這些罪業之相?你如果有這一念起來,這就叫做覺。感覺我不能起這個念頭,這念頭是錯誤的,不能有這個念頭,你如果有這一念就叫覺,你如果沒有這一念,那就隨念在轉。你有這一念的覺就是光明,這一念叫做慚愧心。我們應當往哪個方向走?下面說,就是「收拾乾乾淨淨」,這個念頭起來,馬上發覺,馬上別再讓它繼續,別再讓它繼續下去。你一發覺這個念頭,它馬上就會不見了。一個念頭,這是教我們初步用功的方法,換句話說,我們不知要從哪下手,下手的初步就是跟我們說,惡念起來就把它去掉,要提起善念。實際上,在佛經的標準來說,善念也不好,善念還是在六道裡面,善念生三善道,惡念生三惡道。我們念佛法門要超越六道、十法界,要提起淨念。什麼是淨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是淨念。所以我們念佛的人,所有的念頭起來,善念、惡念,只要念頭起來,都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這樣就對了,這個念頭才能夠幫助我們超越六道。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多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